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大纲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96 学时 6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普通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是200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训蒲和朱伟义。

主要讲述了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本教材借鉴国内外动物学资料编写而成,对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组织,除保持传统的、经典的动物学系统特色外,注重国内外动物学研究现状、研究的新进展、发展趋势以及与专业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反映学科水平;突出代表动物的科研价值,经济动物的综合利用途径,独树一帜,以体现农科特色;在整体上注重与中学动物学及组织胚胎学等课程的衔接,以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

本教材极易与专业接轨,并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前言绪论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杀人蟹是日本蜘蛛蟹的变种,身躯庞大,最大的样本腿展开后长4.2米,动作却十分灵敏,在它眼前游过的小鱼,几乎没有一条能逃脱它的巨大螯钳。

为了寻找攻击对象,这种蟹会悄声无息的漂浮在海面上,露出两只潜望镜式的眼睛,发现附近有人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凭着8只锐利的爪子,狠狠在缠住拼命挣扎的人,然后再用两只又大又坚硬的螯钳,去攻击人的身体,直到人遍体鳞伤、精疲力竭死去,接着他们便把人吃掉。

(小编已经开始害怕起来了)。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及对先修课的要求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有效地改造、利用、控制动物界,使之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括水平服务。

通过动物学的学习,可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为有益动物的永续利用、有害动物有效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此外,动物学是生物、医学等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生物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门课是高等院校动物类等各专业的重要基本理论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

二、重点及难点在理论知识方面,用比较解剖动态发展的观点阐述各等级类群、器官系统的宏观、微观构造,以动物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功能与形态,机体与环境的统一,演化发展为主要理论,培养学生对生命起源和演化知识的了解,用进化、归纳、演译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国内外动物科学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和趋势。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0 绪论基本要求:要求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界、物种的概念,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

了解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学科的发展简史。

掌握动物分类的知识。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界和物种的概念;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动物分类的知识。

难点:生物的分界、物种的概念。

0.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0.2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0.3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0.4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0.5动物分类的知识1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基本要求:掌握动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裂、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动物的基本器官和系统。

重点:动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裂、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动物的基本器官和系统。

难点:动物细胞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周期与细胞分化、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

普通动物学复习纲要绪论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2.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3.物种的概念: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整体,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4.双名法: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后一个是它的种本名。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

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内胚层发育,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肌肉组织,神经组织,2.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3.系统:一定机能尚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代表动物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大草履虫。

(重点:草履虫的结构)1.间日疟原虫生活史:(见书)2.世代交替:世代交替指的是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中胚层形成的意义:从扁形动物们开始出现中胚层,中胚称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从而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中胚层的形成不仅促进了动物的新陈代谢,并为各器官系统的统一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第四章多孔动物门1.是生物进化的侧枝因为有胚胎逆转现象(与大多数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相反,即动物极内陷)第五章腔肠动物代表动物水螅1.辐射对称,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可编辑全文】

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30201适用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总学时:54学时一.编写说明1.本大纲是根据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而编写。

2.《普通动物学》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两个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以动物的形态结构为基础,进而了解动物的分类、习性、生境、经济意义及起源进化等内容。

3.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群动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等主要特征、同时了解动物的分类依据,以及与国民经济意义,另外,倡导学生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为后继课程如:家畜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寄生虫学、经济动物学及药用动物学等奠定理论基础。

4. 本课程是形态学教学,所以应注意运用挂图、幻灯,特别是动物实体标本等直观教具,同时,还应多从事野外生态考察,从而培养、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提高学习热情,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增强学生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5. 本大纲虽然适用于以上两个专业,但是由于学时的不同,所要求开出的内容也略有不同,所涉及的内容有标注。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三.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目的、意义、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节动物学的基本概述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等动物学的目的、意义——控制与改造利用动物界。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描述法、比较法、实验法。

生物学的分类知识——分类方法、分类等级、种的定义、双命名法第二节动物学发展简史简介动物学发展简史,并参观动物标本室。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动物学的目的、任务、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2.着重掌握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分类等级、种的定义、双命名法。

3.简单了解动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种的定义、双命名法。

实验内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实验要求: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便为后来的实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后继课程的相关实验铺垫。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名称:《普通动物学》二、考试方式:闭卷三、考试时间:90分钟四、试卷结构:总分100分。

其中名词解释题10分,判断题1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35分,综合应用题25分。

五、参考书目《普通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刘凌云,郑光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六、考试的基本要求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行为及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要求学生以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生物与环境的高度适应、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为主线,根据教材各章节的脉络,全面系统地识记基本概念、重要名词,深刻理解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动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动物是不断进化的等基本观点和规律,并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

七、考试范围考核知识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物种的概念;双命名法。

要求:理解物种和双命名法的概念。

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2.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3.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要求:了解动物细胞的分裂方式;理解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动物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及功能。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代表动物的特点;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要求: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伸缩泡、细胞内消化、裂体生殖、接合生殖、包囊、应激性等基本概念;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点;2.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3.腔肠动物的主要类群及主要代表动物的特点。

要求: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水螅的身体构造;比较分析水螅与水母在形态结构的主要异同;掌握皮肌细胞、神经网、辐射对称、世代交替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的基本类群。

普通动物学 教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普通动物学”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为学生奠定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态度与观念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标为厚基础、强能力的精英型人才奠定见识的基础。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从秋季学期第2周开始授课,周学时3绪论 1 学时内容:生物分界、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动物的系统进化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分界;理解动物的系统进化;掌握动物分原生动物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重点、难点动物的系统进化第一章原生动物门 2 学时内容: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间日疟原虫和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史、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重要种类、原生动物门的系统发展教学目标:了解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原生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重点、难点: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殖;疟原虫的生活史其它教学环节:总结致病原生动物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措施第二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 学时内容: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方式教学目标:了解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方式重点、难点: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几个阶段的形成方式第三章多孔动物门 1 学时内容: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胚胎发育过程,代表动物的结构教学目标:了解多孔动物门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多孔动物门的胚胎发育过程;掌握多孔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重点、难点:多孔动物门的胚胎发育过程其它教学环节:讨论多孔动物为什么又称为侧生动物第四章腔肠动物门 2学时内容: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水螅的结构及生活史、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的特征及重要种类、腔肠动物门的系统发展教学目标: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重点、难点:水螅的结构和生殖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讨论腔肠动物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海洋大学考研《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海洋大学考研《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912《普通动物学》考试范围说明
一、考试性质
《普通动物学》是上海海洋大学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考试的专业课程。

是生物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动物学基本理论、动物分类、系统演化为主要内容。

二、考察目标
主要考查考生对动物基本分类、代表动物及其结构特征、动物系统演化、动物进化及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考生掌握对动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基本知识。

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特点;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

三、考试形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参考书目
《普通动物学》(第四版),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五、是否需使用计算器
否。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Zoology课程代码:05112002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 4.5 学时: 76 (理论学时:46 实验学时:30)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3.适用专业:生物科学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参考书:(1)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杨安峰:脊椎动物学(修订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科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大部分,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动物的形态结构、类群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等,了解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地位及分布,动物与人类及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在工、农、医及环保等方面的实际意义等。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应重视实验课,使学生学会各类代表动物的解剖、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

教学手段主要是标本、模型和多媒体等相结合,同时结合近郊和野外实习,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含课内实验)1.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含课内实验)绪论(1)内容要点: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重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1学时)内容要点: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实验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所属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实验学时、学分:64学时 2 学分(全学年)一、实验教学目的动物学实验课程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体系。

动物学实验以动物进化主线的代表动物为实验材料,观察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胚胎发生;对部分动物进行培养和分类。

动物学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部分,其中贯穿着生物学原理、实验思路、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技巧。

二、实验教学要求动物学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动物解剖技能;通过实验观察,掌握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理解其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综合性实验研究,理解动物结构的系统发生。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一)动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是实现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除巩固和充实课程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生物学素质,学习从事生物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明确动物学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的有序性和相关性,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功能与结构的统一性。

增强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

每次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过程及报告内容(实验报告按统一格式,采用山西师大实验设备处统一印制的实验纸。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试剂与仪器、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与分析)为评分标准。

最后对多次实验成绩进行总分平均即为本门课程成绩。

五、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组织细胞的观察(1) 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 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 项目主要目的要求: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动物4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4) 主要材料和用具:显微镜;各类组织切片。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普通动物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主要介绍动物学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无脊椎与脊椎动物各门类的分类、基本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基本生命活动、进化关系等知识;培养学生对常见动物的分类鉴别、开展基本生物学研究的能力;树立动物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思想;结合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通过理论教学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六、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最终成绩使用百分制;课程最终成绩构成比率:平时占50 %,期末占50 %;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项考核项目,总占比50%,考核项目包括:课程思政实践(占5%)、出勤5%、提问表现5%,网上平台作业10%,团队调研报告25%。

期末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

从本课程的试题库中调取各类题型的考题若干(总分100),形成A卷和B卷两套试卷(闭卷)。

其中,基础知识占60%,综合分析30%,能力拓展10%。

试卷题型一般包括:(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以及从(4)选择题、(5)填空题、(6)填图题、(7)是非判断题中任选1-2种。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成绩构成考核项目考核关联的课程目标考核依据与方法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100%七、教学资源表6 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资源类型资源教材《普通动物学》刘凌云等, 高教出版社, 2009参考书籍或文献《动物学》姜乃澄丁平, 浙江出版社2007;《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等, 高教出版社, 2008; 《动物生物学教程》左仰贤等, 高教出版社, 2003;课程网址课程文档大作业模板、模拟测试题八、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

《普通动物学》大纲普通动物学(6306)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不深。

因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故基本技能不多。

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动物种类很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和异同点;只能在学习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联系规律。

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起步基础课,必须在学好该门课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一步掌握其他基础课与专业课。

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分类阶梯中的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躯体形态结构、细胞构造、繁殖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一般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抬头课。

对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

故是本专业首先要开考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本课程重点是:1、各门动物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2、动物和人的关系本课程难点是:1、动物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2、多种动物同种结构的特点本课程的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纲及各目的异同点。

-1-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一般了解:(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学的范围与研究方法。

3)动物的分类方法。

2、熟练掌握:动物的分类阶元、命名与现行分类系统。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完整word版)《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20XX年)一、大纲综述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动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动物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二、考试内容绪论了解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掌握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等。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与各类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等各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

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

生物发生规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害与预防和治疗。

第七章原腔动物(又名假体腔动物)掌握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进化意义。

了解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和轮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代表动物及其意义与起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动物学(6306)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

主要特点是涉及知识面较广,理论不深。

因是本专业的基础课,故基本技能不多。

课程内容中提到的动物种类很多,只能按分类等级才能找出其规律性和异同点;只能在学习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其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联系规律。

学习方法应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个性到共性,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与考核点,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普通动物学是养殖类与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等专业的起步基础课,必须在学好该门课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进一步掌握其他基础课与专业课。

该课程的任务是学习各分类阶梯中的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动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动物躯体形态结构、细胞构造、繁殖与遗传等基本知识;一般掌握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发生、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能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食品卫生检验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家畜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抬头课。

对动物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家畜中毒及毒物检验,家畜传染病学,家畜寄生虫学等专业课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作用。

故是本专业首先要开考的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等。

本课程重点是:1、各门动物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2、动物和人的关系本课程难点是:1、动物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2、多种动物同种结构的特点本课程的疑点是:同门动物各纲及各目的异同点。

-1-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一般了解:(1)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学的范围与研究方法。

3)动物的分类方法。

2、熟练掌握:动物的分类阶元、命名与现行分类系统。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第五节动物分类的知识(三)考核知识点1、生物的概念。

2、生物的营养方式。

3、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4、动物的研究方法。

5、动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阶元。

6、动物的命名方法和现行分类系统。

(四)考核要求1、识记:(1)生物的定义。

(2)目前对生物的分界。

(3)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

2、领会:(1)动物在生物中的地位。

(2)动物学的范围。

(3)动物的分科。

(4)学习动物学的意义。

3、简单应用:(1)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2)种、亚种、品种的定义。

(3)动物的分类阶元。

(4)动物的命名方法。

(5)动物现行分类系统。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1)动植物细胞区别。

(2)细胞结构与功能。

2、理解:(1)细胞周期。

(2)器官、系统概念。

3、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二)课程内容-2-第一节细胞第二节组织第三节器官和系统的概念(三)考核知识点1、细胞的构造与功能。

2、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3、细胞周期。

4、四大基本组织特点与器官、系统的形成。

(四)考核要求1、识记:(1)动物细胞的结构与机能。

(2)细胞周期。

(3)四大基本组织的构造、分布与机能。

2、领会:器官、系统的形成。

3、简单应用: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1)原生动物门主要特征。

(2)原生动物门各纲特征与代表动物。

(3)原生动物门各纲的重要动物类群。

2、理解: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3、熟练掌握: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概述一、鞭毛纲二、肉足纲三、孢子纲四、纤毛纲第三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2、鞭毛虫纲、肉足纲、孢子虫纲、纤毛纲主要特征和重要类群以及它们的亲缘关系。

3、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四)考核要求1、识记:(1)原生动物形态结构、繁殖与生活方式。

(2)鞭毛纲、肉足纲、孢子虫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2、领会:原生动物门分成四个纲的依据。

3、简单应用:(1)绿眼虫、大变形虫、间日疟原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生殖与利弊。

(2)夜光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鳃隐鞭毛虫、痢疾内变形虫、鲩内变形虫、球虫、中华毛管虫的危害。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一)自学目的与要求一般了解:(1)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2)海绵动物主要特征。

(3)主要海绵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第二节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三)考核知识点1、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在胚胎学上的证据。

2、合肥体学说。

(四)考核要求1、识记: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联系。

2、领会: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一般了解:(1)多孔动物的胚胎发育。

(2)多孔动物的水沟系。

2、掌握:(1)多孔动物主要特征。

(2)多孔动物的经济意义。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多孔动物门的经济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1、侧生动物的概念。

2、多孔动物体壁构造特点。

3、多孔动物的水沟系。

4、多孔动物的胚胎发育。

-4-5、多孔动物的经济意义。

(四)考核要求1、识记:(1)侧生动物的定义。

(2)多孔动物体壁细胞的功能。

2、领会:(1)水沟系的作用。

(2)有性与无性生殖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3、简单应用:海绵动物对人类的利与弊。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与水螅结构的特点。

2、理解:腔肠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3、掌握:腔肠动物门的分类依据与各纲常见动物。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代表动物——水螅第三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纲第四节腔肠动物门与人类的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水螅的分布与形态结构及生理。

3、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的特征与常见动物。

4、腔肠动物的利与弊(四)考核要求1、识记:(1)腔肠动物门的基本形态、内部结构与生殖方法。

(2)水螅形态结构、运动、消化、生殖与再生。

2、简单应用:水母、海蜇、珊瑚、海葵的分布、形态与利用价值。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涡虫纲特征与真涡虫形态结构与生殖。

2、理解:常见吸虫纲动物的生活史。

3、熟练掌握:(1)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常见吸虫纲动物的危害。

(2)猪带绦虫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常见绦虫纲动物的特点与危害。

(二)课程内容-5-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一、涡虫纲二、吸虫纲三、绦虫纲第三节扁形动物与人畜的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真涡虫形态结构与生殖。

3、吸虫纲、绦虫纲特征。

4、常见人、畜、鱼类的寄生虫。

(四)考核要求1、识记:(1)扁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生理与生活方式。

(2)真涡虫分布、形态结构与生殖。

(3)吸虫纲、绦虫纲主要特征。

2、领会:寄生虫生活史。

3、综合应用: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虫、细粒棘球绦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九江头槽绦虫的形态结构与危害。

第七章原腔动物(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2、理解:(1)线虫动物门、棘头动物门的特点。

(2)轮虫动物门的分布与生态。

3、综合应用:(1)对人、畜、禽、鱼有害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与防治。

(2)寄生虫和宿主相互关系。

(3)原腔动物的经济意义。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线虫动物门第三节其他原腔动物一、轮虫动物门二、棘头动物门三、线形动物门第四节原腔动物的经济意义(三)考核知识点-6-1、原腔动物各门共同特征。

2、线虫动物门中对人、畜、禽、鱼有害的主要寄生虫。

3、轮虫的经济意义。

4、棘头动物门中对猪、鱼有害的寄生虫。

5、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1、识记:原腔动物各门的共同特征。

2、领会:(1)线虫、棘头虫的概念。

3、综合应用:(1)人蛔虫、人蛲虫、十二指肠钩虫、丝虫、小麦线虫、猪巨吻棘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危害与防治。

(2)轮虫的分布。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危害。

2、理解:环节动物门分类依据。

3、熟练掌握:主要环节动物的分布、形态结构与经济意义。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代表动物——环毛蚓第三节环节动物的分类第四节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环毛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经济价值。

3、环节动物的分类依据、各纲特征及常见动物。

4、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与危害。

(四)考核要求1、识记:(1)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繁殖与生活环境特征。

(2)环毛蚓的生活环境、外形、内部结构与繁殖。

(3)沙蚕形态结构与分布。

2、领会:环节动物的次生体腔与发育。

3、综合应用:(1)蚯蚓、蚂蟥主要特征与对生态环境或对人类的利弊及应用。

(2)总结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7-第九章软体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腹足纲主要特征与常见种类。

(3)乌贼结构特点。

2、理解:软体动物门分类依据。

3、掌握:常见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对人类的利弊。

4、熟练掌握:无齿蚌结构特点与经济价值。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第三节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点。

2、河蚌形态结构与经济价值。

3、软体动物门分类依据与各纲要点。

4、腹足纲主要特征与常见种类。

5、瓣腮纲主要特征与代表动物。

6、软体动物的利与弊。

(四)考核要求1、识记:(1)软体动物门形态结构与繁殖特点。

(2)腹足纲主要特征。

2、领会:软体动物门的分类依据。

3、综合应用:(1)河蚌、三角帆蚌、珍珠贝、田螺、钉螺、泥螺、蜗牛、扁卷螺、蚶、牡蛎、扇贝、乌贼等软体动物的归类、形态结构特点、经济价值或危害。

(2)人工育珍珠的原理与经济意义。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一)自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理解:节肢动物门的分类依据。

3、掌握:常见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态。

4、熟练掌握:(1)甲壳纲、昆虫纲的共同特征。

(2)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8-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节肢动物与人类(三)考核知识点1、节肢动物门的形态结构与生殖发育。

2、节肢动物门的分类依据与常见动物。

3、日本沼虾与甲壳纲中其他有经济意义的动物。

4、昆虫纲的分类。

代表动物形态结构与生态。

昆虫习性与生殖发育。

5、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利与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