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下的建筑文化

【摘要】首先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造就不同的中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对于建筑的审美和评判标准。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建筑文化,差异

建筑作为一种人工载体,是建造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一种能够长期留存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明。同样,传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但是他远远大于某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因此说,文化是建筑的底蕴所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形态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1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1.1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东南为浩瀚的海洋;西北为崇山峻岭;正北方为草原荒漠,这些天然屏障将中国与外界隔离开来,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对外,地理屏障阻碍了我们的祖先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对内,屏障内围城的这一区域又多是中原地带,腹地广阔,适于强悍名族进行战争兼并其他名族,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政治和文化系统。总体上,中国不适宜弱小民族长期生存,也不适宜诸侯长期割据存在。

这种自然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一种封闭的多性心理。思维方法比较保守,内敛,也使得国人形成了谦逊,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

然而,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不相同,她们均处在半岛之上。地中海地区重峦叠嶂,群山层层叠叠,绵延不绝。它们导致交通不便,道路弯曲,田园空间有限,城市拥挤。这种有限便利的环境导致数个城邦小国长期以来彼此独立,城际之间的交流就包含了较多的国际交流的因素。此外,古希腊所在的爱琴海地区,海陆交错,城邦之间通过海路交流更为方便和快捷,而海运的进一步发达又使得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相联系,由此海洋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社会。

毫无疑问,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形成其开放变易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养成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2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文化差异

2.1 建筑材料方面

东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不同,反应在建筑中最大的不同即为材料的不同。世界古典建筑体系中,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古希腊文明建筑体系,中东的伊斯兰建筑体系以及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这其中唯有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采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而其他两种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在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种海洋文明,他代表着探索,扩张等外向性。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思想文化更多的是石头般质朴、刚硬、雄壮。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

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与西方相对,中国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黄土文明,即农业文明。中国人安土重迁,家园不仅提供衣食,而且是宗庙所系。中国人自认居于天下之中心,对待周边夷狄民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实行德化要近者安而远者归,要四夷宾服,富有内向的聚敛性。中国的儒教可以说是一种耻感文化,讲究温良恭俭让,讲究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要推己及人,强调自我约束,调从内部调节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做不到这些,则足以羞耻。由此出发,中国人素有忍的传统与韧的精神,中国的思想文化与木材的细致、深秀、坚韧、柔美有更多相通之处。

2.2 建筑空间布局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式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的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浑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3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在理念中把自然与人文社会融为一体的古代中国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对于自然有着一种本能的追求。尽管中国人很早就发展了完善的城市规划思想,但居住从来就是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将大片山林与水体纳入城市的实例举不胜举,如隋唐长安城,将乐游原、曲江池等山水景观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元代大都城将都城郊区离宫中的三海与琼华岛等大面积山水景观纳入城市景观体系,构成了今日北京城的基本空间形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中国园林建筑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而在西方,中世纪以前的建筑,就已经是作为自然的对立物出现的,无论在中世纪市民的城市中还是领主的城堡中,我们看不到为自然留出的空间,巨大而密集的建筑物,狭窄的街道,城堡往往突现于山岩或旷野中,成为大自然的对立物,早期城堡内也并不布置植物性的花园。即使后来出现的园林,也具有类似的观念。

2.4 建筑背后隐含的哲学思想

对中国而言,老庄的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孔孟之道。然而谈到对建筑的影响,老庄的思想恐怕就超过孔孟了。老子对“空”的实用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建筑虚实的内部空间比实体外型更为重要。传统的西方建筑则强调实体造型,而这种实的造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空心大雕刻,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古希腊的神庙:其为神所设的室内空间并不比一个花瓶的内部空间更有意义。这种倾向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西方人往往希望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而这种雕刻性的建筑恰能实现这个愿望,建筑也成为这种成就的标志,成为相对于自然的大自然的异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