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经方杂谈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可调经黄煌教授医话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可调经黄煌教授医话
L女生的月经已经连续3个月以上正常来潮,而且经期也基本正常了。
这让我高兴。
她大学三年级,今年春节后因闭经3月来求方。
她初潮以后月经周期紊乱,4年前开始服用性激素调控月经,先后服用过苯甲酸雌二醇、补佳乐、黄体酮、妈富隆、醋酸甲羟孕酮片等药。
服药期间,月经能来,但周期依然不规则,后来发展为经量减少,2009年11月以后月经停止,体重3月内上升4公斤。
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文静寡言。
除疲劳感外,余无所苦。
那天是晚上,灯光下面色显得苍白,眼睑似有浮肿,时有腹泻,初断为湿,我先用五苓散合麻黄、牛膝半月,告我药后尿量增加,但月经无动静。
我急于催经,转方便用葛根汤加当归芍药散,药进三周,月经依然不至。
再诊时,我陷入了沉思。
形体不憔悴,皮肤不干燥,腿上无多毛,脸上白净无痤疮,为何月经不调?其中必有隐情。
我开始和她细聊,言谈之中,发觉她的语速偏缓,表情比较淡漠,眼长神冷,是柴胡体质无疑;询得容易疲劳,睡眠不好,不易入睡且多梦,食欲也不佳,时有腹胀,是神伤气滞的迹象。
缘由何在?再细聊得知,她初高中阶段因父亲工作调动而不得不频繁转学,身为高干子女,在新的环境下压力甚大;入大学以后,身为党员学生干部,严格自律,宣泄不足,压力与日俱增。
原来她的月经不调与情怀不畅有关!我的用方思路作了大调整,使用了擅于调神解郁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并加枳壳、厚朴以理气除胀,加川芎以活血。
此方服用半月后,先是白带增多,继而月经来潮。
此后,原方续服,观察4个月后,月经按月来潮,人变瘦了,神情也活泼许多。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可调经,这是我从L女生调经案中获得的心得。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
读黄煌医话做经方传人——读《黄煌经方医话》有感朱杰【摘要】《黄煌经方医话》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是黄煌近十年来临床与读书、讲学与访谈、回忆与思考的实录.《临床篇》是医案,以小见大,可以从中了解经方方证以及识别的大法.《思想篇》是对经方医学理论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推广经方的方向与策略.《云游篇》是游记,更是有关经方的随想.《临床篇》是写实的,脚踏大地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云游篇》是写意的,心在云上的,暂放尘心游物外、浪漫的情怀;《思想篇》是梦想与现实交织共舞的,充满性灵的原创思维,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学经典,读万卷书;做临床,看万种病;跟名师,行万里路.《黄煌经方医话》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8(017)006【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黄煌经方医话;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作者】朱杰【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 225700【正文语种】中文《黄煌经方医话》[1]分为《临床篇》《思想篇》《云游篇》三册。
读之想见作者其人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智者、行者。
黄煌教授不遗余力弘扬中医,致力于经方惠民,仁心仁术,至精至诚,知行合一,雅人深致。
1 临风对月评医案一片山花落笔床《临床篇》收录医案125篇。
医案是名医的经验库。
张山雷曾经感叹道:读医案何快如之!绝胜随侍名医、相与唔对,俨如病人在侧、謦咳亲闻[2]。
黄煌教授早在1988年,就曾编著《医案助读》[3],作为中医教材的补充。
黄煌倡导每个中医师都要有一本自己的医案。
写医案题目宜小,开掘宜深,观点宜鲜明清新,以问题为驱动,强调其理论意义,要有情节和现场感。
黄煌身体力行,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医案有实录式、追忆式、病历式,黄煌采用的是追忆式的医话性医案。
每则医案独立成篇,篇名信手拈来,直白明晰,如以疾病命名的“硬脊膜外血肿后遗症案”;以处方命名的“麻黄温经汤”;以某方与某病证命名的“猪苓汤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以感悟命名的“治疗晚期肿瘤要不管旧病”;还有很多别具一格、诗意盎然的篇名如“春困的经方”“回阳救逆于奥克斯堡”“潜入ICU的四逆汤”再现了引人入胜的场景;“大承气汤的笑容”“葛根汤的叹息”“柳暗花明又一方”烘托了引人共鸣的情境;“说说两个人的甲减”“泻心汤证也有脐腹动悸”“众里寻他:当归四逆汤”巧设了令人好奇的悬念。
黄煌教授经方治病讲座笔记
黄煌教授经方治病讲座笔记黄煌经方治病讲座第一:黄煌经方治疗肝病肝病: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症狀,沒有治本之法。
民間療法:壁虎+蟾蜍+斑毛蟲…等等→以毒攻毒一、茵陳蒿湯【傷寒260: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多、少、頻、短、無皆是),腹微滿者】原方:茵陳蒿6兩梔子14枚大黃2兩黃煌:茵陳蒿30g 梔子15g 制大黃10g(茵陳蒿→退黃專藥)1. 本方適用於”急性” 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膽道感染見黃疸,色鮮明(陽黃→有光澤: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小變色黃短少,腹滿,舌紅苔黃膩(如甲肝大流行即可用)2. 患者體質:身目黃染色鮮明,黃紅隱隱,兼有身熱便結,口乾燥煩,舌紅脈數(陰黃:晦暗如煙薰非本方証)3. 可治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證;新生兒黃疸紅素血症(量要少,如茵陳8g梔子4g大黃3g)4. 本方治黃疸多與大小柴胡湯合用矢數道明曰:與小柴胡湯合用,治療熱毒鬱肝,症見黃疸、腹脹。
與大柴胡湯合用,治療膽道感染、膽囊炎5. 本方證不必見便秘(大黃於此方中不必後下,用量不必太大),大黃主退黃、除腹滿6. 本方劑型可用灌腸二、小柴胡湯(天然之干擾素,所有病毒感染均可用)黃煌方:柴胡10g 黃芩10g 薑半夏10g 黨參12g 生甘草6g 乾薑6g 紅棗10g1. 小柴胡湯主治慢性肝炎(濕熱內蘊)症見寒熱往來(往來即指纏綿難癒、節律不定→肝指數變動)、胸脇苦滿(右上腹肝區隱痛、胸悶)、默默不欲飲食(精神抑鬱、社會壓力)2. 小劑量長期服用(因為此藥亦須由肝處理),兩個月檢查肝指數一次,无改善或肝功能反異常即停3. 體質:青年人多,膚色黃暗、偏瘦,舌脈無明顯異常,肝功能基本正常,易食慾不振,睡眠障礙,常與五苓散、茯苓豬苓合用(便稀, 口渴無津) (不辨體質曾有間質性肺炎之後遺症)4. 脂肪肝病人數上升 (酒肉油炸..) 中醫可治調代謝補虛三、小建中湯經方:桂枝3兩芍藥6兩甘草2兩生薑3兩大棗12枚飴糖(麥芽糖)1升黃煌方:桂枝10~20g/肉桂5~10g 白芍10~20g(倍於桂枝) 炙甘草3~6g生薑3~6片/乾薑5~10g 紅棗15~30g 糖15~30g(可用蜂蜜代替,亦可用麥芽糖代替)1. 本方為強壯性保肝藥,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體型:多瘦、膽紅素不高、膚白而細膩、皮膚濕潤、喜甜食、大便多乾結、小腿抽筋、易疲勞、出汗、易腰酸背痛、易肢體酸痛、舌苔薄白、舌質嫩紅2. 芍藥當重用,赤芍為佳(膽紅素高時尤有效!茵陳無效時可試)(黃疸越深,預後越差)原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渾身發癢如蟲咬,大便乾結如栗,右側腰部肌肉酸痛→芍藥乾草湯(小建中湯主要組合)白芍30g赤芍30g炙甘草10g (需合用西藥熊去氧膽酸→優思弗,效果才出來)3. 按照中醫養肝柔肝學說加減(龍骨牡蠣山藥枸杞鱉甲北沙參)飴糖一般不用,以生麥芽取代4. 糖尿病足可用四味健步湯 (芍藥牛膝石斛丹蔘)四、茵陳五苓散(治濕>熱) (五苓散可解酒毒、味精吃多)原方:茵陳蒿10分五苓散5分黃煌方:茵陳蒿120g 豬苓10~20g 澤瀉15~30g 白朮10~20g 茯苓20g 桂枝12g/肉桂10g1. 本方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見輕度黃疸(膽紅素偏高),兼下肢浮腫、大便不成型者若有腹水者→加懷牛膝20~40g赤芍20~60g。
黄煌先生经方医案(绝对学习!)
黄煌先生经方医案(绝对学习!)案1 玉屏风散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过敏性鼻炎案秦某,男,56岁。
因过敏性鼻炎经常发作经病友介绍于2005年09月10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黄师处。
当时咳嗽阵作,咽痒且咽喉疼痛、鼻干。
易流口水,血压偏高。
大便偏散,不爽,次数偏多,食欲尚可。
舌暗淡,体稍大。
其人肌肉较松弛,面黄而少光泽,容易感冒,而其鼻炎每遇风冷加重。
黄师处以玉屏风散合桂枝加葛根汤方:生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5克,肉桂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葛根30克,生甘草3克,干姜6克,红枣20克。
一周后病人复诊说:一剂药后咳嗽即渐止,诸证皆缓,自曰基本痊愈。
血压也降低了。
不吃降压药,测得血压:140/95mmhg(原来150/95mmhg)。
大便爽,散或成行。
效不更方,现原方继续服用中。
按:咽痒且咽喉疼痛、鼻干多为风热证,常用小柴胡汤加减。
然此病人为“肌肉松弛,面黄而少光泽之尊容人”,且恶风、自汗、易感冒,大便不成形,当为玉屏风散证。
又老人体质虚弱,稍感风寒便鼻塞流涕,对风冷敏感,符合桂枝汤证,两者合方效果更好!同时本方加入葛根后还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液循环,保护大脑,稳定或降低血压。
此方体现了充分体现了经方的特色,即抓住了病中的“人”,故效如桴鼓!本案处方思路:1 黄芪体(面黄而少光泽,肌肉松弛)+ 恶风,自汗,易感冒,大便不成形,为玉屏风散证;2年老体弱,稍感风寒即鼻塞流涕,对冷风敏感,为桂枝汤证;3 葛根可以改善脑循环,降低血压。
案2 葛根芩连汤合温胆汤治味觉丧失案李某,男,70岁。
2004年12月25日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
其人体质充实。
于2004年4月因脑血栓住院治疗22天。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史及胆囊炎病史。
就诊时反应迟钝,表情呆滞,味觉丧失,食欲不振,纳谷不香。
心慌心悸,头晕头昏,容易烦躁,夜梦多。
夜间口渴,饥饿,矢气多。
脉弦,脉搏偏快108次/分。
血压偏高:180-160/90mmHg。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2)黄煌经方讲解(全集四)
(2)[转载]黄煌经方讲解(全集四)黄煌教授讲座笔记之十三---------高血压→心梗塞、脑溢血(中风),若中风不死→半身不遂用中药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优势:1. 可以调整体质(中风患者大多是热性体)2. 可以改善症状(如:头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等)3. 可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发展正常人血压:90~140高血压患者:95~160一、黄连解毒汤(唐朝药方,外台秘要)原方:黄连3两黄芩2两黄柏2两栀子14枚黄煌方:黄连5~10g 黄芩10~20g 黄柏5~10g 栀子6~12g 干姜3~10g 红枣10~30g(加入干姜、红枣,会比较顾胃,而且比较好吃)1. 本方多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见以下症状: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失眠、心悸、舌红口干者(烦躁、失眠等精神方面的问题须特别关注)在张仲景眼中的黄连是“除烦药”,例如:黄连阿胶汤(主治心中烦不得卧)中,用黄连的药是最多的约60g (此烦例如为精神不集中、失眠….心中烦)而神农本草经当中,黄连为上品,功效为久服令人不忘此要方为温病学派当年的主打方没有把此方当作降压药2. 临床效果:(1) 有降压作用(2) 抗焦虑(心中烦不得卧),能改善情绪、睡眠;例如朱砂安神丸也是用黄连(3) 减缓心律(4) 对脑血管疾病不错,对出血性脑血管有防制的效果,而且能增加脑部的血流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有效果3. 具体的体质特征:体格较强建、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口唇暗红或深红、舌质红或暗红、脉象多滑数有力、腹部按之有力或有不适感、平时喜凉恶热、多梦、皮肤长有疮癠、上腹部常痞闷不适、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溃疮、咽喉痛、小便黄短4. 本方用量较小,可采用胶囊内服二、三黄泻心汤(金匮)原方: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黄煌方:大黄5~12g(大便干结用生大黄,一般用制大黄) 黄连3~6g 黄芩6~20g1. 泻心汤可用于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头痛如劈开来一样),此方为古代止血方仲景书中→吐血、衂血泻心汤主之陈修园→诸方无效者,泻心汤百试百效2. 本方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并且服药过程中,患者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也能够下降,头痛、心悸…等也能改善黄煌经验:泻心汤配合大柴胡汤配合黄连解毒汤→来治疗些体格壮实的效果很好3. 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千金方→加减三黄丸→治疗男子五劳七伤….久服可以走逐奔马此方有保健作用(三黄片)4. 长期使用此方要注意体质壮实、营养状态比较好、没有明显的虚弱表现、面部暗红、腹部充实有力、食欲好、大便干结、舌质暗红,体检下来血黏度高、血压高、血脂高,有些甚至有胆囊炎、胆石症、体型偏微胖、壮者多长期服用此方一定要小腹股股的,大便不太通(如:腑实证) 5. 此方加减成黄连上清丸,效果也不错,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用于高血压、高血脂、习惯性便秘三、温胆汤(非仲景方,是宋朝时用经方加减)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二陈汤=夏陈苓草+竹茹、枳壳、干姜、红枣,仲景方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和橘皮竹茹汤去掉人参)1. 本方用于临界高血压或初中期高血压并伴有失眠’多梦、易惊恐患者(1) 高血压临界或血压易波动,无心、脑、肾并发症(2) 主诉较多(头痛、头晕、失眠、多噩梦、易惊醒、有恐惧感),症状较严重(3) 患者大多为中青年,体型中等偏胖、营养状况良好、面部皮肤油腻(4) 白大衣高血压(在家中血压正常,到医院给医生量时血压偏高)有这四条,用此方有效2. 温胆汤是壮胆药,可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用此方后可以改善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3. 此方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治疗口干、口苦、失眠、胸闷烦躁、心律偏快,在此基础上再加黄芩、栀子效果更好4. 此方和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合用,治疗高血压伴有焦虑、腹胀5. 此方和【酸枣仁汤(酸枣仁、川芎、茯苓、知母、甘草)→治疗虚烦不得眠】合用,适用于高血压伴有更年期综合症的中老年女性四、大柴胡汤经方:柴胡半斤黄芩3两半夏半升枳实4枚芍药3两大黄2两生姜5两大枣12枚黄煌方:柴胡6~20g 黄芩6~20g 姜制半夏6~12g 枳壳10~20g 白芍/赤芍10~20g制大黄6~12g 干姜5~10g 大枣15~30g本方适用于高血压伴有胆囊炎、胆石症、高血脂、便秘、按之心下满痛加黄连效果更好五、黄耆桂枝五物汤经方:黄耆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黄煌方:生黄耆15~60g 桂枝6~12g/肉桂5~10g 白芍10~20g/赤芍10~20g/白芍加赤芍10~20g干姜5~10g/生姜3~6片大枣10~20g1. 本方适用于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脊椎体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肌肉松软、动则气喘的中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者2. 此方加【葛根15~60g→项背强几几】、【川芎6~12g→仲景:治心下毒痛】:治疗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胸闷….等等3. 此方加丹参10~20g、石斛15~30g、淮牛膝15~60g:治疗心、肾功能障碍,二、三期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尤其是有下肢浮肿者,用此方可使尿量增加(四味健步方:芍药、丹参、石斛、牛膝)4. 体质: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下肢多有浮肿、平时缺少运动,食欲好但易疲倦、头痛气短,运动时头更晕、心电图多为心肌缺血、胸闷胸痛、面色黄暗或暗红无光泽、舌质多带红、舌体胖有齿痕、中老年人多见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经方医案】黄煌经方治疗脂肪肝
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煌教授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
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辩证论治的核心。
这里的证包括“病”的证和“人”的证。
背景因暴食、喝酒、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患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且胖人尤为多见。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证。
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
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
肝积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
但若牵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在中医理论里认为是痰湿、水饮、湿浊之类。
阳气不化,则水饮留滞,滞塞日久,则生痰饮。
其病之初,莫不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脂膏湿浊未及代谢,留积体内。
一方面,若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
另一方面,机体正气渐虚,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
并且,亦有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有形之物,滞于肝脏。
所以说,此病之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寒热。
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症。
其病位在肝,故俗称为脂肪肝。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黄教授列出以下汤剂。
大柴胡汤古代治疗宿食病的专方,有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金贵要略》)常用剂量柴胡 20g ,黄芩 10g ,制半夏 15g ,枳壳 30g ,白芍 20g ,制大黄 10g, 干姜 5g ,红枣 20g 。
煎服法以水 1200ml , 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 30-40 分钟,取汤液 300ml ,分 2-3 次温服。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1)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1)1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桂枝汤是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后,患者出现自汗、心悸、腹痛、脉弱等情况下,均可使用。
张仲景的时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难民,就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
经过大量的出汗,已经多日无法正常进食和休息,成天处在极度惊恐之中,可谓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这样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
强烈的惊恐导致心动悸、烘热,饥饿导致干呕、腹部阵阵的隐痛,反复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关节痛、恶风。
这就是桂枝汤证。
桂枝汤中药物都是食物中药。
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就像今天的酸辣汤。
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热气腾腾的糜粥,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
病人自然会微微出汗,一觉醒后,许多症状必然减轻。
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桂枝汤不是发汗剂,病人服药以后的汗出,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中医的话说,是那热粥的“谷气”加上患者的“胃气”交融的结果,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是体内阴阳平衡的结果。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是发汗剂,但是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温服以后,伴随着心跳的加剧,周身开始发热,皮肤开始湿润,最后,可能是大汗淋漓。
随着大汗的到来,原先“体若燔炭”变成“脉静身凉”,原先的“无汗而喘”变为心平气和,原先的“骨节疼痛”变为浑身舒坦。
麻黄,是麻黄汤中的主要药物,它有强烈的发汗作用,同时,会导致心跳加剧,甚至出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况,或者如“气从少腹上冲心”症状。
对此,张仲景自有办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这两味药物具有定悸的作用。
也就是说,麻黄汤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对麻黄发汗动悸作用的预防作用。
所以说,麻黄汤是安全的发汗药。
但是,教科书认为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无桂枝则无发汗作用,这似乎值得商榷。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黄煌考据《伤寒论》如何用附子,经方如何用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有川附子之称。
《神农本草经》谓附子“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蹙,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伤寒论》入23方,《金匮要略》入26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散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
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
“无表证”,即无身痛;“身无大热”,即肌肤湿润,扪之不觉烙手。
此两证可排除病非麻黄汤证。
而“不渴”“脉沉微”,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不可轻易读过。
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九)。
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干姜附子汤加甘草,即四逆汤,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35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者”(37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389);“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者’’(92);“少阴病,脉沉者”(32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372)。
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附子重用,干姜倍之,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伤寒论》谓“其脉即出者愈”,可见其证尚有“脉不出’’(370)。
又《金匮要略》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为微热,见厥者,难治”者。
从上可见,附子、干姜、甘草同用的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1.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
“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治的病位。
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
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
“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
好方柴苓汤黄煌教授医话
好方柴苓汤黄煌教授医话前天门诊上有两位复诊的患者,均用柴苓汤取效。
一位是W女士,47岁,患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年,已经服用格列卫治疗,依然经常全身感染,她的主诉中有一种奇特的不适,即皮肤与骨头之间有灼热感,但表皮又觉得冷,不过体温正常,疲劳感明显,带下量多,水样,口渴喜饮,口淡欲食重口味食物,每月腹泻2-3次,其人面部轻度浮肿,面部蓝斑,舌质暗舌体胖。
白细胞2.3,血红蛋白100左右。
服用柴苓汤3月余,不仅白细胞正常,而且"以前走路都困难,现在可打半小时羽毛球",面部色斑也明显变淡。
另一位是X女士,55岁,干燥综合征确诊2年。
主诉口干,越喝水越难受,头晕心悸,气短乏力,汗出,食欲不振,食后欲吐,大便不成形,吃水果后易腹泻,其人眼泡稍肿,舌红苔中剥,脉弦。
服柴苓汤三月,口腔干燥明显改善,口水增多,疲劳感减轻,体重增加,面色转红润,数月未来的月经居然又来少许。
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宋代以来医家多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过程中,邪在半表半里,伴有腹泻、小便不利的病症,本人则常用来治疗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患者见浮肿或腹泻的时候。
这些疾病大多反复缠绵,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同时,其人大多头面部虚浮或肢体水肿,皮肤缺乏光泽,胸水、腹水,有轻度抑郁或焦虑,易疲劳,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大便稀溏,舌暗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
临床看来,许多慢性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并不是单纯的正虚,更有邪实的一面。
所谓邪,有风湿,有寒热,有气滞血瘀,有痰凝食积等,如果仅仅是健脾补肾滋阴养血,往往不能对病。
柴苓汤处理的就是一种虚实夹杂、风寒湿热兼有的复杂病情,透热散风、健脾利水、扶正祛邪集于一身,如此好方,真是不可多得!许多人认为经方有限,不能适用当今复杂多变的临床,岂不知经方相合,便可演变出无数新方。
柴苓汤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柴苓汤的用量,各家不一,本人常用剂量为:柴胡20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生晒参5克、生甘草5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猪苓20克、桂枝15克、泽泻20克、干姜10克、红枣20克。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黄煌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尤其在教育领域中,他给予了很多人启迪和帮助。
他的成功经验也被很多人所追捧,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他的十大经验秘方。
一、坚持自我学习黄煌教授一直坚持自我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注重人际关系黄煌教授注重人际关系,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还取决于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
他经常与同事、朋友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善于沟通黄煌教授善于沟通,他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晰明了。
他的沟通能力让他在教学和研究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四、严谨的工作态度黄煌教授非常严谨,他对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从不马虎。
他相信只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好一件事情。
五、开放的心态黄煌教授有着开放的心态,他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中汲取营养。
他认为,只有有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六、勤奋黄煌教授非常勤奋,他认为只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他经常加班加点,为教学和研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七、创新黄煌教授非常注重创新,他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向,不断地寻找突破口。
他的创新精神让他在学术界中脱颖而出。
八、坚持追求卓越黄煌教授一直坚持追求卓越,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
他相信只有追求卓越,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九、耐心黄煌教授非常耐心,他认为只有有耐心,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他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解决问题,最终取得了好的成果。
十、保持积极的心态黄煌教授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他相信只有有积极的心态,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他经常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人,保持积极的心态。
总之,黄煌教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注重人际关系、善于沟通、严谨的工作态度、开放的心态、勤奋、创新、坚持追求卓越、耐心、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成功。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2010-02-15 20:45:21黄煌教授常用的几张经方一、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经典方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五条》)咽中如有炙脔,即咽喉异物感,这是本方证最关键的指证。
咽喉异物感包括咽痛、咽痒、咽干燥、咽中有粘痰,咽中有鱼骨梗阻感等;胸部的重压感、呼吸不畅感、呼吸表浅感,以及有气流向上攻撑感、经常嗳气等也可认为是咽喉异物感的延伸。
此外,各种感觉异常均可以看作是咽喉异物感的全身表现。
除咽喉异物感以外,以药测证,本方证还应具有如下指证:1、腹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2、或然证:或咳嗽气喘,或痰多,或胸闷,或眩晕,或心悸,或失眠多梦,或身体痛。
经验用量:姜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5克、苏梗15克、生姜15克或干姜5克。
水煎,日分2-4次,空腹服用。
主治疾病谱1、各类神经症,如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癔病、抑郁症、焦虑症等;2、咽喉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喉源性咳嗽、声带水肿、声带麻痹等;3、食道痉挛;4、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出现腹胀者;5、肠道易激综合症;6、小儿厌食症;7、夏秋季的感冒。
体质要求:此方证多见敏感的半夏体质,也就是痰体。
并有比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表现区间为咽—食管—胃。
上腹部的胀满,为鉴别要点之一。
说明1、本方证常见齿痕舌。
这与患者心情低落,不大讲话有关。
也与咽喉部的炎症充血等因素有关。
2、方中苏叶通常用苏梗,取其理气宽中的功效,且煎出的汤液比苏叶清淡些,患者容易接受。
3、症状明显的患者,本方服法应遵循仲景“日三夜一”的经验,以保证足够的药量。
如作为维持量,也可改为每天服两次或一次。
避免心理依赖。
4、八味解郁汤:本人经验方,是半夏厚朴汤与四逆散的合方,有理气化痰、解痉止痛的作用。
当代经方大家黄煌120条临症心得供大家参考学习
1、 舌苔不必过于在意。
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 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3、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4、 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
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5、 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
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6、 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
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
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
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7、 古方助我此病安康度晚年 钱汝益 (孤立肾病案)面容清癯,比较消瘦,脸色黄暗,皮肤也很干燥,腰腿痛,步履乏力,就判定钱老是四味健步汤证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肾病一般不用甘草的。
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两方的区别,就在甘草有无上。
从体质上来说,患者可以不用黄芪,但考虑他患有肾病、糖尿病,同时皮肤黄暗较松,经常疲惫感,已有黄芪证出现的趋向,故用了少量黄芪。
8、 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
有5克,就有作用了。
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9、 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
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
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
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0、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才有效。
11、肿瘤是喜欢吃荤的。
你不吃肉,它就吃你的肉;你不加强营养,它就吸你的血!我的临床经验也提示,对于肿瘤患者必须鼓励其大胆地吃!吃猪蹄,吃牛筋,吃……。
经方医话黄煌教授: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治疗咽部异物感
经方医话黄煌教授: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治疗咽部异物感咽喉异物感,常常被视为半夏厚朴汤方证的特异性表述,但是,临床上并非所有的咽喉异物感主诉的患者都用半夏厚朴汤,最近,我遇到1例,用的是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方。
Q女,46岁,身高164 cm,体重59 kg。
2022年2月21日初诊。
新冠疫情开始时出现咽部异物感,至今不愈已经两年多,专科诊有慢性咽炎,久治不愈。
频频清嗓,十分苦恼。
睡眠食欲均正常,但手汗多,时胃胀、尿频,大便干结,肛裂出血。
月经稀发,最多3-4个月不来潮。
最近周期24天,7日净,经前乳胀,经后尚有。
最近腹部开始变大,下腹部胀感明显。
湿疹4-5年,皮肤瘙痒时发。
父高血压糖尿病。
其人皮肤白唇红饱满,舌底静脉瘀紫,脐跳,下腹部充实,脉率78次/分。
其人神情淡定,虽有胃胀感,但食欲正常,且无粘腻苔,与半夏厚朴汤方证不相符合。
而月经稀发,下腹部充实,大便干结且肛裂,浮现出瘀血征象,与桂枝茯苓丸方证相应。
处方:桂枝15g,茯苓15g,丹皮15g,桃仁15g,赤芍15g,制大黄5g,怀牛膝30g,15剂,5-2服法。
3月14日复诊:药后第3天咽喉症状即好转,清嗓子减少,现咽部不适感消失。
月经转正常,经前乳胀消除。
腹部松软了,“之前裤子紧,现在松了”。
大便变软。
尿频好转。
皮肤湿疹游走。
原方 20剂,每日服半剂。
本案咽喉异物感,很可能与局部充血有关,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方通过通便泻下,诱导上部的充血状态得以解除,咽喉部的不适症状也随之消失。
经典的治法,可见于《伤寒论》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的条文。
含有大黄桂枝桃仁的桃核承气汤,不仅治疗狂躁不安,后世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肩膀痛,还能治疗面部的痤疮脱发等。
本案服药后月经正常,腹部松软,也属于同一现象。
这种状态,中医用“蓄血”来解释。
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方,是桂枝茯苓丸的加味方,也可以看做是桃核承气汤的压缩版。
由于没有芒硝,其泻下弱;由于有牛膝丹皮赤芍,尤擅长通经活血。
经方医话黄煌教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治疗前庭神经炎眩晕
经方医话黄煌教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真武汤治疗前庭神经
炎眩晕
孙女士,59岁。
当年是中长跑运动员,体质状态良好,但有眩晕1年。
三周前再度发作来诊。
发时天旋地转,不发时走路轻飘感,有“要栽倒的感觉”,喜欢游泳,但近期“见水更晕”,经常手拿不住东西,筷子夹菜老掉。
专科诊为前庭神经炎。
十分痛苦,希望中医干预。
其人体型中等,状态良好,但脉缓60/min,她说心动过缓20多年了,经常脉搏40-50/min。
双眼睑浮肿(注射肉毒)。
是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
而询得有烘热感和燥热感,每天要吃冰淇淋。
入睡困难且多梦,夜间常醒1-2小时,醒来后有恐惧感,怕黑夜,“盼望快点天亮”,这是虚阳上越之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桂枝15白芍15炙甘草5制附片10白术20茯苓20干姜5红枣20生龙骨15煅牡蛎15,10剂,5-2服法。
今天复诊,告诉我效果很好,药后头晕头昏已消失,夹筷子没问题了,见水不晕了。
但睡眠仍差,并有漏尿。
嘱原方续服。
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真武汤相合,我常用于调理更年期综合征的疲劳烘热失眠多汗,用于前庭神经炎的眩晕是第一次。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及临床工作,临床搜用仲景方。
现就其运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的经验介绍如下。
1.声带麻痹案陈某,男,49岁,干部,1997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声带麻痹半年余,每遇精神负担过重时症情加重,经多方治疗仍发音困难。
有胆结石、萎缩性胃炎等病史。
刻下:声音嘶哑,心烦,寐差,咽喉暗红,舌稍暗,苔薄白,脉滑。
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川朴6g,苏梗10g,获等15g,枳壳6g,山栀10g,连翘12g,黄芩6g,生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并嘱其多参加室外活动。
服3剂后,喜来告之,上午发音已正常,下午稍有嘶哑。
继用原方20余剂而安。
2.顽固性失眠案周某,男,29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
患睡眠障碍2年,曾经当地医院及精神病院治疗,未见好转。
刻下: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每日睡眠4h~5h,恶心,胸闷,干咳,痰白粘不多,咽中如有物阻,大便每日2行,时干时溏,尿频,舌暗,苔薄黄,脉弦滑。
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10g,获等12g,川朴10g,苏梗10g,山栀10g,连翘12g,滑石12g,积实6g,生甘草39。
服7剂后复诊,入睡已不困难,但仍多梦、胸闷、心烦。
效不更方,原方去滑石、枳实,继服14剂而愈。
3.顽固性腹痛案丁某,女,30岁,1998年1月3日初诊。
患腹痛年诊为缺铁性贫血,曾服红桃K 等药物未效。
刻诊:腹泻,夜寐不安,多梦,醒后有汗,口干而粘,尿频急色赤,面青黄不泽,消瘦,唇白,舌苔厚微黄,脉细数。
处方:姜制半夏10g,茯苓15g,川朴10g,苏梗10g,山栀6g,滑石15g,生甘草5g,黄茶3g,连翘10g。
5剂。
药后腹痛即止。
1个月后因情志不遂致腹痛又作来诊予原方7剂。
随访至今腹痛未作。
4.焦虑性神经官能症案李某,男,34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
黄煌教授经方医案随想(五)
黄煌教授经方医案随想(五)牙周脓肿与甘草麻黄汤上周,我的牙周脓肿又发作了,连续两天服用附子理中丸。
上周三开始,右边的下磨牙龈漫肿无头,疼痛绵绵遍及左侧头部,牙齿浮出,说话不小心咬到便痛得钻心,右腮肿,本来不白的脸皮变得暗红。
周四天晚上又逢喜事,喝点茅台酒,回家便更觉疲惫。
我冲了点葛根汤颗粒便上床睡觉,但右侧面部无法着枕,两小时后身上依然滴汗全无。
我想这不行,必须发汗!便起身,抓生麻黄一把,生甘草一撮,放铁锅内,嘱咐家人翻炒几下,然后放水煎煮数沸后递我。
药液麻、涩嘴,我只喝两口。
因牙痛齿浮,晚饭没吃啥,又进食热粥一碗,便盖被躺下。
不久,心率加快,心搏颇强,脉约近百,迷迷糊糊睡去。
至半夜,浑身出汗如水,衣被尽湿,但让我高兴的是,牙痛也大好,只是无睡意,直到凌晨方小时片刻。
晨起精神好,但见右腮肿依然,不过讲话和吃饭已经无大碍。
去北京开会和在海口讲课均顺利。
我用的是中医外科的温散法,方是经方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汤方载《金匮要略》,药仅麻黄、甘草两味,治疗浮肿无汗者。
后世用麻黄甘草,炒至微黄,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
可治疗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风痹不仁,手足麻木,皮肤癣等。
因起效甚捷,方名走马通圣汤。
牙周脓肿,在我身上是属于阴疽之类,用清热泻火往往无效。
我服用过黄连上清丸,腹痛便溏,人反而不舒服,用附子理中丸则腹内温暖,全身舒服。
不过,牙周脓肿光温中不够,还需要温散,麻黄不可少。
甘草麻黄汤发汗甚灵,我的亲身试验可以见得。
发汗是现象,温散是实质。
发汗的背后,有全身机能的振奋,有头面部血液循环的加速,这些都有利于深部感染的控制和吸收。
外科著名的治疗阴疽的阳和汤,就是这种思路。
【有一民间牙痛古方就是甘草麻黄汤加大黄薄荷,从黄师所言,有所收获,谢谢】【放血和发汗,法不同理同。
用消毒后的针灸针刺破患处,疏散气血,亦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还可选合谷,曲池,下关等阳明经穴配合治疗。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八味解郁汤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四肢冷、咽喉异物感、脉弦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姜制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大多中等或偏瘦,脸色偏黄而缺乏正常的光泽。
大多血压偏低,生性敏感,办事谨慎,平时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怕风冷,忌口讲究,但症状甚多,易恶心呕吐,如刷牙或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易于晕车等。
易胸闷不舒,手足常冷,咽喉异物感,容易腹胀腹痛,矢气后方觉舒适。
小腿容易抽筋,大便或干或稀不定,或头痛,或身痛而无定处。
女性有乳腺小叶增生或经前乳胀、痛经等。
舌质淡润,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舌苔白而不厚。
易失眠、焦虑、多疑、恐惧、易惊、忧虑、抑郁、疼痛等,症状多随情绪的影响。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癫痫、抑郁症、震颤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妇人痛经、慢性尿路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食管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泌尿系结石、白癜风等。
【加减法】心烦意乱、胸中窒闷适者,加山栀子;舌暗淡润、气上冲者,加肉桂。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导。
八味除烦汤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胸闷、烦躁、腹胀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山栀子15g,黄芩10g,连翘15g,枳壳15g,制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多面容滋润,唇舌多红。
主诉以失眠、胸闷、腹胀为多。
易急躁、焦虑、多疑多虑、易惊恐等。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I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
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的认识。
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作者/黄煌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
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
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
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
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
一、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
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
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
”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
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
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
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
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1.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
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
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
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
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
所谓“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
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
“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
“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治的病位。
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
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
“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
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
“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
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
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
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
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
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
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
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
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
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热,黄芩所主为“烦热”,如三物黄芩汤主“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又如《伤寒论》333条“而反与黄芩彻其热”;配半夏生姜以止呕。
配人参以助正驱邪;配姜枣以调理消化功能,即“和胃”。
小柴胡汤是临床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张处方,其运用范围极其广泛。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就有20条的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现代医家用小柴胡汤治疗的病种就有7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就必须对小柴胡汤进行相应的化裁。
化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另一种是与其他方子合方使用。
加减方面张仲景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但临证不能局限于此。
我的加减经验是:病毒性感冒高烧,患者面色通红,出汗而体温持续,微微恶风,或咳嗽,或咽痛者,加连翘40克;类风湿性关节炎见关节肿痛,晨僵,加连翘20克、生地20克、黄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量应适当增加;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其发病具有休作有时的特点,此外,患者大多对风冷过敏,属往来寒热的范畴,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石膏30克、连翘15;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服用抗菌素无效者,加五味子、干姜;甲状腺机能亢进、或甲状腺瘤,出现有胸胁苦满者,可用小柴胡汤加牡蛎、知母等。
本人曾治疗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导致药源性肝损害,并全身消瘦,两眼外突,手抖心慌。
服用小柴胡汤加白芍2月后,不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而且突眼症也明显好转;突发性耳聋、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等;甘草大剂量使用时,要加泽泻、茯苓以防出现水肿。
小柴胡汤合方使用的经验是:精神症状明显见情绪低落或伴有梅核气时,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此即是柴朴汤;肿瘤手术或化疗后,病人体质虚弱见汗出恶风者,与桂枝汤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汤;肺炎见咳嗽痰多而粘黄,心下有压痛者,与小陷胸汤合用,名柴陷汤;伴有水肿或腹泻水样便者,与五苓散合用,谓之柴苓汤;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饮食者,与平胃散合用,称为柴平煎;泌尿系肿瘤如前列腺癌见小便不利及血尿者,与猪苓汤合用。
小柴胡汤的剂量、剂型及用药品种也同样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常用的剂量是:柴胡10~30克、黄芩10~20克、党参5~10克、半夏6~15克、甘草6~10克、生姜6~10克、大枣6-15枚。
如果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热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则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大,成人至少要20克以上。
小柴胡汤有振汗作用,随着通身的汗出,病人发热也随之而退,身痛也随之减轻。
对此,本方有类似于西药激素样作用,可以看作天然的激素。
如果用于作为免疫调节剂而长期服用治疗慢性肝炎和肿瘤病时,则要小剂量使用,柴胡用6~10克、黄芩用6克。
需要指出,小柴胡汤是不能作为散剂来使用的。
宋代名医朱肱曾治疗当时太守盛次仲疾,诊断为小柴胡汤证,但仆人给以小柴胡散,不仅病不愈,反而有胸满,后朱肱亲自煎煮,进二服,是夕遂安。
方中柴胡,我用的是北柴胡,人参用的是党参而不用红参。
有人认为张仲景所用的人参就是今天的党参。
传统观念认为党参健补脾气多用于消化道功能低下,本方证的“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即是属于消化道功能低下,因此用党参。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用党参效果也同样满意。
上述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和“默默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我把它叫做“小柴胡综合征”。
这是由中国古代先贤发现的综合征。
它的产生既有外部的因素,更有内在的体质特异性。
我把这种很容易出现“小柴胡综合征”的体质称为“柴胡体质”。
其特点是: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
另外,临床发现较多患者眼裂小,多为细眯眼(柴胡眼)。
患者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在日本,小柴胡汤和小建中汤也常常作为改善体质的药物来使用。
看来小柴胡汤的使用着眼于“证”,而非“病”;在“病”和“人”之间,更注重于特定体质的“人”。
柴胡体质对于正确地使用小柴胡汤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小柴胡汤在很多人眼中仅仅是作为感冒发热药和肝炎药来使用的,就连成药小柴胡冲剂的说明书也是这样写的。
他们的着眼点都是抗病毒。
这种认识无疑限制了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
小柴胡汤能够直接杀死病毒么?我想更多的还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能力来抗病毒吧!日本学者发现爱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汤三个月以后,T淋巴细胞开始增加,说明小柴胡汤预防爱滋病有效。
药理试验也证明小柴胡汤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实,病毒侵犯人体之所以对人造成伤害,大部分还是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起作用的。
诸如曾经肆虐全球的“SARS”,就是侵犯了免疫系统。
其病变在肺,表现为高热、呼吸窘迫等,与本方证的发热、胸胁苦满的表现很相似,想必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化裁。
另外,“SARS”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小柴胡汤也同样可以治疗此类疾病。
如《苏沈良方》记载:“元祐二年(1087),时行无少长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干姜各半两,服此皆愈”。
对于病毒性肝炎来说,小柴胡汤就是天然的干扰素,加猪苓茯苓就是中药的“猪苓多糖”;而对于象胃癌、淋巴瘤等肿瘤来说,小柴胡汤就是中药的胸腺肽和白细胞介素Ⅱ。
当我们把小柴胡汤作为免疫调节剂来看待,那么这张千古良方在今天的临床运用中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很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小青龙汤是气管与支气管炎症的专方。
是剧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镇咳剂与化痰剂,具有明显的近期疗效。
对于以“咳”“喘”“痰稀”为主诉的呼吸系统疾病,确是名医手中的一张王牌药。
根据临床经验,本方多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期。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共有5条,其中“咳”作主证的共3条,可见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标所在。
至于咳嗽的程度,《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卧”则是直点龙睛之语。
事实上,病人咳嗽越是严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
临床加减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黄芪,去麻黄加人参、麦冬等。
只要对证,取效神速。
张仲景虽然没交代痰液的形状,但从“妇人吐涎沫”条文的描述来思考,便不难触类旁通了。
临床所见,病人咳嗽多伴随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间更多。
如果细心观察该类病人,不难发现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纸篓里总是装得满满的。
这种痰如果吐在地上,则呈鸡蛋清状或带有泡沫,很快就渗入土中而不见。
病人自己也会说痰清凉凉的滑溜溜的很好吐。
过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频繁的喷嚏。
从症状的比类来看,其鼻涕类似于痰,喷嚏类似于咳,故也同样适合运用本方。
对此,我把它们形象地归纳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治水的青龙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条文的或然证也是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问题。
这些或然证的出现应当有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从临床来看,这种病理基础很可能是长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脏病,在继发感染时出现的心功能衰竭。
此时,体内的水分过多地停留在组织中而不能被人体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现“或渴”;同时可以并见消化道的水肿,胃及食管的水肿可以出现“或噎”;肠道的水肿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现“或利”;经过肾脏排出的水分减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腹水可见“少腹满”;心衰不能泵出足够的血到肺进行氧交换,血氧浓度下降因此“或喘”。
从一元论的角度来看,惟有这个病理基础能将所有的或然证全部解答。
较之古代医家云里雾里的注释也更贴近临床。
再从用药来看,加附子以强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黄是因为此时麻黄会无效地增加心跳次数,使病人感到心慌。
提示我们在心衰时运用小青龙汤的注意事项。
当然,张仲景不会想得这么多。
学经方为的是古为今用,为了能更实际地理解古方,为什么非要排斥现代医学呢?本方用了大队的温热药物,也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
方虽八味,但核心药物仅为“姜、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剑,这一点从张仲景加味方的条文中可得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