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中医针灸二十六种刺法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中医针灸传统刺法
必经之要冲。颈部经脉受损 ,经气受阻,必将累及手三 阳经脉
循行区,出现一系列症状 。天鼎、天窗、天牖穴地部相当于 C、
c、C颈椎横突后结节,前缘为 c、C、C颈神经根穿出处 。 . z 5 . :
针刺的刺激可使局部组织 蛋白分解, 末梢神经介质增加产 生血管 、神经的活性物质,降低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类和 5 羟 一 色胺在血清 内的含量 ,因之导致组织功能的活跃 , 这样就能镇 静 ,调整神经的功能 ,达到减轻症状或治愈疾病 的目的。
中国古代医家对针灸刺法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 《 灵枢 ・ 官
针 》记载 了二十六 种刺法,指 出 “ ‘ 凡刺有 以应九变 ”,即针刺 有九种方法 ,以应九种不 同的病变 ,谓之九刺 ,包括输刺 、远
道刺、经刺 、络刺 、分刺、大 泻刺 、毛刺、巨刺 ( 及缪刺 )等。 又指出 “ 凡刺有十二节 ,以应十二经 ”,即针刺有十二节 ,以
综上所述 ,颈部天三穴地部针刺法,正是遵循这一原理, 用于治疗神 经根 型颈椎病。
针刺颈部天三穴地部直接刺激到颈神经根 , 可产生强烈的酸 麻感。 《 灵枢》E. “ L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正是这种针感的准
确描述 。这种快速而强烈 的震感使 “ 气至病所 ”,迅速疏通颈部 经气和手三阳经经气 ,使 “ 气至则有效”, “ 气速至则速 效”。
针法,如 《 灵枢 官针 》日: “ 所谓三针者则谷气 出,…… ”,
“ 短刺者 ,刺骨痹稍摇而深之,刺 至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 。” 用地部法针刺颈痹 ,可使颈部气血疏通 ,阴阳调和 。
颈部天三穴 ,即天鼎、天窗、天牖穴,分属于手 阳明,手
太 阳 ,手 少 阳经 穴 ,手 三 阳经 脉 从手 走 头 ,颈 部 乃手 三 阳经 脉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小说针灸针法名称大全
针灸针法名称大全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针灸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穴位,然后再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体位,告知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之后,根据所在体味肌肉的丰厚程度,选取不同的针灸方法。
针灸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电针法电针法是毫针刺法与脉冲电流相结合作用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由于综合了留针刺激和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皮内针法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三、刺络放血法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
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器具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为三棱针和粗毫针。
三棱针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粗毫针用26号半寸针为宜。
四、皮肤针法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
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五、火针法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六、温针法简介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七、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是在利用植物长刺、骨刺、银针等挑治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
其特点是集针刺、刺血、物理牵拉刺激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一种壮医外治技术。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针灸|各种进针法大集合
针灸|各种进针法大集合学针灸,最难的是什么?背经络循行?记穴位、找穴位?还是....拿起针,屏气凝神,气沉丹田,然后优雅并快狠准的刺下去!举手投足间均要展现出一副大家风范!初学针灸,大家都特别期待自己能够快速准确进行针刺,并且针到病除~ 所以,小编认为,学针灸,除了记忆经络和穴位,最重要还是在针与人完美结合的那一刻!针与持针者的手完美结合!还要与被刺者的针刺部位完美结合!说人话就是——要能把针扎进去、扎到位、扎出效果!所以今天,小编整理了几种常用的进针法,跟大家分享~下面又是知识科普时间想要快狠准,当然要从正确的持针方式开始:且看图——右手持针,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就好像持着毛笔一样。
持着针了,那么,怎么进针呢?我们临床进针一般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大家最常见,也正在练习的,都是单手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操作手势为:右手拇、食二指持针,中指靠紧穴位,并用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二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
如下图——我们就算在使用单手进针时,进针前也需要使用左手在进针部位揣、按、循、摸一番,目的是感受进针部位的肌肉厚薄,揉开血管和神经,确定进针方向和深浅。
我们称之为“揣穴”。
《难经》曰: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标幽赋》中也提到“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说人话就是,虽然右手持针,但左手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也。
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又根据进针的部位和使用的针具,分为以下几种: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讲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不同针具剌法
二、皮肤针
⒉ 操作方法
硬柄皮肤针
持针姿势 软柄皮肤针 叩刺方法 —— 对准部位,运用腕力,垂直叩击 轻刺激 刺激强度 重刺激 中等刺激 循经叩刺 叩刺部位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二、皮肤针
⒊ 适应范围 ⒋ 注意事项
局部皮肤有创伤及溃疡或破损者, 不宜使用本法。
三、皮内针
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或病变局部的皮内, 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⒈ 针具及消毒 皮内针有图钉型和麦粒型两种 使用前用高温灭菌或75%酒精浸泡消毒
五、鍉
⒊ 适应范围 ⒋ 注意事项
针
垂直按压、不宜斜刺
六、芒
针
是一种特制的长针,状如麦芒,故称之芒 针,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演变而来。芒针 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经络功能等作用。
⒈ 针具及消毒
芒针结构与毫针一样,分为五个部分。 高压消毒或75%酒精浸泡消毒
六、芒
⒉ 操作方法
针
进针——利用指力和腕力,压捻结合,双手同时 用力迅速将针刺入 手法——运针到一定深度,施以各种手法,以捻转 为主 出针——缓慢将针退至皮肤表层,轻轻抽出势
穴位点刺
点刺法
血络点刺 点刺方法 散刺法 挑刺法
浅刺
深刺
一、 三棱针
⒊ 适应范围
用于以疼痛、瘀血、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
⒋ 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 手法稳准快 体弱、贫血、孕妇、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慎用 重度下肢静脉曲张者禁用
二、皮肤针
皮肤针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促进 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⒈ 针具及消毒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又称“梅 花针”、“七星针”、“罗汉针”。 使用前用高温灭菌或75%酒精浸泡消毒。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
民间针灸绝技大全民间针灸绝技一、感冒第一方头疼发烧,鼻流清鼻涕或者鼻塞不通。
取穴,大椎。
手法,用毫针捻转进针,剌四至五分深,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个小时,每天针一次,一般针一次即可痊愈的。
第二方预防流行性感冒取穴,风池,风门,身柱。
手法,针风池穴,进针六分至一寸深,使有酸麻感,留针30分钟,风门,身柱用艾灸五分钟,隔日针灸一次,连续针灸三次。
第三方流行性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取穴,风门,陶道。
手法,先将患者风门,陶道穴的皮肤提起,用三棱针刺一、二分深,使出血。
不留针,不灸二、呕吐第一方主治呕吐不止。
取穴:间使双,中脘,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间使穴,向上斜方进针一寸,中脘穴直刺一寸,足三里穴向下方斜刺一寸,用捻针,平补平泻,留针一个小时。
,第二方主治呕吐不止取穴,金津,玉液。
手法,用三棱针刺金津玉液,使出血,妊娠如呕吐剧烈可刺金津玉液有效第三方急性胃肠炎,呕吐不止,口渴。
取穴,双劳宫,双大陵,双内关穴。
手法,先用毫针直刺劳宫穴大棱穴各五分,用泻法,大拇指外捡:留针半个小时。
然后再直刺内关穴一寸,用补法,大拇指向捻。
三、痢疾第一方取穴,奇三取穴法,奇三穴在足府后三分之一稍向内二分处为刺激点,男左女右。
手法,用毫针在刺激点斜向足跟方向进针,刺入五分,约一呼一吸捻针一下,再进针五分,如此三次,热性痢疾用泻法,重刺激,寒性痢疾用补法,轻刺激,留针三十分钟,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二方急性痢疾取穴,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
手法,用毫针刺中脘穴一寸,夫枢穴五至八分,足三里八分至一寸,均直刺,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个小时,每日一次三次可愈。
第三方痢疾腹痛取穴,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
手法,用毫针先刺小肠俞,大肠俞,后刺足三里,均至有酸麻感时去针,不留针。
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即愈。
第四方里急后重,粪便中含有白色粘液。
取穴,尺泽,合谷穴,足三里。
手法,先用三棱针刺尺泽穴放血二至三毫升,再以毫针刺合谷穴,足三里各三分,合谷穴用补法,足三里用泻法,留针捻针一小时,一次可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针灸绝技
针灸绝技一、常用透针法行间透涌泉悬钟透阳陵泉(阳辅光明阳交)足三里透丰隆(条口)血海透其门中渎透血海阳陵泉透阴陵泉(承山)合谷透后溪内关透外关曲池透少海曲池透手三里渊腋透臑会内犊鼻透外犊鼻风池透风池地仓透颊车天突透玉堂委中透承山梁丘透髀关素髎透素髎大迎透人迎昆仑透照海二、常用针法绝技1、舌针法:1、舌头点刺出血失语、语言不清2、发音:下颌部天突上舌根下2、血轮进针法: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眼睛外伤3、腧穴贯通法:腰背疼痛(心俞→肾俞)4、胸椎五龙针法:风门2厥阴俞2身柱1主治--腰背疼痛5、腰椎五龙针法:三焦俞2大肠俞2命门1主治--腰痛腰椎椎间盘突出6、拉针法:一针两穴透出,直拉7、斜针法:用3寸或8寸针斜刺→强刺为主8、双针或多针法:一穴两针或一穴多针(麻痹、强直)9、速针法:婴幼儿多用三、常见疾病治疗1、腰椎间盘突出取穴:昆仑透照海承山透委中风市秩边行间环跳五龙针(三焦俞大肠俞命门)手法:刺入捻转拉捣2、眼外伤→失明取穴:血轮(精明)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手法:捻转捣血轮刺入眼底得泪3、脑梗塞取穴:行间阳陵泉中渎风市合谷外关发音肩髃透(肩贞→肩髎)曲池透手三里环跳手法:刺入推进刺透掸拉4、半身肌肉萎缩取穴:行间透涌泉昆仑透照海悬钟透阳陵泉曲池合谷足三里环跳后溪足五里(向下透1尺2寸)肩三针手法:刺入捻转拉捣5、类风湿取穴:昆仑透照海委中透承山环跳肺俞透肾俞足三里手法:刺入推进捣拉摇刺6、脑血栓取穴:行间透涌泉阳陵泉透承山昆仑足五里透血海肩髃曲池合谷风池7、结膜炎取穴:血轮印堂太阳合谷四白阳陵泉透阴陵泉璇玑8、小脑萎缩取穴:昆仑透照海承山透委中风池透风池风府玉枕9、腰椎间盘突出取穴:昆仑承山透委中五龙针环跳10、静脉炎→肩臂取穴:曲池尺泽少海(透针)11、肩周炎取穴:肩髃透里腺曲池合谷风池臑会透肩前12、小儿麻痹取穴:中渎透血海昆仑透照海三阴交。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
20种病例的针灸用穴及技术手法,高清图示范,太好了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主治: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哮喘穴:鱼际。
操作:向劳宫方向刺,捻转,1寸。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4、退热穴:曲池。
操作:提插,1.5寸。
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6、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7、醒脑穴:太阳。
操作:刺0.5-0.8寸,強刺激。
主治:神志不清,昏厥。
8、面抽穴:颧髎。
操作:直刺0.5-1寸,泻法。
主治:面肌痉挛,面肌抽搐。
9、面瘫穴:下关。
操作:直刺1-1.2寸,泻法。
加配鱼腰、四白、颊车更好,火盛患侧耳尖放血,寒盛加鱼际、四白、太阳等。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10、偏瘫穴:率谷。
操作:健侧刺0.5-1寸,平刺,提捻。
主治:脑中风偏瘫、偏头痛。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11、脑缺血穴:风池。
操作:刺2寸,捻转,留30分钟。
主治:脑供血不足。
12、尿频穴:太溪。
操作:刺0.-1寸,平法。
主治:尿频或尿液次数增多。
13、降糖穴:胰俞。
操作:斜刺1.5寸,泻法,留30分钟,配三阴交、脾俞、足三里、神门、肾俞。
主治:糖尿病、血糖过高。
14、降脂穴:丰隆。
操作:直刺2寸,提插泻法,留30分钟。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
15、偏头痛穴:太冲。
操作:斜向足跟刺1.2寸,泻法。
主治:偏头痛。
16、失眠 I 穴:大陵。
操作:斜向手心刺1寸,捻或提。
主治:思虑过度引起失眠,精神性失眠实证,泻大陵。
20个最有用的针刺处方
20个最有用的针刺处方1、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向鼻根15°进针强刺激,同时嘱患者转动腰部,1次即愈。
2、失语:刺双侧涌泉,亦可电针,一般1_2次即可痊愈。
3、偏头疼:颔厌透悬颅、悬厘,针患侧或双侧,留针30分钟,一般1次即愈。
4、急性心肌梗死:直刺双侧内关,强刺激2分钟再留针15分钟,1次即显效或痊愈。
5、落枕:后溪透劳宫,病程短者1次即愈。
6、舌伸不缩症:针内关,直刺或齐次,1次显效或痊愈。
7、心悸:神门穴快速刺入0.30_.5寸,得气后予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
每10分钟行针一次,日一次,3_5次即愈,配合针刺内关效果更佳。
8、鼻炎:深刺印堂向鼻根透刺0.5到1寸,一般一次见效,3_10次痊愈,有效率96%。
9、急性扁桃体炎:刺血双侧少商,放血1毫升左右,一般1_5次痊愈,有效率97%。
亦可用青霉素皮试液每穴刺入2mm左右以有酸胀感为度,然后各穴注入0.1ml,日2次,4_6次愈,有效率100%。
10、自闭:舌针心穴、神根穴(舌底下系带根部凹陷中),日2次,6次为一疗程,3_20次愈。
11、流泪不止症:针承泣(患侧)、肝俞、太冲,日1次,1_3次显效,配合内服中药可加快痊愈。
12、呃逆:艾灸中脘、胃俞,每穴7_49壮,一般一次愈。
13、鸡眼:火针烧红快速刺入鸡眼根部,等患者感到疼痛时将针拔出,针后局部涂碘酒,贴上胶布,1_4周鸡眼会自行脱落,有效率96%。
14、闭经:针长强,进针1.5_2寸,留针30分钟,1_2次愈,若未愈为无效。
15、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针刺隐白,1_2次愈。
16、脱肛:百会进针2寸沿皮刺,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一般1次即痊愈。
17、强直性脊柱炎:针刺人中、长强、涌泉,配合舌针肝穴、心穴,1次显效。
18、癫痫:舌针心穴、肝穴,日1次,轻者一般3_10次好转,重者加服中药。
19、候风闭塞:针刺双侧合谷透劳宫,一般1次即愈;或刺内关穴亦效,也可以配合三棱针刺血双侧少商效果更佳。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古代二十六种刺法ppt课件
刺法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刺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刺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砭石、青铜针到现代的毫针、激光照射等,刺法的工具和刺激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详细描述
刺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刺法的记载。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刺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砭石、青铜针到现代的毫针、激光照射等,刺法的工具和刺激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刺法的应用范围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古代的放血疗法、现代的穴位注射等。这些不同的刺法在历史上的应用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医学的进步,也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基础。
刺法的历史发展
刺法的理论基础
总结词:刺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是气血流通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阴阳五行学说则指导着刺法对不同病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02
刺法技巧
针具的选择与使用
针具的材质
古代常用的针具有金针、银针、铁针、铜针等,不同材质的针具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金针、银针较为柔软,铁针、铜针则较硬。
头痛
对于失眠,可选用神门、安眠等穴位进行刺法,以养心安神、调和心脾,改善睡眠质量。
失眠
针对咳嗽,可以选择肺俞、列缺等穴位进行刺法,以宣肺止咳、解表散寒,缓解咳嗽症状。
咳嗽
对于胃痛,可以选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刺法,以调理脾胃、温中散寒,缓解胃痛症状。
胃痛
常见病症的刺法选择与应用
古代刺法在糖尿病治疗中也有应用。例如,在足三里、脾俞等穴位进行刺法,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
针对高血压,可以选择曲池、太冲等穴位进行刺法,以平肝潜阳、调和气血,降低血压水平。
针灸学针刺手法攻略
针灸学针刺手法攻略进针法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操作方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多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单手进针法只应用刺手将针刺入穴法的方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图5-12)。
此法三脂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不施捻转。
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2.双手进针法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4种:(1)指切进针法又称抓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图5-13)此法适宜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图5-14)。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侧撑开,时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图5-15)。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图5-16),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和疼痛。
3. 针管进针法利用针管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入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图5-17)。
(二)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时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
针灸二十六种刺法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
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
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
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
毛刺、直针刺、半刺——刺皮之法
分刺、合谷刺、浮刺——刺肉之法
恢刺、关刺——刺筋之法
恢刺: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关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重: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甚至昏迷,猝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原因:初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素虚、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或因诊室内空气闷热、过于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
处理:注意保暖,喝含糖饮料
1.刺法顺序:体、揣、消、持、进、得、行、补、留、出
2.九针: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出针法:《金针赋》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得针下松滑方可出针;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4.针刺深浅根据:腧穴部位、证候性质、疾病部位、体质、时令、得气于补泻要求
5.透穴刺法:又称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
20.刺伤周围神经:感觉异常、肌萎缩
21.得气——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
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
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针刺得气的意义——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毫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实按灸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做“分肉”,故称“分刺”。
用此针刺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素问·调经论》中说“病在肉,调之分肉”,即此意思;《灵枢·官针篇》讲:“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6—大泻刺这是一种用铍针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所以称之为“大泻刺”。
目前此法基本归属外科范围。
《灵枢·官针篇》说:“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7—毛刺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
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
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
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8—巨刺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
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
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
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
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
”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9—粹刺《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
用来治疗寒痹证,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
《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10—偶刺这是用手在胸背部按压,寻找有压痛的部位,也就是直对病痛所在,然后一针刺在胸前,一针刺在背后,用来治疗“心痹”病,避开内脏以免损伤。
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而刺,所以称“偶刺”,亦称“阴阳刺”。
在临床中治疗脏腑病时所用的“前后配穴法”或者是“俞募配穴法”,就是这种刺法的发展。
—11—报刺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
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
“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
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
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恢刺这是从肌腱的侧傍刺入,直对肌腱一前一后横卧多向透刺,用来松解肌腱挛缩的一种方法,可治疗“筋痹”。
由于多透刺,能扩大针刺的针感直达病所,所以称“恢刺”(古时“恢”作“大”解)。
“恢刺”和后面所要讲的“关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前者是从侧旁刺入,横针多向透刺;后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
临床中参合应用较多。
《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筋痹也。
”—13—齐刺这种方法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所以名叫“齐刺”。
这种方法又称之为“三刺”,用来治疗寒痹证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病例,如腰痛、颈椎病等。
《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泻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14—扬刺这种方法是在正中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其来治疗受病部位较浅而相对来讲范围较大的痹病。
这种刺法分散而浮浅,含有“扬散”的意义,故称之为“扬刺”。
《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腱鞘囊肿等病。
后世有医家认为皮肤针中的“梅花针”,是扬刺法的演变。
—15—直针刺这种方法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
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故从皮刺之,用泻浅表部的寒邪。
使用此刺法治疗,如阳白穴下透鱼腰,地仓向后横刺颊车等。
正如《灵枢·官针篇》讲:“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16—输刺这种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深入而慢退针,此系从阴引阳之意,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
“输”有“通”的含义,故名为输刺,后世医家“透天凉”手法和理论均是据此而来的。
这与临床中常用的强、重刺激针法相似。
《灵枢·官针篇》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气盛而热者也。
”—17—短刺《灵枢·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皮。
”其所谓“短”是慢进针的意思,是要慢慢进针,并摇动针体使针入至骨,上下提插,上快、下慢(皮下快提慢插)。
这种刺法乃从阳引阴之意,以治寒气入骨的“骨痹”症。
—18—浮刺《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这种刺法是斜针浅刺,以治疗属于寒性的肌肉拘挛的疾病。
浮刺、毛刺、扬刺同属浅刺,但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本法是斜进针而向肌层横卧透刺。
近代应用的皮内针法,就是浮刺法的演变。
如临床上可用阳陵泉卧透向下远端治疗胫骨前肌及腓骨长肌的痉挛性下肢疼痛等。
阴刺《灵枢·官针篇》说:“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此法是同时取用左右双侧相对的穴位(主要指阴经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
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寒厥病证等,所以称为“阴刺”。
—20—傍针刺这种针刺法是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入一针的一种方法。
另一说法是正刺(直刺)即刺经,傍刺即刺络。
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为“傍针刺”。
《灵枢·官针篇》讲“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这种刺法和“齐刺”法相似,都以加强局部疼痛的刺激量为目的,但只是在用针数量上略有差异。
临床中均是相互综合应用。
赞刺《灵枢·官针篇》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赞是赞助其消散之意,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似手探汤之势,使患处痈肿尽快消散,所以称之为赞刺。
—22—半刺其法是浅刺于皮部,急速发针,不可刺伤肌肉,犹如拔一根毫毛那样,可以祛除皮肤表浅部的邪气。
又因肺主皮毛,所以半刺法和肺脏相应。
《灵枢·官针篇》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皮肺之应也。
”常用此法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如发热、咽炎等疾病点刺少商、鱼际等常获良效。
—23—豹文刺此法是一种多刺法,针刺病变部的前后左右,针刺点如豹的斑纹一样,以刺中经脉为标准,这种刺法与前面的“赞刺”、“络刺”相似,其目的在于刺中血脉,使之出血。
由于心主血脉,所以这种刺法与心相应。
如《灵枢·官针篇》:“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应也。
”临床适用于治疗红肿热痛等病症。
—24—关刺这种刺法是直刺四肢关节部,筋的尽端,如犊鼻穴、曲池穴等。
筋的尽端,可以治疗筋痹证,不过针刺时要注意,不能出血,免使营血耗损。
因肝主筋,所以关刺与肝脏相应。
如《灵枢·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此法临床中也较常用。
—25—合谷刺这种针刺法是一种三、四针拼凑在一起,形状象鸡足的刺法。
这里讲的合谷并不是指合谷穴,是指针刺于肌肉丰满之处,如刺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刺腰阳关穴治疗腰腿痛。
因脾主肌肉,故此刺法能应合于脾。
如《灵枢·官针篇》讲:“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26—输刺这种刺法是直入直出,不多捻转,将针深刺至骨部,可以用来治疗骨痹。
《灵枢·官针篇》讲:“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这种刺法和前述“输刺”相似,临床上可以相互为用。
由于肾主骨,故本法与肾气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