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ct.2004
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5No.4
[收稿日期] 2004-04-09
[作者简介] 黄 献(1966—
),女,广西宾阳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语言学教研室讲师。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黄 献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
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字;词;联绵词
[中图分类号] H1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227(2004)04-0104-03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
符号,是书写单位,二者本不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古汉字更具尚形的特点,于是人们常用“形训”之法,即通过汉字的造字的结构去掌握字义,古汉语中单音词很多,掌握了字义往往就等于掌握了词义……实践证明,“形训”是行之有效的,遗憾的是,传统的训诂把形义统一的现象片面化、绝对化了,把字与词看作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样就导致从理论上抹杀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性质,而误以为字是直接表示概念的,造成字词不分,有的还导致了错误的实践。本文拟从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这个角度来谈汉字与词的关系。
一、关于“字”、“词”概念的有无
汉语到底有无“字”与“词”这两个概念?徐通锵在
《“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一文中认为汉语以“字”为结构本位,其突出的特点是“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一一对应的强制性和顽强的表义性。认为汉语是没有词这个概念的,词是印欧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是汉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单位,它与印欧系语言的‘词’不同,具有自己一系列特有的特点。这可以概括为:结构简明,语法功能模糊,表义性突出。‘字’的结构简单而明确,是一个以‘1’为基础的‘1×1=1’的层级体系,或者简单地说,它是表达一个概念(意义单位)的一个音节,形成‘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一一对应的结构格局。”[1]
笔者认为,古今大多数的学者还是认为汉语是有字、词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只不过在术语使用上产生过混淆。在上古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词,字与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等同的。因此,传统小学家基本上是字、词不分,在传统语言学中,在谈“字”的时候,常常指的
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词”(小学家们用“词”这个概念的时
候,指的是“虚词”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汉字与汉语单音词具有对应性,因此,小学家们的“字、词”不分,一般不会造成概念上的混淆。例如在训诂工作中,注释家们说某“字”有某义,人们都会明白实际上说的是某“词”有某义。
因为,字与词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汉字与汉语中的单音词虽然有普遍的对应性,但仍然能够将字与词的概念进行区分。文字是记录语词的符号,它的音义是从语言中承袭而来的,它的本体是字形,而词是语言单位,谈“词”应该从语言中的音义出发;“字”是记录符号,如果谈“字”,就应该以“形”为出发点,如是谈“音义”问题,完全可以直接称“词”,而不必称“字”。谈音义的时候称“词”,谈形体的时候称“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楚,完全不必造成概念的人为混淆。
二、古今训诂学家对联绵词的界定
联绵词自西周中后期在金文中就有记录,但把它们搜集整理起来,界定为词汇的一类,并赋予名称,以便和单音词、复合词相区别,却是很晚的事了。
宋代张有《复古编》下卷附辨证六门,其一为“联绵字”,收联绵字58个,辨正字体的正俗。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联绵词类聚在一起,冠以“联绵字”之名。明代杨慎编的《古音骈字》,朱谋玮的《骈雅》,方以智《通雅・释诂》中的“ 语”,清代程际盛的《骈字分笺》,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近人王国维的《联绵字谱》,符定一的《联绵字典》等,可算传统联绵字及其理论的代表。据以上所引,计有“联绵字”、“ 语”、“连语”、“骈字”等不同称谓。各家或有界说,或有论断,或无界说论断。
从前人关于联绵词的界说论断或搜集的词进行分析观察,传统的关于联绵词的观念和现代的认识是不同的,总的来看,张有的“联绵字”一开始提出,就包括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合成词内又有多种形式。到符定一的观念中,所有两个字联用而成为一个整体的,不论单纯词还是双音合成词都是联绵字,各家看法基本一致,这可称作传统的联绵字观。
现今界定联绵词为双音节单纯词,也称作单纯性双音词。这种看法代表了当今学术界大多数人的看法。具体地说,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是一个语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语素。凡是一个复音结构联用时的意义与这个复音结构
的两个字单独使用时的意义毫不相关;或者一个复音结构其中一个字单独使用的意义与这个复音结构联用时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另一个字不能单独使用;或者一个复音结构的两个字都不能单独使用,单独使用便各自无义,这三种情形的复音词便是联绵词。
当今联绵词的观念,是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词汇进行科学分类的结果,是以现代语言学观点,对传统联绵字观念的批判继承。
“联绵词”与“联绵字”、
“骈字”、
“ 语”、“连语”既然古今名实不同了,如果指称当今所谓的联绵词,就使用“联绵词”这个字样。
至于联绵词的范围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一)包括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叠字(又称重音、叠音);(二)包括双声、叠韵、叠字;(三)包括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四)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五)有的仅把联绵词限制在双声、叠韵的范围内将联绵词分为同声联绵词和异声联绵词两类。
其实,确定联绵词的范围,标准是双音词的单纯与否、两个音节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这是现代语言学的科学的尺度,一些非双声叠韵的双音词既然能够确定是一个语素,而不是两个语素,当然应当肯定为联绵词。
非双声叠韵的单纯词被看作联绵词,看法已趋于一致。关键是叠音词是不是联绵词。这要从联绵词的特点与叠音词的自身状况去考察。联绵词是单纯性的双音词,突出特点是有的拆开后两字皆无义,不能分开解释。有的拆开后的字义与联绵词义不相关.有一类叠音词之意义与其单字义绝然无关,此类性质当为单纯词。故笔者认同第一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现代音译词如“咖啡”、“沙发”也属联绵词,笔者认为虽都是借用汉字的音来表达一个意义,但这不符合我国传统联绵词“本无其字,以声托事”的假借字性质,故不应归为联绵词。
三、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
体现汉字和词的复杂对应关系
1.汉字与词在形音义上的关系
汉语的词没有形式上的标志,汉字与词之间便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一般认为,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表义单位,字是记录语词的符号。著名语言学家孙常叙先生研究了汉字的结构,提出了字是词的书写形式学说,他把字的构造与词的表达统一起来,认为汉字是写汉语词的。实际上,孙先生已经把词与字的关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说,词和字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词又是由音和义构成的,那么,音是词的听觉形式,字其实是词的视觉形式,两种形式和一项内容共同构成了词。词有音和义,文字有音、义和形,其中音和义来自语言的词。分析考察语词、语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中的词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表达了一定的意义内容,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音和义的结合体。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层面。义是内容层面,形和音是两个形式层面。形式是表层的要素,内容是底层的要素。文字是形音义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一个汉字,形音义关系是基本固定的,我们通常形音义并称。其实汉字的形音义不在一个平面上,内容是意义,处于底层,形式是语音和字形,处于表层。前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清代著名学者段
玉裁说:“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2]“圣人制字”之说不可信,但他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他已经认识到形音义并不处于同一个层面上,也已经意识到意义是内容,音和形都是为表现意义而产生的,而文字的本质是意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与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的表述是一致的:“如果不是按照一般习惯以‘书写的基本单位’当作字的定义,而是以‘语素或词符号’当作字的定义的话,只有‘达鲁花赤’这个整体才有资格称为假借字。”[3](P18)“在汉语里,单音节语素占绝对优势,一个汉字是为一个单音节语素而造的,这是汉字形成一个字念一个音节的局面的主要原因。”[3](P20)这些都表明他们的观念中“字”是以音形结合作为书写符号而区别于音义结合的“词”。联绵词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按理说只有语音形式与词义内容的自我规约性。但事实上,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联绵词都是以书面形式加以固定的,因而研究联绵词,又不得不考虑文字符号的因素。联绵词释义的不可分割性,书写符号的多样性,反映了文字与词的联系。
2.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古人总结出造字用字的6种方法,即“六书”,不论用哪种方法造的字,其字形都具有一种潜在的标示字义的作用,但联绵词是用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概念,紧密联绵成一个语素。而汉语单音词是一个字记录一个音节,也就是一个语素;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标示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是两个记音符号,其字形的标示作用与联绵词的词义无关。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分割的词。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条云:“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旨。”王筠《毛诗双声叠韵说》里也说:双声叠韵之字“皆合两字之声以成一事之意,故泥字则其义不伦,审音则会心非远。”王念孙《广雅疏证》“扬摧,都凡也”条下云:“大氐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也就是通过声音的相同或相近来探求词义,即“因声求义”。解释联绵词,应遵循“因声求义”的原则,切不可把两个音节割裂开来解释。
联绵词由音表义以及两个音节是一个语素的特点在人们尚不知或不明确时,用字义就是词义的观点解释联绵词,误释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汉书・高后纪》:“计犹豫,未有所决。”颜师古注:“犹,兽名也。《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且来害之,每豫上树,久之无人,然后敢下,须臾又上,如此非一。故不决者,称犹豫焉。一曰陇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王念孙指出:“犹豫双声字,犹《楚辞》之言‘夷犹’耳,非谓兽畏人而豫上树,亦非谓犬子豫在人前。师古之说,皆袭《颜氏家训》而误。”又如“玲珑”是以双声叠成的一个词,不可分析解释。《说文》却将此作为两个词解释。“玲,玉声也。从王,令声。”“珑,祷旱玉也。为龙文,从王,龙声”(俱见《说文・玉部》)。把“珑”释为有龙纹的祷旱的玉,完全是许慎的望文生义。在这一点上,段玉裁恪守许说,也跟着犯了错,他曲为之说:“龙为文也。《左传》昭公役公衍献龙辅于刘侯。正义引《说文》。”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杜预注:“龙辅,玉名。”孔颖达正义:“《周礼》使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
501
第4期黄 献: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