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合集下载

毒死蜱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毒死蜱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毒死蜱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试验霍奕安;胡秀彩;吕爱军;孙敬锋【摘要】为了研究毒死蜱对于斑马鱼的毒性和安全评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24~96 h半致死浓度(LC50)来判定斑马鱼对毒死蜱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毒死蜱24 h LC50、48 h LC50、72 h LC50、96 h LC50分别为1.345 mg/L、1.080 mg/L、0.992 mg/L、0.926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0.209 mg/L.参照我国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判定毒死蜱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Ⅰ级,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可以判定毒死蜱对斑马鱼为高毒.【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4页(P34-36,41)【关键词】斑马鱼;急性毒性;毒死蜱;半致死浓度;安全质量浓度【作者】霍奕安;胡秀彩;吕爱军;孙敬锋【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试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创新创业试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试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创新创业试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试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试验室,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82斑马鱼(Danio rerio)又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等,是一种热带观赏鱼体长4~6 cm,胚胎透明且体外发育,易于活体观察,生长发育快[1]。

因此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对疾病,遗传和毒理学的理想模式生物[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上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重金属,工业污水,农业上产生的农药、消毒液残留等有害物质通过雨水冲刷,或者直接向农田施肥等途径对土壤、鱼类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并且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

目前,国内关于鱼类急性毒性的试验研究,经常以鲤、金鱼作为试验对象,斑马鱼还未被广泛地应用于药物毒理学的研究[1-2]。

四种药物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四种药物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1 . 方 法 2
界第 2位 , 碘 和卡 螨 死是 常 用农 药 之一 『】 精 4。这些 . 5 农 药被 大量 施 人 土壤 中 , 过 地表 和 地下 径 流会 污 经 染饮 用 水 和地 表 水 源 水 ,导 致 饮 水 污 染 事 故 的发 生 , 成 大 量 的经 济 损 失 , 造 给人 们 的生 产 生 活 带 来 了不 便 。斑 马鱼 的急性 毒性试 验 是一 种较 好 的判 断 水毒 性 的方 法 , 已被 应用 于废 水 和化 学药 品 的毒性
死 浓度 L 卯 C ,安 全 质 量浓 度 用 公 式 :C 4 C × S : 8hL 钔
03(4hL  ̄4 C0 。 . 2 C /8hL 5 / )
无 明显体 色 变化 。 卡螨 死 对 斑 马鱼 急性 毒 性 试验 结 果 表 明 : 螨 卡
死 浓度 为 21 l -m / .x 08 gL时 ,就 出现和农 药对斑 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 , 首次选用 高锰 酸钾 、 甲醛 、 精碘和卡螨死 四种试剂进行急性毒
性试 验 , 2 ~ 6h半致死 浓度 ( c 判 断斑 马鱼对 四种 药物 的敏感 性。结果表 明 ,4 4 、2 9 以 4 9 L ) 2 、8 7 、6h的 L 5 高锰酸钾 分别 勾 C0 ,
泛红 。
甲醛 对 斑 马鱼 急 性毒 性 试 验结 果 表 明 : 甲醛 浓 度 为 3 / ,8h内 出现斑 马鱼死 亡 ; 8mg L时 4 甲醛 浓度 为 4 gL 2 6m / ,4h内斑 马鱼 全 部死亡 ; 甲醛浓 度为 5 0 m /,2h内斑 马 鱼有 死 亡 ,2h后斑 马 鱼 全 部 死 gL 1 7 亡 , 4h后 有 鱼上 浮 , 有 鱼 出现 侧 翻 , 约 6h后 9h后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数据记录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03
斑马鱼行为异常
斑马鱼死亡数量增加
组织病理学变化
实验结果
采用剂量-反应曲线拟合程序,计算斑马鱼对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
数据分析方法
IC50值计算
应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统计检验
对多变量数据进行降维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xx年xx月xx日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目录
contents
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与资料引用
实验目的和原理
01
评估受试化合物对斑马鱼生物的毒性影响
了解斑马鱼生物对受试化合物的敏感程度
分析受试化合物对斑马鱼生物的致毒机制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斑马鱼作为实验生物,具有繁殖能力强、生命周期短、易于观察等特点,适合进行急性毒性实验
主成分分析
数据分析结果
要点三
IC50值明显小于预期
实验结果显示,斑马鱼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强,IC50值明显小于预期。
要点一
要点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较高浓度药物处理组,斑马鱼死亡率、行为异常率和组织损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
主成分分析表明,药物对斑马鱼行为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死亡率。
准备实验所需试剂和斑马鱼生物
设计不同浓度的受试化合物溶液
实验材料与方法
02
斑马鱼
选取健康、同一批次、具有相似生长状况的斑马鱼。
供试化学品
选择具有不同化学结构和性质的不同浓度的化学品。

生物急性毒性试验题库及答案

生物急性毒性试验题库及答案

急性毒性试验(一)发光细菌法分类号:B4-1主要内容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一、填空题1.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若须排除pH影响,应先将水样和氯化钠溶液的pH进行调整,具体为:含铜水样的pH调整为,含其他金属水样的pH调整为5.4,含有机化合物水样的pH调整为。

答案:4.5 7.02.《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适用于、和实验室条件下可溶性化学物质的水质的急性毒性监测。

答案:工业废水纳污水体3.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样品的急性毒性水平可用相对发光度、或等来表示。

答案:参比毒物氯化汞浓度受测样品的EC50值4.淡水型的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样品的急性毒性水平则用相对发光度、和等来表示。

答案:参比毒物苯酚浓度受测样品的EC50值5.用青海弧菌Q67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测定时,环境温度在℃之间均可进行,但在测试过程中要求温度波动在±℃内。

答案:18~30 1二、判断题1.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用发光菌测定样品的毒性非常简便,冻干粉经复苏后即可用于进行样品的测定。

(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为:冻干粉经复苏后,需经质量检验后方可用于进行样品的测定。

2.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若须测定包括pH影响在内的急性毒性,不应调节水样pH。

( )答案:正确3.在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中,对含有固体悬浮物的样品须离心或过滤去除,以免干扰测定。

( )答案:正确4.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氯化汞母液可在2~5℃冰箱里保存6个月,而氯化汞工作液在2~5℃冰箱里只能保存24h。

( )答案:正确5.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在测定有色样品时,先要进行颜色干扰的校正,计算出因颜色引起的发光量校正值。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xx年xx月xx日•实验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目录01实验准备1实验设备23用于养殖斑马鱼的实验器皿,应选择适合斑马鱼体型大小的器皿。

实验室器皿为了保持实验环境中的温度稳定,需要使用恒温设备,如恒温水浴或恒温箱。

恒温设备显微镜或放大镜等观察设备,用于观察斑马鱼的生长状况和行为变化。

观察设备选择健康、无损伤的斑马鱼鱼种,年龄和体重均应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鱼种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养殖用水,并经过充分曝气和过滤,以保证水质良好。

养殖用水实验动物受试物质对照物质饲料和水质改良剂用于比较实验结果的空白对照或标准对照。

用于维持斑马鱼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03实验材料02 01待测试的化学物质或药物。

02实验方法评估目标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作用,了解其安全浓度范围。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健康成年斑马鱼,体重相近,年龄相同。

实验动物设置多个浓度组,如0(对照组)、0.1mg/L、1mg/L、10mg/L、100mg/L等。

实验分组实验过程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和试剂,设置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

实验准备受试动物观察指标实验时间将斑马鱼暴露在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中。

观察并记录每组斑马鱼的死亡率、行为变化、呼吸频率等指标。

设定实验时间为24小时,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整理实验数据,包括各浓度组死亡数、行为变化等指标。

数据整理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毒性指标,评估目标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数据分析绘制浓度-效应曲线,直观展示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

结果呈现数据分析03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日期:2023年3月1日•实验地点:实验室1号水族箱•实验温度:25±1℃•实验时间:24小时•实验动物:成年斑马鱼(50±5g)•实验溶液浓度:0(对照组),0.1,0.5,1.0,2.0mg/L •实验记录员:张三数据分析结果•死亡率统计•对照组:0%•0.1mg/L组:10%•0.5mg/L组:30%• 1.0mg/L组:60%• 2.0mg/L组:100%•中毒症状观察•对照组:无异常•0.1mg/L组:鱼体活动稍显迟缓,呼吸频率增加•0.5mg/L组:鱼体活动明显迟缓,呼吸急促,部分鱼体出现失衡• 1.0mg/L组:鱼体活动严重受限,呼吸急促,部分鱼体出现侧翻和抽搐现象• 2.0mg/L组:鱼体全部死亡,未观察到呼吸和活动现象//example/file/acute_toxicity_table.xlsx)(请点击链接查看)[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统计表.xlsx](https//example/file/acute_toxicity_chart.png)(请点击链接查看)[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柱状图.png](https 结果图表展示04实验结论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影响,以评估重金属的毒性作用和安全阈值。

敌敌畏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敌敌畏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敌敌畏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作者:胡秀彩杨小平吕爱军孙敬锋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7年第6期摘要:为探究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与安全评价,选用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广泛使用的有机磷农药敌敌畏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以24~96h半致死浓度(LC50)判断斑马鱼对敌敌畏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敌敌畏24h LC50、48h LC50、72h LC50、96h LC50分别为66.189mg/L、46.647mg/L、35.836mg/L、33.764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6.95mg/L。

参照我国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判定敌敌畏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为Ⅲ级,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对鱼类毒性等级划分,可判定敌敌畏对斑马鱼为低毒农药。

关键词:斑马鱼;敌敌畏;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安全质量浓度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是最早生活在印度和南亚的一种热带鱼,目前已经成为遗传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其具有发育快、易于实验室饲养、繁殖量大、周期短、胚胎透明以及易于实验操作等优点。

斑马鱼作为一种生态毒理学实验模式动物,除了具有经济、观赏价值外,目前已成为研究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及对外界环境变化,如紫外线、重金属盐类、农药、消毒液、工业污水、放射性物质等的良好的研究材料。

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南方地区出现了水产养殖与稻田耕作有效结合的科学养殖方式(水产养殖与稻田紧密相邻、稻田-鱼塘水相互交错使用),直接向水体施药或农田施用的农药随地表和地下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等情况,使得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对水产养殖业,乃至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目前农药年产量达8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而敌敌畏因其具有杀虫谱广,廉价易得,对人和高等动物低毒等特性,现已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磷农药之一。

敌敌畏又名DDVP,学名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属于有机磷农药,具有很高的水溶性,用在农业害虫和卫生害虫防治上。

HJ1069-2019 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斑马鱼卵法

HJ1069-2019 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斑马鱼卵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1069-2019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斑马鱼卵法Water quality—Determination of the acute toxicity—Zebrafish (Danio rerio) eggs method(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9-12-31发布2020-06-30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目次前言 (ⅱ)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方法原理 (2)5 干扰和消除 (2)6 试剂和材料 (2)7 仪器和设备 (3)8 样品 (4)9 试验步骤 (5)10 结果计算与表示 (7)11 有效性、敏感性与精密度 (7)12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8)13 试验报告 (8)14 废弃物处置 (8)附录A (资料性附录)斑马鱼卵相关发育阶段 (9)附录B (资料性附录)斑马鱼种鱼驯养及维持 (10)附录C (资料性附录)产卵盒参考图片 (11)附录D (资料性附录)斑马鱼卵鉴别 (12)附录E (资料性附录)24孔细胞培养板试验布局设置方案 (15)附录F (资料性附录)推荐的数据记录表 (1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寇式法计算EC50 (18)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水质急性毒性测定的斑马鱼卵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急性毒性的斑马鱼卵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常州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验证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分析测试技术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和江苏国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2、选用表8-1中浓度值的对数系列,表中的数值可用百分体积或mg/L表示,必要时也可用10的指数来乘或除。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网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3、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汇总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汇总

《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方法》1第一节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的确定23淡水鱼类急性中毒死亡诊断程序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根据化学物致鱼急4性死亡与其它原因致鱼死亡在十八项诊断指标上的56中排7除病害死鱼8毒十八项诊断指标调查分析缺氧死鱼9死10毒藻死鱼11亡排12除其它原因死鱼13确化学物急性中毒死亡14定1516不同毒物致鱼死亡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分析17可18疑重金属农药无机物19和有机物混合废水20最毒中毒死鱼中毒死鱼中毒死21鱼中毒死鱼22终综合物23诊分析确汞有机氯农药黄24磷维尼涤工业废水25断定铬有机磷农药氨、酚炼焦、26煤气、冶金、27镉菊脂类农药余氯炼油厂废水28铅氨基甲酸脂类氰化物造纸废水29锌除草剂砷染料厂废水30镍石油类制糖厂废31水32铜硫化氢33氟化物34酸、碱3536毒物来污染源调查,确定可疑毒物来源及进入渔业水域37源调查时间、原因及途径3839实验室水样、底质样、鱼样实验室分析及试验40分析4142差异分析,排除病害死鱼、缺氧死鱼、毒藻死鱼,同时也排除其它原因死鱼的可43能性,初步确定死鱼是由于化学物急性中毒所致。

第二部分是根据不同毒物造成44鱼类急性死亡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认定致鱼死亡的一种或几种可疑毒物。

第三45部分是污染源调查,确定可疑毒物来源及进入渔业水域的时间、原因及途径。

第46四部分是对水样、底质样、鱼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和试验。

最后经综合分析对死鱼47原因作出最终诊断。

48一、诊断指标及指标特征49根据对各种死鱼原因造成的鱼的形态、行为反应和环境特征的异同分析,50选择十八项指标作为区别不同原因死鱼的诊断指标。

诊断指标具有以下特点:51A 易观察测定。

即可通过肉眼观察和使用简单的仪器快速测定。

52B 代表性强。

指标可以反应各种原因死鱼的生物和环境特征。

53C 可以比较。

不同原因造成的死鱼,其指标和特征有所差异,可以比54较。

55这些诊断指标是死亡速率、死鱼品种选择、死鱼发生的时间、死鱼季节、死鱼个56体大小选择、行为反应、形态特征、鱼体附着物、浮游动物状况、浮游植物状况、57其它水生生物状况、病原体、死鱼发生的形式、水体溶解氧、水体pH值、水体58气味、水色、急性致死试验共十八项。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能导致鱼类死亡。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种类的鱼类对同 实验结果还显示,不同化学品的作用机
一种化学品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某些鱼 制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某些化学品主
类对某些化学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 要影响鱼类的神经系统,导致行为异常;
容易受到影响。
而某些化学品则主要影响鱼类的呼吸系
统,导致呼吸困难。
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评估化学品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由 于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品的毒 性影响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实验结果还表明,某些化学品在低浓度下即可对鱼类产生明 显的毒性影响,这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因此 ,需要关注化学品的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对生 态系统的风险。
预警系统建立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 建立预警系统,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 生物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 生物和水环境。
为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风险评估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对化学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为化学品 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替代品研发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研发更安全的化学品替代品,降低对环境 和生物的负面影响。
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化合物对鱼类产生毒性的可能机制,以及不同化合物毒 性作用的差异。
结果讨论
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研究,探讨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品风险评估中的应 用价值,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的建议。
05
实验结论
化学品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化学品对鱼类具有 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一些化学品在低 浓度下即可导致鱼类出现明显的中毒症 状,如行为异常、呼吸困难等,甚至可

生物监测复习题及试题(40)

生物监测复习题及试题(40)
四、问答题 (36)配制好的培养基保存多少时间?存放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案:已灭菌的培养基可在4~10℃存放一个月。存放时应避免阳光直 射,并且避免杂菌侵入和液体蒸发。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488
(37)为什么乳糖、蛋白胨培养基高压灭菌时,温度规定为115℃,而 不是121℃?
答案:因高温会使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影响检验结果。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488
固定液;底栖
动物标本一般用
固定或用
固定。
(5)在同一试验中,要求试验鱼必须同
、同
、同

。个体应尽可能大小一致,最大个体不可大于最小个体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6)大肠杆菌是一种致病菌。( ) (7)培养细菌的玻璃器皿,应先经高压蒸汽灭菌,趁热倒出培养基, 用热肥皂水或洗涤剂刷洗残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用蒸馏水冲洗 1-2次沥干。( ) (8)一般正常环境下比较清洁的水体中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多、个体 数量相对少;污染水体(严重污染外)中分布的底栖动物种类少,个体 数量相对多。( ) (9)选择试验鱼种类时,可采用最敏感的种类,或最主要的地方种 类,也可采用标准种类。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可采用白鲢幼鱼、斑马鱼
行,以免不同层次的搅扰。同一采样点与理化监测项目同时采样时,应
先采集
样品。
答案:上 下 细菌学检验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P500
(7)固定浮游植物定性、定量标本一般采用
动物标本一般用
固定或用
固定。
答案:鲁哥氏液 5%福尔马林液 70%工业酒精
固定液;底栖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四册 生物P13
各取一样,将各层样品混合均匀后,再从混合样中取一样 答案:C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四册 生物P5

生态毒理学_5 实验五

生态毒理学_5 实验五

实验五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2、掌握如何测定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LC50。

3、了解硫氰酸钠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

二、实验原理1、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试验鱼同时孵化,体长2-3cm,健康无病,在室内驯化饲养7-14天,待鱼苗死亡率稳定在<10% 时开始试验。

试验期间对照组的死亡率也应控制在<10%以下。

2、采用半静态测定方法,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盛水量以每条鱼2-3L水为宜(本实验用水18L),pH值为6.5-8.0,冷水水温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本实验温度为室温),一次实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

3、根据预试验结果在最高安全浓度与最低全致死浓度之间,按级差设5-7个组,并设空白对照,每组养10尾。

试验前24小时停止喂食,试验期间不喂食,染毒48-96小时,记录24、48、72、96小时时鱼的死亡率与中毒症状,及时捞出死鱼。

4、鱼类急性毒性等级划分LC50等级<1mg/L 剧毒级1-10mg/L 高毒级10-100mg/L 中毒级>100mg/L 低毒级5、LC50: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

三、实验用品斑马鱼、硫氰酸钠、鱼缸、渔具、加氧泵、温度计、烧杯、量筒、分析天平、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正式试验前将斑马鱼在与试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驯养7-14d,驯养期间斑马鱼死亡率<5%。

驯养时每天喂食1次,曝气充氧,正式试验前24h停止喂食。

2、设定5个给药组,浓度分别为150mg/L、300mg/L、450mg/L、600mg/L和750mg/L,并设空白对照。

3、采用“半静态法”,每24h更换一次药液,每次更换三分之一,24h、48h、72h和96h定期观察并记录斑马鱼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并求出其LC50值。

五、实验结果1、求出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LC50。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未考虑斑马鱼的 长期毒性效应。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深入研究不同种类的斑马鱼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差异。 探索斑马鱼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毒性反应。
将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与慢性毒性实验结果相结合,全面评估化学物质的生态风险。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结论与展望
结论总结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表 明,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对斑马 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实验结果可为环境风险评估和 化学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方法具有可重复性,为进 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研究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 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 。
改进方向包括增加样 本量、延长实验周期 以及研究其他潜在影 响因素。
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可 能的原因。
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探讨可能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可能 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可以对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系 统的分析和解释,为后续的研究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04
0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实验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斑马鱼的生理反 应、行为变化以及死亡情况。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实验组 和对照组的数据,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统计分析
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均值、 标准差、显著性检验等,对实验数据 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设备与试剂
实验设备
水族箱、显微镜、计时器、称重 仪等

环境监测简答计算题

环境监测简答计算题

第一章环境空气和废气第一节环境空气采样四、问答题1.简述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③答案: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是:(1)在监测范围内,必须能提供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质量信息。

(2)监测网络应考虑获得信息的完整性。

(3)以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为基础,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寻求优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监测方案。

(4)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影响监测点位的其他因素。

2.简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

⑧答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是:(1)点位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应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2)应考虑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取得的监测资料具有可比性。

(3)各行政区在监测点位的布局上尽可能分布均匀,以反映其空气污染水平及规律;同时,在布局上还应考虑能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4)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位能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环境空气样品的间断采样的含义是什么?①答案;指在某一时段或1 h内采集一个环境空气样品,监测该时段或该小时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所采用的采样方法。

4.简述什么是环境空气的无动力采样。

①答案:指将采样装置或气样捕集介质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不需要抽气动力,依靠环境空气中待测污染物分子的自然扩散、迁移、沉降等作用而直接采集污染物的采样方式。

5.环境空气24 h连续采样时,气态污染物采样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①答案:气态污染物采样系统由采样头、采样总管、采样支管、引风机、气体样品吸收装置及采样器等组成。

6.用塑料袋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③答案:充足气后,密封进气口,将其置于水中,不应冒气泡。

7.新购置的采集气体样品的吸收管如何进行气密性检查?③答案;将吸收管内装适量的水,接至水抽气瓶上,两个水瓶的水面差为1 m,密封进气口,抽气至吸收管内无气泡出现,待抽气瓶水面稳定后,静置10 min,抽气瓶水面应无明显降低。

实验二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二、实验原理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 ,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 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LC50)。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 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 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 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 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我国可采用的实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 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野生的食蚊鱼、斑马鱼等 。本实验选用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
(1)实验鱼的种名、来源、体重、体长、健康和驯化状况 。
(2)受试物质名称、来源、物化性质和保存方法。 (3)实验用水的来源、物化性质和实验前的处理等。 (4)实验溶液的浓度与配置方法、实验温度。 (5)实验条件,如容器形式、实验液的体积与深度、受试 生物数目。
(6)计算实验开始后24h、48h、72h、96h时的LC50值, 及其毒性分级。
2学物质的急性 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 如下表所示: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
鱼起始LC50/(mg/L)
<1 1~100 100~1000 1000~10000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10000 微毒
3、编写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实验原理、实验 的准确起止日期,以及:
• 斑马鱼(zebrafish)是一种小型热带淡水鱼 ,最早是作为胚胎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 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地运用于早期胚胎 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 斑马鱼,购自绍兴花鸟市场,体重0.15g左右, 体长2.8cm,实验前在充分曝气的自来水中驯养7 天。

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

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

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实验 监督与检验Tox icity of Four 4Pestic i d es to B rachydanio Rerio and Safety Eva l u ation 徐娟,陶核,吴南翔X U Juan,TAO H e ,WU N an x iang摘要!目的!研究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毒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以斑马鱼为试材,采用半静态法在室内测定4种农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

结果!93%丁草胺原药的LC 50为0.35m g /L ,属高毒级农药;1.8%阿维菌素水乳剂、50%乙草胺乳油、25%咪鲜胺乳油96h 的LC 50分别为1.08、5.45、5.81m g /L ,属中毒级农药。

结论!该研究为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药;斑马鱼;毒性;安全评价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 13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257(2010)23-2777-02Sub ject !T ox ic it y of F our 4P estic i des to Brachydanio R erio and Sa f e ty Eva l uati on Authors !X U Juan ,TAO H e ,WU N an x iang (Institute of H ealth Sciences ,Zhejiang A cad e m y of M edical Science ,H angzhou,310013,Ch i na)Abstrac t ![Ob jec ti ve]t o study t he t ox ic i ty o f 4pestic i des to B rachydan i o R er i o ,and prov i de ev i dence for sa f e ty use .[M ethod s]W ith the Brachydanio R erio as tested ma teria,l the acute tox i c ity of 4pesti c i des w ere detected i n the l abo ra t o ry by t he se m i-stati c m ethod and their sa fety eva l uati on w as m ade .[R es u lts]LC 50o f 93%acetochlor w as 0.35mg /L wh ich be l onged to h i gh tox icity g rade .LC 50f o r 96hours o f 1.8%aba m ecti n E W,50%acetochlor EC and 25%prochloraz EC w as 1.08mg /L,5.45m g /L ,and 5.81mg /L ,respec tive l y w hich be l ong ed to m oderate tox icity grade .[Conc l u si on ]The st udy prov i des basic infor m ati on and sc ientif ic basis for the sa fety and rati onal use of the pestic i des .K ey word s !P estic i des ;Brachydanio R erio ;T ox icity ;Sa f e ty evalua tion 作者简介:徐娟,女,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药毒理学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08年03月目次1.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修订本标准的必要性及法律依据 (2)2.1 必要性及目的意义 (2)2.2 修订本标准的法律依据 (3)3.标准修订的原则与技术路线 (3)3.1 标准修订的原则 (3)3.2技术路线 (5)4.标准适用范围 (5)4.1 试验方法选择 (5)4.2 试验用鱼选择 (6)5. 标准的主要内容说明 (6)5.1 方法原理 (6)5.2 试剂和材料 (6)5.3 仪器设备 (7)5.4 干扰及消除 (8)5.5 样品 (8)5.6 试验步骤 (9)5.7 结果计算 (10)6. 参考文献 (10)1.任务来源及工作过程1.1任务来源本标准由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财函[2007]971号)和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国质检财函[2007]9909号)和国家环保总局2006 年(环办函(2006)371 号)下达编制任务,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项目编号为992号。

本标准是在已颁布的GB/T 13267-91《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文本基础上修订的。

1.2工作过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本标准的修订单位,根据标准修订要求成立了标准编制组,主要成员如下:表1 编制组主要成员名单姓名职称专业备注周军英研究员环境生物项目负责人,制定方案韩志华助研环境毒理主要人员,组织实施、执笔人单正军研究员环境毒理主要人员,审定石利利研究员环境化学主要人员,审定卜元卿助研环境毒理主要人员,具体实施其他略参加人1.2.1 标准开题论证标准修订任务下达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即投入了前期的调研工作,并于2007年2月12~13日在南京召开了《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标准修订开题论证会。

会议邀请了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沈阳化工研究院等与标准制订有关的各方面专家5人,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承担单位的汇报,详细审阅了承担单位提交的开题报告材料,经过充分讨论,提出了专家组意见。

专家组肯定了标准编制原则、技术路线并提出了专家组修改意见,标准修订组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1.2.2 标准修订(1) 方法调研开题论证之后,广泛展开了鱼类急性毒性测定方法调研。

通过对国内各相关实验室实地调研及国外相关试验方法文献调研,了解了国内外鱼类急性毒性测定方法的具体情况,并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方法的优缺点。

尤其针对实验生物的选择上,根据我国具体鱼种资源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试验鱼种。

(2) 方法确认在进行方法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本标准的具体试验方法,以现行ISO7346标准为基本方法依据,参考OECD,USEPA测定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并针对原有标准的不足,在新修订的标准中提出了限度试验的要求,对超过限度试验浓度的物质不再进行下一步的试验。

新增了质量控制标准,对试验方法的质量要求做出具体规定,提高了试验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对静水式法、换水式法、流水式法的具体适用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提高了方法的实用性。

新增了青鳉鱼及孔雀鱼为试验生物,并对试验生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附录部分新增了青鳉鱼及孔雀鱼的驯养繁殖条件,为试验生物的选择及驯养提供了基本的参考资料。

(3) 形成征求意见稿在综合考虑了国外相关标准的发展现状并广泛参阅国内外现有标准和有关资料后,结合我国相关试验方法发展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充分考虑各方法的优缺点,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对试验方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07年6月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

2.修订本标准的必要性及法律依据2.1 必要性及目的意义水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水生生物群落,各类水生生物之间及水生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

当水体受到污染而使水环境条件改变时,各种不同的水生生物由于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可利用水生生物来了解和判断水体污染的类型、程度。

用水生生物来监测研究水体污染状况的方法较多,如生物群落法、残毒测定法、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学检验等。

其中以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应用较广泛。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或强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中毒反应。

根据试验水所含毒物浓度的高低和暴露时间的长短,毒性试验可分为急性试验和慢性试验。

急性试验是一种受试鱼种在短时间内显示中毒反应或死亡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毒物或废水对鱼类的致死浓度范围,为进一步进行试验研究提供必要的资料。

慢性试验是指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低毒物浓度、长时间的毒性试验,以观察毒物与生物反应之间的关系,验证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估算安全浓度或最大容许浓度。

慢性试验更接近于自然环境的真实情况。

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的修订为我国水质安全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方法依据。

规范了不同实验室,不同监测部门之间的鱼类急性毒性测定方法,提高了实验数据互认程度。

对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生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修订本标准的法律依据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水质监测技术及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等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3.标准修订的原则与技术路线3.1 标准修订的原则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标准的修订遵循以下原则:(1) 试验生物的选择符合中国国情受试鱼种的选择是水生生物急性毒性测定方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鱼种资源丰富,但真正可以标准化的用于毒性试验的鱼种并不多。

国内专门研究试验鱼种的单位较少,试验鱼种标准化程度较低,为了与国际接轨,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考虑到各试验承担单位的具体接受能力,及试验生物的易得性、驯养难易程度等,特确定斑马鱼这一国际标准鱼种为试验用鱼,同时将青鳉鱼、孔雀鱼也列为试验鱼种供选择。

这三种试验用鱼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易获得,且实验室较易驯养,为开展相关试验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2) 受试物基础数据资料的完整性旧标准对受试物的基础数据资料未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受试物物理化学性质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具体的试验方法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理论依据,新修订的标准新增了包括结构式、纯度、水溶解度、蒸气压、水解半衰期、光解半衰期等资料要求。

根据提供的资料可以了解受试物的基本理化性质,从而判断该受试物该采用静水式法、换水式法还是流水式法进行试验。

(3) 试验方法设置的合理性根据受试物的性质确定了三种急性毒性试验方法,静水式法适用于测定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物质。

换水式法适用于试验浓度在更换试验药液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物质(即在理论浓度值的20%之内波动)。

流水式法可用于大多数物质,包括水中不稳定的物质。

(4) 增加限度试验旧标准未对限度试验作出要求,新修订的标准增加了限度试验,即在进行预试验和正式试验前先进行限度试验,以受试物的最大水溶解度为限度试验浓度(当该物质的最大水溶解度大于100mg/L时,以100mg/L为试验浓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束时如果受试鱼没有死亡,就不再进行下一步试验。

从而优化了对部门毒性较低物质的测定过程,节约了社会成本,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和效益。

(5) 参考国内外同类标准在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对国内外相关标准进行分析研究。

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标准的合理成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我国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相关试验方法,使新修订的标准既充分考虑国际接轨程度,又在我国具有实用性。

(6) 与时俱进原则标准的制修订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过程,任何标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具体的意义和作用,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必定会取代落后的实验技术,因此标准的修订也要与时俱进。

3.2技术路线图1 标准修订的技术路线4.标准适用范围4.1 试验方法选择本标准适用于具有一定水溶性的单一物质的毒性测定,不适用于混合物的毒性测定。

根据受试物的性质不同提供了三种急性毒性测定方法供选择,静水式法适用于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换水式法适用于试验浓度在更换试验药液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物质;流水式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物质,包括水中不稳定物质。

工业废水的毒性测定亦可选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

4.2 试验用鱼选择本标准推荐采用斑马鱼作为试验鱼种,斑马鱼为国际标准试验用鱼,遗传性状稳定,在我国全年可得,易于饲养繁殖,在全国大部门区域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因此是理想的试验鱼种。

在不改变本标准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青鳉鱼(Oryzias latipes)(真骨鱼总目青鳉科);孔雀鱼(Poecilia rericulata)(真骨鱼总目花鳉科)亦可作为试验用鱼。

青鳉鱼是一种小型淡水鱼,成年鱼体长在2~4cm之间,食性杂,耐盐度和温度的范围较广,易于饲养管理,也是国际标准组织(ISO)推荐的毒性试验标准用鱼之一。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经验证明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能常年繁衍不衰,是理想的试验用鱼。

孔雀鱼原产委内瑞拉及西印度群岛等地,是一种小型观赏用鱼,属花鳉科,卵胎生,易于饲养管理,适应性强,性情温和,对水质要求较低,一般pH 7~8的水质均可,适宜水温为22~24℃,最低可耐受16℃低温。

对水硬度的要求也不高,在我国各地均可正常饲养繁殖,是一种较理想的试验用鱼。

5. 标准的主要内容说明5.1 方法原理本标准条款4对方法原理进行了说明,运用静水式法、换水式法、流水式法测定受试物对鱼类急性毒性,均是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求出试验用鱼在规定时间内(24h、48h、72h、96h等)50%群体死亡的浓度,即致死中浓度LC50。

5.2 试剂和材料条款5.1 对试验用鱼斑马鱼进行了规定说明,斑马鱼的体长、体重、来源、驯养条件等都做了具体的要求。

斑马鱼体长30士5 mm,体重0.3士0.1g此要求保证了斑马鱼为青壮年鱼,且体型大小一致。

试验用鱼需来自同一种群,来自同一种群的鱼有同一遗传物质基础,从而对毒物的敏感程度一致。

试验前至少在连续曝气的稀释水中驯养7天,驯养时的水质条件和照明条件与试验时的条件一致,规定了驯养条件与试验条件一致,使试验用鱼对试验条件提前适应,如果驯养条件与试验条件不一致,则进行试验时因为条件改变会干扰试验用鱼的正常生理活动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驯养期间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超过10%则说明该批鱼存在健康问题或者对环境条件不适应,该批鱼不适合进行毒性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