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两汉文学概述
第二讲 两汉文学概述

• 真正标志汉代文学最高成 就的并不是汉赋,而是散 文中的《史记》和诗歌中 的汉乐府民间歌辞。
• 乐府是秦代建立的掌管音 乐的官署名称,主要任务 是收集民歌,训练乐工, 编制乐曲,汉武帝时得到 大规模的扩充和发展。乐 府机构采集的民歌称为乐 府诗或乐府。
• 两汉乐府诗主要来自民间,有 着民间文学刚健清新的气息, 关怀社会人生,贴近现实生活, 叙事技巧娴熟,抒情直率大胆, 语言质朴,句式以五言和杂言 为主,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 状况和思想感情。
一、两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1、对文学的重视。 2、文学创作的兴盛。 3、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 人群 。 • 4、汉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 后世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如赋、叙事 散文、五言诗歌等,为后世文学奠定了 重要基础。 • • • •
• A、汉赋 • 汉赋(又泛称辞赋)是一种主要 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 样式。西汉时期的赋家主要有贾 谊(《吊屈原赋》)、枚乘 (《七发》)、司马相如(《子 虚赋》、《上林赋》)、灭齐为界,实 现了中国的大统一,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 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虽然 这个王朝只存在了十余年,但它的历史事 业和政治制度,却由取而代之的汉王朝继 承下来;虽然西汉初一度出现诸侯势力膨 胀的苗头,但历史的大潮已无可逆转,到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和巩固。西汉、东汉总共四百多年的 统治,在多方面奠定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 会的基础。
•《上山采蘼芜》
•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 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 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 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 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 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 素,新人不如故。
• 《上邪》 •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 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两汉文论概述剖析

两汉文论概述剖析两汉文论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从两汉文论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
两汉文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两汉文论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中,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充满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这种多样性的思想交流奠定了两汉时期文论发展的基础。
在两汉时期,有许多重要的文论家和代表人物,他们对于文学的发展和表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班固和鲁迅。
班固是两汉时期最著名的文论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东京赋》和《后赤壁赋》等。
鲁迅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文论以批判的力量和犀利的观点而闻名。
在两汉文论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较大。
儒家学说注重经典的研究和准确的阐释,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班固提出了"近事体叙"的观点,认为文学应该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于时代变化有所表达。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儒家学说相对应的是道家学说,道家注重超越个人情感和社会问题,追求无为而治和自然的境界。
道家学说对于两汉文论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鲁迅在文论中提出了"命运论"的观点,认为文学应该超越个人和社会问题,关注人性的困境和命运的无常,这一观点体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另外,佛教思想在两汉文论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佛教强调修行和超脱,提出了"生灭即空"的观念,这对于文学创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两汉时期的文论家们研究佛教思想,吸收其中的智慧,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两汉文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和题材内容的丰富化,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和指导作用。
两汉时期的文论家们开拓了新的文学思想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汉文学

作品欣赏
乐府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开诗歌
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
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 ,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 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
《上邪》 (YE)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 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珍肴,金盘脍鲤鱼。贻我青铜鏡,结我红罗裾。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驱!男儿 爱后妇,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胡姬拒绝调戏
本诗描写一个酒家女子勇敢地反抗贵家豪奴的强暴欺侮,显示了胡姬蔑视权 贵,不畏强暴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抨击了权贵欺压人民的罪行。 全诗用五言,辞藻富丽。
的小赋,篇幅短小、文词清丽,不用问答体,多为抒情作品。
汉赋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2、两司马——指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 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 两司马”之称。
3.“杨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杨雄。杨雄作赋,在形 式上模拟司马相如,旧时常以两人并称。 4.“班马”——也叫“马班”。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 并称。司马迁作《史记》、班固著《汉书》,两人对历史学都有重 要贡献,并且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5.“班张”——指东汉班固和张衡。两人都擅长辞赋,班有 《两都赋》,张有《二 京赋》都是描写京都的大赋。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中描
青
青
河
畔
草
写一个美丽的青春女子在明媚 的春光中独处深闺,因丈夫久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行不归而过着孤寂的日子。青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you。 春在无聊的等待中虚度。对这
两汉文学汇总

两汉文学汇总笔记
一、两汉概况
“西汉”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1.
2.
3.
4.
1.
2.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孔雀东南飞》——最长叙事诗
3.战争徭役给人们带来深重的苦难,《十五从军征》
4.乐生恶死愿望,《长歌行》
5.民间欢乐场景,《江南》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二)汉赋
1.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
2.汉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3.
1.
2.
(1
三、作品赏析——《史记˙项羽本纪》之《项羽之死》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两汉文学

三、文学概况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 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 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 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赋的大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 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赋的大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 京赋》是东汉大赋的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 京赋》是东汉大赋的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 赋从歌功颂德和表现王朝的声威、都邑的奢华为主流,转向揭露社会的矛盾, 河。赋从歌功颂德和表现王朝的声威、都邑的奢华为主流,转向揭露社会的矛盾,表现 文人在黑暗政治下的忧虑及逃避现实的心态。 文人在黑暗政治下的忧虑及逃避现实的心态。 政论文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 陆贾、贾谊的政论文带有纵横家特色, 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 政论文也是汉代文学中取得突出成就的方面。陆贾、贾谊的政论文带有纵横家特色, 晁错的政论文与韩非相近,都有战国之风。东汉中后期的政论文以批判现实为主, 晁错的政论文与韩非相近,都有战国之风。东汉中后期的政论文以批判现实为主, 王符 潜夫论》 政论》 仲长统的《昌言》为其代表。 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仲长统的《昌言》为其代表。 汉代以《史记》为标志,史传文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 史记》 汉代以《史记》为标志,史传文学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 反映历史,创立了记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 汉书》 反映历史,创立了记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的 史记》的体例,使之更为完善。 《史记》的体例,使之更为完善。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 ——五言诗 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 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班固、张衡、秦嘉、 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 推动作用。 孔雀东南飞》是五方叙事诗的长篇钜制, 古诗十九首》 推动作用。《孔雀东南飞》是五方叙事诗的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 的典范,其中所传苏武李陵诗,绝大部分为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 的典范,其中所传苏武李陵诗,绝大部分为东汉中期以后的作品。
汉代文学概说

汉代文学概说汉代是中国文学的肇始时期。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不过是其中的一员,汉语也不过是多民族语言中的一种。
因此,严格说来,我们这里所称谓的“中国文学史”应该称之为汉文学史。
而“汉”的称谓,正是从刘邦建汉开始的。
两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再像先秦那样,只是一些无名的诗人与几位哲人史官,或者仅仅由南国的“二三子”充当。
在荣衰更替、波诡云谲的炎汉历史语境中,由众多文人构成的创作主体第一次以生力军的姿态,迈上了中国的文坛,形成中国文学史上首批当之无愧的作家群。
他们埋头从事文学创作,把文学创作当作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当成自己自觉追求的艺术活动。
他们继承了前文学史时期诗骚传统,在楚辞的余波——先秦“赋”的基础上,利用诗与文的杂交优势,进一步创造出讲究修辞、注重文采、亦诗亦文的汉赋。
他们突破了诗歌形式的传统框架,不断探索、尝试新的诗型,在各种诗型的比较与权衡中,完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之一“五言诗型”的创造。
他们在承继前文学史时期论说文字的写作技巧,再辟蹊径,使论说文字淡化了论辩色彩,形成了初具风貌的抒情写意的文学性散文。
同时,他们在以往史官文化的丰富遗存上,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叙历史,注重历史事件中的故事性和细节描写,使历史文献具备了浓厚的故事化意味,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声。
而且,又逐渐显示出从“实录”到虚构的偏离传统的倾向,以文胜言庞、诬淫荒诞的“杂史”、“别传”突破了正史的樊篱,使历史文献逐渐向历史小说方向发展。
乐府机构的设立,使得不少“汉世街陌谣讴”(《宋书·乐志》)幸运地保存下来。
它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继承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歌传统,无论在思想意蕴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这些乐府民歌同汉代文人的诗作一起,使两汉诗坛呈现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景象。
两汉文学

因是为项羽立传,故详写项羽一方,略写汉
军一方;详写项羽本人,略写其左右。如写 营中悲歌时,写汉军只用了一句:“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而写项羽一方则用笔较 多,既写项羽的言语行动,又旁及虞姬。在 “溃围南出驰走”的过程中,对项羽一方用 笔较多,对追击者汉军则仅于必要处作简明 的交代。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齐诵原文2-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 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duó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 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 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 旗,令 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太史公曰:“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 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 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 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的英雄事迹在《项羽本纪》中给予 了大量的描写和充分的肯定,但是作为史学 家,司马迁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的地 位和评价,而不能任随自己的感情行事,这 体现高度的治学严谨精神。这是以后的许多 封建正统史家所不可能达到的思想高度。
两汉文学

乐府诗歌
乐府民歌
乐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政府的音乐机构。这种名称大约从秦代开始就有了,在出土的秦代编钟上就铸有“乐府”二字。 西汉立国以后,沿袭秦朝体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被大大扩大,其中“采 诗”是乐府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职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这类诗歌源自民间,为了区别于文人创作的 乐府歌辞,习惯上称为“乐府民歌”。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可以知道当时所采之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所谓的汉乐府诗歌,主要指这一类诗歌。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扩大了中国诗歌的叙事领域。《陌上 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尤其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手段在此都作了 完美的发挥。无论人物对话、动作,还是心理刻画,都十分成功,形象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诗中故事情节的 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以及浪漫色彩的结尾,在铺排上也都恰到好处。另外,汉乐府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及杂言种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新兴的杂言和五言诗。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 灵活多变。五言诗则形式十分整齐,如《十五从军行》等。这种诗体较《诗经》、“楚辞”的四言诗和骚体诗都 有明显的进步,代表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发展的新趋势,此后几百年间,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别名,是汉乐府诗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 叙事诗。诗中写了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貌美贤淑,勤于家 务,可苛刻的焦母却不喜欢儿媳,婆媳关系颇为紧张。焦仲卿夹在母亲与爱妻之间,处境尴尬,最后因母命难违, 劝说妻子暂回娘家。刘兰芝在娘家又不见容于兄长,逼她再嫁,她只得以死相抵,“举身赴清池”。焦仲卿闻此 消息,幡然醒悟,也“自挂东南枝”,用自己壮烈的死来抗议封建家长的专制。
两汉文学史-概说

○汉代咏物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两汉史传散文——《史记》
◎《史记》五体: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司马迁的游历对写作《史记》的影响:
实地考察,印证古书的记载;搜集资料;弥补 文献的不足;瞻仰古迹,凭吊先贤,引发无限 的崇敬;接触社会,体察百姓,激起深切的同 情;观览名山大川,奇景异物,陶冶性情,激 发灵感,形成雄深雅健,逸气纵横的文风。
○3、汉乐府民歌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 《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怨歌行》 《焦仲卿妻》等。
★4、《陌上桑》的艺术特色: 叙事、铺排、夸饰、烘托。
汉诗——古诗十九首
◎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五言诗,最早见于梁代
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不能确知作者 姓名和具体写作时间,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区别: ①作者身份;②思想内容;③叙事抒情;④语 言雅俗;⑤五言杂言。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 ①抒情性强;②比兴寄托;③用典自然;④五 言句式。
两汉文学概况
一、汉诗:汉乐府诗 古诗十九首 二、汉赋:京都田猎大赋 咏物抒情小赋 三、两汉史传散文:《史记》《汉书》 四、两汉诸子散文:政论散文 学术散文
汉诗——汉乐府
◎1、“汉乐府”的含义 汉代的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府。南》《十五从军征》等。
★《史记》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
①选材剪裁;②矛盾冲突;③细节描写;④人 物语言;⑤对比反衬。
两汉史传散文——《汉书》及其他
○《汉书》与《史记》体例的区别: ①儒家思想;②传记形式;③编年纪事; ④断代记史;⑤废去世家;⑥改书为志。
○汉代《史记》之外的史传散文: ①《汉书》 ②《吴越春秋》 ③《越绝书》 ④《汉纪》 ⑤《东观汉纪》 ⑥蔡邕作墓铭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多元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的文学融合了不同地域、 民族的文化元素,为后世文学的 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与个性追
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注重个性 表达和情感抒发,对后世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承前启后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开启了唐宋文 学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五言诗
总结词
五言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诗歌形式,以每句五个字、结构简单、语言质朴为特点。
详细描述
五言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走向文人化的创作道路。其代表作 品有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白马篇》等。五言诗在唐代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玄言诗
总结词
玄言诗是魏晋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以阐释 老庄哲学、追求自然恬淡为特点。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重要作家与作品 • 文学流派与风格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影响与地位
01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起源与背景
社会背景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变革。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与道家、 法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思想启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人本思 想等,对东亚各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启发,推动了 东亚文化的进步。
风格借鉴
东亚各国的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丰富了本国文学的内涵和表 现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两汉文学研究

两汉文学研究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被划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在这些时期内,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传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
本文将探讨两汉文学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背景在西汉时期,由于秦朝的统治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这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而东汉时期,则因为天灾战乱等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文学作品呈现出较为压抑的色彩。
二、文学特点1. 诗歌两汉时期的诗歌,多以“乐府”、“风雅”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抒发情感真挚,讲究音韵和律诗格律。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离骚》、《陌上桑》等。
2. 散文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以“赋”、“志”等为代表。
其特点是描写细致入微,气势磅礴。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汉书》、《后汉书》等。
3. 小说两汉时期的小说,多以神话传说为主题。
其特点是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白蛇传》、《搜神记》等。
三、代表作品1. 《离骚》《离骚》是西汉时期楚国儒生屈原所写的一篇长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
它以楚国被秦灭亡为背景,表达了屈原对士人理想和国家前途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经历的苦难的宣泄。
2.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班固所写的一部历史著作,它记录了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3. 《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绘了一幅丰富而细致的官场、贵族社会的图画,并富有深邃的人生哲理。
四、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时期,其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两汉文学介绍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两汉文学介绍
导读: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
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
《孔雀东南飞》
2、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本文来源于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两汉文学介绍】
1.文学常识:两汉文学
2.高中语文重点文学常识
3.高中语文必背的文学常识
4.高中语文的文学常识集锦
5.高中语文常见的文学常识
6.关于高中语文的文学常识
7.高中语文基本文学常识
8.高中语文重要文学常识
上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两汉文学介绍,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两汉文学发展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 录
1 两汉背景及文学发展史 2 东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3 西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两汉背景及文学发展史
请输入标题
两汉时期即汉朝时期,分 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前202—220年 )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 朝,楚汉相争后,刘邦正 式称帝,因曾被项羽封为 汉王,便以“汉”为国号, 后世人们称之为汉朝。
东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请输入标题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 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 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 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请输入标题
谢谢观看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 汉,定都长安,又 称前汉。汉室宗亲 刘秀称帝,诛杀刘 玄,为汉光武帝, 沿用汉朝国号,称 建武元年,定都洛 阳史称东汉。
请输入标题
汉朝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西汉。 东西之分是国都所在地来命名的。 两汉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 文,诗歌。从文化上看,汉代文学 有着浓厚的因袭复古之风,此与整 个汉代以五经为祖祢,以圣贤为准 则,和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的学 术风气有关。这也就造成了后世一 些文学史家批评汉代文学的双向模 式,即儒家正统思想支配下的教化 文学观是复古保守的,道家异端思 想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是创新进取 的。
西汉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请输入标题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 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 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 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 的历史。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请输入标题
第一章两汉文学史概说

洪迈的《容斋随笔》卷二中说:“自屈原词 赋假渔父、日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 规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以子 虚、乌有先生、亡是公;扬子云《长扬赋》 以翰林主人、子墨客卿;班孟坚《两都赋》 以西都宾、东都主人;张平子《二京赋》以 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皆改名换字,蹈袭 疑虑,无复超然新意。”这指出了汉赋在艺 术表现上的模仿相因。从文体和题材上,同 样也体现了模拟的特点,扬雄写了《蜀都 赋》,班固跟着写《两都赋》,张衡继而写 《二京赋》,使得都城赋成为赋中的一大类 别。这种模拟现象与汉代的思想一统与经学 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节 汉赋的发韧期
一、贾谊的抒愤伤怀之作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据《史 记》记载他年十八就以善写文章而闻名郡中。 二十多岁就深得孝文帝赏识,官至太中大夫, 且“诸律令所更定,及列后悉就国,其说皆 自贾生发之”。这样的宠幸当然引起了很多 人的攻击,“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 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正因为有这样的 人生经历,贾谊深感贤人失志之悲,写下了 《吊屈原赋》与《鵩鸟赋》这样的抒愤伤怀
二、贾谊之后的骚体赋创作
贾谊之后,汉代还有很多优秀的骚体赋:武帝初期,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仿屈原的《招魂》,写作者急 切地盼望招回隐者,谓山中不可久留。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他晚年的失意之作,表达了 无法施展个人才华之感。 司马迁也作了《悲世不遇赋》。赋中谈到的“没世无 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的看法是激励 司马迁忍辱偷生、写作《史记》的精神支柱。 司马相如的《大人赋》的写作背景是武帝好神仙 , 此外还有《长门赋》。 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 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都继承了 贾谊悼念屈原的主题,形成了骚体赋的一个相对稳定 的题材类型。
先秦两汉文学概述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二)汉赋
2.汉赋旳分类
(1)骚体赋
内容上侧重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用带 “兮”旳语句,追求句式整齐、通篇用韵等,可见骚赋从内容到形式 上都模仿了楚辞。如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 。
2.以屈原为代表作家旳“楚辞”,是继《诗经》之 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旳里程碑,是我国浪漫 主义文学旳源头。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 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旳更高发展阶段旳出现。这 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旳新诗歌, 将中国诗歌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二.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四)先秦散文
1.历史散文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三)诗歌 2.文人五言诗
(1)《古诗十九首》旳思想内容 一类写游子思妇旳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冉冉孤生 竹》等; 另一类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旳苦闷和悲痛,充 斥了感伤情调。如《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 迈》、《生年不满百》等。
二.两汉文学主要内容
(三)诗歌 2.文人五言诗 (2) 《古诗十九首》旳艺术风格
❖ 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 牛星》,通篇经过假想旳织女形象旳描绘,抒写男 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
❖ 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余味无穷。如《冉 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 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 写女子旳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 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文学概述1、学习要点: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能大致描述两汉魏晋南北朝几个阶段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了解主要作家概况及创作倾向,学习汉乐府民歌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
2、学习重点:汉赋与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史记》的“史家笔法”。
一、社会背景两汉(前206——公元220,共426年),分西汉、东汉。
公元前二二一年,以秦最终灭齐为界,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
秦始皇统治中国之后,加紧剥削农民,用尽民力,接着又是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引起农民反抗,爆发了陈涉、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
经过楚汉纷争,最后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西汉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
二、汉赋汉代文学的主流是辞赋。
西汉初年,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
统治阶级大治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与之相适应,产生了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贵族化的宫廷文学——汉赋。
汉赋形式铺张,文字堆砌,主要为上层阶级服务。
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并称“汉赋四大家”。
其中司马相如最为有名,其《子虚》、《上林》二赋也最为驰名。
司马相如简介:西汉辞赋家。
字长卿。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少好读书击剑,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景帝不好辞赋,他称病免官,来到梁国,与梁孝王的文学侍从邹阳、枚乘等同游,著《子虚赋》。
梁孝王死,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商人卓王孙寡女卓文君,卓文君喜音乐,慕相如才,相如以琴心挑之,私奔相如,同归成都。
家贫,后与文君返临邛,以卖酒为生。
二人故事遂成佳话,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所取材。
武帝即位,读了他的《子虚赋》,深为赞赏,因得召见。
又写《上林赋》以献,武帝大喜,拜为郎。
后又拜中郎将,奉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起了积极作用,写有《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文。
后被指控出使受贿,免官。
过了一年,又召为郎,转迁孝文园令,常称疾闲居,有消渴疾,病免,卒。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
《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
收入《文选》的《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
这两篇赋内容前后衔接,《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假托楚国子虚先生,在齐国乌有先生面前夸说楚国云梦泽之大和楚王畋猎之盛,乌有先生则批评他"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但同时也把齐国的土地之广、物类之丰夸耀了一番。
《上林赋》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谈话后,一方面批评他们"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徒事争于游戏之乐,苑囿之大",另一方面又在"君未睹夫巨丽"的名义下,把汉天子上林苑的富贵壮丽及天子射猎时的盛况大加铺陈夸说,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
最后则以汉天子翻然悔悟,觉醒到"此大奢侈","乃解酒罢猎"作结。
作品的主旨在于歌颂大一统王朝的声威和气魄,同时对统治者的过分奢侈也作了委婉劝戒。
但因为作品的主要部分是夸张帝王的排场和享乐,末章的一点所谓讽谏之意,正如扬雄论赋所批评的那样,"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而已。
在艺术表现方面,《子虚》、《上林》两赋结体宏大,描写场面雄伟壮观,富有气魄。
但终以过分夸奇炫博,内容比较空洞;而且僻字连篇。
《《文心雕龙》·练字篇》说:"故陈思称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谈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
"他的《长门赋》、《美人赋》、《大人赋》、《哀秦二世赋》均为骚体作品。
其中《长门赋》比较有名,据叙中说,是为武帝陈皇后失宠而作。
赋中写失宠女子的心理,委婉曲折,悲□动人,是一篇别具风格的抒情小赋,对后代宫怨一类题材的诗歌有很大影响。
但后世的研究者对作者和本事都提出过怀疑。
司马相如在作赋理论上,提出"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和"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葛洪《西京杂记》所引)的主张,说明他在作赋时比较重视资料的广博、辞采的富丽,相对忽略思想性。
尽管如此,他在赋史上仍有重要地位。
他的《子虚》、《上林》,为汉代铺张扬厉的散体大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后来的一些描写帝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无不受影响;而论规模、气魄,则难与相如之作齐肩。
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活动,丰富了汉赋的题材和描写方法,使汉赋成为一代鸿文,所以扬雄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法言·吾子》)鲁迅也高度评价了司马相如对汉赋变体创新的贡献,说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越汉代"(《汉文学史纲要》)。
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是他出使西南时为安抚巴蜀百姓而作。
《难蜀父老》是一篇辩难文字,假托蜀父老非难"通西南夷",而引出作者的正面意见,阐明"通西南夷"的重大意义。
文章议论风发,说理透彻,也有一定文采,刘勰称后者"文晓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文心雕龙》·檄移》)。
它们对后世政论和告谕文体,也有一定影响。
另外还有散文《上书谏猎》和《封禅文》。
诗歌则仅存《琴歌》和《郊祀诗》。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
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的《归田赋》是首开抒情小赋先声的作品。
作品篇幅短小,文句清丽,情境优美和谐,语言清新,一扫大赋虚夸堆砌的特征,汉代辞赋开始由专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体物赋变为个人胸怀情趣的抒情赋,由长篇巨制变为短篇佳什。
当时另外一类作品如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思玄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或写自己不得志的遭遇,或抒发对当时政治不满的感情,是汉赋中较有价值的属于抒情一类的作品。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是当时最好的抒情小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和“不歌而诵”。
其特色主要为:①扩大描叙,尽情铺张;②整齐的句式和散形的句式兼用;③主客问答式。
二、汉乐府1、何谓“乐府”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音乐的机关,这个机关就名“乐府”。
乐府机关掌管朝会、宴饮、祭礼以及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收集各地民歌,后来就将这个机关所采集的、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就成了一种古体诗的名称。
后代文人用“乐府古题”或仿效乐府风格即事名篇而写的歌辞也称乐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乐府所采集的民歌有138篇,现仅存40多篇,大部分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
2、乐府分类汉乐府根据所用音乐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
其中相和歌辞保留民歌最多,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也有不少民间作品。
3、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①人民受剥削、徭役的苦难及反抗精神。
②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
③揭露统治者的奢淫贪暴。
④歌颂男女青年的反礼教斗争和他们的坚贞爱情。
4、乐府的艺术特色①以叙事为主,这是汉乐府最主要的特征,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
②常用比兴、铺陈的手法。
③句式有杂言及整齐的五言,语言朴素、生动。
④继承《诗经》中民歌的优良传统,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也包含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
作品:《陌上桑》、《东门行》、《上山采蘼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等。
汉乐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比《诗经》更进一步。
汉乐府标志着民间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代有积极影响。
三、《古诗十九首》除乐府诗外,汉代还有一组无名作家的作品《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中下层文人的诗作。
这组诗的内容大都表现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和仕子伤时失志、消极悲观、及时行乐等思想。
它们全部采用五言的形式,在艺术描写方面有较高成就,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被认为是中国五言诗之祖四、司马迁的《史记》汉武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家和历史家司马迁(前145—约前87)。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年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上至黄帝起下至汉武帝太初之间约三千年的史实,是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
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从史学角度看,它首创了用人物传记为中心这一新的史学方法,并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作者用心血和生命写成的的悲愤诗。
在艺术表现方面,作者驱各种文学手段于笔下,具有典型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
在写人物传记方面,《史记》的成就非常之高:1、塑造了一大批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具开创性的意义。
2、坚持历史真实的原则,首创“互见法”。
3、善于通过惊心动魄的场面,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4、善于通过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预示人物的发展趋势,渲染文章的中心思想。
5、语言艺术富于创造力。
叙述语言精炼流畅,人物语言独具个性化特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的第一部“正史”。
五、班固的《汉书》汉代,还出现了模仿《史记》体例而写的《汉书》。
但它只写西汉的一朝之事,所以又是“断代史”的创始之作,主要编写者是班固。
《汉书》在汉代享有极高的名声,与《史记》并称“史汉”,或又加上《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