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h
6
梵•第根的贡献
❖ 第一,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和作用来说,总体文学理论继承了 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理想,使文学研究相对超越了民族、 国家的限制,为多元文明的理解与沟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 第二,从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方面看,总体文学理论突破了 当时比较文学界实证式影响研究造成的停滞局面(二元关 系),是比较文学由法国学派跃进到美国学派的一座桥梁。
h
23
总体文学的总结
❖ 1)总体文学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文 学之间的共同点;
❖ 2)总体文学所寻求的共同点、差异性,只能 在不同文明、文学的真正平等对话中展开;
❖ 3)总体文学要求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 话与交流,实现互相的理解与沟通。
h
24
总体文学的研究范例
P262诗可以怨 p278刘勰与歌德
5
总体文学的历史
p251: 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Wertliteratur)概念。
早在18世纪末,德国学者便使用了“总体文学”这一概念。
在英国,蒙哥马利作了《关于总体文学、诗歌等的讲演》 (1833),同时,伦敦还成立了总体文学与科学系。在 严格意义上使用总体文学的概念。
在《比较文学论》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讨论了“总体文学” 理论,辨析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联系 与区别。
❖ 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也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很 重要的文化资源。
❖ 首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的大臣晏婴与齐 侯曾有过的一段对话中 ;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和”就是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
h
14
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超越民族、时代、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 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 式文学比较研究及其所产生的成果。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
78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李欣芮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摘要:本文整理了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并且对“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
最后通过研究西方比较文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划分论战,分析探索了“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一、比较文学的概念分析十九世纪随着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
亨利·雷马克(HENRE H.H.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类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将比较文学的定义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部分强调关于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
对于定义的第一部分即“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西方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都表示赞同,但法国学派重事实依据却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
对于定义的第二部分,雷马克认为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
梵第根和基亚的著作都没有讨论甚至提过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巴尔登斯贝格(Baldensperger)和阿扎尔(Hazard)主编的《比较文学评论》的许多年里,这份杂志的季刊书目根本就不包括这类研究项目。
在美国却恰恰相反,比较文学课程以及出版物一般都包括这一类研究领域。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界还提出了“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学科术语,这几种领域和术语与比较文学很接近甚至重合。
二、总体文学的概念分析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诸多概念中,“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这一术语经常被学者们使用,但西方比较文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模糊,通常用来指与译成英文的外国文学有关的课程或出版物,或更广泛一些,指不能方便的归入某一类的东西和似乎使研究某一民族文学以外作品的人感兴趣的东西。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屡遭质疑,并不时传出比较文学危机的警报。
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文化研究在西方的勃兴和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关于文学与其他文化领域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文学领域因此显得更为庞杂。
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厘定大致的研究范围仍是必需的。
第一节比较文学与相关概念在讨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前,我们不妨将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其他传统文学概念作一比较,从外延上了解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民族文学民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说法,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的稳定的共同体,一般使用共同的语言,居住在共同的地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具有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①。
英文中的nation在有些情况下既可翻译成“民族”,又可翻译成“国家”,这说明这两个概念有重合之处。
根据斯大林的观点,“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
这种现代民族的概念经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与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国家的保护,民族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中不仅得不到承认,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障。
但从文化和现状的层面看,民族又不完全等同于国家,因为世界上有些国家是多民族的,例如中国、俄罗斯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一个民族也可能分散在若干国家,如中东、东非的阿拉伯民族和欧亚大陆的斯拉夫民族等。
应当承认,在民族的划分上,有关政治、地缘等方面还存在交叉、变化的现象,但这些问题并未构成对“民族”这个定义的否定,“也没有严重到足以混淆民族文学研究和超出民族文学界限的研究”①。
民族文学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
日本学者大琢幸男在《比较文学原理》中将民族文学定义为“一种具有一国风土人情、民族性及传统等特征的各个国家的文学”②。
民族文学虽风格各异,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它们来自同一文化传统。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评论
梵·第根《⽐较⽂学论》评论梵·第根的《⽐较⽂学论》是⽐较⽂学中⼀部重要的著作。
全书共分⼀个绪论和三个部分,在绪论中,作者主要探讨⽐较⽂学在⽂学研究中的位置,并规定了⼀些基本概念。
书的第⼀部分,梵·第根回顾了⽐较⽂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回顾的过程中,⼜得到⾃⼰对⽐较⽂学的⼀些基本意见。
第⼆部分探讨⽐较⽂学的概念和⽅法,总结了⽐较⽂学家所取得的成绩。
第三部分极⼩,表明⼀种⽬的,即最终极的建构为总体⽂学(戴望舒⽒译为“⼀般⽂学”)。
三部之中的总体意见是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旧说以为梵·第根是法国学派之代表,也实基于此。
不过我们务须分辨的⼀点是,法国学派不同于法国学者。
后者只代表⼀种⾝份,⽽前者则意为在历史上法国最为主流的学派,或以法国⼈为主的学派,他们的主张是影响研究。
这是⼀个历史的概念,不等于曾经或今天的法国学者个⼈,也不等于他们的总和。
同样的,将美国学者等同于美国学派或者平⾏研究的⼀派,也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早在梵·第根之前,已经有多法国学者进⾏了平⾏研究,甚⾄我们可以说平⾏研究的出现是先于影响研究的。
据梵·第根书的第⼀部分,施莱格尔兄弟和格林兄弟就是平⾏研究的先驱,⽽影响研究则⼀直到斯达尔夫⼈的《论德国》才算产⽣了⼀些影⼦。
故平⾏研究早在梵·第根的视阈之内,只是他认为平⾏研究“没有历史的涵义”(《⽐较⽂学论》,戴望舒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版,第4页——下引此书,只标明页码)。
因此相对于平⾏研究,他侧重或更提倡与⽂学史上的研究,亦即我们后来说的影响研究。
所以,梵·第根将⽐较⽂学视为“⽂学史的⼀部分”(第6页),也可以说是⾃然⽽然的事。
梵·第根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作品之间的⽐较⽽产⽣“本能地偏爱”(导⾔第2页)。
所以⼀切⽂学批评,都只是基于⽂学的不同⽅向的接受偏好。
⽽这种偏好,实际上也是通过⽐较这⼀⽅式实现的,⽐较可以视为⽂学批评的基本⽅法之⼀。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教材精讲-(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圣才出品】
第5章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本章节的核心问题:1.文学的整体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即在各民族、国家不同文化与文学的基础上,如何对文学进行整体的定义,并对其进行整体的研究。
2.比较文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比较文学如果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开,那么比较文学的研究价值在于何处?3.文学是否可能是一个整体?一、比较文学的误读“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带来不少麻烦,毫无疑问,这也是这个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迄今尚未取得预期的学术成就的原因之一。
当前高校比较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学的对比研究上,主要包括作品比较、作家比较、文学思潮传播研究、文化理论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方向。
韦勒克: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
(一)比较文学的三种理解1.与口头文学有关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这个名称过去指的是,而且现在仍然指的是相当明确的研究范围和某些类型的问题。
它首先是关于口头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民间故事的主题尽其流变的研究以及关于民间故事如何和何时进入“高级文学”或“艺术性文学”的研究。
这类问题可以归入民俗学。
民俗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它仅仅部分地涉及美学上的问题,因为它所研究的是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包括他们的服饰、风俗、迷信和工具以及各种技艺等。
(1)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①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观点,即口头文学的研究是整个文学学科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不可能和书面作品的研究分割开来;不仅如此,它们之间,过去和现在都在继续不断地互相发生影响。
②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很多基本的文学类型及主题都起源于民间文学,我们还有充分证据说明,民间文学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例: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转换①《诗经》《诗经·国风》为各地采集的民谣民歌。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许多规范,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口头文学的影响力。
及至两汉以后,专门采集民间诗歌、歌谣的乐府机构成立,《敕勒歌》、《木兰辞》等著名的乐府诗歌均为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
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本体论2
⑴ 总体文学是以三个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 为研究客体的。 “凡同时地属于多国文学的文学性的事实, 均属于总体文学的领域之中。”
——《比较文学论》梵· 第根著,戴望舒译,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p208.
(2)总体文学是指称文学批评、诗学、美学或文 学理论。
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关系
所谓总体文学,指的是各国文学的一般规律,实际 上就是文学理论。比较文学超出了民族文学的界限,研等于总体文学,却也不是与总体文学不相关的。 因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随着课题的深化,其结果必 然要涉足总体文学的领域。“比较”的实质就在于它能 打破各种界限,把文学视为一个整体,从这样的角度来 研究文学现象,探讨其中的规律,而这同样是总体文学 所追求的途径和目标。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 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张岱年
• 本体: 万物的本源 • 本体论: 为万物本源、为哲人的精神寻找安身 立命基点的设问与回答。
比较文学本体论:
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来成立比较文 学本体论,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 学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比较 文学研究的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本体论追 问。
四、比较视域
• 汉族网 •
• 喀麦隆奇异风俗:儿子可以娶妈
举行两次婚礼,婚礼在夜间举行
老婆们按值日表与老公过夫妻生活
• 父兄的老婆也可继承
2、国别文学( national literature) 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 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 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国别文学研究如,中国文学史,外国 文学史,20世纪欧美文学史,德国文学简 史等。
•
当“视域”一词被作为哲学概念运用 时,这两层含义都被保留了下来。同时它 的意义还得到了扩充。简单地说,哲学意 义上的“视域”不仅仅与生理——物理的 “看”的范围有关,而且与精神的“观” 的场所有关。因而作为哲学概念的视域似 乎也可以译作“观场”。在这个意义上, 感知、想象、感受、直观、本质直观、判 断等等意识行为都具有自己的“视域”即视 力范围。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历史上的争论总体文学一词在18 世纪就已被提出,在18 世纪至19世纪间被广泛使用,彼时欧洲学者曾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冠以“一般文学”、“一般文学史”之名的图书,虽然带有从各国文学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意思,但整体说来其含义界定仍模糊而不规范,其范围也被限定于欧洲以内。
在梵·第根那里,总体文学,也即“文学之总体的历史”,就是“一种对于许多国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或单以那些事实,或以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论,或以它们的符合论”,其对超过二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可看做是对比较文学的有益补充。
但梵·第根这种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人为割裂的提法不仅在法国学派内部遭到了反对,更受到随后迅速崛起的美国学派的强烈批评。
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代表之一韦勒克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大会上所做报告《比较文学的危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所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反对法国学派文学“外贸”式的影响研究方法,要求比较文学研究回到文本本身,从文学的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同时也反对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截然分开的观点。
雷马克认为梵·第根对总体文学的定义对总体文学及比较文学的分工考虑得过多,而忽视了逻辑上连贯的单位。
美国学派因此认为,人为地在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划出一条界线既行不通,也不可取。
并且,由于各方对“总体文学”一词的具体定义并不统一,雷马克甚至主张在研究中尽量避免使用“总体文学”一词,他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最好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同义词来代替,如“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翻译文学、西方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结构这些名称”,“或者干脆用文学这个名词。
” 从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关系的争论可看出,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两派的争论也并未将总体文学的范围扩大到包含东西方文明的世界文学,而仍只将目光集中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范围以内,美国学派更是提出了要以西方文学、文学理论等同义词代替总体文学的称法的主张。
名词解释67047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由歌德在1827年提出。
后在运用过程中一般有四种含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即歌德所指。
(1827年歌德在谈《塔索》法译本时提过,1月27日与友人的信再提,1月31日与爱克曼的谈话进一步谈及。
)2、总体文学:是由梵第根提出,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
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比较文学危机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其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学科内部和外部不断发出危机论调,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之初,受克罗齐等人的质疑和批判,使学科发展一度呈现危机;法国学派重事实影响关系的研究使比较文学研究僵化,美国学派对此不满,韦勒克提出危机论进行批判;当下文化研究兴盛,并且迅速渗透至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边界模糊、泛化,比较文学再度危机;另外,具体到中国,由于生硬比较,产生所谓“比附文学”,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危机。
其实,危机伴随着生机,是学科理论建设的自省和反思。
4、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注重民族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从发送、接受、媒介三个方面进行文学关系的探讨。
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后受美国学者批判。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及总体文学,是三个互相关联的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比较文学的最根本任务,是将不同民族的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阐释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比较文学中的国别文学研究、语种文学研究和区域文学研究,都是以民族文学研究为基础的。
在当代,总体文学如果是指多民族国家文学,或者区域文学,或者语种文学,那么它本身仍然带有民族文学的性质;如果是指世界文学,那么应该说世界文学现在还只是一个交换平台,并不具有文学主体的性质。
因此,如果不能从比较意义上理解民族文学,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是民族文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这个阶段,伴随民族文学研究的深入,需要研究一种民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于是便产生了比较文学。
作为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比较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实证关系。
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这需要有一个从具体例证出发认定的问题。
所谓实证关系研究,指的就是对构成不同民族文学之间联系的那些具体例证的研究。
在比较文学中,这属于民族文学关系的表象研究。
其二,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关系,即不同民族文学在互相比较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
认定不同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影响关系,只是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初步阶段。
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影响产生了什么结果,一个民族文学的影响因子,如何转换为另一民族文学的成分,在这种转换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等等。
当然,也可以在不同民族的没有直接影响关系的作品之间,进行类似的研究。
这类研究,涉及到的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深层异同关系,不是研究表象的联系,而是在研究民族文学得以存在的根据问题,具有思辨研究的性质。
以上两类研究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都与其他民族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都不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学隔绝状态下,孤立发展起来的。
这是比较文学中实证研究的基础。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比较文学下定义,我们不应该直接给出这个概念的定义,而应该分析比较文学发展史上重要学者对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学术语境下所给出的不同定义。
因为,在比较文学发展史上,因文化所属的地域不同、学派不同,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义有着相当的差异性,并且争议相当激烈。
首先来看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的论述,由此我们已经可以提取出梵·第根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事实的采纳;2、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的美学评价;3、比较文学研究是跨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4、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5、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伽列在为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做的《序言》中对梵·第根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丰富,更为明确地指出了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
正如韦勒克所言:“文学研究的三个主要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是互相包容的,正如民族文学研究不可能脱离文学的整体研究一样。
”也就是说,伽列将比较文学归属于文学研究中的文学史的一支上,而基亚在《比较文学》的第二章《对象与方法》中将比较文学进一步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了。
再看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韦勒克于1958年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指出:“我认为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提出的纲领声明还没有解决这个基本任务。
他们把陈旧的方法论强加于比较文学研究,吧比较文学置放于19世纪唯事实主意、唯科学主义和唯历史相对论的死亡之手。
”这篇文章以精深的论战性表现了美国学者第一次直面法国学派的挑战。
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在196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一书中对比较文学下了一个定义:雷马克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但与法国学派不同,他认为比较文学应定义到文学研究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层面上,而不是文学史。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题
判断题1.总体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X )错误。
总体文学虽然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但比较文学不等同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而总体文学是将文学作为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如从世界的角度来研究戏剧和小说的发展,以寻找规律性的现象。
2.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
(X)错误。
这种说法将比较文学的“互识”和“互证”功能混淆了。
题中所说的是比较文学的“互识”功能,而比较文学的“互证”功能是指以不同的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在具体的某部(篇)文学作品中,题旨可以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X )错误。
题旨是题材中所蕴含的旨意。
在一部作品中,它是局部的、有限的、相对稳定的,不象主题那样覆盖全局,也不象主题那样随着作者的意愿而千变万化。
4.“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X )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
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
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5.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V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
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6.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化的互识、互证、互补。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界定作者:李欣芮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整理了雷马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并且对“总体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
最后通过研究西方比较文学界关于“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划分论战,分析探索了“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一、比较文学的概念分析十九世纪随着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比较文学学科诞生。
亨利·雷马克(HENRE H.H.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类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将比较文学的定义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强调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部分强调关于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
对于定义的第一部分即“比较文学是超国界的文学研究”,西方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都表示赞同,但法国学派重事实依据却把文学批评排斥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
对于定义的第二部分,雷马克认为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之间阵线分明的根本分歧。
梵第根和基亚的著作都没有讨论甚至提过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巴尔登斯贝格(Baldensperger)和阿扎尔(Hazard)主编的《比较文学评论》的许多年里,这份杂志的季刊书目根本就不包括这类研究项目。
在美国却恰恰相反,比较文学课程以及出版物一般都包括这一类研究领域。
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界还提出了“民族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等学科术语,这几种领域和术语与比较文学很接近甚至重合。
二、总体文学的概念分析在比较文学领域的诸多概念中,“总体文学”(general literature)这一术语经常被学者们使用,但西方比较文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模糊,通常用来指与译成英文的外国文学有关的课程或出版物,或更广泛一些,指不能方便的归入某一类的东西和似乎使研究某一民族文学以外作品的人感兴趣的东西。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由歌德在1827年提出。
后在运用过程中一般有四种含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即歌德所指。
(1827年歌德在谈《塔索》法译本时提过,1月27日与友人的信再提,1月31日与爱克曼的谈话进一步谈及。
)2、总体文学:是由梵第根提出,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
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比较文学危机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其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学科内部和外部不断发出危机论调,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之初,受克罗齐等人的质疑和批判,使学科发展一度呈现危机;法国学派重事实影响关系的研究使比较文学研究僵化,美国学派对此不满,韦勒克提出危机论进行批判;当下文化研究兴盛,并且迅速渗透至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边界模糊、泛化,比较文学再度危机;另外,具体到中国,由于生硬比较,产生所谓“比附文学”,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危机。
其实,危机伴随着生机,是学科理论建设的自省和反思。
4、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注重民族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从发送、接受、媒介三个方面进行文学关系的探讨。
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后受美国学者批判。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1 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
2 国别文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
3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课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时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并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和理论上的扩张。
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
4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为比较视野而展开的文学研究。
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的汇通。
5 比较视野: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的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沟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
6 汉学:(狭义):是国外关于汉语文献以及相关文物遗存,文化活动的研究。
(广义):是国外对整个中华民族文献典型,文化遗存和文化活动的研究。
7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8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
9 流传学:站在“放送者”的角度,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本,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者影响,进行研究。
10 渊博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
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11媒介学: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的途径和手段的研究,分为对个人媒介、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总体文学”2.《草叶集》3.影响研究4.感伤主义5.《新约》二、简答题(70分,每题14分)1.简述“世界文学”概念及欧美知识界对它的讨论。
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的具体影响。
3.简论《呼啸山庄》的小说叙述特点。
4.请问你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魔幻性问题?这种特性和现实主义有着怎样的关系?5.简述《喧哗与骚动》的现代主义特点。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三题选择两题)1.试结合作品论述《罪与罚》所叙述的主要问题及叙述特点。
2.请论述《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怎样的小说?3.试论述易卜生《玩偶之家》和契诃夫《樱桃园》的戏剧观念与结构之异同。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总体文学”答:“总体文学”是指探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的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不要求必须将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对比研究,换言之,它本身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总体文学的概念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后来为韦勒克、沃伦等人加以修正。
它是一种比“比较文学”更注重理论性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联系多国文学实践寻找各国文学间的互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综合的全面的研究。
2.《草叶集》答:《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创作于1855年至1892年,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
诗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主要思想是讴歌民主和自由,倡导人类平等,赞美大自然,同情下层人民,谴责剥削罪恶。
《草叶集》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浅析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
浅析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作者:陈婉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3期摘 ;要: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问题,自比较文学法国学派主将之一梵·第根在其著作《比较文学论》中重新强调之后,在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史上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试图梳理自法国学派以来的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关系问题的认识及争论,试分析在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重提走向总体文学的原因与意义,并简单梳理中国学者提出走向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比较文学;总体文学;跨文明研究作者简介:陈婉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3-0-02一、历史上的争论总体文学一词在18世纪就已被提出,在18世纪至19世纪间被广泛使用,彼时欧洲学者曾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冠以“一般文学”、“一般文学史”之名的图书,虽然带有从各国文学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意思,但整体说来其含义界定仍模糊而不规范,其范围也被限定于欧洲以内。
1833年由詹姆斯·蒙特戈梅里再度提出总体文学的概念时,本意指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
其提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探讨并总结出具有一般性的规律。
后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重新强调了这一概念。
梵·第根将文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其中,“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现象,而“比较文学”则关注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总体文学”关注各国文学共同发展的问题。
由于“地道的比较文学”最通常的研究对象是只在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这种限于二元关系的比较文学存在着过于广泛和过于零碎的问题,梵·第根将总体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的补充进行了重新强调。
在梵·第根那里,总体文学,也即“文学之总体的历史”,就是“一种对于许多国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或单以那些事实,或以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论,或以它们的符合论”,其对超过二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可看做是对比较文学的有益补充。
比较文学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学派?创造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举,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发的大势所趋。
近些年来,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
2.接受研究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内容: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也作为研究重点。
意义:(1)为比较文学扩大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所关注的对象,使某些研究手段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随意性,接受者和放送者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使比较文学开拓出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使研究者有了新的分析思考的途径。
(2)使原来只注重作家与作品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得不重视作品后阅读过程以及读者的反应,以读者阅读文本为中心,比较文学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3)对作品认识的相对性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表现得更趋于全面和合理。
(4)为比较文学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石,接受研究将比较文学原来只关注文学作品的学术目光转移到对读者的关注。
(5)接受者主体――读者成为主体,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成为接受研究的主要内容。
3.缺类研究在中国的意义:文类学中,被称为“缺类文学”的领域,很难突出中国比较文学的特点。
它研究一种文体为何,在这个或这些国家里有,而在其他国家则没有,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的形式,而其实质表现形式又相差太远,在这些研究中,中国有没有长篇叙事史诗,有没有按照西方古典文论界定的悲剧等,就成了必然涉及的内容。
4.你了解的主题、主题学内容主题是对题材的提炼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主题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爱情与义务冲突的主题,中国洪昇《长生殿》,司汤达《法尼娜..法尼尼》(2)不相识的父子相残的主题《薛丁山征西》肖洛霍夫《胎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3)大家族盛衰史主题:曹雪芹的《红楼梦》,紫式部《源氏物语》(4)描写战争主题的,中国的《三国演义》,日本的《平家物语》,俄国的《战争与和平》(5)描写生死恋主题的更多,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5.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开拓了领域,开辟了新的探索途径,自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诞生之日起,文学研究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纪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历史上的争论
总体文学一词在18 世纪就已被提出,在18 世纪至19世纪间被广泛使用,彼时欧洲学者曾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冠以“一般文学”、“一般文学史”之名的图书,虽然带有从各国文学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的意思,但整体说来其含义界定仍模糊而不规范,其范围也被限定于欧洲以内。
在梵·第根那里,总体文学,也即“文学之总体的历史”,就是“一种对于许多国文学所共有的那些事实的探讨——或单以那些事实,或以它们的相互依赖关系论,或以它们的符合论”,其对超过二元因子的关系的研究可看做是对比较文学的有益补充。
但梵·第根这种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人为割裂的提法不仅在法国学派内部遭到了反对,更受到随后迅速崛起的美国学派的强烈批评。
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代表之一韦勒克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大会上所做报告《比较文学的危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所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反对法国学派文学“外贸”
式的影响研究方法,要求比较文学研究回到文本本身,从文学的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同时也反对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截然分开的观点。
雷马克认为梵·第根对总体文学的定义对总体文学及比较文学的分工考虑得过多,而忽视了逻辑上连贯的单位。
美国学派因此认为,人为地在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划出一条界线既行不通,也不可取。
并且,由于各方对“总体文学”一词的具体定义并不统一,雷马克甚至主张在研究中尽量避免使用“总体文学”一词,他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最好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同义词来代替,如“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翻译文学、西方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结构这些名称”,“或者干脆用文学这个名词。
” 从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关系的争论可看出,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两派的争论也并未将总体文学的范围扩大到包含东西方文明的世界文学,而仍只将目光集中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范围以内,美国学派更是提出了要以西方文学、文学理论等同义词代替总体文学的称法的主张。
在世界形势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今天看来,美国学派的提法似乎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的发展。
二、重新走向总体文学
自上世纪以来,亚洲各国比较文学学者也就此问题提出了种种看法,其中的一种观点是,法国学派及美国学派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概念界定及划分的争论实质上是两派对于比较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侧重的争论。
在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关系问题上,根据时代的新的发展变化,中国学者的观点是,总体文学研究只有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才具有意义。
杨乃乔在《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中整合了由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提出的对“总体文学”的两种认知,为“总体文学”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界定:“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张隆溪表示“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曹顺庆曾在《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中指出,“总体文学
是通过中西文学、东西方文学和东方各国文学的对话和比较来获得一种世界文学时代和共同的文学理论的到来这一环节中的关键过渡”。
中国学者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肯定了梵·第根对文学发展三阶段的认识,即由国别文学到比较文学再到总体文学的三层次“涟漪式”结构,但不认同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严格限定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之中的做法,也不认同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人为割裂的做法。
徐新建在《重新走向“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发展论》中提出的三角图示最能代表中国学者对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期望,即三角的三个顶点分别是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以及总体文学,国别文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成为支撑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而总体文学因其从基本和普遍的原理上认识和概括文学的特质以及实现诗学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的愿景,成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想;而总体文学的发展又可反过来滋养并促进国别文学的发展,为世界文学的繁荣作出贡献。
重提“总体文学”概念,强调由过去的“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走向“跨文明的总体文学”,是在时代变化、世界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播模式以及各国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
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世界各要素间的联系空前的紧密,并且随着东方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其国际地位相较过去几个世纪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孤立地谈西方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都是不符合实际研究情况也不合时宜的。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化现象造成的一个影响是,在各国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遭到强势文明所推动的世界浪潮的裹挟,逐渐丧失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特色,患上了文化“失语症”。
这种研究方法所导致的结果是形成了以西方为轴心的扇形图,并且使文化失语的症状进一步恶化,其研究工作也逐渐沦为西方文学研究的附庸,只能居于二流的地位。
”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要求将东西方文化放在对等的立场上进行对等的对话交流,无疑可消除或至少改善一部分研究者的文化自卑态度。
这种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理想的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一方面指导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当然也尤其使我们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学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因其对文学发展所普遍具有的规律或称一般诗学的认识,其研究的深化无疑也将促进各国文学更好地发展。
三、方法与展望
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两岸学者也就此问题提出过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与看法。
如香港学者首先提出的“双向阐释”的方法,通过“以中释西”的方法打破原来研究领域中的将本国文化作为为西方理论提供的例证的“田野”的现状,逆转“以西释中”“、以西释东”独霸文学研究界的格局,通过这种方法来实现东西方平等的对话交流。
同时又提出“以东释东”的方法以破解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的困境。
曹顺庆在《构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切入总体文学研究领域的五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问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研究。
由于比较诗学的一般性特征,“对文学的跨国、跨文明研究, 必然要将文学史研究和美学批评研究互相结合,最终走向比较诗学。
只有比较诗学才能更深层次说明不同文学体系的差异和类同所在。
”而“总体文学研究就是要探讨比较诗学研究如何使得一般诗学或者总体诗学成为可能。
”
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因其开放性、跨越性及前沿性的特征,在学科发展史上曾遭遇过数次危机,但每次都将危机转化为契机,不仅突破了学科发展的瓶颈,而且也推进了学科向更深处发展。
在有关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学者所着力提倡的“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关系不清的问题,为固有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也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