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自我知觉心
第七章_组织中的知觉案例
12
• (3)对未来的生活事件盲目乐观。 • (4)人们容易高估自己的观点和缺点的普遍性,同时 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
• 自尊偏高所造成的自利性偏差有一定的适应意义。高自 尊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更能应日常生活压力,心理 更健康。 • 但是这种偏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自利性偏 差在一定程度上会毁掉整个群体。
11
• (1)人们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方式不同。(自我 服务偏差) • 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 而把失败归因 于外在环境因素 。 • 如,企业老总认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由于其领导得当, 而发展滞后是由于市场环境不好等等。 • (2)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 • 当人们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时,往往认为自己符合社 会赞许的方面多于平均水平。 • 90%,86%。
第三篇 认知管理
主要内容
1 组织中的知觉
2
组织中的记忆与学习——知识管理
3
组织中的决策
第七章 组织中的知觉
•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主动处理并赋予其含义的过程。 •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是一个与人 交往、对人产生认识,并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
• 管理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可用信息,对个体的需要、
(二)人际知觉
13
• 人际知觉是一个“以己度人”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 验、知识等对他人的信息进行解释。
知觉者的
特点 影响人际
知觉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 特点 情境的特点
1.知觉者的特点
• 熟悉性
14
• 熟悉度过高往往使得认知者倾向于过滤掉那些与已有信念不符合的 信息,从而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 态度
• 《丑女无敌》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共94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_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
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第一章绪论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
(√)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第四章行动与态度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 ×) 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
(√ )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 ×) 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
(× )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 )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
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 )( ×)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
(√ )(× ) 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 )的关系。
(√ )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 ) 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
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究,(× )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往模式。
(√)评价的差距。
(√)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自己的内心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自己的内心内心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核心,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内心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深入认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认识自己内心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心理自觉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的内心首先需要培养心理自觉,即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心理自觉是心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通过心理自觉,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需求和动机。
只有具备心理自觉,我们才能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内心。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也是人类内心的核心之一。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个体生活经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影响。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自己对外界的感知,我们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非常重要,它影响着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行为表现。
三、情绪的认知与调节情绪是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反应状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情绪的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体验的觉察和辨识能力,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通过情绪的认知,我们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且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四、自我调节与心理健康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控制和认知调节来管理自己的内心活动。
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问题和保持心理健康。
自我调节需要培养自控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观察和认知,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五、意识流与自我实现意识流是指个体在某种活动中全神贯注的状态,通过意识流的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潜能。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
《人际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1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反应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3.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
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3、登门拜访: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4、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
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
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律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
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心理学中的自我知觉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涉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本文将探讨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知觉理论的基本原理自我知觉理论是指个体是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思维和感受等内在过程,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对于自身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内部自我观察和外部他人评价。
内部自我观察是指个体通过反思自我内心状态和行为等因素,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这种自我观察过程可能受到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和自我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是不是一个友好和善良的人。
外部他人评价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角度和评价中获取对自己的认知信息。
这种认知信息可能来自他人的言行、表情、态度和评价等因素。
个体会将这些评价与自我知觉进行对比,从而形成对自身认知的判断。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根据他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吸引人的外貌或者智力水平等。
二、自我知觉理论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自我知觉理论。
一项经典的实验是自我知觉理论中的镜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并要求他们评估自己在外貌、魅力等方面的各个特质。
研究发现,被试者往往会将自己比较理想化,认为自己更加吸引人和有魅力。
这表明了自我知觉的一种特点:个体倾向于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实验研究探讨了他人评价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例如,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让被试者听到一段听力测试的录音,被试者会被告知自己得了很高或者很低的分数。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告知自己得了高分还是低分,被试者都会对自己的听力能力产生相应的评价,进一步说明了他人评价对个体的自我知觉有一定影响。
三、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自我知觉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之一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的形成。
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以及他人的反馈,来形成自己的认同和身份感。
自我知觉
研究结果
•学业能力自我知觉对学校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在校积极情感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在校消极情感具有间接负向预测作用。
•社会能力自我知觉对学校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廷格
•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得到钱多的被试→作仍持有对绕线工低的态度评价
特别是,幼儿
儿童
青少年
社会退缩行为
•由于在社会交往情景中的挫折经历或其它原因造成社会交往能力缺失,这种缺失又反过来影响他们交往活动和交往经历,最终形成社交孤立状态。
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
•幼儿在所有的社会场合下的独自行为。具体行为表现为跨文化情景和时间范围的持续出现的被同伴孤立排斥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
•测量工具
•能力自我知觉量表
•NEO-PI-R人格量表修订本
•青少年幸福感量表
青少年学校幸福感和自我知觉
•学校幸福感:
•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体验和在校消极情感体验三部分组成。
•对于以学业和社会性关系为主要发展任务的青少年来说,学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自我知觉可谓两大发展资产,因此,青少年以上两方面的能力自我知觉均和其学校幸福感有关。
限定条件
•贝姆对这个自我归因过程作了好几个限定。
•(1)自愿选择。自愿选择是模型中的重要变量。贝姆认为,要通过行为推断态度,必须要看这个人的行为,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外在诱导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自己选择决定的)发生的。只有行为是自动发生的,一个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7第七章 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气质
一、 气质的概述
1. 什么是气质:气质与人们常说的脾气、禀性差不多,与生活中的气质不同。气质在很大程
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指 的就是气质。
小学生的气质
2. 气质类型与表现: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
底对气质的分类方法,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 液,其分布多寡构成了人的气质差异:有的人 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是由于黄胆汁过 多,这种人称为“胆汁质”;有的人热情,活 泼好动,是由于血液过多,被称为“多血质”; 另有一些人敏感、抑郁,是由于黑胆汁过多, 被称为“抑郁质”;还有一些人冷静、沉稳, 是由于黏液过多,被称为“黏液质”。
小学生的能力
2. 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 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使我们在应付相同的生活情境时可以减少挫折。
小学生的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第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 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 第三,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 进作用。
小学生的能力
3. 能力的种类:
①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照能力的倾向性可以分为一 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共 同需要的基本能力。特殊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 动中的具体化。
② 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按照能力的功 能可以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③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照能力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 质可以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性格的特征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大纲执笔人:方双虎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知觉相关性分析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知觉相关性分析自我知觉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相关性分析是探讨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并如何从自我认知中影响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情绪的过程。
本文将从自我知觉的定义、测量和相关性分析三个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中自我知觉的相关性分析。
首先,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状态的认知。
它涉及个体对自己的身份、特征、价值观和行为的评估和认知。
自我知觉有助于形成个体对自己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自我知觉常常通过问卷调查或实验任务来测量。
最常用的测量自我知觉的工具包括自我评价量表、自尊量表以及自我效能量表等。
其次,自我知觉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自我知觉可以影响个体的态度。
例如,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时,他可能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态度,并更愿意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互动。
此外,自我知觉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
研究发现,自我知觉具有指导个体行为的功能,即个体会通过自我认知来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一致性。
最后,自我知觉还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估会影响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感受和情绪体验。
例如,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时,他可能会更容易感到快乐和自信。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自我知觉的相关性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探讨自尊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研究发现,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此外,自我效能与学习成就之间的相关性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信念的话,他们可能更有动力并表现出更好的学术成就。
除了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自我知觉的相关性分析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自我知觉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此外,自我知觉的相关性分析还可以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应用。
通过了解病人对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症状和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汇总
《人际关系心理学》判断题第一章绪论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N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
(x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
(x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
(x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d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d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 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x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d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
(d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d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
(d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
(x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
(d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
N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N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
N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
N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N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
N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N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N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x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
N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N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
Z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
(x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
阐述自我知觉的概念
阐述自我知觉的概念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我身份、价值观、个人能力和特性的认知,以及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角色的理解。
自我知觉是内省和反思过程的结果,通过观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主观认知。
自我知觉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表示,包括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类别或群体的认同感,比如性别、民族、文化、职业等,它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估,包括自尊和自信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自我知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在儿童时期开始形成,并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互动而持续演变。
自我知觉的强度和稳定性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有良好自我知觉的个体往往更容易适应环境、构建健康关系、实现个人目标。
相反,自我知觉不清晰或低自尊的个体可能面临自尊心受损、社交困难等问题。
自我知觉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个体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自我知觉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提高自我调控和应对能力。
总体而言,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涉及自我身份、个人能力和特性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地位的理解。
它在个体的行为、情感和社交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关键意义。
社会心理学-自我知觉PPT共94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我知觉理论
1 自我知觉理论该论认为,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
它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知觉也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分析识别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
人们运用知觉来感知世界,反过来作用知觉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和引导。
在企业管理中,人的管理始终是最首要的,员工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尤其是在看待他人时,常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造成知觉的歪曲,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
因此,如何运用知觉理论克服员工之间由于知觉偏差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对于调节企业人际关系、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知觉的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这在企业管理中主要体现在第一印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表、穿着、举止、谈吐等产生的印象。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具有很大的影响。
若第一印象良好,就会在好的方面影响到人们今后对他的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即使他后来表现不尽如人意,也容易取得人们的谅解;反之,若第一印象不好,要改变在人们脑中的印象就十分费力。
因此如果给员工的第一印象不好,虽然可能会在日后得到改善,但这无疑又多出了很多成本。
晕轮效应也叫以点代面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知觉对象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做出总体判断,或因受到某种情感的支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负面作用也很重要。
例如,在人事管理过程中,选拔新的员工不能因其仪表出众或学历高等一两个方面的突出,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第七章 自我ny name
(一)主我和客我 主我( ) 自我觉知( 主我(I)——自我觉知(以自我为思考对象) 自我觉知 以自我为思考对象) 宾我( 宾我(me)——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安稳无障碍。 当下于此时,如实行谛观。 行者住于斯,安稳无障碍。 今日当精进,勿待明日迟。 死亡不可期,吾当如何置。 今日当精进,勿待明日迟。 死亡不可期,吾当如何置。 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 昼夜无间断。圣者遂称彼, 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 昼夜无间断。圣者遂称彼, 了知圣独处。 了知圣独处。 ——胜妙独处经
思考及预习
Company name
思考:自我归因的应用? 思考:自我归因的应用? 预习: 预习:人际吸引
(二)自我定义的文化差异
独立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 独立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 以别人的感受、想法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法。 以别人的感受、想法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法。 会叫的轮子才能得到油的润滑——美国谚语 会叫的轮子才能得到油的润滑 美国谚语 相互依存的自我观: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 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 相互依存的自我观 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 的想法经常受到别人的想法、感受及行动的左右。 的想法经常受到别人的想法、感受及行动的左右。 突出的钉子会被敲扁——日本谚语 突出的钉子会被敲扁 日本谚语
Company name
(二)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贝姆( 贝姆(Bem)的自我知觉理论(self)的自我知觉理论( perception theory):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 ):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 ): 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 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观察他们 自己外显行为和行为发生时的情景来推论自己的 态度和感受。 态度和感受。 几个限定条件: 几个限定条件: 只有当行为是自动发生时; 只有当行为是自动发生时; 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 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 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的时候
Company name
(三)理解我们的情绪——情绪归因 理解我们的情绪 情绪归因 情绪的二因素理论(沙赫特和辛格) 情绪的二因素理论(沙赫特和辛格) 生理唤起+认知标签 生理唤起 认知标签
Company name
(四)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人们通过与自己和他人态度的比较 ),人们通过与自己和他人态度的比较 ), 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上行社会比较( 上行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 下行社会比较(download social 下行社会比较 comparison)
Company name
当你独处时,你会在多大程度上关注自己 请尽可能诚实与正确地回 当你独处时,你会在多大程度上关注自己?请尽可能诚实与正确地回 答下列问题。 极不符合我; 相当不符合; 答下列问题。1=极不符合我;2=相当不符合;3=既不是不符合也 极不符合我 相当不符合 既不是不符合也 不是符合;4=相当符合;5=非常符合我。 不是符合; 相当符合; 非常符合我。 相当符合 非常符合我 1 我总是努力地想要了解自己。 我总是努力地想要了解自己。 2 一般来说,我很少意识到自己。 一般来说,我很少意识到自己。 3 我常常反省自己。 我常常反省自己。 4 我经常成为自己幻想的对象。 我经常成为自己幻想的对象。 5 我从来没有好好地省视过自己。 我从来没有好好地省视过自己。 6 我通常很注意自己的内在感受。 我通常很注意自己的内在感受。 7 我总是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动机。 我总是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动机。 8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好像有个分身在监督着自己。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好像有个分身在监督着自己。 9 我很容易察觉到自己心情的变化。 我很容易察觉到自己心情的变化。 10 当我在解决问题时,我会意识到自己心智的运作方式。 当我在解决问题时,我会意识到自己心智的运作方式。 计分: 题反向计分。 计分:将2和5题反向计分。然后对十个题目求总分,分越高越关注 和 题反向计分 然后对十个题目求总分, 自己。 自己。
三 自我障碍和习得的无望
Company name
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 ) 定义:提供一个真实的障碍, 定义:提供一个真实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行动 者在作出实际成绩时所必然遇到的,如果行动 者在作出实际成绩时所必然遇到的, 者失败了,失败必然不会作能力的归因。 者失败了,失败必然不会作能力的归因。 习得的无望( 习得的无望(learned helplessness) ) 定义:在特定情景中, 定义:在特定情景中,由于个体对其行动的结果 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 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 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 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 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 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 作为。 作为。
二 如何认识自己
Company name
(一)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你在想什么? 逃避自我? “你在想什么?” 逃避自我?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theory): 自我觉知理论 : 该理论主张,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 该理论主张,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 我们会根据内在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比较自己 的行为。 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