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指南【篇一: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昆明市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切实贯彻落实《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使建设的雨水利用工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同时设计规模达到要求,结合《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规定和昆明市在设计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下列二中情况产生的雨水径流量不计入雨水收集规模的计算:(一)下凹深度低于周边路面100mm,且受纳客地雨水的汇水面积不大于该绿地自身面积1倍的下凹式绿地;(二)透水垫层厚度不小于150mm,孔隙率不小于30%的透水铺装地面。
二、按要求需同期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如土壤渗透性差,雨水难以入渗的,应当配套建设透水铺装地面及下凹式绿地,收集利用雨水。
三、按要求需同期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如土壤渗透性好,收集的雨水可以入渗的,设计应当重点考虑入渗,并在绿地内考虑渗透浅沟和洼地的入渗。
设计建设的雨水储存设施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建设为集储存、入渗和调蓄排放于一体的设施。
四、建设项目地下建筑顶面的绿化区域,应当在原土回填时对渗透能力不足的土壤进行改良,实施雨水入渗,同时做好顶面与覆土之间的渗排设施。
五、按要求必须同时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与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设项目,两套设施应考虑联合使用,可设计为合用系统,将初期弃流的雨水与再生水原水混合一起处理;处理回用的雨水可以与再生水清水池混合公用。
六、绿地雨水应当尽可能就地入渗,同时宜设计为下凹式绿地接纳客地的雨水。
绿地接纳客地的雨水时,应当满足下列要求:(一)绿地就近接纳雨水径流,可以通过管渠输送到绿地;(二)绿地应当低于周围路面100mm,并有保证雨水进入绿地的措施;(三)绿地的植物应选择耐淹的植物。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57∶94主编单位: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日期:1994 年6 月1 日目录1 总则2 术语、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给水3.1 水量、水质和水压3.2 水源3.3 给水系统3.4 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3.5 设计流量和管道水力计算3.6 给水管道材料及附件3.7 水泵房、水池和水塔4 排水4.1 排水体制4.2 排水量4.3 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4.4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4.5 排水管材、检查井、雨水口4.6 排水泵房4.7 污水解决附录A 地下管线(构筑物)间最小净距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前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社区建筑在全国大量兴起。
为了规范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 我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组织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主编, 同济大学, 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杭州市建筑设计院, 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等单位参与, 共同制订《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规范组通过三年的工作, 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 最后由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审查定稿。
现批准《居住社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编号为CECS57∶94, 并推荐给各工程建设设计, 施工单位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 请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上海广东路17 号, 邮编20230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4 年6 月1 日1 总则1.0.1 为使居住社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法令, 做到安全合用、经济合理, 特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合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社区的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1.0.3 居住社区给水排水工程设计, 应以城乡给水排水总体规划和居住区, 居住社区的建筑、道路具体规划为重要依据, 综合考虑社区地形、各专业管道布置和建筑物管道的接点等诸因素, 做到设计合理、施工方便。
1.0.4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以及其它地质特殊地区设计居住社区给水排水工程时, 尚应按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城市雨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加,给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
而雨水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雨水利用工程的定义与作用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雨水利用工程是指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净化、利用的工程设施和系统。
雨水利用工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节约: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可以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的情况,降低城市用水成本。
2.减少雨水排放: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减少城市的雨水排放量,减少城市的污水处理压力。
3.改善城市环境: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4.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雨水利用工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1.设计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雨水收集面积的确定:根据建筑物和小区的实际面积和雨水排放量确定雨水收集面积。
(2)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包括雨水收集管道、雨水储存设施、雨水净化设施等的设计。
(3)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包括雨水利用设备、雨水利用用途等的设计。
2.施工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施工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施工材料的选择: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防水材料、储水设备、净化设备等。
(2)施工工艺的规范:应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进行施工,确保雨水利用工程的质量。
3.运行与维护规范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运行与维护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定期检查与维护:对雨水收集系统、储存设施、净化设备等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记录与报告:建立雨水利用工程的运行记录与报告制度,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四、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意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和实施对于推动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培养人们节约用水的习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雨水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雨水利用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内涝现象,减轻污水处理压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因此,规范雨水利用工程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述雨水利用是指收集城市屋顶、道路、庭院等建筑面和地面上的雨水,进行蓄存、净化和利用,以满足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环境冲刷、灭火、建筑施工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等一系列用水的质量要求。
本规范旨在规范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雨水利用设施的分类1.屋面雨水利用设施包括屋面雨水收集系统、蓄水系统、蓄排系统和净水系统。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由雨水收集管道、雨水收集箱等组成;蓄水系统主要由蓄水池、雨水调蓄池等组成;蓄排系统主要由蓄水池、雨水收集箱、蓄水管、蓄水动力泵等组成;净水系统主要由过滤器、沉淀器、消毒器等组成。
2.地面雨水利用设施包括路面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系统、雨水湿地系统等。
路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由路面铺装、雨水收集井、雨水收集池等组成;雨水花园系统主要由花园植被、排水设施等组成;雨水湿地系统主要由湿地植被、湿地地貌、湿地排水系统等组成。
四、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原则1.综合利用原则雨水利用工程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采取综合利用、多功能设计原则。
2.分级利用原则雨水资源的不同质量和量级,应逐级利用,如优先利用于景观水体、生态冲刷、灭火等无需净化的场所,次级利用于工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等需要净化的场所。
3.生态优先原则在设计雨水利用工程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雨水利用工程设计要求1.雨水收集屋面和地面的雨水应通过管道、井、池等设施进行收集,并输送至蓄水池或者直接利用。
2.雨水蓄存设计储水池的容积应根据城市的降雨量和利用需求确定,要求蓄水容积充足,且能够保证水质的稳定。
建筑小区排水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小区排水设计技术规范4.18.1 排水体制。
1 建筑小区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排水体制、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2 新建建筑小区下列情况宜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
1) 城镇排水系统为分流制(包括远期规划改造为分流制)。
2)小区或小区附近有合适的雨水排放水体。
3)小区远离城镇,为独立的排水体系。
3 建筑小区内的排水需要进行中水回用时,应设分质、分流排水系统。
4.18.2 排水量。
1 居住小区生活排水系统的排水定额是其相应的生活给水系统的用水定额的85%—95%,居住小区生活排水系统的小时变化系数与其相应的生活给水系统的小时变化系数相同。
2 公共建筑生活排水系统的排水定额和小时变化系数与其相应的生活给水系统的生活用水定额和小时变化系数相同。
3 居住小区内生活排水的设计流量应按住宅生活排水最大小时流量和公共建筑生活排水最大小时流量之和确定。
4 建筑小区中合流制管道的设计流量为生活排水量和雨水量之和。
生活排水量可取平均日排水量(L/s);雨水量计算时设计重现期宜高于同一情况下市政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
4.18.3 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1 排水管道布置应根据小区总体规划、道路和建筑的布置、地形标高、污水雨水去向等按管线短、埋深小,尽量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
2 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排水管道宜沿道路和建筑物的周边呈平行布置,路线最短,减少转弯,并尽量减少相互间及与其他管线、河流及铁路间的交叉。
检查井间的管段应为直线。
2)管道与铁路、道路交叉时,应尽量垂直于路的中心线。
3)干管应靠近主要排水建筑物,并布置在连接支管较多的一侧。
4)管道应尽量布置在道路外侧的人行道或草地的下面。
不允许平行布置在铁路的下面和乔木的下面。
5)应尽量远离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
6)与其他管道和建筑物、构筑物的水平净距离,应符合表4.18.1的规定。
表4.18.1 排水管到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管道的最小距离(m)注:1 煤气管道压力:低压――不超过49KPa;中压――49~294 KPa;高压――148~294 KPa;特高压――295~981 KPa.2 特殊情况下不能满足表中数字要求时,在与土建工程师协商采取有效措施后,表中数字可适当减少。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雨洪排放压力,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是建筑与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制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原则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先控制,后利用”的原则。
即在控制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尽量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2.可行性分析在进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对雨水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降雨情况、雨水径流特征、建筑与小区用水需求等,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确定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行性。
3.系统构成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收集、存储、处理、利用等环节组成。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设备选择在雨水利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收集设备、存储设备、处理设备、利用设备等,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三、雨水收集与处理1.雨水收集雨水收集设备通常包括雨水采集装置、雨水收集管道和雨水过滤装置。
收集设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2.雨水处理雨水经过收集后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包括除沙、除污、消毒等工艺,以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四、雨水储存与利用1.雨水储存雨水储存设备可选择地下式储水池、地上式储水罐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并保证储存设备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泵、管网、水箱等,需要保证雨水利用系统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协调性,并保证雨水的稳定供应。
五、安全与环保1.系统安全雨水利用系统需要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安全运行、供水稳定性等方面。
2.环境保护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包括雨水的净化处理、雨水利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六、维护管理与运行1.设备维护雨水利用系统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洗、检修、更换等,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所需的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城市中的雨水也在增加,然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将雨水排放到排水管道中,导致雨水的浪费和城市内涝的发生。
因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能够解决城市面临的雨水排放和利用难题。
本文将就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详细的论述。
二、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重要性1.环境保护: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避免雨水对城市的侵蚀,减少城市的污染。
2.资源利用: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收集与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3.节约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于灌溉、清洁、冲厕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4.构建生态城市:通过利用建筑与小区雨水,可以构建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原则1.分级利用原则:根据雨水的水质等级,将雨水利用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处理和利用。
2.综合规划原则:雨水利用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进行综合规划,确保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与城市的建设相结合。
3.技术先进原则: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雨水的高效收集和利用。
4.市场化原则:建立健全的雨水市场化机制,促进雨水的合理利用和推广。
四、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的工程技术规范1.雨水收集系统(1)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雨水通过排水沟、雨水篦子等设备进行收集。
(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将建筑和小区的屋面雨水收集到集水系统中进行储存和利用。
2.雨水利用系统(1)一级利用: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地坪冲洗等非生活、非工业、非饮用的用水需求。
(2)二级利用:通过二次净化处理,将雨水用于冲洗、冲厕等生活用水需求。
(3)三级利用:采用先进的净化处理技术,将雨水用于工业用水、饮用水等高级别用水。
3.雨水处理技术(1)物理处理:通过过滤、沉淀等物理手段去除雨水中的杂质。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要点介绍一、基本原则1.遵循科学性原则,依据当地气候、地形、土质等特点,科学分析雨水资源,并合理设计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2.遵循可持续性原则,注重雨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节水、减排、减少城市气候变暖等效益。
3.遵循经济性原则,合理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降低系统投资和运维成本,提高效益。
4.遵循适应性原则,结合建筑和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当地气候、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等要求的雨水控制和利用系统。
二、雨水控制工程设计1.地面雨水排放管理:采取措施减小雨水排放,促进雨水渗漏、蓄滞和自然蒸发,减少径流污染,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2.雨水收集利用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管道和储水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公共供水等方面。
3.地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地下雨水渗透系统,将雨水引入地下,减小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水文保持能力。
4.绿色屋面设计:采用绿色屋面,提高屋面的负荷承重能力,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留能力,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5.雨水管道设计:采用合适的管径、坡度和设施,保证雨水的迅速排放和污水的有效分离,减小系统的排放负荷。
三、雨水利用工程设计1.雨水利用途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建筑物洗涤、公共供水等方面,提高雨水的综合利用率。
2.雨水质量要求:设立雨水质量标准,确保利用的雨水符合相关环保要求,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雨水利用设备设计:设计合理的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集水器、储水罐、泵站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
4.雨水利用系统运维:建立完善的雨水利用系统运维管理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四、验收和评价1.验收标准: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规范,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验收内容:包括工程实施情况、系统运行情况、设备安装情况等方面,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全面评价。
3.验收报告: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明确工程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情况,为后期运维提供参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一、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1.1工程设计依据
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建立在《城市雨水利用规范》和《建
筑排水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小区特殊情况。
主要包括:
1.1.1排水量统计:对小区内田畴、建筑物、道路等各种生活水系统,应将其各用水形势编制计算,得出排水量统计。
1.1.2雨水基本要求: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设计,应根据雨水的性质、数量和使用方式确定小区雨水的基本要求。
1.1.3设计高程:根据不同的雨水利用方式,确定雨水应该收集或排放的相应高程,以确保雨水的正常和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要考虑水
位上升对建筑物结构和活动室间造成的影响。
1.1.4设计负荷:计算和校核雨水收集和/或排放系统的设计负荷,包括水量、水压、流量、水头和其他地形的影响等因素。
1.1.5设施设计:按照小区的集水收集、分水利用和装置排放的需求进行设计,包括各发雨水和污水分集沟渠及雨水管网、各雨水收集装置、入水口和泵站、出水口等各类设施。
二、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要求
2.1小区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
2.1.1设计原则合理:要求小区中雨水排放系统设计原则合理,能够有效地避免污水池积水以及雨灾,保证妥善管理雨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2比例适当:在设计时,应考虑小区各类水系统的容积比例,避免把大量的排水量积放在少量的系统里;
2.1.3渠道设计科学:在设计计算渠道参数时应尤其注意,渠道形状、节距、防护构造应满足规范和要求;
2.1.4闸灌制度齐全:不同的收集系统应有相应的闸灌制度来控制雨水的收集。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是用于指导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系统、雨水管道系统以及雨水利用系统等内容。
首先,对于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系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收集、处理范围,采取合理的收集、处理方式,确定收集、处理容量,合理设计收集、处理系统布置,确保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其次,对于雨水管道系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合理的管道布置方式,确定管道材料,合理设计管道布置,确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
再次,对于雨水利用系统,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合理的雨水利用方式,确定利用方案,合理设计雨水利用系统的布置,确保雨水利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此外,应根据建筑与小区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雨水收集、处理、管道布置、雨水利用等技术措施,确保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施工质量,实现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的有效性。
总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规范,它主要指导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处理、管道布置
以及雨水利用等方面的施工,保证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有效性。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civil buildingDB**/T******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x)3 设计参数 (x)3.1 降雨参数 (x)3.2 水量与水质参数 (x)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设置 (x)4.1 一般规定 (x)4.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方案 (x)4.3 系统选择 (x)5 雨水收集与排除 (x)5.1屋面雨水收集 (x)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x)5.3雨水弃流 (x)5.4雨水排除 (x)6 雨水入渗 (x)6.1一般规定 (x)6.2渗透设施 (x)6.3渗透设施计算 (x)7 雨水储存与回用 (x)7.1一般规定 (x)7.2储存设施 (x)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x)7.4系统控制 (x)8 水质处理 (x)8.1处理工艺 (x)8.2处理设施 (x)8.3雨水处理站 (x)9 调蓄排放 (x)1总则1.0.1 本规程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浙江的天气气候条件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贯彻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长,造成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等问题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涝频现。
实施贯彻雨水控制与利用可以在强降雨中不同程度地减轻周边区域积水现象,对减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节水的重要措施,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与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的“五水共治”政策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相关和相辅相成的。
本规程的制定,对指导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其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规范浙江地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2 本条规定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对本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都适用,内容涵盖了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雨水收集和利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推动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水资源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水质要求、利用方式以及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探讨建筑物雨水利用的规范。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规范1.1 雨水收集区域划分和设计容量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确定相应的收集区域,包括建筑物的屋面、道路、人行道等,以便充分利用可收集的雨水资源。
在设计容量方面,需要根据收集区域的面积和降雨特征来确定系统的储水容量,以满足建筑物的日常用水需求。
1.2 雨水收集设施和管网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收集箱、滤网、消毒设备等,需要根据收集区域的特点和水质要求来选择和设计。
同时,还需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管网,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储水箱或利用设施,并满足建筑物各个用水点的需求。
1.3 雨水收集系统与其他水系统的衔接雨水收集系统需要与建筑物的其他水系统(如自来水系统、供水系统等)进行衔接,实现雨水与非饮用水的分流和利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顺畅衔接,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的可靠性。
二、建筑物雨水利用的水质要求建筑物雨水利用需要注意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避免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中,应制定相应的水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雨水收集前的预处理在雨水进入收集系统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屋面、清理雨水收集箱和滤网等,以去除悬浮物、杂质和过滤叶片等,减少后续处理的负担。
2.2 雨水处理工艺雨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过滤、消毒和沉淀等步骤,以确保雨水的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工艺流程和要求,以保证雨水的卫生和安全。
2.3 雨水利用水质要求建筑物的雨水利用主要是非饮用水,但仍需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以适应不同的利用方式。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明确不同用水点的水质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1)总-则
总则1.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减轻城市洪涝,使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1.0.2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
本规范不适用于雨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雨水利用工程。
1.0.3 雨水资源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利用。
1.0.4 有特殊污染源的建筑与小区,其雨水利用工程应经专题论证。
1.0.5 设置雨水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和小区,其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包括雨水利用的内容。
雨水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0.6 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1.0.7 雨水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安全、使用及维修安全的措施。
1.0.8 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中,相关的室外总平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给水排水设计等专业应密切配合,相互协调。
1.0. 9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管理与维护,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1)维护自然界水循环环境的需要城市化造成的地面硬化(如建筑屋面、路面、广场、停车场等)改变了原地面的水文特性。
地面硬化之前正常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量与雨水入渗量之比约为2:8,地面硬化后二者比例变为8:2。
地面硬化干扰了自然的水文循环,大量雨水流失,城市地下水从降水中获得的补给量逐年减少。
以北京为例,20世纪80年代地下水年均补给量比60~70年代减少了约2.6亿m3 。
使得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加剧。
2)节水的需要我国城市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个,且均呈递增趋势,以致国家花费巨资搞城市调水工程。
3)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城市化造成的地面硬化还使土壤含水量减少,热岛效应加剧,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干燥,这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
4.1.11 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 管道相连接。
与建水规一致。
4.2 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 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1 可能造成陡坡坍塌、 滑坡灾害的场所;2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 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对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的场所进行规定。
规定了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规划同时进行,满 足市政规划条件。 集中开发区域不得按拆分地块建设规模减少雨水利用设 施规模。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 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 足以下规定:
1 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 2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 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 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 设施;
3. 主要内容介绍
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 回用和调节等。 2.1.2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现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 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地表 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3 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 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8 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降雨的最大雨量,通常用日降雨 量表示。
本条参照市规发【2012】1316号文《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 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中的要求作出规定。基于控 制大中型工程的雨水外排流量考虑,提出每2000平方米硬 化面积以上的项目要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 面积配建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可控制33mm厚度的 降雨,由统计数据可得这一数值的设计降雨量可实现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为85%,已经满足低影响开发要求; 雨水调蓄不提倡专设雨水池,鼓励利用景观水体、收集池、 下渗设施等作为调蓄空间,既有利于削减峰值流量,同时 兼顾雨水的收集利用。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1 总则1.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0.3 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1.0.4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防止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顾城市防灾需求。
1.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要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1.0.6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
1.0.7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
1.0.8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指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1.2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已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3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4雨水滞蓄 stormwater retention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收集回用。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 (4)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雨水利用系统设置
4.1 一般规定
4.1.1 雨水利用应采用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蓄排放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如下要求:
1 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入渗等设施;
2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施;
3 调蓄排放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
4.1.2 雨水入渗场所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勘察资料应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和相应的渗透系数、地下水动态等。
4.1.3 雨水入渗系统的土壤渗透系数宜为10-6~10-3m/s,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大于1.Om;收集回用系统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调蓄排放系统宜用于有防洪排涝要求的场所。
4.1. 4 下列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1 防止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危险场所;
2 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场所;
3 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场所。
4.1.5 雨水利用系统的规模应满足建设用地外排雨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的水平或规定的值,设计重现期不得小于1年,宜按2年确定。
4.1. 6 设有雨水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有雨水外排措施。
4.1. 7 雨水利用系统不应对土壤环境、植物的生长、地下含水层的水质、室内环境卫生等造成危害。
4.1.8 回用供水管网中低水质标准水不得进入高水质标准水系统。
第1页共1页。
建设部公告第485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建设部公告第485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建设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6.09.26
•【文号】建设部公告第485号
•【施行日期】2007.04.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建设部公告
(第485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00-2006,自2007年4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6、7.3.1、7.3.3、7.3.9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建设部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区雨水利用设计技术规范
5.7.1雨水直接利用可将雨水收集后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处理工艺后,用作生活杂用水如冲厕、洗车、绿化、水景补水等,或将径流引入小区中水处理站作为中水水源之一。
但在雨水全年分配不均匀地区,需设有较大的调蓄构筑物。
且在旱季,设备常处于闲置状态,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略差。
5.7.2 雨水间接利用是指将雨水适当处理后回灌至地下水层或将径流经土壤渗透净化后涵养地下水。
土壤渗透是最简单、可行的雨水利用方式。
5.7.3 屋面初期径流的COD为300-2000mg/L,SS为400—800mS/L,路面径流的污染性更强,径流水质随降雨进行过程而改善,最终屋面径流COD<100mg/L,路面径流COD<300mS/Lo
5.7.4 土壤渗透的净化作用。
1 渗透深度达lm时,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45%~65%,人工土(50%炉渣,50%砂性粘土)的COD去除率为65%以上。
人Ii比天然土有更大的含水容量和更好的净化效果。
2 渗透深度影响净化效果,但表层1~2m土壤对雨水径流起主要净化作用。
3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土壤渗透的COD负荷应小于100ms/m2·s,渗透前径流的COD应控制在100~200mg
/L范围内。
4 为充分利用土壤净化能力,在雨水直接利用时也宜将
径流收集后先经1—2m天然或人工土壤(花坛、绿地等)渗透
净化后再进入处理系统。
5.7.5 土壤的渗透能力。
据达西定律:
⋅
Q⋅
=(5.7.5)
J
A
K
式中Q——渗透流量(m3/s);
K——渗透系数(m/s);
A——过水断面面积(nl’);
J——水力坡降。
当地下水位较低时,/近似等刁:1,渗透系数A-是土壤渗透能力的关键参数。
5.7.6土壤渗透系数K由土壤性质所决定,可参考表5.7.6也可经实验测定。
城区土壤多为受扰动后的回填土,均匀性差,需取大量样土测定K值才能得到代表性结果,在现场原位测定K值可使用立管注水法、圆环注水法等,也可使用简易的土槽注水法等。
表5.7.6 土壤渗透系数经验值
5.7.7常用的渗透设施。
1 绿地。
植被具有净化径流和水上保护作用,应充分利用城市中的绿地。
尽量将径流引入绿地。
为增加渗透量,在绿地中可做浅沟(见图5.7.7—1)以在降雨时临时贮水。
沟内仍种植植物,平时沟内无水。
若有条件可适当置换土壤,用人工土壤(50%炉渣加50%天然土)代替天然土壤以增加渗透量。
随着城市中绿地面积所占比例增加,绿地渗透具有巨大潜力。
2 渗透地面。
1)多孔沥青地面。
在厚6~7cm的表面沥青层中不使用细小竹料,孔隙率12%~16%。
蓄水层由两层碎石组成,上层粒径1~3cm,厚10cm,下层粒径2.5~5cm,厚度视蓄水要求定;,蓄水层孔隙率为38%~40%(见图5.7.7—2)。
多孔沥青路面有
堵塞问题,堵塞后需用吸尘机或高压水冲洗以恢复其孔隙率。
2)多孔混凝土地面。
其构造类同于多孔沥青地面,但表层为厚度12-13~m、孔隙率15%-25%的无砂混凝土层。
此种地面的抗堵塞性能远远高于多孔沥青地面。
3)嵌草砖。
嵌草砖是带有各种形状空隙的混凝土块,开孔率可达20%~30%。
孔中植草,因而能有效地净化径流和美化环境。
混凝土块若受过多、过重车辆碾压,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或错位,不宜设置于交通繁忙地带。
3渗透管、沟、渠。
渗透管、沟等由无砂混凝土或穿孔管等透水材料制成,多设于地下,四周填有粒径10~20mm砾石以贮水(见图5.7.7-3)。
无砂混凝土、穿孔管、土工布等的渗透性能强,因此渗透管、沟、渠等设施的渗透能力取决于其周围土壤的渗透系数。
4 渗井。
仅适用于清洁的径流。
5.7.8 渗透管、沟、渠等的渗透表面应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或地下不透水岩层1.2m以上,并应距房屋基础3m以上。
在地面坡度大于15%或土壤渗透系数小于2x10—cm/s的地区不适于使用雨水渗透设施。
5.7.9 小区雨水渗透利用实际上是用经过计算的渗透管、沟、渠等替代部分雨水管道,径流进入管系后能渗透也能流动。
对于小于或等于设计重现期的降雨,全部径流均能通过
渗透设施渗入地下。
对于大于设计重现期的降雨,渗透设施仅能渗下一部分径流,多余部分径流需排出小区至市政雨水管网或水体。
5.7.10 渗透设施的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是基于水量平衡,即对某设计降雨重现期作径流量、渗透量和贮存量三者之间的平衡计算。
1 推理计算法。
1) 设计径流量VT :
⎥⎥⎤⎢⎢⎡+=t A CA q V T T )(1000360025.10 (5.7.10-1)
式中 q T ——重现期为了,降雨历时为t 的暴雨强度(L /ha ·s);
C ——服务面积的平均径流系数;
A ——渗透设施的服务面积(ha);
A 0——渗透设施直接承受降雨的面积,可忽略不计,对于埋地管沟,A0=0(ha);
t ——降雨历时(h);
1.25——经验修正系数。
2) 设计渗透量y ,:
t A J K V s p 3600⋅⋅⋅= (5.7.10-2)
式中 K —土壤渗透系数(m /s);
J ——水力坡降,近似等于1;
A s ——有效渗透面积(m 2)。
为安全起见,K 乘以0.3~0.5的安全系数;在A S 中不计入渗透管、沟的底面积,侧面积也乘以0.5的系数。
因底面积易堵且沟、管中水位上下波动,取1/2高度作为平均水位。
3)设计存贮空间V :
V 为设计径流量与设计渗透量之差的最大值。
]m ax [P T V V V +=
]3600)(5.4m ax [0t A K t A A C q s T ⋅⋅-+⋅= (5.7.10—3)
令0=dt dV
,用图解法或选代法解此方程得相应
t 值,它即为存贮空间最大时所对应的降雨历时,据此t 计得的V 值即为所需的最大存储空间,即设计存贮空间。
如北京地区711.0)8(lg 811.01[]2001++=t T q T
据0=dt dV 得)
)(lg 811.01(4.0)8(8289.00711.1A A C T A K t t s +⋅+⋅=++ 上式中的T 为设计暴雨重现期。
据此方程式可解得t ,将t 代人V 的计算式中即可求得设计存贮空间V 。
2 经验公式计算法:
260)2(60107k t h b s h b t q A L T ⋅⋅++⋅⋅⋅⋅⋅⋅=-
(5.7.10-4)
其中 h b D h b S d S k ⋅-
⋅+=)4(422ππ
式中L——渗透管、沟、渠的长度(m);
A——管段的汇水面积(m2);
q T——对于某重现期了的暴雨强度(L/ha·s);
t——降雨历时(min);
b——渗透沟宽(m);
h——渗透沟有效高度(m);
S一一存储系数,即沟内存贮空间与沟的总有效容积之比;
A——土壤渗透系数(m/s);
d——沟内渗透管内径(m);
D——沟内渗透管外径(m);
S k——砾石填料的储存系数,可取0.4。
以上各参数可参见图5.7.7—3。
计算时也是先假设渗透设施的宽、高(b、h)和砾石填料的储存系数S k,据不同降雨历时t求得一系列L值,从中选取最大值。
5.7.11渗透设施的设计步骤。
1 确定当地暴雨强度公式及设计暴雨重现期。
2 渗透管、沟、渠定线,划分各设计管段的服务面积,计算相应的径流系数。
3 设定设计管段的长、宽、高(L、b、h)和砾石填料的孔隙率(常取0.4),计算此管段的存贮空间V’。
4 利用5.7.10条中的计算方法计得此管段所需设计存贮空间V o
5 比较y和r,若V<V则需调整所设定的管段的L(或b 和h)重新试算,直至V等于或略大于y。
6 确定设计渗透管、沟、渠的L、b、h后,再移至下一个设计管段。
5.7.12屋面和路面径流可靠重力沿地面流人绿地、花坛,多余部分通过雨水口进入渗透管系。
雨水口的构造及布置参见5.5.2。
为防止渗透管沟的堵塞,建议在雨水口内设置截污装置如褂篮等并定期清刷。
5.7.13 为保证雨水利用对小区建筑和管理的要求。
1 竖向设计中要合理确定绿地高程,绿地宜低于周围地面、路面5~10cm以充分利用其贮留和渗透能力。
2 屋面和路面选用低污染性防水材料。
建议新建构筑物使用瓦质、板式屋面。
建议对已有沥青油毡平屋面施行“平改坡”改造,以从源头控制径流污染。
3 加强地面清洁管理、因保持地面清洁是最简单且有效的径流污染控制及渗透设施防堵措施。
4 若有条件可在房屋雨落管下端出口处作屋面初期径流弃流池,以收集最初2mm降雨形成的受严重污染的径流。
此部分初期径流可排入污水管中。
但弃流池至今尚无定型设施,还有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