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深线与海底地形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测海底地形的历史: 水覆盖之下的固体地球 表面形态。由于海水的 掩盖,海底地形起伏难以 直接观察。早期的铅锤 测深法,费时多,精度低。 20世纪20年代以来,船 舰在航行途中运用了回 声测深仪,能够快速地 测出海底深度,结合精 确定位,得以揭示海底地 形真相。1925~1927年 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 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的起伏不亚于陆 地。1953年以来,使用精密的回声测 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至1967~1969年期间,大西洋、太平 洋和印度洋的立体地貌图相继问世。
大陆边缘
海底地形
大洋盆地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海沟 边缘海盆地 深海平原 深海丘陵 无震海岭及海山 海隆和海台 脊翼
大洋中脊
脊顶
大陆边缘
为大陆与洋盆之间的过渡 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 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 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 边缘。前者也称被动大陆 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 大陆隆三个单元构成,地 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 缘地带;后者也称活动大 陆边缘,陆架狭窄,陆坡 陡峭,陆隆被海沟取代, 地形高差悬殊,主要分布 于太平洋周缘地带。
海岭:海底呈长条状的高地,又称海脊。几乎没有地震活 动的海岭,叫无震海岭。有明显地震活动的海岭叫活动海 岭,即大洋中脊。无震海岭延伸长度可达数千公里,宽数 百公里,高出周围洋盆底部2000~4000米,地形一般起伏不 大,顶面较平坦,不似大洋中脊那样崎岖。
海山:孤立的坡度较陡的相对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海底高 地。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海山在世界大洋底部星罗棋 布。高1000~2000米的小海山数量最多,相对高度更大的 海山数量较少,高逾5500米的海山屈指可数。海山常呈圆 锥形,多属火山成因。海山突露水面,便成为火山岛。一 些海山有平坦顶面,称为平顶海山,又称桌状山,顶面水 深约数百米至 2000Biblioteka Baidu。
大陆架
定义: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简称陆架,也称大陆浅滩、陆棚。其范围自海 岸线(多指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 止陆架可分为邻近的内陆架,和远离海岸的外陆架,二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 线,有时可按陆架中间水深的等深线来划分,也有按沉积物性质划分的。通 常,内陆架的坡度稍大于外陆架。大多数岛屿也被类似的平缓浅海区所环绕, 一般宽度较小,称为岛架。 地形特征:陆架地形总的来说比较平坦,但也可有起伏20米左右的丘陵、盆 地和谷地等。波浪、潮汐和海流可掀起泥沙,形成沙丘和沙脊。河流将其三 角洲推展至陆架上。陆架外缘常有浅滩或岛屿发育。陆架上展布着多级水下 阶地,阶地面宽窄不一,前后缘为明显的坎坡陆架上的水下谷地最引人注目, 高纬地区多见底部宽阔平坦的槽谷,是更新世冰蚀作用的产物;海峡附近及 岛屿之间潮流强劲处,有潮流冲刷而成的水下谷地,谷底可由基岩或粗粒物质构 成。 地质特征:陆架上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广大地区被泥、粉砂和砂所覆。陆架 上有现代沉积物,也有第四纪低海面时形成于海岸环境的砂质残留沉积物。 现代沉积多分布于内陆架上,近岸以砂质为主,远岸以泥质占优势;而在陆 架的中部和外部,早期形成的残留砂一般未及为现代沉积所埋藏,而出露于 海底。不同气候带的陆架沉积物也有差异。在极地寒带常见砾石,也多见基 岩;其余地带以砂较为常见,尤其是中纬地带;在湿热的低纬地带多见淤泥 及钙质沉积。
大陆坡
定义: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它展布于所有大 陆周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间;下界往 往是渐变的,约在1500~3500米水深处,但在邻近地带,陆坡下延至更深处。 大陆坡宽度约为20至100公里以上,总面积计28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面积 5.6%。 地质特征:大陆坡底质以泥为主,还有少量砂砾和生物碎屑。沉积物比相邻 的陆架和陆隆沉积物细,但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间,大部分大陆架出露为陆, 河流向前推进到陆坡顶部附近入海,使陆坡上粗粒沉积物增多。在与山脉海 岸相邻的狭窄陆架外的陡坡上,常见岩石露头。陆坡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 也有生物与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大陆坡基底为变薄的大陆型地壳。拖网 和钻探在陆坡区发现了花岗岩;地震测量显示,陆坡下部花岗岩层向大洋一 侧逐渐变薄以至尖灭;陆坡上还有褶皱、断裂构造,一些陆上构造线可延伸 至陆坡。 陆坡类型:①断裂型或陡崖型陆坡,主要受断裂作用控制,而侵蚀堆积的改 造作用较弱,多见岩阶、陡崖。②前展堆积型陆坡,陆源物质供应充分,陆 坡在强烈沉积作用下逐渐向洋推进,有的陆坡下部沉积层厚达10公里左右。 ③侵蚀型陆坡,沉积作用较弱,浊流和滑塌等侵蚀作用导致基岩裸露,地形 复杂。④礁型陆坡,与珊瑚礁生长有关,陆坡陡峭。⑤底辟型陆坡,低密度 的蒸发岩或泥层在深埋后形成底辟,陆坡沉积层因而变形,海底呈不规则形 态。
大洋盆地
位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简称洋盆。约占 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 分割成许多次一级的深海盆地,盆底发育深海平 原、深海丘陵等地形。
深海平原:在起伏的玄武岩基底上由沉积物披盖形成的平坦 区域。大的深海平原延伸数百至数千公里。有的深海平原表 面光滑平整,几近水平状,为地球表面最平坦部分;有的向 一定方向连续倾斜;有的则波状起伏,不甚规则。除赤道生 物高产带外,深海平原的形成多与源自大陆或岛屿的浊流沉 积物的大面积铺盖有关,通常分布于邻接大陆隆处,水深约 3000~6000米。 深海丘陵:洋盆底部主要由熔岩流和岩盖组成、起伏数十至 数百米的区域,简称海丘。海丘上部几无沉积物,底部宽约 数公里。外形多属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条状延伸的。深海 丘陵常分布于深海平原向大洋中脊一侧,浊流沉积等陆源物 质难以越过海沟输送到洋盆区,来自上覆水层的远洋沉积一 般为量有限,很难铺覆成深海平原。
大陆隆:位于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 向海缓斜的巨大楔状沉积体。亦称大陆裙。 大陆隆上部坡度稍陡,下部较缓,除有树 枝状海底谷及少数海山外,地形起伏和缓。 海沟:平行于岛弧或沿着大陆边缘呈断续延伸 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6000米的深海 槽。海沟是岩石圈板块的汇聚型板块边界(消 亡边界),大洋岩石圈板块在此俯冲、消亡。 边缘海盆地:指属于滨海相沉积的盆地,是处 于陆相和海相的过度带的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