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摘要:本文主要从钢筋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的发明过程谈起,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材料发展;结构形式正文:人类早期的建筑物主要使用木材、泥土和石料等天然材料建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和复杂,在钢筋混凝土材料被发明之后,建筑的规模、高度和结构体系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1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开始探索新的建筑材料,因为新类型的建筑,比如庞大的工厂建筑和公共建筑需要大量廉价,强度足够的材料,而传统建筑材料显然不可能满足这些要求。
1774年,英国人在艾地斯东这个地方采用石灰,粘土,砂和铁渣混合,研制出初期的混凝土,并利用这种材料来建造灯塔,成本低廉并且结构非常牢固,取得初步成功。
直到1824年,研究出胶性水泥的方法,根据采用的石灰石在波特兰岛,而起名为“波特兰水泥”,发明者是英国人约瑟夫-阿斯帕丁。
波特兰水泥的廉价,高度可塑性和其高强度,都使之立即成为建筑行业最喜欢的新材料。
1850年前后,有个法国园丁约瑟夫-蒙涅采用波特兰水泥和铁丝网组合来制作花盆,这个实验的成功启发了法国建筑家日后在大型公共建筑的穹顶部分采用这种方法。
世界上的一个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筑是由拉布鲁斯特设计的巴黎圣日内维夫图书馆的拱顶,完成于1850年。
1890年前后,在欧洲和美国都开始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房屋,成为20世纪建筑的主要手段,终于取代了传统的材料和建筑方法,使建筑能够在物质基础上,在材料基础上,在建筑方法和手段上有很大发展。
人们使用钢铁的年代和使用混凝土的一样久远,但是同样,直到19世纪末人们使用钢铁仍旧只是局限于装饰性质,真正地将钢铁应用于承重结构是在20世纪初。
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高层集合住宅的意义正在提升。
一般在高地价用地内,要想增加建筑面积和住户数量,提高容积率,就只有追求高密度化。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其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施工技术: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有了大幅提升。
现代的施工技术包括模板支撑系统、自动化混凝土搅拌和运输设备、精密激光测量等,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安全性能。
2. 材料技术: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使用的混凝土和钢筋等材料也逐渐得到优化和改进。
新型混凝土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通过改变混凝土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提高了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同时,高强度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使用也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3. 结构设计:随着结构分析软件的普及和发展,结构设计的计算和优化越来越精确和高效。
同时,新的设计理念如BIM技
术(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也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更加全面和可靠。
4. 结构形式:在结构形式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
传统的框架结构、梁柱结构逐渐发展为组合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以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和设计要求。
总体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技术、材料技术、结构设计和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突破,能够有效满足不同类型建筑的需求,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
性。
不过,也需要不断关注和研究新的技术和材料,推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钢筋混凝土结构文献综述范文
钢筋混凝土结构文献综述范文英文回答: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Literature Review.Reinforced concrete (RC) is a composite material that combines the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of concrete with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steel reinforcement. RC structures are widely used in construction due to their versatility, durab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Properti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Compressive Strength: Concrete is strong in compression, but weak in tension.Tensile Strength: Steel reinforcement provides the tensile strength that concrete lacks.Bond Strength: The bond between concrete and steel iscruci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RC structures.Durability: Concrete is resistant to fire, moisture, and weathering. Steel reinforcement can corrode if not properly protected.Design and Analysis of RC Structures.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C structures involves considering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Material properties (concrete strength, steel yield strength, bond strength)。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202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展现状2022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目前多层和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其主要形式,虽说它的钢筋及水泥用量都比较大,造价也比混合结构高,但它具有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和围护的作用,房间布置比较灵活,门窗开置的大小、形状都较为自由的特点。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利用其使用空间,满足了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同要求。
因此,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
框架结构是由梁和柱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主梁、柱和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联系梁连接起来而形成框架体系。
框架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承重构件与围护构件有明确分工,建筑的内外墙处理十分灵活,应用范围很广。
这种结构形式虽然出现较早,但直到钢和钢筋混凝土出现后才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框架布置方向的不同,框架体系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及纵横双向布置三种。
横向布置是主梁沿建筑的横向布置,楼板和连系梁沿纵向布置,具有结构横向刚度好的优点,实际采用较多。
纵向布置同横向布置相反,横向刚度较差,应用较少。
纵横双向布置是建筑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建筑的整体刚度好,是地震设防区采用的主要方案之一。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的发展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是一种广泛用于建造和基础设施工程中的重要建造材料。
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初简单的使用砖、石头和木材的结构,到采用钢筋和混凝土的复杂结构体系。
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的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一、钢筋混凝土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建造结构古代人类在建造结构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早期的建造结构主要依赖于砖、石材和木材等自然资源,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帝国的大型建造。
1.2 钢筋混凝土的雏形钢筋混凝土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一些结构,如拱桥和水渠。
这些结构中使用了类似于钢筋混凝土的建造材料,但并不彻底符合现代的标准。
1.3 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浮现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浮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有许多工程师开始研究如何将钢筋与混凝土结合以提高建造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法国工程师约瑟夫·蒂利耶提出了一种以钢筋增强的混凝土结构,并于1855年获得专利。
二、钢筋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2.1 材料组成钢筋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浆、碎石、钢筋等材料组成。
水泥是混凝土的胶结材料,砂浆是水泥和砂的混合物,碎石则用于增强混凝土的强度。
2.2 结构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良好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它能够承受大量的压力和荷载,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三、钢筋混凝土的应用领域3.1 建造结构钢筋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各种建造结构中,包括住宅楼、商业大厦、桥梁、隧道等。
其结构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它成为许多建造项目的首选材料。
3.2 基础设施工程钢筋混凝土也常用于基础设施工程,如水库、大坝、港口码头等。
在这些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来承受大量的水压和载荷。
四、钢筋混凝土的未来发展趋势4.1 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未来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将趋向绿色建造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的水泥和混凝土材料将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提高建造结构的能源效率。
钢筋混凝土结构文献综述范文
钢筋混凝土结构文献综述范文英文回答: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ue to their excellent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As a civil engineer, I hav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findings.Firstly,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is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Numer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codes and guidelines to ensure the structural safety and performance.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CI) provides the ACI 318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which is widely adopted in the industry. This code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design, including load calculations,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detailing requirements.Furthermore,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different types of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Steel reinforcement bars, also known as rebars, are commonly used due to their high strength and ductility. However, alternative reinforcement materials, such as fiber-reinforced polymers (FRP), have gained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se materials offer advantages such as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lightweight, but their behavior and design consideration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steel reinforcement.In addition to design and materials, studies have also explored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For instance,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flexur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the shear strength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These studies aim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al behavior and develop more efficient and reliable design methods.Moreover, the durabil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structures has been a significant concern. Exposure to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chloride attack and carbonation, can lead to degradation of the concrete and corrosion of the reinforcement.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various techniques to enhance the durability, including the use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corrosion inhibitors, and protective coatings.Overall,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has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esign, materials, behavior, and durability aspects. By incorporating the findings from these studies, engineers can optimize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longev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中文回答: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出色的强度和耐久性,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摘要:本文主要从钢筋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的发明过程谈起详细阐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材料发展;结构形式人类早期的建筑物主要使用木材泥土和石料等天然材料建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和复杂在钢筋混凝土材料被发明之后建筑的规模高度和结构体系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同钢铁一样,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和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对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钢筋混凝土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广泛采用的,这给建筑结构方式与建筑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2种结构形式。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各有所长,前者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延性好、施工速度快、建筑物内部净空气大等优点,而后者刚度大、耗钢量少、材料费省、防火性能好。
综合利用这两种结构的优点为高层以建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统计分析表明,高层建筑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和用钢量约为钢结构的70%,而施工速度与全钢结构相当于,在综合考虑施工周期、结构占用使用面积等因素后,混合结构的综合经济指标优于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综合经济指标。
钢筋混凝土作为一种液态的浇筑石材,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在埃纳比克解决了它的整体结合问题以后,建筑师开始探索与这种新材料、新结构相适应的新形式,“以艺术的方式”来运用钢筋混凝土成为20世纪初新建筑的发展方向。
在20世纪的头十年,钢筋混凝土几乎成为一切新建筑的标志。
著名的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在探索属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形式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除了具有可塑性、整体性、耐久性及内在的经济性外,佩雷认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是解决哥特式结构真实性以及古典形式中人文主义价值之间冲突的一个手段。
在1903年设计的巴黎富兰克林路公寓中,佩雷已开始有意识地表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自身的特性,公寓立面呈现出的悬挑、缩进的体量,反映结构框架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以及没有任何附加装饰的墙面,让完全由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新结构具有了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专题报告(精)
1872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
1.2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有容许应力设计法、破坏强度设计法和极限状态设计法。在钢筋混凝土出现的早期,大多采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设计法。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开始采用考虑钢筋混凝土破坏阶段塑性的破坏强度设计法;1950年,更进一步完善为极限状态设计法,它综合了前面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点,既验算使用阶段的容许应力、容许裂缝宽度和挠度,也验算破坏阶段的承载能力,概念比较明确,考虑比较全面,已为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设计规范所采用。
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1922年英国人狄森提出了受弯构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其后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物,如美国波士顿市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而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现代建筑结构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结构体系,它由钢筋混凝土柱、梁和节点组成。
本文将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历史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和桥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构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柱、梁和节点组成。
柱和梁是框架结构中最重要的构件,它们承受着楼层和屋顶的重量,并将这些重量向地面传递。
节点是连接柱和梁的关键部位,它们需要同时承受拉力、剪力和弯矩。
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力、风力、荷载等。
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应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桥梁和其他大型结构中得到广泛运用。
这种结构体系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抗震性能好、重量轻、施工方便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将继续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历史、构件、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体系,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综述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般概念和发展概况,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叙述,总结了组合梁、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板、钢管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特点,对钢-混凝土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发展;未来展望引言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是由钢材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经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结构。
它是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组合,充分发挥了钢材抗拉强度高、塑性好和混凝土抗压性能好的优点,弥补彼此各自的缺点,已被广泛的应用在高层超高层建筑、重工业建筑、桥梁结构、大跨度和高耸结构中,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四大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并列的第五大结构。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开始系统研究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对梁、柱、连接节点等进行了深人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概述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依照钢材形式与配钢方式不同又有多种种类,并且一些新的结构形式仍在不断出现。
目前研究较为成熟与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下列几种:(1) 组合梁将钢梁与混凝土板组合在一起形成组合梁。
混凝土板可以是现浇混凝土板,也可以是预制混凝土板、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板或预应力混凝土板。
钢梁可以用轧制或焊接钢梁。
其特点同样是混凝土受压,钢梁主要受拉与受剪,受力合理,强度与刚度显著提高,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有利作用。
并且由于侧向刚度大的混凝土板与钢梁组合连接在一起,很大程度上钢结构容易发生整体失稳和局部失稳。
组合梁较非组合梁不仅节约钢材,降低造价,还降低了梁的高度。
这在建筑或工艺限制梁高的情况下,采用组合梁结构特别有利。
在一般的民用建筑中,钢梁截面往往由刚度控制,而组合梁由于钢梁与混凝土板共同工作,大大地增强了梁的刚度。
增加了梁的承载力,降低冲击系数。
抗震性能好,抗疲劳强度高,局部受压稳定性能良好,使用寿命长。
(2)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板这是在压成各种形式的凹凸肋与各种形式槽纹的钢板上浇筑混凝土而制成的组合板,依靠凹凸肋及不同槽纹使钢板和混凝土组合在一起。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发展综述
第3 6卷 第 2 1期 2 0 10 年 7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 NXI ARCHI TE rURE
V0. 6 No 21 13 .
J1 2 1 u. 0 0
・7 ・ 3
文章编号 :0 962 (00)10 7 —2 1 0 .8 52 1 2 ,0 30
以裙楼和主楼 间设 置 了抗震 缝 , 宽 10rI。两者 作为 两个 单 由于屋面结构为轻 钢屋 面 , 缝 0 nn 可不 设缝 , 地 下混凝 土基 础梁 的长 但
度超过规范 限值 , 由于基 础梁 不 宜断 开 , 以在 基础 梁 中部 区 又 所
段设置 了一道后 浇带 , 工后 使用一直 良好 。 竣 设置结 构缝 的 目的是 为 了结构 安全 , 结构缝却在 一定程度 但 上影响 了建筑使 用和提高 了工程 造价 。因此 应本着 结构安全 、 适
关键词 : 与混凝 土, 钢 组合 结构 , 发展 , 应用
中 图分 类 号 : U3 8 T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1 概 述
空, 或降低房屋 的层高与总高 。强度 、 刚度 的显 著提高 , 使其可 以
重荷 及高 层 、 高层 建筑 中。钢骨混 凝土 结构不 但 超 多年来 , 组合 结构 的研究 与应 用得 到 迅速 发展 , 已成 为 一种 运 用于 大跨 、 刚度 明显增加 , 而且延 性获得很 大的提高 , 而成为一种 抗 从 公认的新 的结构体 系。且 与传统 的四大结构 ( 结构 、 钢 木结 构 、 砌 强度 、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及展望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及展望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的结构形式,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初以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桥梁、水利工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应用。
以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结构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使得结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结构形式多样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梁、柱、板、墙等构件形式外,还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如空心楼板、空心墙板、钢筋混凝土悬索桥等。
这些新型结构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需求,还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使用效果。
3. 结构优化与节能减排: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节能减排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和新型材料的应用,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提高结构的力学性能,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碳排放。
4. 结构监测与维护: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监测与维护是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
现代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和损伤情况,及时采取维修和加固措施,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展望未来,钢筋混凝土结构仍然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结构形式,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展:1. 结构性能的进一步提升:随着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将会进一步提升。
新型高性能混凝土、纳米材料、增强材料等的应用,将使得结构的强度、刚度、耐久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改善。
2. 结构的轻量化和高效化:在建筑领域,追求轻量化和高效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相比较具有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建造的工业化程度高等优点; 与钢结构相比又具有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优点。
因此, 在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多层框架最常用的结构型式。
近年来, 世界各地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发展很快, 应用很多。
一般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 4种承重构件组成的,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的空间结构体系。
在合理的高度和层数的情况下, 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建筑空间, 其平面布置比较的灵活, 可适合多种工艺与使用功能的要求。
下面介绍下框架结构的基本信息及一些常见的问题 [1]。
1. 文献综述正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由楼板、梁、柱及基础四种承重构件组成的。
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 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形成空间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采用框架结构体系时, 框架梁应纵横向布置, 形成双向抗侧力构件, 使之具有较强的空间整体性, 以承受任意方向的侧向力。
框架结构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造型活泼等优点, 可以形成较大的使用空间, 易于满足多功能的使用要求。
在结构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自振周期较长,地震反应较小, 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具有较好的延性性能 [2]。
其缺点就是整体侧向刚度较小,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 容易使填充墙产生裂缝, 并引起建筑装修、玻璃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
不仅地震中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而且震后的修复工作和费用也很大 [3]。
同时当建筑层数较多或荷载较大时, 要求框架柱截面尺寸较大, 既减少了建筑使用面积, 又会给室办公用品或家具的布置带来不便, 因此这种结构一般用于非地震区或层数较少的低烈度高层建筑。
另外框架结构的承载力较低, 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 楼层越高, 水平位移越慢, 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 这时, 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构件, 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 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 起围护和分隔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过程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史和过程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史。
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发展综述
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发展综述
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们的发展历程也是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在古代,建筑结构材料主要是石材、木材和土坯等,结构体系也比较简单,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拱形结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钢铁材料的应用逐渐普及,建筑结构体系也开始出现了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些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应用,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跨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成为主流,它的优点是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
在20世纪5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开始应用,它的优点是更加耐久、更加安全、更加节能。
同时,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也不断涌现,如空间网格结构、双曲面结构、薄壳结构等,这些结构体系的应用,使得建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建筑的美学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近年来,随着环保和节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的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新型的建筑隔热材料、太阳能材料、生态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更加环保、更加节能。
同时,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也在不断涌现,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
木组合结构等,这些结构体系的应用,使得建筑更加安全、更加耐久。
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是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建筑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建筑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随着综合多功能建筑应运而生,钢筋混凝土转换结构不断涌现,那么你想知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的吗?下面由店铺向你推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希望你满意。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趋势篇【1】钢筋混凝土从19世纪开始采用以来,至今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其发展极为迅速。
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广的结构形式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针对这种现状,对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加固设计等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
对钢筋混凝土加固设计主要通过对碳纤维材料的特性的利用,用专门配制的环氧树脂将纤维片材贴在结构受拉面,待树脂固化后,碳纤维片即可与原结构形成新的受力复合体与钢筋共同受力。
这样一来,与普通钢相比,碳纤维布抗拉强度高10-15倍;施工便捷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好,且加固层很薄,基本不增加自重和不改变外形尺寸。
而经碳纤维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也得到显著改善,能减少结构的变形,降低原有结构应力,减消裂缝;改变结构的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配筋不足,构建截面不足等问题。
用碳纤维加固材料修复补强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形成一体共同工作,对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具有显著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已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其中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的过早破坏,更是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选用混凝土外加剂中钢筋阻锈剂,专用于阻止活减缓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提高结构物得耐久性。
钢筋阻锈剂对钢筋有很强的钝化作用,能抑制锈蚀的产生和发展;其次,在不改变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下,能有效的提高与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且在碱性或中性的条件下,能保持长期有效,经济实惠;对人和环境基本无害。
目前,大力发展和推广钢筋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和应用是促进建筑业等科学进步的重要途径。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指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结合,通过受力特点的互补,形成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
他们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的优点,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广泛应用于大型建筑和工程领域。
本文将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钢材强度和混凝土工艺的发展,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主要应用于桥梁和地下工程中,以克服混凝土脆性和钢材易腐蚀的缺点。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结构设计方法的不断完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逐渐应用于建筑领域,为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提供了更好的设计选择。
1. 结构系统的多样化。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结构系统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多种形式。
每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为不同类型的建筑提供了灵活的设计选择。
2. 施工技术的进步。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采用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能够实现组合结构的精确拼装和高质量施工,大大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3. 结构优化设计的应用。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是提高结构性能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结构的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结合现代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可以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减小结构自重,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 高性能材料的应用。
为提高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性能,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高性能混凝土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高强度钢材可以提高结构的抗弯承载能力;预应力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5. 绿色建筑理念的融入。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也在不断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选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可以实现建筑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202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202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技术水平、应用范围和产量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2023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现状:
1. 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结构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也使得结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 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预拌混凝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总产值已连续四年超过万亿元。
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
截至2023年4月,全球每年生产的混凝土超过40亿吨,显示了其在建筑业中作为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房地产和基建中的重要性。
3. 资金和市场需求问题:尽管混凝土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资金不足、市场需求不足以及混凝土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2023年的全国混凝土产量整体有所下降。
4. 钢结构的发展趋势: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在建筑行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数据,到2025年,全国钢结构用量预计将达到1.4亿吨,占全国粗钢产量比重达15%以上。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在2023年仍然保持着其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短缺和市场竞争。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研发,预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未来仍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
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现状摘要: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组成的共同受力结构。
它是现代工程的主要材料,所以发展迅速,尺度不断增大,应用范围也日益拓展。
随着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上结构的发展,国外一些国家在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很快从破坏阶段设计法发展成为极限状态设计法。
由于冷轧带肋钢筋的塑性较好,粘结锚固可靠,强度高,近年已被广泛用于混凝土结构中。
同时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结构型式。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发展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冷轧带肋钢筋劲性钢筋混凝土正文:1.混凝土结构发展钢筋混凝土从19世纪中叶开始采用以来,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都比较低,第二阶段强度不断提高,第三阶段出现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泵送商品混凝土等工业化生产技术。
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列西涅利用高强钢丝和混凝土制成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开创了预应力混凝土应用的时代。
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按结构的初始应力状态可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无论从地上或地下,乃至海洋,工程构筑物很多用混凝土建造,因为它的耐久性和耐火性都较钢结构优越。
甚至有建议太空站也可采用在月球上烧制水泥和炼钢,在此制作预制构件运至太空装配,较在地球上用航天飞机往返(达45次)运输钢构件为经济。
70年后期,丹麦率先采用掺微硅粉(micro-silica fume,我国习称硅粉)制作高强混凝土。
因为硅粉价格高,我国发展高强度混凝土的途径可能采用双掺技术,即掺部分硅粉和部分粉煤灰。
80年代国外采用碳纤维乱向掺入混凝土内以加强混凝土。
80年代早期在伊拉克首次大规模用碳纤维加强轻混凝土(比重为1.0,蒸压养护)建造纪念馆圆顶和预制用瓦罩面的板材。
同期国外已采用经过催化的乙烯醚树脂浴(catalyzed vinyl ester resin bath)将玻璃丝制成塑料筋(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reinforcing bar,FRP)以代替钢筋,已在化学和废水处理厂、海堤、浮船坞以及水下结构中得到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过程考核第一次《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专题报告*名:**学号: **********专业班级: 09土木4班成绩:教师评语:年月日“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综述”专题报告摘要:关键词:(3~5个)钢筋,混凝土,发展,波特兰水泥,抗拉强度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阶段1.1 什么是混凝土1.2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2.1混凝土结构发展史2.2 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3 体会(或总结)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阶段1.1什么是混凝土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
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石子和水按一定的比例拌和而成。
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图a)。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外力。
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称为钢筋混凝土(图b)。
钢筋混凝土粘结锚固能力可以由四种途径得到:①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附作用力,也称胶结力。
②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
③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也称咬合力。
④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
1.2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
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
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
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
1872年美国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
1906年特纳研制了第一个无梁平板。
从此钢筋混凝土小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
1922年英国人狄森提出了受弯构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
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
其后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物,如美国波士顿市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
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
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而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
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
工程中大量应用预制构件和机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
继苏联提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之后,1970年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波兰相继采用此方法。
并在欧洲混凝土委员会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CEB-FIP)第六届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形成了设计思想上的国际化统一准则。
第四阶段,由于近代钢筋混凝土力学这一新的学科的科学分支逐渐形成,以统计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已逐渐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电算的迅速发展使复杂的数学运算成为可能。
设计计算依据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概括为计算理论趋于完善,材料强度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向大跨高层发展。
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2.1混凝土结构发展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
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
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
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
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
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
在工程应用方面,混凝土结构最初仅在最简单的结构物如拱、板等中使用。
随着水泥和钢材工业的发展。
混凝土和钢材的质量不断改进、强度逐步提高。
例如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为28N/mm2,20世纪70年代提高到42 N/mm2 ,近年来一些特殊需要的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可达80—100 N/mm2,而实验室做出的抗压强度最高已达266 N/mm2。
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使用钢材平均屈服强度为380 MPa,20世纪80年代提高到420 N/mm2;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钢材平均屈服强度已达420 N/mm2。
预应力钢筋所用强度则更高。
这些均为进一步扩大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巳把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用于大跨、重型、高层结构中,在减轻自重、节约钢材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改善钢筋混凝土自重大的缺点,世界各国已经大力研究发展了各种轻质混凝土(由胶结料、多孔粗骨科、多孔或密实的细骨科与水拌制而成),其干容重一般不大于18kN/m3,如陶粒混凝土、浮石混凝土、火山渣混凝土、膨胀矿渣混凝土等。
轻质混凝土可在预制和现浇的建筑结构中采用,例如可制成预制大型壁板、屋面板、折板以及现浇的薄壳、大跨、高层结构。
但在应用中应当考虑到它的一些特殊性能(弹性模量低、收缩、徐变大等)。
目前国外轻质混凝土用于承重结构的强度等级为C30~C60,其容重一般为14~18kN/m3。
国内常用的强度等级为C20、C30,也可配制C40或更高的强度,其容重一般为12~18kN/m3。
由轻混凝土制成的结构自重较普通混凝土可减少20~30%,由于自重减轻,结构地震作用减小,因此在地震区采用轻质混凝土结构可有效地减小地震力,节约材料和造价。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很快,已从采用一般的标准设计定向工业化建筑体系,趋向于做到一件多用或仅用较少几种类型的构件(如梁板合一构件、墙柱合一构件等)就能建造成各类房屋。
实践充分显示出建筑工业化在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筑造价、保证施工质量等方面的巨大优越性。
在大力发展装配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同时,有些国家还采用了工具式模板、机械化现浇与预制相结合,即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所有这些都显示了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水平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也开始有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如上海市的外滩、广州市的沙面等,但工程规模很小,建筑数量也很少。
解放以后,我国在落后的国民经济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及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各项工程建设中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2 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我国20世纪70年代起,在一般民用建设中巳较广泛地采用定型化、标准化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构件,并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墙体改革的推行,发展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在多高层建筑中还广泛采用大模剪力墙承重结构外加挂板或外砌砖墙结构体系。
各地还研究了框架轻板体系,最轻的每平方米仅为3~5kN。
由于这种结构体系的自重大大减轻,不仅节约材料消耗,而且对于结构抗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后,混凝土高层建筑在我国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继20世纪70年代北京饭店、广州白云宾馆和一批高层住宅(如北京前三门大街、上海漕溪路住宅建筑群)的兴建以后,80年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加快了步伐,结构体系更为多样化,层数增多,高度加大,已逐步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国内最高的混凝土结构建筑是广州的中天广场,80层322m高,为框架—筒体结构;香港的中环广场达78层374m,三角形平面筒中筒结构,是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广州国际大厦63层199m,是80年代世界上最高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建筑。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和试验研究工作,在我国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许多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门式刚架、拱、薄壳等结构形式。
在工业建设中已经广泛地采用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
为了节约用地;在工业建筑中多层工业厂房所占比重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多层工业厂房中除现浇框架结构体系以外,装配整体式多层框架结构体系已被普遍采用。
并发展了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体系,由于其构件类型少,装配化程度高、整体性好、平面布置灵活,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结构体系。
同时升板结构、滑模结构也有所发展。
此外,如电视塔、水培、水池、冷却塔、烟囱、贮罐、筒仓等特殊构筑物也普遍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如9度抗震设防、高380m的北京中央电视塔、高405m 的天津电视塔、高490m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混凝土结构在水利工程、桥隧工程、地下结构工程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
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水闸、水电站、船坞和码头在我国已是星罗棋布。
如黄河上的刘家峡、龙羊峡及小浪底水电站,长江上的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及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等。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也有很大的发展,如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引桥;福建乌龙江大桥,最大跨度达144m,全长548m。
四川沪州大桥,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T形结构,三个主跨为170m,主桥全长1255.6m,引道长达7000m,是目前我国最长的公路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