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

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教案网免费发布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更多高二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一、本词导入。

(师)说起苏轼,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学过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站在长江边上,面对奔腾的大江,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想到了谁呢?(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苏轼,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有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提示:文学创作和人生仕途)(生)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在诗歌创作上,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

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

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

他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是他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高二刘翠娟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 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 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1.诵读, 读懂作品, 读出作者, 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 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 实现情感的共鸣, 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四、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 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 读出作者, 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这样一个人, 他重情重意。

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

有这样一个人, 他多才多艺。

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 诗与黄庭坚并称, 词与辛弃疾并称,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 是书法“宋四家”之一, 并开创了湖州画派。

有这样一个人, 他锐意改革。

“以文为诗”, “以才学为诗”, 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 开创了豪放词派, 扩大了词的题材, 丰富了词的意境, 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 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 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 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

三. 整体感知词序结合, 把握内容, 寻找缝隙, 进入文本内涵(一)自由读序1.学生自由读序, 结合注释把握序的内容。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定风波》【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积累名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本词。

3、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表达技巧。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以小见大、一语双关的表达技巧。

2.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写作背景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定风波”是词牌名。

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二、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三.了解大意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四.诗词赏析1.思考: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3.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4. 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人生体验: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5.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人生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其他作品,为学习《定风波》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诗歌进行客观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

4. 思考如何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运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能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赏析。

3. 学生能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整理的定风波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2、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探究、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即景生情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由眉山景点三苏祠、唤鱼池、苏坟山等引入苏轼导入课文。

2.回忆苏轼有关知识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简介写于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诗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二、朗读,赏析本词1.生自读,注意停顿、语速、情感。

2.生分小组,结合解释,理解全文意思。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3.小序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写作缘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鉴赏的是宋词,重点是欣赏、吟咏声律之美,同时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定风波》作为作者表达自己人生体验,抒写自我人生理想的作品,能体现作者复杂的精神世界及其这一部分作品的特点,。

诵读指导——总体感知——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意境,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景与情,体会借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的艺术特色——拓展阅读,了解苏轼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学情分析】学生对宋词有过接触,和一定的了解。

通过学习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的作品《定风波》,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在诵读、赏析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把握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洒脱旷达、逸怀浩气的风格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宋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1、把情感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达有感情。

安排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名句赏析,感受词中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2)体会本词即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过程:诵读指导——总体感知——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意境,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知人论世——把握作品的景与情,体会借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的艺术特色——拓展阅读,了解苏轼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2)诵读法(3)赏析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苏轼的词作,感受宋词延绵千年不朽的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一、课前播放《海神》,后导入:人道宋代词坛上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有“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有叹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

更有豪迈不输辛弃疾,幽怨缠绵胜巾帼,“十年生死,自难忘”忧思十数的载的苏轼。

苏轼可可以说是宋代词坛上乃至文学史上一颗闪耀千载的明珠。

其散文《前、后赤壁赋》成就了长江边上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诗词流传千古,余香吟吟。

他的字亦让多少世人竟相珍藏。

苏轼可谓才化“赋比仙”。

上节课我们学了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借《定风波》再次走进苏轼,走进他的坎坷一生。

二、诵读指导(课件下载的配乐朗诵)1、一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2、教师作诵读指导。

学习诗词,很讲究诵读。

况且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配上音乐便可传唱的。

所以,读时要注时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全班齐读。

3、除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外。

还要应该要读出词中的情感。

听配乐朗诵。

4、再指一名学生范读,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洒脱豪迈。

三、总体感知(提示:鉴赏诗词首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读全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所写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上片途中遇雨的情景。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下片是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

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四、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着重欣赏诗句。

诗词即为抒情,借景抒情,即景抒情。

可根据词人所写之景来体悟词人的感情。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读懂诗意: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2)体会诗意、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3)想画面:在绿树如茵的山间小道。

长须迎风,一袭白裳的诗人负着手与友人漫步羊肠小道上。

忽逢骤雨,击打在林间的树叶上,发出“唰唰”声响。

诗人仍负着手,迎着风,冒着雨,吟诗、长啸,照常踱着步,徐徐前行。

表达出词人闲适,从容的心情。

(4)领悟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从容、沉着的。

2、学生体悟。

(纳鉴赏法:读诗意、抓意象——想画面、入意境——悟诗人形象、情感。

)简单地概括为选用什么意象?组成怎样的画面?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情感?3、3分钟时间学生自读选取诗句,并运用所学的鉴赏法来赏析。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确:诗意: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意象:竹杖芒鞋(即草鞋)。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

作者两年后离开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卸下了鞍马,更是卸下了得失。

竹杖草鞋,诚然是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轻”字便很容易可以体会出此时词人被贬赋闲的“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蓑:《临江仙》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使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再看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这种厌官思隐的心事,可谓吐露再三。

陆游《题绣川驿》“会买一蓑来钓雨”和《舟过小孤有感》“商略人生为何事,一蓑从此入空蒙”。

陆游是个宦途不得志的诗人,俨然一蓑从此入空蒙有归隐之意,这和“一蓑烟雨”同情,同感。

而可见“一蓑烟雨任平生”亦有“入空蒙”的归隐之义。

画面:柱着手杖,穿着草鞋,契意自在地行走在泥淋的小道上。

诗人形象、情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也展示了一个笑傲人生的儒雅文人的形象。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此句非主要情感句子)明确:诗意: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意象:春风:料峭,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斜照”,骤雨过后,阳光依旧,透露着此时词人喜悦的情绪。

与词序说:“已而遂睛,故作此。

”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相照应。

诗人形象、情感:只要走过了风雨飘渺的艰难,淌过了人生的艰辛坎坷,以无风无雨的心境面对,便是阳光灿烂的人生康桩。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明确:诗意: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

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归去”这个词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也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江湖上的烟雨迷蒙胧,远胜于宦途人生中的风雨。

诗人形象、情感: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超然,达观的情态。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

五、知人论世,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课件图片及资料)1、作者生平简介: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祸,称「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四、小结1、主要表达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旷达之情!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

词人借途中遇雨这一件小事,抒发其坦然而超脱的心态,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从这里可见,本首词的艺术特点是:即景抒情,隐寓寄托、以小寓大。

2、归纳这首词赏析的方法。

明确:诗词当中,主要借助意象的组合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诗词当中的意象又包括了:塑造的人物、写景、状物。

即: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状物抒怀,而还有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情感。

本首词即通过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因而应该通过通过词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外在及语言、行为等来把握其形象,借此结合作者的生平,来领悟诗歌的感情。

因而,以后在欣赏此类作品时,应该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来领悟诗词的感情。

3、谈一谈你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4、在体悟了这作者的人生,情感后,全班再齐读词。

五、阅读拓展(课件显示资料)苏轼的风格丰富多彩,既有纵放遵劲、壮怀激烈的豪放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有缠绵幽怨、情辞妩媚的婉约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有洒脱旷达、抒发逸怀浩气的清旷之作如《定风波》,清新明丽、洋溢乡土气秘的韶秀之篇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豪放清旷之风,引类作品往往气象雄浑,境界阔大,最能显示词人的胸襟和性格,代表着宋词风气的转变。

补充阅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学生齐读,体会这首词不同于上两首词的风格特点)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七、总结及作业。

总之苏轼的一生仕途是苦难的。

从京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定州,甚至岭南的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而苦难至于他,如同进入蚌壳的少砾,时时磨砺。

成就了他“大江东去”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千里共婵娟”的旷达,“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绯彻。

他将一生的苦难磨砺成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北宋的天幕上熠熠闪亮,灿烂古今。

阅读苏轼,品鉴为国的壮怀激烈,思家的缠绵幽怨。

阅读苏轼,走进悠悠千载的历史文学长卷。

谢谢!板书设计定风波苏轼情感内容艺术手法上片:途中遇雨的情景。

即景抒情超然达观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情景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