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一、词汇错误:1. 字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字义理解错误,翻译时使用了错误的词语。

2. 释义错误:对文言文词汇的释义理解错误,导致翻译的意思有所偏差。

3. 用词不准确:使用了与文言文表达风格不符的现代汉语词汇。

二、语法错误:1. 词序错误:将文言文的定语、状语或宾语等放置位置不当。

2. 语序错误:将汉语的语序直接应用到文言文翻译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3. 虚实不当:对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不当,导致句子不通顺。

4. 语法漏洞:在翻译过程中遗漏了文言文中的语法要点,导致句子结构错乱。

5. 时态语态错误:将文言文中的时态和语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

三、意思翻译错误:1. 歧义翻译:对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的翻译。

2. 省略加减:翻译时忽略了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导致翻译结果不完整。

3. 多余增添:翻译时增添了文言文中并未表达的内容,导致意思不准确。

四、韵律韵脚错误:1. 韵律错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文言文的韵律特点,导致节奏不协调。

2. 韵脚错误:翻译时未能恰当地体现文言文的押韵特点。

五、文化背景错误:1. 文化隔阂:由于对文言文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等了解不深,导致翻译时产生误解。

2. 时代用语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与文言文时代背景不符的用词。

六、语气情感错误:1. 语气错误:在翻译过程中未能恰当地表达文言文的语气特点,导致翻译的语气不准确。

2. 情感错误:未能准确体现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导致翻译的情感不符合原文。

以上是____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种常见失误ppt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师》)
(《烛之武退秦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 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 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 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 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 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 代汉语对译。
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 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 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 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 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 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 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邺》)
(《西门豹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按时复习, 也是很高兴得事” 9、应当译出的短语意思却遗漏了。 句中“不亦……乎”要译出来。
(《论语·学而》)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 没有找到。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本句翻译时未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 边。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 团结。
(《赤壁之战》)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要在数 词“两”的后边加上量词“个”,语 气才显得流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而》)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是高中学生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言文的翻译要求准确、地道,但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下面总结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

一、常见的字义错误:1. 词义错误:文言文中有许多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学生往往将其默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造成错误翻译。

2. 音讹义倒:将原文中字形相近的字混淆,致使句义改变。

3. 词性混淆:将一个名词误认为是动词,或者将一个动词误认为是名词,造成错误翻译。

4. 相对误解:无法准确理解原文中字词的相对关系,导致错误翻译。

5. 双关引申:没有理解原文中某些复杂的词义,导致错误翻译。

二、常见的句式错误:1. 语序颠倒:将原文中的主谓宾语顺序颠倒,导致句义不通。

2. 虚实混淆:将原文中的虚词误译为实义词,或者将原文中的实义词误译为虚词,造成句义不准确。

3. 同义替代:在翻译时未能将原文中的同义词替代为恰当的汉语词语,导致翻译不准确。

4. 文字倒排: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的文字顺序倒过来,导致句义混乱。

5. 句群拆散:未能正确理解原文中的句群结构,将其拆散开来翻译,导致翻译不通顺。

三、常见的语态错误:1. 主动被动混淆:将原文中的被动语态误译为主动语态,或者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误译为被动语态,导致句义不准确。

2. 语态不统一:在翻译的过程中未能保持统一的语态,造成句理不通。

3. 过度使用被动语态: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度使用被动语态,导致句子笨拙、呆板。

四、其他常见错误:1. 省略原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导致翻译不完整。

2. 加入个人情感色彩,导致翻译不客观。

3. 文章结构错误,未能准确理解原文的结构和逻辑,导致翻译成为拼凑的句子。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总结。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多练习文言文的翻译,注重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词语的辨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注意语态的统一和准确。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

高中生最易犯的文言文翻译十大错误,说中你了吗?作者:来源:《学生导报·高中版》2017年第12期文言文翻译,无疑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的一个问题,下面总结了历年来高中生最容易犯的文言文翻译的十大错误,希望各位同学多加对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错误1:混淆古今译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错误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错误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及官职常用词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及官职常用词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最常见的失分点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评卷时又是按点采分,扣完为止,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丢分不少。

有这样一道题: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大家来看看,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原文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误译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正译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

《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②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

“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感情色彩原文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 “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文言文翻译容易犯的错误

古文者,中华文明之瑰宝,传承千年,博大精深。

然文言文翻译,非易事也。

翻译文言文,犹如破译密码,需具备深厚之古文功底与严谨之翻译态度。

然世人于翻译文言文时,往往犯下诸多错误,以下列举数种常见之误,以供借鉴。

一、望文生义文言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字一词往往蕴含丰富之意。

然翻译时,若不细究字义,而仅凭表面意思,则易犯望文生义之误。

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若仅从字面意思翻译为“青色从蓝色中出来,却比蓝色更胜一筹。

”则失之偏颇。

实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指后生可畏,后辈超越前辈。

翻译时应译为:“青色虽源于蓝色,却更胜一筹。

”二、曲解词义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重含义,翻译时需根据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若忽视语境,曲解词义,则易犯此类错误。

例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若将“礼轻”翻译为“礼物不贵重”,则误解了原文之意。

实际上,“礼轻”是指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翻译时应译为:“千里送鹅毛,虽礼物不贵重,但情意深厚。

”三、遗漏省略文言文写作讲究简洁,省略现象较为常见。

翻译时,若忽略省略,则易造成意思不完整。

例如:“吾友善饮,每至酒肆,必尽兴而归。

”若将“每至酒肆”翻译为“每次去酒肆”,则遗漏了原文中的省略。

实际上,“每至酒肆”是指“每次去酒肆时”,翻译时应译为:“吾友善饮,每次去酒肆时,必尽兴而归。

”四、误用词性文言文中,有些词汇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语境确定其词性。

若误用词性,则易造成语义不通。

例如:“闻君远行,吾甚忧之。

”若将“忧”翻译为“担心”,则误用了词性。

实际上,“忧”在此处为动词,表示“为……而忧虑”。

翻译时应译为:“闻君远行,我为君忧虑。

”五、生搬硬套翻译文言文时,若生搬硬套现代汉语表达,则易造成语言生硬,失去古文韵味。

例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若将“如梭”翻译为“像梭子一样”,则生搬硬套。

实际上,“如梭”是指日月运行迅速,翻译时应译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总之,文言文翻译易犯之误繁多,翻译者需具备严谨之态度,细心揣摩,才能准确传达古文之意。

高考的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

高考的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

高考的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高考的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文言文翻译常见典型错误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文言文翻译常见典型错误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与应对方法

逐词翻译,不要遗漏。
掌握固定结构(复音虚词)的用法。
以双音节词替换单音节词。
注意古今异义词,防止以今释古。
01
02
04
03
注意二
失误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例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 地方。 例7.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翻译: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 张。
交阯
万仞。
注意一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根据语境,判断哪些是上述“专用名词”,直接将这些词保留在译文中。
失误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例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是淡泊名利,无以显示自己的志向; 不是心境宁静,无以达到远大的目标。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翻译: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5.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翻译: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另外找好的 女子。
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7.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翻译: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8.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已得到了,又为什么请求
呢?
失误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注意七
1、文言变式句(倒装句),如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状语)后置等,翻译时需“顺装”过来。 2、译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熟悉倒装句的规律,做出准确判断。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02
下列词语在翻译时要舍弃:句首发语词,“取独”、倒装标志、不足音节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表陈述的语气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翻译失误类型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范文一: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作为一名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我们经常需要进行翻译。

然而,很多同学在翻译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语言不合规范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我们的翻译失分。

下面,我将分析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这些常见的错误。

首先,译文过于通俗或口语化,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文言文的特色,使用文言语言,而不是口语化语言。

其次,句式不恰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不顾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随意变换句式,导致了句子的语言不合规范。

第三、使用不当的词语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为了凑字数或者表现自己的词汇量,使用了一些不常见的、不合适的词语,导致了语言不恰当。

第四、文化典故不明确也是一大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和典故,才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第五、生字不认识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练掌握生字的读音和意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第六、拼音错误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拼音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七、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略了符号的使用规则,导致了语言不清晰。

第八、语序不当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序的正确性,以免出现语言不合规范的情况。

第九、语法错误也是常见的失分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熟悉语法规则,避免出现语言不恰当的情况。

第十、字义不清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字义,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以避免出现词语不准确的情况。

总的来说,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中包括了译文通俗化、句式不恰当、使用不当的词语、文化典故不明确、生字不认识、拼音错误、符号使用不当、语序不当、语法错误和字义不清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失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点,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范文二:作文题目: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语言不合规范近年来,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时常见易错

文言文翻译时常见易错

一、实词易错1. 谓语动词误译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正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名词误译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3. 形容词误译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误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知道新的东西,可以成为老师了。

”正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发现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二、虚词易错1. 连词误译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误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正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代词误译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误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我当老师的人。

”正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3. 介词误译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误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正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三、句式易错1. 被动句误译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误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正译: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判断句误译例:子曰:“仁者,爱人。

”误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是爱别人的人。

”正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就是爱人。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时易错字众多,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细心辨别,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解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解析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解析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做翻译。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题)译成: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将军”不用翻译。

)2.以今释古。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感情色彩的变化、名称说法的改变等等。

因此,要根据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释古。

①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

(“好”属于词义扩大,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②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译成:只是坐下来看了一会罗敷。

(“坐”是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因为、犯法”之意,又可表“坐下来”之意,而现在只用于“坐下来”的意思。

译句中的“坐下来”应改为“因为”。

)③余幼好此奇服兮。

(《涉江》) 译成: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穿奇怪的衣服。

(“奇”是词义转移,古代指“美好、漂亮”的意思,现在一般指“奇怪、奇特”。

译句中的“奇怪”应改为“漂亮”。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现在是贬义词,指品质恶劣。

译句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如: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2002年上海题)译成:然而也对他不用我的话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诧异。

(译句没有把“用”译出来,应当译成“采纳”,也没有把“言”译出来,应当译成“意见”才算正确。

)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2002年北京题)译成: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贫穷潦倒,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忌

高中文言文翻译大忌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流传千年,智慧无穷。

高中文言文翻译,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历来备受重视。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诸多大忌屡见不鲜,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扭曲了原文之意。

本文试列举高中文言文翻译之大忌,以期引起广大师生警醒。

一、逐字逐句翻译,不顾文意翻译文言文,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要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过于注重字面意义,不顾文意,导致译文生硬、晦涩。

例如,将“温故而知新”直译为“温故而知道新”,虽然字面意思相符,但却失去了原文“温故”的引申义。

二、过度直译,忽略语境文言文语境复杂,翻译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过度直译,忽略了语境,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的韵味。

如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直译为“谈话笑声中有鸿儒,来来往往没有白丁”,虽意思相符,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尽失。

三、生搬硬套,不尊重原文翻译文言文,要尊重原文,不能随意改动。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对原文进行生搬硬套,使得译文失去了古文的韵味。

如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译为“海内可以存放知己,天涯之间好像相邻”,虽然意思相符,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尽失。

四、滥用现代词汇,缺乏古文素养有些同学在翻译文言文时,滥用现代词汇,导致译文不符合古文语境。

如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直译为“山不在高,有仙人就有名气”,虽然意思相符,但“名气”一词在现代语境中,与古文意境不符。

五、忽略修辞手法,译文单调乏味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翻译时需加以注意。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略了修辞手法,使得译文单调乏味。

如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直译为“春风再次让江南岸变绿,明月何时照耀我?”虽然意思相符,但原文的意境和韵味尽失。

六、忽视音韵美,译文拗口难读文言文音韵优美,翻译时需注意保持其音韵美。

有些同学在翻译时,忽视了音韵美,使得译文拗口难读。

如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译为“床前有明月的光,好像地上的霜”,虽然意思相符,但原文的音韵美尽失。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错误及对策!看完不会再错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六: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二)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