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

个性在互动的学习中得到张扬

——《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晴朗的星期三上午,第二节是一(1)班的数学课,清脆的铃声刚落地,我已经满面春风地走进了教室,孩子们稚嫩的问好声使我平添了许多信心。于是,我满怀激情的和孩子们进入了角色,开始了本节“找规律”的认知学习。

在优美的情境里,我慢慢的诱导着孩子们感知、理解规律并逐渐向“规律”靠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我的讲解,都急着要动手操作,于是,我们就一起去“创造”规律。为了使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先吊吊他们的胃口:“孩子们,通过你们的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不但知道了什么是规律,而且还找到生活中那么多的规律,你们太棒了。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呢?”

我简单的一句话就使孩子们的表现欲望蠢蠢欲动。我又示意他们先在小组里小试牛刀,然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大显身手。只听小可爱师亦凡说到:我们穿着带有规律的衣服很漂亮。又闻调皮鬼胡明泽接着发言:我们家的地板铺的很有规律,花纹很好看。还有那胖墩墩的陈鹏的发言更是我感到惊讶,他说:爸爸的大书柜里的书摆放的很有规律,我的书找起来很方便。哎呀,太多了,太好了,没想到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别致的选择,都是如此的让人吃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开始了他们的创造,我走下课堂,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去,不时的被他们的创作所吸引,绊住了我的脚步也绊住了我的目光,真使我大开眼界:色彩鲜艳、造型奇特、图案精美、摆放别致的一条条规律都体现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最后的展示过程中,我还用这样一个“哪一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认为最好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的问题,培养学生互动的学习意识。在孩子们的讨论中,一个个小小设计师带着自己的作品上来进行展示演说:

“我是按一个青苹果、两个黄鸭梨、三朵小红花的规律排列的”。

“我是按一个粉红色的正方体、一个黄色的正方形、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一个大红色的圆形的规律排列的。”

“我是按两颗红色的五角星、黄色的两朵花、一根绿色的小棒的规律排列的。”

……

通过他们自信的神情,看出了他们真正理解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从中我体会到老师不能画地为牢,要能够创设出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才能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反思】

一、经历《找规律》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颇感满意的是教学设计上比较的细腻和全面。既考虑到知识完成的自然和丰满,也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情趣;既突出了数学学习的活动性,也渗透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既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数学自身的价值;

既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照顾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有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具体表现在:

二、人人参与创作规律

一年级的操作活动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一是巩固提高刚学过的数学知识,二是又释放了孩子们天生爱动的能量,使课堂不沉闷,真正起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因此我依据教材设计了“动手操作、创造规律”的活动,十分符合一年级的学生。

三、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操作活动的设计和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操作能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等情感要求。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刻刻体验数学学习带来的无限快乐。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操作,自己创造规律,使他们边玩边学边思考,学生充满了乐趣。有意无意之中规律的概念,探索出规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四、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发的思考:

(1)如何看待“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但学生动手实践往往是动手多,反思少,体验的“体”多而“验”少,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动手实践中,学生关注点往往是操作本身,很少关注操作背后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教师既缺乏同时也“难以”引导学生内化的过程。因此在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我相对减少了学生的

操作,增加学生思考、发现和表述。

(2)如何看待课堂中的“热”?数学的探究性,数学的独立思考,都需要一个相对“冷”课堂氛围,但“冷”是成人从数学的角度看,是不是符合学生的情趣和需要?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相对的“热”,还是有必要的,“热”更多体现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另外如何看待课堂中“童趣”“儿童味”?我的观点是求真、求自然,不要勉强自己。我也疑问:教师的语言、腔调真的需要那样那样富有“儿童味”吗?教学环节真的需要那样那样编造故事、童话吗?今天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真的还停留在我们成人想象中的哪个层面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