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教案(之三十五)——哈姆莱特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 学习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认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3. 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4. 作品的主题思想5. 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内涵、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深入理解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知识,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剧情梗概与主要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艺术手法与修辞技巧,案例分析。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时的深度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七、课后作业2. 选择一个片段,详细分析其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并结合角色心理进行解读。

3. 探讨《哈姆莱特》中的命运观念,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命运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原著《哈姆莱特》文本。

2. 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包括对哈姆莱特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分析。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主题:《哈姆莱特》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与主题;
2. 掌握词汇,了解文化背景及历史背景;
3. 练习剧本分析以及阅读和讨论戏剧;
4. 发展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
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剧情和角色;
2. 通过课堂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
3. 运用教师引领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作者,并激发学生对剧本的探究兴趣。

第二步:剧本分析
1. 根据剧本主题,引导学生就作者在剧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分析剧本结构、情节、人物形象等,并说明它们与主题的关系;
3. 带领学生阅读剧本,理解其中词汇及文化背景,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第三步: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就以下问题进行探究:
1. 为什么哈姆雷特爱上了奥菲利亚?
2. 哈姆雷特为什么不早早揭示克劳狄斯的罪行?
3. 哈姆雷特最后的死亡是否符合他的人生观?
第四步:学生表达
1.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2. 学生自由表达对本剧的看法,并激发课堂上的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表达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可以采用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同时,也需要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考虑在内。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第一章: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作品背景1.1.1 《哈姆莱特》的作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

1.1.2 《哈姆莱特》创作于1606-1607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1.1.3 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寻求真相、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1.2.1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被誉为“戏剧之父”。

1.2.2 莎士比亚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以及2首长诗。

1.2.3 他的作品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剧情梗概2.1 丹麦国王克劳狄斯杀害了哥哥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哥哥的妻子格特鲁德。

2.2 哈姆莱特王子在大学得知父亲被杀真相,返回国内准备复仇。

2.3 哈姆莱特利用一出戏剧验证母亲的背叛,确信克劳狄斯的罪行。

2.4 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与好友霍拉旭、恋人奥菲莉亚等人物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纠葛。

2.5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哈姆莱特杀死克劳狄斯,但也在战斗中身亡。

第三章:主要人物3.1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勇敢、聪明、矛盾,为了复仇而痛苦挣扎。

3.2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阴险、狡诈,杀害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夺王位。

3.3 格特鲁德:克劳狄斯的皇后,哈姆莱特的母亲,对哈姆莱特的复仇产生矛盾心理。

3.4 霍拉旭:哈姆莱特的好友,忠诚、聪明,帮助哈姆莱特策划复仇。

3.5 奥菲莉亚:哈姆莱特的恋人,善良、天真,因哈姆莱特的复仇而陷入困境。

第四章:教学目标4.1 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4.2 掌握剧情梗概,理解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4.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五章:教学方法5.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剧情梗概和主要人物。

5.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3、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结构和戏剧冲突等方面。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其复仇行为的动机与意义。

(2)理解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2、难点(1)探讨作品中的悲剧根源和哲学思考。

(2)对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进行深入剖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梗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莱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讲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以及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影响。

3、情节梳理(1)请学生简述自己所了解的《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

(2)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清晰地梳理出故事的主要线索和重要情节。

4、人物分析(1)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让学生讨论哈姆莱特在面对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和叔父篡位等一系列变故时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和挣扎,探讨其性格中的矛盾性。

总结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优柔寡断、机智勇敢、正义善良等。

(2)分析其他重要人物如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波洛涅斯的世故圆滑、奥菲利娅的单纯善良等。

探讨这些人物与哈姆莱特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5、主题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哈姆莱特》的主题,如复仇、命运、人性、道德等。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主义思想。

6、艺术特色赏析(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如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深刻的独白等。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素材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素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哈姆莱特》,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人生、命运、正义等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了解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

2. 人物分析: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戏剧冲突:探讨作品中的内外部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冲突,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冲突等。

4. 主题思想:讨论作品对人性、命运、正义等方面的思考,如“生存还是毁灭”、“复仇与宽恕”等。

5. 艺术特色: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戏剧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探讨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命运、正义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戏剧冲突、人物性格等特点。

3. 鉴赏法:引导学生品味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了解作品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戏剧冲突。

3. 第三课时:探讨作品主题思想,欣赏艺术特色。

4. 第四课时:总结作品价值,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包括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与奥菲莉亚的爱情等。

3. 分析: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通过阅读节选部分,理解剧情梗概,把握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矛盾心理及其所处时代的意义。

4. 领会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邃的哲理。

5.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节选部分剧情梗概3. 主要人物关系4.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5. 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节选部分的剧情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以及对莎士比亚修辞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节选部分的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举例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节选部分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关系介绍。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讲解。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节选部分,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授课环节:a. 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b.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矛盾心理;c. 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举例进行分析;d.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了解程度。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剧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剧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历程,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亲情、友谊等众多主题。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 把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 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品魅力。

第二章:情节梳理2.1 剧本概述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重点情节解析1. 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他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2. 哈姆莱特装疯,以迷惑克劳狄斯;3. 奥菲莉亚的悲剧;4. 雷欧提斯的复仇;5. 哈姆莱特的复仇高潮。

2.3 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选段;2. 讨论重点情节中的冲突和人物心理。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哈姆莱特1. 性格特点:犹豫不决、敏感多疑、深沉思考;2. 人物分析:探讨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发展过程。

3.2 克劳狄斯1. 性格特点:狡诈、残忍、权力欲望强烈;2. 人物分析:分析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影响。

3.3 奥菲莉亚1. 性格特点:纯真、善良、柔弱;2. 人物分析:探讨奥菲莉亚在剧情中的作用。

3.4 其他人物分析剧本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复仇主题1. 分析哈姆莱特复仇的原因和过程;2. 探讨复仇主题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

4.2 人性的探讨1. 分析剧本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2. 探讨人性的善恶与命运的关系。

4.3 道德与权力1. 分析剧本中道德观念的冲突;2. 探讨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5.2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对剧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与鉴赏,评价其文学鉴赏能力。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题目:探究《哈姆莱特》中的悲剧主题及其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悲剧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悲剧元素;3. 探讨悲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发展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悲剧的定义和特点;2. 《哈姆莱特》中的悲剧元素;3.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发展。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悲剧的概念和特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可以提问:你们对悲剧有什么了解?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悲剧中常见的主题和情节吗?2. 学习《哈姆莱特》中的悲剧元素(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分析戏剧中常见的悲剧元素,例如:悲剧主题、悲剧冲突、悲剧性格等。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剧本过程中找出相关的片段和对话进行讨论。

3. 探讨悲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发展的影响(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悲剧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例如:主角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决和思考过度、克劳迪斯的阴谋与背叛、奥菲莉娅的痛苦与憔悴等。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行为,进一步理解悲剧的内涵。

4.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人物形象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对悲剧主题的贡献。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一起探讨悲剧的影响。

5.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分析和讨论的重点内容,强调悲剧对人物形象塑造和剧情发展的重要性。

并可以与学生探讨其他经典悲剧作品中的相似元素和主题。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阅读并分析其中的悲剧元素;2. 学生可以模仿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创作自己的一幕悲剧情节;3.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悲剧元素和主题。

教学评估:1. 学生通过课堂分析和讨论,能够理解悲剧的定义和特点;2. 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悲剧元素,例如悲剧主题、悲剧冲突等;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发展来理解悲剧的内涵;4.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拓展活动,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大学语文哈姆莱特教案

大学语文哈姆莱特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把握其人文主义精神和反封建意义。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探讨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3. 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及其悲剧命运。

2. 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

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成因。

2. 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引出《哈姆莱特》这部作品。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作者简介1. 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阐述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剧情概述1. 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剧情。

2. 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关系。

四、主题思想1. 阐述《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精神。

2. 分析反封建意义。

五、人物分析1.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2. 探讨哈姆莱特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品味诗化语言1. 分析《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 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是否有其自身性格的原因?2.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有较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1. 阅读原著,进一步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和人物。

2. 撰写一篇关于哈姆莱特悲剧命运成因的论文。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2)分析《哈姆莱特》节选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作品中的角色情感;(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关注人性、道德、伦理等问题;(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节选文本的基本情节及其内在联系;2.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3. 莎士比亚的创作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解读;2. 作品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问题;3. 莎士比亚语言的魅力及表现力。

1. 教材:《哈姆莱特》节选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等;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节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关系等;(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体会角色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意义。

6. 课后作业:(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提升道德素养。

3. 通过对剧本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剧本情节的解读4. 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分析哈姆莱特角色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性内涵。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心得,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介绍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角色的分析3. 第三课时:剧本情节的解读4. 第四课时:戏剧表演的基本技巧5. 第五课时:团队协作与角色分配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剧本解析:评估学生对哈姆莱特角色的理解深度和剧本情节的把握程度。

3. 戏剧表演:通过学生的戏剧表演,评价其在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进步。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哈姆莱特》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戏剧的魅力。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分配,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自由选择心仪的角色。

3. 分组进行剧本排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巧,如语言表达、情感传递等。

4. 开展“戏剧沙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

5. 邀请专业戏剧教师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表演指导。

七、教学难点与对策1. 难点:哈姆莱特角色的复杂性,难以理解其内心世界。

对策:通过深入分析剧本,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3)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主题;(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解读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悲剧情节所展现的人性冲突,提升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2)欣赏莎士比亚优美的语言,提升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作家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2)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霍拉旭、克劳狄斯等;(3)理解剧情发展,把握主要矛盾。

2. 第二幕:(1)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奥菲莉亚的纯真、脆弱等;(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如父与子、母与女、情人之间的关系;(3)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如独白、对白等。

3. 第三幕:(1)剖析剧情中的冲突,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权力斗争;(2)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如哈姆莱特对复仇的痛苦抉择;(3)关注女性角色的命运,如奥菲莉亚的悲剧。

4. 第四幕:(1)通过人物命运的转折,深入剖析剧本主题;(2)分析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如哈姆莱特的勇敢、智慧,克劳狄斯的狡诈等;(3)引导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

5. 第五幕:(1)总结全剧主题,强调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冲突;(2)对比分析人物命运,认识善恶、忠诚与背叛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2)戏剧语言的特点及欣赏;(3)剧本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犹豫、矛盾性格的深入剖析;(2)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解读;(3)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文中通过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 《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文中通过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哈姆莱特》片段,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中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莱特》所传达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哈姆莱特》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背景等。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创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人性、道德、权力等主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背景及人物介绍(1)介绍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介绍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2. 第二课时:情节梳理(1)概述作品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事件和冲突。

(2)分析作品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象征意义和主题。

3. 第三课时:人物分析(上)(1)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如犹豫不决、矛盾心理等。

(2)分析奥菲莉亚的角色定位,如纯洁、脆弱等。

4. 第四课时:人物分析(下)(1)分析克劳狄斯的阴谋和性格特点,如阴险、狡诈等。

(2)探讨作品中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第五课时: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探讨的主题,如人性、复仇、权力等。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悟。

三、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莱特》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论文、评论、影视作品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包括对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分析等。

3. 创作和表演:评估学生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如写作、戏剧表演等。

五、教学建议1. 建议学生在课前预习作品,了解作品背景和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大学语文_哈姆莱特教案

大学语文_哈姆莱特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

- 掌握《哈姆莱特》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剧本内容。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 增强对生命、死亡、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1. 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2. 《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斗争。

2. 把握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哈姆莱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剧本第一幕,了解剧情梗概。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奥菲莉娅等人物形象。

3. 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三、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阅读剧本第二幕,思考以下问题:- 哈姆莱特是如何一步步陷入疯狂状态的?- 奥菲莉娅的角色在剧中有何作用?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疯狂是否是真实的?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剧本第二幕,分析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斗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克劳狄斯和奥菲莉娅的心理状态。

3. 讨论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及其原因。

三、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阅读剧本第三幕,思考以下问题:- 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奥菲莉娅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第三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是否成功?二、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剧本第三幕,分析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及其结果。

哈姆雷特大学语文教案

哈姆雷特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背景、主题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哈姆雷特这一角色的心理变化和矛盾冲突。

2. 作品中关于人性、复仇和道德的探讨。

教学难点:1. 对哈姆雷特复杂心理的深入理解。

2. 对作品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哈姆雷特》剧本、相关背景资料、人物分析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哈姆雷特》剧本,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雷特》。

2. 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为何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哈姆雷特》剧本,注意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哈姆雷特为何犹豫不决,迟迟不采取行动?- 哈姆雷特对复仇的态度有何变化?-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感情有何特点?三、人物心理分析1. 教师讲解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分析其矛盾冲突的根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哈姆雷特心理变化的看法。

四、主题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如人性、复仇、道德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自对主题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哈姆雷特的心理变化和主题探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二、人物心理分析(续)1. 学生分享各自对哈姆雷特心理变化的看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学生讨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感情,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三、主题探讨(续)1. 学生分享各自对《哈姆雷特》主题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哈姆雷特》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哈姆雷特》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哈姆雷特》人物心理和主题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 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 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 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 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 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 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 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
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还有许多不同的阐释。 在19世纪之前,歌德、柯勒律治、屠格涅夫、叔 本华等著名作家和哲人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在20世纪,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原型批评、 新历史主义等文学理论,都被应用到哈姆莱特延 宕原因的阐述中,见解五花八门。哈姆莱特是说 不尽的。人们常说,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尤其是哈姆莱特的延宕,更是其 性格和思想发展的"斯芬克斯之谜",四百多年来, 众多的作家、学者纷纷就此发表意见,但没有最 后的结论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个文学形象具有丰 富的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主要人物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霍拉旭: 哈姆莱特的朋友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莉亚:波洛涅斯女儿
哈姆莱特心上人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儿子,奥菲利娅哥哥
国王:
哈姆莱特叔叔,克劳狄斯
王后: 哈姆雷特母亲
选文只出现四个人物: 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国王、波洛涅斯
老国王
(兄弟) 王后 新国王克劳狄斯
波洛涅斯
(前夫妻)(后夫妻)

再次,戏剧情节复杂多变,生动丰富, 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

复仇合乎天道正义,又有能力做到,在证实了克 劳狄斯是杀父凶手之后,哈姆莱特却不能果断行动, 一再错过复仇时机,一再犹豫延宕。第三幕第一场 中"生存还是毁灭"的那一段独白,就是表现哈姆莱 特延宕性格的经典。这是为什么?
由于这部作品是这样的高深莫测,以致对哈姆 莱特延宕之根本原因的解释纷繁迭出,形成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英国) 称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 有的世纪"。中国戏剧家曹禺赞叹他"是一位使人 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莎 士比亚戏剧是丰富的人生宝库,浩瀚的知识海洋,挖 掘不尽的思想金矿,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
代表作有: 历史剧:《亨利四(五、六、八)世》、《理 查三世》等。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第十二夜》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等。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说悲喜剧)以 及“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别林斯基
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
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哈
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
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美]克利夫顿·费迪曼《 一 生 的 读 书 计 划 》
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的报人 和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为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的一份 规模宏大的读书计划,这个读书计划内有举世公认的欧美 思想家与文学家的100册杰作,内容包括始于荷马,迄于 现代的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历史、传记、自传等。
在哈姆雷特身上成功地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文主义精神:(1)蔑视封建神权,大力赞美和宣扬人 的伟大、尊严、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哈姆雷特》 中就有一段对人的精彩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 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 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是多么像天使! 论了解是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人本主义者对人的伟大与神圣的歌 颂,对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本性的渴望和追 求。以伟大的人取代伟大的神,以人性取代神性;人 的地位从神的附庸变成为万物的灵长,这是较之于以 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强烈抨击揭露黑暗现实, 同时表现出对于理想生活的憧憬。
八、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是语言的大师,他吸收人民的语言、 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起来毫不刻板。
莎剧的艺术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 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 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 物自然地表现出来。
选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有:
首先,成功塑造哈姆莱特这一典型的人文 主义者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 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 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 理的社会造成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 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 情随之毁灭。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 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三、作品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 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1)哈姆莱特的性格有弱点。他是一个思考 型的人,不是一个行动家,往往审慎有余,果断不 足。
(2)还有就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克劳 狄斯能够动用国家机器对付他,而哈姆莱特基本 上孤身一人,他的朋友霍拉旭发挥的作用有限。 他受到民众的拥戴,却从没有想到利用他们的力 量。由于敌对力量过于强大,哈姆莱特不得不小 心应对,这造成了他的迟疑和延宕。
六、人物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 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形象。从《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 看到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感情非常丰 富的正直勇敢高尚的忧郁型的人文主义者,人类 许多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放出异彩, 人类的弱点有时也在他的身上体现。
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一个美丽、 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 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 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 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 这事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 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 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一、感知作者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 的艺术大师 。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 默无闻。1616年4月23日去 世,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 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 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 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 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 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 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 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力量和弱点的角度,对 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加以阐释,这条思路有着最大 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他在决定复仇的同时,正在经历严重的思想和精神 危机,而这一危机使他对复仇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了 怀疑;内在的思想矛盾反应在行动中,就是犹豫不决。 因为行动的延宕,哈姆莱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重整 乾坤"的历史使命也未能完成,从而成为一个悲剧性 人物。但哈姆莱特在延宕中,对社会现状有了真正 的把握,对人性有了深刻理解,思想产生了巨大飞越, 同时展现了代表正义的力量、思想的勇气和牺牲精 神,并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因而,这一形象具有重 要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社会批判意义。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 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 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 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君臣)
(阴 谋)
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 奥菲利娅
(情人)
(兄妹)
(比剑) 悲剧!
同归于尽
五、情节
《哈姆莱特》是一部五幕复仇悲剧。课文节 选部分是国王设计试探哈姆莱特疯狂原因并打算 送他去英国的部分,主要体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 矛盾与痛苦,以此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 主义理想与黑暗腐朽的现实政治之间的尖锐矛盾。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 《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 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 一。这些都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 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 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了这句谚语。虽 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 见一斑。
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 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要除 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 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 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 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 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 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 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 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 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 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 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 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七、主题理解——反封建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 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 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 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 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 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 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 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 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