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二、弗洛姆的性格论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 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 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 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 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 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
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 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 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 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 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 要。
2、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 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 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 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 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 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 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首先,费尔默·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可以归结为责任心、宽恕、克制、勤奋和谦虚。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向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并努力实现其责任。

宽恕是指一个人能够宽容他人的过错,同情他人,及时正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责怪他人。

克制代表一个人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沉着应对压力,平和处理冲突。

勤奋是指一个人在实现目标时有积极的态度,行动力强,动力充沛,有毅力。

谦虚指一个人有自我谦虚的态度,能够谦逊地对待别人,以及谨慎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弗洛姆的人格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本文将以弗洛姆的人格论为基础,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体自我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自我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

在弗洛姆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生产型人格和消费型人格。

生产型人格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而消费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取,他们倾向于追求社会给予的奖励和认可。

弗洛姆认为,当社会过于强调消费型人格时,个体往往会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忽视个体内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人不断追逐物质和外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人格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弗洛姆的人格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内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追求物质和外部的成功。

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平衡和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获得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弗洛姆的人格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培养个体内部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弗洛姆的人格论强调了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马列主义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S090643 杜婷婷一、简介1.弗罗姆生平简介爱利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他曾在UNAM,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2.弗罗姆学说简介弗洛姆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开创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为此而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

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

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洛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

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1.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第一,理论原因。

佛洛依德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缺陷: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行为,因为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得让忽视心理分析,只注重宏观革命而忽视围观革命;在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上,只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对于这个作用机制并没有给予说明。

第二,现实原因。

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里机制,并通过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

要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将佛洛依德的心里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并把佛洛依德结构理论是为分析现代人的性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张璐约5238 字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 ,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 :生与死之间的“两歧” ;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 ,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关于爱的理论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才能掌握;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弗洛姆爱的理论借鉴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学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标签:弗洛姆;爱;心理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洛姆以爱的理论为中心进行的论述和阐释,使人们学会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地生活,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及人高度关怀的人本主义情怀。

弗洛姆认为,爱是这样一种情感:既能满足人们和世界融合的需要,同时使人保持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爱是自发性活动的核心。

弗洛姆对爱做出了如下阐述:“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

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出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但并未消灭个性。

”[1]一、爱的理论(一)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反映了个体的两个需要:个体想要克服孤独,追求与他人的融合,并倾向于满足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人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并将自己与他人的需求区分开来。

爱是个人与世界、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人们脱离与外界的原始联系后,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和无力,有必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所有方式中,最理想的是选择创造性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对世间万物和生命本身的爱。

由于自身归属感的需要,使得人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需要加入到某个群体中,这是弗洛姆针对人类存在境遇两难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二)爱是一门艺术在《爱的艺术》的开头,弗洛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一种艺术吗?如果是,则说明爱拥有理论和技术,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加以掌握。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

弗洛姆的性格理论述评人学在西方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历史的学科。

它发端于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哲学使命的古希腊时代,但科学的人学则形成于19世纪,在20世纪获得了蓬勃发展,而且“对人的问题的世界性兴趣正在不断增长”,人学正在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中国的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二十几年的路程。

在此期间,人学研究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学理角度说,尚存在许多问题。

比如,讨论的问题比较分散,对为什么研究人学,人学的基本概念、究竟要研究什么问题等前提性问题并不十分清楚,研究的方法也缺乏立体感与层次性,好的主观愿望,常常带来坏的结果,即从研究具体完整的人开始,以失去真实的人而告终。

人学自身以及外部现实都要求我们改变这种状况,迅速提高学理水平,建立研究规范。

向西方人学研究者学习研究思路、方法、原则,是弥补我们的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的性格问题的研究为个案,尽力展示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引起对人学研究中规范等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一、人学研究中的一个被忽视但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弗洛姆《自为的人》一书的编者在编者前言中所说,我国的人学研究较为落后。

“大家只是就‘哲学的对象是不是人’,‘人是不是出发点’之类入门性问题,在‘人学大厦’门外争论不休,解决这类争论的最好办法是径直破门而入,从各个角度对人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①弗洛姆找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人的性格(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格),并且对其做了既有继承又有独创的研究。

以往许多学者都是把性格当作一个心理学问题对待。

他们认为,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

这种理解有它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它是以孤立个体的人为对象的,割裂了个体的人与周围的联系、性格与人的行为思想观念的联系,更多地指向人的内在、过去,具有静止不变的特点。

而弗洛姆对人的性格的理解则弥补了这种不足,使性格问题的人学价值得以显露。

人格的精神分析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论

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其多年对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病理研究而在20世纪初提出的心理治疗和解释人性的系统理论。

他认为,要理解人格必须探寻人格的潜意识领域。

自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以来,后继者们一直在修正他的理论。

下面将概要地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荣格的人格结构论以及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人格类型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庞大,包罗万象。

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本能驱动的,幼年生活经验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

这个以潜意识本能驱力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也被称为精神动力学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

本我(id)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当婴儿看见他想要的东西时,不论这东西是否是别人的或可能有害的,他会不顾一切要得到它。

即使长大成人了,这样的“反射动作”也不会消失。

本我为人格的活动提供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它源自人的生的本能。

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见图16-2)。

图16-2弗洛伊德理论的人格结构图示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自我(ego)逐渐发展起来。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即是说,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

由于本我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冲动保留在潜意识中。

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见热点问题讨论16-1)。

当儿童成长到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superego)开始形成。

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

弗洛姆理论思想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研究弗洛姆(Fromm)是20世纪心理学家中一位重要的批判理论家和人格理论家。

他的心理学观点研究主要包括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弗洛姆心理学观点的详细阐述,共计1000字。

弗洛姆关注人的心理发展。

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他提出了个体成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在个体早期发展阶段,个体对于父母或监护人的依赖性非常强,随着年龄增长,个体逐渐独立并发展出自我意识。

弗洛姆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束缚。

他指出,人的心理病态往往源于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束缚的恐惧。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儿童、学生、职场人等,在不同角色中个体会体验到对自由的限制和束缚。

他认为,个体应该努力寻求自由,并通过自我实现来达到健康发展。

弗洛姆关注社会心理学。

他认为,个体的身份和情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接受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

他提出了社会性人格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形成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而来,并且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服从于相应的规则与期待。

弗洛姆研究人类的爱与性的心理学。

他认为,爱是个体内心的力量,是人类对其他人的关心和关爱。

他认为,爱的最高级形式是无条件的关爱,这种关爱不希望获得回报。

他同时提到,性是个体的本能需求之一,但性在个体的生活中不应成为主导地位。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点主要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他关注个体的心理成长、自由与束缚、社会心理学以及爱与性的心理学。

他的理论为了解人类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观点。

弗洛姆

弗洛姆

理论应用
一、理性人格模式
理想人格是成熟的,具有兼容 并蓄的良好品质。表现为:沉 着、坚强、温暖、富有爱心、 平易近人、内心取向,并向着 更富有创造性的境界努力迈进。
(一)创造性生活取向(P199)
1、接受他人,对他人真诚、仁慈、关怀、 谦虚、宽容。 2、当面对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情时,不 会出现不当的挫折与怨恨。 3、积极主动地处置自己的环境,富于自 信,敢于自我肯定,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以促进有效的生活。 4、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需 求,在追求目标时,要有耐心,慎重、自 制、不屈不挠。 5、要有推销自己的社交能力,适应能力、 工作能力,虚怀若谷的宽容。 6、发展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
精 (二)疏离——“身在异乡为异客”,好像自己在流浪的感 神 觉,连自己对自己都觉得陌生,无法掌控。 困 境
(三)机器人化——人就像机器人,只要执行指令,无需 思考和创造,也无法释放出活力与激情。
二、社会变革论
弗洛姆认为,正是不健全的社会造成了人的心理 疾病,唯有社会的健全,才有个人人格的健康, 对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彻底地改造这个社会。
(二)创造性的爱
1、爱是给予——给予意味着接受
2、爱是照顾——主动关怀,不只是 关心自己
3、爱是责任——完全是自动的 4、爱是尊重——无条件的接受对方 5、爱是了解——穿透核心的了解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
(一)精神疾病的成因:生长环境中父母的 病态行为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
(二)精神疾病的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等
二、人类的需要(P192-194)
(一)关联的需要——个体间要建立相互关照、相互尊重和相 互了解的关系。爱可以满足人与外界合一,又保有完整独立感 的要求。
人 的 六 种 基 本 需 要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在弗洛姆看来,自从西方的文艺复兴以来,就以理性、 自由、个性为时代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当代人 的演变的历程。他认为,新世纪的现代人与传统的古代人 在生存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传统古代社会中的人, 虽然看似不自由,但实际上存在着安全感。相比较下,西 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看似自由,但实际上没安全感。由此弗 洛姆指出,人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表现形式为三种, 分别为:“权威主义、破坏欲、机械趋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一.著者简介 1.1弗洛姆生平介绍 1.2代表著作 1.3所属流派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
中文名 :艾瑞克·弗洛姆 外文名ErichFromm
出生日期: 1900年3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0年3月18日
国 籍: 美国
民 族 :犹太人
出生地 :德国的法兰克福 毕业院校 :海德堡大学
人物生平
弗洛姆性格结构批判理论的理论意义
弗洛姆以对于现代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和性格 结构的深入关注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独特的视角丰 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为人们认识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人的心灵的深度异化打开了一个窗口, 他对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非生产性社会性 格的剖析,使人们更加认清了现代发达的工业社会 中人的生存状态,弗洛姆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 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模式,更 重要的是激发一种行动的力量,唤起人的心理、感 觉、意识形态等文化领域的革命。
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
现实原因:弗洛伊德主义试图通过对现 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 生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揭 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认为要说明 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 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相结合。

Fromm人格理论

Fromm人格理论

弗洛姆用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寓展人类进化和存在主义的焦虑,断言当 亚当与夏娃吃知识善恶树时,他们意识到自己脱离大自然确又还是其一部 分的事实。所以他们觉得“赤裸”与“羞愧”: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 识到自我,死的必然性,和他们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无力感。不再像动物一 样与宇宙成为一体。按照弗洛姆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是所有有罪和 羞愧的根源。而对于这一隔离的解决方法则是发展自己独特的人性的爱和 理性的力量。弗洛姆的爱的概念与流行的观点相去如此之大, 一致与相互 完全不可调和。
弗洛姆著作: 《爱的艺术》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 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 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 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1)大多数人 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 爱的问题。(2)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 问题。(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 的区别。要掌握爱的艺术,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 三是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 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真正的理想决不是某种居于个人之上的神秘力量, 它是无条件肯定自我的一种有力表现。凡是违反了肯定 自我这一原则的任何理想,都被证明并不是一种理想, 而只是一种病态的目标... ” “贪婪是一种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耗尽了人 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 “一个人要学会怎样听见和理解良心的呼唤,以便按 良心而行动。”
对圣经思想的诠释。

弗洛姆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是他对圣经故事里亚当与夏娃从伊甸园被
逐出的诠释。从他的犹太法典知识出发,弗洛姆指出,能辨别善与恶被认 为是美德,而且正统的圣经学者认为亚当与夏娃犯罪是因为违背上帝和吃 知识树。背离于传统宗教正统,弗洛姆认为人类的美德是能够采取独立行 动和从理性出发建立道德价值, 而不是坚持权威的道德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他还明确地陈述了其思想的具体源流:“预言的犹太教、马克思、母系氏族制、佛教和弗洛伊德对我都有关键性的影响。

它们不仅构成了我的思想,还影响了我的全部思想的发展。

”①总的说来,人道主义传统,K.马克思与s.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犹太教与禅宗等宗教伦理,存在主义和J.J.巴赫芬的思想等是弗洛姆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

虽然这些思想的最终根源是人道主义,可以说,人道主义与这些思想的关系应当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但是本书出于详细阐述的需要,特别把人道主义传统从中抽离出来,作为弗洛姆伦理思想的首要来源。

①ErichFromm,Fortheloveoflife,NewYork:FreePr.,1986,P.105一、人道主义传统对于“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理解,不同的百科全书有着不尽相同的说法。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上写着:人道主义是14世纪后半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并且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

人道主义也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内容的哲学。

①《法国百科全书》和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说法大致相同,认为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思想,其基本意义是指人与其他被创造物的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恰恰是人所具有的特征——文化修养。

德国《迈耶尔百科词典》中的人道主义条目也持类似看法,并特别指出,人道主义要求重新发展并且维护希腊语、拉丁语的语言、科学、文学和文化。

如果仅就“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首次使用而言,自然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就人道主义的内涵而言,这种说法有些简单。

应当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之说较为恰当,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

②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人道主义是人们关于伦理学和道德实践的重要问题,即关于人的地位、权利、能力、价值和尊严等所坚持的一种主张。

它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多种形态,每种形态都有其历史的根源,都有其现实的合理性,都是历史的产物。

但是,①转引自靳辉明、罗文东:《人道主义与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6页。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不同时代和流派的西方伦理学家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不尽相同,综合各种不同的语义,一般而言,人道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人类相对于自然万物具有无与伦比的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优势;人类是自然万物的目的和中心,自然万物只是相对于人类才具有意义和价值;人类享有某些不可剥夺的和不容侵犯的天赋权利”①;人之为人的人格是不可转让的,人的尊严是不可践踏的;人是目的,不能把人总是当做手段或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其个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人道主义在西方伦理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从其根本宗旨来看,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远古的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反神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近代的主体性原则的人道主义和现当代的社会批判的人道主义。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道主义(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表现形式是人本主义,以强调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优越性、中心性和目的性为宗旨。

换言之,此时各家各派的伦理学家都承认,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为了人的德性完善和生活幸福;人优越于其他一切生物,是其他一切非神圣事物的目的和中心。

智者派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被表述的人道主义命题。

①参见杨方:《第四条思路——西方伦理学若干问题宏观综合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①以向在神的名义下宰制人的教会争取人的权利、地位和尊严为宗旨,它的口号就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此时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现世生活的意义;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②近代的人道主义⑧以全面论证人在存在、认识和实践等方面的主体性为特色。

可以说,绝大多数近代伦理学家都是人道主义者。

他fl'l女H同远古伦理学一样强调人类相对于自然万物的优越性、中心性、目的性和至上性,但他们更加重视人类在认知和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合称主体性)。

康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阐发的三个命题:人在其本身就是目的,人通过知性(理智)为自然立法,人通过理性为自身立法,是近代人道主义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中的三大醒目标志。

④而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人道主义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以抗议机械文明和技术统治对人的个性、自由和价值的①主要代表有佩脱拉克(F.Petrurca,1304—1374)、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1313—1375)、瓦拉(Lorenzovalla,1407一1457)、彭波纳齐(PietroPomponnazzi,1462一1525)、皮科(GiovanniPicodellaMirandola,1463—1494)、爱拉斯谟(Desi—defiusErasmus,1465—1536)等。

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1_712页。

③主要代表人物有J.洛克、B.斯宾诺莎、J.J.卢梭和I.康德等。

④参见杨方:《第四条思路——西方伦理学若干问题宏观综合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剥夺、消解为特色。

现代人道主义有各种类型,其中包括不少经过伦理学家改造而成的各式各样的新人道主义。

这些新人道主义各有其特点,比如,K.雅斯贝尔斯的以超越存在追求自由为特征的新人道主义,萨特的以自由主体伦理学为特征的新人道主义,还有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J.马里坦的完整的人道主义。

弗洛姆的新人道主义则是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

弗洛姆所继承的人道主义传统,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追求善就是追求幸福,斯宾诺莎的善恶以是否与人的本性一致为标准,弗洛伊德的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人之本性以及德国伦理学家A.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和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理论,都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现代文明和工业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人性异化和人格扭曲的现状,建立起旨在以人为中心的符合人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以求创制型人格的完善和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的规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

二、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弗洛姆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的思想之“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结合上。

虽然当代的心理学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例如,G.W.奥尔波特、R.梅、C.罗杰斯和A.H_马斯洛,他们分别提出了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然而,弗洛姆是其中更为优秀的典型人物,他不仅以马克思的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人道主义伦理学。

弗洛姆多次承认,自己的思想(包括伦理思想)深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的影响,是二者的结晶。

他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的共同基础概括为以下四点:(1)批判精神。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对某些陈旧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持坚定的怀疑态度。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思考绝大部分都是幻想;人的思想是以特定社会所发展的思想为模式的,而社会思想又取决于该社会的特定结构和作用方式。

而弗洛伊德同样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他的整个精神分析方法就是“怀疑的艺术”。

(2)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相信真理能使人获得自由的解放力量。

马克思提出,真理是导致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因为真理能揭示幻想和意识形态掩盖下的现实。

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他提出了建立在科学地分析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口号。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共产党宣言》,这一宣言以简洁的形式对历史和经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阶级关系作出了透彻而卓越的分析。

①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真理是导致个人变革的有力武器。

精神分析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帮助病人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被各种幻想掩盖的非理性现实,变无意识为意识,从而获得自己的理性力量。

如果病人能认识意识背后所掩盖的无意识,变无意识为意识,那么他就能获得摆脱自己的非理性的力量,获得改造自己的理性力量。

理性和真理使精神分析方法在各种治疗方法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