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来的相 对稳定的和特殊的心理行为模式。 对这一定义的解释: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4 、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 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起来的。
它们可以是与生俱来的。
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性刺激。
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
三、 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 够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
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罗特的行为预测公式为: BPx,s1,Ra=f (Ex,Ra.s1&Rva,s1)
(二)、 文化与人格
一、原型 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它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 他各种存在都根据原型而成型。 荣格研究最多的原型是: 人格面具: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 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阿妮玛和阿妮姆斯:个体心灵中异性的成分或意象。
阴影: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 倾向。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 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
具有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正确的和健康的, 而缺乏社会兴趣的人的生活风格是错误的和病态的。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 四种类型的人:统治 - 支配型;索取 - 依赖型;回避型; 社会利益型。
四、自我及其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
009_加试_人格心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人格心理学一、考试内容及要点一、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什么是人格2.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 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2. 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建立3. 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四)人格心理学理论1. 人格的前科学理论2. 人格的科学理论3. 范式与人格理论流派4. 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五)人格心理学方法1. 一般方法论原则2. 人格心理研究过程3. 主要研究途径4. 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二、古典精神分析(一)精神分析的起源(二)人格结构与人格动力1. 早期的人格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2. 后期的人格结构:本我、超我、自我3. 人格动力:生本能和死本能4. 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三)人格发展1. 性、力比多、动欲区2. 心理性欲发展的五阶段3. 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四)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1.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错误分析、幽默分析2.人格评价投射测验3.精神分析的应用精神分析疗法三、新精神分析(一)个体心理学1.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2.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二)自我心理学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2.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3.埃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自我及其同一性、人格的终生发展阶段理论(三)社会文化论1. 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神经症人格动力理论(基本罪恶、基本敌意、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类型理论神经症人格的自我理论2,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逃避自由说、性格取向论、社会性格论(四)新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1.新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儿童精神分析法、心理历史分析法、文化人类学方法2.新精神分析的应用领域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焦虑及其应对四、特质论(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1.特质的概念2.常规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3.机能自主性4.自我认同感(自我发展八阶段)5.健康人格(六大特点)(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1.特质及其分类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动力特质、气质特质、能力特质体质特质与环境养成特质2.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3. 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4. 人格发展(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和整合学习)(三)大五人格1.大五因素的来源2.大五因素的跨文化研究3.五因素模型理论4.大五人格模型的应用(四)特质论的研究与应用1.特质论的测量技术2.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五、生物学论(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1.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2.原型研究(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自性)3.人格动力论4.人格发展论5.心理类型学(二)艾森克的人格生物学理论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2.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3.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三)气质研究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3.EAS气质模型(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2.人格神经科学六、行为学习论(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1.行为主义的倡导者华生2.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2.强化及其原理强化的类型强化物的来源强化的安排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3.行为的塑造和矫正(三)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1.学习四要素2.内部精神现象与学习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驱力语言和二级泛化冲突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观察学习一个经典的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替代强化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观察学习的过程2.自我效能感3.行为适应与治疗(五)行为学习论的研究与应用1.行为测量2.行为疗法七、人本论(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二)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1.需要层次论(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五种基本需要、需要各层级之间的关系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2.自我实现的理论(自我实现的概念、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自我实现的途径)(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1.现象学与自我概念2.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3.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4.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四)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1.存在论(存在的概念、存在的特点、存在的三个世界)2.人格论(人格的概念、人格的特征、原始生命力的发展)(五)人本论的研究与应用(个人中心疗法)八、认知论(一)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1.认知方式(认知方式的概念、性质与测量方法)2.心理分化论3.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1.人是科学家2.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3.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4.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5.对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三)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1.行为预测理论2.控制点理论3.适应不良与行为改变(四)人格的认知因素1.个体的认知变量2.原型3.图式理论(五)认知论的研究与应用(认知疗法)九、积极心理学(一)自我决定理论(二)积极人格理论(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二、参考书目1.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人格心理学 第1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考研笔记-精品
第1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概述一.人格相关的概念(一)人格的定义[一级]心理学家是如何界定人格的?试述人格的特性。
[17华南347名:人格]普心: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⑵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
⑶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有前后一贯性,空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4)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人格的内涵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是说人格是由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与外部行为方式构成的,它不仅是一个个单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而且是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
即,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①外部行为方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行,遵循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即人格的〃外壳〃,表现出人格的外在品质特征;②内在心理特征:个人隐藏于内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品质特征。
⑵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5出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简述生物遗传因素(天性)与后天环境因素(教养)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及两种因素的关系⑴人格具有生物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
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遗传素质是人格形胡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不是人格的唯一决定因素。
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不可能自发地演化为人格。
[3]°后天社会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离开了遗传素质的基础,它的作用就无法表现出来。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人格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人格第十二章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在各种场合都表现出稳定的特性,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或多或少也能产生些许变化。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格才是健康的。
(否则会出现分裂人格)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性格决定命运)(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强调个体间的人格差异)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中国人勤劳勇敢) 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人特质又有三个不同层次:首要特质是一个人典型、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林黛玉:多愁善感)【核心】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林黛玉: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在外面粗鲁,在母亲面前很顺从)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元素周期表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的四层理论。
第一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和奥尔波特一致)第二层:表面特质(外部行为直接观察到的特质)和根源特质(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焦虑是害怕考试和体育比赛时双腿发抖的原因)第三层:体质特质(先天生物因素所决定的,如兴奋性,情绪的稳定性)和环境特质(后天环境因素所决定的,如焦虑,有恒性) 第四层: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质的特质,使人趋向某一目标,有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和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时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1949年卡特尔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16PF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三因素模型)【现代人格理论】艾森克的根据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名师许燕课后习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许燕课后习题详解第1编人格心理学导论1.1绪论一、人格心理科学的特点人格心理学与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其他领域相比,在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和研究特征等方面特点突出。
(一)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1.人格心理学并不以研究人类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而是关注共同心理现象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
2.人格心理学家们从差异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不同人的心理差异现象,探讨人格差异现象的机制与规律。
3.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不是认知过程,而是认知风格。
(二)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统合性从心理学研究取向来看,可分为两种研究风格: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细节的分析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宏观研究取向是以注重整体的综合性研究为主导的方法论。
下表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微观与宏观研究策略的比较微观研究策略宏观研究策略研究领域研究思路研究单位研究系统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人格心理学的主导研究策略从下至上的路径从上至下的路径小单位大单位各单元的分割与独立各单元的联系与统合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注重主观分析与自然情景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人来研究的方法1微观研究策略(1)微观研究策略①微观研究策略是认知心理学所倡导的主导研究策略,遵循从下至上的研究路径,集合实验证据归纳出一般规律。
②在研究实施上寻求的是小单元操作,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先将整体的内容切分成部分后再研究,将所研究的心理单元与其他不涉及的单元分离开,以防止被试心理反应出现“污染”现象。
③着重于基本的研究单位,如感知、记忆、思维等研究单位或者更小的单元。
(2)微观研究的优势和缺陷①优势a.实验结果更加精确明细。
b.认知研究者注重客观分析与实验室中的方法。
②缺陷:a.分解后的小单位可能已经不是或偏离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单位。
b.在“人造”的实验环境里,让被试对刺激进行反应,可能会低估了人们在自然环境下所达到的准确水平。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章心理学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二)心理学主要流派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1. 变量与控制2.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3. 反应时法4. 心理物理学方法(二)观察法(三)个案法(四)心理测量1.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2. 心理测验的信效度3. 心理测验的标准化4. 人格测验5. 智力测验6. 常用临床心理测验7. 心理测验的合理使用策略(五)心理统计1. 描述统计2. 推论统计(六)研究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第三节感觉(一)感觉的含义(二)颜色视觉(三)声音的心理维度第四节知觉(一)知觉的含义和特性(二)知觉组织1. 知觉组织原则2. 形状知觉3. 深度知觉4. 运动知觉(三)错觉第五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 意识的含义2. 意识的功能3. 睡眠与梦(二)注意过程1. 注意的含义2. 注意的特征3. 选择性注意第六节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的含义(二)学习理论1. 经典性条件作用说2. 操作性条件作用说3. 观察学习(三)记忆的含义(四)记忆的种类1. 感觉记忆2.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3. 长时记忆(五)遗忘1. 遗忘曲线2. 影响遗忘的因素第七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及种类(二)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三)问题解决1. 问题解决的过程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推理1. 演绎推理2. 归纳推理(五)判断和决策1. 启发法和判断2. 决策框架3. 决策规避第八节智力(一)智力的含义(二)智力的测量1. 智力测验的编制2. 常用智力测验(三)智力理论1. 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2. 智力三因素理论3. 多元智力理论第九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和功能(二)表情1. 非语言交流2. 文化与表情3. 面部表情(三)情绪理论1. 詹姆斯——兰格理论2. 坎农——巴德理论3.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第十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二)生理动机(三)个人成就动机1. 成就需要2. 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四)学习动机1. 学习动机强化理论2. 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3. 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4.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发展(五)需要层次理论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的含义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一)精神分析流派(二)行为主义流派(三)认知流派(四)人本主义流派(五)特质流派(六)生物学流派第三节人格测量(一)客观测验(二)投射测验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横断设计(二)纵向设计(三)聚合交叉设计(四)双生子设计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四)生态系统理论第三节生理发展(一)孕期和童年期的生理发展(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三)成年期的生理变化第四节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三)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四)成人期的认知发展(五)认知老化第五节语言获得(一)婴幼儿言语发展(二)童年期言语发展第六节社会性发展(一)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二)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四)成年期的社会性发展第七节性别发展(一)生理的性别与社会的性别(二)性别角色的获得第八节道德发展(一)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二)道德推理的性别的文化观点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一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的概念与历史第二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概念及异同第三节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中治疗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第四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第五节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三)基本的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第五章变态心理学第一节正常与异常的界定及标准、重性精神病的界定第二节焦虑障碍(一)恐怖症(二)强迫症(三)惊恐障碍(四)广泛性焦虑障碍(五)创伤后应激障碍第三节心境障碍(一)单相情感障碍(二)双相情感障碍第四节进食障碍第五节人格障碍第六节物质依赖第七节儿童心理障碍(一)孤独症(二)多动症第五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思维(一)自我概念(二)自尊(三)行为归因(四)自我知觉第二节社会影响(一)从众(二)说服(三)群体影响第三节社会关系(一)偏见(二)攻击(三)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四)冲突第六章管理心理学第一节管理哲学(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二)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三)社会人假设(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五)文化人假设(Z理论)(六)决策人假设(七)学习人假设第二节组织激励(一)三重需要理论(二)ERG理论(三)行为矫正理论(四)期望理论(五)公平理论(六)目标设置理论(七)工作特征理论(八)工作再设计第三节领导理论(一)领导特质理论(二)领导行为风格理论(三)领导权变理论(四)领导情景理论第四节组织理论(一)组织结构(二)组织文化(三)组织变革与发展一、普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章节基本上都能与考试大纲相吻合,是主要参考书;(2)《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有些内容跟彭本不同,可以作为参考,在认知部分写得比较详细;(3)《普通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相对比较老,本书在情绪调节部分写得很实用;(4)《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对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表象理论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等方面讲述的比较详细。
《心理学导论》课件
工作场所的心理学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心理学原理,优化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组织文化
运用心理学理论,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THANKS
《心理学导论》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心理学简介 • 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 人的心理过程 • 人格与个性 • 社会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01 心理学简介
心理学的定义
0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旨在理 解人类内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02
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以及 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06 应用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解决个人在情感、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 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
针对心理疾病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 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 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 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学与社会影响
1
2
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等。
3
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他人的影响,包 括顺从、服从、领导等行为。
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集体行为是指大量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共同行为,如狂欢、骚乱等。 社会运动是指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为争取某种权益或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 抗争或改革行动。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师保国Email:baoguoshi@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凶杀、战争、弑师)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自杀,做决定)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什么是健康人格?(不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抽象画?小说?问卷)怎样改变异常行为?(抑郁;焦虑;强迫)等等(飞跃疯人院)归结起来,人格研究的主题:1、人性哲学(Humanistic Philosophy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6、人格改变(personality change)7、人格测量(personality assessment)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掌握其它心理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专题讲授、录像、讨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
充分利用学员的主动性实施互动教学,创造积极的讨论、学习氛围。
成绩考核平时成绩(40%)与期末成绩(60%)结合。
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讨论发言、期中作业的情况。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基本概念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文,意指面具、脸谱。
含义见下。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基本问题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的性质:第一、整体性(形诸于外,蕴蓄其中。
)第二、独特性第三、稳定性(人格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我们相信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人格都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第四、生物性与社会性(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
)3、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4、人格理论体系及代表古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1900年,弗洛依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新精神分析(霍妮,埃里克森,弗洛姆)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行为学习论(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社会学习论(罗特和班杜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马斯洛、罗杰斯)认知主义的人格理论体系(凯利)5、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方法:投射测验、自陈测验、行为评定)6、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唯一从整体层面上研究人的心理、探讨人性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基本概念临床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相关研究: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
实验研究: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的结论。
《心理学导论》 第十八章 性格
巴甫洛夫对性格生理基础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而且也是性格的自然基础之一。但是,神经类型不是性格。神经类型是性格产生的自然前提。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性格是神经类型和后天生活环境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的合金。巴甫洛夫指出:“类型是动物神经活动的一种生来就具有的体质形态——即遗传型。可是因为动物从出生之日起,就遭受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它必然要以一定的、最后往往在整个一生中被巩固起来的活动来回答这些影响,所以动物最后具有的神经活动,是各种类型特征和由外在环境所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合金一即混合型、或性格。”(《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96页。)
美国心理学界不常用性格一词,欧洲心理学文献中性格一词常等同于人格(personality)。不过,西方心理学文献中的“人格”概念与我国文献中“个性”或“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西方心理学家的人格概念一般仅指“气质” 和“性格”而不包含“能力”。
二、性格的生理基础
人在活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种种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种种影响,通过认识、情绪和意志活动在个体的反映机构中保存下来,固定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型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热情忠厚、与人为善,对自己虚心谦逊、严于律己、遇事坚毅果断、深谋远虑;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又如,另一个人在各种场合总是表现出对同志尖酸刻薄、冷嘲热讽,对自己自高自大,宽于恕己、遇事优柔寡断、鼠目寸光;这种种对人对己对事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另一个人的性格。因此,性格也是个人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人格的非心理学定义(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西方学者的定义2、中国学者的定义3、工具书的定义4、人格定义的方法论差异5、人格界定的文化差异(四)、人格的综合规定性(五)、人格的意义二、人格的基本特性(一)、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社会性2、人格的整体性3、人格的稳定性4、人格的独特性5、人格的可塑性6、人格的倾向性7、人格的层次性(二)、人格特征间的关系性1、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关系2、人格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4、人格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关系5、人格的“他控性”和“自控性”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心理学一、人格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心理测量运动(二)、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三)、其他来源(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二、人格心理学理论(一)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人格结构2、人格动力3、人格发展4、人格适应_ 5、人格评鉴和研究(二)、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中的争议问题1、如何看待人性2、行为由内部决定还是由外部决定3、人格的整体性和自我概念4、如何看待潜意识5、时间对行为的影响(三)、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四)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范型1、精神分析论范型2、特质论范型3、学习论范型4、人本主义范型第一节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词源分析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但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中文的“人格”这一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的“人格”一词则是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人格”一词的英文表达是“Personality”,它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指“假面具”(Mask),相传此意始于古罗马一个演员为了掩饰他不幸伤残的左眼而在戏剧演出中开始使用面具,尔后,罗马的其他演员也广泛使用面具表演。
从此,面具成为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道具,也相应地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
这种面具类似于中国的京剧脸谱,每一个都对应于一个特殊的性格角色。
当时的一些注重人的心理研究的学者,对人的个体身心及相关行为表现的观察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发现,每个人稳定的行为表现及一定特质的模式显露具有相关的倾向性和特定性,它往往反映某一类人由表及里、身与心一致性的真实品格——正像戏台上不同类型角色所佩戴的面具一样,向观众显露着这个角色—部分的自我本质。
于是,“面具”一词被喻义,并被借用而成为“人格”。
把面具转义为人格,等于把人格视作人的社会自我,这样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在社会行为之外还掩饰着某些个体特点。
公元前一世纪,在古罗马政论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人格的引申意义,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2)人的社会身份或角色;(3)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4)人的尊严和声望。
第一个意义至今还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这一概念中保留着;第二个意义在德语中还使用着;第三个意义对以后各种心理学的定义有着积极作用;第四个意义则很快被应用到罗马的政治生活中。
以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繁衍、扩充和引申,使一个本来十分直观观、确义的名词变成非常抽象、内涵复杂的范畴,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乃至临床医学等几乎所有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中。
古今的学者哲人从各自的研究出发点和侧重点,为人格范畴概括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然而,在古拉丁语中,“Persona”一词却从未指过个体的肉体、生理特征(面貌、身段、外表)。
当古代罗马法律开始承认“人身、财物和行动”时,“Persona”也不是指某一特殊的个体特性集合或系统,而仅仅是指自由人。
这里的“自由人”是指相对于奴隶的自由公民,以表示他们有不可侵犯的“人身”资格。
人格在古罗马法律里指的是“自由人”所具有的一种法律地位,甚至为了区别于奴隶,还曾用“人格”来代表“自由的公民”。
人格成成了—个划分社会身份的工具。
到了中世纪,拉丁文中“Persona”一词比古典拉丁词语意义就更丰富了,它既指面具、戏剧角色,又指人的个体特征(包括肉体特征)和人的社会地位、官阶等。
这里的“自由人”也是指相对于奴隶的自由公民,他们有不可侵犯的“人身”资格。
把面具定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因此,从词源学说,人格就是我国古代学者所说的“蕴蓄于中,形诸于外”。
(二)、人格的非心理学定义随着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对“人格”一词的引申义进一步延伸和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出现了诸多的人格定义与理论。
康德说过:“整个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
”黑格尔认为“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
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科或一个人格理论研究专家就会有一种关于人格的定义或各种定义的解说。
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都有自己的人格定义。
中世纪罗马哲学家波依修斯可以算第一个提出人格定义的哲学家,他说,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认为,自我意识和记忆是人格的标准。
莱布尼兹把人格定义为赋有理性的实体。
洛克说,人格是一个会思考的聪明的存在物,有推理和反省并能考虑自我本身。
哲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大多吧理性和自我意识作为人存在的中心、人格的根本属性。
伦理学家则把人的崇高价值当作人格的核心。
歌德:人格是最高的价值;康德:人格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有价值;法学家则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包括一个自然人的权利、义务和他的一切,而且是一群人或法人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人类团体的最终颗粒”,是决定人在社会中角色和地位的一切特性的综合。
所以人格可定义为社会的有效性。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
1、西方学者的定义美国著名人格理论家、人格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高尔顿·阿尔波特(Gordon Allport),曾综合性地阐述了自古以来不同学派的50种定义,对人格范畴的定义做了经典式的介绍和历史性总结。
同时他根据自己对这50个各具特色的定义的研究,得出了自己的定义。
阿尔波特认为,他认为,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更具体地说:“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奥尔波特的定义包括了上面所说的层次性、整合性、适应性和区别性等定义的基本论点。
因此,这一定义代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习惯用法的综和。
阿尔波特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代表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对这类范畴所做的形而上的解释。
他自己认为他的定义代表了过去年代对人格定义研究的精粹。
在阿尔波特之后,人格心理学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人格概念的混乱状况始终没有改变,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家都公认的人格定义。
这预示着人格心理学要成为成熟的学科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2、中国学者的定义与西方学者分析式定义不同,我国的研究者往往将人格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
这种观点符合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其早期表现形式即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善恶的辩论。
中国学者关于人格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陈仲庚等:人格可以界定为“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一定特色的身心组织”。
郑学: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黄希庭,2002)。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在综合中西方研究对人格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格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一独特个性系由个体在其遗传、环境、成就、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于需求、动机、兴趣、能力、性向、态度、气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以至行动等身心多方面的特质所组成,由多种特质而形成的人格组织具有相当的统整性、持久性、复杂性与独特性。
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此概念一方面用“个性”涵盖了“人格”,既指出了人格的成因,也揭示了人格的结构;另一方面还指出了这种“独特个性”特征。
这个概念本身可谓集人格“分析式”和“综合式”定义于一体。
3、工具书的定义此外,当代各种百科全书对人格也有着诸多不同的界说:(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人格定义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行动力—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中国大百科全-教育卷》的人格定义人格(个性),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人格定义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4)、《心理学百科全书》(艾森克等主编)的人格定义在定义方面,仍然很少有一致的看法……人格是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4、人格定义的方法论差异各种关于人格的定义,答题可以归纳为五类:第一、罗列式定义。
这种定义通常采用诸如“人格是……的总和”。
有时采用“集合”、“组合”或“聚合”等词汇,其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列举出属于人格的东西。
最著名的是普林斯所下的定义,他说:“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是,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于它只是把属于人格的东西罗列起来,从而分不清主与次,本质与非本质。
同时,有可能产生过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把根本不属于人格的东西当成人格的外延。
例如,梅林格对人格的定义就是这样。
他说:“人格被用来描述几乎所有东西,从灵魂的属性到爽身粉的属性。
照我们的用法,人格是指整个的人,他的身高体重,爱和憎,血压和反射;他的微笑和希望,瘤腿和扁桃体肿大。
人格是指一个人现在的一切和他对自己将来的一切希望。
”第二,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例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麦考迪则把人格定义为:“多种模式(兴趣)的整合,这种整合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