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实用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6.4《来自地球的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六章第四节,主要讲述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测量重力: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即 G = mg,其中 G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地球仪、悬挂装置。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悬挂装置,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
提问:为什么物体悬挂在空中会保持静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例题讲解:举例讲解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并学会运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质量为 2kg 的物体,求其受到的重力大小。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测量重力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解释为什么物体悬挂在空中会保持静止。
3.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将结果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4. 根据公式 G = mg,计算一个质量为 3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5.4《来自地球的力》WORD教案6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一)教课建议课标的基本要求1.经过实验研究,认识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2.知道 g=9.8N/kg 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宽泛应用。
内容剖析本节第一从学生熟习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着落现象,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从生活到物理),而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且比值等于9.8N/kg ”的结论并而由G/m=g 得出 G=mg 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
为了突出这个教课要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他进行稳固。
课文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一方面是用以照顾和复习力的三因素,一方面又是表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指引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本质问题中,培育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本节的要点是研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对重心只作一般认识。
教课建议1.本课适合于用启迪学生察看思虑的方式引入新课。
比方演示:手中的小球走开手以后竖直着落,水由高处流往低处,小球在桌面上滚到桌边后要落地等,让学生剖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由。
经过议论,学生不难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由是因为他们都遇到地球的吸引力。
这时再总结出:地面上的全部物体,都要遇到地球的引力,这个力就是重力(应当指出,这样定义重力是不严实的,传统讲法是“因为地球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
我们以为,在初中阶段不用追求看法表述的严实性,只需大概上不错就行。
传统讲法提及来拗口,要真讲清楚既不简单也不用要,所以,还不如换用此刻教材的讲法)。
接着让学生列举出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察看到的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各种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可培育学生察看思虑的习惯。
如:什么是重力?可先让学生察看课本,对于图(b)应演示一下,而后让学生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1)苹果离树后竖直着落(2)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这是什么原由呢?(3)瀑布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重力的定义:物体因为地球的吸引而遇到的力叫重力。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力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地球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教学内容地球的基本力量:地壳力、地球内部力、地球引力。
地球力对生活的影响:地震、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
第二章:地壳力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分析地壳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地壳力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壳力作用下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3 教学内容地壳力的概念:地壳运动、地壳变形、地壳断裂等。
地壳力的作用: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地震等。
地壳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形、地貌、水文等。
第三章:地球内部力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分析地球内部力对地球结构的影响。
3.2 教学方法采用模型演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内部力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内部力作用下的地球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3 教学内容地球内部力的概念: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地核动力等。
地球内部力的作用:板块构造、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球内部力对地球结构的影响:地球板块的分布、地壳厚度、地幔结构等。
第四章:地球引力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分析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和地球形状的影响。
4.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引力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数学建模,验证地球引力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和数学能力。
4.3 教学内容地球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重力、地球引力场等。
地球引力的特点:地球引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和地球形状的影响:物体自由落体、地球自转、地球扁平等。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10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三级主题: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
(二)教材分析《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内容,教材安排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三个部分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是重点。
重力是三种常见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之一,本节课是“力”的延伸,力的三要素的巩固应用,也是后续学习浮沉条件、重力势能的基础,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参考范文1)2、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中学生对重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定性地了解了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同时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等),要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零散变为系统,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重力初步概念。
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它们的应用。
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会根据重力的公式G=mg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一些重力现象的分析,学会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⑵在“物重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在“物重与质量关系”的探究中,学会用图像法来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在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体验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会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力的大小是其“三要素”的核心。
难点及突破策略: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学生受生活经验影响,容易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混淆,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
《来自地球的力》 学历案
《来自地球的力》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重力。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并能应用这一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形状和质量分布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公式 G = mg 的应用。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难点(1)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
(2)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知识链接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把一个苹果从树上摘下来,它会落到地面上;当我们向上抛出一个球,它最终也会落回地面。
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呢?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来自地球的神秘力量,那就是重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来自地球的力——重力。
(二)重力的概念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地球对物体的吸引。
思考:重力是不是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呢?实际上,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个分力。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指向地心,但物体随地球自转需要一个向心力,重力就是地球吸引力除去提供向心力后的另一个分力。
(三)重力的大小1、实验探究: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准备几个不同质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它们所受的重力,记录数据。
2、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 = mg其中,G 表示重力,单位是牛顿(N);m 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g 是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N/kg,在粗略计算时,g 可取 10 N/kg。
例 1:一个质量为 50 kg 的物体,它所受的重力是多少?解:G = mg = 50 kg × 98 N/kg = 490 N(四)重力的方向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课件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课件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取之于司南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
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表述:对重力属于了解范畴,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
重力是在学习力学内容时接触到的第二个力,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力之一。
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初中物理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学习力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
二、说学生学生情况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会切实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对于重力的.大小,我们学生有充分的感知,理解上也不成问题。
但是对于重力的方向,即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不同,学生理解上有些障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大量从生活事例中列举事实,来加以说明,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说学法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万物都会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
学生有着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重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初步完成对重力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介绍重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地巩固本节所学内容知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理念。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一、教材简介《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的物理教材。
本教材以地球的力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光的传播、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与地球力相关的知识。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熟悉地球的引力作用及运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能够识别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能够应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概念;•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地球的引力作用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光的传播的本质;•如何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运动的基本概念–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第二单元光的传播–光的传播和可见光谱–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光的色散和合成•第三单元力的作用–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地球的引力作用2. 教学方法•针对性讲解: 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例子,解释物体的运动、光的传播和力的作用。
•实验探究: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探究物理现象,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相互讨论和解决问题。
•课堂练习: 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1. 检查预习在课堂开始前,通过提问和课前作业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2.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实验、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打下基础。
3. 知识讲解和示范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和示范,对物体的运动、光的传播和力的作用进行系统的讲解,提供示意图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来自地球的力+精品教案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听讲、回答问题
听讲
听讲、思考、讨论
听讲、记录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重力
引入重力的概念
引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并通过实验证明。
学会计算重力
猜想重力的方向
理解重力的方向的应用
理解重心
学会找重心
巩固新知
知识拓展
板书设计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一、重力
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ppt13、14】通过两个题目,学会使用公式计算重力及质量。
例2较难,需理解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而不同星球上的重力常数不同,可以跟学生拓展,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而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互相吸引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质量越大,距离越小,万有引力越大,因此重力常数与地区有关,也与星球的质量有关。
【ppt15】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是往下落的,引导学生猜想,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吗?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教具学具多媒体Fra bibliotek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观察动图,发现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往下落的,这是为什么呢?
【ppt4】地球上像是有一双双手把物体往下拉,这其实就是重力,讲解重力的概念。
板书:一、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符号:G
分析重力的概念可知,重力的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
板书: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
【ppt5】联系生活实际,发现在搬东西时,搬的东西越沉,越费劲,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质量有关,引导学生思考,要验证这个猜想,该如何做呢?
八年级《来自地球的力》优秀教学案例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地球力的科普小故事。
2.制作一份关于地壳运动的思维导图,梳理地震、火山等知识点。
3.设计一个风力利用的实验或项目,阐述其原理和实际应用。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探究性学习:本案例将实践探究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和感知地球的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地球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共同成长。
4.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地质公园、博物馆等,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实践体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地球的力,我将采用生动的情景创设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播放地球物理现象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地球的神奇。同时,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地震、台风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地球力的存在和影响。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震遗址等,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地球力的作用,激发学习兴导向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地心引力?”“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如何产生的?”等,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查阅资料、开展讨论,寻求答案。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1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2)林州九中闫海芳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来自地球的力》,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把握和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内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了解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等。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具备一定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感性认识。
本章前几节学习了力,而重力是力的一种,这有助于学生对重力的理解。
在《弹力与弹簧测力计》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掌握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为本节实验探究打下较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懂得g=9.8N/Kg和它的物理意义;(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重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通过实验数据列表,概括出结论;运用G=mg进行简单计算。
以探研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g的物理意义;探究“重力大小”的实验过程,通过比较两物理量而引出其他常数或物理量的方法。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引力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引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重力的概念:地球引力使物体受到的力。
3. 重力的计算:重力加速度、重力大小。
4. 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
5. 实际应用:重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引力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动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地球引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演示实验:用实验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让学生感受重力。
4. 讲解地球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分析自由落体和抛物线运动的特点。
5. 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重力在工程、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引力、重力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的表现。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重力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悬挂重物的绳子、测量重量的秤、自由落体实验装置。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地球引力动画、重力实验视频、相关图片和图表。
3. 网络资源:关于地球引力、重力的科普文章和视频。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 实验区:具备进行重力实验的条件,如悬挂绳子、测量重量等。
3. 网络环境:便于查找和分享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信息。
八、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时45分钟。
2. 课堂活动分配:导入(5分钟)、讲解(15分钟)、实验(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总结与评价(5分钟)。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来自地球的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的质量、怎样认识力和怎样测量、表示力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13岁左右的初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这些学生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存在着差异,因此本节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重力的存在,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和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建立重力的相关概念,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力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 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2) 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以及重心的位置3)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1.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2.难点:重力大小实验器材:50g钩码3个,弹簧测力计1个,多媒体,,直尺,圆珠笔等四、教法和学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引导、联想、发现、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6.4 来自地球的力 说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物理组3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来自地球的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力的描述和弹簧测力计以后对力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方向和重心。
同时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以后的生活与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和重力的计算公式,知道重力的方向和物体的重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体会重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够应用重力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说一下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打算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发和任务驱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活动中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实验探究的学习能力。
接下来要说的是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熟透的苹果自动从树上落下来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下来。
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探究新知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用物重表示。
为了把握重点,接下来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来自地球的力》的说课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
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1.重力的产生.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3.重心的理解及确定(五)教学难点: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三、教法与学法(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2. 力的作用效果3. 实验探究:力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拉扯一张纸,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分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状改变和运动状态改变。
4. 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6.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课件:用于展示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板等,用于演示和探究力的作用。
3. 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以便课后进一步学习。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物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力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亲身体验力的作用。
3. 开展力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十、课后作业2.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3. 思考如何利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初中物理面试《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面试《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来自地球的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力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过渡句)好的教材分析会帮助我们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六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描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之后,进一步学习来自地球的力即重力。
本节内容由“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四部分构成。
本节内容也为之后受力分析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句)知道了教材特点,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特点。
也就是我说课的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对物体会下落、水会往低处流等现象已习以为常,但他们并不能给出十分科学的解释。
因此我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上的不足,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过渡句)基于以上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力图把传授知识、渗透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兴趣和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过渡句)在教学目标设立的基础之上,我设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的大小及其表示的物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
会测量重力的大小。
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
(二)教材分析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内容,教材安排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三个部分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是重点。
重力是三种常见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之一,本节课是“力”的延伸,力的三要素的巩固应用,也是后续学习浮沉条件、重力势能的基础,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的知识经验
生活中学生对重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定性地了解了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同时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等),要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零散变为系统,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重力初步概念。
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它们的应用。
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会根据重力的公式G=mg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一些重力现象的分析,学会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⑵在“物重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在“物重与质量关系”的探究中,学会用图像法来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在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体验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会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力的大小是其“三要素”的核心。
难点及突破策略: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
学生受生活经验影响,容易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混淆,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
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类比法;图像法;建模法;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资源
(参考范文1)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熟透的苹果落向地面;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动
设疑:为什么熟透的苹果不飞向空中?水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人造卫星不远离地球?(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引起认知冲动。
)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重力概念
演示:用细线悬挂的橡皮甩不出去。
学生分析:橡皮受到细线的拉力。
启发:与细线对橡皮的拉力类似,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有引力,这种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采用类比的方法建立重力的概念,降低思维的难度。
)
2、物重
教师指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在学生已经掌握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情况下,教师演示测量物重的方法。
提出问题:物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略)
(学生可能的猜想:与形状、密度或体积、质量有关)
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实验,然后把全班学生分三大组,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物重与质量有关。
设疑:物重与质量有关,那到底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接下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
有了刚才的操作基础,学生会很顺利完成本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
实验中,教师提醒学生把每次测量值填入书中的记录表格。
分析论证:
⑴引导学生在坐标纸上以质量为横坐标、物重为纵坐标,画出G—m关系图;
⑵计算出每次物重与质量的比值。
交流探究成果,开展小组互评:小组展示实验数据及图像,说出本组分析论证过程,得出结论。
其他小组点评,形成共识:物重与质量成正比。
引导学生明确g(物重与质量之比)的物理意义,并得出重力公式:G=mg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探究实验,从定性到定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利用函数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数形结合,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突出了教学重点。
)
投影例题,巩固重力公式的应用,规范解题步骤。
3、重力的方向
演示:物体自由下落、重垂线。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悬线下垂的方向,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介绍重力的方向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重垂线。
学生活动: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桌面、窗台是否水平。
(学生通过活动感悟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带来的成功喜悦。
)
对于重力方向学生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重力方向与接触面是垂直的,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接下来做一个演示实验:在水平桌面和斜面的上方分别悬挂一重垂线。
启发:两条重垂线的方向是否相同?它们与水平桌面、斜面都垂直吗?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这里利用两条重垂线的对比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突破“重力方向”这一教学难点。
)
4、重心
学生活动:找直尺的平衡点。
教师指出: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课件展示有关重心的几个问题:
⑴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如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不同。
⑵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⑶找薄片状物体重心的方法——悬挂法。
学生练习:画重力的示意图。
介绍:重心与稳度的关系,不倒翁、高空走钢丝等。
(通过应用来拓展知识视野。
)本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类似的研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领悟方法,发展能力,体验乐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当堂检测,拓展提高
(参考范文1)
(四)课堂小结,感知内化
(参考范文1)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书面作业:
必做:题目选自于教材的课后作业。
选做: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是地球的1/6,求月球上重为98N的物体的质量。
2.实践作业: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上述作业的设计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五、说板书设计(参考范文1)
六、说评价分析(参考范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