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弟子介绍
孔子弟子介绍
颜子
颜子,讳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元三十一年,西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孔元七十一年,西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享年四十一岁。父名颜繇,字路,是孔子最早的弟子之一。
在孔门弟子中,颜子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孔子曾经把他作为推行王道的理想人选,在孔子四科之中列入“德行”科,是孔门七十贤之首。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子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他一人了。颜子去世时,孔子是悲恸欲绝。宋朝以前,人们往往“孔颜”并称。
颜子勤奋好学,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实践仁道,能做到“三月不违仁”;贫能安心守道,可以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为人志向高远,又谦虚谨慎;善于体悟孔子之志,遵从孔子教诲;对孔子极其敬重,曾说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一般认为,后来的儒学八派之中的“颜氏之儒”就是指颜子一派。历代对他也不时追加封号,如唐玄宗封他为“亚圣”、“衮国公”,元朝封他为“复圣公”,后世称之为“复圣”。山东曲阜有“复圣庙”。
子路
子路,姓仲,讳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生于孔元十年(西元前542年),卒于孔元七十二年(西元前480年)。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对他非常器重,同时又多有批评指教。在学问上,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在孔子所列的四科之中,他被列入“政事”科。
子路曾经担任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曾经协助孔子“堕三都”以便削弱当时操纵鲁国大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的势力,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据说他还曾经治理蒲地三年,因为治理得颇有政绩,孔子“三称其善”。在担任卫国大夫孔悝(kui1)的邑宰时,遇到卫国宫廷政变,他认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在争斗之中,冠缨被击断,他遵守礼仪重新结冠缨的时候被惨杀。
子路出身贫贱,“常食藜藿之实”(《说苑·建本》)。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为人豪爽,能与朋友荣辱与共;性情耿介、直率,敬重孔子,又能够在孔子面前直言;好勇、果敢,但有时有些鲁莽;重视信用,遵守诺言;注重躬行实践,最忌学习到却不落实在行动上。
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子路自述政治志向的时候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也就是说,他可以在三年里把一个内有灾荒、外有敌人侵犯、夹在大国中间的中等国家治理好,能使国人个个有勇气、懂道理。虽然孔子为此而微笑,但不是因为他志大才疏,而是因为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孟子对子路评价很高。唐玄宗时封子路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先封为“河内公”,后改称“卫公”。
子夏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家語云衛人。鄭玄曰溫國人。在孔門中,子夏稱爲文學。先師去世后,子夏居河西,為魏文侯師,帶有一批學生,而李悝、吳起,是猶以政事成
名者。雖然今天把李吳歸入法家,但當年變法圖強,卻也不愧是夫子足食足兵民信之教也。該儒家倡導禮制,禮制與刑政在追求制度性上相通,況且當年三晉法家驅逐貴族,是反世官也;立木賞金,是取信於民也;獎勵耕戰,是足食務本也;教民版築,是仁民用眾也。至少在子夏的授業弟子那裏,並沒有看到以吏為師的專橫愚民,而是看到了政治家徵諸耆老的謙遜。所以,雖然世俗割裂儒法,但子夏弟子至少是不謬師旨的。但子夏澤及後人的貢獻,更表現為他遍講經書,為之羽翼。今天存留的《詩序》,大序為子夏作,小序為子夏、毛公合作。一如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體現了以哲理、政事解詩的思想。禮學,子夏不如子游細緻,但子游沒留下什麽好弟子,故今之禮學,受業于子夏者多矣。現存《儀禮喪服傳》,便是子夏之徒的作品。同時,子夏一派注重發掘春秋之微言大義,求其褒貶,論其大道,這與以政解詩是一脈相承的。子夏之春秋學輾轉相受,至漢寫成《公羊》、《穀梁》二傳,春秋大義,實賴此而傳。另外,現在人多認爲《左傳》成於戰國早期,且當身歷齊魯晉楚,並且地位不低——這一推測似乎都指向一人吳起。雖然吳起一向名聲不佳,但其與魏文侯舟中之論(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足見其見識與歷史知識。而左傳一書,精於禮儀,深通兵法,嫺於辭令,也真有子夏後學之風。夫子晚年好易,則易經也當為子夏所重,所以後世流傳《子夏易傳》雖為僞書,但子夏傳易卻是在情理之中的。子夏還善於樂,今天的樂記、詩序都保留了他的思想,依然是與政事相關,注重德操的引導。從性格上看,子夏有真情,守禮制,所以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不和,彈之而不成聲。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也曾經血氣方剛,所以他問復仇,問金革之事無辟也,從問政,而夫子答曰欲速則不達,也可見對他的糾正。從其言論來看,子夏後期注意修行,但萬年還是子夏弟子言交友之道,子夏還是『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這是真情的流露。然而,禮之道在於品節之,所以子夏一直注意自己的行止,並且很有成傚,所以大戴禮記載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這反映了他待人的寬厚,而當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時,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則又表達了他的真情。夫子曾對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所以子夏也開始了對君子小人的思考。他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也許,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小人之過也必文。所以子夏一派,專注于立身細節處,而不慾藻飾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乃至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這一切後天的剪裁與學習,成就了子夏的名譽。他曾被任為莒父宰,后又為魏文侯師。晚年居西河,喪子失明,按照曾子謂之,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可見其成就。曾子說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大概是他離開父母之邦太久了。而曾子也承認離群索居久已,也許他是如夫子一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吧。至於喪爾子,喪爾明,則是其情至深也。
子游
言偃,吳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歲。仕魯為武城宰,在今泰安。索隱吳郡有言偃冢者,蓋吳郡人為是也。大約言子是卒於魯的。子游是孔門按照現存文獻看最擅長禮學的。當時的吳國,就其土著來説屬於東夷,而吳國王室卻本來是太伯之後。這使得吳國基本上是一個不知禮儀的國家,按照三國志、後漢書的記載,其地到那時尚且短髮紋身,穿鑽頭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