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锦囊妙解
2013高考物理复习技巧:物理复习锦囊十五(十三)
2013高考物理复习技巧:物理复习锦囊十五
(十三)
高考的冲锋号已经吹起,同学们都拿起最终的复习成果,为最后的胜利发起终极冲锋,开创人生新的旅程。
为各位提供各种高考试题试卷、高考作文范文、高考复习资料为大家争取高考试卷上的每一分。
锦囊十三:"绳连"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绳连"问题,即绳子末端速度的分解问题,是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搞不清哪一个是合速度,哪一个是分速度.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性.物体相对于给定参照物(一般为地面)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实际运动的方向就是合运动的方向.物体的实际运动,可以按照其实际效果,分解为两个分运动.
2.求解"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解决"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绳端的速度是合速度,绳端的运动包含了两个分效果:沿绳分运动(伸长或缩短),垂直绳的分运动(转动),故可以将绳端的速度分解为,沿绳(伸长或收缩)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于绳的分速度.另外,同一条绳子的两端沿绳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2013高考物理复习技巧:物理复习锦囊十五(十)
2013高考物理复习技巧:物理复习锦囊十五
(十)
高考的冲锋号已经吹起,同学们都拿起最终的复习成果,为最后的胜利发起终极冲锋,开创人生新的旅程。
为各位提供各种高考试题\试卷、高考作文\范文、高考复习资料为大家争取高考试卷上的每一分。
锦囊十: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
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讨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
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1)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2)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系,若ffm,则发生相对滑动.
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
高考锦囊物理必修二
高考锦囊物理必修二
物理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结合,让学生们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高中物理(二)必修课程是所有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就以高考锦囊物理必修二为核心,来深入探讨学习物理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高考准备的重要性。
首先,要阐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描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理论,在人类的社会、技术、文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不仅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实践,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其次,要说明知识的重要性。
高考物理(二)必修课程的知识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这是学习高中物理学的基础,学生们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并且要熟练掌握,把所学的基础知识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在辩证思维和综合应用思维下做到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深入地了解这些基础知识。
最后,要阐述高考准备的重要性。
在完成必修二的物理学习之后,学生进入到了高考准备的阶段。
高考准备是学生全面提高的过程,是学生突破自我的过程。
学生要注重课内的复习,多联系课外的资源,在完成课外练习的同时,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最终达到提升解题技能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物理(二)必修课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物理学习
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以及高考准备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不断拓展自己,学生才能够在高中物理(二)必修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通过不断的学习,只要你勤奋、刻苦、努力,就能达到自己期望的学习效果,进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物理经典问题的妙解策略专题相互作用.doc
专题02 相互作用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对称法解决非共面力问题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物体受多个非共面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而在这类平衡问题中,又常有图形结构对称的特点,结构的对称性往往对应着物体受力的对称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根据物体受力的对称性,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及平衡条件列出方程,求解结果.考点二摩擦与自锁现象1.力学中有一类现象,当物体的某一物理量满足一定条件时,无论施以多大的力都不可能让它与另一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物理上称这种现象为“自锁”.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自锁现象,例如维修汽车时所用的千斤顶就是根据自锁原理设计的.2.摩擦自锁现象是指当主动力合力的作用线位于摩擦角以内时,无论主动力合力多大,约束力都可与之平衡.摩擦自锁在生活中也大量的存在,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3.最大静摩擦力Ffm与接触面的正压力F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Ffm=μFN.其中,静摩擦系数μ取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表面的材料性质及表面状况.考点三绳(杆)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1.绳模型(1)“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两侧的绳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2)“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2.杆模型杆可分为固定杆和活动杆.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弹力方向视具体情况而定,活动杆只能起到“拉”和“推”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插入墙中的杆属于固定杆(如甲、乙两图中的杆),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而用铰链相连的杆属于活动杆(如丙图中的杆),弹力方向一定沿杆.考点四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以地面为参考系)可能相同,可能相反,也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典例精析★考点一:对称法解决非共面力问题◆典例一:(2018福建质检)课堂上,老师准备了“∟”型光滑木板和三个完全相同、外表面光滑的匀质圆柱形积木,要将三个积木按图示(截面图)方式堆放在木板上,则木板与水平面夹角θ的最大值为A.30°B.45°C.60°D.90°【参考答案】 A【考查内容】本题是以三个圆柱形积木在“∟”型光滑木板上处于平衡状态为情境,主要考查共点力的平衡等知识。
学好物理的锦囊
学好物理的锦囊三种学习境界1、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 ,觉得学习枯燥无味 ,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 ,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 ,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 ,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 ,结果 ,在他们那里 ,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2、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到达这种境界的同学 ,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 ,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 ,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 ,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 ,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3、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 ,有科学的方法 ,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 ,学习效率就高 ,学的轻松 ,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 ,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 ,学生的学习中 ,第一层居多 ,第二层为少数 ,第三层次更少。
我们应当明确 ,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 ,这也是现代社会开展的要求 ,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 ,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 ,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 ,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思考习惯。
1、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 ,一章一章的学 ,不太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随着时间推移 ,所学知识不断增加 ,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 ,记忆负担加重。
事实上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 ,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学习每一局部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 ,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2、追根溯源 ,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 ,特别是理科学习 ,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 ,所以不管学习什么内容 ,都要问为什么 ,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 ,有木之本。
高考物理攻克难点的锦囊妙计高考物理重点难点深度解析
第1页难点1 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互连接参与运动的系统称为连接体.以平衡态或非平衡态下连接体问题拟题屡次呈现于高考卷面中,是考生备考临考的难点之一.●难点展台1.(★★★★)如图2-1,质量为2 m 的物块A 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量为m 的物块B 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已知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A 、B 做加速运动,A 对B 的作用力为____________.2.(★★★★)A 的质量m 1=4 m ,B 的质量m 2=m ,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开始时将B 按在地面上不动,然后放手,让A 沿斜面下滑而B 上升.A 与斜面无摩擦,如图2-2,设当A 沿斜面下滑s 距离后,细线突然断了.求B 上升的最大高度H .●案例探究[例1](★★★★)如图2-3所示,质量为M 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21,即a =21g ,则小球在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多少?命题意图:考查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运用能力及灵活选取研究对象的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1)部分考生习惯于具有相同加速度连接体问题演练,对于“一动一静”连续体问题难以对其隔离,列出正确方程.(2)思维缺乏创新,对整体法列出的方程感到疑惑.解题方法与技巧: 解法一:(隔离法)木箱与小球没有共同加速度,所以须用隔离法.取小球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摩擦力F f ,如图2-4,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F f =ma①取木箱M 为研究对象,受重力Mg 、地面支持力F N 及小球给予的摩擦力F f ′如图2-5.据物体平衡条件得:F N -F f ′-Mg =0② 且F f =F f ′③图2—4图2-5图2-312-图22-图由①②③式得F N =22m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F N ′=F N =22mM +g . 解法二:(整体法)对于“一动一静”连接体,也可选取整体为研究对象,依牛顿第二定律列式: (mg+Mg )-F N =ma+M ×0故木箱所受支持力:F N =22mM +g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 木箱对地面压力F N ′=F N =22mM +g .●锦囊妙计一、高考走势连接体的拟题在高考命题中由来已久,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初是多以平衡态下的连接体的题呈现在卷面上,随着高考对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加强了对非平衡态下连接体的考查力度.二、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分析和求解物理连接体命题时,首先遇到的关键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其方法有两种:一是隔离法,二是整体法. 1.隔离法(1)含义:所谓隔离(体)法就是将所研究的对象--包括物体、状态和某些过程,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2)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选择隔离对象.选择原则是:一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选隔离对象和所列方程数尽可能少. ②将研究对象从系统中隔离出来;或将研究的某状态、某过程从运动的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对隔离出的研究对象、过程、状态分析研究,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某阶段的运动过程示意图.④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1)含义:所谓整体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组成的整个系统或整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2)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或运动的全过程.②画出系统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③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隔离法与整体法,不是相互对立的,一般问题的求解中,随着研究对象的转化,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相辅相成.所以,两种方法的取舍,并无绝对的界限,必须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无论哪种方法均以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非待求量(即中间未知量的出现,如非待求的力,非待求的中间状态或过程等)的出现为原则.●歼灭难点训练1.(★★★)如图2-8所示,质量为M 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图2-8第3页A.gB.mmM - g C.0 D.mmM +g 2.(★★★)如图2-9所示,A 、B 两小球分别连在弹簧两端,B 端用细线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若不计弹簧质量,在线被剪断瞬间,A 、B 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 A.都等于2g B. 2g 和0 C.2g M M M B B A ⋅+和0 D.0和2g M M M B B A ⋅+3.(★★★★)如图2-10,质量为m 的物体A 放置在质量为M 的物体B 上,B 与弹簧相连,它们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振动,振动过程中A 、B 之间无相对运动,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x 时,A 、B 间摩擦力的大小等于A.0B. k xC.(Mm)k x D.(mM m+)k x4.(★★★★)如图2-11所示,半径为R 的光滑圆柱体,由支架固定于地面上,用一条质量可以忽略的细绳,将质量为m 1和m 2的两个可看作质点的小球连接,放在圆柱体上,两球和圆心O 在同一水平面上,在此位置将两物体由静止开始释放,问在什么条件下m 2能通过圆柱体的最高点且对圆柱体有压力?5.(★★★★)如图2-12所示,一轻绳两端各系一小球(可视为质点),质量分别为M 和m (M >m ),跨放在一个光滑的半圆柱体上.两球从水平直径AB 的两端由静止释放开始运动.当m 刚好达到圆柱体侧面最高点C 处时,恰脱离圆柱体.则两球质量之比M ∶m =?6.(★★★★★)如图2-13所示,金属杆a 在离地h 高处从静止开始沿弧形轨道下滑,导轨平行的水平部分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 ,水平部分导轨上原来放有一金属杆b ,已知a 杆的质量与b 杆的质量为m a ∶m b =3∶4,水平导轨足够长,不计摩擦,求:(1)a 和b 的最终速度分别是多大?(2)整个过程中回路释放的电能是多少?(3)若已知a 、b 杆的电阻之比R a ∶R b =3∶4,其余电阻不计,整个过程中a 、b 上产生的热量分别是多少?参考答案[难点展台] 1.T =31(F +2μmg ) 2.H =1.2 s [歼灭难点训练] 1.D 2.D 3.D4.选系统为研究对象,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 1g42Rπ=m 2gR +21(m 1+m 2)v 2 ①选m 2为研究对象,在最高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 2g -N =m 2Rv 2(N 为m 2所受支持力)②欲使m 2通过圆柱体最高点,则:N >0③图2-9图2-10图2—11图2-12图2-13联列①②③得:132-πm >m 1,且应m 1>m 2. 故条件为:132-πm >m 1>m 2. 5.选系统为研究对象,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 ·42Rπ=mgR +21(M +m )v 2①因m 到达最高点时恰离开圆柱体,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m Rv 2②联立①②式得:13-=πm M 6.提示:本题实质亦属连接体问题,金属杆a 和b 的连结是靠它们间所受安培力的作用实现的.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各自所受安培力为变力,若用隔离法不便列式求解,而采用整体法对系统列方程便非常易解.(1)v a =v b =73gh 2 (2)E =74m a gh(3)Q a /Q b =R a /R b =73; Q a =73E =4912m a gh Q b =gh m E a 491674=难点2 追碰问题“追碰”类问题以其复杂的物理情景,综合的知识内涵及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体现着考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是考生应考的难点,也是历届高考常考常新的命题热点.●难点展台1.(★★★★)(1999年全国)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120 km/h.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 s,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f为汽车重的0.40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至少应为多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2.(★★★★★)(2000年全国)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装在小转台M上,到轨道的距离MN为d=10 m,如图1-1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图1-1 为T=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Δt=2.5 s,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两位数字)●案例探究●锦囊妙计一、高考走势“追碰”问题,包括单纯的“追及”类、“碰撞”类和“追及碰撞”类,处理该类问题,首先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同时,要求考生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类问题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不可或缺的命题素材,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二、“追及”“碰撞”问题指要1.“追及”问题讨论追及、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一定要抓住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三、处理“追碰”类问题思路方法第5页解决“追碰”问题大致分两类方法,即数学法(如函数极值法、图象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歼灭难点训练1.(★★★★)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 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 ,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距离至少应为多少?2.(★★★★)如图1-5所示,水平轨道上停放着一辆质量为5.0×102 kg 的小车A ,在A 的右方L =8.0 m 处,另一辆小车B 正以速度v B =4.0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远离A 车,为使A 车能经过t =10.0 s 时间追上B 车,立即给A 车适当施加向右的水平推力使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设小车A 受到水平轨道的阻力是车重的0.1倍,试问:在此追及过程中,推力至少需要做多少功? 取g =10 m/s 2)图1-53.(★★★★)如图1-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置一质量为m 的小车,小车上有一半径为R 的41光滑的弧形轨道,设有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以v 0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左沿圆弧轨道向上滑动,达到某一高度h 后,又沿轨道下滑,试求h 的大小及小球刚离开轨道时的速度.4.(★★★★★)如图1-7所示,长为2L 的板面光滑且不导电的平板小车C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右端有块挡板,车的质量m C =4 m,绝缘小物块B 的质量m B =2 m.若B 以一定速度沿平板向右与C 车的挡板相碰,碰后小车的速度总等于碰前物块B 速度的一半.今在静止的平板车的左端放一个带电量为+q 、质量为m A =m 的小物块A ,将物块B 放在平板车的中央,在整个空间加上一个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时,金属块A 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当A 以速度v 0与B 发生碰撞,碰后A 以41v 0的速率反弹回来,B 向右运动. (1)求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和方向.(2)若A 第二次和B 相碰,判断是在B 与C 相碰之前还是相碰之后?(3)A 从第一次与B 相碰到第二次与B 相碰这个过程中,电场力对A 做了多少功?5.(★★★★★)如图1-8所示,水平放置的导轨,其电阻、摩擦均不计,固定在竖直向下的匀强展台中,磁感应强度为B ,左端间距为2L ,右端间距为L ,今在导轨上放ab 、cd 两杆,其质量分为2M 、M ,电阻分为2R 、R ,现让ab 杆以初速度v 0向右运动.求cd 棒的最终速度(两棒均在不同的导轨上).图1-6图1-7图1-8第7页参考答案[难点展台] 1.1.6×102 m2.提示:该题为一“追及”的问题,有两种可能解,第一次为物追光点,在相同时间内,汽车与光点扫描的位移相等,L 1=d (tan45°-tan30°),则v 1=vL ∆1=1.7 m/s,第二次为(光)点追物,时间相同,空间位移相同,L 2=d (tan60°-tan45°),可得v 2=tL ∆2=2.9 m/s. 3.(1)s =l -gv μ420 (2)v A =41v 0;v B =v C =83v 0[歼灭难点训练]1.ABC2.2 s3.W min =2.8×104 J4.小球从进入轨道,到上升到h 高度时为过程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类似完全非弹性的碰撞,动能损失转化为重力势能(而不是热能). 据此可列方程:mv 0=(m +m )v , ①21mv 02=21(m +m )v 2+mg h ②解得h =v 02/4g .小球从进入到离开,整个过程属弹性碰撞模型,又由于小球和车的等质量,由弹性碰撞规律可知,两物体速度交换,故小球离开轨道时速度为零.说明:广义上的碰撞,相互作用力可以是弹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因此,碰撞可以是宏观物体间的碰撞,也可以是微观粒子间的碰撞.拓宽后的碰撞,除例题代表的较长时间的碰撞题型外,还有非接触型碰撞和非弹力作用的碰撞. 5.(1)对金属块A 用动能定理qEL =21mv 02 所以电场强度大小E =qLmv 22方向水平向右(2)A 、B 碰撞,由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得m A v 0=m A (-41v 0)+m B v B 用m B =2m 代入解得v B =85v 0B 碰后做匀速运动,碰到挡板的时间t B =58v L v L B = A 的加速度a A =Lv22A 在tB 段时间的位移为s A =v a t B +21at B 2=-41v 0·21580 v L ·L v 220·(058v L )2=256L 因s A <L ,故A 第二次与B 相碰必在B 与C 相碰之后(3)B 与C 相碰,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 B v B =m B v B ′+m C v C ′ v C ′=21v B v B ′=0 A 从第一次相碰到第二次与B 相碰的位移为L ,因此电场力做的功 W 电=qEL =21mv 02. 6.320v图3—4 图3—5 图3-1图3-2图3-3图3—79 / 6210 / 62(1)设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进时,受到的平均阻力为f ,人蹬脚踏板的平均作用力为F ,链条中的张力为T ,地面对后轮的静摩擦力为f s .通过观察,写出传动系统中有几个转动轴,分别写出对应的力矩平衡表达式;(2)设R 1=20 cm ,R 2=33 cm ,脚踏大齿盘与后轮齿盘的齿数分别为48和24,计算人蹬脚踏板的平均作用力与平均阻力之比;(3)自行车传动系统可简化为一个等效杠杆.以R 1为一力臂,在框中画出这一杠杆示意图,标出支点,力臂尺寸和作用力方向.命题意图:以生活中的自行车为背景,设立情景,考查运用力矩、力矩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构建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1)尽管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但多数考生缺少抽象概括的能力,无法构建传动系统简化的杠杆模型.(2)不能再现自行车的工作过程,无法将r 1/r 2之比与两个齿盘的齿数之比加以联系,导致中途解题受阻.解题方法与技巧:(1)自行车传动系统中的转动轴个数为2,设脚踏齿轮、后轮齿轮半径分别为r 1、r 2,链条中拉力为T .对脚踏齿盘中心的转动轴可列出:FR 1=Tr 1对后轮的转动轴可列出:Tr 2=f s R 2 (2)由FR 1=Tr 1,Tr 2=f s R 2及f s =f (平均阻力)可得24482121==r r R f FR s 所以1033202433481221=⨯⨯==R r R r f F =3.3(3)如图3-8所示图3-8●锦囊妙计一、高考走势随着中学新课程方案推广与实施,“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以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再次被列为高考命题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上海卷及2002年全国综合卷的命题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以预言:以本知识点为背景的高考命题仍将再现.二、物体平衡条件实际上一个物体的平衡,应同时满足F 合=0和M 合=0.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如果满足 F 合=0,同时也就满足了M 合=0,达到了平衡状态;而转动的物体只满足M 合=0就不一定能达到平衡状态,还应同时满足F 合=0方可. 三、有固定转动轴物体平衡问题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即明确绕固定转动轴转动的是哪一个物体.2.分析研究对象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并画出力的示意图.3.依题意选取转动轴,并找出各个力对转动轴的力臂,力矩的大小和方向.4.根据平衡条件(使物体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之和等于使物体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之和)列方程,并求解.●歼灭难点训练 1.(★★★)(1992年全国,25)如图3-9所示 ,AO 是质量为m 的均匀细杆,可绕O 轴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细杆上的P 点与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体接触,圆柱体靠在竖直的挡板上而保持平衡.已知杆的倾角为θ,AP 长度是杆长的41,各处的摩擦都不计,则挡板对圆柱体的作用力等于____________. 2.(★★★★)一根木料长5.65 m ,把它左端支在地上,竖直向上抬起它的右端时,用力480 N ,用相似的方法抬起它的左端时,用力650 N ,该木料重___________N. 3.(★★★★)如图3-10所示,两个等重等长质料均匀直棒AC 和BC ,其各自一端分别通过转轴与墙壁绞结,其另一端相连于C 点,AC 棒与竖直墙夹角为45°,BC 棒水平放置,当两棒均处于平衡状态时,则BC 棒对AC 棒作用力方向可能处于哪一区域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4.(★★★★)如图3-11所示,长为l 的均匀横杆BC 重为100 N ,B 端用铰链与竖直的板MN 连接,在离B 点54l处悬吊一重为50 N 的重物测出细绳AC 上的拉力为150 N ,现将板MN 在△ABC 所在平面内沿顺时针方向倾斜30°,这时AC 绳对MN 板的拉力是多少?5.(★★★★★)如图3-12所示,均匀木板AB 长12 m ,重200 N ,在距A 端3 m 处有一固定转动轴O ,B 端被绳拴住,绳与AB 的夹角为30°,板AB 水平.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200 N ,那么重为600 N 的人在该板上安全行走,离A 端的距离应在什么范围?图3-9图3-10图3-11图3-126.(★★★★★)如图3-13所示,梯与墙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1,梯与地之间的摩擦因数为μ2,梯子重心在中央,梯长为L .当梯子靠在墙上而不倾倒时,梯与地面的最小夹角θ由下式决定:tan θ=22121μμμ-,试证之.图3—13参考答案[难点展台]1.9mg /4L 2.A [歼灭难点训练]1.31mg sin2θ 2.1130 3.D 4.130 N 5.作出AB 板的受力图3′-1人在O 轴左端x 处,绳子拉直拉力为零.由力矩平衡可得: G 人×x -G ×CO =0 x =人G CO G ⨯=6003200⨯=1 m.即离A 端2 m 处. 人在O 轴右端y 处,绳子的拉力T =200 N ,由力矩平衡得:T sin30°×BO -G 人y -G ×CO =0. y =6003200921200sin30人⨯-⨯⨯=⨯-⨯G CO G BO T=0.5 m即离A 端3.5 m.所以人在板上安全行走距A 端的距离范围为2 m ≤x ≤3.5 m6.略图3′—1难点4 变力做功与能量转化功是中学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力对物体的作用在空间上的累积过程.在考纲中属B级.对功尤其是变力做功是近年考查热点,亦是考生应考的难点.●难点展台1.(★★★★)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加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克服重力所做的功2.(★★★★)一辆车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绳PQ提升井中质量为m的物体,如图4-1所示.绳的P端拴在车后的挂钩上.设绳的总长不变,绳的质量、定滑轮的质量和尺寸、滑轮上的摩擦都忽略不计.开始时,车在A点,左右两侧绳都已绷紧并且是竖直的,左侧绳长为H.提升时,车向左加速运动,沿水平方向从A经过B驶向C.设A到B的距离也为H,车过B点时速度为v B.求车由A移到B的过程中,绳Q端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3.(★★★★★)如图4-2所示,若在湖水里固定一细长圆管,管内有一活塞,它的下端位于水面上,活塞的底面积S=1 cm2,质量不计.大气压强p0=1.0×105Pa.现把活塞缓慢地提高H=15 m,则拉力对活塞做的功为_______ J.(g=10 m/s2)●案例探究[例1](★★★★)用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块,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进入木块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第一次时,能把铁钉击入木块内1 cm.问击第二次时,能击入多少深度?(设铁锤每次做功相等)命题意图:考查对功概念的理解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抽象建立模型的能力.B级要求.错解分析:(1)不能据阻力与深度成正比这一特点,将变力求功转化为求平均阻力的功,进行等效替代.(2)不能类比迁移,采用类似据匀变速直线速度-时间图象求位移的方式,根据F-x图象求功.解题方法与技巧:解法一:(平均力法)铁锤每次做功都用来克服铁钉阻力做的功,但摩擦阻力不是恒力,其大小与深度成正比,F=-f=kx,可用平均阻力来代替.如图4-3,第一次击入深度为x1,平均阻力1F=21kx1,做功为W1=1F x1=21kx12.第二次击入深度为x1到x2,平均阻力2F=21k(x2+x1),位移为x2-x1,做功为W2=2F(x2-x1)=21k(x22-x12).两次做功相等:W1=W2.解后有:x2=2x1=1.41 cm,Δx=x2-x1=0.41 cm.解法二:(图象法)因为阻力F=kx,以F为纵坐标,F方向上的位移x为横坐标,作出F-x图象(图4-4).曲线上面积的值等于F对铁钉做的功.由于两次做功相等,故有:S1=S2(面积),即:21kx12=21k(x2+x1)(x2-x1),所以Δx=x2-x1=0.41 cm[例2](★★★★★)如图4-5所示,置于水平面的平行金属导轨不光滑,导轨一端连接电阻R,其他电阻不计,垂直于导轨平面有一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当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ab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由静止向右滑动时A.外力F对ab棒做的功等于电路中产生的电能B.只有在棒ab做匀速运动时,外力F做的功才等于电路中产生的电能C.无论棒ab做何运动,它克服安培力做的功一定等于电路中产生的电能D.棒ab匀速运动的速度越大,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越高命题意图: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及推理能力.B级要求.错解分析:对整个物理情景理解不透,对整个物理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及传递途径理解不透.解题方法与技巧:(能量守恒法)图4-1图4-2 图4-3 图4-4 图4-5圆弧图4-6图4-9图4-10难点5 速度关联类问题求解·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物体间速度关联关系,往往是有些高考命题的切入点.而寻找这种关系则是考生普遍感觉的难点 ●难点展台1.(★★★)如图5-1所示,A 、B 两车通过细绳跨接在定滑轮两侧,并分别置于光滑水平面上,若A 车以速度v 0向右匀速运动,当绳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时,B 车的速度是多少?2.★★★★如图5-2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光滑的平台上,系在物体上的轻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 由地面上的人以恒定的速度v 0向右匀速拉动,设人从地面上的平台开始向右行至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处,在此过程中人对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案例探究[例1]★★★如图5-3所示,在一光滑水平面上放一个物体,人通过细绳跨过高处的定滑轮拉物体,使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人以大小不变的速度v 运动.当绳子与水平方向成θ角时,物体前进的瞬时速度是多大?命题意图:考查分析综合及推理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弄不清合运动与分运动概念,将绳子收缩的速度按图5-4所示分解,从而得出错解v 物=v 1=v cos θ.解题方法与技巧:解法一:应用微元法设经过时间Δt ,物体前进的位移Δs 1=BC ,如图5-5所示.过C 点作CD ⊥AB ,当Δt →0时,∟BAC 极小,在△ACD 中,可以认为AC =AD ,在Δt 时间内,人拉绳子的长度为Δs 2=BD ,即为在Δt 时间内绳子收缩的长度.由图可知:BC =θcos BD① 由速度的定义: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 物=tBCt s ∆=∆∆1 ② 人拉绳子的速度v =tBDt s ∆=∆∆2③由①②③解之:v 物=θcos v解法二:应用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绳子牵引物体的运动中,物体实际在水平面上运动,这个运动就是合运动,所以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v 物是合速度,将v 物按如图5-6所示进行分解.其中:v =v 物cos θ,使绳子收缩.v ⊥=v 物sin θ,使绳子绕定滑轮上的A 点转动.所以v 物=θcos v解法三:应用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由题意可知:人对绳子做功等于绳子对物体所做的功.人对绳子的拉力为F ,则对绳子做功的功率为P 1=Fv ;绳子对物体的拉力,由定滑轮的特点可知,拉力大小也为F ,则绳子对物体做功的功率为P 2=Fv 物cos θ,因为P 1=P 2所以v 物=θcos v图5-7[例2](★★★★★)一根长为L 的杆OA ,O 端用铰链固定,另一端固定着一个小球A ,靠在一个质量为M ,高为h 的物块上,如图5-7所示,若物块与地面摩擦不计,试求当物块以速度v 向右运动时,小球A 的线速度v A (此时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命题意图:考查综合分析及推理能力.B 级要求.错解分析:①不能恰当选取连结点B 来分析,题目无法切入.②无法判断B 点参与的分运动方向.解题方法与技巧:选取物与棒接触点B 为连结点.(不直接选A 点,因为A 点与物块速度的v 的关系不明显).因为B 点在物块上,该点运动方向不变且与物块运动方向一致,故B 点的合速度(实际速度)也就是物块速度v ;B 点又在棒上,参与沿棒向A 点滑动的速度v 1和绕O 点转动的线速度v 2.因此,将这个合速度沿棒及垂直于棒的两个方向分解,由速度矢量分解图得:v 2=v sin θ.设此时OB 长度为a ,则a =h /sin θ.令棒绕O 点转动角速度为ω,则:ω=v 2/a =v sin 2θ/h . 故A 的线速度v A =ωL =vL sin 2θ/h.图5-1图5-2图5-3图5-4图5-5图5-6。
高考物理必须知晓十五大拿分锦囊只是分享
2011高考一轮复习必须知晓的十五大物理锦囊--力·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篇锦囊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位移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
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
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推论①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推论②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推论③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锦囊二: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
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
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
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
高考物理攻克难点的锦囊妙计下册
高考物理攻克难点的锦囊妙计(下册)目录高考物理温习方式 (1)难点21 力电综合问题思路分析 (3)难点22 物理动态问题分析 (9)难点23 物理多解问题分析策略 (14)难点24 物理解题中的数学应用 (21)难点25 数形结合思想与图象法解题 (29)难点26 等效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36)难点27 对称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41)难点28 守恒思想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48)难点29 物理状态及物理进程的分析 (54)难点30 物理模型的构建 (61)难点31 隐含条件的挖掘应用 (66)难点32 力学规律的优选策略 (72)难点33 物理解题及规范化 (81)难点34 高考论述型命题解答指要 (89)难点35 高考估算型命题求解思路 (95)难点36 高考实际应用型命题求解策略 (101)难点37 高考信息给予型命题特点及切入 (107)难点38 高考实验设计型命题的求解策略 (114)难点39 高考开放型命题求解与思维发散 (119)难点40 学科间综合命题探析 (125)河南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高考物理温习方式一、明确重点,骨干知识网络化,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动量守恒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是物理学的重点知识。
从最近几年理综试题上看,重点知识的考察占分约80%,温习中要要认真弄好专题温习,对物理学的骨干知识(考试说明中的Ⅱ层次内容),应做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要通过归纳、类比、图表、知识结构图等形式,将散布在各章节零散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便于记忆和巩固的知识网络,从头的高度把握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为知识的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轮温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划分成八个大的单元:①运动和力;②动量与能量;③热学;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⑤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⑥力、电和力、热的综合;⑦光学和原子物理;⑧物理实验。
13个高中物理常见问题解题锦囊 编口诀,记忆抽象概念
13个高中物理常见问题解题锦囊锦嚢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位移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
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O、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O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
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推论①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推论②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推论③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2。
(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锦嚢二: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
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
“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髙考必考的一类题型。
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
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
高考物理 备考8大锦囊
2012高考物理备考8大锦囊锦囊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1.合成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沿着加速度方向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2.分解法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3.正交分解法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的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的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牛顿定律问题的一般步骤①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正方向;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③分别在x轴和y轴上求各分力的代数和Fx、Fy;④沿两个坐标轴列方程Fx=ma x,Fy= ma y.如果加速度恰好沿某一个坐标轴,则在另一个坐标轴上列出的是平衡方程.锦囊2:牛顿第二定律在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应用不论是已知运动求受力,还是已知受力求运动,做好"两分析"是关键,即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时画出受力图,运动分析时画出运动草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题思路可以概括为下面的流程图:锦囊3: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与技巧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讨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1)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2)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系,若ffm,则发生相对滑动.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锦囊4: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处理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适用于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推论,在这两个方向上仍然适用,这为解决平抛运动以及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水平分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竖直分运动:自由落体运动锦囊5: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巧理解1.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的动力学条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结,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绳(环)约束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在弯管内的运动等),称为"杆(管道)约束模型".(1)对于"绳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当弹力为零时,物体的向心力最小,仅由重力提供。
高考物理临考应试锦囊(二)关键能力再回眸
2021年江苏新高考物理临考应试锦囊(二)关键能力再回眸关键能力回眸(一)典题示例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新高考考查的五种关键能力:1.理解能力2.推理论证能力3.模型建构能力4.实验探究能力5.创新能力【典题示例】能力1:理解能力【例1】楞次定律是下列哪个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A.电阻定律B.库仑定律C.欧姆定律D.能量守恒定律【例2】静电场中,一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自M点由静止开始运动,N 为粒子运动轨迹上的另外一点,则A.运动过程中,粒子的速度大小可能先增大后减小B.在M、N两点间,粒子的轨迹一定与某条电场线重合C.粒子在M点的电势能不低于其在N点的电势能D.粒子在N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一定与粒子轨迹在该点的切线平行【能力解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
【例3】如图,空间存在一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两个带电小球P和Q用相同的绝缘细绳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下,两细绳都恰好与天花板垂直,则A.P和Q都带正电荷B.P和Q都带负电荷C.P带正电荷,Q带负电荷D.P带负电荷,Q带正电荷【例4】如图(a),在跳台滑雪比赛中,运动员在空中滑翔时身体的姿态会影响其下落的速度和滑翔的距离.某运动员先后两次从同一跳台起跳,每次都从离开跳台开始计时,用v表示他在竖直方向的速度,其v-t图像如图(b)所示,t1和t2是他落在倾斜雪道上的时刻.则A.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小B.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比第一次的大C.第二次滑翔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的平均加速度比第一次的大D.竖直方向速度大小为v1时,第二次滑翔在竖直方向上所受阻力比第一次的大【能力解读】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3.模型建构能力【例5】如图所示,表面光滑、半径为R的圆弧形轨道AP与水平地面平滑连接,AP弧长为S,S R.半径为r的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运动到最低点P时速度大小为v,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从A运动到P的时间是OPRA .2S t v =B .2R r t g π-=C .4R t g π=D .4R r t g π-=【能力解读】利用抽象、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段,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从而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
2022-2023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选择题的快解全解巧解妙招课件(重点难点易错点核心热点经典考点)
【应用体验 1】 如图所示,等腰直角区域 EFG 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 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直角边 EF 长度为 2L。现有一电阻为 R 的闭 合直角梯形导线框 ABCD 以恒定速度 v 水平向右匀速通过磁场。t=0 时刻 恰好位于图示位置(即 BC 与 EF 在一条直线上,且 C 与 E 重合),规定导 线框中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时为正,则感应电流 i 与时间 t 的关系图线正 确的是( )
【解析】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有 效电阻减小,由“串反并同”知,电流表的示数将增大,电压表示数将减小, 小灯泡 L 变亮,电源总功率增大,电源内电压增大,A、B 两项错误;电容器 两端电压即电压表示数,由 Q=CU 知电容器将放电,通过定值电阻 R1 的电流 方向自左向右,C 项错误;因电源内电压增大,所以路端电压减小,由 η=UE ×100%知电源效率变小,D 项正确。
【典例 3】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 E,内阻为 r,C 为电 容器,电流表 A 和电压表 V 均可视为理想电表。闭合开关 S 后,在将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移动的过程中( )
A.电流表 A 的示数变小,电压表 V 的示数变大 B.小灯泡 L 变暗 C.通过定值电阻 R1 的电流方向自右向左 D.电源的总功率变大,效率变小
【答案】 C
【应用体验 2】 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 为 m0 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 m,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 长度伸长了 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 ΔL 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 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
A.(1+ΔLL)mg ΔL
【答案】 D
【应用体验 3】 (多选)水平地面上有两个固定的、高度相同的粗糙斜 面甲和乙,底边长分别为 L1、L2,且 L1<L2,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 小滑块 A、B(可视为质点)与两个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将小滑块 A、 B 分别从甲、乙两个斜面的顶端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取地面所在的水平 面为参考平面,则( )
6大锦囊冲刺高考物理
6大锦囊冲刺高考物理锦囊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位移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根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但凡与v0方向一样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推论①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推论②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推论③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锦囊二: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追及问题的本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一样时间内能否到达一样的空间位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间隔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复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打破口.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既可以出如今实验题中也可以出如今计算题中.解决此类试题的通法是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运动学公式探寻相关物理量间的联络,然后求解. 锦囊三:追及问题中的多解问题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问题:①两个匀加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赶加速度大的);②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③匀减速运动追赶匀加速运动;④两个匀减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赶加速度小的).除上面提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外,两物体间的初始间隔s0是制约着能否追上、能相遇几次的条件.3.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谨防漏解①认真审题,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画出物体间的运动示意图.②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紧扣前面提到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要注意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然后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思维程序如下图.锦囊四:受力分析的根本技巧和方法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主要根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详细方法如下: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施加了哪些作用.3.按一定顺序分析:口诀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根据其产生条件,切忌想当然凭空添加力.如【调研1】容易错选D选项,认为结点O受到运发动冲击力F以及重力mg的作用.要搞清楚,重力mg 是运发动所受的作用力,它不能作用在O上.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锦囊五:求解平衡问题的三种矢量解法所谓合成法,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两个力合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简捷明了,非常直观.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展分解.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展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 = 0,Fy= 0.(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那么来建立坐标系,比方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详细问题要详细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题目的详细情景和设问灵敏选取.锦囊六: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两物体直接接触、互相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一样(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锦囊七: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必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1.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两层含义: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3.牛顿第一定律描绘的是理想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它描绘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怎样运动.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因此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高考物理临考应试锦囊(五)考试心态再回想
2021年江苏新高考物理临考应试锦囊(五)
考试心态再回想
1、高考当平时,答卷如练习
2、遭遇难题,要作冷静思考
3.大考失误常有,大将风度面对
4.积极的自我暗示
审题仔细作答缜密,
一旦确认不再回首。
适度紧张是好事,别怀疑自己。
狭路相逢勇者胜,良好的心态就是成功。
5.学会自我减压
不要老想着一定要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
把考试看成一种挑战,会激发自己很快进入状态;
把考试看成一种锻炼,会以平和的心态投入;把考试看成一次机会,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
6.多拿1分是1分
勿想总分多拿一分是一分
多拿一分就是成功!。
2013高考物理复习技巧:物理复习锦囊十五(一)
2013高考物理复习技巧:物理复习锦囊十五
(一)
高考的冲锋号已经吹起,同学们都拿起最终的复习成果,为最后的胜利发起终极冲锋,开创人生新的旅程。
为各位提供各种高考试题试卷、高考作文范文、高考复习资料为大家争取高考试卷上的每一分。
锦囊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
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位移速度公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
推论①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
推论②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推论③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