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
北师大生态学B卷
《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气候顶极群落;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生活型;4、优势种;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r-对策生物的主要特点有()。
A. 体型小B. 体型大C. 生殖力强D.生殖力弱2、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
A. 2个种死亡B.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3、、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A. 土壤中食物多B. 环境条件较稳定C. 环境条件最好D. 无天敌4、一个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最少生物组成成份应包括()。
A. 植物B. 分解者C. 食草动物D.食肉动物5、下面的哪项内容不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应该具有的特点()。
A. 根系发达B. 叶表面积较大C. 叶表面凹陷D. 茎可进行光合作用6、当谈到某森林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时,这里指的是()。
A. 群落的垂直成层性B. 群落的水平成层C. 群落的垂直地带分布D. 群落的镶嵌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气候顶级B. 偏途顶级C. 土壤顶级D. 地形顶级8、、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
A. 种群B. 群落C. 群丛D. 群系9、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D.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10、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 趋同适应B. 竞争C. 互利共生D. 趋异适应《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气候顶极群落:一个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最后阶段形成的和当地气候调节协调平衡的群落。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010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0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属于同一个种群的( )。
A.某一池塘中的鲢鱼和鲫鱼B.两个鱼塘中的鲤鱼C.某一森林中的山杨和柳树D.某一实验地中的小麦答案:D2、下列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
A.养鱼池B.农田C.荒漠D.城市答案:C3、无限环境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 )。
A.J型B.S型C.倒J型D.V字型答案:A4、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
A.光照B.水分C.温度答案:C5、我国内蒙古草原的优势种属于( )。
A.常绿乔木B.常绿灌木C.落叶乔木D.草本植物答案:D6、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
A.寒温带B.暖温带C.亚热带D.热带答案:C7、由于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传播距离有限等原因,植物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 )。
A.均匀分布B.成群分布C.随机分布D.正态分布答案:B8、植被类型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子是( )。
A.温度B.二氧化碳C.氧气答案:A9、在群落中调查了10个样方,油松出现4个样方中,则油松的( )。
A.相对密度等于40%B.频度等于40%C.温度等于40%D.相对密盖度等于40%答案:B10、按照瑙基耶尔(Raunkiaer)生活型系统,油松和马尾松等高大乔木均属于( )。
A.高位芽植物B.地面芽植物C.地上芽植物D.隐芽植物答案:A11、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强光照的植物属于( )。
A.阳性植物B.阴性植物C.中性植物D.耐阴植物答案:B1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下列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 )。
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答案:D1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 )。
A.逐级递减B.逐级增加C.保持不变D.先增后减答案:A14、一片农田弃耕后,依次被杂草、灌丛乃至森林替代的过程属于( )。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2010年北京大学生态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考研真题资料
2010年北京大学生态学基础考研试题(回忆版)
学院∶深圳研究生院
专业∶地理学(景观设计学)
一、名词解释和问答题(70分)(不要展开和举例,要求知识点准确)
1.生态系统5
2. 食物网5
3. 边缘效应5
4. 木桶效应5
5. 水的生态作用10
6.地形的生态作用10
7.画图表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关系,并标明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5
8.画图并简要说明湿地净化水质的原理15
二、判断正误(10*4=40)给出明确的答案,是或否,并给出3-4条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超过4条理由的按照4条理由计分,如果出现观点模糊或者语言前后不一致的酌情扣分。
1.公园或城市步行道的高度高于周围绿地。
2.城市河道渠化固化
3.城市中用雨水花园一—明沟排水代替下水管道排水
4.在全国的中小学生中开展乡土植物教育
三、综合论述题(生态知识点10分,论述20分,结论5分,表达5分,合计40分)(要结合实际、不要貌似全面实际没有内容)
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知识应用到大学校园设计的基本途径。
2012生态学B卷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11-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1. Ecology: 生态学(1分);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1.5分)。
2. Life-history strategy:生活史对策(1分);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生活史对策,如生殖对策、体形大小对策取食对策等(1.5分)。
3.Genetic drift:遗传漂变(1分);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1.5分)。
4. Ecological invasion:生态入侵(1分);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1.5分)。
5. Founder population and founder effect: 建立者种群和建立者效应(1分);以一个或几个为基础就可能在空白生境上建立一个新种群。
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建立者种群。
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是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此种现象称为建立者效应(1.5分)。
6. 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1分);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1分)。
通常指那些个体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的植物种类(0.5分)。
7. Fitness:适合度(1分),是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与存活率的乘积(1分),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常用指标(0.5分)。
8. 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竞争排斥原理(1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1.5分)。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完整版)生态学试卷及答案,推荐文档
生态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Population: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
3.Niche: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4.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是在环境因子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因子。
5.Gene flow:迁移压力的增强可以使某些基因从一个群体有效地散布到另一个群体中,称为基因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7.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协同进化:种间关系中,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
(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9.热带雨林:一般认为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10.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的资料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物种形成的过程是什么?答:多数学者接受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0.5分):(1)地理隔离(1分)通常由于地理屏障将两个种群分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0.5分)。
(2)独立进化(1分)两个彼此隔离的种群适应于各自的特定环境而分别独立进化(0.5分)。
(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1分)两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机制,即使两种群内个体有机会再次相遇,彼此也不再发生基因流,因而形成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0.5分)。
生态学习题库参考答案1217
生态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7.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8.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9.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0.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1.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化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2.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13.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4.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15.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16.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即生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横版】北师大生态学试题2套(5页含答案)
哴
ゲѝ
ᤩ亳
⌷❞
ᤩ亳
࣫㕢䚞⣐
ᤩ亳
ᇣ哴 ˄b˅辵ᄤ˖ϔ㧹ݏ㑻ˈ哴ᇣ哴Ѡ㧹ݏ㑻ˈ⌷❞ϝ㧹ݏ㑻ˈ࣫㕢䚞⣐ಯ㧹ݏ 㑻 ˄C˅࣫㕢䚞⣐辵㕸ޣᇣˈ⌷❞ˈ哴辵㕸ޣᇣˈᇣ哴⬅Ѣゲѝय़ޣᇣ㗠辵㕸 ˈ辵ᄤϡ⹂ᅮDŽ
࣫ҀᏜ㣗ᄺ 2004̚2005 ᄺᑈѠᄺᳳᳳ㗗䆩䆩ो˄A ो˅
$%&'
,根据 *ULPH 的 &65 三角形对植物生活史的划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高山冻原环境支持杂草对策 %. 放牧草原环境支持杂草对策 &.沙漠支持杂草对 策'.热带雨林环境支持胁迫忍耐对策 ,限制植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生态因子是BBBBBB。
䇒ৡ鹵˖ 基础生态学实验
生命科学学院 姓 名 学 号
ӏ䇒ᬭᏜྦྷৡ˖
专 业 分 数 级
院(系) 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ԛ1ᄵெࣣ
ԛ2ᄵெࣣ
ԛ3ᄵெࣣ
ԛ4ᄵெࣣ
,当家绵羊最初被引进到澳大利亚的一个远离海岸的大岛塔斯马尼亚时,种群 数量从年的只增加到了年的两百万只。(分) D 绵羊的内禀增长率U是多少?(分) E 原始种群加倍需要多长时间?(分) F 如果种群照年到年间的速率继续增长,到年将有多少只绵羊? (分) G 如果你去这个岛的话你预想会发现这么多的绵羊吗?请解释。(分) 2,简述生物气候图解的绘制方法。 (15 分)
D 构建一个反映该系统中物种(包括植物)间的相互作用的示意图(食物链)。标出每一 个相互作用。 分 E 根据你的观察数据,每一个物种处在哪一级营养级上? 分
F 现在,假设北美郊狼成了当地居民们讨厌的动物。结果,居民们开始毒杀北美郊狼,导 致了其种群显著减少。 请对每一物种的种群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进行预测, 或者说明你为什么 无法预测。用一句话解释你的推断。 分
北师大-生态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3.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生活型是不同生物对相同环境趋同适应的结果。
4.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这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有效积温或总积温。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同时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6.碎屑食物链: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质颗粒开始构成的食物链类型。
7.趋同适应:不同物种由于长期适应相似的外界环境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趋同适应导致了不同物种可能具有相同的生活型。
8.非地带性植被:由于局部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导致植被没有体现该区域的植被地带性分布特征。
非地带性植被的分部不是固定在某一植被带,而是出现在两个以上的植被带。
他们的分布常常受制于某一生态因素,如水分、基质的作用,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嵌入在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中。
如盐生植物既出现在草原带和荒漠带,也出现在其他带的沿海地区;水生植被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湖泊、池塘、河流等淡水水域。
9.气候顶极群落:一个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最后阶段形成的和当地气候调节协调平衡的群落。
1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的物质经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环境的过程,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就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13.生态位: 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1、2013年考研试题汇总①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817动物学②2013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真题回忆版③2013北京师范大学816植物学考研真题回忆版④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735普通生态学考研真题⑤北师大2013年生命科学学院77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真题回忆⑥北师大专业学位学科教学生物普通生物学真题回忆2、2012年考研试题汇总①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819细胞生物学考研试题(回忆版)②北师大2012年动物学817真题回忆版3、2011年考研试题汇总①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细胞试题(考场记录板)4、2010年考研试题汇总①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819细胞生物学考研试题(回忆版)②2010年北师大细胞生物学真题回忆版:819 北京师范大学(2010)③北师生科院2010细胞生物学真题④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回忆版)⑤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773生物化学考研试题(回忆版)5、2009年以前考研试题汇总①北师大生物化学历年考研真题1999-2005②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遗传学考研真题③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遗传学考研真题④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遗传学考研真题⑤北师大生物化学历年真题1999-2005⑥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细胞生物学试题(回忆)(转)⑦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1试题⑧2003北师大细胞生物学考研真题⑨北师大199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细胞生物学)⑩北京师范大学200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真题①北师大04--08年资源学院813生态学真题[ 本帖最后由 糯米小虫 于 2013-9-19 23:25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TOP【尚道先生】换季大清洗!校园巨惠来袭!随时取送!糯米小虫校内论坛版主在学校 沙发大中小发表于 2013-9-18 22:54 只看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1、2013年考研试题汇总①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817动物学 1.名词解释10个每个3分 前肾 表膜(草履虫) 2.简述鸟类的迁徙行为? 3.简述哺乳动物头骨的鉴别特征?及牙齿的分类意义。
北师大 生态学B卷答案 2010汇总
《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活型2、边缘效应3、碎屑食物链4、演替顶级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2.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原因是( )。
A植物向光性B.叶片失水C.减少光的吸收D.植物是阴性植物3.生态系统把植物、动物、微生物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 )。
A.功能上的统一性B.生物学上的一致性C.都是生物D.都生活在一起4.逻辑斯蒂方程式中K是( )。
A.种群数量B.环境容纳量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5.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衰退型种群D. 混合型种群6.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7.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
A.净生产量低B.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快C.熵高D.总生产量/生物量高8.生物群落演替的效应是( )。
A.物种多样性越来越高B.每个阶段形成的内环境都不利于自己,而有利于下一个群落C.每个阶段的群落都形成一个有利于本身生存的内环境D.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9.下列不属于K-对策的生物是( )。
A.大熊猫B.金丝猴C.白暨豚D.细菌10.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的措施是( )。
A.保持平静B.低度干扰C.中度干扰D.强度干扰11.营养级之内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是( )。
A.组织生长效率B.生态生长效率C.同化效率D.维持价12.短波光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
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13.下列关于我国春季物候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山上比山下晚B.高纬度比低纬度晚C.沿海比内陆晚D.平原比高原晚14.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
A.光照逐渐减弱B.温度逐渐降低C.降水逐渐减少D.土壤逐渐贫瘠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活型2、边缘效应3、碎屑食物链4、演替顶级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 )。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2.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原因是( )。
A植物向光性B.叶片失水C.减少光的吸收D.植物是阴性植物3.生态系统把植物、动物、微生物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 )。
A.功能上的统一性B.生物学上的一致性C.都是生物D.都生活在一起4.逻辑斯蒂方程式中K是( )。
A.种群数量B.环境容纳量C.内禀增长率D.周限增长率5.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衰退型种群D. 混合型种群6.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7.顶级群落的特征是( )。
A.净生产量低B.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快C.熵高D.总生产量/生物量高8.生物群落演替的效应是( )。
A.物种多样性越来越高B.每个阶段形成的内环境都不利于自己,而有利于下一个群落C.每个阶段的群落都形成一个有利于本身生存的内环境D.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9.下列不属于K-对策的生物是( )。
A.大熊猫B.金丝猴C.白暨豚D.细菌10.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的措施是( )。
A.保持平静B.低度干扰C.中度干扰D.强度干扰11.营养级之内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是( )。
A.组织生长效率B.生态生长效率C.同化效率D.维持价12.短波光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 )。
A.减少B.增加C.不变D.不确定13.下列关于我国春季物候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山上比山下晚B.高纬度比低纬度晚C.沿海比内陆晚D.平原比高原晚14.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
A.光照逐渐减弱B.温度逐渐降低C.降水逐渐减少D.土壤逐渐贫瘠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小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大型动物B.通常,幼年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老年动物C.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植食动物D.从利用效率大小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对下一个营养级的相对压力16.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 )起着主导作用。
A.光照长度B.光照强度C.光波长短D.光照速度17.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 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8.群落的发生过程依次是( )。
A.竞争—定居—迁移B.定居—迁移—竞争C.迁移—定居—竞争D.迁移—竞争—定居19.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20.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早生演替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竞争排斥原理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反馈调节对促进生态系统发育、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
2、论述人类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导致的后果。
《生态学》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2、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亦称周边效应。
3、碎屑食物链:以死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的食物链。
4、演替顶级:演替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群落,它们的种类在综合彼此之间发展起来的环境中很好地互相适合;它们能够在群落内繁殖而且能排除新的种类,特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种的种类在群落内的定居。
也就是说,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2、C3、A4、B5、A6、B7、A8、B9、D 10、C 11、C 12、B 13、D 14、C 15、D 16、B 17、A 18、C 19、C 20、B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2分),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2分),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2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2分)。
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2分)。
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形成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不同(2分)。
对泛化种来说,捕食使种间竞争缓和,并促进多样性提高。
但当取食强度过高时,物种数亦随之降低(3分)。
对特化种来说,随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异(3分)。
如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如果捕食者喜食的食竞争力弱的劣势种,多样性就会随着呈现型下降趋势(2分)。
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变化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化(1分)。
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分布,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如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3分);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如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3分)。
此外,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3分)。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反馈调节对促进生态系统发育、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
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系统,只有人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宇宙舱生态系统才可归属于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必须依赖于由外界环境的输入,如果输入一旦停止,系统也就失去了功能。
开放系统如果具有调节其功能的反馈机制,该系统就成为控制系统。
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果其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制的存在(3分)。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上升,这都属于正反馈。
正反馈也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
但是,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因为地球和生物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其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考虑用负反馈来管理生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4分)。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4分)。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有人把生态系统比喻为弹簧,它能忍受一定的外来压力,压力一旦解除就又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这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4分)。
2、论述人类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导致的后果。
碳循环是指,绿色植物(生产者)在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取得碳,合成糖类,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和残体腐烂分解,碳又返回大气的过程。
在广阔的自然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2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导致的后果有:①大量砍伐森林,从而使其光合作用减弱,不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不能增加大气中的氧气,不仅破坏了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而且阻碍了碳的正常循环途径,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4分);②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获得能量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化石燃料如:煤、石油、泥碳等是地层中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是一笔宝贵而丰富的能源物质,若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使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也同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增加。
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4分)。
此外,矿物燃料燃烧生成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态二氧化碳的增加又会引起海水中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
(3分)从而,最终导致全球变暖、旱涝等气候极端化等生态灾害。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