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价值观和态度 (2)
管理心理学第4章-态度
四、态度的改变
2.个体人格因素 (1)智慧能力: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智慧高者较易了解 各种赞成的或反对的论点,进而根据此论点,形成或改 变自己的态度,其改变是主动的。智慧低者由于缺乏判 断力,容易被说服,也容易接受团体的态度,其改变是 被动的。
(2)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强大的人,会尽力维护自己已有的态度以保持自尊。因此,这种人的 态度很难改变。心理学家Rosenberg指出,在政治上极端保守者,都有不安与自卫的倾向。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认知失调 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P)对 某一对象(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 对象之态度的影响。即海德重视人际关系 对态度的影响力。
四、态度的改变
3.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 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 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
勒温在他的群体动力研究中,发现参与群体活动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型 的人,这种人主动参与群体活动,自觉地遵守群体的规范;另一种是被动型的人,他们只是 被动地参与群体活动,服从权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的规范。
勒温提出了他的“参与改变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在群体中参与活动的方 式。后来,这个理论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技术一:利用传播或沟通灌输新知识 态度的形成有赖于知识,而往往接触的新知识又可能改变已形成的态度。提供新
知识时,有下列几种技术性的问题。 (1)知识的来源。 (2)媒体。 (3)单面说明或双面说明。 (4)诉诸情感。 (5)明示结论与否。 (6)传播者(宣传者)的企图。 (7)反复提示。
四、态度的改变
二、态度的功能
(三)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
价值观ppt课件
欢的感情和情绪。 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多维度指标。管理者不
能用员工在一个要素上的高度满意抵消在 另一个要素上的高度不满意,不能简单地 将两种感情混合在一起,用算术的方式得 到一个平均满意度。
15
二、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绩效 (一)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 二者有无因果关系?如果有,谁为因谁为
8
5、态度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6、态度的核心成分是价值观。 三、改变态度的方法
说服者 (信息源)
说服 信息
被说服者 周
(受众)
围 情
境
9
(一)说服者(信息源) 1、说服者的威信 2、说服者的可信赖性 3、说服者的吸引力 4、说服者的社会角色 (二)信息 1、信息内容 2、信息内容的组织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所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
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 果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 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和价值 系统。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维度(如追求 平等、自尊、刺激、享乐、舒适、友谊 等)。
2、情感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 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7
3、意向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 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
二、态度的特性 1、态度是后天学习获得的(社会历史性)。
态度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 2、态度必须指向特定的对象(针对性)。 3、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内隐性)。 4、态度的协调性或不一致性。
A科长愤愤不平,认为自己无论工作能力还是工作 经验都比B同志强,凭什么受他领导?然而A科长没有 想到的是,上级要求深入贯彻干部年轻化的精神,企 业各科室的负责人似乎也要年轻化。他甚至还听到谣 言,说他这个科长肯定要被别人取代了。A科长有些 坐不住了,连夜去找厂长,没想到厂长也是含含糊糊12,
自考警察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自考警察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警察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社会单元。
警察组织行为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只是和原理,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警察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理解:1典型的组织是有不同全体组成的,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2组织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3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
警察组织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组织,公安机关具有独特的性质1公安机关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2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3公安机关具有服务性4公安机关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行为: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行为是指受心理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是人们欲望情感和意志的活动。
行为的特性:1目的性2习得性3社会性4情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公式中B即behavious行为,F(function)表示函数;P 指个体因素,E指环境因素。
警察职业行为的特殊性:1执法性2协作性3服从性4服务性5危险性6动态性警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警察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性。
警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分别从个体群体组织体系统三个层次来分析警察的行为组织。
警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公安管理水平2有助于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3有助于警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行为的规范化。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与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过程:萌芽阶段1工业革命后期的管理2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的兴起创立阶段1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2躯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出现3组织行为学的正式诞生。
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发展趋势:1组织行为学关于组织系统的研究在不断扩大。
2对组织行为学中有关概念的研究更加很深入和细化。
3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鲜明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1跨学科性;2理论性;3应用性;4层次性和5交叉性。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1)
文化革命 文革时期 45-60 猜疑、知识系统不够、批判、明
主义
哲保身、好斗、压抑
文化精英 80年代 30-45 好学、忠诚、诚实、传统、成功、
主义
负责、健康
物质主义 90年代 <30 灵活、组织忠诚度减弱、享受、 竞争、思考、好学、成就、独立
(二)企业经营价值观的比较
比较方面 最大利润 一般目标 最大利润
第三章 价值观、态度、工 作满意度与组织承诺
❖ 教学目标:
❖ 理解价值观及其分类、作用;态度及其构成、与行为的 关系、态度转变理论;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与工 作绩效的关系;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
❖ 重点:态度的构成、认知失调理论、员工对工作不满意 的反应、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组织承诺的三个因素
❖ 难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认知失调理论,工作满意度 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开明专制、专制和 民主、高度的参
民主混合
与式
主要的,但也要考 并不比其他集团
虑其他集团
更重要
六、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
❖ 1、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 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 值观的引导;
❖ 2、致力于组织文化建设,树立明确的 组织价值观,建立大家共同接受、认可 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组织凝聚 力;
❖ 公主只好隐瞒身世,去找全国最勇敢 的剑客帮忙。听了她凄惨的故事后,剑客 答应帮忙,只要公主能付出酬金。可是公 主付不起酬金,而剑客只拯救那些付得起 酬金的人。
❖ 公主举目无亲,再也没有人能帮助她 了。因此她决定自己独个儿冒险走一趟。 她沿着自己所熟悉的最安全的小径走, 眼看就要走出大森林的时候,却被邪恶 的男巫发现了,结果她被火烧死了。
发?
第二节 态度P92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
组织行为学重点内容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EC
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 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 ——高登•奥尔波特 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 进行描述)。 个体待人处世的基本倾向。 性格决定命运。
NU
NU
经济价值:象征形式依靠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而 取得的价值。
MB A
2.价值观:
3.价值观的分类(罗克奇的两种价值类型):
EC
终极价值观: 舒适、和平、安全、自由、幸福、和谐、快 乐、救世、自尊等 。 工具价值观: 能干、欢乐、勇敢、宽容、正直、独立、智 慧、博爱、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等。
四、人格的文化差异
Personality显然包含了下列意涵:面具、 书写符号、戏剧里的虚构人物、私有财产、明显 的特质……但是, Personality或character,过 去指的是外部的符号特征,现在无疑已被内化为 个人的所有物,也就是某个可以显示或诠释的特 质。就某个层面而言,这是一个强烈的、占有性 的个人主义,但它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意识的纪 录;纪录了日益增强的意识(对于“独立的”、 有价值的生活的认知),且赋予我们“个别的” (individual)自我。 ——雷蒙•威廉斯
EC
NU
1、能力 2、学习及相关理论
MB A
主要内容
一、能力
1,能力:
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这是对个体能做什么的一种现时的评估。 2,三个要素: 工作背景、主观性、时间性。 3,两种能力 心理(智)能力: 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 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 体质能力: 力量因素、灵活性因素、其他因素。
第四章 大学生的自我探索
第四章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本章导读】“我是谁?”这是一个难解的人生课题,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特耳菲神殿之上有句名言——“人,认识你自己”,这被称之为“人生根底”问题,不断警示世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生之旅的出发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了解自己,才能建立自信,超越自我;了解自己,才能立足现在,规划未来。
第一节自我探索概述一、自我探索的内涵及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但是想要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因为缺乏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致自己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上,所以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自我探索的内涵自我探索是个人利用一定的方法对自己全部身心状态的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评价。
只有进行自我探索、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有的放失地进行生涯规划,理性地经营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自我探索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据。
1.自我探索的维度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知觉,具有评价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特点。
它是个体对自己各个方面总体的自我评价,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自我观,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知觉、态度和评价,是基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的统一。
自我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我的三结构说”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从人格的三个维度上研究自我的发展。
我们所说的自我,不过是指“我”所有的一些特征和素质,而这些特征和素质是自己所能觉察的。
所以,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一种察觉,是对自已“一切”的察觉。
这里所说的一切应该包括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等)、心理特征(如急躁、安静、沉稳等)、人际关系(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对别人的看法)以及自己所拥有的外在的物体(如衣服、鞋子、手机等)。
自我意识是(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个人对自己的探索或认知。
大学思政第四章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意义?2. 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1. 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1. 讲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案例分析:分别从四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讲解: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小组讨论: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3. 案例分享:分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20分钟)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30分钟)第二课时: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0分钟)2.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表现。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思政》2. 教学课件3. 案例资料教学反思:本教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第4章-价值观与态度
▪ 菲斯汀格认为,失调的任何形式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 将会试图减少这种不一致和不舒服,因此,个体将寻求最 小失调的稳定状态。
▪ 你知道偷漏所得税是错误的,但是也许每年你都少交一点, 并且希望不被审查出来。或者,你告诉你的孩子饭后要刷 牙,尽管你自己可能都做不到。
▪ 减少失调的愿望是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造成失调的原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价值观问卷
曾国军
▪ P101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态度及其改变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什么是态度
曾国军
▪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 心理和行为倾向。态度有指向性,必须有态度主体和态度 客体。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案例问题和提示
▪ 问题:
▪
1.衫本辰夫的管理方法表现了那些组织发展的基本价
值观?
▪
提示:尊重人,信任和支持,创新
▪
2.这些价值观对组织发展有什么帮助?
▪
提示: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员工的自我实现,
有利于团队和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2020/6/16
曾国军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格雷夫斯:价值观的七个等级
▪ 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见型、玩弄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存在主义型
▪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价值观位于2-7层,而管理者的价值 观主要落在4、5两层。
2020/6/16
‹#›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
坚守道德原则,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保持正直的品格。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观点、感受和权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调整和改变态度
自我反思
定期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了解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进。
接受批评
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中学习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
培养同理心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影响个体的态度。
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
03
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04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关 系
个性对价值观的影响
独立个性
责任感
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通常倾向于形成独 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价值观。他们可 能更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而不是过 分依赖他人或社会规范。
个性责任感强的人倾向于形成诚实、 守信和尽责的价值观。他们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并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相互作用
个性塑造价值观
个人的性格特点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个性不 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态度
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态度和行为,持有不同价 值观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
态度反映个性
个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其性格特点,一个人的态度 往往与其个性相符合。
05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 值观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
目 录
• 个性 • 价值观 • 态度 • 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关系 • 如何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01 个性
定义
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这 些特征决定了人的行为、思考和情感 反应。
特点
个性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容易 改变。个性也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 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四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1-3节)课堂笔记及练习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1-3节)课堂笔记及练习题主题: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1-3节)学习时间:2015年10月19日-10月25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四章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下面的内容能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如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主要内容(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端正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需要的人生观。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能够指导个人处理好“立身”、“处事”这两个重大问题。
(1)反对拜金主义的人生观(2)反对享乐主义的人生观(3)反对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人生价值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评判根据和标准。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即要看是否有创造性的劳动以及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
评价人生价值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2)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3)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021版德法第四章 (多选题)
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项选择题1、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立场和态度,是对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通俗地说,价值观是()P101A.人们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映与判断B.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C.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总观念D.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答案:ABC难易程度:中题型:多选题2、价值观对人的具体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它()。
P101A.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B.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C.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D.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答案:ABC难易程度:中题型:多选题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我们要(ABC)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解答。
P103A.建设什么样的国家B.建设什么样的社会C.培养什么样的公民D.坚持什么样的道路答案:ABC难易程度:易题型:多选题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 )、弘扬( )、凝聚( )。
P103A.中国道路 B、中国精神 C. 中国气质 D. 中国力量答案:ABD难易程度:中题型:多选题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P105A.是真实的民主,没有门槛,不受财产、地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限制,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是广泛的民主,绝不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同时又尊重和照顾少数人,充分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意愿和利益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是高效的民主,既真切全面地反映人民意愿,又致力于尽快形成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民主是丰富的民主,不仅有选举民主,还有协商民主、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答案:ABCD难易程度:难题型:多选题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P105A.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B.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答案:CD难易程度:中题型:多选题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是()以及人的自我身心的有机统一。
OB 名词解释 及知识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2、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3、管理: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4、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5、管理的四种职能①计划:设定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案。
②组织:实施计划制定的行动方案。
③领导:影响成员,营造氛围,提升士气。
④控制:对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检查,纠正偏差。
6、任何组织的安排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是实现目标。
7、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等。
3)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及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4)诊断技能:管理者面对问题时把握因果关系和找出最优方案的能力。
8、管理者角色(名茨伯格):1)人际关系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和象征性的义务。
(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角色是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的组织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9、组织行为学OB定义: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1、人格: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
2、人格特质:个体所具有的一些持久的、稳定的特点。
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均表现出这些特点。
3、人格特质的五维度模型:①外倾性:指个体喜好社交的倾向性②随和性:描述一个人随和、合作、信任方面的特点③责任心:描述一个人的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各维度。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书P8—9):①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②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判断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该决策的实施是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绩效更佳否和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大多是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 否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觉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知觉的特点(4个,P19—21):1、理解性2、相对性3、整体性4、恒常性影响知觉的因素(3个,P21-22):1、知觉者2、知觉对象3、情景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即偏见,5个,P24-26):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效应选择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A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知觉防卫 D刻板印象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试个性的基本概念(P3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四种气质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注:气质无好坏优劣,难改变;性格有好坏,可改变.A型性格和B型性格(P36—37)判断性格类型不能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什么是价值观(P53):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3个,P56):①工作满意度②工作参与③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5+6,P66-68):1、工作本身1、年龄2、报酬 2、职业阶层3、升职机会3、教育年限4、上司4、组织规模5、同事5、领导风格6、工作的丰富程度选择在宣传过程中采用恐惧性诉求时,何种程度的恐惧性唤起可以起到最佳效果 BA高B中C低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 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定义+4步骤,P85,89-90):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开研究,也称需要理论.主要包括: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③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第一步了解和调查员工的需要第二步分析整理员工的需要第三步对员工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第四步逐步满足员工的合理、可行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5层,P86):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过程型激励理论(P90):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复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活动过程。
2、气质: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3、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4、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5、动力定型:一一没找到6、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实质就是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各组织单元和个体的具体目标的过程。
7、社会助长: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8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9、从众: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的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这就是从众。
10、群体思维:即小集团思想,是指参与一个统一集体中的人们的思想作风,在这种群体中认为追求相互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11、群体转移:是指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12、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13、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14、激励:就是设法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做某件事(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或盲从)。
用管理学语言: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外部刺邀),引起被管理者的某种需要从而激发其动机,促使其产生组织所需要的行为的一个过程。
二、简答题1、人群关系理论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什么区别?1)传统管理理论把人当做“经济人”对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经济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加以尊重,认为影响人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因素,还有社会的、心里的因素,如:交往、友谊、归属感和尊严^等2)传统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单纯的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制约,因而在管理上只注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等,即以“事”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态度3)传统管理理论只注意正式组织的作用;人际关系学说不仅重视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且通过霍桑实验证实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实践的重要启示1•确定适宜的目标2.提高职工的期望值3.增强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之间的关联性4.正确认识报酬在职工心中的效价3、简述目标设置理论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关系和情感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 结构。海德认为,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 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 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P(主体的人)O(客体的人)X(客体的事物)三者之 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当P、X、O三者关系一致时 则呈现平衡状态;当P、X、O三者关系不一致时不平衡 状态。 根据P-O-X模型中三者建立的情感关系,可以推出八种 模式状态,其中四种平衡,四种不平衡。见下图
增强组织承诺的方法
Dessler(1999)提出如下5条具体的办法以提高员工的组织承 诺:
1.严守员工的第一的价值观。聘用合适类型的管理者,实践员工的第一价值。 2.明确你的任务并传达任务。明确自己的任务的思想体系;使这些任务和思想体系具 有魅力;实行基于价值的雇佣政策;着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指导和培训;建立传统。 3.确保组织公正。建立全面的投诉程序;提供广泛的双向沟通。 4.营造一种社区感。建立起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同一性;达成分享和类似分享的其他 方式,重视互动作用ˎ 交叉利用和团队合作;把上述几个部分结合起来。 5.支持员工发展。坚持付诸实践;提供第一年的工作挑战;丰富和授权;内部晋升; 提供发展活动;提供给员工股票而不需要抵押。
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1、把员工的需要他能够企业的目标有机结合; 2、让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增进主人翁责任感及对企业 的归属感; 3、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管理者帮助实现,以 满 足员工自我成就感; 4、为员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5、管理人员实现走动管理; 6、重视员工培训; 7、建立精神的激励机制。
四、态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n (一)态度与员工的工作效率 n (二)态度影响学习 n (三)态度影响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
五、员工态度的调查
n (一)问卷法 n (二)面谈法 n (三)行为观察法
第三节 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这个态度影响管理心理和行为,甚至身体健康。
管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是管理人员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 式或存在的终级状态所抱有的持久的信念。 在职业价值观中10个内容上的价值取向依次为自主、 进修、升迁、学以致用、环境、待遇、同事、福利、 工作时间、休闲(刘广珠,2001) 企业管理人员注重职业价值观中与自身有关的内容, 而不注重与外部有关的内容。职业价值观中与自身有 关的4个内容包括:自主、进修、升迁、学以致用。
工作参与:个体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 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的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 ,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一)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你是否曾经陷入过这样一个处境,你不得不做一 些或说一些与你态度或个人观点相悖的事?很有可能 你确实经历过。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会经历。当你那 样做的时候,你的真实态度或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什么也没有吗?好吧,也许真的没有。然而,研究表 明,在某些情况下,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 态度会有所改变以和行为保持一致。举例来说,如果 一个人出于实验要求被迫发表一篇演说,而所要求的 观点或立场恰与他(她)自己的意见相左,那么演说 者的观点会转向被迫接受的立场。
员工工作满意度测量的一般程序 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积极性 退出 破坏性 怠工 忠诚 建议 建设性
消极性 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反应: 退出——既有积极性也有破坏性(反对和辞职) 建议——既有积极性也有建设性(抱怨和谈判) 忠诚——既有建设性也有消极性(期望和等待) 忽略——既有消极性也有破坏性(怠工和旁观)
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 (4)新旧经验的矛盾。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这是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平衡理论。他认为人们的认 知体系中存在某些使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压力。 他认为,我们认知的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 或概念)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 整体被我们所认知。 与这种过程形成一体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成为 单元关系,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单元,它可以形成类似、 接近、相属等不同的单元关系。 人们与各种认知对象发生心理联系时都会产生喜欢或 讨厌、赞成或反对的评价或感情,我们称之为情感关 系。
不平衡结构:
由图示可以得出两条规律: ①平衡结构必须符合三条边的符号相乘是正的; ②非平衡结构必须是三条边符号相乘是负的。
(三)凯尔曼的态度转变与形成三阶段 论 (四)墨菲的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五)语言实现改变态度理论
三、如何转变员工的态度
(一)影响员工态度转变的因素 外部因素:人际影响、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 化的影响 内部因素:员工的认知、员工的需要、员工的个性心 理特征 (二)转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宣传法:权威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 员工参与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组织规范法:形成决定,进行约束
第四章
价值观与态度
第一节
价值观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价值观和态度决定着他/她是否 愿意: 在多大程一些 留下来和企业一起成长和发展
员工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切
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 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 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 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 状态更可取。 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 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 事物的看法和行为。 价值观如同一个总指挥,支配 着个体的需要、动机和行为
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这一理论试 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 失调意味着任何的不和谐,费斯汀格认为任何形式的 不一致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 协调和不舒服。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 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越强烈。人们消除认知失调 的愿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三个因素:⑴造成失调的重 要性。 ⑵当事人认为自己影响、应付失调的能力有多大。 ⑶因失调而可能得到的报偿又多大。
(2)性别。男女在工作满意水平上的变化存在差异,有些研究 发现,男性在中年以前工作满意水平直线上升,然后出现一个平 稳期,50岁中期以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而对于女性而言,则不存 在中年的平稳期。 (3)职业阶层。工作条件随意阶层提高而得到改善,与此同时, 工资福利也都相应提高,满意度自然也高。但更为重要的因素可 能是高职业阶层的人更有机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
价值观类型
(一)奥尔波特的价值观分类
类 型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社会型 政治型 宗教型 价值观特点 强调有效和实用 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重视外形与和谐均称的价值 强调对人的热爱 重视拥有权和影响力 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二)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 一种期望存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人 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指 的是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 的手段,主要表现在道德和能力两个方 面。
(6)领导风格:专制型领导下的职工满意度低,民主型领导下的职工满 意度高。 (7)工作的丰富程度:单调、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会降低满意度。新颖、 复杂、创造性及有挑战性的工作通常会提高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与现状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职务描述指数量表 工作满意度量表 明尼苏达满意问卷 面孔量表
(一)环境因素 (二)组织和工作因素
1.组织变革 2.组织特性 3.职业工种 4.人际关系 5.工作投入
(三)个体因素
1.年龄和工作年限 2.性别 3.婚姻
组织承诺的作用
(一)组织承诺对降低员工离职率的作用 (二)组织承诺对公民行为的促进作用 (三)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四、三种经营价值观
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n 个人主义者相信个人的目标与需求最重要,每 个人都被视为独一无二的,人们对自己的评价 主要依据自己的成就、地位以及其他特征。 n 集体主义者则相信成为群体成员是一项主要的 考虑,群体的需要至关重要,主要依据人们所 属的群体加以评价,家庭、社会阶层、组织和 团队等社会群体皆优先于个人。
(三)格雷夫斯价值观7个等级类型
反应型、部落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己 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在 主义型 有调查表明,员工的价值观位于2-7层, 而管理者的价值观主要落在4、5两层。
三、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一)中国当今劳动力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二)企业管理者职业价值观
(二)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 成熟的爱(性与精神上亲密) 国家的安全(免受攻击) 快乐(享受的、闲暇的生活) 救世(得救的、永恒的生活) 自尊(自敬)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 工具价值观 独立(自立、自足) 富有知识(善思考) 合乎逻辑(理性) 博爱(充满感情 温柔) 顺从(责任感、可敬) 礼貌(有修养的) 负责(值得信赖的) 自控(自律 自我约束)
(二)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 舒适、顺利的生活 振奋、刺激、积极的生活 成就感、不断的贡献 和平的世界(无冲突与战争) 美好的世界 平等(手足之情、机会均等) 家庭安全(照顾家人) 自由(独立、选择自由) 幸福(满足) 内心的和谐(无内在冲突) 工具价值观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 心胸开阔,头脑开发 能干(有效率) 欢乐(轻松、愉快) 清洁(卫生、整洁) 使人鼓舞(坚持信念) 宽容(谅解他人) 乐于助人(替人着想) 正直(真挚、诚实) 富于想象(勇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