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实验说课稿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说课背景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分子热运动”一章。
该章节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系统地接触热学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和物质的状态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 学会描述分子运动的物理量,如温度、热量、内能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物理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
- 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数据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
-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通过探究分子世界,增强学生对自然界微观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子运动的描述。
- 温度的概念及其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及其实验验证。
2. 教学难点:- 分子作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其运动状态。
- 热量、内能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运动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 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理现象。
2. 教学手段:- 制作分子运动的动画视频,用于直观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
- 准备实验器材,如热水、冰袋、绝热容器等,用于演示和学生实验。
- 制作教学挂图和板书,清晰展示教学内容和逻辑结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说课稿
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的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都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及解释,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对实验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其性质,并能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学会在观察中获取信息,培养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分子的有关性质的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培养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情景引入→实验激趣(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开放性讨论→教师补充总结教学方法:演示讲授法、分组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金秋十月,正是迪庆高原狼毒花红的季节,同学们很想身临其境去嗅着泥土的清香,感受那一片花红……于是,在漂亮的图片和藏族歌手熟悉的旋律中,我们相约一起去看“花”……这节课上,我们也能看到满树的“花”红,不过,这个“花”的气味可有些特殊哦。
看花?同学们不禁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
2、教师讲授实验并做演示实验:实验原理:(1)浓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2)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溶于水后生成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水分子的运动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人教九上化学 第3单元 课题1 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运动现象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情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的理解。
⒉实验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⒊实验教学重难点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的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进行相应的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的知识做出简单的解释。
四、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和分析法、归纳法。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分子运动现象的微型实验探究说课稿
分子运动现象的微型实验探究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来自渔洋中学的周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运动现象的微型实验探究》。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验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分子运动现象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进行了解并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该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一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下面我来说一说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此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有初步的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在不停的做不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的层次。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知之甚少,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理念,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认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考虑到现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的现状,我主要采用实验操作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探究实验原理、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创新精神。
学法则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学法的唯一途径。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帮助学生去掌握实验观察法、探究归纳法。
真正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书上原有分子运动实验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从化学角度来认识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直观性不够。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说课稿
分子运动现象的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随县唐县镇中心学校杜伟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氨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实验。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实验原型教材中的实验是将A烧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将B烧杯中装入约5mL浓氨水,再用一个大烧杯罩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二)不足之处1、将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教室里会弥漫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不仅污染空气也不利于师生健康。
2、实验所用浓氨水的量比较大。
3、实验中氨分子的扩散过程不明显,不便于学生观察。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排的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5、没有对比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用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代替大烧杯。
2、将“向A烧杯中装入约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改为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
3、将“向B烧杯中加入约5mL浓氨水”改为向两小团脱脂棉上滴加等量的浓氨水。
4、增设了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影响的对比实验。
四、实验器材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两支、浓氨水、酚酞溶液、滤纸条、脱脂棉、镊子、小竹签、注射器、50mL塑料杯(2个)、热水、冷水。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笔套中浓氨水挥发成氨气,在相对封闭的笔杆中由近及远扩散,从而让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颜色自下而上逐渐变红。
热水中的氨气扩散速率较快,因此放入热水中的笔杆内的滤纸条颜色变红较快。
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及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透明外壳的水芯笔笔杆,且笔套不漏水。
六、实验过程1、将两个笔套中分别塞入一小团脱脂棉。
2、裁取两条滤纸,宽与笔杆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稍短于笔杆。
将滤纸条用酚酞溶液润湿,分别塞入笔杆中,尽量塞得深一些,避免与笔套中的脱脂棉接触。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16.2《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4.教学重点(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5.教学难点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转换、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课题一分子运动实验探究说课稿-河北省保定市东南宋初级中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分子运动实验探究东南宋初级中学郝占鸽一、教材分子运动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
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将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事实。
通过本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的思维意识,想象到分子确实是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仪器透明塑料饮料瓶,吸管,滤纸(或棉花)、细铁丝或铜丝做的“小树”,注射器、品红、浓氨水,酚酞试液、蒸馏水三、实验改进要点(一)分子运动实验1、用塑料瓶代替烧杯;(图1)2、将“向B烧杯中的5毫升浓氨水”改为向封闭的塑料瓶中用注射器注入少量的浓氨水。
(二)气体、液体分子间隔实验的增设图1四、实验设计思路(一)分子运动1、先在一棵“小树”上滴酚酞试液,再滴上蒸馏水,观察:此时“小树”不变色(说眀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然后放到一个饮料瓶中对着“小树”喷浓氨水,立即盖上瓶盖,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放入第二、第三个饮料瓶中,用注射器吸取浓氨水,注入第一个瓶中,观察现象。
此时,看到第二个瓶中的“小树”在慢慢开“红花”,过会儿第三个瓶中的“小树”慢慢开“红花”,好像桃花在盛开,(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二)气体液体分子间将两支注射器分别拔掉针头,一支吸入水另一支不吸水,使两支注射器保持同等的体积。
用大拇指推缓缓推注射器活塞,另一端用中指堵住。
体验用力的大小,感受液体和气体分子间隔的不同。
五、教学目标图2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会用分子等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转换认知法教学用具: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玻璃板、烧杯、墨水、热水、冷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xx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还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大部分学生只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实验探究法将做为一个常用方法贯穿始终,为每一个知识点铺路。
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运动现象昭通市盐津县豆沙中学张勇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是来自盐津县豆沙中学得张勇,今天我说课得题目就是:“分子运动现象”,“分子运动现象”就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得内容,我将从以下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情分析;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⒈教材得地位及其作用“分子运动现象”就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得内容,本课题就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得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得性质与变化得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得学习。
本实验旨在将“分子在不断运动”这一性质由前面得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将其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来,以增进学生得理解。
⒉实验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得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得性质,培养学生得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就是运动得与分子得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得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得观点思考问题得思想方法⒊实验教学重难点⑴重点:能想象氨分子得存在与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得用品进行简单得实验探究。
⑵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得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与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得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得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微观世界有个初步得理论了解,比如“分子很小”,“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基本上处于物理学科得层次,对于化学角度还缺少抽象思维意识,难以想象出具体得微观粒子形象。
此外,她们已具备一定得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对于简单得实验可以进行相应得现象描述,并根据已学得知识做出简单得解释。
四、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得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与分析法、归纳法。
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2021年整理)
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2021年整理)分子运动现象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分子运动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运动现象的表现形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分子运动现象,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式。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现象的基本概念,能够观察和描述分子运动现象。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回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例如:固体的分子是紧密排列,只能有微小振动;液体的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可以自由移动;气体的分子具有较大的间隔,可以快速运动。
通过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分子运动现象的表现形式,例如:溶质在溶剂中的扩散现象、热传导现象和气体扩散现象等。
同时,简单介绍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式:固体分子只有微小的振动,液体分子可以自由移动和旋转,气体分子具有高速运动。
3. 实验探究(15分钟)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分子运动现象。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酒精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或者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热传导现象。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发现分子运动现象并进行描述。
4. 总结归纳(5分钟)让学生总结所观察到的分子运动现象,归纳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式。
激发学生思考,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分子运动现象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呈现,向学生展示分子运动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扩散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热传导在热水器中的应用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分子运动现象的应用意识。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个小结,总结分子运动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同时,要求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引导他们继续思考和探究。
四、说板书设计主题:分子运动现象要点:分子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式板书设计:固体:微小振动液体:自由移动和旋转气体:高速运动五、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描述分子运动现象。
分子的运动说课稿
分子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的运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和质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观特性,为后续学习比热容、内能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逐步揭示分子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教材内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他们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一些与分子运动有关的现象,但往往没有从微观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模型,突破思维障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探究扩散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扩散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建立分子运动的微观模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微观世界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分子热运动》,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过渡句)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分子热运动》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本节课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带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
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位学生之后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也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之后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分析实验的能力,而且具备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尚停留在宏观领域,所以本节内容在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是对生活中常见的分子运动现象不能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发挥学生能初步分析、观察实验的优势,帮助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总在无规则的运动着;能识别并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理解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直观感知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16.2《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教材分析一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学情分析二.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教案目标的制定: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案目标及重难点如下: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1(则的运动。
)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2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2. )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1)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4.教案重点1 / 4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作铺垫。
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所以分子热运动教案是本节课的重点。
5.教案难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 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与学法四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案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转换、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案方法。
分子动理论说课稿
分子动理论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物理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研究物质微观世界的基石,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展开,包括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特性、分子间的作用力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并为后续学习热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分子动理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它对于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变化等现象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分子动理论是热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微观思维能力。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独立性质的微观粒子。
2. 分子的运动特性: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热运动,与温度密切相关。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些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状态等。
4.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
3.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分子热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分子的热运动》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扩散现象,第二是布朗运动,第三是热运动。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之后理解微观世界做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高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成熟,生活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学生积极互动,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的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拉近与物理之间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相关概念。
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接下来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对于此结论进行验证。
第一个实验通过易蒸发的溴观察瓶中气体颜色,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即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运动实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x的xxx。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分子运动实验》。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运动现象”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从化学认识物质的角度,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本课题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承接了前面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内容,同时衔接后面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在前面一段的学习中,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现有的认识基础,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本身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
(1)重点:能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并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难点
(2)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方法
(过渡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讨论和分析法、归纳法。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这样一个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过渡句:我的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环节。
)
环节一:新课导入
我设计小实验:
实验须知:酚酞溶液遇浓氨水会变红。
我们放在一杯蒸馏水,一瓶酚酞溶液,一瓶浓氨水,如何证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呢?
引导学生得出:用鼻子闻,看看有没有味道。
教师演示:用闻气体的正确方法闻三种试剂的气味,发现浓氨水有浓烈氨味,蒸馏水和酚酞溶液没气味。
观点冲击:气味不能明确的表现分子在做不断运动。
设计意图:从原先实验改进实验,利用直观的现象引发学生学习下面知识的兴趣。
环节二:实验演示
1、向上小棉花上滴加2滴无色酚酞;然后滴加1滴蒸馏水,观察棉花现象;
2、取少量浓氨水于小烧杯中,与小棉花一个大烧杯盖住,观察棉花的颜色。
环节三:分析归纳
1、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不变色;
2、向滴有酚酞溶液的小棉花;
3、罩着大烧杯里的小棉花变成红色;
分析:1、酚酞不能使小棉花变色;
2、蒸馏水不能使小棉花变色;
3、浓氨水能使小棉花变色
环节四: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酚酞溶液遇浓氨水会变红,滴有酚酞的小红花,并没有接触浓氨水,但是在大烧杯中的小棉花却变红,从实验现象得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解实验法这一重要的科学探究研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所学的知识点,以及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