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合集下载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篇一:暖通设计规范第1章总则第条为了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

第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同有关 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第条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系统所用设备、构件及材料,应根据国家和建设地区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材料供应状况等择优选用,尽量就地取材。

同一工程中,设备的系列和规格型号,应尽量统一。

第条编制设计文件时,应根据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数量及其复杂程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操作、维修人员以及相应的维修设备和检测仪表等。

第条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设置必要的调节、检测和计量装置。

第条布置设备、管道及配件时,应为安装、操作和维修留有必要的位置。

对于大型设备和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第条设计中,对于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管道,当有可能伤及人体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条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

第条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及其制冷设计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第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按下列规定采用: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20C;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轻作业不应低于15°C中作业不应低于12°C重作业不应低于10°C 注:①作业种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暖通应该看那些规范

暖通应该看那些规范

暖通应该看那些规范1.引言暖通是指供暖和通风系统,它在建筑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物的舒适性和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暖通系统的设计,因此,暖通规范的遵守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暖通有关的常用规范,以帮助人们了解建筑暖通系统的正确设计和操作。

2.国家标准在中国,国家标准是确定暖通系统设计和操作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与暖通有关的重要国家标准:2.1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是指通过采取合理的设计措施减少建筑能源消耗的过程。

这些措施包括合理选择建筑材料、采用节能设备和系统,以及优化建筑的热工性能等。

GB 50189-2015《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中国的建筑节能设计的基本标准,其中包含了关于暖通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参数。

2.2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736-2012《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是中国的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和验收的规范标准。

该标准包含了暖通空调工程的施工和验收的详细要求,包括设备、管道、绝热、通风、空调系统等方面的规定。

2.3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规范GB 50379-2020《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规范》是中国的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的规范标准。

该标准详细说明了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要求,包括暖通系统的计算方法、设备选择、管道设计、绝热保温、通风系统设计等。

3.行业规范及标准除了国家标准之外,还有一些行业标准和规范对于暖通系统的设计和操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行业标准:3.1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736-2012之外,还有一些行业标准对于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和验收也有相关规定。

如《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规范》(GB/T 18883-2002)、《建筑工程空调净化施工验收规范》(GB 50446-2007)等。

3.2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规范除了GB 50379-2020之外,还有一些行业规范对于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建筑物暖通空调设计规范》(JGJ 134-2010)、《建筑物热技术条件及设计方法》(JGJ 26-2010)等。

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前言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人们对于室内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暖通空调环境设计的作用便是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因此,本文将从空调、通风、供暖等方面出发,对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探讨。

空调设计规范标准1. 设计选型原则:要结合场所性质、热负荷、机型等要素,确保系统的可行性、实用性与高效性。

2. 设计布置原则:要根据场所结构间隙、气流情况等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墙体热源、送回风的管道等。

3. 设计操作原则:要进行综合操作模拟,确保系统正常运转,性能优越且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4. 设计计算原则:要根据国家、地区制定的条例来计算技术指标,如供冷量、空调总能耗等。

5. 设计参数标准:要以国家和地方的技术标准为准,合理选定相关参数,如设计负载系数、送风温度等。

通风设计规范标准1. 设计参数标准:通风设计要根据场所的类型、面积、人数等要素,设定合理的通风换气参数。

2. 设计选型原则:要选用专业的通风换气设备,如送风机、排风机等,并确保设备的性能符合要求。

3. 设计布置原则:要按照场所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通风换气管道,保证通风换气的质量。

4. 设计防火原则:通风管道要符合防火要求,如增加防火隔板、隔离带等。

5. 设计计算原则:要根据规范标准来计算通风风量、排风量等参数,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和达到设计要求。

供暖设计规范标准1. 设计选型原则:选用合适的供暖设备,如热水、电、气体等,并根据场所的特点选定合适的供暖方式。

2. 设计参数标准:供暖设计要根据场所的面积、高度、人数等因素确定供暖的功率。

3. 设计布置原则:根据供暖设备的特点,设计合理的供暖管道布置方案,要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转。

4. 设计计算原则:按照规范标准来计算热负荷、供暖面积等参数,以确定供暖的能力和效率。

5. 设计防雷原则:供暖设备、管道等要防止雷击,如增加接地保护等。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暖通空调环境设计规范标准的介绍。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一般规定第2.1.1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一、对于高级民用建筑,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内温湿度要求时.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筑",系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筑物。

第2.1.2条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

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10M的高大建筑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第2.1.3条室内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50Pa(5mmH2O)。

第2.1.4条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

室内温度和使用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第2.1.5条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空气调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2.1.5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m².ºC)][Kcal/m².h.°c] 表2.5.1注:1:表中内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3ºC时.2:确定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范第3.1.4条的规定.第2.1.6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基等于±0.5ºC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2.1.6的规定.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表2.1.6第2.1.7条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表2.1.7的要求。

外墙、外墙朝向及所在层次表2.1.7注:1: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0.5ºc的空气调节房间,宜布置在室温允许波动范围较大的空气调节房间之中,当布置在单层建筑物内时,宜设通风屋顶.2:本条和本规范第2.1.9条规定的"北向",适用于北纬23.5º以北的地区;北纬23.5º以南的地区,可相应地采用南向.第2.1.8条空气调节房间的外窗面积应尽量减少,并应采取密封和遮阳措施。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1.设计依据:根据国家和地方的建筑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要求进行设计,确保设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空调系统的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面积、人流量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空调系统类型和设备容量。

同时考虑能源利用率、环境影响,提出节能设计方案。

3.温度控制: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人员活动特点,确定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范围,并设置合理的温度调节设备。

4.新风系统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人员活动特点,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并通过通风系统控制室内空气的流动和质量。

5.空调风管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布局和空调系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风管布置方案,确保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和均匀分布。

6.设备选型与布置:选择符合建筑物需求的空调设备,并合理布置在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维护。

7.暖通水工程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供水、排水系统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水源供应及排水系统,确保供水和排水的安全和可靠。

8.防火设计:根据建筑物的火灾风险等级,确定合理的防火设施和措施,如烟雾探测器、防火阀等。

9.保温设计:根据建筑物的节能要求和保温材料的性能,设计合理的保温层和工艺。

10.设备安装与调试:根据设备的安装要求和标准,合理安装、调试和运行空调设备。

11.维护与保养: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和保养措施,确保空调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总结起来,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主要涉及热力、空气调节、水工程、给排水、保温、防火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这些规范的遵守和执行,可以保证建筑物内部环境的舒适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也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相关法规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相关法规规范要求

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相关法规规范要求暖通空调安装工程是指为了满足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等舒适性要求,以及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对建筑物内空气调节系统进行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的工程项目。

在进行暖通空调安装工程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规规范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常见的法规规范要求。

一、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最基本的法规依据。

其中,国家标准GB 50736-201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和GB 50735-2007《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是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标准。

它们规定了暖通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要求,包括设备布置、管道敷设、电气连接、强度计算等。

二、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暖通空调安装工程还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设工程法律法规。

其中,《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施工单位在进行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负责竣工质量检验和验收。

三、相关行业标准除了国家标准和建设工程法律法规外,暖通空调安装工程还需要遵守相关行业标准。

例如,中国建筑设备暖通空调行业协会发布的《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J 81-2012)和《建筑给水排水暖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 50243-2012)等标准,对暖通空调设备的施工和验收进行了详细规定。

四、节能标准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也受到了更多的节能标准的要求。

例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规定了建筑物的能耗限制和节能设计要求,暖通空调安装工程需要按照该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以降低能耗并提高节能效果。

五、安全规范在进行暖通空调安装工程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的安全规范包括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 50497-2008),它规定了暖通设备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包括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设备安装的安全措施等。

暖通空调规范(1)

暖通空调规范(1)
暖通空调规范(1)
窗墙面积比
建筑物窗墙面积比应按国家现行节能设计 标准规定执行。 窗墙面积比:是指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 面单元面积的比值。 体形系数: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 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 面积不包括地面、楼梯间隔墙及户门面积。
暖通空调规范(1)
竖向分区
建筑物热水供暖系统应按系统内最低承受 压力设备的工作压力及水力平衡要求进行 竖向分区,高度超过50m,宜竖向分区设置。 目的:防止超压和垂直失调。
暖通空调规范(1)
规范制定宗旨
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暖通空调规范(1)
相关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标准 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暖通空调规范(1)
相关规范
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公共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采暖通风和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采暖一般规定
严寒、寒冷地区设置供暖的公共建筑,在非使 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 如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应设置值班 采暖,保证室内温度5℃。目的是防止水管及 用水设备冻结。 值班供暖-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 为使建筑物保证最低室温要求而设置的采暖。 居住建筑集中供暖应按连续供暖设计。(新增)
暖通空调规范(1)
热负荷
朝向修正率 北、东北、西北向:0~10%; 东、西:-5%; 东南、西南:-10%~-15%; 南向:-15%~30%。 冬季日照率小于35%的地区,东南、西 南和南向的修正率宜采用-10%~0%, 东西可不修正。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目前,家用中央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编制,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编制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在编制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中央空调设计导则1 总则1.0.1 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夏热冬冷地区的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 的家庭中央空调的设计。

1.0.3 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 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2 空调风系统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3.1 室外气象参数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2001 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 室内空气质量3.2.1 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18~22C ;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2 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24~26C ;相对湿度〈65% ;室内工作区风速〈0.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3.2.3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3.2.4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 空调设计4.1 负荷计算4.1.1 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暖通空调设计说明参考

暖通空调设计说明参考

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1.本项目为公共文化核心区东区-博物馆。

2.本建筑本工程是以开敞式展厅为主,局部配有商业和办公,以展示**发展历程。

层高分别为:5.4m(地下一层)、7.2m(地上一层)、7。

2m(地上二层)、7。

2m(地上三层)、4.5m(空调机房层).建筑高度:22。

20 m;总建筑面积12657.71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1904.43m2,地下一层面积:753.28m2。

3.本建筑为多层公共建筑,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一级,耐火等级均为一级。

4.设计内容:空调、通风、防排烟系统.二.设计依据: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14-036-2006)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6.《建筑给水聚丙烯PPR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BJ14-BS11—2001)7.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法规及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三.通风、防排烟系统1.地下一层至三层的中庭、矿冶发展史展厅、钢铁仿真展厅均设机械排烟系统。

消防时排烟风机启动排烟,地上部分自然补风,平时通风由全空气空调系统承担。

2.地上内走廊可开启外窗面积大于本层防火分区面积的2%。

3.地下配电室,制冷机房设机械通风、排烟系统,排风量按每小时6次换气量计算。

平时排风风机低速通风,消防时排烟风机高速排烟。

消防时补风机连锁启动补风.4.当有火灾发生时,由烟感器的讯号送入消防中心或值班人员启动排烟区域的排烟口,同时联动排烟风机,补风机运转。

当排烟温度达到280℃时,排烟风机入口处常开排烟防火阀易熔丝熔断,发出信号使排烟机停止运转。

补风机入口处设70℃常开防火阀,平时火灾时均开启,当送风温度超过70℃时熔断。

排风机入口处设常开防火阀70℃熔断,火灾时关闭.空调风管连接风井、穿越防火分区处均设常开防火阀70℃熔断,火灾时关闭.5.卫生间内设机械排风,排风量均按每小时10次换气量计算。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内部的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它包括了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情况、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考虑,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的舒适性,提供健康、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建筑环境。

以下是暖通空调设计规范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设计依据和标准:1.国家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

2.地方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3.国际暖通空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设计原则和要求:1.健康与安全: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预防和控制室内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

2.舒适性: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使人员在室内工作、生活舒适。

3.省能节能:采用高效的暖通空调设备和系统,减少能耗并优化系统性能。

4.环保: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可持续性:考虑建筑物的整体能源利用策略,提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1.建筑物的热工性能和气候条件分析。

2.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和提供途径。

3.冷热负荷的计算和系统选择。

4.空调系统的布局和管线设计。

5.通风系统的设计参数和管道布局。

6.节能技术和措施的应用。

7.设备与系统的选型和配置。

8.控制与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设置。

9.消防、安全与防火设计的考虑。

10.安装、验收和维护的规定。

四、设计评估和验证:1.使用建筑模拟软件进行系统的一次性评估。

2.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检测。

3.建筑物的能耗监控和数据分析。

4.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情况监测和评估。

总之,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舒适性、节能性和环保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需求,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保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建筑物的使用者提供优质的室内环境。

暖通空调设计必备规范图集

暖通空调设计必备规范图集

一、采暖工程设计:又分室内、室外和热交换站;二、空调工程设计:主要分舒适性空调和洁净(工艺性)空调;三、通风防排烟工程设计;四、冷库设计。

所需资料一、设计规范标准;二、设计手册及其他资料;三、施工规范;四、图集;五、制图标准;六、产品样本。

设计规范标准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暖通部分);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6(暖通部分);6、《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7、《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8、《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9、《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12);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11、《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13);12、《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2010)。

二、设计手册及其他资料1、《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陆耀庆);2、《简明空调设计手册》(赵荣义、钱以明、范存养、赵荣之);3、《简明通风设计手册》(孙一坚);4、《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一暖通空调・动力》(2007 年版);6、《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一一暖通空调・动力》(2009 年版);7、教材等。

三、施工规范1、《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 50738-2011)四、图集1、《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通风与空调工程》(91SB6-1)(2005年版);2、《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暖气工程》(91SB1-1)(2005 年版);3、《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制冷工程》(91SB7-1)(2005 年版);4、《建筑设备施工安装通用图集——热力站工程》(91SB9-1)(2005年版);5、《风管支吊架》(03K132);6、《离心式水泵安装》(03K202);7、《建筑防排烟及暖通空调防火设计》(07K103-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条文说明制定说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月21日以第1270号公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

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

1 总则 1(0(1 规范宗旨。

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基本建设领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障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持续消耗能源,如何通过合理选择系统与优化设计使其能耗降低,对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作用巨大。

1(0(2 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体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

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其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各相关规定。

民用建筑空调系统包括舒适性空调系统和工艺性空调系统两种。

舒适性空调系统指以室内人员为服务对象,目的是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或维持良好的健康水平的空调系统。

工艺性空调系统指以满足工艺要求为主,室内人员舒适感为辅的空调系统。

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是针对某些特殊要求、特殊作法或特殊防护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本规范的全部内容都不适用于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一些通用性的条文,应参照执行。

有特殊要求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 1(0(3 设计方案确定原则和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选择要求。

暖通空调专业规范

暖通空调专业规范

暖通空调专业规范及设计手册一、规范、规程、标准类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66.《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7.《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8.《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9.《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1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1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13.《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 142-2004)14.《水源热泵设计规范》(GB 50176-93)1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66-2005)16.《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01)17.《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2001)18.《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1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20.《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标准》(JGJ 129-2000)2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22.《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 50264-1997)2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85)(1988年版)24.《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1990)25.《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2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2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2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29.《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3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32.《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33.《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92)34.《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2002)3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36.《组合式空调机组》(GB/T 4294-1993)37.《柜式风机盘管机组》(JB/T 9066-1999)38.《风机盘管》(GB/T 19232-2003)39.《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噪声限值》(GB/T 13326-1991)40.《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7-2004)41.《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9576-2004)42.《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 12021.3-2004)43.《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安全要求》(GB 18361-2001)44.《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GB/T 18362-2001)45.《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GB/T 18431-2001)46.《水源热泵机组》(GB/T 19409-2003)47.《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T 19761-2005)48.《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T 19762-2005)49.《离心式除尘器》(GB/T 9054-2000)50.《回转反吹类袋式除尘器》(GB/T 8533-1997)51.《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GB/T 8532-1997)52.《内滤分室反吹类袋式除尘器》(GB/T 8534-1997)53.《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 173-2009)54.《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JGJ 158-2008)55.《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 174-2010)56.《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472-2008)57.《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58.《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4500-2009)59.《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21454-2008)二、设计手册类1.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分册(2003)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分册(2007)3.陆耀庆主编.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孙一坚主编. 简明通风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一、对于高级民用建造,当采用采暖通风达不到舒适性温湿度标准时;二、对于生产厂房及辅助建造物,当采用暖通风达不到工艺对室温湿度要求时.注:本条的"高级民用建造",系指对室温湿度、空气清洁程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功能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造物,如国家级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上述各类重点建造物。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空气调节房间的面积和散热、散湿设备。

当采用局部空气调节器或者局部区域空气调节能满足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空气调节。

层高大于是 10M 的高大建造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分层空气调节。

室保持正压的空气调节房间,其正压温度值不应大于 50Pa (5mmH O)。

2空气调节房间应尽量集中布置。

室温度和使用 要求相近的空气调节房间,宜相邻布置。

空气调节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造 物的用途和空气调节器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但 最大传热系数,不宜大于表 2.1.5 所规定的数值。

围护结构最大传热系数[W/ (m 2 .º C) ][Kcal/m 2 .h. °c] 表2.5.1注:1:表中寺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合用相邻房间的温差大 于 3º C 时.工艺性空气调节室温允许波动围护结构名称空±0.1 0.2 ±0.5 >=±1.0气调节盖 0.8(0.7) 1.0(0.9) --- ---棚 0.5(0.4) 0.8(0.7) 0.9(0.8) 1.2(1.0)墙 0.8(0.7) 1.0(0.9) 1.5(1.3)---0.7(0.6) 0.9(0.8) 1.2(1.0) 2.0(1.7)屋顶外墙和楼板舒适性~2:确定围护结构 的传热系数时,尚应符合本规第 3.1.4 条的 规定.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当室温允许波动围小于 基等于±0.5º C 时,其围护热情性指标,不宜小于表2.1.6 的 规定.围护结构最小热情性指标 表 2.1.6工艺性空气调节房间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合表 2.1.7 的要求。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依据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依据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依据1. 引言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物中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耗系统,对建筑物的舒适性、空气质量和能源消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系统的设计有良好的性能和安全性,并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将介绍暖通空调设计的规范依据。

2. 设计准则2.1 室内设计温度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环境条件,确定室内设计温度。

一般来说,住宅的室内设计温度为20-24摄氏度,办公室为22-26摄氏度,商业空间为20-25摄氏度。

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需求合理确定室内设计温度。

2.2 冷负荷计算根据建筑物的面积、朝向、外墙结构、窗户面积等因素进行冷负荷计算。

合理的冷负荷计算可以确保设备的规格正确,并避免能源的浪费。

冷负荷计算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用途确定。

2.3 通风换气量计算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场所和使用人数,计算合理的通风换气量。

通风换气量的计算应考虑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外温差、室内外湿度差等因素。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计算,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2.4 空调系统选择根据建筑物的需求和冷负荷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空调系统。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和能源消耗要求,选择中央空调、分体空调、风管空调等系统。

选择空调系统时,应考虑能源效率、运行稳定性、维护便利性等因素。

3. 设备要求3.1 空调主机空调主机应具有足够的制冷/制热能力,以满足建筑物的冷负荷需求。

同时,空调主机应具备节能、环保、噪音低等特点。

选用空调主机时,应参考国家能效标准和相关规范。

3.2 风机盘管风机盘管是空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传递冷热空气。

风机盘管应具备良好的传热性能、流体阻力小、噪声低等特点。

根据空调系统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风机盘管。

3.3 配管和阀门配管和阀门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材料和型号。

配管应具备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和密封性能。

阀门应具备良好的调节性能和操作便利性,以实现对空调系统的精确控制。

3.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空调系统中的关键部分,用于控制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

GB50019-2015强制性条文
5.5.2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严禁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和 仓库。
新增条文。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规定:甲、乙类厂房不得采用明火供暖。由于甲、乙类 厂房或存储场所内有大量的易燃、易爆物质,而一般燃 气红外线辐射供暖加热器表面温度均较高,从安全角度 考虑,严禁在甲、乙类火灾危险环境中采用。
现行行业规范
1机械工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JBJ10-96 2水力发电厂厂房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程DLT 5165-2002 3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5035-2004T 4合成纤维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H3042-2007T 5煤炭工业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50466-2008 6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HGT 20698-2009 7水利水电工程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SL 490-2010 8石油化工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SHT3004-2011
GB50019-2015内容
共分13章和11个附录
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室内外设计计算 参数、供暖、通风、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空气调节、冷源与热源、矿井空气调节 、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 等。
GB50019-2015目次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5供暖 6通风 7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8空气调节 9冷源与热源 10矿井空气调节 11监测与控制 12消声与隔振 13绝热与防腐
原《采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同时废止 。
6.3.10、 6.4.7、 6.9.2、 6.9.3、 6.9.9、 6.9.12、 6.9.13、6.9.15、6.9.19、6.9.30、8.5.6、 9.1.2、 9.4.4 (4 ) 、 9.7.12、 9.11.3、 10.2.12、 11.2.11、11.6.7 条(款)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原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 同时废止 。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 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 年 5 月 11 日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手册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手册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手册目录第一章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 (8)一、通用设计规范: (8)二、专用设计规范: (8)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 (8)第二章设计参数 (9)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ASHRAE (9)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日本 (10)三、新风量 (11)1、每人的新风标准ASHRAE (11)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UK (13)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 UK (13)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 (13)5、每人的新风标准UK (14)6、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人)(日本) (15)7、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日本 (15)8、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 (16)第三章空调负荷计算 (20)一、不同窗面积下,冷负荷之分布% (20)二、负荷指标(估算)(仅供参考) (20)三、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

空调冷负荷法估算冷指标(W/M2空调面积)见下表 (21)四、按建筑面积冷指标进行估算建筑面积冷指标 (23)五、建筑物冷负荷概算指标香港 (24)六、各类建筑物锅炉负荷估算W/M3℃ (25)七、热损失概算W/M3℃ (25)八、冷库冷负荷概算指标 (26)第四章风管系统设计 (27)一、通风管道流量阻力表 (27)1、缩伸软管摩擦阻力表 (27)2、镀锌板风管摩擦阻力表 (27)二、室内送回风口尺寸表 (31)1、风口风量冷量对应表 (31)2、不同送风方式的风量指标和室内平均流速ASHRAE (31)三、室内风管风速选择表 (32)1、低速风管系统的推荐和最大流速m/s (32)2、低速风管系统的最大允许速m/s (32)3、通风系统之流速m/s (33)四、室内风口风速选择表 (33)1、送风口风速 (33)2、以噪音标准控制的允许送风流速m/s (34)3、推荐的送风口流速m/s (34)4、送风口之最大允许流速m/s (34)5、回风口风速 (35)6、回风格栅的推荐流速m/s (35)7、百叶窗的推荐流速m/s (35)8、逗留区流速与人体感觉的关系 (35)9、顶棚散流器送风量 (36)10、侧送风口送风量 (36)五、通风系统设计 (38)1、送风口布置间距 (38)2、标准型号风盘所接散流器的尺寸表-办公室 (39)3、散流器布置 (39)4、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 (40)5、工艺性空气调节空调房间允许最大送风温差. (40)6、厨房通风问题 (40)7、消声器、静压箱总结 (45)8.风管贴吸音材料风道的衰减量(日本) (47)9.风管的自然衰减量(只有直风道dB/m,其它都是dB) (48)六、防排烟设计 (49)第五章管道系统设计 (53)一、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53)二、管路系统的管材 (54)三、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阀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 (54)四、空调水系统管径的确定 (57)五、冷冻水泵扬程估算方法 (58)1、水泵扬程简易估算法 (59)2、冷冻水泵扬程实用估算方法 (59)3、水泵扬程设计 (61)六、冷却水系统的设计 (61)1、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62)2、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3)七、冷凝水管道设计 (64)八、分汽缸、分水器、集水器尺寸的确定 (64)九、膨胀水箱的容积计算 (67)十、空压管道管径选择表 (70)十一、保温 (70)十三、阀门选用 (71)第六章空调设备选型 (73)一、机组选型 (73)二、机组选型案例 (73)三、辅助设备 (74)1、冷却塔 (74)2、水泵的选型: (75)3、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水量计算 (76)4、冷冻水和冷却水流量估算 (77)5、设备水压力降估算(日本) (77)6、制冷机冷却水量估算表 (77)第七章材料、设备资料 (78)一、钢板和铝板的厚度和重量ASHRAE (78)二、角钢和角铝的规格和重量ASHRAE (78)三、计算单位换算 (79)四、常用液体的密度(单位:103千克/米3,未注明者为常温下) (81)五、空气调节常用计算公式 (82)六、钢材理论重量计算 (84)七、专业英语 (86)第八章耗电量、机房面积 (101)1、水源热泵系统设备耗电量比例 (101)2、医院耗电量比例 TRANE (101)3、各种系统分项造价占总造价的百分率%(近似) (101)4、冷水机组和附属设备估算(△T=5℃) (101)5、空调面积占建筑面积比例 (102)6、空调机房建筑面积概算指标 (103)7、空调设备所占的建筑面积百分率% (103)8、设备层布置原则: (104)第九章暖通空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图纸要求 (105)一、贯彻执行暖通设计规范、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105)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不符合规范要求 (105)供暖热负荷计算有漏项和错项 (105)卫生间散热器型式选择不妥 (105)楼梯间散热器立、支管未单独配置 (105)供暖管道敷设坡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106)厨房操作间通风存在问题 (106)膨胀水箱与热(冷)水系统的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 (106)通风空调系统防火阀的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106)防烟楼梯间前室送风口风量的确定有问题 (107)误将防烟分区排风量的计算混同于排烟风机风量的计算 (107)高层建筑排烟系统排烟口选型不当 (107)二、在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08)供暖入口设置过多 (108)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 (108)排风系统设计不合理 (108)空调系统的选择不合理 (108)厕所采用风机盘管时未加新风 (109)平衡阀的设置与口径选择存在问题 (109)2.7 系统分区不当造成失败 (109)、双风机系统设计问题 (111)2.9 送回风管布置不好 (111)3.0 排气系统设计诸问题 (113)三、设计图纸方面存在的问题 (115)设计说明内容不完整 (115)平面图深度不够,有些应该绘制的内容遗漏 (115)系统图深度不够 (116)锅炉房设计过于简化 (116)计算书内容不全甚至全部空白 (116)暖通空调设备未编号列表表示,图画繁杂不清 (116)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不一致 (116)设计图纸与计算书不一致 (117)四、问题原因及克服方法 (117)五、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117)5.1 设计说明、施工说明、图例和设备表 (117)5.2 设备平面图 (118)5.3 剖面图 (118)5.4 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平面图 (118)5.5 通风、空调、制冷机房剖面图 (119)5.6 暖通设计中的系统图、立管图 (119)5.7 详图 (119)计算书(供内部使用,备查) (119)第一章设计参考规范及标准中央空调主要参考以下的规范及标准:一、通用设计规范:1.《采暧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I19-87)2.《采暖通风及至气调节制图标准》(GBJ114-88)3.《建筑设计防火现范》(GBJ116-87)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现他》(GBJ0045-95)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二、专用设计规范: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87)2、《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99)3.《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67-89)4、〈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5.《旅游旅馆建筑热土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93)6、其它专用设计规范三、专用设计标准图集:1.《暖通空调标准图集》2.《暖通空调设计选用手册》(上、下册)3、其它有关标准第二章设计参数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ASHRAE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日本三、新风量1、每人的新风标准ASHRAE2、最小新风量和推荐新风量UK3、各类建筑物的换气次数 UK4、各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依人数计算换气量5、每人的新风标准UK6、考虑节能的基本新风量(1/s人)(日本)7、办公室环境卫生标准日本8、民用建筑最小新风量《空调通风工程系统运行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空调通风系统运行期间,新风量宜满足下表的规定值,或者满足空气调节房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

民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标准

民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标准1. 引言本标准为民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设计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旨在确保设计的安全、高效和可靠性。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民用建筑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建筑等。

3. 设计原则在设计民用建筑的暖通空调工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 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确保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符合人体舒适的要求。

- 节能环保: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安全可靠:确保设计满足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并能够在各种条件下正常运行。

4. 设计基础4.1 室内环境要求•温度范围:室内温度应在舒适范围内,通常为18℃~26℃。

•相对湿度范围:室内相对湿度应在40%~60%之间。

•新风供应:室内应提供足够的新风,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4.2 负荷计算•采用适当的负荷计算方法,考虑建筑物的热传输、人员活动、设备运行等因素。

•根据建筑的朝向、外墙结构、窗户面积等因素,合理确定建筑热负荷。

4.3 设备选型和布置•根据负荷计算结果,选择适当的暖通空调设备。

•设备布置要合理,便于维修和保养。

5. 设计内容5.1 制冷系统设计•根据负荷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制冷容量,并选择适当的制冷设备。

•设计冷却水系统、冷冻水系统、冷却塔等冷却设施。

•设计合理的空气分配系统,确保室内空气均匀分布。

5.2 供暖系统设计•根据负荷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供暖容量,并选择适当的供暖设备。

•设计供暖水系统、暖风系统等供暖设施。

•设计合理的空气供应和排风系统。

5.3 通风系统设计•根据负荷计算结果,确定合适的通风容量,并选择适当的通风设备。

•设计合理的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5.4 管道和管线设计•确定合适的管径和管线布置方式,以确保流体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

5.5 控制系统设计•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参数的控制和调节。

6. 施工与验收•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参考依据:目前,家用中央空调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1、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2、水源热泵空调系统3、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加风机盘管空调系统4、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

为配合我院“住宅设计导则”的编制,加强设计质量管理,提高住宅设计质量,特编制本导则,望暖通专业设计同志在试行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资料,并反馈我总工办,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本导则,精益求精,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在编制过程中征求周姜象,顾锡等同志的意见,并承蒙吴有筹高工的审阅,在此表示感谢。

家庭中央空调设计导则1 总则1.0.1 为保证家用(商用)中央空调设计的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夏热冬冷地区的各类住宅建筑,以舒适性要求为主,制冷量在7~80KW的家庭中央空调的设计。

1.0.3 空调设计时,除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2.0.1 家用(商用)中央空调用于住宅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制冷量在7-80KW范围内,带集中冷热源的舒适性空调系统。

2.0.2 空调风系统空气经冷热、过滤等处理的送回风系统。

3 设计参数3.1 室外气象参数室外气象参数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2001版)附录表和《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采用。

3.2 室内空气质量3.2.1 冬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18~22℃;室内工作区风速〈0.4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 ;3.2.2 夏季空调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温度 24~26℃;相对湿度〈65% ;室内工作区风速〈0.5m/s;新风换气次数1.0次/h3.2.3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应小于0.15mg/m33.2.4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传至主要房间的噪声级应小于46db(A)。

4 空调设计4.1 负荷计算4.1.1 在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建筑面积热指标法估算确定。

(1) 冬季采暖负荷指标为:单层住宅80~105W/m2多层及高层住宅45~70W/m2(2) 夏季空调负荷指标为:80~90W/m2 ,在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分项简化计算,分项内容包括围护结构、人员、设备、灯光、食物和新风,其中围护结构负荷可按经验指标估算,也可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表5.0.5中的限值套用;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均应对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并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 2001版)中5.2.13条规定。

4.1.2 每个房间的空调末端设备选择时,必须考虑邻室不空调时的内隔断形成的负荷。

4.1.3 在选择冷热源时,总冷热负荷不应包括内隔断形成的冷热负荷。

4.1.4 在一般情况下,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空调冷负荷均大于冬季热负荷。

因此,冬季热负荷可采用夏季冷负荷乘上经验系数而定,经验系数一般以0.5~0.7选取。

4.2 系统设计4.2.1 每个住户必须单独系统,独立计量,独立控制。

4.2.2 家庭中央空调系统必须设有新风。

新风量为1次/h换气。

4.2.3 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变频或具有节能效果的变容量控制的空调系统,变频设备产生的高次谐波强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4 采用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4.2.4.1 同一系统中,需同时供冷和供热时,应选择带有热回收的多联机空调系统。

4.2.4.2 制冷剂管道另件配置,系统控制设备的选择,系统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均应符合厂家的技术要求。

4.2.4.3 在有强裂振动的房屋和有地震地区的住宅不宜采用分体多联机空调系统,当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必须将系统安装牢固和采取可靠的防振措施。

当制冷剂管道穿变形缝时必须设伸缩装置。

4.2.4.4 设计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遵循我院编制的暖通设计统一技术要求《一拖多空调系统设计》(2002年总工办)的规定。

4.2.4.5 当制冷剂采用R410A时,其管壁厚度应按产品要求,适当加厚。

4.2.4.6 新风系统宜采用铝合金的显热回收的新风换气机。

4.2.5 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4.2.5.1 适用于大中型住宅小区,高层公寓和大型别墅区。

4.2.5.1.1 选择机组时应对设计状况(包括干湿球温度和进出水温度)的制冷量和制热量进行修正。

4.2.5.1.2 根据冷负荷和冷却水温差(5℃)计算确定水源热泵系统的循环水量,并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同时使用系数一般可按下列情况选取:1、系统循环水量小于13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92、系统循环水量为13~19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853、系统循环水量大于19l/s时,同时使用系数取0.65~0.74.2.5.2 水源的水温应在13~35℃之间,水量应满足空调负荷的需要。

水质应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4.2.5.3 当采用地下水时,必须遵循当地政府允许,并要注意回灌,保护地下水水质不被污染。

4.2.5.4 当采用江河湖海之水时,必须对水质进行处理,保证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运行安全。

4.2.5.5 水源热泵机组应加强防振,隔声处理,对于隔声要求较高的房间应选用分体式水源热泵机组。

以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的有关规定。

4.2.5.6 新风系统宜采用铝合金显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4.2.5.7 对于水环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冷却塔宜选用闭式冷却塔或开式冷却塔加板式热交换器和水过滤器。

4.2.5.8 系统辅助加热设备宜优先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城市热网供热,冷却塔应选用阻燃型冷却塔,冷却塔应布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烟囱,避免飘水和噪声污染环境。

当太阳能加热不够时,宜采用锅炉加热或电加热,并配有适当的自动控制,当水温≤14℃时,即启动电加热或锅炉加热,以节约运行开支。

4.2.5.9 循环水泵选择应根据系统水力计算决定,对于大中型系统应设备用泵,小系统可以不设备用泵。

4.2.5.10 水管系统宜按同程设置,当采用异程系统时,各支管路应设流量平衡阀。

干管水流速宜≤1.2m/s,支管水流速宜为0.6m/s左右。

水管系统应有≥0.3%的坡度。

最高处设排气最低处设泄水装置,室内水管不做保温。

封闭水系统应设膨胀水箱。

4.2.5.11 当室内需设风管时,风管宜选用覆面为铝箔的复合玻纤风管,管内风速2~4m/s为宜,送回风口风速宜控制在0.8~1.6m/s4.2.6 采用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和风机盘管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6.1 风冷热泵的制冷效率应大于2.8。

4.2.6.2 风冷热泵机组必须振动小,噪音低,并要注意减振和隔声,尽可能远离卧室。

4.2.6.3 风冷热泵机组宜自带水泵。

4.2.6.4 风冷热泵机组应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当设在室内或阳台时,排风口应增设弯管罩,以使排风和进风不致短路,并要求产品能有50Pa~100Pa的排风余压。

4.2.6.5 风冷热泵的供电宜用220V,50HZ。

4.2.6.6 室内机选择要密切配合装饰工程,并满足室内合理的气流组织,避免强烈的吹风感,并要注意选择低噪声的风机盘管。

当选用带风管的风机盘管时,应注意室内净空的要求并满足室内良好的气流组织,风管内风速2~4m/s为宜,风管宜采用覆面为铝箔玻纤复合风管,送风口风速控制在0.8~1.6m/s之间。

4.2.6.7 室内水管及凝水管必须保证不漏,不渗,不结露滴水,做好保温,保温材料宜用橡塑泡沫塑料(难燃B1级),管道穿墙穿楼板必须按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

4.2.6.8 新风系统宜选用铝合金显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4.2.7 采用分体式风管机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4.2.7.1 要选用低噪声空调设备,并注意做好防振隔声,消音措施。

4.2.7.2 在建筑净空允许的条件下,宜设双风道系统,当净空不高,选用双风道有困难时,应注意回风畅通,尽可能按上送上回的通风方式布置。

4.2.7.3 空调系统不宜太大,一个风管机管3~4房间较合适。

4.2.7.4 风管采用复合玻纤风管为宜,风管内风送不宜太大,控制在2~4m/s为宜,风口风速控制在0.8~1.6m/s为宜。

〉4m的高大厅室,顶送风口风速需验算射流状况。

4.2.7.5 新风量应满足1~1.5次换气要求。

4.3 空气处理与分布4.3.1 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

4.3.2 室内空气分布宜采用上送上回方式,当采用侧送时,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的同一侧下方。

人应处在气流的回流中,室内气流布置应均匀,避免死角。

4.3.3 空调的夏季送风温差不宜大于10℃4.3.4 房间空调空气循环次数不宜小于5次/h。

4.3.5 送风口风速应根据送风射程,送风方式、风口类型,安装高度,室内允许噪声和风速标准等因素确定。

对有消声要求的场所风速按下表选取:表4.3.5风速选择表(m/s)室内允许噪声DB(A)主风管内风速支风管风速出风口风速(散流器后)25~35 ≤2≤1.6≤0.8≤40≤3≤2.4≤1.2≤45≤4≤3.2≤1.6≤50≤5≤4≤2≤55≤6≤4.8≤2.4≤60≤7≤5.6≤2.84.3.6 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期逗留地点,可采用集中回风或走道回风,但断面风速,不应大于0.5m/s。

表4.3.6回风口风速选择表回风口位置吸风速度m/s房间上部4~5房间下部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方3~4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方1.5~2.0用于走廊回风时1.0~1.55设备、管道与布置5.1 一般规定5.1.1 设备及管道材料的选择与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条例和当地地方标准的规定。

5.2 设备材料选择5.2.1 优先选用环保、节能空调产品5.2.2 风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当采用复合材料风管时,其覆面材料应为难燃B1级。

且对人体无害的材料。

5.2.3 矩形风管的宽高比不宜大于4:1。

5.2.4 冷凝水管宜采用U-PVC塑料管。

5.3 设备管道布置5.3.1 家庭中央空调的外机必须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严禁采用钢支架和膨胀螺栓挂装在墙上。

5.3.2 对靠近道路的建筑物安装的空调外机,其托板底面距地高度不得低于2.5m。

5.3.3 室外机的出风口严禁朝向邻方的门窗,其安装位置距相邻方卧室门窗不得小于下列水平距离。

1、外机装机容量≤2KW的为3m。

2、外机装机容量≤5KW的为4m。

3、外机装机容量≤10KW的为5m。

4、外机装机容量≤30KW的为6m。

5.3.4 外墙面上的空调冷凝水管应有组织排放。

5.3.5 冷凝水水平管应〉0.5%的顺坡。

5.3.6 空调冷凝水管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

当凝水盘处于机组负压区时,凝水口接管处必须设置存水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