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影响
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体会
双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究双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6例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按照随机双盲发原则将其分成双抗组和单抗组,各38例,单抗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双抗阻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患者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双抗阻(94.74%)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抗组(81.58%),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双抗阻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单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NIHSS评分,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较高,调查显示,年龄在65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高达720/10万,其中50%-70%患者为急性脑梗塞。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本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致残率以及复发仍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且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寻找疗效好、适应症广、安全性高以及价格低廉的药物是临床医生以及患者关心的重点[1]。
临床用于抗血小板的药物种类较多,本次研究主要研究双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
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76例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按照随机双盲发原则将其分成双抗组和单抗组,其中,双抗阻:病例数38,男20例,女18例,年龄35—74岁不等,平均(53.69±7.12)岁,单抗组:病例数38,男21例,女17例,年龄39—77岁不等,平均(54.69±6.94)岁。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磷 胆 碱 治 疗 , 及 降 脂 和 控 制 血 糖 等 对 症 处 理 。入 院 次 日 以 及 住 院第 1 O天 分 别 行 P A 检 测 。 L
1 3 2 PLA 检 测 : 两 试 管 中 均 加 入 5 L CD4 - C5后 , .. 在 5P
住 院 的 急 性 C 患 者 9 例 。人 选 标 准 :1 符 合 全 国 第 四届 I 8 () 脑 血 管 病 学 术 会 议 修 订 的 诊 断 标 准 ; 2 发 病 7 以 内 ; () 2h ( ) 现 颈 内动 脉 供 血 区局 灶 神 经 功 能 缺 失 的 症 状 和 体 征 ; 3出
设 备 将 外 周 血 白细 胞 分 为 中性 粒 细 胞 、 核 细 胞 、 巴细 胞 单 淋 3个 细 胞 群 , 别 记 录 血 小 板 淋 巴 细 胞 聚 集 体 ( L A) 血 分 P y 、 小 板 单 核 细 胞 聚集 体 ( MA) 血 小 板 粒 细 胞 聚 集 体 ( NA) P 、 P 和 P A百分 比。 L 1 4 统 计 学 处 理 : 数 据 以 均 数 ± 标 准 差 表 示 , 果 输 入 . 结 S S 1. P S 0 0统 计 软 件 进 行 分 析 , 组 间 比较 采 用 t 验 。 以 两 检 P O 0 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 .5
方 案 。 同时 两 组 患 者 给 予 静 脉 点 滴 复 方 丹 参 注 射 液 、 二 胞
疗 前 后 急 性 C 患 者 的 P A情 况进 行 了 检测 。 I L
1 对 象和 方 法 1 1 观 察 对 象 : 收 集 作 者 医 院 2 0—11
溶 血 仪 进 行 溶 血 , 入 1 mL P S缓 冲 液 混 匀 , 2 0 / 加 B 以 5 0 r an 离 ri ( 心 半 径 1 m) 心 5ri , 上 清 液 , 入 1 B 5c 离 n弃 a 加 P S mL
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安红艳【摘要】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双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血清hs-CRP、日常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30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及30d,观察组血清hs-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血清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10【总页数】2页(P1448-1449)【关键词】双抗血小板;急性脑梗死;血清;hs-CRP;神经功能【作者】安红艳【作者单位】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 46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及栓子脱落阻塞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对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是非溶栓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其中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但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性[2]。
本文为探讨双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对我院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现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5年7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及治疗
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
脑卒中
已经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次梗死。
对于已经发生脑卒中的病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03
风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03
CHAPTER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方法
禁食
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可采取禁食的方式,减少胃酸对出血部位的刺激,促进止血。
补液
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休克。
压迫止血
对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应用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减少胃酸对出血部位的刺激,促进止血。
02
01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适应症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这是其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上消化道出血
尽管较为罕见,但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出血性脑卒中
在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病人中,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增加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支架血栓形成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风险因素
结论与展望
对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总结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上消化道屏障受损、胃酸反流等因素有关。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等,以降低出血的发生率。
在内镜下将组织粘合剂注射到曲张的静脉内,使静脉闭塞硬化,达到止血目的。
ACS 患者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什么?
近期,法国研究者 Angoulvant 等人在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研究提到,2014 年欧洲心脏病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 个月,并提出阿司匹林联合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但毫无疑问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均会增加出血风险。
对于普拉格雷,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老年患者、瘦弱患者和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出血风险更高。
而替格瑞洛增加非CABG 相关出血风险更为明显。
Swiss 研究纳入了2148 例患者,研究ACS 后普拉格雷或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出血的风险。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普拉格雷组心脏病死亡率及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
有趣的是,普拉格雷组1 年的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与TRITON-TIMI 38 研究中发生率相似。
而氯吡格雷组中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较TRITON-TIMI38 研究发生率高。
主要原因或许是普拉格雷组中患者管理优于氯吡格雷组。
作者认为两者在评估出血风险时,其效应相似。
但至今仍未有对于普拉格雷与替格瑞洛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头对头研究。
这两个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不一样,这可以解释在TRITON-TIMI 38 研究和PLATO 研究中的出血风险不一致。
普拉格雷不可逆抑制P2Y12 受体从而缩短血小板寿命,替格瑞洛可逆抑制P2Y12 受体。
这可以解释在CABG 相关TIMI 出血风险中,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
而在替格瑞洛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
为预防出血,CABG 术前7 天需停用普拉格雷,氯吡格雷需停用5 天,而替格瑞洛需3 天。
故心脏病专家需仔细评估CABG 手术指征并选用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Swiss 研究中,71%-75% 患者植入药物支架,随之而来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及单药、双联、三联等抗血小板治疗要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流程及单药、双联、三联等抗血小板治疗要点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建议 AIS 患者在发病后 24~48 h 内服用阿司匹林。
对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通常推迟到 24 h 后服用阿司匹林。
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法。
3、不建议替格瑞洛(代替阿司匹林)用于轻型 AIS 和 TIA 的急性期治疗。
4、西洛他唑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用于高出血风险的 AIS 患者。
5、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有胃肠反应或过敏等)及高出血风险的 IS 患者,使用吲哚布芬作为替代治疗是可行的。
6、不推荐阿昔单抗治疗 AIS。
7、替罗非班和依替非巴肽的疗效尚未完全确定。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对于轻型 AIS 及高危 TIA 患者,在发病 24 h 内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 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 75 mg/d(首日负荷剂量为 300 mg),并持续 21 d,后改成单药氯吡格雷 75 mg/d,能显著降低 90 d 卒中复发风险。
2、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 评分≤3 分)或高风险(ABCD2 评分≥4分)患者,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荐进行CYP2C19 基因快速检测,明确是否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以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决策。
3、对发病在 24 h 内、非心源性轻型AIS(NIHSS 评分≤3分)或高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患者,如已完成 CYP2C19 基因检测,且为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携带者,推荐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21 d(替格瑞洛首日负荷剂量 180 mg,之后每次 90 mg,每日2次),此后继续使用替格瑞洛(90 mg,每日2次)单药治疗,总疗程90d。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不推荐三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治疗非心源性 AIS 或 TIA 患者。
复方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复方 血栓 通胶 囊 及 阿 司匹林 , 够 降低 脑梗 死患 者 血小 板 活化 功能 , 改 善缺 血性脑 卒 中预 后 具有 积极 意义 。 能 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关键 词】 脑梗 死 ; 小板活 化 ; 小板 一白细胞 聚 集体 ; 方血 栓 通 血 血 复
【 图分类 号】 7 33 中 R 4.
As i n go p a d Co o n e h a tn r u .T e c a g so i u aig P eoe te t n n e satr p r r u n mp u d Xu s u no g go p h h n e fcr lt LA b fr rame ta d 2 we k f i c n e
te t n r n y e .Re u t trte t n,As i n g o p s o d t e P y rame twee a a z d l s l Afe rame t s pr ru h we h L A,P i MA,P NA n LA w r e ra e , a d P e e d ce sd
a u e c r br li f r to c t e e a n a c i n
P NG L n Z ANG Ja y L U Do g a L U Dig u E a H in u I n b i I n h a
De at n o Ne rlg ,Ja g i P o l Hop tl f itd o p rme t f u oo y in yn e peS s ia Aflae t Me ia Colg o S uh a t i dcl l e f o t e s Unv ri ,Ja g u e ie st y in s P o ic , in yn 2 4 0 , ia rvn e Ja g i 4 0 Chn 1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邱德胜;沈德驹【期刊名称】《白求恩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14)006【摘要】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
对照组采用单独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血浆CO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
【总页数】3页(P682-684)【作者】邱德胜;沈德驹【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神经内科,3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尤瑞克林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2.尤瑞克林联合曲克芦丁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3.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对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4.尤瑞克林联合双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5.尤瑞克林联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要点
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要点脑卒中双抗标准的8个要点引言: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一种突发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残和致死疾病之一。
双抗标准是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
本文将探讨脑卒中双抗标准的八个要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一、双抗标准的概念:双抗标准是指将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可以减少血小板在脑血管中的凝聚,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从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二、双抗标准的适应症:双抗标准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即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梗死。
对于这类患者,双抗标准可以有效地降低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三、双抗标准的时间窗:双抗标准的应用时间窗是指从发病的时间起算,一般在发病后的72小时内开始应用。
早期应用双抗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脑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提高患者的恢复率。
四、双抗标准的用药剂量:阿司匹林的常规剂量为每天75-325毫克,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的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降低胆固醇为目标,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
五、双抗标准的安全性:双抗标准的应用是相对安全的,但仍需关注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出血,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胃肠道情况。
他汀类药物可以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肌病症状,因此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肌酶检测。
六、双抗标准的疗效评估:通过疗效评估可以判断双抗标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脑梗死的再发率、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双抗标准的长期维持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抗标准的治疗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措施,更需要长期维持。
简述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简述脑梗死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急性期(一般指脑梗死发病6小时后至2周内,进展性卒中稍长)的抗血小板聚集推荐意见如下:
(1)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
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d;
(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
此外,在抗血小板聚集二级预防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复发;
(2)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50~325 mg/d)都可以作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3)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
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
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脑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系出血及皮下淤斑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梗死面积、梗死部位、血小板数值及凝血功能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应针对脑出血危险因素,认真评估出血风险,权衡应用利弊,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标签: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危险因素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国内外的众多临床试验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其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及心脏疾病的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由其引发的出血性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出血带来的危害甚至大于脑梗死[1],严重者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
本研究就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4次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
所有患者于发病后24 h内入住本院,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49~72岁,平均(62.9±12.3)岁;合并糖尿病22例。
排除标准:家族或个人出血疾病史;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过敏者。
双抗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试3)验作纳入用了消年失龄时≥间40:岁且作携用带消LO失F基时因间的也轻型更卒短中,或仅TI需A患者3~,5在症天状。发作24小时内按1:1随机将患者分 组4),代第一谢组途患径者:接不受同给予于替氯格吡瑞格洛雷(第,1替日1格80瑞mg洛,第经2由~90日CY每P3日A两4 次代,谢每,次不90m受g)C和Y氯P2吡C1格9雷基安因慰剂型的 治影疗响,,另因一此组,接受根氯据吡最格新雷的(第C1H日A3N0C0Em-g2,第研2究~90,日可每以日一作次为,对每于次75CmYgP)2C和1替9 格等瑞位洛基安因慰剂缺治失疗患;者
吲哚布芬
独特“双抗”之一:抗血小板
➢ 选择性:抑制血小板COX-1,使血栓素 A2生成减少;较低抑制内皮前列环素的 生成,胃肠反应更少。
➢ 可逆性: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停药24 小时恢复血小板功能。
➢ 多途径:同时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肾 上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胶原和 花生四烯酸(AA)。
时停药即可进行外科手术。
阿司匹林仍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一/ 二级预防的首选。
只有在患者不耐受阿司匹林或存在阿 司匹林禁忌证时,才考虑换用吲哚布芬或 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氯吡格雷1)机制: 氯吡格雷经过 CYP450 酶代谢后,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以不可逆抑制 ADP 与血小板 P2Y12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2)起效时间: 氯吡格雷的起效时间为 2~8 小时,由肝脏代谢,半衰期为 8 小时。 3)功能恢复时间: 同阿司匹林类似,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的更新一致,约7~10 天。 4)代谢途径: 氯吡格雷部分经由肝脏代谢,经 CYP2C19 代谢为活性产物。根据已经鉴定的基因型, CYP2C19 基因通常被归类为超强代谢(*1/*17,*17/*17),快代谢(*1/*1),中等代谢(*1/*2, *1/*3)及弱代谢(*2/*2,*2/*3)。 因此,对于携带 *17 等位基因的患者,应该注意其出血风险;对于中等代谢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 剂量或者换用其他药物;对于弱代谢的患者,可以考虑直接换用其他药物。 5)合并用药: 由于氯吡格雷经由 CYP2C19 代谢,因此,应该避免与 CYP2C19 抑制剂合用,如: 质 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抗真菌药(氟康唑、伏立康唑)、抗癫痫药(卡马西平、 奥卡西平)、抗抑郁药(氟西汀、氟伏沙明、吗氯贝胺)、抗血栓药(氯苄吡啶)、抗组胺药(西 咪替丁)以及抗生素(环丙沙星、氯霉素)。 患者如果需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使用泮托拉唑、兰索拉唑,也可使用除西咪替丁以外其他抑 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双联抗血小板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双联抗血小板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和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成效。
方法:2020年8月~2021年11月,择我院就诊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掷筛法分为A组(33例)、B组(32例)。
A组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双联抗血小板,B组应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双联抗血小板。
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A组疗效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
AB组不良反应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临床成效显著,有助于患者病情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双联抗血小板;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多见于老年群体,属于常见危重症。
通常是指大脑中动脉供血突然中断,致使脑供血不足,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等,最终使得患者神经功能受损。
临床中多选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但临床应用成效不佳。
临床发现在治疗中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
但其剂量标准尚无定论,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意义,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20年8月~2021年11月间,纳入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分为AB组。
A组男、女性人数分别为19例、14例,年龄61~76岁,平均(68.34±5.45)岁;B组男、女性人数分别为18例、14例,年龄62~76岁,平均(68.54±5.32)岁。
AB组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AB组患者均实施双联血小板治疗,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30片),1片/次、1次/d;氯吡格雷(赛诺菲 (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75mg/次、1次/d。
B组同时服用阿托伐汀钙(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43,10mg*14s)1片/次、1次/d;A组服用阿托伐汀钙:3片/次、1次/d,AB组患者均连续服药治疗6个月,对比观察疗效。
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利用血栓清除和抗血小板聚集的双重作用制备的
复方制剂。
依达拉奉能够高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磷酸脱氢酶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硫酸氢氯吡格雷则能够通过抑制抗聚粘蛋白受体(GP IIb/IIIa受体)的活性,进一步增强抗血小板效果。
通过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能够显著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防止再次脑梗
死的发生。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了评价。
该研究选择了200例脑
梗死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接受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
经过3个月的随访,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残疾率较低,而对照组则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研究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病变范
围和缺血灶体积等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这种联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防止脑梗死的发
生和进一步恶化。
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还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残疾的
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组合。
在临床实践中,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疗效和安全性,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从而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依达拉奉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的临床研究,
以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于脑血供短暂的中断或减少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缺损,其症状通常在一小时内完全恢复。
然而,虽然症状短暂,但TIA是中风的重要征兆,提示患者存在中风发生的高风险。
因此,及时治疗TIA非常重要,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预防中风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减少血管内膜上血小板活化相关的血小板因子释放,减少血栓的形成,预防动脉闭塞的发生。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TIA患者的疗效。
研究纳入了100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年龄范围为40-70岁,均为两性患者。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常规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另一组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观察指标包括疗效评价、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治疗后,根据疗效评价指标,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恢复至正常状态的时间也明显早于常规治疗组。
同时,治疗后的神经系统生理指标(如脑电图、神经影像学检查等)也显示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
在随访时,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表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有效预防TIA的复发,并减少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但差异并不显著。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在使用该治疗方案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用于TIA患者的预防性治疗。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最佳的治疗方案、剂量和疗程,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作者:吕祖胤来源:《延边医学》2015年第11期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诊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28例患者住院期间,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7.9%和92.9%,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四周后NIHSS评分以及Berghel评分明显更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体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用药安全性高,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急性脑梗死多数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任何十分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非常容易被疏忽进而导致病情延误。
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多发于老年人群。
考虑到老年患者本身机体耐受性差,合并多种慢性病[1],因此在用药治疗时务必要格外谨慎。
本文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诊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诊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28例)。
对照组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46~75岁,平均年龄(55.5±4.8)岁。
观察组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47~73岁,平均年龄(55.0±5.2)岁。
全体患者入院后,经头颅CT扫描以及MRI 检查,均已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且知晓本次研究详情,已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吴泽文【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
对照组给予常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即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加氯吡格雷75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 mL,每日2次。
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用药后2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 P<0.05),且观察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00%( 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颅内出血或全身性出血事件发生。
结论在常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能更好地减轻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utylphthalide combined with antiplatelet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15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from September 2013 to June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7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spirin 100 mg/d plus clopido-grel 75 mg/d,on this basi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butylphthalide 100 mL twice a day. The NIHSS score,total effec-tive rate,and adverse reaction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14 d of treatment,there was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NIHSS score in both groups ( P < 0. 05). Meanwhile,the NIHSS score was low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8. 0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2. 00%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 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major bleeding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Butylph-thalide combined with antiplatelet drugs can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6(025)010【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疗效;安全性【作者】吴泽文【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贵州六盘水 5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4;R973+.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
脑梗死的双抗标准通常指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目的是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和改善预后。
以下是关于脑梗死双抗标准的一些建议:
1. 药物选择:常用的双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2. 用药时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双抗治疗。
这是因为脑梗死发生后,血小板会在梗死区域聚集,形成血栓,导致梗死面积扩大。
尽早开始双抗治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
3. 持续时间:双抗治疗的持续时间因患者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患者,双抗治疗应持续数周至数月,然后逐渐过渡到单抗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存在高危因素或梗死面积较大时,双抗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4. 监测和调整:在双抗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监测结果,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双抗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脑梗死患者。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接受双抗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治疗方案、风险和预期效果。
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同剂量 和 时 间阿 司 匹林对 急 性脑 梗死 患 者 二磷 酸 腺
苷 ( P 、 生 四烯 酸 ( AD ) 花 AA) 肾上腺 素 ( R)胶 原 、 AD 、 ( OL 四种 诱 导剂 诱 导 的血 小板 聚集 ( A) C ) P 变化 , 从 实 验 室角度 探 讨 该药 剂 量及 服 药 时问 对 四种血 小板 激 活途径 的 影响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达稳 定状 态 , 且两 组间对 比无显著 差异 ( P>0 2 , . ) 不 再随 服药 时问 延长而下 降 。 C , 导的 PA率 3周 内与阿 司 匹林 剂量 大 小 O! 诱 及 服 药时间 长短有 关 。 组服 药 l 三 天时 P 率均无 显 A
著下 降 ( 均<0 0 1 ; P . 0 ) 1周后 均 达稳 定状 态 , 不再 随 服药 时 问延 长而继 续下 降 ( 均>0 2 。 P . )
血 小板 活 性 异常增 高 在 血栓性 疾 病 的发 生 和发 用下 抗血小 板 聚集作用 l 0 l O / O  ̄ S mg d是 一致 的 ・ 而
展 过程 中起 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A率 是血 小板 活化 的 P
表 现形式 之 一 。阿 司 匹林是 目前 应 用最 广 泛 的抑 制 血小 板活性 药物 。多年来 , 其量效 关 系的研 究多集 中 在 花生 四烯 酸 的代 谢产 物 血栓 素 A ( A。 及前 列 TX ) 环 素 I( GI) P 的变 化上 。有研 究 显示 , 日 4 rg的 每 0 a 阿司 匹 林 足 以抑制 T 产 生 , P 响 较 小 , XA 对 GI 影 增 加剂量后 两 者 的 比倒不 发生 变化 。因此认为 , 司 阿 匹林每 日 4 rg剂 量最 好 。另外 , 服用 不 同剂量 0 a ] 对
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24 h后对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分析
宁夏医学杂志2021年5月第43卷第5期Ningxia Med J,May2021,Vol.43,No.5-453-误差,且引起头晕症状因素很多,无法彻底排除等可能造成偏倚情况产生。
②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一,对症状描述没有统一的标准,对问卷调查的内容理解层次不齐等也有可能造成结果偏倚。
由于PFO患者发生头晕症状的机制尚未明确,为了进一步研究PFO与头晕症状的相关性,需要设计更加严密、同质化的问卷调查,从而进一步排除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参考文献][1]张玉顺,朱鲜阳,孔祥清,等•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3):209-214,[2]赵丽娟,马大钊,赵洁,等•经胸超声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食道超声在卵圆孔右向左分流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9,41(12):1080-1082.[3]杜玉斌,张宏伟,辛恺,等•卵圆孔未闭合并偏头痛患者行封堵术治疗的临床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5):776-778,782.[4]JACOBSON G,NEWMAN C.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J].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一Head&Neck.Surgery,1990,116(4):424-427.[5]VEREECK L,TRUIJEN S,WUYTS F,et al.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functional balance performance [J].Otology&Neurotology,2007,28(1):87-93.[]肖家旺,王琦光,庚靖松,等•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27(6):303-308.[7]JEFFREY L D,JOHN D.For the RESPECT investigators.Long-Term outcomes of 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or medical therapy after strok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7(11):1022-1032.[8]LARS S D,SCOTT E D, JOHN F D,et al.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or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cryptogenic strok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7(11):1033-1042.[9]JEAN-LOUIS M D,GENEVIeVE D D,BENOIT GUILLON M D,et al.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or anticoagulation vs.antiplatelets after strok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7(11):1011-1021.[10]郝斌巧.15岁及以上居民头晕患病率的年龄趋势分析[]•医药论坛杂志,2018,39(8):35-38.[11]张燕,单希征,姜树军•前庭及眼动异常性眩晕/头晕的药物治疗[J]北京医学,2020,42(9):907-910.[12]CAO L.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right-to-left shunt-related dizziness in patients without hypoxemia[J] .The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2019,47(7):2921-2928. [13]方洁,舒良,吴菁,等.青年小脑梗死伴卵圆孔未闭1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26(3):350-352.[收稿日期J2020-11-16[责任编辑]李洁Doi:10.13621/j.1001-5949.2021.05.0453•经验交流•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24h后对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分析吴永斌,晁丽娜,赵丽[摘要]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24h后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影响作者:陈孝东王光胜曹勇军王元伟杨春伍胡礼仪【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
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和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于发病次日及治疗2周后对血小板CD62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Scandinavian卒中量表(SN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变化。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AR(ADP) 、PAR(AA)、 CD62p 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SN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B组PAR(ADP)、 CD62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更强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platelet activity (expressed by CD62p)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R)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Ginkgo leaf extract and dipyridamole injection on the activation and aggregation ofplatelet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30 cases), treated with aspirin(0.1g/d);group B(30 cases),treated with aspirin(0.1g/d) and Ginkgo leaf extract and dipyridamole injection. The level of CD62p expression (using flow cytometry method) and PAR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candinavian stroke score (SNSS) wa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ercentage of PAR(ADP), PAR(AA) and CD62p were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P <0.01). The score of SNS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bu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core of SNSS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either before or after treatment. The percentage of PAR(ADP) and CD62p in group B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A after treatment (P<0.01). Conclusion The activ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platele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ay b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aspirin combined with Ginkgo leaf extract and dipyridamole injection, which is better than the effect of aspirin alone.【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Platelet activation; Platelet aggregation; Aspirin; Ginkgo leaf extract and dipyridamole injection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血小板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其黏附、释放和聚集活性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
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及二级预防的基石。
在二级预防方面,大规模的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联用双嘧达莫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23]。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司匹林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P选择素)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200701~200801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起病24h以内;(3)表现为颈内动脉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4)发病6h后经头颅MRI扫描证实为脑梗死;(5)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感染、肿瘤、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和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等患者;(2)近1月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潘生丁、氯吡格雷等影响血小板活化药物者;(3)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引起的脑栓塞患者;(4)需要溶栓、降纤、抗凝治疗的患者。
入选患者又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和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A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入院次日起晨起顿服;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入院次日起晨起顿服,同时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贵州益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ml入生理盐水250ml,iv gtt, qd,疗程14d。
2组患者其余的治疗基本相同。
于入院次日及治疗2周后清晨空腹各取静脉血12ml,分别用于血常规、血小板聚集率(PAR)、CD62p、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测,同时根据Scandinavian卒中量表(S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1.2.2 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检测:将3ml血立即置于2% EDTA Na2抗凝试管中,混匀、离心后分离富含血小板的血浆,1h内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仪(EpICS XL)为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生产,荧光单克隆抗体PE CD62p及同型对照PE IgG1均为法国Immuno Tech公司产品。
取10μl荧光标记抗体PE CD62p、PE IgG1加入2支试管中,各加100μl PBS混匀后,再加入待测标本2ml,避光室温孵育15min后,加入2ml PBS终止反应,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计数104个血小板中与荧光抗体PE CD62p结合的阳性血小板数,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即为CD62p 表达水平。
1.2.3 血小板聚集试验:取 3.8%枸橼酸钠抗凝血5ml,800r/min离心5min,提取富含血小板血浆(PRP),3000r/min离心10min,再提取乏血小板血浆(PPP),用PPP调整PRP内血小板至250×109/L,用PPP作对照,使用TYXN91型智能血液凝集仪分别进行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稀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
结果以血小板聚集率表示,前者记录为PAR(ADP),后者记录为PAR(AA)。
1.2.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应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 2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率、梗死体积、Scandinavian卒中量表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比较(略)2.2 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治疗后PAR(ADP) 、PAR(AA)、 CD62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SN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B组PAR(ADP)、 CD62p 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CD62p 、PAR 比较(略)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P<0.012.3 不良反应 2组均无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B组1例出现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急查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停药后自行好转;B 组7例出现头痛,2例不能耐受,停药后好转,余5例减慢滴速后好转。
3 讨论血小板活化、黏附及聚集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小板活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与血管内皮损伤、胶原暴露及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Ⅳ因子、ADP、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因素密切相关。
血小板活化后,其膜表面的CD62p和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表达增加,介导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与单核细胞连接,从而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氧代谢产物,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启动和扩大血栓形成。
CD62p又称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选择性地分布于静止血小板内的α颗粒上,血小板活化后,α颗粒迅速与血小板膜融合并释放,使CD62p重新分布于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表面CD62p是目前反映血小板活化最具有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之一,被认为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金标准”,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程度及血栓形成的特异性标记[4]。
Meiklejohn等[5]发现,脑梗死患者CD62p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Cha等[6]对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观察表明,CD62p上调与急性期临床恶化程度有关。
提示抑制CD62p表达上调,减轻血小板活化程度,进而弱化血小板对各种诱导剂的聚集反应,可能有助于防止血栓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