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态学

合集下载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
魚類之發音有其特殊適應意義:
如石首魚、鯰魚在繁殖季節發音以吸引異性。 索餌期魚群集結時所發出的聲音可引來同種魚之集結且具
有保護作用。 鯰魚利用發出聲響以嚇跑對敵保護魚窩之安全。 深海魚利用發出之音響辨別方位。
漁撈可利用這些特性,模仿某些魚類所好之音響誘 捕群魚,或也可藉以測之漁場位置。
魚類與無生環境之關係
放射性物質以鍶90 (Sr 90 )影響生物體最深。 鍶經由魚類之小腸、鰓或皮膚吸收,累積於骨骼
(50~65%)、內臟(10~25%)、鰓(8~ 25%)和肌肉 (10~25%) 。 魚體內放射性物質積蓄程度與其代謝作用有關,活 動性高之魚(如鮪、鰆等)排泄放射性物質之能力較 活動性弱之魚(如吳郭魚)為大。
種內群集(intraspecific grouping) 種內捕食現象(intraspecific predation) 種內寄生(intraspecific parasitism)
魚類與有生環境之關係魚類之種內關係
種內群集(intraspecific grouping)
群(shoal) 小群(school) 基本個體群(elementary population) 種族(race) 集群(cluster) 族集(colony)
魚類與有生環境之關係魚類之種內關係
種內群集(intraspecific grouping)
群(shoal)
群是持續性的魚類集團,由很多能互相辨識,具近似之特 徵、年齡及行為之個體所結合而成的團體。
群內組成分子之所以能夠集結端賴觸覺(側線)及視覺以辨 識其他群內個體之方位而靠攏。
魚類之成群具有防衛之意義。(擾亂掠食者;互報警訊,俾 作集體逃亡。)
0.27~38‰ ,有些魚類甚至可高達70‰ 。 狹鹽性魚類(stenohaline)- 珊瑚礁魚類只能適

鱼类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研究的结合

鱼类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研究的结合

鱼类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研究的结合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的代表,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征一直是生态学、行为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虽然鱼类数量庞大,但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鱼类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鱼类生态学与保护研究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

一、鱼类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可以理解为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而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的代表,其行为特点借助于水生环境,其行为研究也具有很高的独特性。

鱼类的群体行为、迁徙行为、繁殖行为等都是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1. 群体行为研究鱼类是典型的群体动物,其群体行为具有时空变化和个体竞争的特点。

研究鱼类群体行为的最主要方法是使用声波遥感技术和摄像技术。

其中,声波遥感技术是直接观察鱼类分布,群集大小和区域的主要方法,而摄像技术则可直接观察鱼类的行为。

2. 迁徙行为研究鱼类由于生活在水生环境下,所以其迁徙行为是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鱼类迁徙往往与气候、水文、洄游路线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迁徙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使用轨迹跟踪技术和分析技术,如通过遥感系统追踪鱼类的位置和路线,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具体的迁徙规律。

3. 繁殖行为研究繁殖行为是鱼类系谱性行为,是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

在繁殖期,不同种的鱼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配和产卵。

繁殖行为研究侧重于揭示繁殖媒介的形态、行为特征以及其对交配行为和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二、鱼类保护研究鱼类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水生生物,其资源保护也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保护鱼类资源既是经济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维持的一个重要环节。

1. 鱼类资源保护鱼类资源保护首先是指对鱼类数量的管理,治理和保护。

包括禁捕,监测,以及管理指导等手段。

同时,还需要完善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非法捕捞和非法销售的打击。

2. 鱼类生态修复鱼类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恢复手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人为设置鱼礁和人工繁殖的方式来维护和恢复鱼类资源。

2022年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2022年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旳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旳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互相关系旳一门学科。

3,鱼类旳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旳经济运用:食用、药用、工业、欣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旳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旳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旳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旳时间。

重要取决于鱼类旳遗传特性和所处旳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旳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种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旳最后一条密旳环片。

6,年轮标志旳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旳特点:清晰性、完整性、持续性、一般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旳生长季节,由于饵料局限性、水温忽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因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旳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如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旳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目前少数旳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持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体现为疏密构造旳,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旳“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旳比例不协调。

9,鱼旳年龄表达措施: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达;有1个年轮,用1表达;依次类推。

为表达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旳环片,则在年轮数旳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1龄鱼,指大体渡过了一种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种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体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种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常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旳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碳酸盐的形式存在。水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阻止了 血液中二氧化碳向外弥散,导致鱼体内积累大量的
碳酸,使血红蛋白氧饱和张力比正常的要高,因而
尽管吸入多量的氧气,但血液还是充氧不足。
13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菌分 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酸盐细菌的 还原作用而生成。
9
pH对鱼类的影响
(1)在酸性水体内,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 降,使一部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完全受阻,因而减 低其载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水中含氧量较高, 鱼类也会缺氧。 (2)当 pH值超出极限范围时,破坏皮肤粘膜和 鳃组织。 (3)间接危害,如在酸性环境中细菌、藻类和 各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均受到抑制;硝化过程滞 缓、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导致水体内物质循环速 度减慢。
10
四、溶解氧
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鳃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 少数鱼类尚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溶氧不仅对鱼类有直接影响,而且亦产生间接影 响: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生,为养殖鱼 类提供更多的食料。溶解氧不足,可能引起嫌气性细 菌的滋生,对鱼类和天然饵料起到毒害作用或不良影 响。
鱼类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 缺氧时,则产生“浮头”现象。若水体含氧量继续锐 减,鱼类将陷入麻痹状态,最后窒息而死。
16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17
七、声音
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对声音的感受器主要是测线器官、内耳下
部的球状囊和瓶状囊。
4

鱼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进展

鱼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进展

鱼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进展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很多生命力顽强、形态美丽的鱼类。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于鱼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也日趋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鱼类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以期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鱼类生物学方面的研究1. 区分鱼类种群的遗传基础遗传是决定生物种群演化和基因遗传特征的重要因素。

目前,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鱼类种群的遗传基础已成为近年来鱼类生物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2016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Genetic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遗传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区分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还能够推断出这些差异的历史演化过程以及种群之间的迁徙规律。

这种新型的遗传分析方法为深入探究鱼类群体生态和遗传形态之间的不同对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2. 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研究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已成为一项热门领域。

例如,研究表明,河流水温升高对鱼群分布和栖息地的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探究环境中毒物对鱼类生殖和健康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研究鱼类的适应性。

3. 鱼类进化历史的研究深入了解鱼类物种的进化历史是鱼类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例如2021年5月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一篇论文发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硬骨鱼类化石是栖息在约4.2亿年前的美国爱达荷州潟湖中的“锯鱼”,这一发现对于鱼类的进化历史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鱼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 鱼类种群动态研究了解鱼类种群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状况对于生态保护和治理至关重要。

从数学模型到捕捞调查,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寻找适当的方法来研究鱼类种群的动态变化,并探索这些变化的原因。

鱼类学名词解释

鱼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总18分,每题3分)1.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以及种内和种间关系等系列生命机能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也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和所起作用。

2.繁殖策略:就是指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繁殖方式、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系列特征。

繁殖策略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它保证种及后代对所生存的环境有最大的适应性。

3.不可逆点: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又称不可逆转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4、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3分)5、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物种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和宗谱分支。

(3分)6、单系群:分支系统学中将一个祖先物种及其所有的后裔构成的一个类群称作单系群。

(3分)4.限制因子:在生物的生态因子中,对该生物的繁殖或分布等起限制作用的主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5.洄游:洄游是一种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一定时间的变更栖息场所的运动。

它是集群的,有规律的和周期性的,并具有内在的遗传特征。

6.繁殖力:准确的繁殖力应指雌鱼产出的、受精过的、活的卵的数目。

但由于雌鱼的产卵量和卵的受精率不易得知,因此一般用产卵前雌鱼卵巢内成熟卵的数目来表示。

9.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

W=aLb中b值在3附近的种类,丰满度用K=100(W/L3)表示W—体重(去内脏后,单位克)(),L—体长,单位cm。

W=aLb中b远离3,用相对丰满度(Kn)用Kn=100W/w表示更为合适:W—实测体重(不去内脏),w—按长重相关式推算的体重。

鱼类生态学教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鱼类生态学概述
鱼类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鱼类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鱼类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 介绍各种鱼类如何适
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环境对鱼类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何影 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鱼类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鱼类如何影响其 生存环境,如食物链、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 资料,深入了解鱼类生态学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 与度和互动情

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检查学 生的作业完成 质量和按时提
交情况
考试成绩评价: 通过考试评估 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程度
学生自我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 的学习情况进 行自我评价, 以提高自我认 识和改进能力
能力目标
掌握鱼类生态学 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学会观察和分析 鱼类的行为和生 态特征
提高实验操作能 力和数据分析能 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 沟通能力,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鱼类 生态学的兴趣和 热爱
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自 然,尊重生命
培养学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反馈机制
学生反馈:通过 问卷调查、访谈 等方式收集学生 对教学的反馈意 见
教师反馈:教师 根据学生的反馈 意见进行自我反 思和改进
同行评价:邀请 其他教师或专家 对教学进行评价 和建议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作业 等方式评估学生 的学习效果,从 而反馈给教师进 行改进
改进措施

鱼类生态学总结

鱼类生态学总结

1、鱼类的生活史包括6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鳞片在稚鱼期开始形成。

2、年轮形成的原理是什么?答:首先是以鱼类在一年四季中生长速率的不均衡性为基础的。

因变温动物。

其生长是有季节周期的。

春夏季是水温上升,饵料生物繁茂,鱼体代谢旺盛,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且均衡;秋冬季,水温下降,饵料生物贫乏,鱼类代谢缓慢,摄食强度小,生长缓慢,甚至有时完全停止生长。

鱼体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均衡性,也反映到鳞片等骨骼组织上。

鳞片在生长时,它的表层有环片形成;在鱼体长得快时,鳞片上形成的环片较宽,环片之间距离也较稀疏,即形成较宽的环片带,称为疏带,或宽带;鱼体长得慢时,鳞片上就形成排列紧密、狭窄的环片带,称密带或窄带。

那么在一年内,所形成的疏带和密带,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在生长年带中,由春夏形成的宽阔环片过渡到秋冬的狭窄环片,这个过渡环片是渐进的。

而经过冬季后,从狭窄的环片再过渡到第二年春季形成的宽阔环片,这之间的交替却是飞跃的。

这样,两个生长年带之间出现明显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称为年轮。

具体来说,年轮是指秋冬季形成的密带和第二年春夏形成的疏带环片之间的分界线;年轮被规定为从密带向疏带过渡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3.目前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记载鳞片等骨质组织上实际见到的年轮数。

0没有年轮,1 有一个年轮,以此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文外又有新增生的环片,则在年轮右上角加上+号,在春夏采样进行年龄鉴定时,有标本鱼的年轮正好落在鳞片边缘上,这时用数字后加点表示,如2. 如鳞片上年轮数与年龄关系是:0+~1.,一龄鱼。

指大致度过了一个生长周期。

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2 .,2龄鱼。

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

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2个年轮刚形成。

4.生长效率(growth efficiency):是衡量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重量(或能量含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或能量含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就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与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与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与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与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就是密环,外缘就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与“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 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与支鳍骨、鳃盖骨、匙骨与脊椎骨等。

暨南大学鱼类生态学总复习

暨南大学鱼类生态学总复习

鱼类生态学绪论一、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性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实用度大。

三、特点:①以鱼类生物为核心②以鱼类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为对象③与其它渔业科学不同四、基本任务:解决当代“三农”面临的鱼类生态问题,探究末来渔业业高效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模式与方法。

解决当代渔业生态问题,确定未来渔业发展方向。

第一章鱼类与环境一、水域生态系统:①淡水生态系统:湖泊、水库、江河②海洋生态系统:沿海及内湾、河口、珊瑚礁、外海、上升流、深海二、水环境(一)水的性质:1.密度:水在4℃时比重为1。

鱼类可自如沉浮的原因:表面积/体积较大+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

2.压强:深度↑→压强↑3.比热:高4.透明度: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20m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优良溶剂(二)水环境的类型1.淡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41%在淡水中,分流水环境+静水环境静水环境:贫营养湖、富营养湖、沼泽、洞穴2.盐水环境:水面广阔、时空连续,多变,分海底区域+水层区域三、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1.水温:鱼是变温动物: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水温0.1-1.0℃(仅金枪鱼>10℃)2.盐度:①按生活水域的盐度划分:从纯淡水→47‰的海水海水鱼类:盐度为16‰-47‰的海水水域咸淡水鱼类:盐度0.5‰-16‰的河口咸淡水水域淡水鱼类:盐度为0.01‰-0.5‰的淡水水域过河口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有阶段性→溯河鱼类:在海水中生活,仅在生殖期入淡水中。

大麻哈鱼、中华鲟、鲥等;降海鱼类:在淡水中生活,仅在生殖期入海水中。

鳗鲡等。

②按对盐度的耐受范围划分:广盐性鱼类:能耐受的盐度幅度较广。

咸淡水鱼类、过河口鱼类。

狭盐性鱼类:对盐度要求较严,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

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

(但鲤、鲫能在10‰盐度中生活,草鱼能在14‰盐度中生活)③盐度对鱼类的影响:渗透压影响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生态学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生态学研究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生态学研究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生态学研究一直是生态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鱼类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流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河流中鱼类的生态学特征、物种多样性、种群动态和物种适应性等方面,对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流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生态学特征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环境,鱼类作为其中的重要生物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生态学特征。

首先,河流水域的水动力条件对鱼类分布和生存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喜栖种来说,其需要选择水流缓慢的区域;而一些耐流种则会选择水流湍急的地方。

其次,水温是影响河流鱼类生态学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

不同鱼类对于水温的适应性不同,一些冷水性鱼类适应低温环境,而温水性鱼类则更适应高温环境。

水温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产卵行为和食性等。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正常生理生态过程,而极端的温度条件则会对鱼类的存活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水动力条件和水温,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质状况也对鱼类的分布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水质指标,如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等,直接反映了河流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和富氧供应情况。

鱼类对于特定水质状况有着不同的适应性,一些鱼类对富氧水体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另一些鱼类则耐低氧水体。

二、河流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河流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是衡量其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标志。

不同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物种组成差异较大,这与河流水域的地理环境、水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有密切关系。

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鱼类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水域中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对于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高物种多样性的河流生态系统通常具有较好的资源利用能力、抗干扰能力和抗病能力。

因此,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河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鱼类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鱼类生态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鱼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承担着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也是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

鱼类不仅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同时也是环境的生态指示器。

保护鱼类生态系统是保护生态系统真正健康的一部分,对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鱼类在当今时代面临着许多威胁,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非法捕捞等。

这些威胁对鱼类种群的健康造成了实质性的危害,不断削弱着鱼类的生存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因此,保护鱼类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鱼类生态学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具体的物种,还在于监测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监测鱼类种群的数量、活动范围和生态行为,我们可以评估水生生态系统的状况并识别特定威胁。

因为鱼类种群往往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所以通过研究鱼类群体可以有效地发现环境污染和其他危害环境的问题。

非法捕捞也是严重危害鱼类生态系统健康的一大威胁。

非法捕捞严重破坏了整个鱼类生态系统,不仅减少了鱼类数量,还破坏了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可能导致饕餮罕见鱼类种群的突然下降。

此外,非法捕捞很可能将导致结构化的过度渔业,进一步破坏鱼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护鱼类生态系统是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水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依靠鱼类种群获取食物和资源,而这些种群同样对人类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它们保护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生物群时对于水源的畅通和污染危害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鱼类生态学是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的学科之一。

保护鱼类生态系统是保护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制定保护政策,为监测环境污染提供立竿见影的途径,还能为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保护鱼类生态系统,以确保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组成部分在未来保持健康和繁荣。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

鱼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一.名词解释01.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02.夏轮:春夏两季食物充足,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节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稀疏,形成较宽的轮带,也称“宽带”.03.生长比速:用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长度两者之间的百分率来表示.04.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就得到生长常数.05.饵料系数:指鱼吃饵料与增重量的比值,它是鱼类对食物吸收率的基本指标.06.产卵温度:一般说来鱼类在整个胚胎发育期间温度的变动,不能超出该种鱼类产卵期的水温范围.07.仔鱼期:从孵出直到奇鳍褶开始退化消失,鳍条形成至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08. 繁殖力:1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09.成熟系数: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10. 产卵场: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鱼类大批地群集进行繁殖形成产卵场.11.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12.索饵系数:又称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13.剩余群体:在鱼类生殖群体中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14.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选择指数: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16.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17.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18.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19.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20.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21.副轮: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22.产卵轮: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鱼类学生态学

鱼类学生态学

鱼类学生态学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机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环境:生物的栖息场所、人的生活环境。

2.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年龄年龄被认为是研究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也是分析和评价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趋势的基本依据之一。

例如:鱼类的生长过程就是根据年龄来推算的。

各种鱼类的寿命长短不一:活了200年的鲟鱼、银鱼活不到1岁、大部分鱼年龄2-20龄之间.一、采用鱼身上硬组织的轮纹来进行年龄鉴定。

二、采用一群鱼的体长长度分布频率来推算年龄。

采用轮纹进行年龄鉴定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耳石、鳍条、脊椎骨、鳃盖骨、支鳍骨。

鳞片是最常用的鉴定年鳞的材料。

其次是耳石。

在鉴定寿命比较长的鱼类时,如湖鳟,一般不用鳞片,因为年轮很难鉴别。

采用耳石会更好。

采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 1. 鳞片生长2.年轮的形成(切割型疏密型碎裂型间隙型)(切割型:普通切割型闭合切割型疏密切割型)每年形成的生长带是不相同的。

两生长带之间即为年轮。

用作年龄鉴定的是矢耳石囊内有耳石:椭圆囊(星耳石)、球状囊(矢耳石,最大),瓶状囊(小耳石)年龄的表示方法0+---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1个年轮刚形成1+---2: 2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1个所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2+---3: 3龄鱼,依此类推依据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具体方法:在大批渔获物中,随机地测定同一种鱼不同大小个体的长度,然后以体长组为横座标,各体长鱼的数目为纵座标,将结果点画在座标纸上,全部资料点画在座标纸上后,整个图形显示出一个个高峰,其中每一个高峰代表一个年龄组:这一个个高峰也正反映出大部分个体生长率相似的事实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的原理同一水体,同一世代的鱼往往在相近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活,大部分个体的生长率相似。

因此不同世代(不同年龄)的鱼即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范围。

鱼类生态学研究

鱼类生态学研究

鱼类生态学研究Introduction鱼类生态学研究是对鱼类及其栖息环境的综合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介绍鱼类生态学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方法和应用,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Background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发生,水域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大量的污染物、水位变化、水质恶化等不良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导致鱼类生存环境受到了损害,鱼类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主体,鱼类的消失将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为此,加强对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Significance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入不仅对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水域生态系统、制定水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Objectives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研究鱼类生存环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从中探讨鱼类的适应生存机制。

2.探讨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水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3.评估水域生态环境变化对鱼类生存和分布的影响,预测鱼类资源的变化趋势。

Methods鱼类生态学研究通常采用自然、生长、生理、行为、遗传、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现代鱼类生态学研究的时间尺度较长,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目前鱼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六大类:1.采用野外调查方法,了解鱼群的分布、数量和组成。

2.应用实验室技术和模型仿真,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生理特性、行为和遗传变异等。

3.采用遗传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鱼类进化和家族关系。

4.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评估不同水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5.研究鱼类食物链结构,探讨不同污染物质对鱼类生态状况的影响。

6.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各种模型,从多种角度分析和预测鱼类的分布、数量和种类。

鱼类学生态学

鱼类学生态学

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有机体: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环境:生物的栖息场所、人的生活环境。

2.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研究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鱼类的年龄年龄被认为是研究鱼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也是分析和评价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趋势的基本依据之一。

例如:鱼类的生长过程就是根据年龄来推算的。

各种鱼类的寿命长短不一:活了200年的鲟鱼、银鱼活不到1岁、大部分鱼年龄2-20龄之间.一、采用鱼身上硬组织的轮纹来进行年龄鉴定。

二、采用一群鱼的体长长度分布频率来推算年龄。

采用轮纹进行年龄鉴定年龄鉴定的材料:鳞片、耳石、鳍条、脊椎骨、鳃盖骨、支鳍骨。

鳞片是最常用的鉴定年鳞的材料。

其次是耳石。

在鉴定寿命比较长的鱼类时,如湖鳟,一般不用鳞片,因为年轮很难鉴别。

采用耳石会更好。

采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1. 鳞片生长2.年轮的形成(切割型疏密型碎裂型间隙型)(切割型:普通切割型闭合切割型疏密切割型)每年形成的生长带是不相同的。

两生长带之间即为年轮。

用作年龄鉴定的是矢耳石囊内有耳石:椭圆囊(星耳石)、球状囊(矢耳石,最大),瓶状囊(小耳石)年龄的表示方法0+---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1个年轮刚形成1+---2: 2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1个所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2+---3: 3龄鱼,依此类推依据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具体方法:在大批渔获物中,随机地测定同一种鱼不同大小个体的长度,然后以体长组为横座标,各体长鱼的数目为纵座标,将结果点画在座标纸上,全部资料点画在座标纸上后,整个图形显示出一个个高峰,其中每一个高峰代表一个年龄组:这一个个高峰也正反映出大部分个体生长率相似的事实长度分布频率分析年龄的原理同一水体,同一世代的鱼往往在相近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活,大部分个体的生长率相似。

因此不同世代(不同年龄)的鱼即具有明显不同的长度范围。

鱼类生态学(fishecology)

鱼类生态学(fishecology)

•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 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 要求的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 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介绍种群概
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特征等
•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 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 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 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 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 要意义。
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
一、定义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鱼类生态学:研究鱼类与生活环境之间相 互关系的科学。
二、鱼类生态学的特点
• 从研究对象上讲,仅涉及鱼类,并 且主要是硬骨鱼类。
• 从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 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
• 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 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 响。

三篇鱼类生态学课件

三篇鱼类生态学课件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16
七、声音
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对声音的感受器主要是测线器官、内耳下 部的球状囊和瓶状囊。 鱼类不但能感受声音,而且许多种类还能发出 声音。许多鱼类的发声器官是具有特殊肌肉组织的鳔。 在产卵繁殖季节,鱼类的发声对于吸引异性和 集群活动均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25
1. 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许多 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动,特别是 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常常形成临时性的群体, 如产卵群体和索饵群体。 海洋鱼类的集群现象比较明显,且鱼群的大小、 形状往往具有一定的形式。鱼群的大小常随着各种因 素的影响而变化。
17
八、电流
鱼类对电流反应灵敏,同时有许多鱼类能用发 电器官放电,在其身体周围形成电磁场。
鱼类所进行的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用于攻 击或自卫的强放电和具有信号作用的弱放电。
现代渔业已进行电流捕鱼,或利用电流将鱼引 向集鱼工具,或使鱼类发生暂时性休克麻痹以利捕捞。 此外电流还可用于电拦鱼装置,使鱼类不能接近水电 站的涡轮机或进入灌溉渠道,或将鱼类引入鱼道进口 等等。
18
九、底质及悬浮物
底质有砂砾、软泥、岩石及珊瑚礁等类型。底 质与鱼类的繁殖、索饵和越冬均有密切关系。
水中悬浮微粒在许多方面对鱼类产生影响: ➢ 首先是悬浮微粒对鱼类的机械作用。 ➢ 其次,悬浮微粒过多时,将导致水的混浊度 增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生。 ➢ 第三,水中大量存在的悬浮微粒会使鱼类造 成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窒息死亡。
温水性鱼类:要求在温带水域条件下生活,属于这种类 型的鱼类很多,我国大多数淡水鱼类和近海的许多经济鱼类, 如鲻、鮻鱼、小黄鱼、斑鰶、小沙丁鱼等均属这种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科考试鱼类生态学试卷(课程代码 322075)一、名称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1. 年轮年轮(nián lún,annual ring)指鱼类等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环状轮圈,树木在一年内生长所产生的一个层,它出现在横断面上好像一个(或几个)轮,围绕着过去产生的同样的一些轮。

鱼类中鳞片年轮指当年秋冬形成的窄带和次年春夏形成的宽带之间的分界线。

2. 瞬时生长率就是当时间间隔趋于零时,为单位时间内某一生长指标的变化量3. 繁殖力鱼类的繁殖力一般是指怀卵量,即雌鱼在产卵前卵巢内的成熟卵粒数。

在统计怀卵数量时,通常只统计成熟的卵粒,不计算较小的卵母细胞。

但也有认为凡是开始积累卵黄的小型和中型卵都应计入。

4. 日粮是指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5. 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6. 丰满度衡量鱼体的肥胖度、营养状况和环境条件就是由丰满度来表示的7. 成熟系数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8. 临界期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的时期称为临界期.9. 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10.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二、填空题 ( 每空0.5分,共15分 )1. 鉴定鱼类的年龄多采用鳞片,此外还有脊椎骨、腮盖骨、匙骨、鳍条和耳石等硬组织作鉴定材料。

2. 根据各种鱼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的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三类:_肉食性_____,___草食性______,____杂食性__ 。

3. 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鱼类饵料成份的方法。

4. 分析初次性成熟的年龄是划分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重要依据。

5. 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_标志放流法__。

6. 根据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可将鱼类划分为热水性、温水性和凉水性三类,鲤、鲫鱼属于温水性。

7. 鱼类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共生、寄生。

8. 取得鱼类生长速度资料的途径有饲养法、年龄鉴定统计法、生长退算法等。

9.解剖一尾体重 5kg 的雌草鱼,内脏重 1000g ,卵巢净重 800g ,每 4g 卵巢经计数为2660粒卵,其性腺成熟系数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分别为、。

10.11.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包括胚胎期、仔鱼期和三个发育期。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只能用来划分特定区域中某指定鱼类的生长阶段的指标是 A 。

A: 生长指标 B: 生长常数 C: 生长速度 D: 生长方程2. 我国鲢鳙的幼苗在保持含氧充足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超过100mg/l时,便出现 C 现象。

A: 呼吸困难 B: 立即死亡 C: 引起死亡 D: 昏迷仰卧3. 生活于静水湖泊或池塘中的几种鲤科鱼类溶氧的要求夏季在 B 时已足够。

A: 2--0.5mg/l B: 4mg/l C: 5--6mg/l D: 0.5--3mg/l4. 下列鱼中 A 为热带鱼类。

A:大麻哈鱼 B:革胡子鲶 C:大黄鱼 D:鲈鲤5. 下列鱼中 C 是第一次产卵后即绝大部分死亡。

A:鳗鲡 B:中华鲟 C:石斑鱼 D:大黄鱼6. 卵巢体积增大,卵母细胞直径不断扩大,卵膜变厚,属于 C 特征。

A:Ⅱ期卵巢 B:Ⅲ期卵巢 C:Ⅳ期卵巢 D:Ⅴ期卵巢7. 泥鳅是用B 作为辅助器官。

A:口咽腔 B:鳃上器官 C:皮肤 D:肠8. 当水中溶氧缺乏时,下列鱼类最先浮头的是 D 。

A.麦穗鱼 B.鲢 C.鳙 D.鲤9.解剖100尾草鱼,其中80尾肠内有食物,72尾肠中出现苦草,则苦草出现频率为B 。

A.100% B.90% C.80% D.72%10.某一尾鱼的肠管(前、中、后)充塞度为1、0、0,说明此鱼 C 。

A.刚开始摄食 B.已摄食很久 C.刚停食 D.停食很久11.下列鱼类中性成熟早的是 D 。

A.罗非鱼 B.鲤 C.草鱼 D.团头鲂12.下列鱼类中 A 是卵胎生。

A.麦穗鱼 B.鰕虎鱼 C.青鱂 D.食蚊鱼13.下列鱼类中 A 的雌鱼明显多于雄鱼。

A.鲢 B.草鱼 C.鲤 D.鲫14.齐口裂腹鱼属 B 。

A.水层产卵鱼类B.草上产卵鱼类C.水底部产卵鱼类D.其它基质产卵鱼类15.下列鱼类具有护幼、护卵习性的是 C 。

A.乌鳢 B.银鲴 C.赤眼鳟 D.钝吻棒花鱼四、问答题(每小题分,共25分)1.副轮、幼轮的形成原因及其鉴别特征。

幼草鱼鳞片环纹,以孵出后第二个月生长最快,往后生长减慢,冬季停止生长。

幼鱼体长一般在47—70毫米形成幼轮。

鳞片的“切割相”是区别年轮和幼轮的标志。

幼鱼在饥饿时,环片不仅不增长,反而出现环片被吸收的现象。

鳞片上各种副轮标记的形成与摄食条件的变化有关。

计算了体长与鳞径、环纹数以及鳞径与环纹数的迴归方程,它们之间都呈直线正相关,相关显著性均在99%以上。

2.鱼类的生长有何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有何实践意义?补偿生长是鱼类营养生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在补偿生长过程中的特点、规律和生理机制,为鱼类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养殖鱼类的饲料效率和养殖生产服务,降低生产和劳动成本具有现实意义。

本试验以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循环饥饿处理对黑鲷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效率、鱼体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消化道消化酶活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确定循环饥饿过程中黑鲷幼鱼的补偿生长类型,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试验选取同一放养批次、体质健康的黑鲷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平均初始体重为9.56±0.12g,进行为期56d的养殖试验。

其中的一组作为对照组(持续饱食,S0),另外四组为试验组,分别对其每周饥饿1d (S1)、2d (S2)、3d (S3)和4d(S4)后,恢复喂食满一周,进行循环饥饿实验。

每两周称重一次,试验结束后采样进行相关指标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循环饥饿对黑鲷幼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S1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各个实验组(P0.05);S2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明显高于S3、S4组的水平(P0.05);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的鱼体肥满度、腹脂率和肝体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在S0、S1和S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的摄食率逐渐提高(P0.05);S2组黑鲷幼鱼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明显高于其它各个实验组(P0.05)。

S1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该组具有超补偿生长效应;S2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该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3、S4组黑鲷幼鱼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其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两组具有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在S3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S2组以外的其余各组;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呈现下降趋势,S1组的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S3和S4组(P0.05),但与S0和S2组差异不显著(P0.05);循环饥饿对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循环饥饿对黑鲷幼鱼的全鱼和肌肉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全鱼水分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但在S0、S1和S2 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S3、S4组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但S0,S1和S2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S3、S4组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

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肌肉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但S0、S1、S2和S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并显著低于S4组的含量(P0.05);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但S0、S1和S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血浆中总蛋白、血糖和血脂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前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胆固醇及其甘油三脂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前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黑鲷幼鱼血清GH 水平逐渐升高,S2、S3和S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高于S0和S1组(P0.05);而T3水平逐渐降低,S0、S1和S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S2组显著高于S3 和S4组(P0.05)。

黑鲷幼鱼在循环饥饿过程中,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肝脏、胃、前肠和中肠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S2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它各个实验组(P0.05)。

同一实验组的胃蛋白酶活性高于其它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前肠脂肪酶活性高于其它消化器官中脂肪酶的活性;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肝脏、胃、前肠和中肠淀粉酶的活性呈现相似的趋势,在S3组达到最高(P0.05),同一实验组的肝脏淀粉酶的活性高于其它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性。

应用石蜡切片,HE染色和电镜法观察了循环饥饿对黑鲷幼鱼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结果发现,每周饥饿超过2d会引起胃体部的粘膜和腺体萎缩,胃腺细胞的正常排序受到影响,腺细胞胞质中分泌颗粒明显减少,肌层变薄,肌纤维排列疏松;在肠道可见肠前段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表现在肠绒毛长度和上皮细胞的高度均明显下降,纹状缘退化,杯状细胞的体积和数目均减少。

每周饥饿不超过2d的实验组黑鲷幼鱼的胃肠组织结构没有显著变化。

综合黑鲷幼鱼的生长效果和饲料效率等指标可以得出:在水温28±1℃,对黑鲷幼鱼进行每周饥饿1d或2d的循环饥饿处理,不会对黑鲷幼鱼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可以节约饲料成本,改善养殖过程用工要求,提高养殖效益。

3.举例说明敞水性产卵类群和草上产卵类群的特点及其生态适应性?【背景】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种群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了解引进的莲草直胸跳甲泰国种群的温度适应性,同时与福州本地种群相比较,可以有效地利用其防治空心莲子草。

【方法】采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方法,设置3个温度,对莲草直胸跳甲福州本地种群和泰国热带种群的成虫产卵量及存活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泰国热带种群的繁殖力显著高于福州本地种群。

随着温度的升高,泰国热带种群和福州本地种群的产卵量均有显著下降,但泰国热带种群的产卵量均稍高于福州本地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