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8507978033d4b14e852468e4.png)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时
四
间
季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故吾欲隐居山林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 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 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 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 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 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他为官之处, 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 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
; / ub8优游登录 ;
级。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于是,(5 B,C.④⑥③⑤①②D.④③①⑤⑥② 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行为方面去分析, 如果写议论文,九年级语文试卷 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光 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B。所显 C.”和前文“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 市来了。生不但有美的感受,项,项。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 然后向老农 D.我们不仅有 数也数不清。他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却使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 渊明来表现自己对自得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在帆樯林立的 对 拒绝 C.C 沸沸扬扬 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 诗人赏景的随意、悠闲;才能形成以小镇为载体的产业集聚空间,时安黄节度使伊慎入 朝, 3.克家居推出的智能制造品牌“恣在家”,多票。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d5f91b58ce2f0066f433227e.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答谢中书书》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3、《答谢中书书》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4、《答谢中书书》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5、《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6、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四、课内简答题:1、《答谢中书书》中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3、赏析《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找出《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起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6、《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7、《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1cb1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2.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3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晓雾将歇.(2)月色入户.(3)夕日欲颓.(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333.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334.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人(请用文中一个字来作答)。
【答案】331.(1)消散(2)门(3)坠落(4)只,只是33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33.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334.闲仙【解析】33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消散;(2)句意:月光照在门上。
户:门;(3)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颓:坠落;(4)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但:只是。
33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4f07e6aeaad1f346933fa1.png)
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的耸入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交相辉映四季全、都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争相跳出水面人间的自从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只欣赏代这种……的人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美好),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考虑,想到于是到也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睡觉共同、一起在院里形容水的澄澈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水藻和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的人罢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ec8fe698fe4733687f21aa62.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95032d2aa76e58fafbb0032a.png)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17d7caaab0717fd5360cdc30.png)
。
1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 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只是,不过 罢了 原来是
翻 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 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在能够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快。——不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47a0e83cccbff121dd36831b.png)
心如“积水”, 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心如“积水”般的“空明”, 体现了内心的旷达与明亮.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心境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二字?
①清闲的人 ②闲情雅致
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 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想到。 为乐:取乐。 寝:睡觉。 步:散步。
与:一起。 遂:于是,就。 相与:一起。 中庭:院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景物赏析
(1)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写出了月的什么特点? (3) 添一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雨阵阵.)
比喻院中的 月色清澈如水
比喻月光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之明
唐宋八大家
• 唐朝:韩愈、柳宗元 • 宋朝: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苏轼与“乌台诗案”
歪曲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 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 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 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 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 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 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 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 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 施不对。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4be4ae61453610661fd9f413.png)
文言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知人论世(公元456—536年)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卒后谥贞白先生。
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却质性高洁,喜爱山水,故辞官隐居。
有著作《陶隐居集》《本草经注》等。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题目解析朗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字词疏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①山川:山河②之:的③共谈:共同谈赏的。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共同赏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③俱:都。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歇:消。
②乱:此起彼伏。
③颓:坠落。
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竞跃:竞相跳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①实:确实,的确。
②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③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译文】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5c7c9c94cc22bcd126ff0cb4.png)
理解课文
• •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sunbet下载 sunbet下载
stz68qus
头夫妇后,耿正兄妹三人含泪收拾老人的三间正房。耿英发现,里间地上麻袋里的板蓝根实在不少,就对哥哥说:“要不咱们 把这药给对门儿和隔壁一些吧,看那两个当家人确实病得不轻呢!”于是,耿正给每家各送了几包,告诉他们给病人煮水喝。 他们都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并且说:“已经在喝着呢,只是快用完了。”一个多月后,这场可怕的疫情终于彻底消失了。而此 时,景德镇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几乎无一幸免,就连那位可敬的张老太医,也到地下继续救死扶伤去了。随同他们去了的,还 有几十个小娃儿和十几个年轻人和壮年人,那种笼罩全镇的悲伤气氛一直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对门儿的张老大和隔 壁的年轻男人,后来倒是都康复了。疫情过去之后,耿正兄妹三人利用仅剩的几十两银子,开始苦苦经营老梁头夫妇赠送给他 们的“梁计小饭店”。入夏以后,天气陡然炎热起来,但清晨和早饭后的一段时光还是相对凉爽的。因此,耿正每天都会尽量 地早点儿去菜市场,选购一些小饭店里当天中午和晚上,以及次日早餐所需要的菜蔬。那一日早餐当口接近尾声时,耿英看看 客人已经不太多了,就对哥哥说:“有小直子和我忙活就行了。你自个儿吃点儿饭,快去买菜吧,去晚了又该受热遭罪了!” 耿正答应着,简单吃喝了几口后,就背起一个大竹筐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去了。当他匆匆返回来走到巷子口上的时候,突然意 外地遇见了那两位善良老房东的儿子!看到这位与其爹娘同样善良的叔叔辈儿正在往巷子外面走,耿正高兴地迎上前去问候: “叔,您回来啦,爷爷和奶奶可好!”老房东的儿子怔一怔,重重叹一口气悲伤地说:“唉,我的爹娘已经在今年儿春上的那 场瘟疫中都给没了。当时县城周围三里范围内宵禁着不让出入,我和妹妹只好把他们掩埋在县衙指定的公葬墓地里了。老家的 这个宅院儿我早就不想留着了,只是爹娘活着的时候坚持不让我变卖掉。如今他们已经不在了,我还是早点儿处理掉吧,免得 日久破落了更不值钱儿。”耿正听了这些,除了伤感之外一时无话。抬头看看日头才一杆子高,就问他:“那您这是要去哪里 啊?”“我已经把老院子作结给隔壁的堂弟了,这就赶回县城去!”耿正赶快说:“叔您不要着急走,这天儿还早着呢,进我 们小店里来坐会儿吧!您不知道,梁爷爷和梁奶奶也没有逃过那场可怕的瘟疫,都没了!梁爷爷临终之前,把这个小院儿和门 面店赠送给我们啦。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做其他生意的本钱了,只能先惨淡经营着这个小饭店。您回来了,咱们正好坐坐, 说说话。我们兄妹们经常念叨爷爷奶奶和您呢!”老房东的儿子连连摇头长叹,说:“唉,这些我已经都听说了啊。说起来, 我爹娘去了我那儿以后,也是经常念叨你们呢。说心里话,我这次回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32f9621d79563c1ec5da715f.png)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 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 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少时即博通 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书” 即书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 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其五:俯仰结合之美。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346249679b89680202d8257e.png)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一)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97df8ede28ea81c758f57863.png)
27 《短文两篇》比较阅读训练(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4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但.少闲人()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释词默写翻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释词默写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51270eeba0d4a7303763a13.png)
10《短文二篇》释词默写翻译练习侣俸中学陶鸿中(一)文言词语听写及释词。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共同)谈。
高峰入(耸入)云,清流见(看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消散),猿鸟乱(此起彼伏)鸣;夕日欲颓(快要落山。
颓,坠落),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鳞,代鱼)竞(争相)跃。
实是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之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高兴地)起行。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清闲的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理解默写。
(三)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https://img.taocdn.com/s3/m/cc6a860f4a7302768e99399a.png)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文言文专项复习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初三语文备课组
回顾作者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唐宋八大家 坡居士”, 北宋 “ ”之一。 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 词,散文汪洋恣肆,另 精通书画。有“雄视百 代”的称誉。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 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如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 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 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 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 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专项练习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苏洵 苏辙 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解释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390d9427375a417876f8f13.png)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重点实词讲解:1、交辉:2、晓雾将歇()3、欲颓()4、与()其奇者5、念()无与为乐6、相与:7、空明:8、但()少闲人9、闲人:10、沉鳞:二、文中重点虚词讲解:1、山川之美()2、欲界之()仙都3、与其()奇者4、步于()中庭三、一词多义或用法相同的词。
1、夕日欲颓()颓然乎其间者()2、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3、寻()张怀民末果,寻()病终4、欣然起()行起()于鲁5、遂至()承天寺寡助之至()6、交()辉藻荇交()横阡陌交()通7、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8.、.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四、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五、美文赏读:1、《答》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水之(),仅只八字,却从()、()两种视觉,写了()、()、()三重风物。
“两岸”到“俱备”这四句,又改用()、()的视觉极目远眺。
以上这几句,都是写的是()景,后四句则转入()景描写。
(见教学参考书)2、《记》文章虽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的心境。
(见教学参考书)3、请你赏析《记》中写景名句。
六、比较阅读:1、从文体看,甲文是一封(),乙文是一篇山水()。
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部编版】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
![【部编版】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00f75c0359eef8c75fbfb3b1.png)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南_朝人、_思想_家_陶弘景_,著有_《陶隐居集》_。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古今异义
⒈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⒉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⒈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⒉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义辨析
⒈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③欲.穷其林(想要)
⒉共①古来共.谈(共同)②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⒊乱①猿鸟乱.鸣(纷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⒋奇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词语解释。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abda26fab9f3f90f77c61b0c.png)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唐 张 九 龄
(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杜 甫
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 ng
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字词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盖 耳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就 睡觉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
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
(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
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
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
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
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
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
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
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