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https://img.taocdn.com/s3/m/345bd2f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0.png)
园林⽣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个体⽣态学⼀、名词解释1、⽣态因⼦:指环境中对⽣物⽣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物的⽣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态因⼦的综合作⽤,其中限制⽣物的⽣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就是限制因⼦。
如氧⽓对陆⽣动物和⽔⽣动物的作⽤。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4、趋同适应(⽣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物,由于长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理、发育以及适应⽅式和途径等⽅⾯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物,长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理特性、适应⽅式和途径等。
5、因⼦的补偿作⽤:某⼀因⼦的数量不⾜,有时可以由其他因⼦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阶段的发育,⽽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个常数。
7、物候:是指⽣物长期适应于⼀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种有效的⽣理机制。
9、⼲灼:指当幼嫩苗⽊的根茎部位与⾼温表⼟相接触时,苗⽊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温能促使细胞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形成层和树⽪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态幅:每⼀个种对环境因⼦适应范围的⼤⼩即⽣态幅。
12、⼴温植物:不少陆⽣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活,即能适应较⼤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园林树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园林树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508c015c281e53a5802ff67.png)
园林树木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树种,即使是同一种树种,在不同的地区长势也不同,因此,树木的生长发育及其分布,与生态因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植物的环境因子主要指气候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子。
不同树种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态特性,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对树木有影响的主要因子是以下几点。
—、温度因子有些南方树种北移后,会发生冻害或冻死的现象,而北方耐寒树种南移后,有的也会发生开花不正常,不能开花结实或灼伤现象,因此温度因子的变化,不仅影响树木生长发育的每一生理过程,而且与树种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树木能够忍受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因树种、树龄、生长势、当年枝条的成熟及休眠与否等有很大差异,树木抵抗低温的能力则以休眠期最强。
北方地区因温度突然降低,秋末和初春发生的冻害,早秋和晚春的霜害,都会对树木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
温度降的越低、越快,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对树木的伤害程度越大,因此在北方地区应选择较耐寒树种,对耐寒性稍差的树种,应植于背风向阳处或采取一定的防寒措施。
二. 土壤因子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础,土壤水分、肥力、酸碱度和土壤质地的好坏,都会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及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土壤质地土壤的通气条件对树木根系的生长影响很大,在砂土、砂质壤土及疏松土壤中,根系密度大、须根多、根幅大,而黏重土或过度践踏土壤,通气性差,发根少、根幅小、根系生长慢,常会导致树木生长不良和早衰,因此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尤为重要。
(二)土壤的酸碱性不同酸碱性土壤中适生的树种类型:树木不能在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中生长。
一般生长的范围pH在3.9~9.0之间,依不同树种对酸碱度的要求,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
酸性土树种:一般在PH5.0~ 6.5的土壤中生长最好的种类,如杜鹃、山茶、红松等树种。
中性土树种:在PH6.5~7.5的土壤中生长最佳的树种。
大多数树种属于此类,但因表现的差异较大,故又有喜酸和耐盐之别,如桂香柳、紫穗槐等为耐盐树种。
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6b4ed7240c844769eaee16.png)
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园林植物与其它事物一样,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
一方面,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因子对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的生态作用;另一方面,园林植物对变化的环境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
在进行园林绿化或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1、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任一因子,植物均不能正常生长。
2、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常会直接引起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主导因子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虽然各生态因子都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缺一不可的,但对某一种植物,甚至植物的某一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往往有1-2个因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就称“主导因子”。
如热带兰花大多是热带雨林植物,其主导因子是高温高湿,仙人掌是热带草原植物,其主导因子是高温干燥,这两种植物离开高温都要死亡。
又如高山杜鹃,在引种到低海拔平地时,空气湿度是存活的主导因子。
一、不同生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1、棕榈科植物绝大部分种类都要求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如椰子、油棕、皇后葵、假槟榔、鱼尾葵、散尾葵、袖珍椰子、槟榔等;2、落叶松、云杉、冷杉、桦木等则要求生长在寒冷的北方或高海拔处;3、桃、梅、木棉、三角梅、印度橡胶榕、小叶榕、大叶榕等要求生长在阳光充足之处;4、铁杉、金粟兰、紫金牛、六月雪、野扇花等喜欢蔽荫的环境;5、杜鹃、山茶、栀子花、黄桷兰、含笑等喜欢酸性土壤;6、柽柳、真柏、锦鸡儿则能生长在盐碱土壤上;7、砂枣、龙血树、光棍树在干旱的荒漠上能顽强生长;8、荷花、睡莲、萍蓬草、石菖蒲等生长在湖泊、池塘中。
二、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环境中生态因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周期性变化之中。
园林植物环境概述
![园林植物环境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564aeebbed5b9f3f80f1c6c.png)
❖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 ❖ 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
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 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 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
▪ 如:增加CO2浓度可以补偿由于光照减弱所引起的光合强度降低的 效应;水对氮肥的补偿。
土壤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营养状况等
按生态因子 的性质
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海拔、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
❖一、园林植物与环境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生态环境对园林植 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定律
(木桶原理)生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 最小因子法则只有在严格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应用。 应用最小因子法则时,还要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 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Conten ts
❖ 性法则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 子
❖ 量的过多。 ❖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
, ❖ 而且也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
的 ❖ 耐受性不仅随着种类不同,且在同一种内,
耐 ❖ 受性因为年龄、季节、栖息地不同而有差异
❖生理分布区
❖生态分布区
❖ 限定性可分析植物不能在什么地方生存 ,
❖但不能确定植物可在什么地方分布。
植物的内稳态
❖ 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 保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507c6286d4d8d15abe234e80.png)
生态因子与园林植物的相互关系一、温度温度是影响园林植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制约着生长发育的速度及体内的生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机制。
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很大,空间上,温度随海拔升高,随纬度增加(北半球)而降低;时间上,温度1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1天有昼夜的变化。
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植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而实现的。
植物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最低、最适、最高温度,称为温度的三基点。
低于最低或高于最高温度界限,都会引起植物生理活动的停止。
1、温度与生长的关系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一般为4~36度,但是因植物种类和发育阶段不同,对温度的要求差异很大。
热带植物如椰子、橡胶等要求日平均温度在18度以上才能开始生长;亚热带植物如柑橘、香樟、竹等在15度左右开始生长;暖温带植物如桃、紫叶李、槐等在10度,甚至不到10度就开始生长;温带树种此杉、白桦、云杉在5度时就开始生长。
一般植物在0~35度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生长加速,随温度降低,生长减慢。
当超过植物所能忍耐的最高和最低温度极限时,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其同化、异化的平衡关系就会被破坏,致使部分器官受害或全株死亡。
低温会使植物遭受寒害和冻害。
寒害指气温在0度以上树木遭受的低温伤害。
轻木(ochromalagopus)的致死低温为5度;三叶橡胶在0度以上的低温影响下,叶黄而脱落。
寒害多发生在热带地区。
冻害指一些冬季寒冷的地方,气温常在0度以下,树木地上部分的组织内部发生结冰而引起的伤害。
冻害的严重程度除了极端低温值外,还与降温速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也以植物抗性大小而异。
在相同条件下,降温速度愈快,植物受伤害愈严重,低温持续的时间愈长,受伤害的程度愈大。
土壤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也较大。
特别在气温比土温高时,植物地上部分进行蒸腾而失去水分,根系因土壤结冰无水补充,也会发生生理干旱,时间长了会引起枝条干枯死亡。
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使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结果使植物饥饿而死亡。
园林植物设计养护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园林植物设计养护与生态因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7f9a1e859eef8c75ebfb38a.png)
园林植物设计养护与生态因子的关系在绿化养护过程中,常遇到某些植物群落生长不良,甚至部分群落全军覆没,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施工设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园林植物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而造成的,尤其是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气温与地温)、光照(光的强度、光的长度)、水分、土壤、大气因子、生物因子。
自然界的上述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地对植物发生作用,而是综合在一起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温度上海处于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温度在10~22℃夏季温度25℃以上,冬季平均温度10℃以下。
在植物应用方面最常见的有木兰科、山楂科、金缕梅科、樟科、银杏科等植物。
一般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都有最低、最适、最高的要求,称温度的"三基点"。
因植物原产地的不同,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也不同,如原产热带的植物开始生长的基点温度一般在18℃左右,原产温带的植物开始生长的基点温度一般在10℃左右,而上海地区植物其生长基点温度在上述两者之间,据此它们的耐寒力也不同。
耐寒性植物:原产地在-5~10℃的低温下不会受冻,甚至更低也能安全越冬,原产地在寒带或温带地区。
如龙柏、榆叶梅、榆树、紫藤、金银花等。
半寒性植物:原产地大多在温带南缘或亚势带北缘,耐寒性介于耐寒与不耐寒之间,一般在-5℃可以露出越冬。
如:香樟、广玉兰、桂花、夹竹桃、南天竹等。
不耐寒性植物:原产地在热带及亚热带。
冬季不耐0℃甚至5℃或更高的温度,低于该温度就停止生长或出现温度,低于该温度就停止生长或出现伤害。
如:棕榈、栀子花,无患子、青桐等。
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极大,高温、低温均对植物的花芽分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此外植物的耐寒性与植物种类、品种有关。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宜选择半耐寒性植物为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引进不耐寒植物。
由于低温往往给植物造成冻害、寒害、霜害等,在实施过程中应配置在同或西面、作为上木或采取保温措施;同样也可以引进一些耐寒植物,由于高温会引起植物的日灼,因此配置方法与不耐寒植物相反。
第2章+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第2章+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fcbf66783e0912a2162ad2.png)
细胞分裂和伸长、
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 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植物体内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等等均与光照强度直接相关; 种子发芽,如桦树的种子需要在光照下才能发芽,百合科 的植物遮阴条件才能发芽、 植物茎干和根系的生长——控制植物生长的生长素;全光育 苗获得高质量苗木 植物的开花和品质——郁金香(强光),牵牛花(弱光)。
• 温度年较差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关于温度的一些生态概念
温度三基点 最适温度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Note:一般而言,植物维持生命的活动范围通常为-5-55°C;在10 °C左 右,有净光合产物 积温 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用来说明生物各生长发育阶段和整个生育期所需 要的热量条件。 计算方法:一段时间的平均温度减去温度基本值与天数的乘积
形态结构 叶片 阳生叶 厚而小 阴生叶 薄而大
角质层
叶肉组织分化 叶脉 叶绿素
较厚
栅栏组织较厚或多层 密 较少
较薄
海绵组织较丰富 疏 较多
气孔分布
较密
较稀
④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生态适应类型及植物的耐荫性
阳性植物:樟子松、桦、杨、柳、郁金香、芍药等,草 原和沙漠植物,先叶开花植物等 阴性植物:铁线蕨、观音座莲、秋海棠、人参、三七、 半夏等 耐荫植物:演替晚期树种和顶级树种等
2.2.1.2 温度的时间变化(气温和土温)
昼夜变化
气温日变化中,最低值出现在将近日出的时候。最高值出现在 13-14时。 土壤温度变化:土表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昼间和夜间) 土表以下温度变幅减小,一天中最高最低温度有后延现象。至 35-100cm深以上,土温几乎无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波长在0.38—0.74μm的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PAR):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又 称生理有效辐射。如红、橙光光合活性最大,红光 还可促进叶绿素的形成。 ① 光合作用 生理有效辐射:太阳连续光谱中,植物光合作用利用和色素 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称生理有效辐射。 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具 有最大的光合活性。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类胡罗卜素 所吸收。 绿光为生理无效光
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28f14a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3.png)
二、温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植物温度的三基点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最适温度 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寒害:冷害,指气温在0度以上树木遭受的低温伤害 冻害:冻害气温在0度以下,树木地上部分的组织内部发生结冰而引起的伤害。 霜害:因降霜而引起的植物受害。 冻举:冻拔 冻裂: 冻旱: 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土壤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地基质
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空气、湿度、养分状况、酸碱度、温度、离子交换容量、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生物等
空气与大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空气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其他:0.03% 空气中还存在一些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构成危害的气体 和颗粒物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三、水分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水的形态 水的作用 水与植物 (1)耐旱植物 多原产热带干旱或沙漠地区,这类植物根系较发达,肉质植物体能贮存大量水分,细胞的渗透压高,叶硬质刺状、膜鞘状或完全退化,如仙人掌类、梭梭木、黑桦、胡枝子等。 (2)中生植物 绝大多数园林植物属于这类型,它们不能忍受过干和过湿的条件。常见的有君子兰、月季、扶桑、茉莉、石榴、丁香、桂花、马褂木、悬铃木、枇杷、红叶李、国槐等。 (3)耐湿植物 (4)水生植物
二氧化碳:0.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第四节 生物因子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02
微生物
03
动物
04
植物
05
人
第五节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与生态适应
01
生态效应 : 空气 温度 水分 噪声 光照
02
生态适应:生态型及生活型 生态位 适应方式及机制
03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一、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 (一)改善空气质量 1、吸收CO2放出O2 2、释放活性物质 3、吸收有毒气体 4、阻滞尘埃 (二)温度效应 (三)水分效应 (四)光照效应 (五)声音效应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6经营管理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园林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6经营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6d5eb7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3.png)
在进行园林绿化或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 1、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任一因子,植物均不能正常生长。 2、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常会直接引起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阴性植物:多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阴坡及林下,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的5-20%,不能忍耐过强光照。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常处于中、下层,或生长在潮湿背阴处,如红豆杉、肉桂、珠兰、中华常春藤、三七、人参、黄连、桔祥草、宽叶麦冬、蕨类、一叶兰、兰花、文竹等。 耐荫植物;一般在充足光照下生长最好,但亦有不同程度的耐荫能力,需光度在阳性和阴性植物之间,大多数植物属于此类,如罗汉松、竹柏、栾树、君迁子、桔梗、白芨、棣棠、珍珠梅、杜鹃、山茶、八仙花、七叶树、五角枫等。
五、土壤 土壤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质,一般栽培园林植物所用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团粒结构,疏松、肥沃,排水和保水性能良好,并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适宜的酸碱度。 1、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主要是指土壤的机械组成。 理想的土壤应是“疏松、有机质丰富、具有保水、保肥力强,有团粒结构的土壤〞。
城市土壤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1〕城市内由于人流量大,人踩车压,增加了土壤密度,降低了土壤透水和保水能力; 〔2〕土壤被踩紧实后,土壤内孔隙度降低,土壤通气不良,抑制了植物根系的伸长生长; 〔3〕城市内一些地面用水泥、沥青、铺砖等铺装,封闭性大,留出树池很小,也造成土壤透气性差,硬度大; 〔4〕大局部裸露地面夏季吸热较强,提高了土壤温度。所有这些因素都是植物生长的不利因素。
1-3园林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3园林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2efd009eff9aef8941e06e2.png)
班级:姓名:学号:日期:2015.3.24内容:园林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环境、生态因子对园林树木的综合影响
2、掌握光照、温度、土壤、空气因子与园林树木的关系
教学
重难点
光照、温度、土壤、空气这四种因子与园林树木的关系
教学过程
预
习
案
1、哪些生态因子会影响园林树木。
2、城市环境概述(包括城市气候、城市土壤、建筑方位)。
(写到作业本上)
合
作
探
究
1、什么是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分别举出几个例子。
2性土壤的植物。
课
后
练
习
1、影响园林树木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有哪些?
2、光照因子对园林树木生长的影响有哪些?
3、温度因子对园林树木生长分布有哪些影响?
4、园林树木防冻有什么方法?
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ec10f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9.png)
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植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作用,如 一些植物可以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 而一些植物则可能会抑制其他植物的 生长。
人类活动对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扩张与园林植物的消失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园林植物被建筑物和道路所取代, 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园林设计与生态保护
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 高生物多样性,同时为人类提供休闲和观赏的空间。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
总结词
园林植物能够通过拦截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水流等方式,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能够涵养水源,维护生 态平衡。
详细描述
植物的枝叶可以拦截雨水,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植物的根系可以固结土壤,减缓水流对土壤的冲 刷。此外,植物通过吸收和蒸腾作用,能够涵养水源,为地下水提供补给。这些作用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 自然环境。
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目录
• 园林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生态环境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 园林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 园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01 园林植物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
改善空气质量
01
02
03
吸收二氧化碳
园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 收二氧化碳,释放气污染物
土壤类型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如砂质土、黏土 、壤土等。砂质土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黏土保水能力 强,但透气性差;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土壤的酸碱度也会 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壤改良
为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有时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如添 加有机物、改变酸碱度等。合理改良土壤,可以提高植物的 生长速度和品质。
调节湿度
浅议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
![浅议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2587025ed630b1c59eeb5b9.png)
浅议园林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html/45/n-7445.html)植物所生活的空间叫作“环境”,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
植物的环境主要包括有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因子及人类的活动等方面。
通常将植物具体所生存于其间的小环境,简称为“生境”。
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子中,有少数因子对植物没有影响或者在一定阶段中没有影响,而大多数的因子均对植物有影响,这些对植物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因素)”。
生态因子中,对植物的生活属于必须的,即没有它们植物就不能生存的因素叫做“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讲,氧、二氧化碳、光、热、水及无机盐类这六个因素都是绿色植物的生存条件。
植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植物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在其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中,需要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建造自己的躯体;同时又将其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通过这种关系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种群的繁衍。
另一方面,植物又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与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促进环境的演化。
环境控制和塑造了植物的生理过程,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植物则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改造和影响着环境,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不同的光照、热量,水分等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群落结构,形态特征,生理过程和地理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
在生态因子中,有的并不直接影响于植物而是以间接的关系来起作用的,例如地形地势因子是通过其变化影响了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生产变化从而再影响到植物的,对这些因子可称为“间接因子”。
所谓间接因子是指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关系是属于间接关系而言,但并非意味着其重要性降低,事实上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许多具体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所谓的间接因子。
在任何一个综合性环境中,都包含很多生态因子,其性质、特性和强度等方面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的生态因子之间彼此相互组合、相互制约,形成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2环境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2环境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dc2e0871a37f111f1855be8.png)
④喜温植物:喜温植物极不耐霜冻,一经霜冻,轻则枝叶坏死, 重则全株死亡;如:茉莉花、光叶子花、白兰花。
⑤耐热植物 :耐热植物多原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喜温暖而能耐 40℃或以上的高温,但不耐寒;如:椰子、米兰、扶桑、变叶木 等。
(二)度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植物各个器官生长发育要求的温度不同;
生长季积温计算方法:K = N(T- T0) K—有效积温(日度);N-生长活动的天数(d);
T—发育期间平均温度(℃); T0–生物学零度(℃)。
不同植物在年生长期内,对有效积温的要求不同,一般落叶 植物为2 500----3 000日度,而常绿植物多在4 000日度以上。
自然条件下,一般对积温要求高的植物只能分布在较低纬度, 对温要求低的植物,分布在较高纬度,形成了植物不同的地理分 布。
1、代谢物质传送 、营养元素、无机盐以及光合作用的 传送的介质;
2、维持植物的基本形态;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二)水分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同种植物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2、同一植物,年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要量随物候发生 变化;
3、水分影响植蔷物薇 的花芽分化;
4、土壤水分的多少,对花朵色泽的浓淡也有一定的影 响;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数量不足引起 光合作用效率地下,数量过高,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抑 制作用。
3、氮气:空气中的氮只有通过固氮微生物可以吸收固 定。豆科植物或某些非豆科植物固氮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 固定成氨或铵盐。
(二)空气的污染物对园林植物的影晌
随着工业发展和使用农药等原因,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04 第二章 景观植物基础知识(三)
![04 第二章 景观植物基础知识(三)](https://img.taocdn.com/s3/m/e5fc021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7.png)
不同树种(品种)在年生长期内,对有效积温的 要求不同,一般落叶树种为2500-3000℃,而常绿树 种多在4000-4500℃以上。
(2)温度因子与景观植物的应用 A、 催延花期 抑制花期:桂花,国庆。 促成栽培:牡丹(谷雨三朝看牡丹),春节。 B、引种驯化 引种: 驯化: 南树北移(解决越冬问题) 北树南移(解决越夏的问题)
旱柳,耐寒性
较强,在年平均温 度2℃,绝对最低 温度-39℃下无冻 害。稍耐盐碱,在 含盐量0.25%的 轻度盐碱地上仍可 生长。
1.5 风
风 改变
温度、水分 影响
树木的生长发育。
风有利于风媒花的传粉及种子、果实的散播,有利 于森林的更新。
不利方面为生理与机械伤害,长时间的早风会加强 蒸腾作用,导致枯萎,大风或台风吹折大枝或主干,削 弱树木的高径生长,形成偏冠、偏材。
由于城市绝对湿度比郊区低,气温又比郊区高, 使得城郊之间相对湿度的差别更为明显。
2.2 城市土壤特点
(一)城市土壤的特点
1、土壤结构变化 土壤紧实度高,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少
2、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城市土壤的pH值一般高于郊区的土壤
3、土壤表面温度升高。 4、土壤营养循环被切断。
(二)城市土壤类型
a 城市扰动土 主要指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和专 用绿地的土壤。
泽地。为适应沼泽地缺氧环境,呼吸根极为发育。呼 吸根棒状或膝曲状的。
3)中生树种:介于上两者之间,绝大多数树木都属 此类。如油松、麻栎、杉木及枫杨等。
中生耐干旱:具有旱生植物的特点。
中生耐水湿:具有湿生植物的特点。
麻栎 壳斗科,落叶乔木,适应性强,阳性,播种, 可作行道树。坚果球形,壳斗碗状。
生态因子对植物景观营造重要关系
![生态因子对植物景观营造重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37361600740be1e650e9ad1.png)
• (三)抗性中等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植物。
生态因子对植物景观营造的关 系——土壤因子
• 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等。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大旱调查: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 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 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 了4米多。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 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 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 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 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 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5)工程与辅助工程作用
• 地形的采用有利于景区内的排水,防止地面积涝。如在我国南方地区, 雨水量比较充沛,地形的起伏有助于雨水的排放。地形的利用还可以 增加城市绿地量。
(三)地形在景观设计中的处理 原则
• 1)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 2)因地制宜,顺其自然 • 3)坚持节约 • 4)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要求 • 5)结合自然地形地貌,运用抽象的手法,创造出新的
二、园林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滥用野生植物资源,以破坏农村生态为代价构建城市生态 • (2)生物多样性很低,景观、生态系统和物种单一
三、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生物多样性 应用的例子(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区)
• 茅家埠景区是示范性的杭州人工 湿地公园之一,具有丰富的植物物 种多样性及独特的景观营造手法。 茅家埠景区共有植物105科、222属、 292种。
去年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县花山村,一辆辆消防车正进村送 “救命水”。 在湖北,全省一度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来最少,受旱农田面积达 到1800万亩,约占耕地三成,有78万人饮水困难。最近一轮降水过后, 全省重旱地区有所减少,旱情有所缓解,但仍有50个县市降雨量为历史同 期最少,降水对中稻泡田、插秧增水作用有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照植物对日照时间不敏感,只要发育 成熟,温度适合,一年四季都能开花, 如月季、扶桑、天竺葵、美人蕉等。
•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依据阳光波长的不同,可分为短波光(波长 390~470nm)、极短波光(波长300~390nm) 和长波光(波长640~2600nm)。一般认为短 波光可促进植物的分蘖,抑制植物伸长;长波光 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物的长高;极短波则促进花 青素和色素的形成。高山地区及赤道附近极短波 光较强,花色鲜艳,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光的 有无和强弱也影响着植物花蕾开放的时间,如半 枝莲必须在强光下才能开放,日落后即闭合;昙 花则在夜晚开放。
度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年龄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会相应的
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变化较大。
2、光照时间对园林植物 的影响
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 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时期现象。 根据园林植物对光照时间的要 求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长日照植物
每天光照时数需要超过12~14小时
(2)短日照植物
即每天的光照时数应少于12小时,但需多 于8小时
(1)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
(3)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2.生物因子
(1)植物因子——植物之间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2)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3)微生物因子
3、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 二、生态因子的分布特征 • (一)垂直变化
(二)耐性定律
亦称为谢尔福德(V.E. 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 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 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 的耐受性范围。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 同。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 同。
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如玉米、甘蔗等。
C3植物最初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则称为三碳植物.
CAM植物 荒漠肉质植物。又称景天酸代谢植物(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lsnt)。包括景天科和仙人掌属等一类荒漠肉质植物。他们的特殊 代谢方式首先在景天科植物种得以发现,故称之。这类植物夜间开启气孔用PEP 羧化酶捕集CO2,贮存起来;白天关闭气孔,依靠贮备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因 此特别适应干旱气候条件。他们是荒漠地带的重要植物品种,经人工栽培后也是 园林绿化中有观赏价值的品种。
(1)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2)限制因子不是固定不变的
(3)任何一个因子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二、作用规律
• 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 生态因子的直接、间接作用 •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 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第三节 非生物因子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紫薇等。
•
(2)阴性植物 阴性植物多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阴坡
及林下,具有较强的耐荫能力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在适度蔽荫的
条件下生长良好。如果强光直射,则会使叶片焦黄枯萎,长时间
会造成死亡。
•
阴性植物主要是一些观叶植物和少数观花植物,如兰花、文
竹、玉簪、八仙花、一叶兰、万年青、蕨类、珍珠梅、蚊母树、
海桐、珊瑚树等。
二、温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植物温度的三基点 :最低温度 最高温度 最适温度 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寒害:冷害,指气温在0度以上树木遭受的低温伤害 冻害:冻害气温在0度以下,树木地上部分的组织
内部发生结冰而引起的伤害。 霜害:因降霜而引起的植物受害。 冻举:冻拔 冻裂: 冻旱:
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 积温
一、光照对园林植物的作用
1.光照强度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饱和点 当光强度到达某一数值时,光合速度不再加快,干物质的积累也趋于停止,
即出现光饱和现象,这时的光强度就称为光饱和点.
所谓光补偿点 是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的光照强度.
C4植物 CO2同化的最初产物不是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
•
(3)中性植物 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最好,但亦有不同
程度的耐荫能力,在高温干旱时及全光照下生长受抑制。在中性
植物中包括在偏阳性的与偏阴性的种类。例如榆树、朴树、樱花、
枫杨等为中性偏阳;槐、木荷、七叶树、五角枫等为中性稍耐荫;
冷杉、云杉、常春藤、八仙花、山茶、杜鹃、海桐、忍冬、罗汉
松、紫楠、青檀等均属中性而耐荫力较强的种类。植物与光照强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 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 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 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 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 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三)限制因子理论
作物在生长发育时期,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水平(温度 的高低),而且还需要一定的热量总和,此热量总和通 常是用该时期逐日气温的累积值表示,这个累积值就叫 作积温,单位是度·日,简称度。
有些生态因子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 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
(二) 水平变化 (三)时间变化和周期变化
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作用原理与规律
一、基本原理 (一)最小因子律
最小限制因子率是德国化学家J.Liebig(李比希)在1840 年提出的 。 “水桶原理”
第三章 园林植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环境的基本概念 自然环境 生境 人工环境 二、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 境要素。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 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一)生态因子的分类
1.非生物因子
• (1)阳性植物 阳性植物喜强光,不耐蔽荫,具有较高的光 补偿点,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发挥其最大 的观赏价值。如果光照不足,则枝条纤细,叶片黄瘦,花小而不 艳,香味不浓,开花不良或不能开花。
•
阳性植物包括大部分观花、观果类植物和少数观叶植物,如
一串红、茉莉、扶桑、石榴、柑橘、月季、棕榈、橡皮树、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