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人诗歌

合集下载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诗先秦诗歌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

"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

这是诗、乐、舞的结合。

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篇章。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选析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选析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歌选析短歌行《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旧题乐府诗。

所谓“短歌”是指歌声的长短而言,并不是说篇幅的短小。

曹丕《燕歌行》有句云:“短歌微吟不能长”,说明了它作为短歌在音乐上的特点。

据朱嘉征《乐府广序》说:“短歌行,歌对酒,燕雅也。

”认为这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曹操被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短歌行》共两首,这里要讲析的是第一首。

这是曹操名篇之一。

一千七百多年来,这首诗一直脍炙人口,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唐人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却遭到清人张玉榖“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译。

张玉榖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古诗赏析》卷八)。

陈沆《诗比兴笺》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张、陈二位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

曹操在这首诗中,正是抒发了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而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

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宽广胸怀。

汉末大乱,群雄并起,曹操是其中的杰出者,他认识到了人才对于统一天下的重大意义,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它集中地反映了他渴求人才的强烈愿望。

全诗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当歌”之“当”,有两种解释。

一曰“应当”。

一曰“面对”均可。

“几何”:多少。

此二句意谓:面对着美酒,应当欢歌,因为人生能有多少时光呢?“去日”:过去了的日子。

这两句意谓:人生犹如早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过去了的日子太多令人感到痛苦。

“慨当以慷”应当慨而慨。

“以”:而。

慨慷:同慷慨。

“忧思”也做幽思,忧愁思虑。

这两句意谓:“应当激昂慷慨,却难以忘怀深深的忧思。

”“杜康”,相传古代最初造酒的人。

这里用以做酒的代称。

这两句意谓:用什么来解除我心中的烦愁呢?只有痛饮美酒来消解忧愁。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_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始皇统一中国建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之讴,、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楚四个地区,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具体分析鲍照诗歌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具体分析鲍照诗歌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具体分析鲍照诗歌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鲍照(约414年-466年)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以下是对鲍照诗歌特点和历史地位的具体分析:特点:1.富于抒情和感伤:鲍照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年华、消逝的人事和流转的世态的感伤之情。

他的诗作常常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真挚的情感为素材,倾诉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2.文化修养与艺术追求:鲍照的诗歌显示了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他善于引用典故、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诗作充满了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3.独特的写意技法:鲍照的诗歌语言优美,篇章流畅,行间流露出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纯粹。

他注重修辞的精妙和形象的描绘,善于用意象和虚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历史地位:1.文学创作的开拓者:鲍照在南朝宋期间,是文人诗歌创作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他通过个人的心灵体验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开辟了感伤抒情的新境界,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文化批评的倡导者:鲍照的诗歌中常常融入文化批评和社会评论,对时代的浮躁和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

他倡导诗歌要有社会责任,有道义关怀,为后来诗人们在文化批评方面提供了启示。

3.诗歌艺术的追求者:鲍照注重诗歌艺术的追求,他的诗作在形式、语言和意象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他的写意技法和精美语言的运用,对南朝宋时期的诗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影响。

总体而言,鲍照的诗歌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抒发,以及对文化的修养和诗歌艺术的追求。

他在南朝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影响,成为该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穿越时空的叹息 李商隐《南朝》赏析(徐志耀)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穿越时空的叹息 李商隐《南朝》赏析(徐志耀)

穿越时空的叹息——李商隐《南朝》赏析(徐志耀)南朝李商隐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李商隐在其晚年曾至南京,写下过多首咏史诗,《南朝》即为其中之一.李商隐的诗好用典,故古人称之为“獭祭鱼”(孔平仲《谈苑》:“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册,左右麟次,号獭祭鱼)。

这是因为水獭食鱼,常捕鱼陈列水边,如陈物而祭,称为祭鱼,后世谓多用典故,堆砌成文为“獭祭”。

不过李商隐同样是诗人中杰出的画家,他极擅长将古老的典故组合成色调鲜明亮丽,情感强烈起伏的画面,冲击着读者的身心,形成深邃的意境与独特的美感。

故鲁迅评李商隐称自己不喜其用典过多,但喜其才情.这首《南朝》,在李商隐众多与南京有关的咏史诗中并不知名,但却集中体现了李商隐的诗歌特色.这首诗将南朝三百年史事融于一体,高屋建瓴,立论高远,而诗中由一个个典故组合成的画面穿越了时空,留给后世的读者一声深切的长叹。

这首诗最大的特征便是用典造境。

在李商隐的笔下,南朝三百年史事被浓缩成了一幅幅绚烂的画面:六朝宫城的巍峨的城楼上,玉漏报时,早朝已到,但却不见皇帝的身影,而皇帝的车驾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此时他正在数千名如花团锦簇般的宫女的簇拥下正从湖北的鸡鸣埭口缓缓而归.南朝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面对一地的落花,正在谱写“玉树后庭花”的曲调,不久后凄凉的乐声便在纸醉金迷的宫苑中响起。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所宠的潘妃正在铺满了金莲的大殿中缓歌慢舞,这位国君的眼神正随着爱妃轻盈的舞姿与满殿眩目的金光而渐渐迷乱.滚滚长江的江面上不时飘过的木片,那是西晋正在打造战船,意欲直捣江南,一统天下,而吴国的末帝孙皓还在为黄旗入洛的梦境而兴奋不已,全然没有察觉阵阵狼烟已从北国的神庙中升起。

在陈叔宝的宫殿中,多得是江总一般只为写些绮丽文辞的诗人,殿外已能听见敌军的呐喊声了.这首诗就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将不同的时空、人物、事情,剪贴在一起,以一个个既眩目华丽又发人深省的画面组合成一个长镜头,三百年的金粉六朝就伴随着这个长镜头中渐渐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又向自己的终极走去.李商隐就好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将深重的思索隐含中华丽的画面中,而在镜头的结尾留给读者一声悠长的叹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闲情赋》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不 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豪放:“豪放得来不觉”
(五)陶渊明的意义
• 题材创新 • 诗歌风格 • 精神人格
南 北 朝 诗 歌
一、“永明体”
•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邪王融以 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 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约,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 体’。” ——《南齐书·陆厥传》
三、曹植
• 192-232,字子建 ,世称陈思王 • 才高命蹇,沦落失意 • 前期:抒写理想抱负,昂扬乐观
《薤露行》 《白马篇》 • 后期:倾泻抑郁悲愤,深沉凄婉
《赠白马王彪》《七哀诗》 《野田黄雀行》《杂诗》 •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钟嵘《诗品》)
四、“建安七子”
• 曹丕《典论·论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
南北朝民歌 “永明体” 宫体诗
魏晋南北朝社会与文学
• 战乱与分裂 • 门阀制度与文人命运 • 玄学与文学 • “文学的自觉”
文学逐步取得独立地位 各种文体的辨析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
建 安 诗 歌
一、曹操
•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 存诗20余首,多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 “建安风骨”的内涵
建功立业的抱负 人生苦短的哀叹 鲜明的个性色彩 浓郁的悲剧气息
正 始 诗 歌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学发展史上⼀个充满活⼒的创新期,诗、赋、⼩说等体裁,在这⼀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学思想与佛教在中⼟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由店铺为⼤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家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建安风⾻ 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学。

(这⼀时期是中国⽂学史上五⾔诗兴盛、七⾔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次掀起了⽂⼈诗歌的创作⾼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的时代风格。

) 2、建安风⾻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给建功⽴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是⼈命危浅朝不虑⼣,给⼠⼈带来岁⽉不居⼈⽣⽆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的代表诗⼈是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瑒、刘桢)和⼥诗⼈蔡琰。

第⼀节曹操与曹丕 1、曹操⽣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

曹操是⼀个注重实际的⼈,知道乱世⽤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乐、书法、围棋,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天下的雄⼼,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

②曹操的诗有⼀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桓,三⼗⼀岁⽴为魏太⼦,三⼗四岁代汉⾃⽴。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对⼈⽣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诗的发展有重⼤的贡献。

他的《燕歌⾏》⼆⾸,不仅为乐府产⽣⼀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新纪元。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歌一、三曹与建安诗歌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风格,也称为“建安风骨”,“建安风力”(一)曹操曹操——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建安诗风的开创者。

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三国志》裴松之注说他“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才干,在艰苦创业的戎马生涯之余从事文学创作的。

其作品境界阔大,思想深邃,处处充满了英雄的豪气,比较鲜明地体现了“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

现存诗20首——乐府诗。

一类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

《薤露行》、《蒿里行》。

一类: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多为传诵名篇。

《短歌行》《短歌行》是曹操抒写个人思想感情和政治报负的著名诗作之一。

《短》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抒写了时光易逝。

功业未就的苦闷心情,以及迫切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全诗每四句为一章,共八章。

第一章开头四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叹年岁已暮,功业未成。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比喻手法,感叹人生短促。

第二章“慨当以慷”四句,主要写政治报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致极而又无法排解,想借酒浇愁。

实际上是继第一章因“对酒当歌”而引起的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心情,在此章里又进一步发出感叹。

“慨当以慷”一句,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形容情绪高昂激愤。

第三章也是四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成句。

青衿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原诗写一个女子思慕意中的男子。

这里借用来抒写对贤才的思念。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由于求贤不得,以致忧思难忘,沉吟不断。

第四章“呦呦鹿鸣”四句,也是《诗经》的成句,原是宴会宾客时歌唱的诗,此处借用来抒发诗人愿意热忱接待贤才,要笙簧洒醴地欢迎佳宾。

第三章南朝文学

第三章南朝文学

第三章南朝文学时代背景•正当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之际,鲜卑拓拔氏北魏政权征服了北中国。

这样就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直到隋文帝杨坚灭陈,中国归于统一。

•由于东晋以来人口大量南移,以及南方地区长期以来较为安定,社会经济得到了繁荣和发展,逐步赶上并超过了北方。

这保证了知识分子进行精神生产的条件,促进了文化繁荣。

南朝宋、齐、梁、陈四王朝统治者们对文学事业的提倡也加速了文学的发展。

•积极效果:文学事业受重视,作家数量增加,宋文帝时已别立文学一科,文学作品也在齐梁时代的书目里成为专门的一类,并有了“文”、“笔”之分。

创作上发生新变,突出表现在诗歌,自然美景引入、艺术技巧上进步很大,诗歌的格律更趋完备——为唐诗的兴盛准备了条件;文的方面,骈文兴盛、说理文益趋严密、小品文出现。

•消极影响:大部分作家出身豪门世族,作品反映生活面狭窄、内容贫乏;过多注意雕琢字句、堆砌典故,不免陷于平板晦涩。

*南朝文学大致发展脉络•东晋,门阀士族势力达到鼎盛—→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刘宋,门阀政治渐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渐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文坛格局发生新变—→南朝文学现象出现新特征。

•齐梁,以皇室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影响更为深刻。

•齐梁时期,诸多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①南齐竟陵王萧子良(齐武帝次子)文学集团,其中文学成就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者号为“竟陵八友”。

②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文学集团,对梁代文学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

③梁简文帝萧纲文学集团,最突出特征——大力创作宫体诗。

当阳公大心书》),追求精致、华丽和轻柔之美。

他们“摒落六艺,吟咏性情”(裴子野《雕虫论》),在诗中“竞一韵之巧,争一字之奇。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李谔《上隋文帝书》)。

•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其创作视野狭窄,题材单调,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南朝刘宋孝武帝骏诗歌

南朝刘宋孝武帝骏诗歌

南朝刘宋孝武帝骏诗歌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

字休龙,小字道民,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

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

453年,太子刘劭弑帝之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很快便击溃刘劭的势力,夺取了皇位。

改元“孝建”,史称“宋孝武帝”(453年-464年在位)。

宋孝武帝刘骏在位期间,政治上,推行了系列改制举措,削弱士族权力,大力提拔寒门,并通过改置州镇和设立典签加强对地方和宗室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设立台使,改革税制,并改铸钱币;军事上,他于大明二年(458年),以颜师伯为青州刺史,又重用殷孝祖、卜天生等将领,击溃魏军,取得了宋魏第一次青州之战的胜利,收复了济水以北的失地,并进行了军制改革;文化上,他尊孔崇佛,恢复礼乐。

但统治末年,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奢侈无度,导致民生凋敝,致使其在位前期形势出现好转的刘宋,在其执政末年又走向衰败。

同时为巩固帝位,他大肆诛杀刘宋宗室,为其死后十几年间刘宋宗室进一步内斗直到灭亡埋下隐患。

大明八年(公元464年)五月,在位十一年的宋孝武帝刘骏病逝,享年三十五岁。

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葬于景宁陵。

宋孝武帝刘骏诗文造诣相当高,陆时雍评价他的诗文“菁华璀璨,开灵运之先”,王夫之评价刘骏《登作乐山》说:“得之于悲壮而不疏不野,大有英雄之气。

”《全宋文》录其文二卷。

可见刘骏其实也有内心深处的另一面。

《文心雕龙·时序》称“孝武多才,英采云构”。

他的乐府诗写得清新自然,有《乐府诗集》、《玉台新咏》、《丁督护歌》等。

如《丁督护歌》“闻欢去北征,相送直渎浦。

只有泪可出,无复情可吐。

”有人说他开创了帝王写民歌的先河。

刘骏的赋今存数篇,如在《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中写道:“流律有终,心情无歇。

徙倚云日,徘徊风月。

”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足令天下文人折服。

可见刘骏其实也有内心深处的另一面。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约五十年时间。

在东汉末群雄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建安文学三曹之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

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南北朝诗歌
陶诗注重启示性,重言外之意,多白描手法,在平淡外表下蕴含炽热感情,景 物渗透人格。谢诗注重写实性,在敏锐观察基础上,用准确语言刻画景物,从不 同角度再现自然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3、从古朴到绮丽——“诗运转关”的关键
从陶到谢的转变,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种伴随着山水诗的发 展而出现的创新风貌成为南朝诗风主流。对盛唐诗风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 七言诗贡献巨大,《拟行路难》十八首为 其代表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三首(其一)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
• 突出暮春时节山野间绿、白两种色调,构成一幅素净柔和 的图画。作者没有涂抹万紫千红,只用绿野作底色,白云作 点缀,抓住春天那充满阳光,洋溢着生命力的特点。
“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
“白云抱幽石 , 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初篁苞绿箨, 新蒲含紫茸。”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

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
亭 文
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 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
·

若云兴霞蔚’。”

这些作品都没有把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当作主要的 审美对象来描写和赞美,大多是诗歌起兴的触媒、比喻 的参照物或者人物活动的环境。但是,都为南朝山水田 园诗的描写艺术和表现手段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南朝写南京的诗歌

南朝写南京的诗歌

南朝写南京的诗歌以下是两首写南京的南朝诗歌:
1.《入朝曲》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催别乘,倾盖护持軺。

在昔风尘起,荡漾乾坤周。

英豪成鼎食,畿服俨龙游。

天意清且浅,世道险复忧。

幸臣集朱邸,文武粲星稠。

立身既得地,藏器欲忘优。

长河洛浩浩,高岳何峨峨。

壮哉帝王宅,郁郁宰相家。

多士实华国,升堂美万车。

2.《乌栖曲》萧纲
绿树交阴覆玉栏,披香殿前花始散。

日暮微风拂青烟,蛾绿飞来复西去。

吴王宫里醉西施,一别吴门无所归。

宝殿无人香气散,黄花日暮落秋池。

青楼夜上绣芙蓉,折枝开叶当芳容。

无端听罢玉琴曲,扬眉斗气谁相知。

南北朝文人诗歌的三个代表:“大小谢”与瘐信(文学的演变0408)

南北朝文人诗歌的三个代表:“大小谢”与瘐信(文学的演变0408)

南北朝文人诗歌的三个代表:“大小谢”与瘐信(文学的演变0408)南北朝文学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便是以南朝为主流的。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进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五族的统治者不断互相攻杀兼并,混战了一百多年,使中原经济和文化惨遭破坏。

后来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但北魏终究在六镇起义的打击下,分裂为东、西魏,后来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最后统一于杨坚建立的隋朝。

总体上,北朝文学乏善可陈。

在长江以南,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589年陈灭于隋,共一百六十九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

南朝继续东晋偏安江南的局面,社会情况比北朝安定,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繁华都市,如建康,史载其:“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市廛[chán]列肆,埒(liè,等同)于二京”。

南朝庶族寒门的力量也略有抬头,不过基本上仍是两晋士族门阀政治的延续。

士族阶层攫取了经济发展的果实,大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曾描画出谢家庄园:“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阡[qiān]陌纵横,塍[chéng]埒(liè,田埂)交经。

”除了耕地,还有“北山二园,南山三苑”。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心灵的慰籍,从东晋便是文人常见的排遣方式,到了南朝就蔚然成风了。

其中在南朝诗人中起引领作用的便是“大谢”谢灵运。

文人诗歌南朝文人诗歌从刘宋初年开始由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

谢灵运(出生于公元385年,谢玄的孙子、王羲之的外孙,幼即聪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自评:“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肆意游遨”,“辄为歌咏,以致其意”,山水景致成为其诗中主要的描写对象,遂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他也就成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赵、秦、楚四个地区,范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南朝文人五言诗歌体式的走向与定位

南朝文人五言诗歌体式的走向与定位
Ab t a t T e f r s o i e—Ch r ce o m s c a g d v r c n S u h Dy a t . Ob iu l tc me t e mo e s ot sr c : h m fF v o aa t rp e wa h n e ey mu h i o t n s y v o sy i a o b r h r
wh n p e sc me t e i tr se n i tt g a d t n f r n e~F e . Atls ,te e we e t o f r e tt e mo tp p - e o t a o b n e e td i miai n r so mi g Yu n a u Po ms t h r r w msk p o b s o u a o
南朝文人拟作更是竟陵八友五言诗篇制统计句式合计选集文选3214110八代诗选141330合计49503410179从此简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进入南朝后诗人们对五言诗篇制的选择倾向已明显集中在lo句以下柳枝歌幽州马客吟歌辞等组歌全部采用五言四的短篇其中尤以4句8句两种体式最为 e tn eP t r n ih a :F u —s ne c at n a d eg t—sne c t r.Th yaeb scfr fFv e e tn ePatn e e r ai omso ie~c aa tr—rg lr es f n n s . h rce e ua —v reo gDy at Ta y
要] :南朝时期 ,五言诗 的写作体制发生 了很 大的变化 ,文人 五言诗歌篇制在模 拟、创新 乐府歌
诗的过程 中表现 出明显的趋短之势 ,最终定位在 了五 言四句与五 言八 句两种最基本诗歌 体式上 ,这也正是 唐代 五律 最基本 的诗歌体式 。“ 吴声西 曲” “ 、 梁鼓 角横 吹 曲” 是 南朝 文人五 言诗 四 句体 式的最 直接根 源 ,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译文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译文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译文【实用版】目录1.张孟阳其人及其与成都楼的关系2.成都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3.张孟阳的《登成都楼》诗的译文及解读4.诗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5.《登成都楼》诗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正文张孟阳,字伯高,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文人。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以《登成都楼》最为著名。

成都楼,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

自建成以来,成都楼便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他们纷纷在此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张孟阳的《登成都楼》便是其中的代表。

《登成都楼》是张孟阳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文如下:"锦江近西楼,万里客心愁。

月上西南楼,夜泊秋江舟。

东篱把酒泛金波,江南烟雨暮愁多。

何处望神山,青天无片云。

"这首诗通过描绘张孟阳登上成都楼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忧愁。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寓景抒怀、借景生情的手法,使得诗的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诗中的锦江和西楼,代表了诗人眼前的实景。

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西楼则是诗人立足之地,从这里可以眺望到远方的美景。

然而,在这美丽的自然景色面前,诗人的内心却是愁苦的。

因为他身处异乡,思念着远方的故土和亲人。

其次,诗中的月、秋江和舟,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漂泊。

月亮代表着思念,秋江寓意着寂寥,而舟则是诗人漂泊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再次,诗中的东篱、酒和江南烟雨,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东篱是诗人的栖息之地,酒是他排解忧愁的工具,江南烟雨则是他对故乡美景的回忆。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期待。

最后,诗中的神山和青天,象征着诗人的信仰和追求。

神山是诗人心灵的寄托,青天则代表着他的理想和信念。

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坚定信念。

总之,《登成都楼》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文人诗歌
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刘宋时代(元嘉体)
第二阶段从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
第三阶段从梁中期至陈末(宫体)
刘宋诗坛
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

“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灵运寄情山水,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开一代风气,标志着山水诗的形成和玄言诗的结束;颜延之长于庙堂应制之作,典雅重拙;鲍照长于乐府、拟古,笔力雄健,情调慷慨。

一、谢灵运★
谢灵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性格:
1.竞进的热衷与失志的愤慨。

(以山水对抗当政,发泄不满)
2.对隐遁的向往和满足。

(在山水清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综上所述,得出几点结论:
①谢灵运不是一个具有进步理想的诗人。

②谢灵运的作品没有反映重大的时代矛盾,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局限。

③谢灵运是一个坦率任性的人。

谢灵运诗歌的特点:
1.他创作了为数众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山水诗。

2.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鲜丽清新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

”)
3.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即从写意到摹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这深深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

二、鲍照★
代表作:
诗:《拟行路难》十八首;《梅花落》;《拟古八首》。

赋:《芜城赋》。

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鲍照诗歌分类:(了解)
①反映社会的不平,抨击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贫士不遇的苦闷和愤世嫉俗之情;
②描写边塞争战生活,抒写报国的壮志,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苦难;
④另有游宦思乡、抒写爱情、感伤年命和写景咏物的作品。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永明体★:
“永明体”一名最早见于《南齐书·陆厥传》,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诗体,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注重四声、八病声律之说,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王融等。

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所谓“永明文学”,主要指以声律说为标志的文学活动。

四声说正式形成的标志:周颙(衣容切)撰《四声切韵》和沈约撰《四声谱》。

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分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

“八病”★
平头:第一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与第七字同声;
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
蜂腰: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
鹤膝:第一句与第三句末字同声;
大韵:一联中九字与末字同韵;
小韵:句中字有同韵;
旁纽:一句中隔字双声;
正纽:一联中有同音字。

综观八病,前四病均是声调方面之病;后四病则是声母和韵母方面之病。

永明体的特点:
1.篇幅由长趋短
2.用事要求自然
3.音调讲求和谐
4.语言追求流畅
谢朓:
字玄晖。

“竟陵八友”之一。

谢朓与沈约、王融并称为“永明体”的创始人,南朝诗人中以谢朓的成就为最高。

谢朓的贡献:
1.对山水诗的发展
2.对新体诗的探索。

宫体诗★
宫体诗由梁代萧纲入主东宫大力提倡而得名。

内容多写宫廷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柔靡缓弱。

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在永明体基础上踵事增华,更为精致。

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徐陵等,庾信入北之前也是宫体诗的重要作家。

宫体诗的成因:(了解)
①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②文学本身的发展
③民歌的影响④帝王的提倡
宫体诗三个发展阶段:
萌芽期:梁武帝天监八年以前。

全盛期: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

尾声:陈后主及其周围文人继之,波及隋末至唐初。

宫体诗特点:
①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

题材主要有:妇女与男女之情、咏物、游宴登临、游戏。

②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对宫体诗的评价:
①在创作倾向上,宫体诗不值得肯定。

看不到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看不到对人生的积极追求,看不到诗人个性的自我表现。

②风格上呈单一化,在秾丽下掩盖着苍白。

③在形式和技巧上,宫体诗巩固了永明以来在格律、声韵上取得的成绩并有所发展。

④在内容上,贫乏肤浅是宫体诗的致命弱点。

庾信:(了解)
庾信创作分期:以42岁出使西魏从此流寓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①前期:
庾信15岁出入萧纲东宫,19至36岁长期在东宫任职。

由生活环境和当时文坛风气所决定,其作品体裁狭窄,大抵离不开自然界的良辰美景和人际关系中的儿女之情。

②后期:
乡关之思成了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作品风格由清新转化为苍劲。

庾信的“乡关之思”:包含亡国之痛和羁旅之愁两个方面,反映了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这种思想感情集中体现在《拟咏怀》诗和《哀江南赋》中。

《哀江南赋》
在南北朝的辞赋中堪称压卷之作,评论家誉之为“史诗”。

在纷披的文采和宏亮的音节中显出沉郁苍凉的骨力,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堪称大手笔。

徐庾体:庾信的骈文历来与徐陵并称,号“徐庾体”。

庾信的成就:
1.庾信是整个北朝时代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是最早把南方文学的文采和北方文学的气骨在作品中融化、统一的大作家,为唐代文学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2. 庾信上承永明体所开拓的道路,在格律、炼字琢句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

徐陵:字孝穆,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

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北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


玉台新咏》是徐陵在梁中叶时选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