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_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_赵韩强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人才日益成为各行各业所需的重要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在当今社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高校在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时,需要结合现实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从而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1. 优质课程的设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构建优质的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需要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
基础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创新教育则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创新工作中游刃有余。
2. 项目化学习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化学习。
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参与,更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导师制度的建立导师制度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导师制度,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外实践活动的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高校应该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如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了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各类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将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调研与思考。
首先,我们要深入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在专业技术领域达到一定的高度,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综合性的方式和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激发创新潜能的培养模式——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模式通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相互融合,激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将生物学、工程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学科交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横向思维。
此外,在实践中插入创新元素也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模式。
例如,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使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展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
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开放性和国际视野。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
针对这些培养模式,我们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评价。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他们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好的成果。
总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的培养模式。
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和国际交流都是有效的培养方式。
同时,改革评价体系也是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综上所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其中包括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和国际交流。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_赵韩强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_赵韩强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赵韩强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 710071)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如何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摆在当代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普遍被认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国内外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情况实施本科科研创新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这一项目的实施被MIT人自豪地认为开创了本科生科研的先河。
美国研究型大学实施本科科研计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学生以兴趣并经过双向选择加入教师的科研小组,在其中担任研究主力的角色。
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施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二是学生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向学校申请研究资金,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项目研究。
我国高校有计划、大规模的实施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比较晚。
清华大学于199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 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SRT计划实施形式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课外科技与人文实践活动为主,并正式纳入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其后,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了这一行列。
2007年教育部组织首批60所高校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标志着组织本科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而加以支持。
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培养上 , 我们 以工程科 学为主线 , 不断强化工 程实践 , 按照本科
和研究生 贯通的培养 策略 , 采取 “ 基础 学习 、 专 业学 习 、 实践训
力 。” 因此 , 作 为创新 主体的拔尖创新人 才的培养 , 就成为现代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 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的行业特色
练” 的分段培养方式 , 创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拔尖创新 人才培 养体系 。学习和借鉴 国外先进 的高等工程教育成功经验 ,发扬
新人才培养 的思路 、 目标和特点进行研 究后可知 , 行业特 色院校 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从抓人 才培 养模 式、 学生学
习过程和人 才培养方案入手 , 并需要采取校企联合培养、 国际化联合培养、 建设 高水平师资队伍 、 加强教 学质 量管理 、 优化创
新 人 才 成 长环 境 等 多种 措 施 , 以增 强 学生 的 工程 素 质 、 科 学 素质 、 实践 能 力 和创 新 能 力 。
也是我 国创建创新型国家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必然选择。 ( 2 ) 我 国行 业发展对于工科拔尖 创新人才 的需求 。随着我
应对未来 的工作需要 。4 ) 通专结合。一方 面要注重学生 々业技
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强调学 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的 培养 。
国工业化进 程的进一 步深入 , 各个行业都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 ,
( 3 ) 我 国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与发达 国家之间的差距 。 近年来 , 我 国的工程教育虽取得了迅速发展 , 但与发达国家相 比 仍存 在较大差距 , 且普遍存 在“ 重 科研 、 轻教学 ” “ 重 知识 、 轻 能 力” “ 重理论 、 轻 实践 ” “ 重学术 、 轻应用 ” 和“ 模式单一 、 缺乏特色” 培养过程 中亟待解决 的现实问题。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谢琨,郭涛,卢杨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10期摘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高等院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固本促创新,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探索基于“研究——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两层四类”实践创新结构,更新了实践教学观念,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创新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 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1-02一、前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学习课程知识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另外,高校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和仪器的使用率不高,实验室开放率和资源利用率也亟待提高。
同时,大学生对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过程还比较陌生或仅限于“纸上谈兵”。
这些阻碍了创新人才的产生和输出,最终将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乃至大学整体水平和声誉的下降,因而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在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制度机制完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二、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深化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加强人文素养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原则贯穿于四年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了由“基础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环节和创新能力培养”等组成的符合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综合型教学新模式,强调“以人为本”和“实践出真知”,注重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着重在“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信心、创新动力”等方面进行探究。
211108823_“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制度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

■教育学“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制度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为例席慧,卢毅,郑瑞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26)摘要:随着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比以往时候都更为迫切,国内高校也持续致力于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探索。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遴选高校试点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集聚育人资源、加大育人力度,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土壤,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招生选拔制度亦随之不断变化。
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的招生选拔实践为例,立足“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新挑战、新思路,思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招生选拔制度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制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2)04-0131-05收稿日期:2022-07-24作者简介:席慧(199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卢毅(1981-),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教育教学管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改革浪潮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发展的主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全国高校以各类试点班为基础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以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如何立足“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化包括人才选拔等在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体环节,是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发展与政策演变回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4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先民间、后官方”“先实践、后研究”,形成了百花齐放、丰富有效的发展局面[1]。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国家也将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列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拔尖创新型人才具备高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个领域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学科比较雄厚、师资队伍强大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锁定于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发明创新能力的人才,被誉为“精英中的精英”。
1. 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关键所在。
高校应该注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研究等多种模式,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高校还需要在教学体系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涵养、丰富自己的经验。
2. 专业设置的优化专业设置的优化也是提高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前沿来设置专业,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前沿的知识和发展方向。
同时,在专业设置中,高校还应该结合校内特色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方面更加专精。
3. 人才培养的细致管理人才培养的细致管理是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学习状况等不同因素,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高校也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多重帮助,包括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以便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监管,确保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自律和自我管理,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
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为了有效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对策,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团队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 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发明和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专家课堂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发明和创新的重要应用价值和应用场景。
西电 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西电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校之一,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强校之一。
多年来,西电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并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西电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
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整合起来,并设立了多个专业方向,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这种学院模式的设置有助于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边界,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西电深入推进了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建设了先进的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平台。
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参与赛事竞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西电还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赴国外交流学习和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的机会。
这种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西电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学校通过设置人工智能学院、推行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及积极推进国际化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对于未来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西电可以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回顾:1. 西电在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了创新的举措,通过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整合学科,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
2. 学校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建设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论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较强在综合能力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员,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同时存在着许多问题。
标签:拔尖创新人才;原因;模式探究关于拔尖创新人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求真求实的实践精神、开阔前瞻的国际视野和稳健卓越的领袖素质”,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1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比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等。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这个计划就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逐步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再比如,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双一流”时代省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双一流”时代省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作者:魏剑张昊张军战雷西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第14期[摘要] 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承担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国际竞争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在省属高校中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立足省属高校发展现状,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的框架下,探索了适应省属高校特点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国际合作联合指导、课题组创新管理及文化建设保障等举措,可以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从而促进省属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提高,为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省属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 省属高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创新管理[基金项目] 2020年度陕西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产业变革的新材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陕教〔2020〕75号);2019年度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省属高校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XGH19030);2018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子项目“纳米材料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YLZY0504Z01)[作者简介] 魏剑(1979—),男,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功能与储能复合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8-12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张怀强李丽于涛李小燕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8期摘要: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国内高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在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也相对较少。
基于这种情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改革育人制度和完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才规律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168-02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含义和特征1.拔尖创新人才的含义。
拔尖创新人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概念,人们常指的是那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某些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人才,其能力和素质要超出普通学生很多的人才。
其中包含学术科研型、实践技能型以及管理实践型等。
2.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
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身心素质良好,健康的体格,成熟完善的心理道德素质。
例如,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等。
第二,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具备知识纵向的深度,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达到一定的造诣。
既能实现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创新研究,又能在与其他学生知识的结合层面实现交叉促进。
第三,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持续的创新精神,是其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突破的原始动力。
第四,实践动手能力,很多创新思想、创新理念是需要经过反复实验检验的,因此,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创新思维受到教学制度的制约和束缚,由于传统的高校教育在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方面,考试成绩占有很大比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与途径分析——以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例

学生将 来成 长为相关 学科领 域的领 军人物 ,并跻 身 国际一 流 的学术 队伍嘲 。 “ 远学 院” 致 是上海 交大培养 精英人 才 的又一重 大举 措 。 其创 办 目标 是实施精 英教 育 , 培养具 有强烈
社会 责 任感 、 热爱 科 学 、 追求 真 理 、 有 独立 人格 的 具 拔尖创 新人 才 。走 出一条 培养基础 扎实 、 目光敏 锐 、 思维 独 到 、 野开 阔 、 于创 新 、 视 勇 能够 站 在未来 科学 浙 江大学从 “ 混合班 ” “ 可桢学 院 ” 到 竺 的不断探 索 ,其 培养 目标是 以为杰 出人 才 的成 长奠定 坚实 的 基 础为宗 旨, 养造就基 础宽厚 , 培 知识 、 能力 、 素质俱 佳, 富有创新 精 神和创新 能力 , 在专业及 相关领 域具
表 1 五所 大学拔尖创 新人才培 养特 区办学理 念及培 养目标
学校 拔尖创 新 人 实施 办 学 理 念 才培养 特 区 时 间
北 京 大学
、
实施 , 以其 目标 遵从 于我 国教 育 目标 。 目标都 体 所 其
现着 培养 精英 人 才 、 励教 育创 新 、 足教 育 为 国家 鼓 满 服务 的基 本要 求 。“ 培学 院 ” 调具 有 良好 的人 文 元 强
设 “ 理科 学 ” “ 命 科 数 、生 上海交通 学 ”“ 、计算 机科学 ” 三个 理 中理 科 班 共 其 大 学 致 远 学 院 科 班 , 2 由 2位 知 名 教 授 、 O 74 O余 人 名 两 院院 士 、6名 长江 学 l 者担任 主讲教师
实践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中心 目标 ,而不仅仅 是让 学 生学 到 固有 的知识 ,都 注重 知识 和能 力 的结 合 与交叉 运用 。 ( ) 三 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目标的差异分析 1 现 的人才 培 养侧 重 点 不 同 。由于 每个 大 学 . 体 的办 学理 念 和办 学特 色不 同 ,因此各 学校 拔 尖创新 人才 的培养 目标存 在差 异 。北大 注重 培养 人 才 的人
试析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模式

试析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模式1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根源近年来,政府和高校加大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力度。
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并在北大、清华等十所顶尖高校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试点。
虽然我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改善,但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培养思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1.1 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
[2]我國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很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的文化环境得到制约,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施展,创造力逐渐减退。
1.2 科研条件缺乏,拔尖创新人才不能有的放矢与我国相比,美国更加注重科研的投入力量,在科研条件、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数量上,均占主导地位。
同时,美国政府十分注重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产学研资源的整合度较高。
而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却迫在眉睫,经费的短缺、设备得不到更新换代、技术的落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都是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的症结。
1.3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理论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寻求知识创新,但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而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过分的强调了对理论知识的继承和传授,忽视了理论结合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2.1 着眼选拔,引进推荐入学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华民族是蕴育着丰富文化的民族,中国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缺乏的是善于发现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伯乐。
在本科阶段,导师应注重寻找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重点培养,推荐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机制。
善于并且能够投身做科学研究的人才往往是专才、奇才,而中国式教育往往希望培养的是全才、通才,无论是搞科研的还是经济管理的,都需要有很强的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可是许多专心搞研究的人并不擅长沟通与组织,只是专注于科研工作,这样,抹杀了很多投身于科研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竞争和全球化的挑战时,如何培养出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个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文化领域,都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
相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在关键领域具备独创性和前瞻性。
二、理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导向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项目学习、实验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在教育环境上,可以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更多元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动力。
三、实践案例以中国某高校为例,他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他们打破了学科壁垒,组建了跨学科的团队,让不同学科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相互融合,从而培养出更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其次,他们建立了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创新项目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培养创新人才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挑战与改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和方法亟需进一步明确和优化。
其次,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他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榜样和引领者。
此外,还需要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实践机会。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探索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探索作者:潘孝楠吴优来源:《党政论坛》2024年第01期[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发展路径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在人才的选拔和培育中,高校通过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提高创新人才识别精确度,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提供多元的培养体系和广阔的实践平台。
在人才培育的不同阶段,高校通过加强高中与高校的衔接培育学生的科研志趣,通过贯通本研衔接激发学生的深造动力,通过优化学生与学者的身份衔接助力创新型科研人才的转型。
[关键词]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就“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而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着更为紧迫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①。
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近年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都进行了丰富实践与探索。
一、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还促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高素质人才是科技进步的基础性支撑。
当前科技创新竞争激烈,拔尖创新人才以其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前瞻性思维,在科技研究、创新实践和专业领域中不断推动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提升,起到战略性支撑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独特的教学方法,高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校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如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因此,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探索,无论是对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对于助力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探析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机制探析一、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机制,包括选拔、培养、激励和评价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四个方面,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机制进行探析。
二、选拔机制选拔机制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选拔的目的是从众多的学生中挑选出具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机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采取多元化的选拔方式,如考试、面试、作品集评审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高校应注重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三、培养机制选拔之后,培养是关键。
高校应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实验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此外,高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际交流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激励机制激励是激发人才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例如,设立奖学金、创新成果奖励等,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
同时,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评价机制评价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验和反馈。
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评价标准应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也要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此外,高校应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促使高校不断完善培养机制,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六、结论综上所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选拔、培养、激励和评价等多个环节的协同作用。
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第1期2015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 o d e r n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 :H i gh e r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E d i t i o n N o .1J a n .2015[收稿日期]2014-09-26[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K 5051399016)。
[作者简介]赵韩强(1975-),男,河南南乐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郭宝龙(196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批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1-0070-0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求,我国通过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建立了一批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的行业特色型院校。
这些院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培养了一大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促进了行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大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一批引领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电
子科技大学为例
郭宝龙;赵韩强
【期刊名称】《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8
【摘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坚持崇尚学术、回归工程,着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行业骨干和引领型人才;通过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努力打造电子信息领域的一流本科教育;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主动为国家、区域、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郭宝龙;赵韩强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12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陕西西安 7101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J], 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
2.西藏地区高等药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r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以西藏大学为
例 [J], 阿呷尔布;谢红军;王聚乐
3.基于“工学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以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建设为例 [J], 魏小华;周明安;兰叶深;徐建亮
4.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机械电子工程为例 [J], 胡朝斌;梁昌平;易风;王林
5."双主体三融合四平台"复合型包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建设为例 [J], 高艳飞;陈新;赵素芬;张莉琼;李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模式

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模式成果总结(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朱燕娟,胡义华,王银海, 赵韦人,陈惠珊一、背景与培养模式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简称电子系)共有16名教师,其中教授9人,具博士学位教师12人,硕士生导师10人,形成五个科研团队。
近年来,电子系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28项,横向课题10多项,教改项目13项,申请和授权专利23项,发表SCI 、EI 收录论文300多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教研论文40多篇,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
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校级“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3人,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名师”1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出版高等学校规划教材3部。
电子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
自2005年扩招后,电子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招生规模达到每年300人,使得教学资源紧缺状况突现,特别是实验用房和实验设备尤显紧张,同时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社会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院及时作出决策部署,让本科生加入到老师的科研团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同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子系结合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的特点,进行了具体规划和设计,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是让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尽可能多的加入到老师的纵横向课题,二是利用毕业设计的机会让大四学生参加老师课题,三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和撰写论文、申请专利等,具体实施流程和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模式框图 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组建队伍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参加竞赛 队伍培训 学生申报项目二、成果完成人负责的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和省厅、校级教改重点项目5项:[1] 朱燕娟,胡义华,赵韦人,王银海,陈惠珊等. 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粤教高函〔2011〕55号文), 2010.9-2012.12.[2] 朱燕娟,胡义华,赵韦人,王银海,陈惠珊等. 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粤教高函[2012]123号),2012.9-2014.9.[3] 朱燕娟,胡义华,王银海,赵韦人,陈惠珊等.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No.2010Z015), 2010.9-2012.9.[4] 朱燕娟,赵韦人,王银海,陈惠珊等.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项目研究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No.2012Z005), 2012.10-2014.6.[5] 朱燕娟,邓颖宇等. 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模式探讨与实践”(No.2009E06),2009.5.-2010.12.三、主要成果经过8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在上述项目支持下,以老师项目为依托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已结出丰硕成果,培养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感动南粤校园”2011广东大学生年度(科技)人物等拔尖优秀人才和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2015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ditionNo.1Jan.2015[收稿日期]2014-09-26[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K5051399016)。
[作者简介]赵韩强(1975-),男,河南南乐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郭宝龙(1962-),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赵韩强,郭宝龙,赵东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一批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进一步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1-0070-0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求,我国通过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建立了一批服务于行业发展需要的行业特色型院校。
这些院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培养了一大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促进了行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大批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时期,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一批引领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定位与优势所谓行业特色型大学,是相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的。
它是指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以行业为依托和服务行业需求及相应学科特色的院校,原来一般隶属于国务院各行业主管部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调整,除极少数行业院校继续归原行业部门管理外,绝大多数行业院校已划归教育部或下放到地方政府管理。
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以下鲜明的办学特征:(1)学科相对集中,办学特色鲜明。
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且较为集中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若干个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专业,在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受到本行业领域的普遍认可和社会广泛认同。
(2)科研实力强,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和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科研队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引领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支撑了行业发展。
(3)服务行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他们在行业领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长为行业领域的骨干人才和领军人物,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4)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这类大学的办学传统、大学声誉、行业特色、校园文化等核心元素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品牌优势,并渗透到大学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大学识别系统的核心元素。
不断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可以更高好地服务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行业特色型大学。
原隶属于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转为教育部管理。
建有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四。
建有“先进雷达技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信息感知技术”“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鲜明的信息与电子学科特色与优势,在电子信息行业领域发挥了排头兵作用,肩负着培养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根据“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学校先后通过开设本硕连读班、教改班、“卓越计划”试点班、“祖同菁英”班、信息科学英才班等,为部分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创造专门的学习环境与条件。
1.本硕连读班。
从2000年到2005年,学校通过开设“本硕连读班”,每年从高考提前批次中招收一批优秀学生进入“本硕连读班”学习,招收专业主要是通信工程等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按照“分专业招生、单独培养、分段管理、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培养,制定专门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重点加强数理外语基础、信息技术基础和人文素质基础方面的课程,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所在专业本科阶段的全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所在专业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第四学年可以提前修读研究生的课程。
学校每年对学习成绩排名在后5%的学生淘汰一次,淘汰下来的学生转入对应专业普通班学习。
成绩优异的学生直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的学制为5.5-6年。
在学生管理方面,前两年由理学院集中管理,后两年由各专业学院管理,第三学年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案,鼓励和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实践锻炼等。
2.教改班。
2006年开始开设“教改班”,其学生一部分来自高考提前批次录取,一部分是入学后校内选拔录取。
按照“分学院招生、单独编班、单独教学、自主选专业、结果淘汰”的原则进行培养。
开设教改班的学院主要有通信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
学生入学后由其所在学院管理,前两年不分专业,按大类培养;第三学年在本学院所开办的专业中自主选专业,同时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后期学习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创造参加科研的条件,实现个性化培养。
学校为教改班学生配备优秀任课教师,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各类课外实践活动。
对学习成绩优异、达到一定条件的学生直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3.“卓越计划”试点班。
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
学校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在电子信息类专业领域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培养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其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按照“3+1”模式培养,即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第四学年到企业进行了联合培养。
学校与中兴通讯、德州仪器(TI)等知名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其培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改革现行培养方式,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企业培养计划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2)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在保证基础理论不减少的基础上,适当压缩课内学时,重点是对专业基础课程整合。
同时,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实验。
(3)选拔优秀人才,组建试点班。
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学习,每年均有三四千名学生报名参加选拔,经过笔试和面试,最终确定260名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学习。
(4)实行小班管理,个性化培养。
学校将试点班单独编班、单独管理,每小个班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每10名学生配备1名学习导师。
学习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学习导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见面交流一次,通过其他方式沟通交流一两次。
4.祖同菁英班。
2012年,学校与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开设了“祖同菁英班”,双方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创新育人、校所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西电在学科专业、优质生源、人才培养经验丰富的优势和西安光机所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条件完备、前沿学术水平高的优势,探索校所联合、科教结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共同培养光信息、电子信息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按照“3+1”模式进行联合培养,即前3学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第4学年到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其中,第7学期结合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学科专业优势,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科学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8学期结合学生推免和报考意向选择实习单位,在学校和研究所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5.信息科学英才班。
2013年,学校创办了“信息科学英才班”,按照“交叉融合、复合培养、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培养。
旨在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熟练掌握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电子信息领域问题的能力,具备数学与电子信息类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
通过强化数学基础、融合多学科知识,使学生既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又掌握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与技能,打造理工结合、学科交叉、复合培养的优势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基铺路。
在培养过程中强化数理基础,注重能力提升,突出实践创新,重在交叉复合。
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教学方法,每位学生配有学习导师,通过参加科研或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前两年主要学习数理基础知识,后两年学习数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状况分析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过程来看,以上各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共同之处,但侧重点又有所区别。
1.共同之处。
(1)生源质量高。
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生源均是优秀生源,一部分是通过高考直接录取,一部分是进校后校内选拔。
(2)实行小班教学、个性化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大都是小班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实行学习导师制。
学校为学生配备学习导师,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选课和吸纳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等,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导。
(4)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为他们配备优秀师资,提供专门的实验室,为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条件。
2.不同之处。
(1)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教改班”、“祖同菁英班”、“信息科学英才班”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素质,大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培养主体和培养过程不同。
“教改班”和“信息科学英才班”主要依靠校内的师资力量进行培养,本科阶段均在校内进行培养;“祖同菁英班”和“卓越计划试点班”强调校企联合、校所联合培养,双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实施培养过程。
3.普遍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深,主要依靠校内师资力量、教学资源,行业企业参与的较少,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