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_3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1、要分清两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一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强调区域 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平衡问题,另一类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问题,即各个区域 经济发展的平衡。 2、掌握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其中主要是大推动理论与纳克斯提出的平衡发展理论。 3、掌握区域经济空间均衡理论,主要是新古典区域增长理论。 4、一定要注重理解这两类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们从本质上讲,不是一个理论体系的。 这在学习中尤其要区分清楚。 5、本章重点之一是新古典理论的关于区际技术一致性的内容,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2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的论著中把这两种均衡理论不加辨别地混为使用。例如将大推动理论与循环累积因果原理放 在一起阐述,前者从产业结构角度强调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而后者从空间角度强调地 区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两者虽然都在讲平衡,但一个强调的产业,另一个强调的是地区, 这显然是两个思路、两种体系,我们认为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的。 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主要有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等, 区域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理论却仅有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而且,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 论也包括了区域空间结构的非均衡思想,所以该理论也可以作为区域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来 应用。而一谈起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理论,即指的是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这是在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R.Solow)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T.Swan)提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常见诸于书刊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 论、梯度理论和点轴理论等,被称为区域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
章节具体内容(主体教材)
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经济均衡问题。洛桑学派的创始人、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 (M.Walras)于 1871 年提出的一般均衡论,是经济学中最早建立的有关均衡问题的理论,它 比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的局部均衡论还要早二十年。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只考虑单个市场、单个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而 一般均衡方法则要考虑到所有各个市场、所有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经常采用的 最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假定只有两种商品存在的市场模型。就是说,经济分析中,例如消 费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生产理论中,经常讨论的是单个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或单个厂商利 润最大化的均衡,这就是局部均衡,或者,在讨论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时,假定其他 条件不变,只讨论某一种商品或某一种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这也是局部均衡。而如果研究 的是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或者研究的是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相互影响或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等等,如果最终这些 商品、要素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达到的均衡,就属于一般均衡。由此可见,一般均衡 分析要比局部均衡分析远为复杂。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分析 方法。 然而,这些经济学原理中的均衡或非均衡,讨论的是商品、要素的市场价格决定或消费 者与生产者效用的决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不同于区域经济中讨论的均衡与 非均衡问题。区域经济探讨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经济结构 或产业结构的均衡问题,即产业间的均衡发展问题;二是从空间结构入手,分析各个区域之 间的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因此,区域均衡或非均衡理论,可从经济结构及空间结构角度, 分为区域经济结构(非)均衡理论和空间结构(非)均衡理论。但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国开电大《区域经济学》形考任务3答案

国开电大《区域经济学》形考任务3答案

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形考任务3在古典经济学中()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正确答案是:劳动力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的。

正确答案是:美国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智力资本与()资本的结合。

正确答案是:健康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确答案是:创新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程度。

正确答案是:丰裕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经济学家根据实践总结出来的。

正确答案是:日本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

正确答案是:熊彼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阶段。

正确答案是:三个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是创新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企业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的增长幅度()要素投入增长幅度的经济现象。

正确答案是:大于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

正确答案是:人力资本学说, 研究与开发学说, 创新理论OECD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包括()要素。

正确答案是:企业, 大学研究机构, 知识的流动, 中介机构, 政府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地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是:起步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正确答案是:科技研发合作, 技术援助, 技术贸易, 技术转让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

正确答案是:劳务贸易, 信息咨询, 旅游加工贸易合作主要形式有()正确答案是:来样生产, 来料加工, 来件装配, 补偿贸易()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正确答案是:弗里曼, 纳尔逊, 佩特尔, 伦德瓦尔, 波特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方面。

正确答案是:工业贸易合作, 农业贸易合作, 资金合作, 劳务合作, 技术合作城镇体系具有的特征有:()。

正确答案是:关联性, 整体性, 层次性城市化具有的内含有:()。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国际区域经济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1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形成区域化组织 消
间竞争加剧



形成对外壁垒, 导致国际竞争加 剧。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 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33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并促 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 协定的谈判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34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概亚 况太
1994年
欧洲提出欧洲经济区 计划的倡议
1995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吸 收越南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国际区域经济
15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 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 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 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 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对立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 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 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
题重 点 问
国际区域经济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文范文3篇

区域经济学论⽂范⽂3篇区域经济学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厦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提升第⼀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业化;产业结构;厦门[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厦门在新⼀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产率得到迅速提⾼⼀、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志。

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产⼿段的制造业,⼀般说来,其具有三⼤特征:⼀是科技含量⾼;⼆是⽣产效率⾼;三是创新能⼒强。

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先是适应了先进⽣产⼒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业、推进新型⼯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没有强⼤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城市。

1、做⼤做强三⼤⽀柱产业。

厦门特区经过⼗⼏年的发展,⽬前已基本形成了电⼦、机械、化⼯三⼤⽀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

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的明显优势:⼀是较强的⽐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外资⽔平较⾼、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达的海陆空⽴体交通运输⽹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整体竞争⼒较强。

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批制造业⾻⼲企业,如戴尔电⼦、⾦龙汽车、翔鹭⽯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完整版)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0章第3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完整版)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0章第3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域经济显现为“块状经济”
• 本节主要结构: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的非流动性和 分布的非均匀性,生产活动只能出现在这些生产 要素富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也可以组织这些丰富 资源的专门化生产。例如:山西的燃料动力、东 北的粮食。
变化趋势 ➢(六)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 国家间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称为国际生产 要素流动的最大障碍,表现为国内市场的保护或 高额关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经 济效率,缩短了人类享用的闲暇时间。
克服方式——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 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要花费一

众多厂商的聚集可以节省大量 的交易成本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四)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
创新能力 区位锁定
技术溢出 空间衰减
内生技术创 新
创新能力具 有排他性和
竞争性
自发溢出 局部溢出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区际经济现象的非连续性和间断
➢(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二)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三)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四)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五)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
定的时间成本
空间距离愈大,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三)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区域经济学第3章.

区域经济学第3章.

第3章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发展)阶段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区域经济增长即指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商品和劳务的产出(Output )增长,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区域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科技进步、区域社会福利及文教卫生条件改善等。

(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以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分类2.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3.以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分类1.2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功能3.1.1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1.以要素性质、特征和作用的差异的分类分为“一般性因素”和“区域性因素”两类一般性因素包括:劳动投人量、资金投人量和技术进步。

区域性因素包括:1)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②经济中心经济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发展;③企业等微观组织、区域经济宏观组织等管理的改进、国家的区域政策。

2)①城市化水平;②资源禀赋与配置;③国家投资的区位偏好等。

2.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3.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3.1.以要素的区域来源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

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迁移(流动):劳动的迁移、资本的流动、技术知识的传播。

区域间贸易:区域间贸易障碍(区域间距离、区域间运输成本)、区域间需求(区域外部对本区域财货需求)3.2以要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分类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两类。

直接影响因素即“生产的因素”,是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技术。

其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影响因素通过直接影响因素起作用,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科技、教育、经营管理、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经济技术协作、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

3.1.1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应重点关注的三大内容:( 1 )生产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分布情况等,帮助理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位选择与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企业为什么选择特定地理区域进行投资和生产活动,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优势,帮助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指导。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和体制条件。

•区域间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研究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区域间经济融合发展。

•区域政策与规划:分析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帮助指导区域经济的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

2. 请简单描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种主要类型。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帮助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地理区域或企业的实践案例,了解其特点、经验和成功因素。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和调查,收集和整理具体地理区域的经济数据和信息。

•文献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总结和归纳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规律性。

具体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导。

•数量模型:通过建立和运行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地理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经济理论模型和数据回归分析来检验和验证经济假设和关系。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相互补充和支持,可以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科技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及其模式、科技工业园区的辐射与扩展功能及其相应的理论都应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几种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的。

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第二种观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域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二、主要任务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

二、所谓区位,即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

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志的经济利益差别。

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1)地区性投入: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他出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情况(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收入情况区域分为三类(1)均质区域,即某一区域内各变量的一致性最大,而区际分异也最大(2)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带动单位)的相互关联而相互依存(3)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他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地区地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
(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规划
4、自然资源
5、人力资本
6、区域经济增长
7、均衡增长理论
8、非均衡增长理论
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10、增长极
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
13、区域空间结构
二、简单题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
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5、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B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A. 政治B. 经济C. 科学D. 生活满分:3 分2. (D)探讨了在人口分布不匀称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3.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A )比重明显偏高。

A. 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D. 电力满分:3 分4.经济区是(C )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B. 企业C. 政府D. 团体满分:3 分5.(D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日本满分:3 分6.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A)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7.(B)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8.(C)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B. 石油C. 电力D. 煤炭满分:3 分9.(C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10.(A)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A. 电网B. 通信网络C. 水利D. 交通运输满分:3 分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我国(ABC)对地理中心偏离程度很大。

A.人口重心B.经济重心C.工业重心D.农业重心E.文化重心满分:3 分2.基础设施包括(ABCDE )。

A. 交通B. 电力C. 供水D. 通讯E. 运输满分:3 分3. 我们依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ABC )三类地区。

A. 核心区B. 外围区C. 过渡区D. 经济区E. 贫困区满分:3 分4.邹家华提出的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区划方案包括(ABCDE )。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绪论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和区域之间关系的科学。

2、区域的概念: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看成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3、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在西方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获得蓬勃发展,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

4、区域经济学科学问题:(1)一个区域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2)各个区域之间怎样相互联系?(3)各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如何?5、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当今经济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之一。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内和区位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

(3)区域决策----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所选模式的支持系统7、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经济活动区位的主要理论:新古典的区位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要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方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的过程。

(3)区域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4)地域结构演进:其最大的特点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

(5)政府调控: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采取其他手段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0章 第3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0章 第3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 国家间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称为国际生产 要素流动的最大障碍,表现为国内市场的保护或 高额关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
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经 济效率,缩短了人类享用的闲暇时间。
克服方式——交通运输和通信服务
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 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要花费一

众多厂商的聚集可以节省大量 的交易成本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四)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限性
创新能力 区位锁定
技术溢出 空间衰减
内生技术创 新
创新能力具 有排他性和
竞争性
自发溢出 局部溢出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区际经济现象的非连续性和间断
(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二)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三)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四)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五)产业聚集导致的经济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经济显现为“块状经济”
• 本节主要结构: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一)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的非流动性和 分布的非均匀性,生产活动只能出现在这些生产 要素富集的地方,这些地方也可以组织这些丰富 资源的专门化生产。例如:山西的燃料动力、东 北的粮食。
变化趋势 (六)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定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成本
空间距离愈大,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
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三)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再空间 上截然分开,在不同的地点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5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简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形成对外壁垒,导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4
9.投资 (1)范围 :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以有形资产或无 形资产的参与,以及通过合同产生的所有权。 (2)非歧视待遇和最低待遇 (3)经营条件 (4)转移 (5)征用 (6)争端解决 (7)各国的承诺和特殊的例外 (8)例外 (9)投资和环境 10.金融服务 11.服务 12.知识产权
前景

只要设法减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 增加其开放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就会促进前者 的发展,自身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8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二节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欧洲联盟简介 二、欧洲联合的深化 1.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首要,成员国之间取消相互进口和出口商品的关税 其次,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5
13.政府采购 (1)包含建筑和其他服务 (2)承诺公平和开放的采购竞争 14.争端解决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解决争端的几种程序 (1)快速有效的争端解决 (2)提供双边或三边争端解决机制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并促进美国与拉美 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第三,共同的社会政策 第四,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1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 1992年12月17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 1994年1月1日,该协定开始生效实施 • 协定规定:15年内分三个阶段取消进口关税及其他贸 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1.宗旨: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 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立执行协定、解决 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和多边合作 2.商品贸易 (1)国民待遇
致国际竞争加剧 形成区域化组 织间竞争加剧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6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1.发展轨迹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发展较快的原因
(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2)美国立场的转变 (3)加拿大在区域一体化上的活跃 (4)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 3.其他发展 1990年6月,美国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 1994年,欧洲提出欧洲经济区计划的倡议 1995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吸收越南
但:封闭性区域经济集团对内实行自由化,对外却加强了
保护主义,其作用与WTO的宗旨有较大差别 。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9
三、APEC发展的特点
(1)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成立; (2)发展中制定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明确目的;
(3)采取了特殊的合作方式,即“APEC模式”。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22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7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种世界 经济发展趋势 。
对立:区域经济 一体化组织经济
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
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 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 为自由与开放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3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 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 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 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
成员国之间消除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障碍
2.从共同市场到经济与货币联盟 (1)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第一次尝试 1969年,提出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动议 1971年1月1日,启动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一个阶段 1974年2月,进入实现其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二个阶段 1979年,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设想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重点问题
国际区域经济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 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2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第二节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6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 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 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 (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O的原则相协调。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8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 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 。 • 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 主。 • 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 影响较大。 (5)APEC活动内容创新 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 3.目标: 与WTO是一致的,都为了推动全球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3
(4)贴标签的条件 6.汽车产品 7.能源和基本化工产品 8.农业 (1)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墨西哥和美国将逐步放开糖的双边贸易 (3)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 (4)特别保护 (5)国内扶持 (6)出口补贴 (7)关于农牧产品商品化的标准 (8)贸易争端的解决 (9)农牧产品贸易委员会
四、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 问题: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对亚 洲金融危机反应迟缓、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等。 原因: 1.原则的约束性与非约束性问题上的矛盾 2.自由化速度问题上的矛盾 3. 经济技术合作定位问题上的分歧 4. APEC性质认识上的争论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20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0
(1)目标 •促进平衡和持久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在国际舞台上表明其同一性 •加强对联盟成员国国民权利与利益的保护 •在国内事务和司法领域内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 •将联盟建立在“欧共体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之上
(2)条件:
第一,共同的外交政策。
第二,共同的防务政策。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9
(2)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之路
• 1988年6月,启动新一轮推进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行动 • 1989年4月,完成了《德洛尔报告》并予以公布 • 1995年12,欧盟决定实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 •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欧洲政治联盟 有三大支柱: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外的安全政策、司法 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 4.欧盟走向政治联盟 1991年12月 ,草签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 治联盟条约》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7
2.APEC的制度创新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 “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 APEC适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 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 上推进APEC进程。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2
(2)市场准入 (3)取消关税 (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5)退税 (6)海关手续费 3.市场准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原产地规则:确保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只给予北美地区 生产的商品;确定明确的规则,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减少 对在协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的出口商、进口商和生 产者管理上的障碍。 5.纺织品和服装 (1)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保护 (3)原产地规则
3.
APEC的作用?
促进了亚太地区成员 间的相互沟通,对亚 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13年12月30日星期 一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21
关键术语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题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 款?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宫占奎等.区域经济组织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德照.世界三大经济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