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

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

(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

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明确:梅雨瀑。

(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朱自清《绿》经典教案

朱自清《绿》经典教案

朱自清《绿》经典教案《绿》是早期的一篇游记。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朱自清《绿》经典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中“绿”字用得最好。

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

“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小学五年级语文《绿》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绿》备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绿》备课教案《绿》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绿》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绿》备课教案一一、教材分析1. 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 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

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

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

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

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

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1. 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 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 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1. 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

节选时有改动。

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

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 自学课文。

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1) 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 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 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

《绿》 教案教学设计

《绿》 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教学目的1.梳理文章的构造,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由寻访梅雨瀑写及梅雨亭,并以此为“观察点”,展示、描绘周围环境,进而细写梅雨潭水醉人的“绿”。

首尾两段言简情深,起领、收束十分严整。

2.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特殊是比喻)表现出梅雨潭水的“绿”奇妙而充满活力;单调的绿色被作者写“活”了,赖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

3.体味全文的基调:清朗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

要求学生按这种基调练习朗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绿》,写于 1924 年。

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拟健朗,根本上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于是文章也写得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

学生从内容到思想上都易于领悟,教师要少讲,讲精,带着学生从语言特色入手发展鉴赏。

教学重点是梳理构造。

千字短文,讲究字字珠玑,立意又很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

完成此项任务不难,也不费时,关键是引导得法(抓文题,抓首尾段;抓有“体感”的景观,抓难以赋形的水色)。

教学难点是为什么不入笔就描绘潭水之绿,为什么要多层次地发展比喻、比拟、联想。

“女儿绿”的含蕴意义以及人称代词的变换,(对同一事物)也需引导学生弄懂。

没有联想,没有比拟、衬托,一味地直写绿色很容易败笔,《绿》的艺术特色也包含成功的联想、比拟与衬托,这一点在教学中不容无视。

讲与诵读的严密结合,是保持文章“原味”的可靠方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预习效果:通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发现学生对作品风格的体悟程度,进而调整教师“主述”的侧重点。

这,也是培养教师应变能力的一种方法。

在讲析过程中还要屡次读原文的有关语段。

总之,这节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2.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

这对吃透作品立意极有匡助。

3.梳理文章构造,弄清铺垫局部与主体局部的关系,体味作品的整体美。

4.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如何“捕捉”景物特点来抒发情感的(即“情景交融”)。

教学过程在讲授前布置以下预习内容:1.打一段 50 字以内的腹稿介绍朱自清,要包含以下内容:①朱自清的“字”及生卒年。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 3篇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 3篇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

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

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

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

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明确: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绿》的作者朱自清以及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绿》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将一篇关于朱自清的介绍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

2.阅读与分析(30分钟)教师将《绿》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b.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c.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d.小说的情节发展如何?e.小说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分析小说的结构(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说的结构。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和地点?b.故事有多少个主要情节?c.故事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d.故事的结构有何特点?4.语言分析(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中有没有使用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他们有何作用?b.小说中的对话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c.小说中的描写方式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5.综合训练(30分钟)教师布置一篇综合性试题让学生回答,考察学生对《绿》整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并阅读本节课内容的扩展阅读材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绿》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引用答案。

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绿》教学设计教案

《绿》教学设计教案

《绿》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绿》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 能够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
1. 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四、教学准备:
1. 《绿》的课文。

2. 彩色纸张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绿》的作者和故事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我们生活中有何寓意?它与希望有什么关联?
2. 阅读(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绿》的课文,并准备一份问题解读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提问导读、文本理解与情感感悟等问题。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悟,并整理出每个小组的答案。

4. 分组分享(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答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用彩色纸张和彩笔绘制出这些绿意和希望的形象。

6. 展示和总结(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七、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深入理解和体验《绿》中的绿意和希望。

3. 探讨绿色与环保、自然、健康等话题的关联,并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第1篇】《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二、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用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叠字的运用;体会文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思考:文章的文眼是什么?2.投影出示字词jù bó liǔ léng qióng shū zǐ xié踞薄阴绺棱角穹倏尘滓皱缬shíchàmóu lài yì jū什刹明眸善睐挹掬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朱自清《绿》教案

朱自清《绿》教案

朱自清《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朱自清《绿》教案教学目的: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

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教学过程:一、感知课文1、导入新课:在临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见底,领略了黃果树瀑布巨大的声响和惊心动魄的气势,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朱先生对水的全新演绎。

课件显示课题2、熟悉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标段序。

课件显示问题:1、建立“我”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文中找出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二、研读课文1、课件显示问题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出来。

并分析这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2、解决问题“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绿。

3、能力训练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示文中几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

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

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

“吸引”则显得一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和意义。

2.能够背诵课文。

3.能够感受课文的意境,领悟其中的道理。

4.能够感受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义。

2.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探讨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领悟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点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绿色的理解,并引出“绿”这个话题。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字生词,理解整个课文。

3.分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3. 感悟课文1.分组讨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课文1.学生分段背诵课文,逐段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和感情。

5. 拓展活动1.带领学生走到校园或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绿色。

2.让学生观察、记录身边的绿色,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倡保护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凑,学生的参与度高,课文内容理解度较好。

改进之处在于可能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教案,希朥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朱自清《绿》

朱自清《绿》

《绿》导学案设计禄劝屏山中学徐加翠教材依据《绿》是新课标实验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设计思路根据本单元标题“学会读书”,即读书动笔。

要求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采用读书动笔的方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诵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堂目标导航:1、掌握基础字词及文学常识,学会作批注。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会写景。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清写作思路,学会用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方案(预习与交流)1、导入新课请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二十二、绿朱自清)(出示ppt1)2、知识储备(1)、介绍作者 (出示ppt2)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荷塘月色》、《绿》、《春》、。

初中已学过他的《春》、《背影》。

(2)、解读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是朱自清先生《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

当时正是大革命时期,作者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国文,五四运动的激情在作者心中仍未消失,愉悦的心情无法抑制。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跳动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朱自清《绿》教案

朱自清《绿》教案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朱自清《绿》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绿》是一篇抒情散文,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通过读懂《绿》,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朱自清的独特感受和情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并理解《绿》的写作方法和取材。

2.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绿》的教学材料。

2.准备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热身活动(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展示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

2.教师提问学生对大自然的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Step 2:导入教材(5分钟)1.教师将《绿》的文本向学生展示,并简要介绍朱自清这位作家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阅读《绿》并理解全文的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一下问题:a.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树木的?b.朱自清通过树木描写自然和人的关系,有何深意?Step 4:归纳教材(10分钟)1.教师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朱自清的写作方法和抒情散文的特点。

Step 5:写作实践(15分钟)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仿照《绿》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描写自然的抒情散文。

Step 6:分享和展示(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作品,让每组选择一到两篇代表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7:讨论和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朱自清为什么选择树木作为主题?b.《绿》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c.你认为朱自清的描写和表达有效吗?Step 8:扩展阅读(10分钟)1.教师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并提出好书推荐。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绿》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抒情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写作实践,无法深入探讨和讨论。

朱自清《绿》教案

朱自清《绿》教案

朱⾃清《绿》教案朱⾃清《绿》教案教学⽬的:1、领略朱⾃清笔下的梅⾬潭充满⽣命⼒、洋溢着勃勃⽣机的⾃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达到情随景⽣,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之美。

培养热爱⼤⾃然,珍惜绿⾊,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法。

2、培养学⽣欣赏⾃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热爱⼤⾃然、热爱⽣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法:教师导读、学⽣讨论教学过程:⼀、感知课⽂1、导⼊新课:在临⽔骋怀单元我们感知了⼩⽯潭⽔的清澈见底,领略了⿈果树瀑布巨⼤的声响和惊⼼动魄的⽓势,今天我们⼀同来欣赏朱先⽣对⽔的全新演绎。

课件显⽰课题2、熟悉课⽂学⽣带着问题⾃读课⽂标段序。

课件显⽰问题:1、建⽴“我”的字词库和同学交流。

2、请从课⽂中找出能概括全⽂内容的句⼦。

3、请找出两个能概括梅⾬谭绿的特征的词语。

⼆、研读课⽂1、课件显⽰问题课⽂中有⼀个从写梅⾬瀑过渡到写梅⾬潭的句⼦,请找出来。

并分析这⼀句在⾏⽂中有什么作⽤?2、解决问题“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中早已没有瀑布了”(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明确关键句是点明上段写梅⾬瀑的⽬的,在于衬托美的令⼈“惊诧”的梅⾬潭的绿。

3、能⼒训练1、学习作者是如何选⽤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达到情随景⽣,移情于景的。

课件显⽰⽂中⼏个重要动词分析解决问题梅⾬潭闪闪的绿⾊招引(吸引)着我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动态感强。

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

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情。

“吸引”则显得⼀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似伸⼿可捉。

“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探⾝(弯)下去,……——“探⾝”与“⼩⼼”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绿》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词《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绿》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句的朗读和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文《绿》,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幽静的课堂环境,音响设备。

3.教学辅助:图片资料,相关诗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绿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诗词《绿》:–讲解诗词《绿》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让学生聆听多个版本的《绿》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色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美好和宁静。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绿色来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6.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体味诗歌《绿》,并撰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 篇我一直教导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充满感情地生活”,对于任何一篇作品,无论文体如何,都应带着*,用心阅读,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悟自己所悟。

比如像《绿》这篇文章,我以朗读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对于文字的表现手法我则以粗线条的分析,只让学生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就好。

原先以为过细的分析,会破坏语言的流畅与整体的美感,现在听了前辈的意见,确实在分析文章时应再细化些,下次一定注意。

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个人认为是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而论的。

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代替幻灯片,充当板书,适合一些信息容量大的课堂教学以外,它实在有弊端。

比如多媒体中出现的音画,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文字本身的魅力,任何一种形象,一种意境在文字的表述之中都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而音画则将之定格。

就如金庸的《神雕侠侣》,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小龙女绝不是李若彤或刘亦菲,而是你深藏心中,常现脑际的女子。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你也无法说明,只觉是个亦幻亦真,*清玉洁的女子吧。

再如《飞红滴绿记黄山》那柯蓝的文字远比你到实地观察的黄山美得多。

因此,这也许是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少用多媒体手段的原因吧。

语言有不成熟之处,请多包涵。

绿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第2 篇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

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与无效*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

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

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

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绿》课前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不看课文,朗读例句,指出句中的“它”“她”各是什么?(例句:1.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2.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生:“它”指的是梅雨瀑生:“她”指的是梅雨潭师:“她”指的是梅雨潭吗?好像不太精确生:“她”指的是梅雨潭的绿师:很好,同样是自然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使用了不一样的人称代词?生:作者对待两种景物的情感不一样?师:作者更偏爱于哪一个景物?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处都直接点明“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描写的很细腻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表达的情感很强烈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说看到汪汪一碧的潭水,瀑布在襟袖间,但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师:作者更偏爱于“她”(板书:她),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呢?请你在文中找到含有“她”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手法及情感生:“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吸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师:是吸引吗?生:是招引师:吸引和招引有什么不同,这里可以换成吸引吗?生:招引不仅有吸引的意思,还有招呼、召唤的意思,更能表现出梅雨潭的绿的魅力,不能换成吸引师: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生:拟人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师: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些词语啊?生:招引和追捉师:好,请你再为大家读一遍好吗?学生读得很有韵味师:还有其他含有“她”的句子吗?生:“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师:为什么“想抱住她”是个妄想呀?生:因为是潭水,抱住她就掉到潭水里了生:因为“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生:因为作者太爱她了,不舍得抱她师: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到了《爱莲说》里的一个句子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师:很棒,还有含有“她”的句子吗?生:“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师: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生:比喻师:写出了“她”怎样的特点?生:高雅、纯洁、活泼、明亮、柔嫩、纯净、厚积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爱怜、赞美的思想感情师:你能读出这种爱怜、赞美之情吗?学生动情地朗读课文师:在第三自然段作者还使用了怎样的人称代词?生:“你”(板书:你)师:“你”指的是什么?生:梅雨潭的绿师:同样是指梅雨潭的绿,作者使用的人称代词为什么要发生变化?生:用“你”是面对面的对话师:面对面的对话时一种情感的递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的递进吧比如我对大家说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她很善良,品学兼优,然后面对着这个学生说,你真的很优秀,老师很喜欢你看看哪一个人称代词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啊?生:“你”师:让我们找到这些含有“你”的句子,用更强烈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朗读“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强烈情感?生: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出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强烈的爱怜之情生:女儿绿是仿词,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挚爱生: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是拟人,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师:这里是拟人吗?裁为带,挹为眼了吗?这只是作者的生:想象师:所以,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想象师:这两个想象,可以调换位置吗,它们内部有怎样的关系?生: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如果前者是锦上添花,那么后者则是雪中送炭,它们是递进的关系,位置不能调换生:这里既是作者内心善良的表现,也是作者对梅雨潭绿的热爱和善待师:在作者描写的过程中有一段话是写我国其他景点,我们来看看这里是不是跑题了?生:没有跑题,这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梅雨潭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中师:不管是多有名的景点,多有名的绿,和梅雨潭的绿比起来就显得逊色了,请你读出这种对比后的感觉学生朗读对比的语段,在“太”字上重读,突出逊色之感师:作者热爱着梅雨潭的绿,花了全身的气力去描写,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啊?生:比喻、拟人、对比、想象、人称代词的转换······补充课外材料: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郁达夫:“他的散文满贮着诗意”师:如此醉人、奇异的绿,仅仅是一种色彩吗,在作者的心中她还有什么含义?(结合作者使用的喻体、想象的句子去理解)生:纯洁、美好的生命,蓬勃的生机生: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生命和蓬勃生机的热爱和赞美师:作者如此爱“她”,为什么还要写“它”?(板书:它)生:用“它”的美为“她”的美作铺垫生:因为有“它”的存在,才有了“她”的醉人和奇异师:文章首尾呼应,展示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学完这篇文章,请你也以“我惊诧于”的形式为本堂课作结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的招引人的魅力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的醉人和奇异生:我惊诧于朱自清先生生动的描写生:我惊诧于朱自清先生强烈的情感师:今天,能在我们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八(6)班上课,我很荣幸,我想说“我惊诧于同学们缜密的思维和精彩的语言”谢谢大家,下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绿》教学设计
朱自清《绿》教学设计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教学目标
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
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中“绿”字用得最好。

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

“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x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x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
雄气概。


三、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四、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1、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
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2、整体感知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教师补充: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
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五、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

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

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
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导学》中的“基础训练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绿色是大家喜爱的颜色,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女儿绿吗?
如果没有请打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绿》。

(引起学生对“女儿绿”的注意。

)
二、请一组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十二三岁小姑娘”的特征。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女儿绿”的具体寓意创设条件。

)
三、阅读品析第三自然段
1、听朗读,品味梅雨潭的绿是否具有女儿的魅力。

目的: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诵,一边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

(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绿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将第三段末的女儿绿与段前的博喻、比较、想象结合起来,由“女儿绿”这一点,延展到对文章写景状物各个环节的分析。

)
2、教师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显示的情与景。

3、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

注意启发学生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仿写练习:“我若能…”写几个句子。

(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
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为什么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启发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

(把握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突破难点。

)
四、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段。

1、动手为这段配上插图。

2、写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要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用画图带动对重点词语的品析。

明确写景的内在连系。

)
〈2〉课文第二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在文章中找出能说明这问题的句子来:
提示:a、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b、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五、将全文连起来看,结尾重复开头的“惊诧”,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诉了你什么?教师从人物称代上点拨。

(明确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惊诧”二字来写的。

〈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提示: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六、品味语言
1、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3、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4、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5、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如第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精彩的语句
2、完成《同步导学》中的“能力提升”和“中考之窗”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