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历史演变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第二章:认识论
孟子 不学而能为良能 不虑而知为良知
柏拉图 理念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 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 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 认识论原则,坚持从 “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游牧和农耕 丈量土地和商品交易 建筑、工业和战争
需
要
认 识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了解气候 精确计算 合理用力
政治统治
管理民众
政治学
另一方面,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可能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人眼观察:微尘级
光学显微镜:细胞级
电子显微镜:原子以下级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费尔巴哈
第三节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先分析下认识的主客体
认识的客体
现象 本质
多变的
稳定的 反映现象 反映本质 感性形式 理性形式
认识的主体
感觉器官 思维器官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再实践…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区别于以下三种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性 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观点划清三个界限:1、他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
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的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活动、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改造世界。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同时,认识对实践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既会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基础的教条主义倾向,也会出现现实脱离理论指导的经验主义倾向,这两种主观主义错误倾向都是应该防止和克服的。
四、认识的辩证运动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一,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其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保障;其三,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实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根本途径。
其四,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这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物质基础。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其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客体本身发展过程和客体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辩证过程和真理
2、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及相互关系 (1)感性评价及其形式和特点(P162) (2)理性评价及其形式和特点(同上) (3)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的辩证关系 3、实现感性认识(感性的认知和评价) 向理性认识(理性的认知和评价)飞跃 的条件(P163) (1)占有真实而丰富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 进行加工
习惯、本能、以及直觉、灵感、顿悟、 想象等。 (3)认识过程是逻辑过程和非逻辑过 程的有机同一。(P156) 理性因素起主导和支配作用,非 理性因素渗透于理性因素之中,由此造 成认识活动的复杂性。 否定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是不可 取的;过分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是 错误的。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实践基础上的认识 辩证过程和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辩证过程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 俱进
第一节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活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 定作用(P156—158) (1)实践是认识和认识能力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中产生新问题、创造新的 认识手段、推动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 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1)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2)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使之失败。 思考: 1、认知和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2、情感、意志、灵感、顿悟、直觉、 想象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的正确反映只有一个。(P169) (2)认知真理的一元性:对同一个客 观对象的真理性认知只有一个。 (3)评价真理一元性:在同一时间地 点条件下,对同一个价值关系的真理 性评价只有一个。(注:评价是多样 性的,但真理性评价只能是一个。)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引出的结论 (1)真理没有阶级性;(2)真理面 前人人平等;(3)有否真理与权力、
第六章 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六章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知识”和“学说”的结合,是一种关于认识(或知识)的学说;定义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
认识就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往作用中,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而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进行规定,就必须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前提和基础。
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主观感觉和思维到客观事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这两条路线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
1.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上都是先验论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人本身,认识的客体也不是物质,两者在本质上都是精神性的东西,认识不过是从精神到精神,即精神对自身的认识。
唯心主义把认识当成先于物质、先于经验和实践的东西,主张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头脑中固有的。
2.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主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主体的概念、特征及形式: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②主体的特征:A.自然性:B.社会性:C.意识性:D.实践性:③主体的形式:A.个人主体B.集团主体又称群体主体C.社会主体2、客体的概念、特点及形式:①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
②客体的特征:A.客观性:是指任何客体的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
B.对象性:是指客体和主体相联系,使客体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的变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课前索引学习指导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结果、运用。
即理解认识的本质;深刻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弄清认识结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认识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学习方法牢牢把握本章的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的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各种辨证关系的掌握。
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出现。
1、认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个人的认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的认识史。
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
认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认识同等看待,意识的起源就是认识的起源。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本体论,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研究的是思维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一般将它称为认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论观点表现出来。
3、认识和认识论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五年制马哲 第五章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某些特征
学习点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 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的错误;而经验论主义犯了类似经 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 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做普通真理, 着两张倾向都是违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
父亲的格言
教师正在跟学生讲述格言“给予胜于接 受”。 一个小男孩叫喊道:“对啊,老师,我 父亲在工作中总是按照这个格言去做”。 “啊,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呀!他的职 业是什么?” “他是拳击运动员,老师。”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范围
判断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做出新的判断是认识发展的标志。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 决定的。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 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只有理 性认识才能深刻地反映事物,才能揭示和抓住事 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正确的理性认识才能 对人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感 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坚持了认识 论中的辩证法。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感觉 硬! 红! 甜! 知觉
一个又甜又#43;„„
感性认识: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表面现
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1、认识的本质和基础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学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真理实事求是时间授课:6学时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本章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本章共分四节即:认识的本质和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基础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
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
●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第三节里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3、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自始自终伴随着信息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相互作用是以信息为媒介的。
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离不开建构。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同时认识又是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
第一、实践离不开认识的指导;第二、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第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3、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06文综全国卷Ⅱ)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 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 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 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 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回答5—6题。 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 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谬误、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 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 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 对应。二者都有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理 性认识之分。 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 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 发展过程两个不同质的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 分。
3、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
第二次: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指导实践(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
-<2>-为什么说(或如何理解)认识 是不断发展的(原理内容)?
①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往往只是某一 层次、某一领域、某一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4、(06文综上海卷6)某化学工业区以科 学理论为指导,调整原有的产业布局,使 得上游产业废料成为下游产业原料,形成 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事例说明 ①人是可以利用和改变规律的 ②科学理论 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③发展循环经 济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④只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就能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了解在认识论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把握辩证唯物
2).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 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真切地接触 认识对象从而能产生感性认识;同 时在改造对象中对象的本质才能展 现和暴露出来,特别是在科学实验 这种实践 中是这样,这样以来人就 可以形成理性认识,即对事物本质 的认识。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书本上 的知识是别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因 而对学习书本知识的人来说总不是 真切的,不是很受用的。只有你经 过亲身实践后得来的知识才是真切 的,受用的,是“真知”。所以,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
2.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性,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就是所谓反映论。在唯物论的反映论看 来,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 得来的。
荀况认为”求之而后得”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 况就明确指出,没有 什么“生而知之”, 而是“求之而后得”, 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 成的。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 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 程。
3)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 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 和综合的活动。
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 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 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 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
高中政 治认识论知识点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在高中政治的学习中,认识论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高中政治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点。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中最为核心的观点之一。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源自于实践。
比如,我们通过亲自种植植物,了解到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所需条件,这是直接的实践经验;而通过阅读书籍、听取他人的讲解获取关于植物的知识,则是间接经验,但这些间接经验也是他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认识。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求,人们对于材料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入,促使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再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认识,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我们学习各种知识,就是为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
比如,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科研活动;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和损失。
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暴露的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为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对于宇宙的认识,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到地心说、日心说,再到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提高,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但仍然还有许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总
结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这种规定突出了以下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 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人类登上月球的 第一步,1969年
练习
认识的客体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人的主观 精神,人的作品等是不是属于认识的客体。 有这么一道题:认识的客体是指() a、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b、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c、已进入认识领域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事 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 物
答案:B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水果
鱼
鸟
理性认识的特点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抽 象 性
女人
人
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舍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三种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F=GM1M2/R2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考研认识论考点概括之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及其意义
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及其意义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次飞跃。
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次飞跃是更重要的⼀次飞跃。
从实践的⾓度,以认识指导实践。
从认识的⾓度,以实践检验认识。
(3)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反映⼀般,实践针对个别。
⼆者有区别,必须具体分析,不能⽣搬硬套。
只宜“量体裁⾐”,不可“按图索骥”。
②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
形成符合实际的“预案”是变理论为现实的决定性环节。
③理论被群众掌握,化为⾃觉⾏动,付诸社会实践。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限性原理是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1)⼈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创新。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限性原理是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发展的⽆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限发展的,因⽽⼈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境的。
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③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限性决定了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五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辨证发展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 1、西方认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约前495—前435)是古希腊唯 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连续不断的、 细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不仅动物、植 物,而且石头、铜、铁都不断放射出许多粒子流; 与此相应,人的感觉器官有一种“孔道结构”。 当事物的粒子流进入人的孔道时,如果刚好与孔 道合适,就产生感觉,否则就不会产生感觉。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最早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智
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公元前5世纪),高尔吉亚在 反对爱利亚学派否定感觉的唯理主义思想时,提 出了他的不可知论的三条原则: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有物存在而又可知,也不可能把这样的 知识传授给别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与行的辩证关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庄子的“不可知论”:
庄子是中国古代相对主义哲学家,相对主义 是他的哲学基础。他从从相对主义出发,走向不 可知论。在《齐物论》中他说:“天下莫大于秋 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在《德充符》又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 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第一 认识的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这样的认识论理论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只从
关于毛泽东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研究
关于毛泽东认识是辩证发展过程思想的研究赵中林学术反思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和关于认识论的系列论述都明确指出,人们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必须经过一个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是因为人们认识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受事物之整体、本质和规律的特性制约,人们的认识首先必须经过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材料,再经过对这些感性材料的分析研究,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同时,人们的认识还受实践水平、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主观因素的局限和制约。
因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这种矛盾只有经过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才能解决。
关键词:毛泽东;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19)09-0010-09一毛泽东1937年7月撰写的著名的《实践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并且着重阐明了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一次循环是达不到的,而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并且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①。
他在同年撰写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也强调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指出,“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此,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②。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又几次分别强调下述观点:1.“人脑是能够反映客观世界的,但要反映得正确很不容易。
要经过反复的考察,才能反映得比较正确,比较接近客观实际。
”③2.“认识客观事物,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④3.“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
”⑤毛泽东这些论述的主旨在于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并且这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辩证发展过程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
现
象
本质
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
区 联系,是事物个别的东 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
西
的东西
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
西 别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是相对稳定的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把握
联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 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 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 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 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 认识过程才算完成了。
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 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 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 上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方 法 论 要 求
系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 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 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着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
1、是什么?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 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为什么?
3、怎么样?
感性认识为什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践前提关键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低级阶段起点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意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B.实现认识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光的本性之争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二,理论付诸实践, 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必须把理论付诸实践。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升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麦哲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的特点或本
质的反映。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 之间的联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 部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 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判断
理性
这花是红的。
感觉
感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理性中也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 杜 甫
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人 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 涵是不同的。
———— 黑格尔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例:
凡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办法 抢劫公私财物的,是犯了抢劫罪;
(大前提)
某人以暴力、胁迫方法抢劫他人财 物;
F=GM1M2/R2
于赖依
感
理性认识
性
认
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于发展为 理性认识
F=GM1M2/R2
感性认识
理 性 认 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于发展为 理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 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
性形象,是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
是人们离开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之后,事物
的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名贵的波斯猫的主人都是有钱有
势的人;
(隐含的大前提)
这里是战场,有钱有势的人必然 是高级军官; ( 隐含的小前提)
因此,波斯猫晒太阳的沙堆下面 肯定是敌人的高级指挥部。(结论)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爱迪生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上升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牛顿与苹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最直接的反映形 式。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各种感
觉集合起来而形成的 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 ,是对事物多种特性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含义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 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理性认识的形式
第四单元 唯物辩证法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过程的反
复性和上升性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
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 、表面特征、各个片面的直接的、具 体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谷
开普勒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培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中 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小前提) 所以,某人犯了抢劫罪。
(结 论)
课堂讨论: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 交战,德军的哨兵几天来每天上午都看到远 方的沙堆上有一只波斯猫在晒太阳,他报告 了长官。德军指挥官立即命令炮火对此进行 猛烈轰击,结果一举摧毁了一个法军旅指挥 部。
问题:为什么德军军官能够果断正 确地下达这个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