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集群政策
产业集群:博弈、格局与趋势
产业集群:博弈、格局与趋势一、产业集群之博弈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经济学者发现在一些城镇,越来越多的企业呈现集聚发展的态势。
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这种集聚发展的企业甚至支撑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半江山。
很多地区的企业并不是离散地、相互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簇拥紧密抱团,构成一个个专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日益被人们所熟知。
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他的形成正是众多相关联企业竞争与合作博弈的结果。
产业集群一词首先出现于迈克·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此后,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根据国际经验,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并促使其升级,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了区域竞争力。
不管是同类还是上下游的企业,他们之间首先是一种竞争关系。
企业之间的日趋激烈竞争,也使得企业考虑如何合作,正是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博弈使得产业集群得以不断发展。
竞争使企业个体保持了足够的发展动力,合作使企业功能互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种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相互集中,不仅可以降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节约生产时间,还能减少能源和原料的消耗,减少库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还能有效提高专业化水平。
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通过产业集聚,能够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化生产,从而有效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
在集群成为时尚的今天,集群与其他概念缠在了一起,如专业化城市、特色产业部门、产业链、工业园区等以“集群”的称号出现在政府的红头文件和规划文本中,有的只强调了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如工业园区;有的只看到了企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如产业链;有的只停留在对产业特征的简单认识,如专业化城市和特色产业部门。
迈克尔 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
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少数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
他曾在1983年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里根的产业竞争委员会主席,开创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并引发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讨论热潮。
到目前为止,波特已有十几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总结迈克尔·波特的学说,内容主要有:五力模型、三个一般性战略、价值链、产业集群。
1.五力模型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波特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2.三个一般性战略波特明确地提出了三种一般性战略。
波特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波特认为,这些战略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行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行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行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赢得微利的必要条件。
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波特认为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因为有效地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
(1)总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
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
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它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 2004-06-11 09:23:50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
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
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
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
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
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
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
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
(完整版)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了解+评价观点和核心思想初次提出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76年在其所著《从朕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的。
早期战略思想阶段——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
主要观点/主要内容波特的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五力模型、三大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产业集群。
1、五力模型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
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
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2、三大战略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将取决于五力模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波特总结出了三种具有卓越成效的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业务聚焦战略,并指出了三大战略与五种竞争力量的关系,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了线路。
3、价值链价值链就是一套分析优势来源的基本工具。
它可将企业的各种活动以价值传递的方式分解开来,借以了解企业的成本特性,以及现有与潜在的差异化来源。
企业的各种活动既是独立的,也是互相联结的。
企业应该根据竞争优势的来源,并透过了解组织结构与价值链、价值链内部的联结,以及它与供应商或营销渠道间的联结关系,制定一套适当的协调方式,而根据价值链需要设计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形成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4、钻石体系在企业竞争的成功上,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此,波特将他的研究更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
针对这个主题,波特提出“钻石体系”(又称菱形理论)的分析架构。
美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经验剖析及启示
空产业产值约 1 5 0 0 亿美元 , 我 国不足 5 亿美元。目
前, 全美共有颁证开放机场 5 1 7 8个 , 私 人 机 场
1 4 2 9 8 个; 共有从 业人员 1 2 0万 , 其 中飞行 员 6 1万 ;
第6 期
高启 明 : 美 国通用航空产业 发展 的经 验剖析及启示
2 9
系统的产业集群促进政策 。二是在国家层面布局航 空产业规划 , 开放空域 , 建设密集 的机场网络, 形成
完 整 的产业链 和规 范 的通 用 航 空 市 场 , 使 得 通用 航
增 强企业 发展 的可持 续 能力 。
航空产业集群发展 : 一是将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政策 上升为国家政策 , 制定完整 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
共有通用航 空飞机 2 3万 架 , 每年 飞行 2 8 0 0万 小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1 - 2 0
基金项 目: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 计划 立项课题 ( 2 0 1 3 J K 0 1 6 4 ) ; 西安航空学院校级研究项 目( 1 3 X P 1 6 ) 作者简介 : 高启 明( 1 9 6 9 一) , 男, 陕西南郑人 , 讲 师, 硕士研究生 , 从事产业经济 、 运营管理 、 知识管理研究 。
是对机场和各类航空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并颁发合格
证; 四是为通用飞机维护 、 地 面保障等进行监督 、 控
制 和管 理 。而在 行政 许可 和市 场监 管方 面 , F AA 却
集传输气象资料, 便于飞行员了解气象状况 ; 在全美
航空用户安装使用 A D S —B ( 自动相关监 视广播系 统) 等 。三是成 立 固定基地 运 营商 ( F B O) , 为通 用航 空飞行提 供加 油 、 值机、 维修、 地服 、 餐饮 等 地 面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
产业集群的知识点总结1.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某种产业的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供应商、科研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因为一定的产业联系和区域联系而相互联系和依存、形成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和社会网络的现象。
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产业关联、产业链条和价值链的相关性、水平交叉和垂直交叉的复合效应等特点。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1)市场需求条件。
即充足的市场需求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因为市场需求的存在可以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技术条件。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技术有密切的关系,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保障。
(3)制度环境条件。
包括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
(4)人才条件。
人才是产业集群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的集聚和培养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
3. 产业集群的作用(1)创新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利于技术的引进和集成,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2)成本优势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存在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和成本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市场引领作用。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市场联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
(4)扩大就业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促进相关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4.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1)生产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上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链集聚。
(2)产业链集聚模式。
指在某一地理范围内,集中了某一个产业链条上的相对完整的各种相关企业的现象,例如德国的汽车产业链集聚。
(3)非传统产业集群模式。
指一些不同行业的企业在某一地理范围内由于所处行业的相对优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以深圳市为代表的中国电子产业集群。
国外农村产业集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丁翠 翠 : 外 农 村 产 业 集 聚 政 策 对 我 国 的启 示 国
有 效 途 径 。 2 对 我 国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启 示
I 4 - 57 — —
以 来 国 家长 期 实 行 城 乡不 平 衡 发 展 战 略 。 与 城 市 相 比 , 村 农
地 区 在 基 础 设 施 、 才 、 金 、 府 提 供 的 公 共 产 品 等 方 面 都 人 资 政 形 成 了 资源 劣 势 , 济发 展 自身 的 循环 累积 因果 效 应 , 得 农 经 使 国外 将 产业 集 聚 作 为 发 展农 村 经 济 的 战 略 工 具 , 仅 在 不 理论 上 对 产 业 集 聚或 集 群 政 策 进 行 了论 证 , 且 进 行 了诸 多 而 实践 。作 为 发展 中 国家 的 印 度 不 仅 在 U I O 帮 助 下 在 部 分 ND 农 村 地 区 进行 了集 群 政 策 试 验 , 且 印 度 财 政 部 与 发 展 委 员 而
产业制定特定的促进政策 , 通过执行经 济维持和扩张策 略来
认 识 产 业 集 聚 如 何 影 响 各 类 产 业 。B rl a e 通 过 分 析 产 业 k y等
面临的缺乏合作意识 、 商业经验 、 经济决策受政策影响波动和 资金短缺等 问题 。Pr r 2 0 ) ot 等( 04 认为从集群的视角观察区 e 域经济对于理解农村地区竞争力和如何提 升这种竞争力至关 重要 , 每个农村地区将会 因为不同的集群构成 和临近都市 区
当今 世 界 , 几乎 所 有 经 济 富 有 活 力 的地 区 都 是 产 业 集 聚 较 发 达 的 区域 。 产业 集 聚政 策 是 目前 国 外 政府 普 遍 采 用 的农 村 发展 策 略 , 业 集 聚政 策 对 农村 地 区 的经 济 增 长 、 业 和 收 产 就 入 提高 、 动农 村 城 镇 化 以 及 商 业 投 资 都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 国 推 外 农 村 地 区 产 业 集 聚政 策 为 我 国以 产 业集 聚政 策 发 展 农 村 经 济 提 供 了有 益 的 启 示 。 以 产 业 集 聚 作 为 农 村 发 展 的 政 策 工 具 , 国 际 上行 之 有 效 的 农村 经济 发 展 策 略 , 这 种 政 策 工具 是 但
美国的区域协同发展
美国的区域协同发展作者:云贺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6年第21期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图景的不断明晰,区域协同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新常态下促进经济转型、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新思路。
实际上,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对这一经济发展路径展开讨论并付诸实践。
美国智库学者普遍认为,区域协同的确可以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正面促进作用。
布鲁金斯学会都市政策项目研究主任艾米·刘(Amy Liu)在今年发布的报告《重塑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与繁荣中的市场与公民》中提出,美国地方政府领导者们必须要用更宽广的视角和更包容的方式来改善当前的经济状况,而区域协同合作无疑是一剂良方。
密尔沃基地区即是区域协同合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建立信任关系近年来,美国密尔沃基地区相邻的七个县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局面,通过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建立区域性组织,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并联合推出人才培养方案,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密尔沃基-7”(Milwaukee 7,下称“M7”)成立于2005年,是由美国工业城市密尔沃基牵头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组织,成员包括美国威斯康辛州东南部的七个县:密尔沃基、基诺沙、奥佐基等。
整个地区共有约200万人口和5万家企业。
组织成员希望以此为契机,把以往地区间的竞争关系转换为协调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大密尔沃基地区”。
为规范七个成员县的日常商业行为,巩固成员间的合作关系,M7组织于2006签订了一份“行为准则”(code of ethics)。
具体内容包括:成员之间应共享有利的商业信息和机遇;不得随意散布组织内成员的负面消息;当某一成员县内的公司提出某种要求而无法得到满足时,M7组织应在24小时内通知其他成员县协力解决等。
总之,这份准则的核心思想是:M7以打造成为经济发展一体化组织为目标,七个成员地区(包括地区内的所有公、私组织)在任何时候都应以大密尔沃基地区的整体利益为先。
确立重点产业集群为促进产业发展,M7组织以“内生式发展”为基本准则,打破了以往成员县各自为战、招商引进外部企业的模式,转而从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出发,确立了大密尔沃基地区的三大优势产业集群:水处理技术、能源和电力、食品和饮料。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其启示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其启示苏江明1摘要:产业集群和产业一样也存在着生命周期。
本文引入对产业集群引入生命周期概念,对产业集群生命各阶段进行了剖析和解读,界定了其各阶段的特征与表现,从而为更好地认识产业集群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指导政策提供了依据和辅证。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作为一个严格的生物学概念,是指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
生命周期概念引入经济、管理理论始于产品方面。
以后逐渐被借用并拓展到技术、企业、产业以及社会等方面。
1957年,美国的波兹(Booz-Allen)和汉密尔顿(Hamilton)所著的《新产品管理》一书,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一说。
弗农(R.Vernon)、阿伯纳西(william J.Abernathy)和阿特伯克(James M. Utterback)等人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1989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Adizes)首次把企业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和老化原因并提出了系统对策。
而在这之后又有更多多的专家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对产业的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和产业一样也存在着生命周期。
但关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具体研究,国内外都较少见。
1998年,Tichy G借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维度考察了产业集群的演进,并将集群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1.诞生阶段(The Formative Phase):即产品的产生和开发阶段,产品和生产过程还没有标准化,企业最初聚集在一起进行产品生产,集群内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分工协作以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聚集经济获得竞争优势。
2.成长阶段(The Growth Phase):集群发展迅速,增长率高,但也可能使得集群没有压力去创新,而往往只集中资源于最畅销的产品,并以日益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扩大生产。
集群内的资源(知识、信息、技能等)会日益集中,更多的投入到主导产业(或产品)。
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课题研究目录一、国外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现状与趋势 (4)1.1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4)1.1.1美国产业集聚发展进程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4)1.1.2促进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促成集群生成合作网络 (5)1.1.3主要政策措施 (6)1.2英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集群政策 (7)1.2.1英国产业集群的现状特点 (7)1.2.2传统产业集群的兴衰与继续发展 (8)1.2.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壮大 (8)1.2.4产业集群在地域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工格局 (10)1.2.5英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有关政策 (10)1.2.6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策 (11)1.3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集群政策 (13)1.3.1意大利产业集群的特点 (14)1.3.2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16)1.3.3意大利促进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17)1.3.4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政策 (17)1.4日本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集群政策 (18)1.4.1日本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与发展现状 (18)1.4.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措施 (20)1.5印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集群政策 (22)1.5.1印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2)1.5.2印度促进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 (24)1.6国外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路线的综合探讨 (26)1.6.1加强政府职能的引导 (26)1.6.2引入电子商务新行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26)1.6.3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27)1.6.4政策、法规、标准不断的完善 (27)二、国外传统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趋势 (28)2.1传统产业高端化进程 (28)2.2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 (28)2.3传统产业电子商务进程 (29)三、对我国的作用、影响及启示 (30)四、国内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现状与趋势 (33)4.1发展现状 (33)4.1.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33)4.1.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34)4.2发展趋势 (35)4.3作用和影响分析 (36)4.3.1产业集群的经济集聚-扩散效应 (36)4.3.2产业集群的社会集聚-扩散效应 (39)4.4存在问题 (40)4.4.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 (40)4.4.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 (42)五、对策建议 (46)5.1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46)5.2完善制度建设 (46)5.3鼓励企业由代加工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 (47)5.4组合、重整产业集群资源 (47)5.5政府引导多元化发展,结合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契机 (47)5.6设立专门的政府职能单位,提高政府引导效率 (48)5.7以重点项目实施效应,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电子电子商务的发展 (48)5.8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相关标准 (48)电子商务促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一、国外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现状与趋势1.1美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促进发展的战略和措施1.1.1美国产业集聚发展进程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美国各州基本上都存在集群的现象,最早由官方认可的集群1989年出现在亚利桑那州和俄勒冈州。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欧美大中型通讯设备制造商分布分析
欧美大中型通讯设备制造商分布分析一、综述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讯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
欧美地区作为技术的领跑者,其在通讯设备制造业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将重点分析欧美大中型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地域分布特点、产业聚集现象以及影响分布的各种因素。
通过对欧美通讯设备制造商分布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并为相关企业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美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分布受到了经济、技术、政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竞争策略的调整等因素也影响着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分布格局。
本文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欧美大中型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分布。
1. 介绍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及其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讯设备制造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欧美地区,由于先进科技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些制造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硬件支撑,例如通信设备中的网络交换、路由器以及天线等产品占据了通讯设备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他们制造的尖端通信设备技术影响着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行业发展态势。
通讯设备制造业也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元件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进而推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繁荣。
欧美地区作为全球经济技术中心之一,其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内市场的繁荣,更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欧美大中型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全球通讯技术的创新速度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深入研究欧美大中型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全球通讯技术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小企业管理 第10章 产业集群NEW.ppt
10.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发展
10.1.1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10.1.2 产业集群的发展
6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一、产业集群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产业集群是一个在学术界广泛引用的概念。然而,
迄今为止,产业集群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而且 学者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首次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迈 克尔·波特。
16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一、按产业性质分类
高新技术 产业集群
传统 产业集群
资本技术结合型
17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二、按组织结构分类
大中小企业共生型
小企业群生型
18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
三、按功能分类
传统纯积聚模式
按功能 分类
产业综合体模式
社会网络(俱乐部)模式
19
10.2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模式与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 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 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 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7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1
2社会化 协作
8
产业集群的特征 ①产业在一个地理区域的集中。这里的地
2、迅速崛起的原因 其一是政府持续的政策扶持。 其二是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其三是积极吸引大量外国投资。
33
10.3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比较 四、国际成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
1、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共同特征 2、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差异性比较
34
第十章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产业经济学》试题库(完整版)
《产业经济学》题库一、名词解释产业、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规制、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产业、新兴产业、生产要素分类法、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掠夺性定价、管制、有效竞争、马歇尔冲突、配第—克拉克定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竞争机制、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HHI指数、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勒纳指数、贝恩指数、规模经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进入壁垒、混合并购、策略性行为、地区产业结构、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地区性产业布局、产业组织政策、战略产业、政府主导型产业规制、政府规制、法律规制、行政规制、卡特尔、资产专用性二、单选题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B、战略关联分类法C、原料关联分类法D、方向关联分类法3、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A、农本思想B、工商业思想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D、农工商思想5、霍夫曼比例是指( A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D.以上都对。
6、(A)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A、费歇尔B、瓦尔拉斯C、马歇尔D、霍夫曼7、SCP理论指的是(B)A、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8、产业组织是指(A)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9、马歇尔冲突指的是( A)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10、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11、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A、SCP理论B、市场绩效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D、退出壁垒12 、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B 、计算量不大C 、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D 、便于收集资料13、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D)A、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B、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C、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D、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有(A)A、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高B、垄断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C、垄断产生规模经济D、垄断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禁止15、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五大要点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五大要点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迈克尔·波特的书籍并不容易读,但是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乍看复杂,其实脉络清楚,他的学说重点主要有:五力模型、三大一般性战略、价值链、钻石体系、产业集群。
1.五力模型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
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
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如图所示,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及既有竞争者。
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
企业如果要想拥有长期的获利能力,就必须先了解所处的产业结构,并塑造对企业有利的产业结构。
2.三大一般性战略竞争战略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位置。
竞争位置会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是高出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
即使在产业结构不佳,平均获利水平差的产业中,竞争位置较好的企业,仍能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每个企业都会有许多优点或缺点,任何的优点或缺点都会对相对成本优势和相对差异化产生作用。
成本优势和差异化都是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擅长因应五种竞争力的结果。
将着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与企业相应的活动相结合,就可导出可让企业获得较好竞争位置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确实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
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
最理想的状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特点。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运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素,提出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在于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良好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产业链各环节的大力扶持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提出美国经验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行为文化产业(本文所指的文化产业,是依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对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然而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较慢,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那么,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波特(2002)指出,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竞争力的大小不再由先天承继的自然条件所决定。
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比如升级本国所有国民的能力,对各种专业化的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使商业运行更有效率等,则它就选择了繁荣。
本文将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深入美国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展的经验,从而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对策和建议。
美国文化产业状况作为一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美国并不像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它如今却成为了世界文化贸易的“巨无霸”,这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政府大力培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所取得成就。
2005年全部版权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值达到了1.39万亿美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11.12%;2009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达193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票房的64%,美国电影版权产业的综合收益(包括票房收入、相关广告、音像、软件、游戏、旅游娱乐、玩具、主题公园等)达到了1000亿美元的规模;在电视方面,美国控制了全球74%左右的电视节目生产制作;美国的音乐市场也占到了全球的35%以上(崔保国,2009)。
美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集群政策
加州经济区;以软件、多媒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主的旧金山海湾经济区;以高产农业为主的中央流域经济区;以高科技制造、计算机服务业为主的萨克拉门托经济区(钱东平,2004)。
加利福尼亚这四大经济区特色鲜明,各自形成完整的体系,具有强劲的产业竞争能力,并且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典范。
深入分析美国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的功能分区格局,可以发现,美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大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耦合。
一方面,区域最初的资源和信息等优势促进了产业的选择和集聚,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不断集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确定其发展方向。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彼此促进,形成了产业专业化特点突出、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和区域。
2.美国的产业集群政策美国是最早研究集群政策的国家,但在集群政策的实施方面并不领先。
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实施的产业集群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1)明确针对产业集群的国家政策并不完善产业集群政策引起了普遍重视,但由于集群规划目的、集群类型、集群参与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一种政策能够满足各国所有的集群及集群内企业的需要(聂鸣,2002),美国政府并没有能够提出专门针对集群的政策体系。
相反,倒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如荷兰、芬兰、丹麦等是接受集群思想、实施集群战略和集群政策,并取得很好效果的国家(黄花叶等,2003)。
丹麦政府在1989-1990年间首先提出了一项针对集群的战略规划,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之后,美国政府以此项规划为蓝本,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之间建立网络联系等以实现集群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
(2)地方政府制定的集群政策较为具体且针对性较强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一样,虽然国家战略层面的集群政策较少,但美国各地方政府却有较为具体、完善的集群政策。
例如在加州,从1996年起,专门负责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加州经济战略小组就开始对全加州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跟踪研究,并适时提出政策援助建议,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发展援助(钱东平,2004),其中包括调整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发展激励、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州经济区;以软件、多媒体和互联网服务业为主的旧金山海湾经济区;以高产农业为主的中央流域经济区;以高科技制造、计算机服务业为主的萨克拉门托经济区(钱东平,2004)。
加利福尼亚这四大经济区特色鲜明,各自形成完整的体系,具有强劲的产业竞争能力,并且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发展典范。
深入分析美国产业集群在地域上的功能分区格局,可以发现,美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大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耦合。
一方面,区域最初的资源和信息等优势促进了产业的选择和集聚,并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不断集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甚至确定其发展方向。
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彼此促进,形成了产业专业化特点突出、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和区域。
2.美国的产业集群政策
美国是最早研究集群政策的国家,但在集群政策的实施方面并不领先。
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实施的产业集群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
(1)明确针对产业集群的国家政策并不完善
产业集群政策引起了普遍重视,但由于集群规划目的、集群类型、集群参与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一种政策能够满足各国所有的集群及集群内企业的需要(聂鸣,2002),美国政府并没有能够提出专门针对集群的政策体系。
相反,倒是北欧的一些国家如荷兰、芬兰、丹麦等是接受集群思想、实施集群战略和集群政策,并取得很好效果的国家(黄花叶等,2003)。
丹麦政府在1989-1990年间首先提出了一项针对集群的战略规划,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之后,美国政府以此项规划为蓝本,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之间建立网络联系等以实现集群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
(2)地方政府制定的集群政策较为具体且针对性较强
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一样,虽然国家战略层面的集群政策较少,但美国各地方政府却有较为具体、完善的集群政策。
例如在加州,从1996年起,专门负责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加州经济战略小组就开始对全加州产业集群发展进行跟踪研究,并适时提出政策援助建议,有针对性地提供产业发展援助(钱东平,2004),其中包括调整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发展激励、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
另外,产业集群统计在美国发展的比较早,但主要是民间组织或地方政府在进行。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合资—硅谷网络”这个非盈利民间组织就对硅谷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探索,并于1993年公布了“硅谷索引”统计年报,来反映硅谷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以后每年公布一次。
随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等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几个州的州政府也陆续开展了产业集群统计工作,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集群政策提供了很大帮助。
(3)国家层面相关政策完善,促进了集群的健康发展
虽然美国政府专门针对产业集群的政策不多见,但是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却相当完善。
一是科技政策。
美国科技政策着眼于未来,在科学研究领域加大投资,促进教育和研究相结合;在技术领域,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政府和企业共同致力于关键技术的创新。
美国完善的科技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是鼓励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美国不但注重大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和支持,在税收、促进企业网络化和协作等方面都有相关的政策。
三是区域发展政策。
美国政府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对地方基础设施等投入较大,为地方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为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成为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3.代表性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下面以加州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葡萄酒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对美国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形成机制等做进一步介绍。
(1)硅谷微电子产业集群
加州的微电子业是全美乃至全球微电子业的先导,而硅谷所在的圣克拉拉县(Santa Clara County)是加州微电子行业最具代表性的集聚地区。
硅谷微电子产业集群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
硅谷坐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中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美国著名的杏、李等果品生产基地。
1951年,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诞生,并成为人们公认的“硅谷”发源地。
硅谷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他独具慧眼,发现正在兴起的高技术产业对科学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并且在大学附近建立研究性企业也会给学校带来益处。
因此便成立斯坦福大学研究所,从事和国防相关的研究并帮助教师、学生创立发展公司,建立起斯坦福大学和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纽带。
随着第一批创业公司在硅谷的诞生,奠定了其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同时吸引了众多老牌公司如西屋、瑞森、IBM等在该地区建立研究中心。
20世纪60年代,硅谷借助国防部采购基金的支持,逐步成立了极富创新精神的微电子公司,在60年代后期成为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中心。
70年代半导体工业成为硅谷经济中最大且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同时风险投资取代军费成为硅谷创业者的主要经费来源,硅谷自己的社会网络造就了自我支持的金融系统。
80-90年代,计算机工业的支配地位逐步确立,超过半导体业成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步伐都不断加快。
目前,软件产业又进一步取代硬件制造成为促进硅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纵观整个硅谷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依靠的主要是私人、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民间力量,政府除间接参与风险投资运作外,主要是制定有利的政策、出台各种法律、法规,以及给风险投资以优惠,另外还对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企业进行监管。
因此,可以说硅谷是市场主导型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典范。
它的发展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创建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在本地的互动,最终使得该地区能够协调、迅猛地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的发源地。
(2)加州以葡萄酒生产为中心的产业集群
美国加州葡萄酒业集群是以酿酒业为第一层的主导产业;在其外围形成第二层的辅助性产业,如葡萄种植业、酿酒设备加工业等;其第三层次是服务性产业,如专为酿酒业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在最外部则是新产业的集聚,如旅游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的模式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
加州葡萄酒产业群由680个酿酒厂和数千个葡萄种植业场构成,同时
还聚集了酿造业和种植业的多种辅助业,如:葡萄储存、灌溉和采摘设备、制桶和制标签的供应商,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和广告商,以及针对消费者和客商的众多出版业。
此外,还有一些和制酒相关的政府和事业机构,如:加州议会酒业特别委员会、加州酒业研究院和世界著名加州大学的葡萄种植和酿造研究所,而且它们还和加州其他产业,如农业、食品、餐饮和乡村制酒旅游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由此发展的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集群推动着加州葡萄酒品牌竞争力的提高,使得美国葡萄酒享誉全球。
在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业是一个相当有特色的地区性产业,但却显示出十分强烈的集群效应。
在加州戴维斯附近面积并不十分大的区域内,集中了多达680多家葡萄酒酿酒企业和种植酿酒葡萄的果园场,几乎集聚了美国葡萄酒的全部生产活动。
围绕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葡萄酒的制造设备、葡萄酒瓶、瓶盖和瓶塞、商标印刷、专业出版物等附属行业也高度发达,集中在这个地方。
各种类型的企业相互关联、补充,形成了若干条完整的葡萄酒产业链。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州葡萄酒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法国(徐康宁,2001)。
(3)底特律汽车城
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那里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这三大企业带动了众多规模不同的汽车企业。
全美汽车生产有1/4集中于底特律城,全城400多万人中有90%靠汽车工业谋生。
出于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底特律汽车城的企业以大企业为主,并且围绕大企业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生产链。
因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几个大型企业为核心进行运营,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形成多个生产体系。
在同一体系内部,各关联企业密切合作,而在体系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竞争。
产业集群中的竞争一方面表现为核心企业之间的竞争,即选择外围合作企业(如供货商、服务机构等)和争取顾客,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生产同类产品的配套企业间的竞争,即外围企业在对企业自身发展更有利的核心企业的归属上进行竞争(曹洪军等,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