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0个常用针灸穴位
88个精选穴专穴专用(高清配图)

88个精选穴,专穴专用!(高清配图)【只需500元费用】学习内容:乳腺增生症、皮肤病、前列腺病特色疗法、鼻炎、火针.美容针、特色美容技术!《点击查看详情》全身穴位众多,仅经穴就有360多个。
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对应的最有效的穴位,却比比皆是。
专穴专用,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超实用的88个救命穴超清晰对照图,赶紧收藏了!1、救命穴——人中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2、万能穴——合谷合谷穴:此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之所以成为万能穴,是因为它的作用十分多,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头痛、发热、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等病症。
3、长寿穴、强胃穴——足三里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4、消气穴——太冲太冲穴: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5、瘫痪穴、高血脂穴——环跳环跳:在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6、腰痛穴——飞扬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
7、疏筋穴——阳陵泉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8、健脾穴、肚胀穴——公孙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9、补肾穴——太溪太溪穴:在足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0、止痛、冠心血管穴、心肌梗塞穴、发热穴——膻中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在胸骨体上。
11、补血穴、瘙痒、调节血液穴——血海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12、止咳穴——尺泽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13、皮肤病穴、治痘穴——曲池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14、消炎穴——商丘商丘穴:位于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15、耳鸣穴——少海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降压歌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
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针灸必背81穴

61- 行间:当第一,二趾缝间.
62- 太冲:第一,二趾缝上1.5-2寸处./平肝,理血,通络.
63- 期门:脐上6寸,巨阙穴旁3.5寸,于第六肋间内端处./疏肝利气,化积通瘀./巨阙:前正中线,鸠尾穴下一寸,相当于脐上6寸处./宁神调气,和胃利膈.
67- 百会: 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功效: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注意事项:针刺时如小儿囟门未合,以及脑积水患者,均宜谨慎。类别: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68- 神庭:
69- 水沟: 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功效:开窍清热,宁神志,利腰脊.类别;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8- 手三里:在曲池穴下2寸.
9-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窝桡侧横纹头,至肱骨外上髁之中点./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营血./
10- 肩髃: 三角肌上部的中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平举时,肩前呈现凹陷处.类别:手阳明,阳跷之会.
11- 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通鼻窍,散风热./
79- 定喘:在第七颈椎棘突旁0.5-1寸处.
80- 夹脊:第一颈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旁开0.5-1寸.左右共48穴.
81- 十宣: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0.1寸处.
73- 神阙: 脐窝正中,功效:温阳固脱,健运脾胃,注意事项:禁针.类别:属任脉.
74- 中脘: 前正中线,脐上4寸,功效:调胃理气,化湿降逆.注意:中腕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病人尤其谨慎,如有肝,脾肿大病人,不宜向左右侧上方透刺.类别: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30- 天宗: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
(对应“大椎”)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
(对应“肺俞”)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
(对应“膈俞”)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
(对应“大肠俞”、“腰阳关”)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
((对应“次髎”)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
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
(对应“膻中”)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
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悬钟
外踝尖上3寸、
腓骨前缘
1髓海不足证(痴呆、中风)
2颈项强痛3胸胁满痛
4下肢痿痹
直刺0.5-0.8寸
行间
足背,
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1肝经风热所致头目病(中风,癫痫,
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 )
2妇科经带病3阴中痛,疝气
4泌尿系统(遗尿,癃闭,五淋)
5胸胁满痛
直刺0.5~0.8寸
2男科病证(遗精、阳痿)
3腰骶痛、下肢痿痹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命门
后正中线上,
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男科(泄泻。遗精、阳萎)
3妇科
4小腹冷痛、腹泻
向上斜刺0.5-1寸,
多用灸法
大椎
后正中线上,
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外感病证(热病、疟疾、感冒)
2骨蒸潮热
3神志病
4项强、脊痛
1昏迷
2癫痫
3高热、咽喉肿痛
4手指麻木
直刺0.1-0.2寸,
或点刺出血
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
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直刺0.5-0.8寸
常用灸法、外敷
太溪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100个常用穴位

1. 太冲穴(足三里)2. 内关穴(合谷)3. 阳陵泉穴(阳陵泉)4. 足三里穴(大椎)5. 丰隆穴(百会)6. 曲池穴(关元)7. 涌泉穴(涌泉)8. 阴陵泉穴(阴陵泉)9. 大敦穴(大敦)10. 血海穴(血海)11. 大横穴(印堂)12. 阴交穴(阴交)13. 中渚穴(中渚)14. 神门穴(神门)15. 海底穴(海底)16. 合谷穴(合谷)17. 风池穴(风池)18. 天突穴(天突)19. 支沟穴(支沟)20. 太阳穴(太阳)21. 耳门穴(耳门)22. 鱼腰穴(鱼腰)23. 太阳穴(太阳)24. 四白穴(四白)25. 曲泉穴(曲泉)26. 阴陵穴(阴陵)27. 侠溪穴(侠溪)28. 天柱穴(天柱)29. 至阳穴(至阳)30. 冲阳穴(冲阳)31. 神庭穴(神庭)32. 气海穴(气海)33. 血窍穴(血窍)34. 陷谷穴(陷谷)35. 中极穴(中极)36. 承浆穴(承浆)37. 阴郄穴(阴郄)38. 渊腋穴(渊腋)39. 肩井穴(肩井)40. 颧髎穴(颧髎)41. 合阳穴(合阳)42. 阳陵穴(阳陵)43. 曲垣穴(曲垣)44. 外关穴(外关)45. 太渊穴(太渊)46. 阳溪穴(阳溪)48. 手三里穴(手三里)49. 阴交穴(阴交)50. 心脉穴(心脉)51. 神门穴(神门)52. 池沼穴(池沼)53. 内关穴(内关)54. 膻中穴(膻中)55. 大横穴(大横)56. 厉兑穴(厉兑)57. 天府穴(天府)58. 涌泉穴(涌泉)59. 维道穴(维道)60. 阴都穴(阴都)61. 肩井穴(肩井)62. 曲泽穴(曲泽)63. 外关穴(外关)64. 合谷穴(合谷)65. 太冲穴(太冲)66. 阳陵泉穴(阳陵泉)67. 阴陵泉穴(阴陵泉)68. 血海穴(血海)69. 丰隆穴(百会)71. 涌泉穴(涌泉)72. 阴交穴(阴交)73. 神门穴(神门)74. 风池穴(风池)75. 支沟穴(支沟)76. 曲池穴(关元)77. 大横穴(印堂)78. 阴都穴(阴都)79. 至阳穴(至阳)80. 冲阳穴(冲阳)81. 四白穴(四白)82. 鱼腰穴(鱼腰)83. 肩贞穴(肩贞)84. 翳风穴(翳风)85. 阳白穴(阳白)86. 十宣穴(十宣)87. 腕骨穴(腕骨)88. 焦躁穴(焦躁)89. 地机穴(地机)90. 天柱穴(天柱)91. 承山穴(承山)92. 丘墟穴(丘墟)94. 渊腋穴(渊腋)95. 养老穴(养老)96. 背俞穴(背俞)97. 至阴穴(至阴)98. 冲心穴(冲心)99. 曲泉穴(曲泉)100. 承浆穴(承浆)。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主治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主治穴位图人体的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们是人体上特定位置的一些敏感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疾病症状。
下面是一张常用的人体穴位图,图中标示了一些常用的穴位和它们对应的功能主治。
头部穴位•百会穴(Bai Hui):位于头顶正中线的后发际正中点,可以提神醒脑、舒缓头痛、眩晕等症状。
•印堂穴(Yin Tang):位于两眉间的凹陷处,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面部穴位•迎香穴(Ying Xiang):位于鼻翼两侧的凹陷处,可以缓解鼻塞、鼻窦炎等鼻部问题。
•四白穴(Si Bai):位于面部侧线与头骨上缘的交点,可以缓解面部疼痛、痤疮等问题。
上肢穴位•曲池穴(Qu Chi):位于肘横纹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可以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等问题。
•内关穴(Nei Guan):位于手腕横纹与掌横纹之间的凹陷处,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躯干穴位•涌泉穴(Yong Quan):位于足底正中线最后一个趾骨之下的凹陷处,可以帮助入眠、缓解焦虑等。
•气海穴(Qi Hai):位于脐中下方1.5寸,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Zu San Li):位于小腿前外侧突起边缘,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等。
•太冲穴(Tai Chong):位于足背第一、二蹠骨之间的凹陷处,可以缓解失眠、焦虑等问题。
穴位的功能主治•百会穴: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记忆力、缓解头痛、头晕等。
•印堂穴:平衡心情、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
•迎香穴:通鼻窦、缓解鼻塞、鼻炎、鼻窦炎等问题。
•四白穴:缓解面部疼痛、口腔溃疡、痤疮等。
•曲池穴: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关节疼痛等。
•内关穴: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涌泉穴:帮助入睡、缓解焦虑、失眠、健脑。
•气海穴:缓解消化不良、腹泻、胃胀等问题。
•足三里穴: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疲劳等。
•太冲穴:缓解失眠、焦虑、月经不调等。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

针灸治疗80穴位全解针灸治疗篇主治歌诀1.尺泽:咳喘咽痛咯血肺,中暑吐泻儿惊风,肘臂挛痛局部病。
2.孔最:咯血咳喘咽肿痛,肘臂挛痛局部病。
3.列缺:咳喘咽痛肺系病,头项齿痛口眼歪。
4.鱼际:咳血咽痛肺失音,小儿疳积为第一。
5.少商:肺系实热热痛衄,昏迷癫狂少商寻。
6.商阳:五官齿咽热昏迷。
7.合谷:头目口齿鼻耳官,经闭滞产外感热。
8.手三里:上肢不遂臂无力,齿痛颊肿腹痛泻。
9.曲池:上肢热病高压癫,胃肠五官皮外科。
10.肩髃:上肢不遂肩臂痛,隐疹特色肩髃寻。
11.迎香:胆蛔口歪鼻塞衄。
12.地仓:口歪流涎三叉痛13.下关:齿病三叉口眼歪,耳鸣耳聋聤耳疾。
14.头维:头痛目眩与目痛。
15.天枢:痛胀秘泻痢疾肠,痛经经乱妇科病。
16.梁丘:下肢不遂膝肿痛,急胃乳痈与乳痛。
17.犊鼻:屈伸不利并膝痛,下肢麻痹关节病。
18.足三里:胃肠虚劳乳肠痈,癫狂神志肢痿痹。
19.条口:下肢痿痹与转筋,臂膀疼痛脘腹痛。
20.丰隆:头痛眩晕癫狂痰,腹胀便秘肢痿痹。
21.内庭:热病鼻咽齿五官,吐酸泻痢便秘肠,跖趾节痛足背痛。
22.公孙:痛吐泻痢胃肠病,失眠心狂气冲心。
23.三阴交:妇科产科脾胃虚,遗精阳痿遗尿泌,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症下肢痿。
24.地机:经乱痛经妇崩漏,腹痛腹泻脾胃病,脾不运水癃水肿。
25.阴陵泉:水肿黄疸腹胀泻,小便不利与膝痛。
26.血海:经乱痛经与经闭,隐疹湿疹丹毒皮。
27.通里:暴喑舌强心悸忡,腕臂疼痛局部病28.神门:痛烦惊忘眠呆癫,胸胁疼痛高血压。
29.后溪:头项腰背指肘臂,耳目疟疾癫狂痫30.天宗:肩背损伤肩胛痛,气喘莫忘取天宗。
31.听宫:鸣聋聤耳与齿痛。
32.攒竹:眉棱头痛目睑病,呃逆治疗效果奇。
33.天柱:后头项强肩背腰,鼻塞癫狂与热病。
34.肺俞:咳喘咯血肺系病,阴虚盗汗骨蒸热35.膈俞:呕吐呃逆喘吐血,贫血潮热与盗汗,皮肤瘙痒如隐疹。
36.胃俞:痛吐胀鸣等胃疾。
37.肾俞:肾虚晕鸣聋腰酸,痿泄不育与遗尿,经乱带下不孕症。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word 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针灸常用80个穴位

针灸常用80个穴位手太阴肺经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直刺0.5~l寸。
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向上斜刺0.3-0.5寸。
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直刺0.2~0.5寸,禁灸。
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直刺0.5-1.0寸。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1.0-1.5寸。
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
直刺0.8-1.5寸。
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11.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
平刺或斜刺0.3-0.5寸。
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12. 地仓: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
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
针灸学重点穴位汇总

针灸学重点穴位汇总针灸学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穴位及其作用。
1. 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距膝盖内侧约三个手指宽度处。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女性内分泌,缓解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同时,三阴交穴还具有养血、补肾、消肿等作用。
2. 后大椎穴后大椎穴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七颈椎下突的旁开一寸,穴位深度较浅,易于刺激。
刺激后大椎穴可以改善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提高面部肌肤的弹性,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面部皱纹、松弛、色斑等问题。
3. 神门穴神门穴位于头部后部,枕骨嵴和大后枕骨棱之间凹陷处。
刺激神门穴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头部疼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同时,神门穴还具有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等作用。
4. 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脚背部,第一、二跖骨骨间凹陷处。
刺激太冲穴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对预防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有益。
同时,太冲穴还具有补血、调经、通经等作用。
5.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肚脐下三横指处。
刺激关元穴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腹泻、便秘、腹痛等消化道疾病。
同时,关元穴还具有强壮腰肾、保健生殖系统、调节月经等作用。
6.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方三寸之处。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
同时,足三里穴还具有降低血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
7. 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下延至颈中部有凹陷处。
刺激风池穴可以缓解颈项肌肉紧张、改善头痛、眩晕等症状。
同时,风池穴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身体免疫力等作用。
8. 足三阳穴足三阳穴位于足背外侧,当小趾外侧与踝骨之间的凹陷处。
刺激足三阳穴可以调节肝、胆、三焦功能,治疗胆囊炎、肝炎、便秘等问题。
同时,足三阳穴还具有消肿、解毒、祛寒等作用。
以上是针灸学中的一些重要穴位及其作用,不同的穴位具有不同的作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一、手太阴经肺经尺泽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鱼际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咳嗽、发热、咽喉肿痛.操作:直刺0.5~0.8寸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埚斜,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埚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热病。
操作:直刺0.5~1寸。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疠,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擘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
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面瘫、三叉神经痛、胆道蛔虫病。
操作:直刺0.1~0.2寸或向鼻孔斜刺0.3~0.5寸。
不宜灸。
三、足阳明胃经天枢定位:脐旁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症瘕。
操作:直刺1~1.5寸。
备注:(1)大肠的募穴;(2)《千金》孕妇不可灸。
犊鼻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脚气。
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操作:直刺1~2寸。
丰隆定位:足三里下5寸,在胫骨前脊外侧三横指处。
主治:咳嗽、痰多、哮喘、胸痛、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呕吐、便秘。
操作:直刺0.5~1寸。
可灸。
四、足太阴脾经三阴交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公孙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赤白肉际处
1脾胃肠腑病
2神志病(心烦失眠,发狂)
3冲脉病(奔豚气)
直刺0.6~1.2寸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面后缘
1脾胃虚弱诸证
2妇产科病3泌尿系统病
4心病(心悸、失眠、高血压)
4下肢痿痹
5阴虚诸证
直刺1.0-1.5寸
浅刺0.1寸,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
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1热病2头面五官病
3瘰疬4胁肋痛
5上肢痿痹不遂
直刺0.5-1寸
支沟
腕背横纹上3寸,
尺骨与桡骨之间
1便秘
2耳鸣,耳聋3暴喑
4瘰疬5胁肋痛人卫医学考试网
6热病
直刺0.5-1寸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口证(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
(头项强痛、腰背痛、肘臂及手指挛痛)
2耳聋、目赤
3癫狂
4疟疾
直刺0.5-1.0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
1局部病证(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0寸
遇阻不可强刺
听宫
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
张口呈凹陷处
1耳聋,耳鸣,聤耳
直刺0.5-1寸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腰腿痛
2胃肠病证
直刺0.8~1.2寸
次髎
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第2骶后孔中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主要是指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A-Z 国际针灸穴位标准》。
这些标准穴位是经过多次国际会议和研究,由各国专家共同商讨得出的共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针灸标准穴位:
1. 人中(Renzhong):位于人的鼻唇沟的中点处,用于治疗鼻炎、鼻塞等疾病。
2. 大椎(Dazhui):位于颈椎棘突的最低点上,用于治疗颈椎病、肩颈痛等疾病。
3. 三阴交(Sanyinjiao):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上3寸处,用于调节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
4. 华佗点(Huatuodian):位于手臂外侧,肘横纹的尺寸侧端,用于治疗肘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
5. 曲池(Quchi):位于手臂外侧,肘横纹的尺侧端,用于缓解肩颈痛、胸痛等疼痛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Zusanli)、合谷(Hegu)、风池(Fengchi)等也被包括在国际针灸标准穴位中。
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找穴位置和针插深度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不建议非专业人士随意进行针灸操作。
针灸科疾病常用穴位

常见疾病针灸穴位1、颈椎病:颈部夹脊穴(左右共6穴)、风池、百劳、风门、肩井、肩贞、列缺、合谷、外关、中渚、肾俞、气海、大肠俞、关元俞、阳陵泉、足三里、阿是穴。
(共37穴)2、腰椎间盘脱出症:腰部夹脊穴(取2个或4个)、肾腧穴,大肠俞穴,命门穴(1个),腰阳关穴(1个),环跳穴,承扶、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承山、昆仑穴、阿是穴。
(共25穴)3、急性腰扭伤:腰部夹脊穴(取2个或4个)、肾俞、关元俞、上髎、腰眼、阿是穴(共30个)4、肩周炎:一般是取单侧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臂臑、曲池、合谷、后溪、阳陵泉、条口、中平、阿是穴(共12个)5、风湿性关节炎:(1)肩肘关节:阿是穴、条口、肺俞、肩髃、巨骨、中府、曲池;(2)腕指关节:阿是穴、外关、合谷、中渚、阳池、阳溪;(3)腰背部:阿是穴、大椎、身柱、命门、肾俞、大肠俞、委中;(4)髋股关节:阿是穴、八髎(8个)、环跳、风市、阴市;(5)膝关节:犊鼻、阳陵泉、阴陵泉、阳关、足三里、内膝眼、血海、梁丘;(6)踝趾关节:解溪、昆仑、照海、八风。
6、面神经炎:地仓穴、颊车穴、印堂穴、阳白穴、太阳穴、四白穴、迎香穴、承浆穴、颧髎穴、翳风穴、合谷穴、人中穴、牵正穴、鱼腰穴、下关穴。
(共15穴)7、中风:主穴: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失语加金津、玉液;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9、痛风:主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曲池。
配穴:(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2)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合谷。
10.腱鞘炎:(1)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曲池、手三里、列缺、合谷,阿是穴。
(2)指屈肌腱腱鞘炎:内关、外关、阿是穴。
(3)挠侧伸腕肌腱周围炎:手三里、外关、内关,阿是穴。
11、牙痛:(一)取穴主穴:分2组。
1、冲阳、颊车;2、合谷、下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针灸穴位手太阴肺经穴联系脏腑器官:肺、胃、大肠、肺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穴联系脏腑器官:大肠、肺、口、面颊、下齿、鼻。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目、鼻、齿、咽喉病,胃肠疾病,神志病,皮肤病,发热病。
6.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热病;③高血压;④癫狂;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⑥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①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②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联系脏腑器官:胃、脾、鼻、眼、口、上齿、乳房。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2.地仓【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13.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①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②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
留针时不可做张口动作,以免折针。
14.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
《千金》:孕妇不可灸。
16.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③乳痈、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犊鼻【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搡作】向后内斜刺0.5~1寸。
18.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2寸。
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19.条口【定位】上巨虚穴下2寸。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①下肢痿痹,转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丰隆(络穴)【定位】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⑤腹胀,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内庭荥穴)【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②热病;③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④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足太阴脾经联系脏腑器官:脾、胃、心、咽、舌。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偱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2.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直刺0.6~1.2寸。
23.三阴交【定位】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压;⑤下肢痿痹;⑥阴虚诸证。
【操作】直刺1~1.5寸。
孕妇禁针。
24.地机(郄穴)【定位】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证;②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③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操作】直刺1~2寸。
25.阴陵泉(合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定位】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病证;②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操作】直刺1~1.5寸。
手少阴心经穴联系脏腑器官: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7.通里(络穴)【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
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28.神门(输穴;原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操作】直刺0.3~0.5寸。
手太阳小肠经穴联系脏腑器官:小肠、心、胃、咽喉、鼻、目、耳。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29.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②耳聋,目赤;③癫狂痫;④疟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定位】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等局部病证;②气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
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31.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等耳疾;②齿痛。
【操作】张口,直刺1~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足太阳膀胱经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32.攒竹【定位】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①头痛,眉棱骨痛;②眼睑动、眼睑下垂、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等目部病证;③呃逆。
【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
禁灸。
33.天柱【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证;②鼻塞;③癫狂痫;④热病。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34.肺俞(肺之背俞穴)【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操作】斜刺0.5~0.8寸。
35.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之证;②贫血;③瘾疹,皮肤瘙痒;④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36.胃俞(胃之背俞穴)【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疾。
【操作】斜刺0.5~0.8寸。
37.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腰酸痛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
38.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操作】直刺0.8~1.2寸。
39.次髎【定位】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④疝气;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