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排水计算说明书
(完整版)雨水提升泵站工艺设计说明计算书:城市雨水,8.5秒流量,立式轴流泵
排涝泵站计算:1.总说明①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市距南京仅45km,地理气象条件相似,本次雨水设计暴雨强度公式仍采用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即:8.02989++=tlgP1(3.q13.0/()3.)671式中:q-暴雨强度(1/s ha)p-设计重现期(a)t-设计降雨历时(min)**市近20年的雨水工程规划及设计均采用以上公式。
从多年的实际使用效果看,此公式能较准确地反映本地区降雨特征,可作为本次雨水计算的基本依据。
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及本市的地形和气象特点,并参照周围相近城市所采用的标准,本次整治范围内设计重现期取1年。
②径流系数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宜采用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即按规划建筑密度将城市用地分为城市中心区、一般规划区和市政绿地等,由不同的区域,分别确定不同的径流系数。
综合考虑**市现状绿化率较高和总体规划发展目标等因素,雨水综合径流系数见表1.1。
表1.1 **市城市雨水综合径流系数③地面集水时间(t1)地面集水时间受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等因素影响,结合**市实际和国内相似城市的采用数值,本次选用t 1=15min 。
2.同意**泵站(1) 流量确定汇水面积 2.01km 2,按照市政雨水泵站规模进行计算,集流距离最长为L=2.28km 。
其中管道长度L=380m ,明渠长度L=1900m ,根据《**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中的设计水力要素,径流系数取0.5,管道流速取0.7v =(m/s ),折减系数取2,明渠流速取0.86v =(m/s ),折减系数取1.2。
则集流时间121529.05 1.236.877.26min t t mt =+=+⨯+⨯= 重现期为P=2计算的情况下:0.80.82989.3(10.671)2989.3(10.6712)97.5(/)(13.3)(78.3413.3)lgP lg q l s ha t ++===•++则对应的雨水流量为:330.597.5 2.01100109.8(/)Q qF m s ψ-==⨯⨯⨯⨯=根据排水规划中西塘水系的水力要素,同意二水系的水力计算表格为:考虑新建同意**泵站具有调蓄条件,根据《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P33)中对雨水调蓄计算,调蓄池的作用是高峰流量入池调蓄,低流量是脱过,通过调蓄后的进入泵站的脱过流量如下:()V f W α=(m3)1.20.150.650.50.215()[(1.1]lg(0.3)]0.2b f a n n nατ=-+++++ 式中:,,;Q Q Q Qαα''-=脱过系数既是脱过流量与池前管渠设计流量之比();f αα-的函数式3,(m );W Q W Q ττ-=池前管渠的设计流量与相应集流时间的乘积,;b n -暴雨公式参数,b=13.3,n=0.8,(min);τ-管渠在进入调蓄池前的断面汇流历时不计延缓系数调蓄水体面积S=10500m 2,根据相关资料,调蓄水深为0.4m ,因此调蓄容积为:310500*0.44200V m ==39.8(9.0536.8)*6026959.8()W Q m τ==*+=()0.1558f α=通过公式推导, 0.7758Q Qα'== 39.8*0.77587.60()Q Q m α'===因此,泵站流量为7.60m 3/s同意**泵站初拟设三台水泵,单台流量2.84m 3/s 。
排水系统设计计算说明书
目录1 设计原始资料 (3)1.1城市概况 (3)1.1.1概况 (3)1.1.2规划人口 (3)1.2自然条件 (3)1.2.1地理位置 (3)1.2.2气象资料 (3)1.2.3水文资料 (3)1.2.4工程地质与地震资料 (4)1.3城区排水现状及排水规划 (4)1.3.1排水现状 (4)1.3.2排水规划 (4)1.3.3布置原则 (4)1.4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4)2 污水管道系统 (5)2.1管道定线和平面布置的组合 (5)2.2计算街区面积 (5)2.3划分设计管段 (6)2.4计算设计流量 (6)2.5水力计算 (7)3 雨水管道系统 (9)3.1划分排水流域和管道定线 (9)3.2划分设计管段 (9)3.3划分并计算各设计管段的汇水面积 (10)3.4 确定各排水流域平均径流系数、设计重现期、地面集水时间 (10)3.5管段的设计流量 (10)3.6雨水干管水力计算 (11)3.6.1水力计算设计数据 (11)3.6.2 水力计算步骤 (11)4 主要设计管材及构筑物 (13)4.1 管材 (13)4.2 接口形式 (13)4.3. 基础形式 (13)4.4 构筑物 (14)参考文献: (14)1 设计原始资料1.1城市概况1.1.1概况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南临长江,与鄂州市隔江相望,处在鄂、豫、皖、赣四省的交界地区。
黄州区现为黄冈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以发展纺织、机械、地方性轻加工工业及旅游业为主的历史文化古城。
拟建黄州新区(现路口镇)位于黄冈市城区东北部,建成后将成为黄州区政府所在地,是未来黄州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黄州新城区南隔106国道与白潭湖相望,北依余家潭、蔡家潭,东起谢家小湾、西抵三台河。
1.1.2规划人口《黄冈市黄州新区分区规划(2010~2020年)》中确定新区的性质将是以旅游、休闲、娱乐、居住等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新区,适当发展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
雨水管道的设计与计算
Hit——暴雨强度(mm/min)——某一段时间内的降雨总量(——降雨时间(min)。
在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降雨体积100%mnqF ——雨水设计流量(L/s );——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s ha 。
: 1167(1lg )()nA c P qt b/s ha ); ——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计算确定,本设计中暴雨强度0.7583027.3(10.655lg )(19)p qt (2-5)雨水流量主要参数及其确定依据a) 径流系数Ψ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一部分被植物和地面的洼地截流,一部分渗入土壤,余下的一部分沿地面流入雨水灌渠,这部分进入雨水灌渠的雨水量称作径流量。
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称径流系数Ψ,其值常小于1。
径流系数的值与汇水面积的地面覆盖情况、地面坡度、地貌、建筑密度的分布、路面铺砌等情况相关。
由于影响因素很多,精确求它的值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们采用经验数值确定。
该区域大部分地区为沥青路面,有部分地区为公园及绿地,综合径流系数为0.6。
b) 重现期P暴雨强度随着重现期的不同而不同。
在雨水管渠设计中,若选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计算所得设计暴雨强度大,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大,管渠的断面相应大。
这对防止地面积水是有利的,安全性高,但经济上则因管渠设计断面的增大而增加了工程造价;若选用较低的设计重现期,管渠断面的相应减小,这样虽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可能会经常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而影响交通,甚至给城市人民的生活及工业生产造成危害。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选用,应根据回水面积的地区建设性质(广场、干道、厂区、居住区)、地形特点、汇水面积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一般选用0.5~3a ,对于重要干道,立交道路的重要部分,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的地区,宜采用较高的设计重现期,一般选用2~5a ,并应和道路设计协调[9]。
对于特别重要的地区可酌情增加,而且在同一排水系统中也可采用同一设计重现期或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
一、雨水部分的设计说明及设计计算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布置与污水管道的布置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雨水管渠规划布置的主要内容有:确定排水流域与排水方式,进行雨水的管渠的定线;确定雨水泵房、雨水调节池、于是排放口的位置。
3.1 雨水布管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雨水管线时,首先按照地形划分排水区域,进行管线布置。
根据分散和直接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多采用正交式布置,以最短的距离重力流排入附近的河流、湖泊等会汇水区域。
一般不设泵站。
2.根据街区及道路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通常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道路的布置以及街坊或小区内部的地形、出水口的位置等布置雨水管道,是街坊和小区内大部分雨水以最短的距离排入雨水管道。
所以就需要对某一排水区域进行划分,使其汇水更加的方便和直接。
3.合理布置雨水口,保证路面雨水舒畅排除。
雨水口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和汇水面积确定,以使雨水不至漫过路口。
一般在道路交叉口的汇水点、低洼地段均应设置雨水口。
4.采用明渠与暗管相结合的方式。
在城市市区,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
应采用暗管排除雨水,尽管造价高,但是卫生情况好,养护方便,不影响交通;在城市郊区或建筑密度低、交通量小的地方可采用明渠,以节省工程费用。
5.出水口的位置。
当汇水水体离流域很近,水体的水位变化不大,洪水位低于流域地面标高,出水口的建筑费用不大时,宜采用分散出口,使雨水尽快排放,反之,则应该采用集中出口排放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分散出口排放。
6.调蓄水体的布置。
充分利用地形,选择适当的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以调节洪峰流量,减低沟道设计流量减少泵站的设计数量。
7.排洪沟的设置。
\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还应考虑在规划地区周围设置排洪沟。
3.2 雨水布管内容:1)确定排水区域与排水方式:本设计中有很明显的排水区界,一条河流自东向西流动,将整个城镇划分为河南区与河北区;同时将河北区雨水排水区域分为五个个部分,分别有五条干管收集污水,河南区雨水排水区域作为一块,有一条感官收集污水。
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说明 城镇排水
2016定额(城镇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总说明一、《上海市城镇给排水工程预算定额第二册城镇排水管道工程(SHA8-31(02)-2016)》(以下简称本定额)是根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同意修编<上海市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的批复》(沪建交[2012]1057号)的有关规定,在《上海市市政工程预算定额》(2000)及《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ZYA1-31-2015)的基础上,按国家标准的建设工程计价、计量规范,包括项目划分、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等与本市建设工程实际相衔接,并结合多年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工厂化预制拼装技术的推广应用,而编制的量价完全分离的定额。
二、本定额是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所需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是编制施工图预算、最高投标限价的依据,是确定合同价、结算价、调解工程价款争议的基础,也是编制本市建设工程概算定额、估算指标与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可作为工程投标报价或企业定额的参考依据。
三、本定额是上海市排水管道工程专业统一定额。
适用于城市公用室外排水管道工程、排水箱涵工程、圆管涵工程及过路管工程,也可适用泵站平面布置中总管(自泵站进水井至泵站出口间的总管)及工业和民用建筑室外排水管道工程。
本定额适用于以上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及大修工程。
四、本定额是依据国家及上海市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设计规范、现行排水管道通用图、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并参考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施工资料和其他资料编制的。
五、本定额共分四章:第一章开槽埋管第二章顶管第三章窨井第四章措施项目六、本定额是按照正常的施工条件,目前多数企业的施工机械装备程度,合理的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劳动组织编制的,反映上海市排水管道工程的社会平均消耗水平。
七、本定额人工不分工种和技术等级,均以综合工日表示,每工日按8小时计。
人工消耗量内容包括基本用工、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及人工幅度差。
第四章 城镇雨水管渠的设计
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公式1:
暴雨强度公式2:
换算系数K:
暴雨强度
自记雨量曲线实际上是降雨量 累积曲线。曲线上任一点的斜 率表示降雨过程中任一瞬时的 强度,称为瞬时暴雨强度。 由于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变化 的,表明暴雨强度是变化的。 曲线愈陡、暴雨强度愈大。 在分析暴雨资料时,必须选用 对应各降雨历时的最陡那段曲 线,即最大降雨量。但由于在 各降雨历时内每个时刻的暴雨 强度也是不同的,因此计算出 的各历时的暴雨强度称为最大 平均暴雨强度。
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 是指连续降雨的时段,可 以指一场雨全部降雨的时 间,也可以指其中个别的 连续时段。用t表示,以 min或h计。 一场暴雨经历的整个时段 称为阵雨历时。
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是指在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如10min、 20min、 30min )内的平均降雨量,即单位时间 的平均降雨深度,用i表示。 在一场暴雨中,暴雨强度是随降雨历时变化的。 如果所取历时长,则与这个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将小于短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在推求暴雨强度公式时,降雨历时常采用5、10、 15、20、30、45、60、90、120min9个时段。
暴雨强度
降雨面积和汇水面积
降雨面积是指降雨所笼罩的面积,汇水面积是指雨水管 渠汇集雨水的面积。用F表示,以ha或km2为单位。 任一场暴雨在降雨面积上各点的暴雨强度是不相等的, 就也就是说,降雨是非均匀分布的。 城镇或工厂的雨水管渠或排洪沟汇水面积较小,一般小 于100km2,最远点的集水时间不至超过60min到120min。 在这种小汇水面积上降雨不均匀分布的影晌较小。因此, 可假定降雨在整个小汇水面积内是均匀分布,即在降雨 面积内各点的i相等。从而可以认为,雨量计所测得的点 雨量资料可以代表整个小汇水面积的面雨量资料,即不 考虑降雨在面积上的不均匀性。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
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道路雨水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合理计算雨水量以及科学设置雨水口是确保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和雨水口设置的相关内容。
一、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计算城市道路雨水量是为了合理设计城市道路排水系统,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洪水和道路积水的问题。
常用的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美国合理公式法(Rational Method)美国合理公式法适用于小流域的计算,通过公式Q=CIA计算雨水量。
其中Q为径流流量,C为径流系数,I为降雨强度,A为小流域面积。
该方法计算简单,适用范围广,但不考虑道路汇流、地形和土壤的影响。
2. 美国时序分析法(Sequential Rainfall Analysis Method)美国时序分析法将道路排水系统视为具有一定存储能力的系统,通过分析连续的降雨序列来计算雨水量。
该方法能较好地考虑到道路汇流和排水系统的影响,适用于中等大小城市的道路雨水量计算。
3. 坡面产流法(Runoff Coefficient Method)坡面产流法考虑到降雨在道路上产生的流量和径流总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经验系数来计算道路的径流流量。
该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和单一类型的道路,计算简单但精度较低。
4. 物理模型法(Physical Model Method)物理模型法通过建立道路雨水模型,考虑道路形态、坡度、排水设施等因素来计算雨水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适用于大型城市和重要道路的雨水计算,但需要较多的细节和数据。
二、雨水口设置雨水口是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中的重要设施,主要用于收集和排放雨水。
合理设置雨水口可以确保道路畅通和排水效果。
以下是关于雨水口设置的一些建议。
1. 雨水口数量和密度根据城市道路的不同情况和预计的雨水量,确定雨水口的数量和密度。
一般来说,雨水口的数量应根据道路宽度和流量来决定,以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放。
成都市道路排水方案设计说明书
5管网工程5.1 设计原则(1)管道系统布置要符合地形趋势,一般情况下顺坡排水,取短捷路线,同时能满足街道两旁地块排水需要。
(2)管道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管道穿越不容易通过的地带或构筑物。
(3)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该片区与上、下游地区的有机结合。
(4)设计排水管道沿设计道路敷设,便于地块支管的接入和维护管理方便。
(5)尽可能利用原有管道,避免重复建设,节约投资。
5.2 排水工程设计参数及标准5.2.1污水管道设计参数及标准(1)面积比流量:雨水量计算按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和流域汇水面积计算。
污水采用单位面积比流量(最高日最高时)法确定流量,根据成都市排水总体规划,本区域属于周边组团,污水比流量值为1.1 L/s·ha。
成都市污水排放面积定额(2)污水量计算公式:Q=A ×q(L/s)式中A:面积(ha)。
(3)水力计算公式(非满流):Q=v • Av=n1• R2/3 • i1/2当h<D/2时,过水断面:A=(θ-sinθcosθ)r2 (m2)R=(θ-sinθcosθ)/2θ• r (m)当h>D/2时,过水断面:A=(π-θ+sinθcosθ)r2 (m2)R=(π-θ+sinθcosθ)/2(π-θ)• r (m)n——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非满流)取n=0.014,塑料管或玻璃钢夹砂管取n=0.009。
5.2.2雨水管道设计参数及标准(1)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768.0231.0)8.12()8031.01(2806qPtgP++=式中 q——暴雨强度(L/s • ha)p——设计降雨重现期,取P=3~5a,取5年t——设计降雨历时 t=t1+t2t1——地面汇流时间 t1=10mint2——管道内流行时间(min)(2)雨水量计算公式:Q=q • F •Ψ式中 Q——雨水量(L/s)Ψ——径流系数,市政道路取Ψ综合=0..7(绿地取0.15)F——汇水面积(ha)(3)水力计算公式(满流):Q=v • A式中 Q——雨水量(m3/s)A——水流断面(m2)v——流速(m/s)v=n1• R2/3 • i1/2R——水力半径(m)i——水力坡降n——粗糙系数,钢筋混凝土管(满流)取n=0.013,塑料管或玻璃钢夹砂管取n=0.01 5.2.3流速范围最小设计流速: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雨水管道在满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排水工程计算书
排水工程计算书一、雨水管道水力计算(一)、计算依据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JJ50-92);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5、《曹溪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东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及《龙岩市中心城区管线综合规划》进行汇水流域及雨水系统设计;6、雨水汇水流域计算图(附图一)。
(二)、本工程雨水管除收集道路二侧地块的雨水外,主要转输闽大路、莲庄路、莲东南路、东环路以及其它规划支路的雨水或山洪水。
2、防洪设计标准,山洪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53、暴雨强度:采用福建省建设厅发布的《城市及部分县城暴雨强度公式》DBJ13-52-2003中的龙岩市暴雨强度公式:q=2399.136(1+0.471LgP)/(t+8.162)0.756(L/s·ha)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P------设计重现期(a);t-------设计降雨历时(min)。
4、设计降雨历时,按下公式计算:t=t1+mt2 (min)式中:t------降雨历时(min);t1-----地面集水时间,一般采用5min;m-----折减系数,暗管折减系数m=2,明渠折减系数m=1.2;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5、设计流量:Q=qψF(L/s)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径流系数,区内综合径流系数取0.65,公园绿地综合径流系数取0.2,山体取0.15;F------汇水面积(ha)。
6、排山洪管道根据初步设计的批复按公路小流域公式进行计算,公式为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第七册《城镇防洪》公路科学研究所的简化公式:Qp=Φ(h-z)3/2f4/5(m3/s)式中:Qp------雨水设计流量(m3/s);Φ------地貌系数,取0.15;h------径流深度(mm),取30mm;z------植物和坑洼滞流的拦蓄厚度(mm),取15mm;f------汇水面积(平方公里)。
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四章 城镇雨水沟道的设计
t = t1 + mt 2
(4-4)
式中: t— 设计降雨历时,min; t1— 地面集水时间,min; t2—管渠内流行时间,min; m— 延缓系数(也称折减系数), 暗管m=2,明渠m=1.2。
(1) 地面集水时间的确定
地面集水时间:是管渠起点断面在设计重现期、设计历时 地面集水时间 降雨的条件下达到设计流量的时间, 确定这个时间,要考虑地面集水距离、汇水面积、地面 覆盖、地面坡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在地面坡度皆属平缓 、地面覆盖互相接近、降雨强度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国多 数平原大中城市即属这种情况),地面集水距离成为主要因 素。从汇水量上考察,平坦地形的地面集水距离的合理范 围是50~150米,比较适中的是80~120米。 以图4-2为例。
图4-2 地面集水时间计算示意图 1一房屋,2一屋面分水线,3一道路边沟 , 4一雨水管 , 5一道路
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雨水从汇水面积上最远点的房屋 屋面分水线A点流到雨水口的地面集水时间通常是由下列流行 路程的时间所组成: a. 从屋面A点沿屋面坡度经屋檐下落到地面散水坡的时间 ,通常为0.3~O.5min。 b. 从散水坡沿地面坡度流入附近道路边沟的时间. c. 沿道路边沟到雨水口a的时间。 地面集水时间受地形坡度、地面铺砌、地面种植情况、水流 路程、道路横坡和宽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水 流沿地面或边沟的速度。此外,也与暴雨强度有关,因为暴雨 强度大,水流时间就短。但在上述各因素中,地面集水时间主 要取决于水流距离的长短和地面坡度。
3345(1 + 0.78 lg P ) q= (t + 12) 0.83
( 4-3)
图4-1
安徽省部分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三.基本参数的确定
城市道路排水管道水力计算范本
(1)排水现状项目区内的雨水主要通过✱路道路边沟、散排方式进行排放,就近排入现状排水沟渠。
项目区域内起点至终点地势程中间高两边低,道路范围内无河流,仅在起终点处分别有两条现状排水涵,主要承担项目区内现状雨污水的排放。
✱大道有排向✱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一条DN800污水管道,新建道路污水可接入此管道,最终排入污水处理厂。
(2)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污水管网分别自成体系。
(3)排水规划1)雨水规划根据场地地势及用地布局,片区内雨水收集后,雨水管道按分散、就近、自流的原则布置,前1.42公里雨水排向起点一条1.5×1.6m的横穿✱路的大沟,道路后1.93公里雨水排至✱大道南侧一条2.0×2.0m的合流大沟。
2)污水规划由于道路周边市政管网设施尚未完善,道路污水近期暂考虑与雨水排放至一处,待后期市政管网完善后再接入就近污水道。
根据场地地势及用地布局,道路前1.42公里污水汇合后排向✱路的一条1.5×1.6m的排水沟,待远期截污干管建成后接入✱第二污水处理厂。
道路后1.93公里污水排至✱大道DN800污水干管,最终汇入✱第二污水处理厂。
(4)基本设计参数1)最大控制设计流速:排水管道Vmax=5m/s。
2)最小设计流速: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Vmin=0.75m/s。
3)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4)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
(5)雨水系统1)雨水系统规划本次设计雨水管管道双侧布置在道路混合车道下,K0+000.00~K0+120.00段双侧布置DN600管,K0+120.00~K3+355.15段双侧布置DN800管,前1.42公里雨水汇合后使用DN1000管排向起点一条1.5×1.6m的横穿✱路的大沟,道路后1.93公里雨水排至✱大道南侧一条2.0×2.0m的合流大沟。
道路全线在交叉口处预留雨水支管,具体位置详见《排水平面图》。
场地雨水径流计算书
径流控制率计算书
一、执行条文
2.1《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20场地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实施外排总量控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有规划要求时,不低于所在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要求;无规划要求时,不应低于55%o
二、计算过程
3.1计算公式:V=∖0HφF
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
H--- 设计降雨量,mm;
φ——雨量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o用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可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进行计算。
3.2径流系数参照表:
4.1径流总量控制率结果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内说明“扣除小于等于2mm的降雨事件”,按《雨
水综合利用》GB10SS705的“全国主要城市降雨量资料”的内容,重庆“2mm以上降雨占总降雨的比例”为95.6%。
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
H——设计降雨量,mm,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可参照雨量径流系数计算表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F --- 汇水面积,hm2o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d=10Hφ(m3)
通过建筑所在地区的降雨量统计数据,可计算得出年径流总量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
重
庆地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如下所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IO×9.6×3.9812=52.08m3
4.2结论
本项目的场地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控制雨水径流量52.08m3。
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
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是为了合理管理和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减少雨洪对城市造成的损害,以及保护城市水环境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标准。
其中,暴雨径流计算标准是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指导依据之一。
一、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雨水排水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特点是将雨水迅速排入排水河道或排水管网中,容易引发河道的管涌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而城市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则主张在城市内部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和滞留,减轻对自然水环境的冲击。
暴雨径流计算标准是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中,确定雨水系统容量和排水能力的重要依据。
通过合理计算暴雨径流量,可以准确评估城市雨水系统的规模和设计参数,确保雨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排水效果。
同时,标准化的暴雨径流计算方法也为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的相关要素暴雨径流计算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 设计雨量:根据实际气象数据和气象统计学原理,选择合适的设计雨量。
常用的设计雨量有一小时设计雨量、二小时设计雨量等。
设计雨量越大,设计的设施容量和排水能力越大。
2. 流域分析:确定需要进行暴雨径流计算的流域范围和要素。
流域分析需要考虑城市的地形、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以及城市雨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要求。
3. 暴雨频率:根据统计学原理和历史气象数据,确定所选设计雨量的暴雨频率。
常用的暴雨频率有5年一遇、10年一遇等。
较大的暴雨频率意味着更高的设计要求和容量要求。
4. 时间分析:将暴雨过程的时间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暴雨径流计算。
常见的时间分析方法有单位径流深、时序单位流量法等。
5. 非线性引导法:根据不同的雨水系统结构和设计要求,采用不同的非线性引导方法。
常见的非线性引导方法有自然径流深法、合流底面积方法等。
三、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的应用案例以下为一小区的暴雨径流计算标准应用案例,以说明标准的实际应用和设计过程:1. 流域分析:确定小区内的道路、屋顶和人行道等地表要素,构建小区的流域范围。
城市道路排水设计
五、排水管道的铺设 平基法、垫块法、“四合一”法 1.平基法铺设 平基法铺设排水管道,就是先进行地基处理,浇筑混凝土条带形基础,待基础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下管、稳管、浇筑管座及抹带接口的施工方法。 (1)地基处理并打垫层; (2)浇注条带形基础; 混凝土带形基础的施工,包括支模、浇筑混凝土、养护等工序。 (3)排管:应在沟槽和管材质量检查合格后进行。 (4)下管前检查: 检查基础的宽度、顶面标高和两侧工作宽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基础混凝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设计抗压强度等。
2.垫块法铺设
“四合一”施工法是将混凝土平基、稳管、管座、抹带四道工序合在一起施工的方法。这种方法施工速度快,管道安装后整体性好,但要求操作技术熟练,适用于管径为500mm以下的管道安装。 其施工程序为:验槽→支模→下管→排管→“四合一”施工→养护。
3.“四合一”法铺设
排水管道闭水试验
闭水试验的条件 管线及沟管检查 管端封堵严密、牢固 水源 带井与不带井
02
检查井由井底(包括基础)、井身和井盖(包括盖座)三部分组成。
03
(二)检查井
检查井井底各种流槽的平面形式 检查井 1—井底;2-井身;3—井盖及盖座;4—井基;5—沟肩
平面设计 位置:平行路中线 线形:直线 井的平面布置 检查井间距 雨水井
01
纵断面设计 高程 纵坡
02
三、排水设计
3、横断面设计 组成 (1)、主管线 (2)、支线 (3)、检查井 (4)、雨水井
1
2
2、带井闭水试验 (1)、注水浸泡 (2)、闭水试验
三、降水 (一)明沟排水 (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1—抽水时水位; 2—原地下水位; 3—井点管; 4—沟槽
四、沟槽开挖
沟槽断面形式 常用的断面形式有直槽、梯形槽、混合槽和联合槽四种。 直槽 梯形槽 混合槽 联合槽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排水计算规范及标准
1、雨水设计标准以《上海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上海市水务局,2016.3)、《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设施规划及设计指导意见》(2014.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及《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松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SJT002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本工程雨水管道设计标准和参数选用如下:1)设计暴雨强度 现行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q ——设计暴雨强度 [L/(s •hm 2)] P ——设计暴雨重现期 (a ) 采用P =3a 。
t ——降雨历时 (min ) t =t 1+t 2t 1 ——地面集水时间 (min ) 集水时间取t 1=12 min 。
t 2 ——管内雨水流行时间 (min ) 2)雨水设计流量 Qy =q ψF (L/s ) 式中:][)hm /()0.7()lg 846.01(16002656.0⋅++=s L t P qQy ——雨水设计流量(L/s)ψ——综合径流系数,取ψ=0.5。
F ——汇水面积(hm2)q ——设计暴雨强度 [L/(s•hm2)]3)综合迳流系数Ψ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表4-2 径流系数根据《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设施规划及设计指导意见》(2014.11)综合本地区各用地种类及用地比例,并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新建小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来降低雨水径流,计算得该地区综合径流系数Ψ=0.5。
4)管道粗糙系数钢筋砼管取0.013。
本次设计雨水流量按现行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并采用新暴雨强度公式复核,取其中大值作为设计流量。
5)雨水口收水能力计算上海市城市道路,采用上海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重现期取3年,沥青路面粗糙度系数取0.011;综合迳流系数取0.90;本工程道路标准断面雨水口单侧路面收水宽度为10m,按照30m间距布置,以一个雨水口为计算单元, 汇水面积为F2=300m2,路面集流时间t1=3min,雨水口及连管流量应为雨水管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2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设计任务 (2)2.排水管网规划概述 (2)2.1 地区概述 (2)2.2 水文资料 (2)2.3 工程地质概述 (2)2.4 污水管道设计概述 (3)2.5 雨水管道设计概述 (3)2.6 设计参数及注意事项 (4)3.污水管道的设计 (4)3.1 污水管道布置 (4)3.2 街区编号及其面积 (5)3.3 划分设计管段 (5)3.4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5)3. 4 .1设计污水量定额 (5)3.4.2 污水量的变化 (5)3.4.3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6)3.5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 (7)3.5.1设计管段的划分 (7)3.5.2管段设计流量的确定 (8)3.6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 (11)3.6.1 设计充满度 (11)3.6.2 最小管径 (11)3.6.3 最小设计坡度 (11)3.6.4 污水管道埋设深度 (12)3.6.5 污水管道的衔接 (12)3.7计算步骤 (13)3.7.1 各管段的水力计算 (13)3.7.2 设计坡度和设计充满度 (14)3.8 管道水力计算注意事项: (15)3.9绘制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 (18)4.雨水管道的设计 (18)4.1 划分流域和管道定线 (18)4.2划分设计管段 (19)4.3划分并计算汇水面积 (19)4.4确定平均径流系数 (19)4.5确定设计参数 (19)4.6求单位面积径流量q (21)4.7求设计流量Q (21)4.8 管渠材料的选择 (21)4.9 雨水管渠设计参数 (21)4.10 雨水干管水力计算及说明 (22)4.11绘制雨水管道平面图和纵剖面图 (23)1.设计任务根据所给县城原始数据和原始地形图以及水文气象等资料,完成该县城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的初步设计成果。
2.排水管网规划概述2.1 地区概述城市人口密度为320人/ha,污水排放定额140L/人·d。
洗浴中心用水量:5L/s。
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情况见下表1:表 1性质日均排水量(m3)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酿酒厂620 1.0 1.9针织厂860 1.0 1.4化工厂800 1.0 1.52.2 水文资料红河历史最高洪水位高程503.55米;常水位高程501.50米。
暴雨强度公式:507.0^)lg83.01(784t Pq+ =综合径流系数:0.52.3 工程地质概述该城市土壤种类为黏质土,地下水位线高程为502.43米。
最大冻土深度为0.5米,厂区为地震7级区。
2.4 污水管道设计概述1.管道定线:根据设计原则和污水厂位置,依次确定主干管、干管和支管的走向和位置。
2.划分干管和支管的服务面积,进行编号并计算出面积的大小。
3.确定干管和支管的检查井位置和编号,并计算设计管段长度和管渠总长度。
4.列表计算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
5.列表进行水力计算:根据管段的设计流量进行管渠主干管的水力计算。
2.5 雨水管道设计概述1.管道定线:根据地形特点,布置雨水管渠,雨水应以最短的距离尽快排入水体。
2.划分干管和支管的服务面积,进行编号并确定各管段的汇水面积。
3.确定干管和支管的检查井位置和编号,并计算设计管段长度和管渠总长度。
4.列表计算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雨水管道的设计流量为地面径流系数、暴雨强度和集水面积的乘积。
其中径流系数可根据不同的地面(如屋顶、碎石路、草地等)采用加权平均值;暴雨强度必须首先确定重现期和降雨历时,不同的管段可以有不同的设计降雨强度。
5.列表进行水力计算。
2.6 设计参数及注意事项1.排水规划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2.强度计算公式:507.0) lg83.01(784t Pq+=;3.水综合径流系数取0.50;设计重现期P=1a;地面集水时间8分钟,折减系数m=2;4.各街坊污水和雨水的接入,规划街道的排水管道最小埋深取1.5米。
排水管网系统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所以要设计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系统;5.按照规范要求每一段距离要设检查井。
6.附排水管线平面布置图、纵剖面图各一份和雨水管道平面图一份。
3.污水管道的设计污水管(渠)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划分排水流域,进行管网定线;(2)划分设计管段,确定各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3)进行管(渠)道的水力计算,确定管径、坡度、流速及埋深等;(4)绘制管(渠)道平面图及剖面图。
3.1 污水管道布置从小区平面图上划分污水区域,街道支管布置在街区地势较低一侧的道路,干管基本上与等高线垂直布置,主干管布置在离河流最近的居住区的道路下面。
3.2 街区编号及其面积将各街区编上号码,并按各街区的平面范围计算他们的面积,计算结果见表2: 表 2街坊编号Ⅰ1234567街坊面积A i(ha) 1.90 2.08 2.81 2.99 2.72 1.92 1.99 街坊编号Ⅰ891011121314街坊面积A i(ha) 2.08 1.59 1.85 2.03 2.73 2.83 2.64 街坊编号Ⅰ15161718192021街坊面积A i(ha) 1.94 1.94 2.03 1.59 1.85 2.03 2.73 街坊编号Ⅰ22232425262728街坊面积A i(ha) 2.91 2.64 1.94 1.94 2.03 1.59 1.85 街坊编号Ⅰ29303132333435街坊面积A i(ha) 2.73 2.91 2.64 1.94 1.94 1.59 1.85 街坊编号Ⅰ363738394041街坊面积A i(ha) 2.73 2.91 2.64 1.94 1.94 1.213.3 划分设计管段根据设计管段的定义和划分方法,将各干管和主干管有本段流量进入的点(一般定为街坊两端)、集中流量及旁侧支管进入的点,作为设计管段的起止点的检查井并编上号码。
3.4 污水设计流量计算污水设计流量是污水管道系统及附属构筑物设计的依据。
3.4.1 设计污水量定额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可按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对给排水系统完善的地区可按90%计,一般地区可按80%计。
综合生活污水定额(还包括公共建筑排放的污水)注意:采用平均日污水量定额。
3.4.2 污水量的变化通常用变化系数来反映城镇污水量的变化程度。
变化系数有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和总变化系数。
日变化系数K d :一年中最大日污水量与平均日污水量的比值为日变化系数。
时变化系数K h :最大日最大时污水量与该日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称为时变化系数。
总变化系数K z :最大日最大时污水量与平均日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称为总变化系数。
h d z K K K ⋅=总变化系数与平均流量有一定关系,平均流量愈大,总变化系数愈小。
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宜按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采用。
我国总变化系数与平均流量之间的关系:d d z 0.11d d 2.3Q 52.7K Q Q 1.3Q 1000⎧≤⎪⎪=⎨⎪⎪≥⎩()(5<<1000)() d Q —平均日平均时污水量(L/s )3.4.3污水设计流量计算)/(73.46)/(36002413.90140320)/(36002411s L s L s L N q Q iid=⨯⨯⨯=⨯⋅=∑77.1=z K居民生活污水设计流量:)/(66.82)/(36002413.9014032077.11s L s L Q =⨯⨯⨯⨯=集中流量:)/(52s L Q =工业企业生产污水流量:)/(69.47)/(246.36.18507.18004.110003)/(6.33333s L s L Q s L T n q Q iii =⨯⨯+⨯+⨯=⋅=∑ 工业企业生活污水流量:)/(04s L Q =污水设计流量:)/(35.135069.47566.82515s L Q Q i i =+++==∑=3.5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3.5.1设计管段的划分(1)设计管段:两个检查井之间的管段,如果采用的设计流量不变,且采用同样的管径和坡度,则称它为设计管段。
(2)划分设计管段:只是估计可以采用同样管径和坡度的连续管段,就可以划作一个设计管段。
根据管道的平面布置图,凡有集中流量流入,有旁侧管接入的检查井均可作为设计管段的起止点。
设计管段的起止点应依次编上号码。
3.5.2 管段设计流量的确定每一设计管段的污水设计流量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流量。
(1)本段流量 q 1—— 是从本管段沿线街坊流来的污水量; (2)转输流量 q 2—— 是从上游管段和旁侧管段流来的污水量; (3)集中流量q 3—— 是从工业企业或其它产生大量污水的公共建筑流来的污水量。
对于某一设计管段,本段流量是沿管段长度变化的,即从管段起点的零逐渐增加到终点的全部流量。
为便于计算,通常假定本段流量从管段起点集中进入设计管段。
而从上游管段和旁侧管流来的转输流量 q 2和集中流量 q 3对这一管段是不变的。
本段流量是以人口密度和管段的服务面积来计算, 公式如下:F q q s ⋅=1式中 1q —— 设计管段的本段流量(L/s ); F —— 设计管段的本段服务面积(ha ); s q —— 比流量(L/s ·ha )。
比流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排出的平均污水量。
可用下式计算:86400ρ⋅=n q s式中 n —— 生活污水定额(L/人·d ); ρ —— 人口密度(人/ ha )。
本设计中,居住区人口密度为320人/ha ,居民生活平均日用水定额为140L/人·d ,则每公顷街坊面积的生活污水平均流量(比流量)为:某一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可由下式计算:()321q q q K q z ji ++⋅=式中 j i q —— 某一设计管段的设计流量(L/s );1q —— 本段流量(L/s ); 2q —— 转输流量(L/s ); 3q —— 集中流量(L/s );z K —— 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
管段设计流量计算见表3:10表 3管段编号居民生活污水日平均流量分配管段设计流量计算本段转输流量(L /s )合计流量(L /s )总变化系数沿线流量(L /s )集中流量设计流量(L /s )街坊编号街坊面积比流量[(L /s /h m 2)]流量(L /s )本段(L /s )转输(L /s )1234567891011121—2341.59 0.52 0.82 —0.82 2.30 1.89 002.27 18—14————0.99 0.99 2.30 2.27 015.74 18.01 14—10————2.77 2.77 2.30 6.37 015.74 22.11 10—6————4.55 4.55 2.30 10.47 015.74 26.21 6—2————6.33 6.33 2.20 13.96 015.74 29.70 2—335、364.58 0.52 2.38 7.15 9.53 2.11 20.08 015.74 35.82 19—15————2.54 2.54 2.30 5.83 00.00 5.83 15—11————5.00 5.00 2.30 11.51 00.00 11.51 11—7————7.47 7.47 2.16 16.17 00.00 16.17 7—3————8.89 8.89 2.12 18.87 016.20 35.07 3—437、385.55 0.52 2.88 18.42 21.30 1.93 41.07 031.94 73.02 20—16————2.96 2.96 2.30 6.80 00.00 6.80 16—12————5.80 5.80 2.23 12.90 05.00 17.90 12—8————8.68 8.68 2.13 18.47 05.00 23.47 8—4————11.55 11.55 2.06 23.83 05.00 28.83 4—539、40、415.09 0.52 2.64 32.85 35.49 1.82 64.71 036.94 101.65 21—17————3.11 3.11 2.30 7.15 00.00 7.15 17—13————6.17 6.17 2.21 13.64 00.00 13.64 13—9————9.23 9.23 2.11 19.52 015.74 35.26 9—5————11.24 11.24 2.07 23.26 015.74 39.00 5—0————46.73 46.73 1.77 82.66 052.69 135.35Love,23:58:332013/7/293.6 污水管道设计参数水力计算的两个基本公式给出了流量Q、流速 v、粗糙系数n、水力坡度I、水力半径R和过水断面面积ω等水力要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