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

第三章 经济区、城镇体系 与中心城市
2.比较优势论
又称“比较成本论” ,即:在资本和劳动等生 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各个国家
和地区应该专门生产其在生产成本上相对优势最大
或劣势最小的产品,并互相交换,从而对各方都有 利。
第三章
经济区、城镇体系 与中心城市
葡萄酒 的生产 成本 80个劳 毛呢的 生产成 本 贸易后的 成本节约
4. 沿铁路、大江沿线组成的经济协作区
如: 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带市长、专员联席
会议;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沿黄河
7省区经济协作带等。有利于发挥交通运输干 线的作用, 合理利用资源,治理河流。
5. 围绕共同资源开发目标的经济协作区
如: 晋陕蒙宁能源基地经济协作区; 地跨川 鄂两省三地一市一县的三峡经济开发区等。
☆互补性
☆中介性
☆通达性3.城市空Fra bibliotek相互作用的度量
借鉴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
Gm1 m 2 E 2 r
在公式中,物质之间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城市的“质量”与两个因素相关:一个是城市
规模,可用城市总人口来反映;二是城市经济能量,可用
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则城市A与城市B之间的经济引力可 近似看作:
☆信息中心
☆科学技术中心 ☆文化教育中心
二、中心城市的地位与类别
在任何城镇体系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城市居于核心地位、
发挥主导作用,这便是中心城市。它对于所在的经济区而言就是经
济中心。
1.中心城市的地位
2.中心城市的类型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性城市——如香港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全国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 ☆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如天津、重庆、广州、武汉…… ☆具有省域影响力的省级中心城市——如石家庄、济南、青岛…… ☆具有地方影响力的省内中心城市——如秦皇岛、保定、廊坊……
城市经济学课件第3章

• 内生技术进步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知识外溢、研究与开发等等。 • 内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美籍奥地利学家熊彼特1912年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提出创新理论, 认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
•
公式的经济内涵:经济产出是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的函
数,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产出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加。
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要素产出效率。
(二)索洛模型
•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M·索洛(Robert Solow)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 主要贡献之一是建立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
• GY=αGL+βGK+TFP
•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1960年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取大量知识与技 能的高素质的劳动力。
• 在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多寡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 强度。
• 人力资本是劳动力的智力资本与健康资本的结合。
城市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差异
• 第一,主体不同:城市政府是营造城市创新环境的主体,国家创新环 境则主要依靠由中央政府来营造;
• 第二,政策结构不同:城市政府要将中央政府的创新政策和制度具体 化到城市政策和城市的经济行为之中,并根据具体城市的经济文化特 征加以丰富和补充;
• 比如:在政策环境中突出具体的产业政策,鼓励富有城市特色和市场 竞争力的产业群的创新和发展;
新
创新的 利润或 者亏损
外生的科 技发明与 技术进步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第3章城市经济增长

投入----产出研究的局限性
乘数随城市规模增长而增长,反映了较大城市有能 力供养更多种类的厂商。 城市规模与中间投入品
第 城市增长时,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增长,而且这些 四 节 投入中的更多部分将由地方供给而非进口。
投入品价格变化
投入品价格的变化导致了改变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作 产 用的要素替代。
替代效应 当城市工资增长时,出口者与地方生产者用资 本代替了相对昂贵的劳动。这就是替代效应。 产出效应 当城市工资增长时,提高了商品的价格,减少 了产出,从而减少所需的劳动量。 (一)劳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第 二 节 城 市 的 劳 动 市 场 和 经 济 增 长
Urban Economics
一、劳动需求曲线
第 四 节 投 入 产 出 分 析
—
Urban Economics
交易表
入 生产企业 投
电脑 厂商
0
电线生 产商
$300
本地 商人
$150
出 口 居民 $180 $1,370
合 计
电
脑
$2,000
电
线
$400
0 $1,000 $600
0
0 $600 $100
0
0 $2,000 $350
0
$2,500 0 $920
第 一 节 经 济 增 长
Urban Economics
一、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 量的提高。 国民收入指标 经济增长的测度 就业量指标
第 一 节 经 济 增 长
城市就业量与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规模之间存 在稳定的对应关系。
Urban Economics
第3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它把城市经济划分为两类大部门: 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 基础部门往往承担该区域或所属国 家某种产品的大部分生产,这些部 门的产出品是外部市场导向的;还 有很多产业的产品主要是为当地居 民提供服务,这些服务部门构成了 非基础部门。
模型的核心思想
城市外部(本国市场或国际市场) 向本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 基础部门又向本市非基础部门提出 需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础 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这一比 例越高则城市经济增长率越高。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
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增长的含义与测度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第一节 城市经济增长 的含义与测度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含义
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 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 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 的提高。
经济增长的社会产品增长内涵指城 市生产的产品或城市GDP数量的增多。 经济增长的生产能力增长内涵既包 括决定生产能力的直接生产要素的 规模扩大和质量的改进,也包括反 映生产能力的生产要素间接影响的 程度与水平。
输入方程:Mu=C+dYu (1-t) 投资方程:Iu=Io+e Yu (1-t) 税收方程:Tu=tYu 政府支出方程: Gu=Go-f Yu (1-t)
上述方程中的参数都是根据城市经济 的特点定义的,其中 消费方程中的a是城市基本消费水平, 是外生决定的,b是城市居民边际消 费倾向,这与全国范围的经济增长模 型是一样的。
G
n
G
n
g1 g 2 g 3 g n
平均增长速度:是平均发展速 度的增量部分,其关系是
g G 1
(2)运用人均国民收入的测度 以人均指标计算的城市经济增长 速度更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或市 民福利的提高幅度,其表达式如 下: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01
城市输出部门和地方化部门的产业政策
02
确定城市基础部门。
03
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
04
发展城市地方化部门的政策。
05
培育产业集群。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收益政策 城市劳动力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资本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政策。 城市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环境政策 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 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城市投入产出表
投流量 入产出
产 出 品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
总产出
制造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消费
投资
输出
中间投
制造业
18
6
10
4
11
41
90
生产服务
18
10
3
0
10
9
50
生活服务
0
0
0
60
0
0
60
初始要素投入
27
29
44
0
0
0
100
输 入
27
5
3
12
3
50
总投入品
90
50
60
76
24
50
0
0
Db
Wb1 Wb2 Wb0
Sa
Sb
图3-3:累计因果模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工资
工资
Lb2 Lb1 Lb0 劳动力
Da2
Db1
《城市经济学》第三讲 城市经济增长

第三讲城市经济增长311……几个现实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可流动资源城市在全国或全球是不平衡增长布局的城市是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地,是创新的发源地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发展制定者最为关心的重要议题之一312主要内容第一节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与测度问题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机制问题第三节城市经济增长政策问题313第一节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与测度问题l l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314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社会总产品及其生产能力的增加。
通常用GDP/GNP及其人均水平的增加表示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同样可用GDP及其人均水平的增加表示315一、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城市经济增长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区别规模报酬假定不同。
城市经济增长的特性之一是规模报酬递增,而国民经济增长的古典模型限制递增规模报酬考虑因素不同。
国民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抽掉空间因素,而城市经济增长分析必须考虑空间因素对制度重视程度不同。
城市经济增长分析更重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作用,国民经济增长分析往往将制度性、政治性因素当作既定前提遵循规律不同。
国民经济增长遵循经济周期的一般规律,而城市经济除此之外有自己的增长动态与规律(如国民经济高涨时期会有城市衰退,而国民经济衰退期却有城市的繁荣)316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一)国民收入指标(二)就业量指标317(一)国民收入指标国民收入总额的测度实际测算用城市GDP分析城市经济增长可用定基速度、环比速度和平均速度人均国民收入的测度更能反映人们生活水平和市民福利的提高幅度318(二)就业量指标用城市的就业量来代表该城市的经济规模,用就业量的变动来表示城市经济的运动城市总就业量分两部分:向市域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输出部门)的就业量,向市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部门(本地部门)的就业量就业量在外部条件不变时,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稳定对应关系:Y=f(L,K,T)式中,Y-总收入,L-就业量,K-资本,T-技术在外部条件(包括技术)不变时,T是常数,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K是L的函数,设K=g(L),那么,Y=f[L,g(L)],即总收入是就业量的函数319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机制问题l l 一、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机制二、城市经济增长机制的描述——增长模型3110一、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机制城市经济增长机制是指引起城市经济增长的城市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共同作用方式增长模型通过对复杂现实的抽象和简化,可清晰地描述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3111二、城市经济增长机制的描述——增长模型(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二)供给基础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三)投入产出模型3112(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需求指向模型(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
城市经济学课件第3章

3.1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经济 3.1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与城市规模增长
按照城市内集聚的要素不同,可以把城市规模分为 城市空间规模(用地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经济规模(狭义城市规模) 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 目前,国际上常用人口规模作为城市规模统计的通 用指标。
3.1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经济 3.1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与城市规模增长
3.2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3.2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Button,K.J.,1976)的 最小成本法:
商 品 成 本 效 益 TR
TC
O
P1
城市
3.1与
的城市规模分析
3.2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3.2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与评价
最小成本理论是最早提出来的,因而尽管在理论 上有一定的适用性,也可以做实证研究,但随着经 济学理论的发展,它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也就不可 避免的显露出来。 例如,最小成本分析采用不同的成本口径、分析 期间、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在 成本口径选择中,更多地从城市在建设造价和经营 费用上的经济性去考虑,而不是基于整个国民经济 的效果出发来考虑。而且,最小成本理论分析不考 虑城市规模效益,而效益也是城市规模的函数。
3.1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经济 3.1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与城市规模增长
城市规模经济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居民个人 企业 城市。
3.1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经济 3.1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 与城市规模增长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经济存在一定的 正的相关性。 超大、特大、大、中等以及小城市的规模经济效 益存在较大的不同。 这一点有不少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 似的结论。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 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 展质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 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 展质量。
03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城市经济增长指的是城市地区生产总 值的增加,反映城市经济活力和发展 水平。
特点
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空间聚集性、非均 衡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受到产 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政策 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布局产 生影响。
人口规模与分布
人口规模和分布决定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 。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空间布局的集中程度越 高。
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和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布 局。
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合理 的空间结构能够促进经 济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城市人力 资本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开放合作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吸引外资 和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城市的 国际影响力。
城市群的发展与合作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 通过产业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和市场融合实现共同 发展。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优化目标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旨在提高经济效 益、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升级路径
升级路径包括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组织升 级和功能升级等。技术升级指通过研发和创 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升级指开发新产 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组织 升级指通过企业并购、集团化等方式提高产 业组织效率;功能升级指从产业链低端向高
城市经济学第3章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收益政策 1、城市劳动力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2、城市资本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3、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政策 4、城市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政策
第四节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环境政策 1、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 2、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 3、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观察城市经济增长可以分别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 来分析,而将两种角度的分析结合起来,就可以采用 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运用于城市经济,可以更方便 地研究城市经济增长中的部门作用和要素作用。
第三节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两种模式 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城市经济实现长期增长 所依赖的基本源泉、机制与路径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 总体特征,分为粗放型增长模式和集约型增长模式。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1、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模型的核心思想:城市外部(本国市场或国际市 场)向本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基础部门又向 本市非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 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则城市经 济增长率越高。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2、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表明:当地方投资、政府支出或输出增加一个单 位的时候,城市地区的总需求就会按照这个乘数的数 量来增长。
第二节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二、供给基础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供给情况。 城市区位资源和生产能力条件好,就能获得城市经济增 长的动力。供给基础决定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就是根 据城市资源和要素的生产能力,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的内 在机制,主要包括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累积因果 效应经济增长模型。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学: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并且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学成为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学科之一。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将就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的推动力1. 人口增长:人口的集聚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民进城务工、年轻人求学、人口迁徙等因素,都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2. 就业机会: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城就业。
3. 社会配套设施:城市相对农村更为发达的交通、教育、医疗等社会配套设施,也是人们迁往城市的吸引力之一。
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1. 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化使得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市场规模得到扩大,从而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2.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技术培训等机会,培养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使得人力资源得到更为优化的配置。
3. 创新驱动力:城市化环境下,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更容易实现,这有助于创新的产生和传播,推动经济增长。
三、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挑战1. 城市扩张导致的资源消耗: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水资源等变得更加紧缺,城市化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2. 城市空间效率低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城市空间效率低下,交通堵塞、房价上涨等问题较为突出。
3. 城市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压力较大,城市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城市失业问题愈发突出。
四、促进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途径1.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和开发城市土地资源。
2. 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增加其职业机会和待遇。
3. 加大对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配套设施。
城市经济增长

经济圈的意义
• 按经济圈组织经济活动,有利 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有利于发挥地区的综合优 势, 有利于企业实行跨地区、 跨行业的专业化协作,使整个 区域的整体功能得到很好发挥。
国外城市经济发展案例
• • 美国: 1.城镇小而多 美国“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 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 般200人的社区就可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申请设 “市”。美国城市规模大小差异很大,从几百万人口到几百人都有;但以3万-10 万人口居多。近30年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区、城市圈或称为卫星城集中起来的城市带, 是大批小城镇的集合,而不是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 2.城镇集聚度高 大量的小城市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带),美国联邦 城镇集聚度高 大量的小城市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 统计机构把它称之为“都市区”。 3.城市独立性强 美国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各州相对独立,各城市独立性也很强, 城市独立性强 强调各市自治。 4.行政管理机构精简 美国政府内部管理简单化,政府官员少,部门少;小城市政 行政管理机构精简 府官员报酬很低,甚至没有,都是兼职的。 5.交通十分发达 航空便捷 交通十分发达 航空便捷,洛杉矶、华盛顿、纽约等大城市均有2—3个大型飞机 场,航班很多,几乎每分钟都有飞机起飞降落。 6.市镇规划科学而稳定 美国非常重视市镇建设规划。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详细发 市镇规划科学而稳定 展规划。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市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规划就具有法律 效力,十分稳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必须经市民重新审议通过。 7.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近百年来,支撑美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人 重视教育、 重视教育 才。美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除有专门管公立学校的教育委员会 外,还有一些准政府机构——学区。美国的教育事业主要是由州来管理的。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 2.运用人均国民收入测度城市经济增 长。以人均指标计算的城市经济增长速 度更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或市民福利的 提高幅度。
• 可见,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依存于两个 因素:国民收入增长率(g)和人口的 增长率(p),国民收入增长率会提高 人均收入增长率,而人口增长率会降低 人均收入增长率。
• (二)就业量指标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需求指向模型(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是研究来自城市域外 的市场需求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模型; 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分析城 市经济发生增长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 主要包括城市基础部门模型和凯恩斯城市 经济增长模型。
• 需求指向模型(The Demand-Orientated Model)是 研究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作为城市经济增长动力 的模型;它根据来自城市域外的市场需求,分析城市 经济发生增长现象和过程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城市 基础部门模型和凯恩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Export Base Model)是最早最广
发展速度是某一时期内城市经济总量水平 (Yt)与基期水平(Y0)之比。定基增长 速度是某一时期内城市经济总量水平(Yt) 比基期增加的增长率。
• (2)环比速度。是一个长时期内城市经济 分期的逐期发展和增长速度,包括环比发 展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环比发 展速度是城市经济各个时期(t)的产出水 平与其上一时期(t-1)水平之比(指数或 倍数)。
• 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是以劳动力和资本 对于要素价格差异的调整不是“瞬间” 假定为前提的,即要素市场的调整机制 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但是在长期中, 生产要素的流动肯定能够消除城市间要 素报酬的差异。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的决定因素
1. 出口的需求。对城市出口品需求的增长增加了出口品的 生产,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 劳动生产率增长。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的价格并导致产 品需求量增大,但同时生产率提高也会使企业在既定产 量下可以使用更少的劳动力。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的 最终效应取决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当弹性足够大时, 需求价格弹性 生产率提高会导致价格下降而带来对产品需求的增长, 超过因生产率提高而减低的对劳动力的需求。 3. 城市的工商业税收和公共服务: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公共服务(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 产的中间投入品,其价格是企业付出的工商税收。如果 公共服务的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产品需求 下降,引致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当城市的税收和公共 服务的组合改善时,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上升,对 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三、企业素质——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机制 企业素质 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机制
现代城市中,企业作为创造财富并为城市提供生存基 础的经济组织,既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和组织细 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单元;又是城市扩大投资、 拓展生产力发展规模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微观基础。 由于企业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与作用, 因此企业素质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活力的大小, 将直接决定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效益的高低, 从而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机制。
三、城市基础设施 :是城市经济增长中供给基础的主 要部分。 (一)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短期来看,城市基础设施的效应在于提高生产率, 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城市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作为一种中间 产品直接投入城市生产体系的,因此对城市生产行 为和生产率的提高有直接作用。这类基础设施主要 是经济性的基础设施,如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邮 电通讯、供水设施等 。 作为最终产品供居民消费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 居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由此间 接地影响城市的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率。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21
如果假定资本对要素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更 高,那么低工资的城市将会因为劳动力流出慢 和资本流入快而获得更多的生产投入品,它们 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高于那些高工资水平的城 市。最终所有地区的工资水平会趋向一个稳定 的均值。 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已证明这一收敛情况,当然 也有一些例外,如有些地区工资率一直高于其 他地区,而且它们的增长速度也更快。
Y R K 1 L
* ut * ut
* ut
在上述条件下,n可以重新表达为: N=n0+n1B (3.7) 将式3.7代入式3.2可得两个结果: ① T(1-n0-n1B)=T-n0T-n1TB=T(1-n0)-n1TB=B 或 T=B[(1+n1T)/(1-n0)] (3.8) ② T(1-n)-△nT=△T(1- n0-n1B)-n1T△B=△B 或 △T=[ (1+n1T)/( 1-n0) ]△B (3.9) 我们可以发现,新的经济基础乘数随着本地 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变大。这个表达式的经济 学含义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会带来该地区经 济增长对基础部门规模变动敏感性的进一步 11 增大。
19
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那么在均衡状 态,工资将会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利率将会 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我们得到: Y Y Rut Pt (3.22) Wut Pt (3.21) K ut L ut 这里,Pt是产出品的价格,而且它也被假定其 在各城市取值相同。 很明显,资本和劳动的比率将会决定城市间的 要素价格差异。因此,有理由假设资本和劳动 力会根据要素价格的差异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 流动。 20
(3.23) (3.24)
23
Ru K 3 4 5 g i t 1 R t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 a bYu 1t I0 eYu 1t G0 fYu 1t Xu c dYu 1t (3.21)
整理后得到:
Yu
a c I0 G0 X u
1 b d e f 1 t
(3.22)
这就是凯恩斯思想的城市经e − f)](1−t)﹜部分是城市经济
对于一个新进入城市的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乘 数的影响,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新迁入厂商对当地产品和服务的初始消费
量,设ΔXf来表示;二是新迁入厂商的初始消
费行为引起的对本地经济的多层次的连锁影响
所形成的总影响量,可以用ΔXf(bs − ds)
(1 − ts)来表示,其中bs是新迁入厂商的边
际消费倾向,ds是新迁入厂商的边际输入倾向,
(3.40)
SL= 1.1185Em + 1.5709Es = 0.6I (3.41)
I = 1.8642Em + 2.6183Es
(3.42)
完全投入系数
内涵是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的总和 其表达式为:
n
bij aij bilalj
l 1
(i, j 1,2,, n)
第三节 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0
工资 Sa
Sa1
Da
Da1
La0
La1
城市A
La2
劳动力
Wb1 Wb0
0
Sb1 Sb
Db
Lb1 Lb0 城市B
劳动力
图3-2:新古典理论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工资
Wa3 Wa1 Wa2 Wa0
0
Sa Sa1
工资
Da2
Wb1
Wb2
Wb0
Da
Da1
0
La0
La1
La2
La23
劳动力
城市A
图3-3:累计因果模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Sb1 Sb
Db Db1
Lb2 Lb1 Lb0
劳动力
城市B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制造业部门、 生产服务部门和生活服务部门。
表3-1就是这个城市的投入产出表,这里行表 示产出品和要素的供应去向,列表示城市生 产部门对于中间投入的需求结构和各种经济 主体对城市最终产品需求的部门结构。
Yt Y0
Pt 100 % P0
可见,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依存于两
个因素:国民收入的增长率(g)和人口
的增长率(p),即:
gp g p
(二)就业量指标
就业量(Employment)对城市经济来说是一 个重要的测度指标,它甚至比国民收人指标更 常用,也更有用。
在采用就业量作为测度指标时,是用一个城市 经济系统中的就业量来代表该城市的经济规模, 用就业量的变动来表示城市经济的运动。
而 N1 / B 为配套产业的就业与输出产业就业人数的
比例, (1 ) /(1 ),为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城市
人口的比例,并令乘数 N2 /(B N1 N2 e) ,则上述
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大为:
Pt Bt N1t N2t e
Bt t Bt t (Bt N1t N2t e) t (Bt N1t N2t )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目标模式
(一)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帕累托最优效率是这样一种状态:当前整个经济体 系中每个经济主体的社会福利在现有条件下,已经 达到最佳状态,不能再做任何改善了,任何改变都 会降低某些人的福利。
未
来
每
年
产
出
Y
X
I3 A x*
I2
X X*
0.8 0.2 0 0.3
0.12 0.8 0
0.58
0.1667 0.05 1 0.7333
0.15 M Em
0.1
SP
Es
0.6 SL 0
1
I
0
解上述矩阵,可以得到:
M = 1.9512Em + 1.1113Es
(3.39)
SP= 0.7907Em + 1.9533Es
P (1 )(1 )B
式中,P为城市人口总量, e/ L 为城市非就业人口与 就业人口的比例
B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是引起联动关系的比例,隐
含了内在的乘数关系,从而使模型由静态走向动态
Pt (1 t )(1 t )Bt
设城市输出产业的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为 N1 ,城市共 同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 N2 ,城市非就业人口为e,
0
0.6 0
0
0
输入产品 0.3
0.1
0.05
0.1579 0.125 0.15
总投入品 1
1
1
1
1
1
1
根据表3-l和表3-2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每个 部门的产出方程。设M表示制造业的总产出水 平,SP表示为生产服务部门的总产出水平, SL表示为生活服务部门的总产出水平,Em和 Es分别表示城市制造业和生产服务部门的输出 产品数量,I表示城市居民的总收入。于是,城
2.测算技术进步YA 的YA , 成KY效YK 和
L Y
L Y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ΔK/K、 ΔL/L、 ΔY/Y的数值可以通过统计数字的搜集计算得出, 但ΔA/A无法由统计数字得出,因而采取剩余法
计算
At Yut Kut (1 ) Lut
At
Yut
Kut
Lut
3.制定城市生产要素组合的调控政策
品,城市的总需求方程及其总需求各构成部分的决定式形式
如下: 总需求方程:Yu Cu Iu Gu Xu Mu
(3.15)
消费方程: Cu a bYu 1 t
(3.16)
输入方程: Mu c dYu 1 t
(3.17)
投资方程: Iu I0 eYu 1 t
(3.18)
税收方程: Tu tYu
(3.19)
政府支出方程:Gu G0 fYu 1 t
(3.20)
如果假定城市政府有固定的支出GU,按照固定的税率 t在本地征税,这样居民的税后可支配收入就是YU (1−t)。把(3.16)、(3.17)、(3.18)、 (3.19)、(3.20)式都代入到(3.15)式中,我们 可以得到:
如果设L为城市就业人员总数,B为城市输出产品产业 就业人员总数,N为城市非输出产品产业就业人员总 数,L B N,而N / B 为非输出产业就业人员与输出产业 就业人员的比例,这种二分法的分析工具,可以写成 下面的公式: L (1 )B
反映了城市就业人口规模是由城市输出产业的就业规 模和非输出产业就业与输出产业就业的人数比例来决 定。根据这一规律,也可以探讨城市化的增长机制。 即:
xij Xj
0 aij 1
投入系数表
制造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消费
居民(I) 投资 小计
输出
制造业 0.2
0.12
生产服务 0.2
0.2
生活服务 0
0
初始要素投入 0.3
0.58
0.1667 0.05 0 0.7333
0.0526 0 0.7895 0
0.4583 0.15 0.8
0.4167 0.1 0.2
ts是新迁入厂商要承担的税收。这样,新迁入
厂商在本市的每一轮的产出循环的总影响可以
表示为如下的方程式:
Y f
X
f
1
X
b
u bs d
ds 1 ts e f 1
t
(3.25)
X
f
1
bs
d 1
s 1 t b
s b d e
d f
e 1
t
f
1
t
二、供求基础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市各个部门的总产出可以表示如下:
M = 0.2M+0.12SP+0.1667SL+0.15I+Em (3.34)
SP = 0.2M+0.2SP+0.05SL+0.1I+Es
(3.35)
SL = 0.6I
(3.36)
I = 0.3M+0.58SP+0.7333SL
(3.37)
把上述(3.34)式到(3.37)式用矩阵表示为:
50
总投入品 90 50
60
76 24 50
若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城市投入产出的比例,还 必须掌握城市生产部门中的各种投入产出系数。
直接投入系数被定义为每个部门所使用的某个 投入品数量与该投入品总价值的比例,设aij直 接投入系数,xij为中间产品流量,Xj为城市生 产部门的总产出,其表达式为:
aij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一)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把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的经济划分为两类大部门,基
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 核心思想:城市外部(本国市场或国际市场)向本
市的基础部门提出需求,本市基础部门又向本市非 基础部门提出需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基础部 门和非基础部门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则城市经济 增长率越高。
城市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 它与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增长在范畴内涵上 有明显的区别。
二、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一)国民收入指标
1.运用国民收入总额的测度
(1)定基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
G Yt 100 % UGDPt 100 %
Y0
UGDP0
定基增长速度:
G Yt Y0 100 % Yt 100 %
增长的乘数。
对于(3-15)式,可以进一步的分解为两项内 容,即:
Yu
1
a c I0 G0 X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