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一)

合集下载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ppt课件
回归自然。在现实主义精神受
挫,作家们穷尽探索未能找到
新的力量、资源之前,以张承
志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不甘就此
消沉,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大自
然。
张承志
20
ppt精选版
.
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 根文学创作,其初衷,是为 了解决反思现实的困境,而 转头探究、梳理民族历史文 化的根源,寻找本民族肌体 深处尚未被政治文化禁锢侵
徐星
28
.
声音
ppt精选版
他们的探索和追求缺乏一 种社会大我意识和历史的自 觉性。……是对当代青年的 一种误解。
29
.
先锋小说
ppt精选版
以马原《拉萨河女神》(1984)、《冈底斯 的诱惑》(1985)等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 小说开始兴起。马原以及紧随其后的洪峰、格 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潘军、北 村、吕新等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对小说形式 和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努力追求。马原这一时期
5
ppt精选版
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开 拓性意义:
它冲破了极“左”文艺的种种清 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 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 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6
.“反思文学”
ppt精选版
一批历尽坎坷、敢于思考、富有激情的作家
(他们中有许多人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又有
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加
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3
ppt精选版
.
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
人)是第一个提出“寻根”
口号的作家。他在《爸爸爸》 韩少功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 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 话。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韩少功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 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 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韩少功的前期创作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 左路线,弘扬道德和伦理的力量。以《西望茅草 地》、《风吹唢呐声》为其代表;后期的作品以强 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 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高晓声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 善于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变 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小说 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个性化的细节和幽默的 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塑造了 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蒋子龙
蒋子龙小说的整体特征: 美学风格上以阳刚之美为主; 结构宏大,气势感强,矛盾冲突激烈; 语言气势雄浑充满雄辩的力量。 但作品较为粗糙,叙事中议论过多,人物具 有类型化倾向。
贾平凹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 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 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简洁自然。 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性美 的倾诉,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韵 飘逸。第二阶段是对扭曲性格和灵魂的展示和曝光。 如《好了歌》、《二月杏》等。第三阶段是“商州 系列”小说,以全方位的视角剖析整个人文环境的 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人的潜意 识深处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如《腊月•正月》 《鸡窝洼人家》等。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80年代是小说创作探索积极,手法多样,成 就斐然的时期。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 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 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 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母亲总是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每次她盯 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 麻,而且肿起”;“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成狼群 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 叫”;“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 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春之声》(王蒙) 《蝴蝶》(王蒙) 《我是谁》(宗璞) 《减去十岁》(谌容) 《他有什么病》(张洁)。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 “新潮”小说(85年前后) 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 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徐星) 《苍老的浮云》(残雪) 《黄泥街》(残雪) 《欢乐》(莫言) 《透明地红萝卜》(莫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叛性 反叛业已确定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 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 言形式为己任。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80年代前期小说

80年代前期小说

80年代前期小说第七章 1985年前的小说第一节小说概述(1课时)导入新课:由于80年代文学意识和80年代文学整体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受启蒙主义思潮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启蒙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

后期受现代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小说创作出现多元化趋势,有人回归传统文化,有人学习西方。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结束、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和文学意识。

这种启蒙意识根源于对文革封建主义肆虐时期的否定,也形成于对现代未来的渴望。

它是影响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因此,评论界普遍认为“80年代的文学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新启蒙主义在逻辑上的展开。

”从作品主题上看,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分为两种创作趋向:一是对历史、文革的叙述;一是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这两种看似相反(一个向前,一个向后)的小说创作倾向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与逻辑起点、思想基点——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前者着眼于破——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化的封建性因素;后者是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想象的共同体)。

1.对文革、历史的叙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内容上都以文革以及此前的极左路线、政策为小说叙事的焦点,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它们构成对历史的反思,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不同的主体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又呈现出不同差异。

(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

(2)深化阶段: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属于内心苦痛的一种情绪爆发,其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引向深入,进入反思阶段。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80年代小说(1)

80年代小说(1)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带》《夜的 眼》
2)、80年代中期对政治、社会问题的深入反思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活动变人形》 3)、建国三十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季节系列:《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长— —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社会身 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的年代,个 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王安忆《小鲍庄》



背景:农村小鲍庄 连日的暴雨 捞渣为救鲍五爷而死 成了县里被宣传的典型 鲍彦山一家从此“站起来了” “一个孩子的死让大家得到了好处” 小鲍庄中国乡村的代表

对于乡村落后文化的审视 对于乡村出路的忧虑


倡导“寻根”的代表性文章:韩少功《文学的 “根”》、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 理我们的“根”》等 寻“根”——民族之“根”——规范之外的东 西——正统儒家文化之外的民间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 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的三 种方法》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的自传体作品 受尽苦难的十岁无名男孩黑孩自食其力,顽强 地活着——菊子唤起了他对于母爱的渴望—— 菊子与小石匠的爱情让她失去了母爱——小铁 匠与小石匠的搏斗中黑孩有了报复——偷萝卜, 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抓,逃进了黄麻地 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红萝卜象征 着美好,也具有虚幻的意味。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年7月2日—19日,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出席代表共824人。

成立了全国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1、实现了文艺界的“大会师”,标志着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的合流;2、实现了政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3、确定了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4、确立了新中国文学的体制。

建国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及其影响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判。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对作家的思想艺术和行为选择,起到了制约和控制作用。

作家成了被打击得对象,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将个体的认知、体验和表达纳入确定的轨道之中。

建国初的文艺批判运动对新中国文学的影响: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

“双百”方针是共产党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策略”。

建国初颂歌的代表作: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时间开始了》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政治抒情诗特点:取材的强烈政治性、时事性,直接表现诗人对时代、对社会斗争和重大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评价;艺术形式上讲究政论性和激情性的结合;有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感染力,较适合朗诵。

著名政治抒情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

80年代小说(1)

80年代小说(1)

4、王蒙的创作特点: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治 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人的 伤害;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巧;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化 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张贤亮P117
主要小说
《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 《龙种》《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的菩提树》 等
高晓声P98
作品“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反映改革过程中农民文化心态有: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包产》《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出国》等 农民的奴性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缺乏做主 人的能力和意识 农村改革农民富裕能使农民恢复主人公意识

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贾平凹P119 1.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肯定A 与对农民文化心理的反思B A《天狗》《人极》《五魁》 善良 正义 忠诚 B 《古堡》老大、云云、老二、光

《腊月· 正月》韩玄子、王才
2.对城市文化的渴望与批判 《小月前本》门门 才才 小月 《浮躁》金狗、小水、英英、石华、福运 《废都》庄之蝶、唐宛儿、牛月清、柳月、 阿灿 3、精神返乡对乡村未来的忧虑 《高老庄》子路、西夏、菊娃、蔡老黑、 苏红 《秦腔》引生、白雪、夏风、夏天义、夏 天智 夏君亭 《高兴》刘高兴、孟夷纯、五福
七、市井小说


关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陆文夫:“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食 家》 邓友梅:京味小说《那五》《烟壶》

传统文化审美
传统文化反思

冯骥才:津门小说《三寸金莲》

八、乡土小说

林斤澜的怪味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汪曾祺的风俗小说
1、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受戒》的艺术特色:
A 对俗世生活之美、人情、人性之美的张扬; B 散文化的结构与叙事特色; C 别致、优美的语言。(简洁,短句对仗手法,口语化,文气)
2、 小说创作总体艺术特色: 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 鲜明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小说散文化 (重氛围、轻情节、语言散文化) 别具一格的语言。(简洁干净,文白互间,雅俗互见)
汪曾祺创作谈
风俗即小说;小说结构的精义就是“随便”;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里面 最重要的是 思想; 主脑(主题)就好像是风筝的脑线,作品就 是风筝。没有脑线.风筝放不上去,脑线剪 断,风筝就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认为作家的责任是给读者以喜悦,让读者感 觉到活着是美的 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革新的主动寻求。 2、初步兴起: 80年代初出现的风俗画小说;朦胧诗创作; 83年后贾平凹、张承志、阿城、王安忆等人创作 3、文学主张: 文学有“根”, “根”是文化——民族的土壤 “根”有区别,非规范的民间文化——精华; 文学有“根”才能与世界对话; 寻“根”在于促进时代的变革。
《陈奂生上城》
人物:陈奂生
质朴、憨厚、勤劳、务实; 自私、狭隘,阿Q气,奴性
意义: 提出新时期农 民精神生活的引导与 提升问题;并从文化 层面来探寻中国农民 的出路。
艺术特色: A叙事与描写交错使用; B语言朴实凝炼,幽默风 趣; C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轻松的喜剧色彩。
贾 平 凹
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中 共党员。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 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 品。 著有长篇小说《高老庄》、 《废都》、《怀念狼》、《秦 腔》、《古炉》,《贾平凹文 集》(14卷),纪实文学《我是 农民》等。《废都》获1997年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 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 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获1989年全国优 秀散文集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主题先行)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2 刘心武
3 陆文夫
①《美食家》(1983年1月)
★朱自冶 ★世俗化倾向 ②‚小巷文学‛
4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小人物命运的 悲喜剧
①自卑、纯朴
②破坏欲,损人利己
③自我安慰
5 张洁: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①《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
②《祖母绿》(1984年)
③《方舟》(1982年) ★女性自我救赎 →‚姐妹情谊‛
★‚寻找男子汉‛:让女性塑造男人
6 谌容的《人到中年》 ①“笔力地沉重揭示了知识分 子在现实环境中的不公正待 遇。‛ ②女性的生存困境
7 汪曾祺 ①《受戒》:大地上涌动着的人生 欢乐 ②对‚小说‛概念的一次冲决
★淡化情节
打散、冲淡→插入成分→‚《受戒》……充 满 了水的感觉‛
★ 淡化冲突:‚克制陈述‛,‚除尽火气‛ (‚成人品质‛,即‚中国诗的最主要特 点,我们可能可以称之为‘成人品质’。 在中国文学的整个广阔幅度内没有任何幼 稚年少气盛的东西,而这种年少气盛品质 是欧洲诗歌的基础。‛) ★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暗示性 、 ‚留白‛ 如:‚芦花才吐新穗。银灰色的芦苇,发着银光,
★古典文学之神韵
镇上八景之一就是‚冬晨雾盖镇,所以,一到冬天,起来 早的的人就特别多。但起来早的大半是农民,农民起早为捡 粪,雾对他们是妨碍;小半是干部,干部看了雾也就看来雾, 并不怎么知趣;而能起早,又专为看雾,看了雾又能看出乐 来的,何人也?只有他韩玄子!(《腊月•正月》)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醉醒能述已 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80年代小说(1)-改革小说

80年代小说(1)-改革小说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3、“改革文学”的消歇期(85年以后)。 现实改革的受挫 改革小说自身的局限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创作倾向:改革文学从政治反思进入文化反思, 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呼唤文化观念和 传统心理的变革。 张炜《古船》 贾平凹的《浮躁》 矫健《河魂》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二)发展阶段 1、“改革文学”的发韧期(80以前) 主要倾向:歌颂与呼唤改革 最早是1979《乔厂长上任记》 柯云路《三千万》 这一时期,改革文学最突出的代表是蒋子龙。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3、艺术特点 (1)客观冷静的笔法 不动声色而情深意浓,不动感情的平实描写而又 美丑自见。 吴楚:“好心的官僚主义” (2)寓庄于谐,富于幽默感
第四节 改革小说
(2)开拓者形象系列形象的塑造。 “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系列(改革者形象系列) 是蒋子龙小说中成功塑造的一群社会主义改革者 形象。 “开拓者”一词,来自蒋子龙小说《开拓者》的 题名,喻指为“四化”事业大胆开拓者车篷宽。 主要人物除车之外还有霍大道(《机电局长》)、 乔光朴、解净、刘思佳(《赤》)、牛宏 (《锅》)、武耕新(《燕》)等。
Company Logo

第四节 改革小说
现实关注:《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主人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大力主张工业改革。 他不但支持下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实 行各项改革措施,而且潜心赞钻研理论,发表演 讲,受到群众的欢迎。但部长田守诚等人为了保 住自己的权力地位,明争暗斗,不择手段打击郑 子云、陈咏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

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

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

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

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

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这一批判来自并服从于当时的政治斗争: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阴谋文艺”指四人帮为夺权而炮制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击》、《欢腾的小河》、《春苗》、《盛大的节日》等,写所谓的革命群众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同时还对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三突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唯心和实用主义进行批判。

B: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艺黑线论否定17年甚至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造成一种文学空白,为自己炮制阴谋文艺找借口。

1977年《人民文学》开辟了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的专栏。

但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对四人帮的批判在形式上是激烈的,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摆脱左倾。

特别是中央推行的两个凡是方针,压制了对左的错误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批判仍是在肯定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

要彻底拨乱反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是,寻求思想解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小说《班主任》: 1977年发表,开伤痕文学先声,被认为 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首奖,并由此取得在文坛上的 地位。
思考题: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 2、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说出理由。 3、谢惠敏、宋宝琦形象及其差别。宋宝琦 是极左路线的受害者吗?为什么? 4、它属于伤痕文学吗? 是问题小说吗?说出理由。
关于主人公的两种说法: 1、班主任张俊石 2、学生谢惠敏、宋宝琦
关于主题: 1、借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对在文革文化中 长大的中学生的心灵予以审察,塑造了 谢惠敏和宋宝琦这两个心灵被严重戕害 和扭曲的中学生形象,并发出了救救孩 子的焦灼呐喊。 2、塑造了张俊石这位辛勤园丁的正面形象, 表现了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 大干快上的新气象。
二、《人到中年》 主题:通过对陆文婷的工作和处境的描 写,有力地揭示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严重 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发出了 关心爱护中年知识分子的呼喊。同时讴 歌了中年知识分子高尚的献身精神和优 美品格。
人物形象:陆文婷不仅是一个称职的好医 生,同时也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但占 据她心灵主要位置的是工作,她兢兢业 业、忠于职守,勇敢而顽强地面对多处困 难,在平凡的位置上默默无闻地为党为人 民做出诸多贡献。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一)
一、伤痕小说(伤痕文学)
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 主任》,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 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 则是以1978年8 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 说《伤痕》为标志。
伤痕小说的价值: 1、伤痕小说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2、人们在伤痕文学中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 神。 3、伤痕小说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 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 “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 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
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 涉及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 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 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城市改革小说的代表作: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贤亮:《男人的风格》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柯云路:《新星》
改革小说的结束: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后,逐 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家们开始比较平 和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生活状 况,改革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 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农村题材的改革小说: 初期作品往往是简单的“一片光明”, 随后一些作家开始致力于揭示农村改革 中所受阻力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一些 优秀之作甚至触及到在改革中发生变异 的中国农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层面 。
农村改革小说的代表作: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乡场上》 张一弓:《黑娃照像》 张 炜:《秋天的愤怒》 蒋子龙:《燕赵悲歌》 贾平凹:《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简介: 1941年出生于河北沧县。现任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1976年 以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引起强 烈社会反响。1979年以《乔厂长上任记》 再次轰动社会。
其他获奖作品: 《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拜年》、 《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 《燕赵悲歌》等。 另外,出版了长篇小说《蛇神》、《子 午流注》、《空洞》,以及小说集、散 文集等40余种。1996年出版了8卷本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蒋子龙文集》。
二、反思小说(反思文学)
出现标志:《剪辑错了的故事》
一、反思小说的内容特色: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赞美超阶级的 人性。 2、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如硬汉子形象) 3、人的社会价值、地位的思考(如右派 小说和知青小说)
二、反思文学的艺术特色: 1、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2、中篇小说的文体选择; 3、叙事立场的选择:个人苦难与民族苦难 相结合,采用民间视角和立场。
王蒙:春之声
意识流小说特征:
1、小说以心理生活、意识存在状态及其自 然活动的方式去表现和折射人生。 2、“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所制约的小 说形态具有常变性、流动性、跳跃性。
3、意识流小说形成了诸如内心独白、心理 剖析、梦境、情绪弥漫等一整套心旧表 现手段。 4、没有情节,只有情绪,或者情节被情绪 包裹和浸透是意识流小说的常态。
出版有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 与黑暗》,小说集《永远是春天》、 《赞歌》、《真真假假》、《太子村 的秘密》、《谌容小说选》、《谌容 中篇小说集》以及《谌容集》等。
谌容小说特点: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 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 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到,格 调清新明丽、委婉细腻、朴实深沉。
刘心武:班主任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四川成 都人。1950年迁居北京。1978年起, 先后担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北京市文联 专业作家、《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代表作有:《班主任》、《如意》、《立 体交叉桥》、《钟鼓楼》、《风过耳》等。
刘心武的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是社会 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早期作品多表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 题,探索普通人丰富的精神世界。80年 代后,作品加强了对北京城乡多层面的 社会风情和生活脉息的描写。
艺术特色(结合《乔厂长上任记》理解): 1、风格粗犷刚健,充满激情,有阳刚之美。 2、谋篇布局高屋建瓴,有宏大气势和视野。 3、将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写,善写人物 的行为和语言。 4、语言崇尚气势和雄辩力。
三、改革小说(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了经济 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许多作家开始把创 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 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 己关于改革开放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 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
“改革文学”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 说《乔厂长上任记》 。
蒋子龙改革小说的思想内容特色(结合 《乔厂长上任记》理解): 1、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 2、着力塑造改革者典型。 3、关注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针砭 性。
开拓者家族: 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 车蓬宽(《开拓者》) 高盛五(《人事厂长》) 牛宏(《锅碗瓢盆交响曲》) 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好》)
谌容:人到中年
一、作者简介: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原名谌 德容。原籍四川巫山,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1980年因 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 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 一等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曾先后获金 鸡 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百花奖。
主题:小说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 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 意境,向人们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春之声》成功地借鉴了意识流手法,打 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要素的 传统小说创作模式,这在当代文学史上 是开先河的作品。
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 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 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 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