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词的教学

唐云玉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里璀璨的明珠,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更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作品中的精品,这些作品以优美的词句,合辙爽朗的音韵为小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故事作品的优美画卷,这里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也有赞颂仁人志士的。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还陶冶了情操。不但让学生拓展了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古诗的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创设情境引发情

就古诗而言,语言凝练,意存高远,有时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诗文内涵,创设情境,充分显示形象,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促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还有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不知诗人坎坷的经历,也就不能正确领会诗人的情感。再说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古诗产生的特定环境以及诗人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可以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创设一个想像的情境,从而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赠汪伦》这首诗,在教学时,我以故事的形式在课前讲述

了李白当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有一人名叫汪伦,很有才学,但他不愿意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窑在地下。有一回,听说李白到了安徽,他很想邀请李白前来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修书一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先生好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听说汪伦对人十分豪爽,便欣然答应。可见面后,汪伦却大笑:“‘桃花’是此潭的名字,并无桃花十里;‘万家’是此店姓万,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才知上当,但却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亦人生一大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热情款待,两人情趣相投,成为好朋友。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日李白要乘舟远去了,面对桃花潭边前来送行的汪伦,他即兴写下此诗。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吟诵起来。在这咿呀吟咏的同时,“朋友间的深情”相信学生不难体会。

二、想像悟情

古诗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此时,教师要借助音乐、画面等媒体,帮助学生架起想像、联想的桥梁,顺利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愁别绪完全予以在了水天一色之间。教学时我选用与这首古诗诗意相协调的古典乐曲《送别》,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凝神细听,让凄婉、动听的旋律唤起学生丰

富的想像,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似乎看到了滚滚的长江水奔向天际,友人的孤船渐渐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李白却久久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这样,学生目视其文,耳悦其声,也一定会深切感悟其“朋友情深”。

三、慢吟细描

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

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确实,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边吟边让一会画画的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的蝴蝶、金黄的菜花,其他的学生则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诗成、画毕,学生目不斜视,向往不已,仿佛进入了诗中恬静安逸的田园境界。而学习《寻隐者不遇》时,我以绿粉笔于黑板中央勾勒出一株苍劲松树,然后叫学生在“树下”分别扮演诗人贾岛和诗中“童子”,一问一答,兴趣盎然,极易深入

总之,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