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4课《古人谈读书》 类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古人谈读书(两则)》,按要求作答。

古人谈读书(两则)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

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

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 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

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2)限制、阻碍。

()(3)自求上进。

()(4)形容整个儿。

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2)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3.读画线句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什么?4.这两位名人的话各表达了怎样的读书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吧。

彭端淑:袁枚:参考答案:1.(1)恃(2)限(3)自力(4)囫囵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 古人谈读书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一 课时《 古人谈读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及答案这九个方面展 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在教学 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 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 进行积累。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 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二、我会认组词: 识:zhì(附识、心存目识、默而识之) 矣:yǐ(足矣、心既到矣、悔之晚矣)
三、多音字: 为:wéi(认为)wèi(为何) 好:hào(爱好)hǎo(好人) 识:zhì(附识)shí(识别)
2.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是古代用来写文章的一种文体,将日常说话的意思用简短的文字表现出来, 意思比较丰富。
现代文是将日常我们说的话直接记录下来,直白干净,意思明确简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同步习题基础题一、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粗体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

2.心不在此,,,却,,记亦。

3.有志则;有识则,,如,如,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四、重点段落学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对号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自己读书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题五、课外阅读练习(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2019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阅读答案

2019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阅读答案

2019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阅读答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

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song 决
2.B
3.示例:学习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有恒心。

而恒心是成功的基础,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道理。

从今以后,我一点要勤奋读书,又恒心,有毅力,不半途而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展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拓
展阅读题及答案
无法判断,因为没有提供下列词语。

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这首诗主要是告诫人们在读书时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要认真琢磨,消化吸收,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思考如何应用于生活中。

3.这首诗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涵泳工夫兴味长”,这句话让我感觉到读书需要耐心和时间,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读书的乐趣和收获。

切身须要急思量”,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读书的目的,不仅
要研究知识,更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和提高自己。

4.你觉得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读书需要耐心和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读书不仅是为了研究知识,更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和提高自己。

这对我今后的研究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019新版)部(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2019新版)部(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孔氏,名丘,字,春秋末期人(今山东),祖籍栗邑(今河南)。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倡导仁、义、礼、、信,是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

祖籍(今),出生于(今属)。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亲传弟子而享祀,位列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论语》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前期成书。

主要及其弟子的,较为地反映了的,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与《诗经》等“五经”,总称“”。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019部编)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2019部编)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孔氏,名丘,字,春秋末期人(今山东),祖籍栗邑(今河南)。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倡导仁、义、礼、、信,是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

祖籍(今),出生于(今属)。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亲传弟子而享祀,位列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论语》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前期成书。

主要及其弟子的,较为地反映了的,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与《诗经》等“五经”,总称“”。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部编语文语文五年级上册 25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语文五年级上册 25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语文五年级上册 25 古人谈读书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雕像(课外阅读)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大桥竣工后,企业家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请他塑一尊人物石雕立在桥边。

企业家说:照片我没有,但请您听听这个故事——20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山洪暴发,天昏地暗。

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躲在河边一棵孤柳下浑身湿透,惊恐地盯着面前咆哮的河水。

突然,少年听到一声声呼唤:狗子——狗子——少年隐约看见河对岸母亲顶着一块儿塑料布艰难地走来了,可河上的小木桥早被洪水冲走了。

母亲也看见了儿子,来不及挽起裤腿便踏进湍急的河里。

突然,一股更猛的洪水奔涌过来,母亲一闪不见了。

少年急了,跟着洪水往下游跑。

良久,母亲又被洪水托了起来。

娘!娘——少年哭喊道。

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狗子——饭在灶膛里……热着——有20块钱在床上的棉絮里……母亲话音未落就被洪水卷走了。

后来少年辍_______(chuò zhuì)学了。

少年用母亲积攒下的分分角角到镇上做生意,一直到今天。

企业家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_______(yān yè)了,他说:“您知道,那少年是我,我要给母亲塑一尊雕像。

”那一夜雕塑家失眠了,那场景总缠绕在脑子里。

雕塑家开始了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雕刻。

雕像揭幕_______(mù mò)的那一天,当这位农民企业家亲手掀起雕像上的红绸时,他惊呆了,久久不语——风雨中,一位头发凌乱的母亲顶着一块儿雨布,佝偻着腰,神情焦急..............................地呼唤着.......................……..母亲的背后,映衬着彩虹一样的跨河大桥。

企业家紧紧抓起雕塑家的手:“谢谢您!谢谢您!”企业家的声带颤_______(chàn zhàn)动着,眼睛闪着泪光。

(最新部编)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最新部编)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孔氏,名丘,字,春秋末期人(今山东),祖籍栗邑(今河南)。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倡导仁、义、礼、、信,是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

祖籍(今),出生于(今属)。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亲传弟子而享祀,位列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论语》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前期成书。

主要及其弟子的,较为地反映了的,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与《诗经》等“五经”,总称“”。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文后思考题解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文后思考题解答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文后思考题解答25古人谈读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朗读节奏划分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岂不到乎?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参考答案: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文:一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译文: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文:(三)真正的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则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 课后作业-25《古人谈读书》(含答案)人教版部编

五年级上册语文 课后作业-25《古人谈读书》(含答案)人教版部编

课后作业-《古人谈读书》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经典sòng dú()活动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吸引了许多家长前来观看。

2.一个人有了xiū chǐ()心,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会于心不安。

3.做事贵在chí zhī yǐ héng(),三天打鱼,两天画网,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4.教室里安静极了,张明透过门缝kuī jiàn()几个同学正在给老师准备生日礼物。

二、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晦悔梅悔1.老师对我们的教,真似暮鼓晨钟,发人深省啊!2.这篇文章滥用典故,有些句子读起来有涩之感。

3.他不听劝告,结果上当受骗,如今后莫及。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花扑鼻香。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好:耻:句子意思: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厌:诲:句子意思:3.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句子意思: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断:下流:句子意思: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是知也。

2.心不在此,则,,,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朱熹认为,读书需要到,到,到。

其中最重要的是到。

正所谓“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曾国潘指出,士人读书要具备三个要点,即有,有有,这三者缺一不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练习。

劝学诗[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①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

当天夜晚11点到第二天凌展1点为三更。

②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③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④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同是谈读书,这首诗与课文中的语段在论述的角度上有何不同?试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一、1.诵读 2.羞耻 3.持之以恒 4.窥见二、1.诲 2.晦 3.悔 4.梅三、1.勤勉喜好以……为耻勤勉并且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019新版)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2019新版)部(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古人谈读书教案及一课一练含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

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

【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9.28―公元前479.4.11):,孔氏,名丘,字,春秋末期人(今山东),祖籍栗邑(今河南)。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倡导仁、义、礼、、信,是创始人。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

祖籍(今),出生于(今属)。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亲传弟子而享祀,位列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论语》由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前期成书。

主要及其弟子的,较为地反映了的,是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与《诗经》等“五经”,总称“”。

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我们在sòng dú()诗书的时候,要有héng xīn(),要有毅力,二者quē yī bù kě()。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并解释整个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类文阅读】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试题(含答案、解析)

【类文阅读】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人谈读书》试题(含答案、解析)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与手就会积极配合好。这个句子用反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故选B不正确。
【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方法技巧:道理=译文+情感、品质、精神、特点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漫浪: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
2.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
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后一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C.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③:“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④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⑥?”平公曰:“善哉!”
结合文章“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知,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心到、眼到、口到。
3.本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八单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八单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25课《古人谈读书》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

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B、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C、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下等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率。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我受益匪浅。

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

采用“三到”读书法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第26课《忆读书》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后作业及答案1.比一比,组词语悔()谐()诵()缺()诵()皆()涌()缸()2.下列词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称谓(chēng wèi)B.羞耻(xiū chǐ)C.窥探(kuī tàn)D.岂不(qí bú)3.下列句中的“下流”与“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下流”的意思相同的是()。

A.此地位居长江下流,水势不可阻挡。

B.他居然连这种下流的话都说得出来,真是个无耻之徒。

C.这次比赛中,最下流的作品都比往年的作品质量要好。

D.这种行径只能说明他们的卑鄙和下流。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5.佳佳读书方法不对,记不住内容,她的哥哥可以用下面()来提醒她;兰兰读书总是不用心,往往半途而废,你可以用下面()来劝说她。

A.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代的。

(2)解释下列字词盖:恒:自足:(3)作者认为读书有三者缺一不可,一者是,缺之则;二者是,缺之则;三者是,缺之则。

(4)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方法?他们怎么说的?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示例:后悔和谐朗诵缺少教诲皆大欢喜汹涌水缸2.D3.C4.(1)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2)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已经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统编(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 第8单元 古人谈读书 同步练习(有解析)

统编(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 第8单元 古人谈读书 同步练习(有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毫无新意,读起来索然无味....。

B.我如饥似渴....地吃起来。

C.他从小就在外闯荡,所以对于人情世故....很是练达。

D.我忍不住拿起一本《三国演义》,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明白。

2.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如此想想,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他们那个时代,才有几本书好看?①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

①汗牛充栋的书简,加起来只怕不过一片光碟的内容。

①于是在脑海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在读几十本书之后,他们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①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那样伟大的思想家?A.①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①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的“识”是什么意思?()A.知识B.认识C.识别D.记住,这里读zhì4.[搭配]下列词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开辟空地制定公约气候温顺摆放搭石B.保持平衡保留意见保管物品保护实力C.召集大臣召开会议召唤亲人召见下属D.饱览胜景饱读诗书饱含美食饱尝艰苦5.“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应放入()处。

苏轼年少时,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① 其父苏洵看见后,却担心他小小年纪狂妄自大,自满不前。

① 于是,苏洵把对联改了一下: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① 苏轼见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更加发奋读书,① 终于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A.①处B.①处C.①处D.①处二、填空题6.多音字组词识zhì( )shí( )7.词语积累运用。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这句话中“热闹非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含有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8.根据句前的提示语,将句子补充完整。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读好句子,有助于理解意思,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2]古今字义有不同。

“尝”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急”在本文中指__________。

[3]朱熹通过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4]读书“三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特别强调____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__________。

[5]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出了读书的感想,成语“源头活水”就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凝缩而来的。

2. 课内阅读。

梁国________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________,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________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从“为设果,果有杨梅”中可以看出()A.杨氏之子非常喜欢吃杨梅B.杨氏之子是一个非常懂礼貌的孩子[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杨氏之子能一下子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展现了自己的霸道。

B.以“孔雀”为名来反问孔君平,这样可以贬低孔君平的身份。

C.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4]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4 古人谈读书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兴味:兴趣,趣味。

B.未晓:天还没亮。

C.思量:思考,考虑。

2.“切”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密合,贴近;②紧急;③切实,实在,着实。

“读书切戒在慌忙”中的“切”意思是();“切身须要急思量”中的“切”意思是()。

3.我们有时读书不要急躁,而要反复咀嚼、品味,这样才能体会出无穷的兴趣与意味来。

表达这个意思的诗句是:“,。


4.诗人认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而与自己的内容则一定要细读深思。

5.关于读书,我们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请写出你积累的两句。

【参考答案】
1.B
2. ③①
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4.暂且放过去切身相关
5.示例: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人谈读书(两则)
聪与敏①,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②,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清] 彭端淑“破”与“有神”三字③,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

盖④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⑤也。

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⑥。

—— [清] 袁枚
(选自《小学古诗文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①聪与敏:聪明和敏捷。

②昏与庸:迟钝和平庸。

③“破”“有神”出自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盖:句首语气词,含有推论的意味。

⑤糟粕:酒糟、豆渣之类粗劣的东西。

这里比喻书中无用或不好的东西。

⑥痰瘤:一种疾病,多因痰瘀积聚而成。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汉字或词语。

(1)依靠、凭借。

()
(2)限制、阻碍。

()
(3)自求上进。

()
(4)形容整个儿。

这里有不仔细咀嚼、消化的意思。

()
2.把下列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1)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不学者,自败者也。

(2)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3.读画线句子,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4.这两位名人的话各表达了怎样的读书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吧。

彭端淑:
袁枚:
【参考答案】
1.(1)恃(2)限(3)自力(4)囫囵
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

【参考答案】
1.(1)恃(2)限(3)自力(4)囫囵
2.(1)聪明和敏捷,可以依靠也不可以依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去学习,是自己败坏自己的人。

(2)读烂了书卷,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是整个儿吞下去,采纳它的糟粕。

3.示例: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时,不要死学,而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和升华。

4.示例:彭端淑的观点是人的智力有高下之分,但智力不是学习好坏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去力求上进。

袁枚的观点是读书时应汲取精华,扬弃糟粕,这正是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精髓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