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 (1)
德育与班级管理PPT课件
第一讲 德 育
一、德育的概念
• (一)德育的内涵 •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
育。 •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
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 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第二讲
班级管理
内容框架
• 班级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班级管理的意义
• 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1、班级日常管理 2、班集体建设(重点) 3、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4、个别教育 5、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
第一节 概 述
一、班级的定义及其特点和功能
(一)班级的定义 1、班级: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规范组织
起来的,由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近、有相当 数量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 特征的群体。
6、班级环境建设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活动:主题班会的设计
班队活动设计的基本内容: 1、活动主题----主体明确、有一定的涵义 2、活动目标----可单一也可多向,但一定要有主次 3、活动形式----可单一也可多样,但不能过泛 4、活动资源准备----人、物、时 5、活动过程----步骤明确、环节紧扣,又意外防备 措施 6、活动评价 7、活动反思
1、道德课的由来 2、道德课的结构与内容 (二)间接道德教育
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 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 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学科教学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机制
1、渗透在教材中的道德影响 2、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 3、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 4、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
• 1、计划的含义和类型 • (1)含义:班级计划是学年或学期开学前根据国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它与班级管理密不可分。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学生的素质养成、个人发展和整体班级氛围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并阐述其重要性。
一、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1. 德育促进班级秩序和纪律的形成德育是培养学生规范行为和遵守纪律的过程。
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遵循规章制度,自觉遵守班级纪律。
而班级管理则是在德育的基础上对班级秩序进行组织和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班级的秩序。
2. 德育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德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进而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3. 德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班级管理中,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
通过班级活动、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为班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德育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1.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密切联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健康成长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素质提升。
2.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积极性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营造有序的学习环境和纪律严明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规范的制度约束下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德育
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德育第一条班级纪律规范1.学生上课要按时到校,不能迟到早退,违反规定需向班主任请假。
2.学生要保持文明礼貌,尊重师长,不得恶语相向,不得辱骂同学。
3.学生要爱护公共财物、班级设备,严禁乱扔垃圾,损坏校园环境。
4.学生不得违反校纪校规,偷偷玩游戏、看视频,影响课堂秩序。
第二条学习规范1.学生要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学生要自觉遵守学习安排,不得擅自缺课、旷课,否则须向老师请假。
3.学生要团结互助,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不得欺负弱小,帮助同学共同进步。
第三条集体活动规范1.学生要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如班会、社团活动等。
2.学生要服从班委的管理,不得违反规定,保持好的团队风气。
3.学生要爱护集体荣誉,勇于担当,有志向,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报告。
第四条班级卫生规范1.学生要自觉维护班级卫生,保持整洁,不得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场所卫生。
2.学生要按时做好班级卫生保洁工作,轮流值日,保持卫生环境整洁。
3.学生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不得穿拖鞋、短裤、露脐装等不合适服装。
第五条违规处理办法1.对于违反上述规定,班主任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提醒学生自我反省,并向家长做好沟通工作。
2.对于多次违反规定,表现恶劣的学生,班主任将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批评、警告、严重者甚至记过等处分。
3.学校将通过班级德育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班级管理制度德育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基础规范,希望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奋斗!。
德育与班级管理王桂艳笔记
德育与班级管理王桂艳笔记摘要:一、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1.德育的定义和作用2.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二、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具体实践1.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4.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文化三、提高班级德育效果的方法1.强化班主任的引领作用2.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3.创新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4.注重德育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四、德育与班级管理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及问题概述2.针对问题采取的德育措施3.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及反思正文:德育与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关乎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班级管理则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
二者相辅相成,德育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班级管理则为德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载体。
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其次,德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最后,德育有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班级整体的战斗力。
在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具体实践包括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以及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文化。
这些实践既体现了德育的要求,也为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提供了保障。
提高班级德育效果的方法包括强化班主任的引领作用,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及注重德育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表现。
这些方法旨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以德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的德育措施,可以切实改善班级管理状况,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1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一一、填空题。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科尔伯格。
2、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3、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4、初中生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5、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
6、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8、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9、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10、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11、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1、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非常注重人们的道德认识。
13、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14、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了德育的导向性原则。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个人修养法16、通过执行规章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运用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17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8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德育目的。
19“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出自马卡连柯。
20某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说明该生的品德处于依从阶段。
2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品德评价法。
22、小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尊敬和顺从。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处于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23、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4、在德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贯彻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1、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
2.间接道德教育: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无论间接道德教育还是直接道德教学,都包含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意图和努力。
思考题:1、德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所谓大德育的概念,是既包含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当然很重要的也包含道德教育。
那么大德育的内核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1)德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实践。
(2)德育教育应该是真实的教育。
教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世界。
(3)德育教育要有时代性。
总之,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是一个领域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内容。
它需要人性化的理解,需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智慧去开拓、用热情去点燃、用行动去实践,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用心做好。
2、结合实际分析直接道德教学的利与弊。
(1)积极作用:就方式和方法而言,直接的道德教学几乎完全模仿学科教学。
所不同的是,直接的道德教学涉及的德目相当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这是其它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设立单独的道德课,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在实施德育上存在若干优点。
见《当代教育学》P225-226。
(2)不足之处:直接的道德教学方法都是非常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人类道德事务的深刻理解,有赖于教学方法上的专业培训。
传统的道德课的教师确实未必比品德高尚的普通劳动者更有资格教道德,品德高尚者也未必有能力培养人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能力。
因此,直接道德教学的问题不在于它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形成一套专门方法,并使道德课教师掌握它们。
德育与班级管理(简版)
LOGO
二、德字的演变
甲骨文右边无心----金文右边 加心----小篆右上变直----楷体为
“德”
1、甲骨文中,“德”字最初字义是对 祖先神的祭祀。甲骨文中“德”字形如一 个人瞪着敬畏的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 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甲骨文 德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 视”。另外,“德”字左边是“彳”, “彳”同“行”,因此也有行路、上升和 攀登之意。
LOGO
四、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LOGO
1、教育者是指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德育影响的个人和组织; 2、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有个人和 集体之分); 3、德育内容是指教育者确定并借助教 育方法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社会思想、政治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4、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LOGO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 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 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 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 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 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 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LOGO
3、 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方针: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LOGO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doc资料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1)德育的政治功能。
(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
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1)德育的政治功能。
(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
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引言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它承载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并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塑造。
而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过程。
德育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德育和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德育需要通过班级管理来实现,而班级管理也离不开德育的指导和引导。
具体来说,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班级管理为德育提供保障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是进行德育的基础。
班级管理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班级文化的建设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秩序井然、和谐稳定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教师也能更好地进行德育引导。
因此,班级管理为德育提供了保障和前提条件。
德育指导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德育指导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德育指导,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班级管理才能顺利实施。
因此,德育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
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规定,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比如,班级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身体力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班级管理也可以通过组织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班级管理是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通过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提出几点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通过班级管理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建立和谐秩序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建立和谐秩序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参考一: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价值观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如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品德修养教育。
通过故事、经典诵读、道德模范等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品格特质。
3. 行为规范教育。
通过制定班规、纪律约束、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意识。
4. 社会公民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义务劳动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 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创设班级氛围、布置班级环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上各种方式,自主或与其他科任教师合作,制订班级德育计划和班级管理方案,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状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班级德育计划的表格:参考二:德育和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在学校教育中,两者缺一不可。
下面我将更加细致地讲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德育德育是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明确什么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身体力行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性发展: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促进个性发展。
-推崇团队精神: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2.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以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制定班规班纪: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班级内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措施
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措施德育一体化是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班级管理是指对班级内学生进行管理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德育一体化与班级管理的结合措施意在通过统一的思想引领,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将德育理念贯穿于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具体的结合措施如下:1. 制定班级共同规章制度: 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合班级的规章制度,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并与班级同学共同商议。
通过参与讨论、互相沟通的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治意识和责任感。
2. 指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可以设置班干部岗位,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如班长、团支书等,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班级事务的管理流程,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3. 开展班级活动: 班级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晚会、社会实践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 亲师沟通与家校合作: 班级需要与学校和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定期召开班级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教育和管理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5. 班级导师制度: 设立班级导师制度,由班主任或特定老师担任班级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关心和照顾。
导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6. 设置德育课程: 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法律常识、道德修养等,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7. 举办主题班会: 班级可以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围绕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的问题或班级管理的需要,展开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名词解释1.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而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3.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论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正规课程。
4.活动性德育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
5.隐形德育课程: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6.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瑞士皮亚杰和美国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前习俗水平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阶段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致或“好男孩—好女孩”为定向习俗水平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阶段5:以法律的社会契约为定向后习俗水平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7.价值澄清模式:(基本观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将其公之于众。
(构成要素:关注生活,接受现实,激发进一步思考,提高个人潜能)8.关心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9.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固定的授课顺序,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知识重点第一章:1.什么叫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从侠义上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讲,德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2.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1)传统思想的影响(2)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3)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使然。
3.人类社会分为: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
4.学校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官员和神职人员为主的教育演变为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
5.人类德育历程经历的阶段: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6.习俗性德育:主要指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
7.古代德育: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8.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
主要特征有:(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9.当代学校教育新的轨迹与特点:(1)理论与探索的时代(2)寻求平衡的时代(3)全球化德育的时代。
第二章:1.品德的概念:就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它既包含一定的个性倾向性,又包含一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品德和道德的区别: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3.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4.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道德认识越深刻,思想道德感情就越有理性的指导;道德意志越坚定,思想道德行为就越具有自觉性;反过来,情感、意志的力量有又助于加深认识;道德行为的实践,又能加深认识、激励敢情、锻炼意志,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三章:1.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与目的(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2.恢复高考: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展开全面的拨乱反正,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新的发展时期。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班级管理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德育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探讨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
一、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内在联系德育是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通过德育的方式,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而班级管理则是通过组织、管理和引导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与班级管理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首先,德育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管理的目标应当与德育目标相一致,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
通过明确的德育目标,可以引导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确保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其次,德育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德育活动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讲座、主题班会、德育演讲比赛等,可以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
再次,班级管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班级管理不仅掌握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班级管理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有效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1. 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行为准则进行行事,促进班级秩序和团结。
规章制度要明确、简明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执行能力,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遵守度。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成长,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
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3. 强化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推动班级管理的良性发展。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是指针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中学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
中学班级管理是班主任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制定班级规则、组织班级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个体发展等方面。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示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等,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制定班级规则,包括考勤、作业、课堂纪律等方面的规定,促使学生养成
遵守规则的习惯。
3.组织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比赛等,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
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4.个别谈话,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
学生个体发展。
总结: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是指针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制定班级规则、组织班级活动和个别谈话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班级管理(5篇)
德育班级管理(5篇)德育班级管理(5篇)德育班级管理范文第1篇一、德育管理工作目标依据学校进展目标要求,通过详细工作任务落实,为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工作的重心在同学管理上,教育引领,活动渗透,制度规范,让学做人、学求知、健身心成为师生核心的价值追求。
二、管理基本思路: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制度管理约束为辅。
三、主要内容及举措1.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
由于班级是学校基本的管理单位,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大局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综合素养、治班的策略及投入精力起到打算性作用。
以“培训、优秀班集体创建、同学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讨论”为载体,打造优秀班主任团队。
这是德育处工作重点之一。
培训。
思路不变。
首先思想引领为先,爱与责任班主任工作的灵魂,要求班主任对待每一位同学能有出自心底崇高与真诚的关爱,特殊是后进生;同时“走出去”“请进来”拓宽学习途径,但以岗位实践探究提升为主,这也是最重要成长途径(三地6校毕业班级研讨会杨玉英的阅历介绍反响很大)。
三是有目标的推出研讨性质的班团队活动,由于这是施行班级管理的一个主要平台,一星期20节班会课活动质量很重要。
五是方案在4月上旬召开班主任阅历沟通会,就地取材,优质资源共享。
优秀班集体创建。
一是考核评比。
二是提倡班主任大胆设想,查找切入点或突破口,提出一个口号,强化一种意识,营造一种氛围,凝心聚力,引领同学乐观向上喜爱自己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的驱动效应;三是重视班级自身文化建设(显性的——看到的,隐性的——内涵的);四是丰富班团队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五是提倡建立学习小组,打造同学互动互助互促的良好氛围。
从以上几个方面思索,乐观构建班级特色。
(亮点的东西:朴实和善、卫生亮点、体育领先,丁伟、赵混全)班主任对同学日常行为习惯管理的讨论。
这是做班主任必需去做而且做好的工作。
常规管理与特色建设并举。
比如:服装仪表的规范、卫生管理、课操管理,面对这些,如何入手,切入点在哪里。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引言德育和班级管理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两个重要方面。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班级管理则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德育和班级管理的关系、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德育和班级管理是互相关联的。
良好的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班级和谐;而有效的班级管理则能为德育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首先,德育对于班级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因为学生们都能自觉遵守班内的规则和纪律,从而减少冲突和纷争的发生。
其次,班级管理对于德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在一个纪律严明、和谐有序的班级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并付诸实践。
同时,班级管理也能为德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制定适当的惩戒措施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保护正常学习秩序的进行。
因此,德育与班级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德育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德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有益,也对于班级的和谐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德育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秩序。
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会明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还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整个班级的影响。
他们会自觉遵守班级的规则和纪律,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营造一个安静、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
此外,德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通过德育教育,学生会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能够主动遵守班级规则和纪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和班级职责,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因此,德育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为班级的和谐稳定、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一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一一、填空题。
1、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学生在课堂上打架属于外向性问题行为。
3、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
4、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阐述的人。
5、班主任引导学生对好的言谈举止给予表扬奖励,对不良的言谈举止给予批评谴责,在班级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氛围是舆论影响法的班级管理方法。
6、了解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
7、学生在上课时精神状态欠佳,注意力分散。
这是一种消极型的课堂气氛。
8、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班级。
9、班主任拟订和实施班级计划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0、学生上课发呆属于内向性问题行为。
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
12、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
13、福勒和布朗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可以分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阶段。
14、通常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感情的综合状态是指课堂气氛。
二、名词解释:1、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教师角色: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3、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4、课堂规则:课堂规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和准则。
5、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称班级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可分为广义的课外活动和狭义的课外活动。
6、平行管理原则: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德育与班级管理
德育与班级管理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但并不等同于道德本身。
品德是个体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则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2、德育过程是一个单向的灌输过程。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馈和作用。
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四、论述题(20分)谈谈你对班级管理的看法,包括班级管理的目标、方法和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班级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班规班纪、开展集体活动、建立班级文化等。
在实施班级管理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二是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三是要注重个性化管理,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局面。
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区别的概念。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道德,而品德的形成则依赖于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多品德集合构成的。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在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个体现象。
此外,道德的内容是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也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
关于班级与班集体的关系,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态,但班级并不等于班集体,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班级是一个有组织的学生正式群体,而班集体则是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在某中学初三班会课中,班主任XXX搞了一次评选“最差学生”的民意测验活动,并规定得三票以上的同学都要在黑板上挂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
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1)德育的政治功能。
(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
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
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2)德育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4)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即德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十二、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
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
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辨析)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简答)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个传统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
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5)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7)文明礼貌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对世界和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表现为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等。
十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
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十六、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1)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金,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2)生活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现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3)生命教育;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尊重、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
4)安全教育;其主要内容摆阔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外上海,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
5)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
第一节德育规律一德育规律的含义1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德育规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2)活动和交往时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3)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知情意行的含义与作用1)知—道德知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规范的认识(含义)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首先,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或产生道德情感的内因;其次,道德意志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撑;再次,道德认识对于道德行为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2)情—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含义)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另一方面,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
此外,由感情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恒常心理背景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含义)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4)行—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含义)道德行为是衡量人道德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1)注意全面性2)注意针对性和多端性(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多样性,集体性,公益性(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选择)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2.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要素之间;矛盾可概括为:1.外部矛盾(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的矛盾)2.内部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材料分析题)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品德的形成和完善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
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从具体的德育过程和某一品德而言,由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的不平衡,学生要形成良好行为与品质,就需要较长时间,同时,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锤炼,将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锤炼成支配行为的一种信念和品质。
从思想品德的形成来看德育过程并未终结,它总是通过矛盾的解决形成新的品质,在新的活动中产生新的矛盾,再产生新的品质,循环往复。
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矫正不良品德既要改变,消除已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又要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实际上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教育易,再教育难,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引导。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学生,要做到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细心疏导,使其改邪归正。
第二节德育原则(要求为主)——材料分析题一.疏导原则: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二.知行统一原则: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上升到理性高度)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同时,身体力行)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五.长善救失原则: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对学生保持全面,公正的看法)2.发扬优点,客服缺点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六.导向性原则(不考)七.因材施教原则(不考)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德育模式一.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及其代表人物(选择)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无律阶段(0~4岁)又称前道德阶段,此时儿童无道德意识。
无自我意识2)他律阶段(4~8岁)又称权威阶段,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动机3)自律阶段(8~10岁)类似柯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
又称可逆性阶段,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不盲目遵从成人规则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趋向于公正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继承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表(书本99页)3.体谅模式英国学校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查普曼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4.价值澄清模式提出人——路易斯拉斯代表人物——哈朋,西蒙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二.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简答)1.反对道德灌输反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无论哪种德育模式,都应反对强制性的道德灌输,新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