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本章复习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 教学设计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回顾与思考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知识以及图形的全等,对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本章的学习,学生通过大量的现实情景,从“相似”这个角度认识了图形的另一种关系,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直观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和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以及相似图形的知识,本章的内容较多,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对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体现研究图形问题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意识,加深对数学的人文价值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重点: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使知识成体系。
2、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处理图形问题的思维发展水平,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第一环节:知识框架内容:出示课件目的: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思维导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发展脉络与内在联系;对各知识点的简要回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效果:学生来展示、讲解,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家互相查漏补缺,形成知识体系。
要求每个学生在进行知识整理分析时,要把每个知识点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认真阅读与思考,真正理解每个知识内容的含义。
北师大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教案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第一课时 成比例线段学习目的:1、知道线段的比的概念。
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2、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
3、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
重点:线段的比与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一)阅读课本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一般地,如果选用 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为m,n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他们长度的比,即AB ∶CD=m:n,或写成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那么。
(1)在比或∶中,是 ,是 。
⑵两条线段的 要统一 。
⑶在同一单位下线段长度的比与选用的 无关。
⑷线段的比是一个没有 的数。
(二)比例尺1、在地图上或工程图纸上,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通常称为比例尺。
,nmCD AB =n m CD k AB k CDAB∙==或,2、比例尺为1:50000,意思为: 。
(三)成比例线段的概念1、一般地,在四条线段中,如果 等于 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
(举例说明)如:2、四条线段成比例,记作:其中a,d 叫比例外项,b,c 叫比例内项。
3、四条线段a,b,c,d 成比例,有顺序关系。
即a,b,c,d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c:d ;a,b, d,c 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a:b=d:c4、思考:a=12,b=8,c=6,d=4成比例吗?a=12,b=8,c=15,d=10呢?三、例题解析:例1、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AB= 250m ,画在一张地图上的距离A'B'=5cm,求该地图的比例尺。
例2: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30°,斜边AB =2。
求⑴,⑵ 四、巩固练习1、已知某一时刻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值为2:7,某天同一时刻测得一栋楼的影长为30米,则这栋楼的高度为多少?BC AB ABAC2、某地图上的比例尺为1:1000,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00米,则在地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为多少?3、已知线段a,d,b,c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4,b=5,c=10,求线段d的长。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相似三角形的综合应用复习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性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综合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测量教室中物体的高度。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2)在探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这些性质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3)在实际问题应用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2.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在应用判定方法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相似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在形状上完全相同,但大小可以不同。它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尤其在测量和绘图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相似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

.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2.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1.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导.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教具准备投影片两X第一X:(记作§.1 A)第二X:(记作§.1 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种,因此三对对应角相等,三对对应边成比例.那么,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Ⅱ.新课讲解1.做一做投影片(§.1 A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如图,图纸上的△ABC 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 ′B ′C ′,CD 和C ′D ′分别是它们的高. (1)B A AB '',C B BC '',C A AC''各等于多少? (2)△ABC 与△A ′B ′C ′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①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D C CD''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图①[生]解:(1)B A ''=C B ''=C A ''=4(2)△ABC ∽△A ′B ′C ′ ∵B A AB ''=C B BC ''=C A AC'' ∴△ABC ∽△A ′B ′C ′,且相似比为3∶4.(3)△BCD ∽△B ′C ′D ′.(△ADC ∽△A ′D ′C ′) ∵由△ABC ∽△A ′B ′C ′得 ∠B =∠B ′∵∠BCD =∠B ′C ′D ′∴△BCD ∽△B ′C ′D ′(同理△ADC ∽△A ′D ′C ′) (4)D C CD ''=43∵△BDC ∽△B ′D ′C ′ ∴D C CD ''= C B BC ''=432.议一议已知△ABC ∽△A ′B ′C ′,△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1)如果CD 和C ′D ′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DC CD''等于多少? (2)如果CD 和C ′D ′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D C CD''等于多少?如果CD 和C ′D ′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师]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写出过程.[生甲]从刚才的做一做中可知,若△ABC ∽△A ′B ′C ′、CD 、C ′D ′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D C CD ''=C B BC''=k . [生乙]如图②,△ABC ∽△A ′B ′C ′,CD 、C ′D ′分别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D C CD ''=C A AC''=k .图②∵△ABC ∽△A ′B ′C ′∴∠A =∠A ′,∠ACB =∠A ′C ′B ′∵CD 、C ′D ′分别是∠ACB 、∠A ′C ′B ′的角平分线. ∴∠ACD =∠A ′C ′D ′ ∴△ACD ∽△A ′C ′D ′ ∴D C CD ''=C A AC ''=k . [生丙]如图③中,CD 、C ′D ′分别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则D C CD ''=C A AC''=k .图③∵△ABC ∽△A ′B ′C ′ ∴∠A =∠A ′,C A AC ''=B A AB''=k . ∵CD 、C ′D ′分别是中线∴D A AD ''=B A AB''2121=B A AB ''=k . ∴△ACD ∽△A ′C ′D ′ ∴D C CD ''=C A AC''=k . 由此可知相似三角形还有以下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例题讲解 投影片(§.1 B )图④如图④所示,AD 是△ABC 的高,AD=h ,点R 在AC 边上,点S 在AB 边上,SR ⊥AD,垂足为E .当SR=21BC 时,求DE 的长,如果SR =31BC 呢?解:∵SR ⊥AD,BC ⊥AD, ∴SR ∥BC .∵∠ASR=∠B, ∠ARS=∠C,∴△ASR ∽△ABC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CSRAD AE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即BCSRAD DE AD =-.当SR=21BC 时,得,解得DE=21h 当SR=31BC 时,得31=-h DE h ,解得DE=32h Ⅲ.课堂练习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4∶5,那么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呢? (都是4∶5).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推导出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Ⅴ.课后作业 完成习题 Ⅵ.活动与探索图⑤如图⑤,AD ,A ′D ′分别是△ABC 和△A ′B ′C ′的角平分线,且B A AB ''=D B BD ''=D A AD '' 你认为△ABC ∽△A ′B ′C ′吗? 解:△ABC ∽△A ′B ′C ′成立.∵B A AB ''=D B BD ''=DA AD'' ∴△ABD ∽△A ′B ′D ′∴∠B =∠B ′,∠BAD =∠B ′A ′D ′ ∵∠BAC =2∠BAD ,∠B ′A ′C ′=2∠B ′A ′D ′ ∴∠BAC =∠B ′A ′C ′ ∴△ABC ∽△A ′B ′C ′ 板书设计§.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一、1.做一做 2.议一议 3.例题讲解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如图⑥,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图⑥(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 (2)若AD =9 cm,CD =6 cm,求BD . (3)若AB =25 cm,BC =15 cm,求BD . 解:(1)∵CD ⊥AB ∴∠ADC =∠BDC =∠ACB =90° 在△ADC 和△ACB 中 ∠ADC =∠ACB =90°∠A =∠A ∴△ADC ∽△ACB 同理可知,△CDB ∽△ACB ∴△ADC ∽△CDB所以图中有三对相似三角形. (2)∵△ACD ∽△CBD ∴BD CDCD AD =即BD669=∴BD =4 (cm ) (3)∵△CBD ∽△ABC ∴BCBDBA BC =. ∴152515BD=∴BD ==9 (cm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体会知识迁移、温故知新的好处.2.运用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关系的推导.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推导及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通过温故知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的知识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教具准备投影片两X第一X:(记作§.2 A)第二X:(记作§.2 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拿大小不同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我手中拿着两名同学的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板.请同学们观察其形状,并请两位同学来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分别是多少.然后告诉大家数据.(让学生把数据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回答下列问题.1.两三角形是否相似.2.两三角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分别是多少?它们与相似比的关系如何?与同伴交流. [生]因为两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对应角分别相等,所以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周长比与相似比相等,而面积比与相似比却不相等.[师]能不能找到面积比与相似比的量化关系呢?[生]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平方相等.[师]老师为你的重大发现感到骄傲.但这是特殊三角形,对一般三角形、多边形,我们发现的结论成立吗?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Ⅱ.新课讲解1.做一做在上图中,△ABC ∽△A ′B ′C ′,相似比为43. (1)请你写出图中所有成比例的线段.(2)△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是多少?你是怎么做的?(3)△ABC 的面积如何表示?△A ′B ′C ′的面积呢?△ABC 与△A ′B ′C ′的面积比是多少?与同伴交流.∴B A AB ''=C B BC ''=C A AC ''=D C CD ''=D B BD ''=D A AD ''=43. (2)43='''∆∆的周长的周长C B A ABC .∵B A AB ''=C B BC ''=C A AC ''=43. ∴C A C B B A ACBC AB l l C B A ABC ''+''+''++='''∆∆ =C A C B B A C A C B B A ''+''+''''+''+''434343 =43)(43=''+''+''''+''+''C A C B B A C A C B B A . (3)S △ABC =21AB ·C D. S △A ′B ′C ′=21A ′B ′·C ′D ′. ∴2)43(2121=''⋅''=''⋅''⋅='''∆∆D C CD B A AB D C B A CDAB S S C B A ABC .2.想一想如果△ABC ∽△A ′B ′C ′,相似比为k ,那么△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和面积比分别是多少? [生]由上可知若△ABC ∽△A ′B ′C ′,相似比为k ,那么△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为k ,面积比为k 2. 3.议一议投影片(§4.7.2 B ).如图,四边形A 1B 1C 1D 1∽四边形A 2B 2C 2D 2,相似比为k .(1)四边形A 1B 1C 1D 1与四边形A 2B 2C 2D 2的周长比是多少?(2)连接相应的对角线A 1C 1,A 2C 2,所得的△A 1B 1C 1与△A 2B 2C 2相似吗? △A 1C 1D 1与△A 2C 2D 2呢?如果相似,它们的相似各是多少?为什么?(3)设△A 1B 1C 1,△A 1C 1D 1,△A 2B 2C 2,△A 2C 2D 2的面积分别是,111C B A S ∆222222111,,D C A C B A D C A S S S ∆∆∆ 那么222111222111D C A D C A C B A C B A S S S S ∆∆∆∆=各是多少?(4)四边形A 1B 1C 1D 1与四边形A 2B 2C 2D 2的面积比是多少? 如果把四边形换成五边形,那么结论又如何呢?[生]解:(1)∵四边形A 1B 1C 1D 1∽四边形A 2B 2C 2D 2.相似比为k .(2)△A 1B 1C 1∽△A 2B 2C 2、△A 1C 1D 1∽△A 2C 2D 2,且相似比都为k . ∵四边形A 1B 1C 1D 1∽四边形A 2B 2C 2D 2 ∴2211221122112211D A DA D C D C CBC B B A B A ===∠D 1A 1B 1=∠D 2A 2B 2,∠B 1=∠B 2.∠B 1C 1D 1=∠B 2C 2D 2,∠D 1=∠D 2.在△A 1B 1C 1与△A 2B 2C 2中∵22112211C B C B B A B A =∠B 1=∠B 2. ∴△A 1B 1C 1∽△A 2B 2C 2.∴2211B A B A =k . 同理可知,△A 1C 1D 1∽△A 2C 2D 2,且相似比为k .(3)∵△A 1B 1C 1∽△A 2B 2C 2,△A 1C 1D 1∽△A 2C 2D 2.22222222222222)(k S S S S k D C A C B A D C A C B A =++∆∆∆∆照此方法,将四边形换成五边形,那么也有相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Ⅲ.随堂练习完成P110教材随堂练习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周长比都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Ⅴ.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新北师大版数学九上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整章教案

第三章 相似的图形 第1节 成比例线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学习线段的比的必要性,借助几何直观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
2、掌握比例的性质及其简单的应用。
3、通过现实情境、进一步发展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成比例线段的定义,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及运用,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的单位要统一。
教学过程:2个课时第一课时 比例线段一、导入新课在太阳下如何测旗杆的高度?给你一根标杆和皮尺。
(注意单位的统一)二、线段的比1、形状相同的图形2、什么叫两个数的比:如a ÷b 记作ba ; 3、两条线段的比: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即AB ∶CD=m ∶n ,或写成CD AB =nm,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两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
如果把n m 表示成比值k ,则CDAB=k 或AB=k ·CD 。
两条线段的比实际就是两个数的比。
4、例:P61,两个形状相同的五边形。
三、做一做:P611、分别计算线段的比。
你发现他们的比值相等吗?2、四条线段a,b,c,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dcb a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注意:已知a 、b 、c 、d 成比例,则只能按此顺序写成dcb a =。
例:已知1、3、2、x 成比例,求x 的值。
4、什么是比例内项与比例外项,什么是比例中项。
例:若b 是a 、c 的比例中项,则ac b cb===2c :b b :a b a 或或四、比例的基本性质 1、如果d c b a =,那么ad=bc ;反过来,如果ad=bc ,那么dcb a =。
(a 、b 、c 、d 都不等于0)2、比例内项之积等于比例外项之积。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

.1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2.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重点:准确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度. 难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请同学们都拿出文具盒中的三角板,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再与教师手中的木制三角板比较,观察这些三角形的关系,这是有全等的关系也有相似的关系.从全等与相似的类比,不难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二、 给出定义1. 从∠A=∠A,∠B=∠B,∠C=∠C,AB:A’B’=BC:B’C’=AC:A’C’ 可知△ABC∽ △A’B’C’.2. 板书定义.叫学生写在笔记本上.三、合作学习合探1 同学们观察我们的直角三角尺,直观上看它们是什么关系?到底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两个三角形能够相相似?合探2 与同伴合作,两个人分别画△ABC 和△A ′B ′C ′,使得∠A 和∠A ′都等于∠α,∠B 和∠B ′都等于∠β,此时,∠C 与∠C ′相等吗?三边的比C B BCC A AC B A AB '''''',,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改变∠α,∠β的大小,再试一试. 四、导入定理判定定理1: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定理的出现为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例:如图,D ,E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DE ∥BC ,AB =7,AD =5,DE =10,求BC 的长。
解:∵DE ∥BC ,∴∠ADE=∠B ,∠AED=∠C. ∴△ADE ∽△ABC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D AB =DE BC. ∴BC =AB ×DE AD = 7×105=14.五、学生练习1. 讨论教材随堂练习第1题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2.自己独立完成教材随堂练习第2题 六、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定理.4.2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2,3,和它们的应用. 教学重点 判定定理2和3 教学难点 判定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判定三角形相似目前有哪些方法?2.回忆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的证明的方法.二、新授 (一)导入新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AAS 和ASA 对应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判定定理1,那么SAS 和SSS 对应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命题是否正确,这就是本节研究的内容.(板书) (二) 做一做1. (1)画△ABC 与△A ′B ′C ′,使∠A =∠A ′,B A AB ''和C A AC''都等于给定的值k .设法比较 ∠B 与∠B ′的大小(或∠C 与∠C ′的大小)、△ABC 与△A ′B ′C ′相似吗? (2)改变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 画△ABC 与△A ′B ′C ′,使B A AB ''、C B BC ''和A C CA''都等于给定的值k . (1)设法比较∠A 与∠A ′的大小;(2)△ABC 与△A ′B ′C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改变k 值的大小,再试一试.判定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学习例1:如图,D ,E 分别是△ABC 的边AC ,AB 上的点,AE =1.5,AC =2,BC =3,且AD AB =34,求DE 的长.C解:∵AE =1.5,AC =2,∴AE AC =34,∵AD AB =34,∴AD AB =AE AC. 又∵∠EAD=∠CAB ,∴△ADE ∽△ABC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DE BC =AD AB =34. ∵BC =3,∴DE =34 BC =34×3=94.例2:如图,在△ABC 和△ADE 中,AB AD =BC DE =ACAE,∠BAD=20°,求∠CAE 的度数.解:∵AB AD =BC DE =ACAE,∴△ABC ∽△ADE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AC=∠DAE ,∴∠BAC -∠DAC =∠DAE -∠DAC , 即∠BAD=∠CAE . ∵∠BAD=20°, ∴∠CAE=20°.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两个判定定理,一定用时要注意它们使用的条件..3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黄金分割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知道黄金分割的定义. 2.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3.会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动手找到和制作黄金分割点和图形,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运用. 教学难点找黄金分割点和画黄金矩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一X 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生活中我们见到过许许多多的图形,形态各异,美观大方.那么这些漂亮的图形你能画出来吗?比如,右图是一个五角星图案,如何找点C 把AB 分成两段AC 和BC ,使得画出的图形匀称美观呢?本节课就研究这个问题. Ⅱ.讲授新课[师]在五角星图案中,大家用刻度尺分别度量线段AC 、BC 的长度,然后计算AB AC 、ACBC,它们的值相等吗? [生]相等. [师]所以ACBCAB AC =.一般地,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如果ACBCAB AC =,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golden section ),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ABAC≈0.618.2. 计算黄金比.解:由AC AB =BC AC,得∴AC 2=AB ·BC. 设AB =1,AC =x ,则BC =1- x. ∴x 2=1×(1-x ) ∴x 2+ x -1=0 解这个方程,得x 1=-1+√52或x 2=-1-√5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黄金比AC AB =√5-12≈0.618。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相似教学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相似教学案(新版)北师大版(总121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四章图形的相似1.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掌握比的性质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2.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4.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5.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轴上)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关系.7.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以及相似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研究与图形相似有关的问题中,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基于《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基础,本章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数形结合为基本方法,以合情推理能力与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生动的问题情境和丰富的数学活动中,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类比三角形全等,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了解图形的位似,体会多边形的顶点坐标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关系;会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节“成比例线段”、第2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科书从观察生活中的图案到观察几何图形,进而认识形状相同的图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形状相同的图形的不同之处,引出学习线段的比的必要性和线段的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图形引出成比例线段、比例的性质,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内容,从而为后面研究相似三角形做好准备.第3节“相似多边形”,教科书结合具体的形状相同的图形,明确对应角、对应边的概念,继而给出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概念,接着通过若干具体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相似多边形概念的理解.第4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根据相似多边形的定义,顺势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接着,类比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展现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明确给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另外,本节借助相似三角形,介绍了黄金分割、黄金比及其计算过程.考虑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是《标准》规定的选学内容,教科书在得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之后,设计了第5节“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单独成节,是为了方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灵活安排.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之后,设计了一节活动课,即第6节“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介绍了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量旗杆高度的几种方法.第7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以及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第8节“图形的位似”,介绍位似图形的概念,利用位似图形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研究多边形的顶点坐标分别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关系.【重点】1.成比例线段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3.相似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1.比例的性质.2.相似多边形的判定.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建议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本章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内容与研究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应关注“对应”关系的确定(对应边的关系、对应角的关系等),注重基本模型的识别与应用.2.应注重站在系统的高度,突显类比的方法,梳理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重视渗透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进一步把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互逆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3.注重数学思想的教学,关注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学会数学的思考,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关注数学教学的生活意义与模型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倡采用数学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用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1成比例线段2课时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课时3相似多边形1课时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课时*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1课时6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1课时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课时8图形的位似2课时1成比例线段3通过现实情境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性质.通过现实情境,进一步发展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通过有关比的计算,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重点】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以及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难点】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第课时1.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2.理解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通过生活情境理解相关概念.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认识.【重点】成比例线段的概念.4【难点】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教师准备】课堂教学用的投影图片.【学生准备】测量长度的直尺,放大镜等.导入一:出示如图所示的两面大小不同的国旗,让学生比较这两面国旗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以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国旗为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提出国旗中蕴含着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本节课内容.导入二:埃及法老阿美西斯想要测量金字塔的实际高度,可是没有一个埃及人能测出来.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对法老阿美西斯说:“我只需找一个特殊的时刻,就能测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在金字塔前竖立一根1 m长的木棒,他不断测量木棒的影长,当木棒的影子的长正好是1 m时,特殊时刻来了,如图所示,设金字塔的塔基宽为2b m,在塔外的影长为a m,落在塔内的影长恰为塔基宽的一半,这意味着金字塔的影长为a+b,因为木棒的高度与影长的比为1∶1,所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金字塔的高度与影长之比也应为1∶1,所以金字塔的高度为(a+b)m.[过渡语]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呢(1)学生测量两面国旗对角线的长度后,教师总结:描述两面国旗大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于两条线段的比来说明.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CD=m∶n,或写成.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表示成比值k,那么=k,或AB=k·CD.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如图所示,五边形ABCDE与五边形A'B'C'D'E'形状相同,AB=5 cm,A'B'=3 cm,AB∶A'B'=5∶3,就是线段AB和线段A'B'的比,这个比值刻画了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关系.5(2)问题思考:AB∶A'B'=5∶3,这时线段A'B'与线段AB的比是多少呢[知识拓展](1)求线段的比时,线段的长度单位要统一.(2)线段的比没有单位,所以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比有先后顺序,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二、成比例线段[过渡语]如果两个图形完全一样,只是大小不同,这两个图形上的对应线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思路一如图所示,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EFGH的顶点都在格点上.(1)AB,AD,EF,EH的长度分别是多少(2),,,的值相等吗【总结】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思考】上图中还有哪些线段是比例线段[知识拓展]在理解比例线段时,应注意三点:(1)比例线段是特指四条线段之间的关系,两条线段不能是比例线段,三条线段中的任意一条线段都不能重复使用时,三条线段也不能是比例线段,而五条或五条以上的线段中,只能判断其中的某四条线段能否是成比例线段.(2)成比例线段是有顺序的.即若a,b,c,d是成比例线段,则a∶b=c∶d,而不能写成a∶b=d∶c.(3)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我们再给出两个相关的定义:①比例的内项与外项:如果四条线段a ,b,c,d是比例线段,那么把线段b,c叫做比例内项,把线段a,d叫做比例外项.②第四比例项:如果四条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那么线段d叫做线段a,b,c的第四比例项.下列四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cm,6 cm,7 cm,8 cmcm,6 cm,2 cm,5 cmcm,4 cm,6 cm,8 cm6cm,8 cm,15 cm,10 cm〔解析〕∵≠,∴不是成比例线段,故选项A错误;∵≠,∴不是成比例线段,故选项B 错误;∵≠,∴不是成比例线段,故选项C错误;∵,∴是成比例线段,故选项D正确.故选D.思路二【活动1】建立比例线段的概念.【投影图片】如图所示,AB=50,BC=25,A'B'=20,B'C'=10,求证.证明:∵=2,=2,∴.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四条线段AB,BC,A'B',B'C'是成比例线段.(1)题目的已知中共有几条线段分别是哪几条(2)其中的线段AB,BC的比是多少线段A'B',B'C'的比是多少其中线段AB与BC的比与线段A'B'与B'C'的比有何关系(3)我们称AB,BC,A'B',B'C'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4)请同学们根据这个例子想一想,什么样的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5)学生叙述,教师板书比例线段的定义: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活动2】熟悉比例线段的概念.(1)定义告诉我们判定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的方法:(其中的一个比例式)⇒a,b,c,d四条线段成比例;(2)定义告诉我们若已知四条线段成比例,则一定有比例式:a,b,c,d四条线段成比例⇒(唯一的一个比例式).与比例线段有关的概念:(1)项、内项、外项、第四比例项.a,b,c,d叫做组成比例的项,b,c叫做比例内项,a,d叫做比例外项,d叫做a,b,c的第四比例项.(2)比例中项.若作为比例内项的是两条相同的线段,即或a∶b=b∶c,那么线段b叫做线段a,c的比例中项.三、探索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计算下列比例式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1);(2)∶3.通过计算,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7【教师活动】我们把上面成比例的四个数用字母表示,即,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后,分组交流探讨“如果,那么ad=bc”.【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学生此时是否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各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出现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说明其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1)等式两边同时乘bd.(2)设=k,则a=bk,c=dk,因此ad=(bk)d=b(dk)=bc.【教师活动】我们又如何把乘积的形式化成比例的形式【学生活动】学生共同回答“等式两边同时除以bd”.【教师活动】我们把以上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如果,那么ad=bc;如果ad=bc(a,b,c,d都不为0),那么.[设计意图]从特殊情况出发,使学生对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让学生以一般的形式探索和推导,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一步一步得出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想.【教师活动】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由推导出下列比例式吗(1);(2);(3);(4);(5);(6);(7).(教材例1)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a m,宽AD=1 m,按照如图所示的方式将它裁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出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那么a的值应当是多少解:根据题意可知,AB=a m,AE=a m,AD=1 m.由,得,即a2=1,∴a2=3.开平方,得a=(a=-舍去).【问题思考】如果换成,那么a的值应当是多少81.在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那么这四条线段a,b ,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在a∶b=c∶d中,a,d叫做比例,b,c叫做比例.如果四条线段a,b,c,d是成比例线段,那么线段d叫做线段a,b,c的.答案:c与d的比比例线段外项内项第四比例项2.如果选用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其中,线段AB,CD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和.答案:同一个长度单位前项后项3.如果,那么;如果ad=bc(a,b,c,d都不为0),那么.答案:ad=bc第1课时1.两条线段的比2.成比例线段3.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79页习题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79页习题的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线段的比就是指它们的长度之比B.只要两条线段的长度采用同一单位,那么两条线段的比与所采用的单位无关C.求两条线段的比,一定要用同一单位,如果单位不同,应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D.两条线段的比与两个数的比一样有正有负92.一根旗杆长6 m,在正午的阳光下,其影长为80 cm,则旗杆的长与它的影子的长度之比为()A. B. C. D.3.下列四组线段中,成比例的是()=3,b=6,c=2,d=5=1,b=,c=,d==4,b=8,c=5,d=10=2,b=,c=,d=24.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一条线段长度的,则这两条线段的比为.5.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且a=14 cm,b=16 cm,c=13 cm,则d=.【能力提升】6.下列各组线段中,能成比例的是(),6,7,9 ,5,6,8,6,9,18 ,2,3,47.已知线段a,b,c,d是比例线段,其中a=6 cm,b=4 cm,c=12 cm,求线段d的长.【拓展探究】8.已知三个数,a=1,b=2,c=,请你再添一个数d,使它们能构成比例式,写出这个比例式.(至少写两个)【答案与解析】4.或5.(解析:由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知,若四条线段成比例,则必有两条线段长度之积等于另两条线段长度之积,所以判断时只需看最小数与最大数之积是否等于另两数之积便可作出判断.如3×9≠6×7,2×8≠5×6,3×18=6×9,1×4≠2×3,故选C.)7.解:因为a,b,c,d是比例线段,所以a∶b=c∶d,即d==8,所以线段d的长为8 cm.8.解:如:d=2或,比例式为或.答案不唯一.本课时的知识要点是强调线段对应成比例,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在理解比例线段的基础上,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接着探讨了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理解比的意义和比例线段,是灵活运用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的前提.在知识的讲解和例题、习题的讲练过程中,都渗透着对这个问题的处理.10比例线段的比不是固定不变的.比例线段强调的是比例的大小,随着比的顺序的变化,比值也会随之变化,这一点在教学中没有特别地强调.这一点不强调,不利于学生今后理解图形的相似比.以国旗的长和宽为例,强调长和宽是一对比例线段,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以一面国旗来讲,这里强调的是长和宽的比.从两面国旗的角度看,小国旗和大国旗的长和宽是四条对应成比例的线段.随堂练习(教材第79页)1.提示:在地图上,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叫比例尺.如:用同一张洗出的不同尺寸的两张照片上对应线段的比相同,按照图纸严格建造的楼房的窗户的长与宽与图纸上相应的长与宽的比相同等.2.解:长线段∶短线段=5∶1.3.解:因为a,b,c,d是成比例线段,所以a∶b=c∶d,即3∶2=6∶d,所以d=4(cm).习题(教材第79页)1.解:因为在ΔABC中,∠B=90°,AB=BC=10 cm,所以AC=10 cm.因为ED=EF=12 cm,DF=8 cm,所以,.2.解:∵,∴.解得AD=.∴AD的长为 cm.3.解:由题意可知,∵AE=AB,∴,即AB2=2AD2,∴=2,∴,即原来矩形的长边与短边的比是∶1.关于成比例线段应注意以下两点:(1)线段的比是指两条线段长度之间的比的关系,而成比例线段是指四条线段长度之间的比的关系.(2)线段的比有顺序性,四条线段成比例也有顺序性.如是线段a,b,c,d成比例,而不是线段a,c,b,d成比例.通常成比例的四条线段a,b,c,d的单位应该一致,但有时为了计算方便,a,b的单位一致,c,d的单位一致也可以,为什么解:例如:a=30 cm,b=50 cm,c=3 m,d=5 m,我们可以把四条线段的长度单位都化成厘米,即a=30 cm,b=50 cm,c=300 cm,d=500 cm,则,,因此;我们也可以求出,,所以.第课时理解等比的性质.通过具体数字和证明领会等比性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重点】等比的性质.【难点】等比性质的变形及灵活运用.【教师准备】等比性质的推导过程和课堂小结的投影图片.【学生准备】复习比例线段和比例的性质.导入一:小明给小刚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数学中的许多定理都可以用生活中的常识来解释,请你利用一个生活常识来解释:若=…=(b+d+…+n≠0),则.”小刚想了想说:“若有含糖a kg的糖水b kg,含糖c kg的糖水d kg,含糖e kg的糖水f kg……它们的浓度相等,把这些糖水混合到一起后,浓度不变,表示方法为:.”小刚所举的例子有什么数学根据呢导入二:如图所示,已知=2,你能求出的值吗[过渡语]你能计算出导入二问题的结果吗【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后,分组交流探讨.【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学生此时是否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各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出现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说明其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因为=2,所以AB=2EF,BC=2FG,CD=2GH,DA=2HE.所以=2.【猜想】用数字验证:,,故成立.【教师活动】用数字验证的结论可靠吗【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后,分组交流探讨.【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学生此时是否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各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出现的解决方案,由学生说明其理由.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设=…==k,∴a=bk,c=dk,…,m=nk.∴=k=.【结论】等比性质:如果=…=(b+d+…+n≠0),那么.(教材例2)在ΔABC与ΔDEF中,已知,且ΔABC的周长为18 cm,求ΔDEF的周长.解:∵,∴.∴4(AB+BC+CA)=3(DE+EF+FD),即DE+EF+FD=(AB+BC+CA).又∵ΔABC的周长为18 cm,即AB+BC+CA=18 cm,∴DE+EF+FD=(AB+BC+CA)=×18=24(cm),即ΔDEF的周长为24 cm.【思考】(1)吗(2)吗(3)如果AB+BC=10 cm,DE+EF等于多少[设计意图]学到的知识要会应用升华,通过学生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等比性质来求值和说理的方法;通过归纳学生的各种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知识拓展](1)将比例式转化为乘积式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比例式的四个字母中任意两个字母的乘积都等于另外两个字母的乘积,这个规律是:比例的外项乘积等于内项乘积.(2)用等比性质时,要注意b+d+…+n≠0这个条件.(3)比例的其他性质:合比性质:如果,那么.更比性质:如果,那么或.反比性质:如果,那么.1.已知2a=3b,则=.答案:2.若3x-5y=0,则=.答案:3.若(b+d≠0),则的值为.答案:4.已知,则=.答案:5.在ΔABC和ΔADE中,,且ΔABC的周长为36 cm,则ΔADE的周长为.答案:21 cm第2课时1.等比性质2.等比性质的证明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81页习题的1,2题.【选做题】教材第81页习题的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已知,那么下列等式中不一定正确的是()=5b B.+b=7 D.2.若,则等于()A. B. C. D.3.若,则的值是()A. B. C. D.4.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的比为a∶b=1∶2,斜边长为4 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cm2 cm2 cm2 cm25.若2x-5y=0,则y∶x=,=.6.已知,b+d+f=50,那么a+c+e=.7.如果,那么=.【能力提升】8.如果成立,那么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A. B.C. D.9.若,则=.10.若,则=.11.已知,求.【拓展探究】12.设a,b,c是ΔABC的三条边,且,判断ΔABC为何种三角形,并说明理由.【答案与解析】∶57.9.11.解法1:由,得,,所以,即=9.解法2:设=k,则x=2k,y=3k,z=4k,显然k≠0,否则x=y=z=0,分式无意义.所以=9.12.解:ΔABC为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设a,b,c是ΔABC的三条边,∴a+b+c≠0.∵,∴=0,∴a=b=c,∴ΔABC为等边三角形.等比的性质及其变形是本课时的知识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必须让学生领会等比性质的推导过程.在推导等比性质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和推导等比性质,加上老师恰到好处的提示和点拨,使学生深刻领会等比性质的推导过程.等比性质的变形是在课堂练习和习题当中体现的内容,是学生课后探究尝试的内容,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过早地交代和涉及了相关的知识,加大了本课时的课时容量,也会给学生造成知识掌握上的困难.在引导学生探究等比性质的时候,应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选择具体的数字或者任意的线段长度进行尝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最终探索等比性质的一般形式,并适时强调等比性质成立的条件.随堂练习(教材第80页)解:由于(b+d≠0),因此根据等比性质得.习题(教材第81页)1.解:由于且b+d+f≠0,因此根据等比性质得.2.解:AB=2,DE=,BC=2,DC=,AC=2,EC=.CΔABC∶CΔEDC=(2+2+2)∶()=2∶1.3.解:正确.设=k,则a=bk,c=dk,所以=k+1,=k+1,所以.同理,.(1)有关比例的证明题.已知,求证.〔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比例的证明题,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证明.证明:因为,所以a(c-b)=b(a-c),即ac-ab=ab-bc,所以ac+bc=2ab,两边同时除以abc,得.[解题策略]解此题时,要注意a≠0,b≠0,c≠0这个隐含条件,所以在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abc.(2)用代换思想解比例问题.若c≠0,3a=5b+2c,a+b=4c,求a∶b∶c.〔解析〕上面两个等式可看成方程,两个方程中有三个未知数,无法直接求解,应把其中一个字母看成已知数,用含有这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两个字母.解:由题意得解得所以a∶b∶c=b∶b∶b=7∶3∶3.(2014·牡丹江中考)若x∶y=1∶3,2y=3z,则的值是()C.〔解析〕∵x∶y=1∶3,∴设x=k,y=3k,∵2y=3z,∴z=2k,∴=-5.故选A.若2a=3b=4c,且abc≠0,则的值是()〔解析〕设2a=3b=4c=12k(k≠0),则a=6k,b=4k,c=3k,所以=-2.故选B.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1.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初步熟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应用.2.通过有关比的计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一定的问题研究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重点】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基本事实及其推论.【难点】成比例的线段中对应线段的确认.【教师准备】教材图4-6,图4-7的投影图片.【学生准备】复习两条线段的比、比例线段的概念及比例的性质,并预习新课内容.导入一:如图(1)所示,梯子是施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因为它的实用性和稳定性都很好,所以梯子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施工工地,小到日常家居,都能看到梯子的身影.如图(2)所示的梯子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左右不对称”,不过AB=BC=…,AD∥BE∥CF∥…,这些都符合要求,那么DE和EF相等吗导入二:我们已经学习了成比例线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成比例线段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里给出四条线段,我们需要计算才能知道它们成不成比例,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不用计算,就知道它们成不成比例的方法,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过渡语]在什么情况下的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呢【探索活动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出示教材图4-6.在图4-6中,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直线l1∥l2∥l3,分别交直线m,n于点A1,A2,A3,B1,B2,B3.问题1计算线段A1A2,A2A3,B1B2,B2B3的长度.问题2等于吗问题3等于吗问题4将l2向下平移到如图4-7所示的位置,直线m,n与l2的交点分别为A2,B2,你在问题1,2,3中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如果将l2平移到其他位置呢问题5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问题提示:经过计算,在图4-6中,A1A2=,A2A3=4,B1B2=,B2B3=4,利用此数据可得问题2,问题3中的两条线段的比均相等.对于问题4的探索,可同样采取前3个问题的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这一基本事实有一定的困难,这里的体验活动正好让他们对这一基本事实有一个直观理解.利用直观的操作培养学生大胆猜测、从实践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基本事实的总结:【文字叙述】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符号表述】如图所示,直线l1,l2,l3截直线a,b,且l1∥l2∥l3,则.。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单元复习课件

ab cd bd
ac bd
4.若线段MN=10,点K为MN的黄金分割点,则KM的长
为
.
5.如图,在△ABC中,已知DE//BC,AD=3BD,S△ABC=48,
求S△ADE.
解:∵ DE∥BC,
A
3 D 1 B
∴△ADE∽△ABC.
∴S△ABC : S△ADE =
E
∵AD : BD = 1:3,
解:过点D作DG⊥AB,分别交AB、EF于点G、H,
则EH=AG=CD=1.2 m,
DH=CE=0.8 m,DG=CA=30 m.
因为EF和AB都垂直于地面,所以EF∥AB,
所以∠BGD=∠FHD=90°,∠GBD=∠HFD,
所以△BDG∽△FDH.
所以
FH BG
DH DG
.
由题意,知
FH=EF-EH=1.7-1.2=0.5(m). ∴ 0.5 0.8 , 解得BG=18.75(m).
DC = 31.5 千米,公路 AB 与 CD 平行吗?说出你
的理由.
解:公路 AB 与 CD 平行.
∴
AB BD
AD BC
=
BD DC
=
2, 3
A
28
∴ △ABD∽△BDC, ∴∠ABD=∠BDC,
14 B
D
31.5 21
42
C
∴AB∥DC.
课后练习
1. 如图,△ABC 的高 AD、BE 交于点 F. 求证:AF EF . BF FD
解:∵ DE∥BC,EF∥AB,∴ △ADE ∽△ABC,
∠ADE =∠EFC,∠A =∠CEF,
D
∴△ADE ∽△EFC.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2)逆向思维的培养:在解决逆向问题,即已知线段比例求平行线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
举例: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AC = 2/3,点D在BC上,使得AD//BC,求BD/DC的比例。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图示和实际案例的分析对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非常有帮助。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避免让学生产生混淆。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实验操作和成果展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尺度的把握不准确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增加一些关于几何作图的技巧讲解,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中的4.2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所分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学会运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如:求线段比例、相似三角形等。通过对该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效果还不错,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回顾与思考 教案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复习专题复习: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现实情景,从“相似”这个角度认识了图形的另一种关系,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一定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同时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图形的相似的专题复习课. 函数与图形的结合,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通常与坐标轴构成三角形,这就使得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经常产生交集. 也是数学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 解决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综合问题,学生往往感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以此专题为重点,从简单的综合问题入手,引领学生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一次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 为此,设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能根据问题中已知条件构造相似三角形基本模型,体会数学建模的优越性.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相似三角形在解决函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经历分析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考、交流、类比、归纳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增强应用数学意识.教学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的边角关系解决动点问题。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共同探究,总结方法;第二环节:活学巧练,掌握方法;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强化能力;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共同探究,总结方法活动内容:函数与图形的结合已经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解决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综合问题的基本思想是“挖掘或构造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投影展示例题,共同探究.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4,0),B (0,2),如果点C 在OA 上(C 与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使得由点B ,O ,C 组成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本题虽然没有涉及到一次函数的问题,但是是为很好解决2题做的铺垫.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①审清题意;②建立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求解.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221+-=x y 交x 轴于点A ,交y 轴于点B ,如果点C 在x 轴上(C 与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使得由点B ,O ,C 组成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本题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对条件加以改动,有了上一题的解题经验,学生能快速的解决此问题.活动目的: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构建和寻找相似三角形基本模型的重要作用,并能总结出此类型题的解题策略, 从而能较好地利用一次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题.活动的实际效果:初次接触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题目由浅入深地引入,降低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困难,初步体会到一次函数中相似三角形的分析方式和构建模型的基本方法.第二环节 活学巧练,掌握方法活动内容:投影展示题33.如图,已知直线l 的函数表达式为834+-=x y ,且l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两点,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 移动,同时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O 移动,设点Q ,P 移动时间为t 秒,⑴ 求A ,B 的坐标;⑵ 当t 为何值时,以点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 相似?课前学生已经对此题进行了独立分析,双动点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的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能独立完成此题解题思路的分享. 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动点变化过程,降低了分析难度.活动目的:此题虽是一道动点问题,但是与上题的分析方式极其相似. 课前学生独立思考,旨在让学生先自我考察此类问题解决方法掌握情况. 利用几何画板将点的运动情况的直观展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分析问题的困难.活动实际效果:从学生分析,讲解的过程来看,已基本掌握解决一次函数中的相似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强化能力活动内容:投影展示一道齐齐哈尔市中考压轴题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Rt △AOB 的两直角边OA ,OB 分别在x 轴的负半轴和y 轴的正半轴上,且OA ,OB 的长满足()06-OB 8-OA 2=+,∠ABO 的平分线交x 轴于点C ,过点C 作AB 的垂线,垂足为点D ,交y 轴于点E .(1)求线段AB 的长;(2)求点C 的坐标;(3)求直线CE的解析式;(4)若M是射线BC上的一个动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使以点A,B,M,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解决课前独立探究中还存在的问题.接下来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完成此题的分析过程.活动目的:前三道问题图形比较简单,而且题目中也指明了相似,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但是大部分中考综合性大题,看似平常,但要解决必须要借助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善于挖掘图中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此题就是一道综合性题,不仅考察了勾股定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考察了本节课所介绍的内容. 第4小问在题意的分析上给学生制造了一定的困难,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识图和画图的能力. 课前学生已经进行了独立思考,课上小组合作探究,旨在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身还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汇报,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实际效果:从小组交流过程巡视及小组汇报情况来看,学生在前面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最后一问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在老师的提示下,可以比较顺利地分析上述问题.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更加理解了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的重要性,积累了一定的解题经验.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活动内容:全体同学间进行总结交流.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希望得到解决,通过回顾进一步巩固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综合性大题的意识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了用相似三角形解决综合题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后反思本课是学生学习完图形的相似的复习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进行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图形训练,但一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的结合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综合性大题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找出解决问题的新的途径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习指导.。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4章 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图形的相似通过对相似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成比例线段。
教学难点:比例线段的应用。
教学过程(可续行)学案中的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屏幕展示生活中相似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特点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归纳出下列图形的特点吗?学生观察大屏幕并体会相似图形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形状和大小有所变化。
2、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相似图形,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好奇心通过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第一节的题目中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识标:【学习目标】1、经历形成相似的概念的过程,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理解相似图形,并能根据相似图形的特点举出很多例子【重难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板演知识框架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总结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重难点学习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使学生心中有目标,可相似图形和全等图形的区别以积极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新知探究活动1:相似图形的概念观察哈哈镜里面的不同镜像,他们相似吗?放大镜下的图形相似吗?哪些图形是与(1)(2)相似的?引导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特征,板演相似图形的定义。
2、讲解与三角形全等定义的区别。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似图形形状相同。
在大小的问题上产生问题。
3、对于全等的定义加以复习。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和感性经验,并较易体会出相似图形和全等图形的不同,总结出经验。
新知探究活动2:探索特殊图形的相似通过对特殊三角形的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先观察和计算然后得出结论。
通过飞特殊图形的认识,有利于本节重点知识等边三角形经过放大后,前后的图形观察他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发生了什么变化?六边形呢?2、板演相似图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
3、学生小组交流,一名同学展示。
新版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图形的相似全章教案

4.1成比例线段教学目标:1.知道两条线段的比的概念并且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2.知道成比例线段的定义.3.熟记比例的性质并会应用. 教学重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成比例线段的定义. 比例的性质 教学难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的单位要统一;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法 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见到过形状相同的图形吗?请举出例子来说明.[生]课本中两张图片;同一底片洗印出来的大小不同的照片;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等等.[师]对,大家举出的这些例子都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即为相似图形.本章我们就要研究相似图形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从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来看,它们之所以大小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边长的长度不同,因此相似图形与对应线段的长度有关,所以我们首先从线段的比开始学习. Ⅱ.新课讲解1.两条线段的比的概念[师]大家先回忆什么叫两个数的比?怎样度量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两线段的大小? [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a ÷b 记作ba;度量线段时要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两条线段长度的大小.[师]由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两条线段长度的大小,大家能猜想线段的比吗? [生]两条线段的比就是两条线段长度的比. [师]对.比如:线段a 的长度为3厘米,线段b 的长度为6米,所以两线段a ,b 的比为3∶6=1∶2,对吗? [生]对.[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不同意,因为a 、b 的长度单位不一致,所以不对.[师]那么,应怎样定义两条线段的比,以及求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生]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 、n ,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ratio )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 ∶CD =m ∶n ,或写成CD AB =nm,其中,线段AB 、CD 分别叫做这个线段比的前项和后项.如果把n m 表示成比值k ,则CDAB =k ,或AB =k ·CD .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注意:在量线段时要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 2.比例线段的概念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 与d 的比,即dcb a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3.比例的性质(1)如果dcb a =(b ,d 都不为0),那么ad =bc . 如果ad =bc (a,b,c,d 都不等于0),那么dcb a =.(2)如果d c b a ==…=nm (b +d +…+n ≠0)那么b an d b m c a =++++++例题(1)如图,已知d c b a ==3,求b b a +和ddc +;(2)如果dc b a ==k (k 为常数),那么d dc b b a +=+成立吗?为什么? 4.想一想(1)如果dc b a =,那么d dc b b a -=-成立吗?为什么? (2)如果f e d c b a ==,那么baf d b e c a =++++成立吗?为什么? (3)如果dc b a =,那么d dc b b a ±=±成立吗?为什么. Ⅲ.课堂练习Ⅳ.课时小结掌握比例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Ⅴ.课后作业完成习题4.1及习题4.2 Ⅵ.活动与探究1.已知:dc b a ==f e=2(b +d +f ≠0)求:(1)f d b e c a ++++;(2)f d b e c a +-+-;(3)f d b e c a 3232+-+-;(4)fb ea 55--.2.已知a ∶b ∶c =4∶3∶2,且a +3b -3c =14. (1)求a ,b ,c (2)求4a -3b +c 的值.4.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②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过程分析1.复习提问(1)什么叫比例线段? (2)比例的基本性质? 2.引入新课 做一做在图3-6中,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直线l 1 ∥ l 2∥ l 3,分别交直线m ,n 与格点A 1,A 2,A 3,B 1,B 2,B 3.图3-6(1)计算 的值,你有什么发现? (2)将2l 向下平移到如图3-7的位置,直线m,n 与2l 的交点分别为21,B A 你在问题(1)中发现结论还成立吗?如果将2l 平移到其它位置呢?(3)在平面上任意作三条平行线,用它们截两条直线,截得的线段成比例吗?12122323B B B B A A A A 与3.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4.想一想(一)如果把图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3上,如图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二)如果把图1中l1 , 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4上,如图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得出结论:(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5. 例题学习例1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和AC上的点,且EF∥BC。
2019秋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复习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二、教与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相似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似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学习难点:准确判断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三、教与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四、教与学过程:(一)、回顾已学知识,形成体系:1、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2、图形的相似图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二)、典例精析:例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上,且BD=CE,AD与BE相交于点F.(1)试说明⊿ABD≌⊿BCE.(2)⊿AEF与⊿ABE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BD2=AD·DF吗?请说明理由.(三)、巩固训练,拓展提升认识:1、下列各种图形相似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2、要做甲、乙两种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知三角形框架甲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60cm、80cm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A.1种B.2种C.3种D.4种3、分别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各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式:(1)如图①,△ADE∽△ABC(DE∥BC),则==;(2)如图②,△OAB∽△OCD(DC∥AB),则==;(3)如图③,△ABC∽△ACD,则==;4、如图,两个矩形是否相似?为什么?5、AD为Δ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若∠DAC=∠B,CD=CE。
2019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复习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二、教与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相似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似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学习难点:准确判断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三、教与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四、教与学过程:(一)、回顾已学知识,形成体系:1、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2、图形的相似图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二)、典例精析:例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上,且BD=CE,AD与BE相交于点F.(1)试说明⊿ABD≌⊿BCE.(2)⊿AEF与⊿ABE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BD2=AD·DF吗?请说明理由.(三)、巩固训练,拓展提升认识:1、下列各种图形相似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2、要做甲、乙两种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知三角形框架甲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60cm、80cm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A.1种B.2种C.3种D.4种3、分别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各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式:(1)如图①,△ADE∽△ABC(DE∥BC),则==;(2)如图②,△OAB∽△OCD(DC∥AB),则==;(3)如图③,△ABC∽△ACD,则==;4、如图,两个矩形是否相似?为什么?5、AD为Δ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若∠DAC=∠B,CD=CE。
随县某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本章复习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知识,能熟练运用有关性质和判定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和梳理本章知识了解图形的相似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在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似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似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有关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2.图形的相似: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利用相似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教学说明】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1.若2a b b c a cm c a b+++===-,则m=±1. 解析:分a+b+c ≠0和a+b+c=0两种情况.2.如图,在△ABC 中,AB=AC=27,D 在AC 上,且BD=BC=18,DE ∥BC 交AB 于E ,则DE =10.解析:由△ABC ∽△BCD ,列出比例式,求出CD ,再用△ABC ∽△AED 求DE.3.已知:如图,F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一点,EF ∥BC ,FG ∥AD.求证:AE CGAB CD+=1.分析:利用AC=AF+FC. 解:∵EF ∥BC ,FG ∥AD , ∴.AE AF CG CFAB AC CD CA==, 1.AE CG AF CF ACAB CD AC CA AC+=+== 4.如图,△ABC 中,CD ⊥AB 于D ,E 为BC 的中点,延长AC 、DE 相交于点F ,求证:AC AF BC DF=.分析:过F 点作FG ∥CB ,只需再证GF=DF.解:如图(2),作FG ∥BC 交AB 延长线于点G.∵BC ∥GF , ∴AC AF BC GF=. 又∠BDC=90°,BE=EC , ∴BE=DE. ∵BE ∥GF ,∴DF DEGF BE==1. ∴DF=GF.∴AC AFBC DF=.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1.如图,AB ∥CD ,图中共有6对相似三角形.2.如图,已知AD∥EF∥BC,且AE=2EB,AD=8cm,BC=14cm,则S梯形AEFD︰S梯形BCFE=20 13.解析:延长EA,与CD的延长线交于P点,则△APD∽△EPF∽△BPC.3.如图,△ABC中,AB=AC,∠BAC=108°,在BC边上取一点D,使BD=BA,连接AD.求证:(1)△ADC∽△BAC;(2)点D是BC的黄金分割点.证明:(1)∵AB=AC,∠BAC=108°,∴∠B=∠C=36°,∵BD=BA,∴∠BAD=72°,∴∠CAD=36°,∴∠CAD=∠B,∵∠C=∠C,∴△ADC∽△BAC;(2)∵△ADC∽△BAC,∴AC BC CD AC,∴AC2=BC·CD,∵AC=AB=BD,∴BD2=BC·CD,∴点D是BC的黄金分割点.4.如图,路灯(P点)距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从距路灯的底部(O点)20米的A点,沿OA所在的直线行走14米到B点时,身影的长度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变长或变短了多少米?图(1)图(2)分析:如图(2),由于AC∥BD∥OP,故有△MAC∽△MOP,△NBD∽△NOP,即可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解:∵∠MAC=∠MOP=90°,∠AMC=∠OMP ,∴△MAC ∽△MOP.∴MA ACMO OP=,即20MA MA +=1.68,解得,MA=5米;同理,由△NBD ∽△NOP ,可求得NB=1.5米,∴小明的身影变短了5-1.5=3.5米.【教学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相似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列出式子,即而得出结论.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知识方面你收获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方面你收获了什么?学习习惯方面你又收获了什么?布置作业:教材P 119~123“复习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用图形的相似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不断地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本章的内容很好的融合的一起.将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学习目标1.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能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2.能将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解决运动轨迹及落点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跳绳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在跳绳时,绳甩到最高处的形状可近似地看作抛物线.如图,正在甩绳的甲、乙两名学生拿绳的手间距为4米,设拿绳的手此时距地面均为1米,学生丙、丁分别站在距甲拿绳的手水平距离1米和2.5米处,绳子甩到最高处时,刚好通过他们的头顶,已知学生丙的身高是1.5米,根据以上信息你能知道学生丁的身高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分析一下,我们会利用哪些知识来解决?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二次函数在体育活动中的应用【类型一】运动轨迹问题某学校初三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20米,与篮圈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米,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米时到达最大高度4米,9设篮球运行轨迹为抛物线,篮圈距地面3米.(1)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2)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在甲面前1米处跳起盖帽拦截,已知乙的最大摸高为3.1米,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解析:这是一个有趣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应用题,由条件可得到出手点、最高点(顶点)和篮圈的坐标,再由出手点、顶点的坐标可求出函数表达式;判断此球能否准确投中的问题就是判断代表篮圈的点是否在抛物线上;判断盖帽拦截能否获得成功,就是比较当x =1时函数y 的值与最大摸高3.1米的大小.解:(1)由条件可得到球出手点、最高点和篮圈的坐标分别为A(0,209),B(4,4),C(7,3),其中B 是抛物线的顶点.设二次函数关系式为y =a(x -h)2+k ,将点A.B 的坐标代入,可得y =-19(x -4)2+4.将点C 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左边=右边,即点C 在抛物线上,所以此球一定能投中.(2)将x =1代入解析式,,所以盖帽能获得成功. 【类型二】 落点问题如图,足球场上守门员在O 处开出一高球,球从离地面1米的A 处飞出(A 在y 轴上),运动员乙在距O 点6米的B 处发现球在自己头的正上方达到最高点M ,距地面约4米高,球落地后又一次弹起.据实验,足球在草坪上弹起后的抛物线与原来的抛物线形状相同,最大高度减少到原来最大高度的一半.(1)求足球开始飞出到第一次落地时,该抛物线的表达式; (2)足球第一次落地点C 距守门员多少米(取43=7)?(3)运动员乙要抢到第二个落点D ,他应再向前跑多少米(取26=5)?解析:要求足球开始飞出到第一次落地时,抛物线的表达式,则需要根据已知条件确定点A 和顶点M 的坐标,因为OA =1,OB =6,BM =4,所以点A 的坐标为(0,1),顶点M 的坐标是(6,4).根据顶点式可求得抛物线关系式.因为点C 在x 轴上,所以要求OC 的长,只要把点C 的纵坐标y =0代入函数关系式,通过解方程求得OC 的长.要计算运动员乙要抢到第二个落点D ,他应再向前跑多少米,实际就是求DB 的长.求解的方法有多种. 解:(1)设第一次落地时,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 =a(x -6)2+4,由已知:当x =0时,y =1,即1=36a +4,所以a =-112.所以函数表达式为y =-112(x -6)2+4或y =-112x2+x+1;(2)令y =0,则-112(x -6)2+4=0,所以(x -6)2=48,所以x1=43+6≈13,x2=-43+6<0(舍去).所以足球第一次落地距守门员约13米;(3)如图,第二次足球弹出后的距离为CD,根据题意:CD=EF(即相当于将抛物线AEMFC向下平移了2个单位).所以2=-112(x-6)2+4,解得x1=6-26,x2=6+26,所以CD=|x1-x2|=46≈10.所以BD=13-6+10=17(米).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进行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的条件.常有两个步骤:(1)根据题意得出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2)应用有关函数的性质作答.板书设计将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1)运动轨迹问题;(2)落点问题.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1.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或小)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发现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在勇于创新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二次函数在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难点】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常常会遇到求什么条件下可使面积最大、利润最大、材料最省、时间最少、效率最高等问题,这类问题称为最优化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分析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做一做: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单位: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单位:s)之间的关系式是:h=30t-5t2(0≤t≤6).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我们可以借助函数图象解决这个问题,画出函数h=30t-5t2(0≤t≤6)的图象,如图所示,可以看出这个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的一部分.这条抛物线的顶点是这个函数图象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当t取顶点的横坐标时,这个函数有最大值.因此,当t=-=-=3时,h有最大值=45,也就是说,小球运动的时间是3s时,小球最高,小球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45 m.一般地,当a>0(或a<0)时,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是最低(或高)点,也就是说,当x=-时,二次函数y=ax2+bx+c有最小(或大)值.二、新课教授问题1.用总长为60 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当l 是多少时,场地面积S最大?师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找到等量关系式,并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给出解答过程.解:矩形场地的周长是60 m,一边长l,则另一边长为(-l),场地的面积S=l(30-l),即S=-l2+30l(0<l<30).因此,当l=-=-=15(m)时,S有最大值==225(m2).即当l是15 m时,场地面积S最大,最大值是225 m2.问题2.某商品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师生活动:教师分析存在的问题,书写解答过程.分析:调整价格包括涨价和降价两种情况.我们先来看涨价的情况.设每件涨价x元,则每星期售出商品的利润y随之改变.我们先来确定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涨价x元时,每星期少卖10x件,实际卖出(300-10x)元.销售额为(60+x)(300-10x)元,买进商品需付40(300-10x)元.因此,所得利润为y=(60+x)(300-10x)-40(300-10x),(0≤x≤30)即y=-10x2+100x+600=-10(x2-10x)+600=-10(x2-10x+25)+850=-10(x-5)2+850(0≤x≤30)所在,在涨价的情况下,涨价5元,即定价65元时,利润最大,最大为850元.思考:在降价的情况下,最大利润是多少?(降价2.5元,即定价57.5元时,利润最大,最大为6 125元.)思考:由上面的讨论及现在的销售情况,你知道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了吗?(在涨价的情况下,定价65元;在降价的情况下,定价57.5元.)问题3:图中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 m,水面宽4 m.若水面下降1 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师生活动:学生完成解答.教师分析存在的问题,书写解答过程.分析: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就可以求出这条抛物线表示的二次函数.为解题简便,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可设这条抛物线表示的二次函数为y=ax2.由抛物线经过点(2,-2),可得-2=a×22,解得a=-,这条抛物线表示的二次函数为y=-x2.水面下降1 m,水面所在位置的纵坐标为y=-3,代入上述表达式得x=±.故水面下降1 m,水面宽度增加(2-4)m.让学生回顾解题过程,讨论、交流、归纳解题步骤:(1)先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系式;(2)研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研究所得的函数;(4)检验x的取值是否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并求相关的值;(5)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尝试从前面四道题中找到解题规律.教师补充学生回答中的不足,及时纠正.三、巩固练习1.已知二次函数y=(3+x)(1-2x),当x= 时,函数有最值,为.【答案】- 大2.二次函数y=x2-8x+c的最小值为0,那么c的值等于( )A.4B.8C.-4D.16【答案】D3.沿墙用长32 m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的护栏(三面),怎样围才能使矩形护栏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试画出所得函数的图象.【答案】围成的矩形一边长为8 m、另一边长为16 m可使矩形护栏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128 m2.图象略.(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某旅社有客房120间,每间客房的日租金为50元,每天都客满,旅社装修后要提高租金,经市场调查,如果一间客房的日租金增加5元,则客房每天出租会减少6间,不考虑其他因素,旅社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到多少元时,客房日租金的总收入最高?比装修前的日租金总收入增加多少元?【答案】将每间客房的日租金提高到75元时,总收入最高,比装修前的日租金总收入增加750元.5.某产品每件的成本价是120元,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销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并且日销售量y是每件售价x的一次函数.(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为获得最大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日销售的利润是多少?【答案】(1)y=-x+200(2)销售利润S=(-x+200)(x-120),当售价定为每件160元时,每日销售利润最大为1 600元.四、课堂小结1.得出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最值问题的一般步骤:(1)列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法或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2.解题循环图: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与交流,让学生通过二次函数掌握解决面积最大、利润最大等这一类题的方法,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和函数有关的应用问题.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地降低了难度,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就整节课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特别是学困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改变以往的配角地位,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今后继续发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问题的难度降低,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掌握新知识,等有了足够的热身运动之后再去拓展延伸.11。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复习教案设计

专题一:三角形相似【知识点】类型一、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在△ABC中,∠A=60°,BD⊥AC,垂足为D,CE⊥AB,垂足为E,求证:△ADE∽△ABC.【思路点拨】由BD⊥AC,CE⊥AB得到∠AEC=∠ADB=90°,利用∠EAC=∠DAB可判断△AEC∽△ADB,则=,利用比例性质得=,加上∠EAD=∠CAB,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即可得到结论.【总结升华】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有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相等.【举一反三】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上,且∠ADE=60°,求证:BD•CD=AC•CE.2、已知,Rt△ABC中,∠ACB=90°,点H在AC上,且线段HD⊥A B于D,BC的延长线与DH的延长线交于点E,求证:△AHD∽△EBD.【思路点拨】首先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A=∠E,再有垂直得到90°的角,∠ADH=∠ACB=90°,从而证明:△AHD∽△EBD.【总结升华】考查了垂直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两角法:有两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D、CD上的点,,连接EF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ABE∽△DEF;(2)若正方形的边长为4,求BG的长.【思路点拨】(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可得∠A=∠D,根据已知可得,根据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角形相似,可得△ABE∽△DEF;(2)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得CG的长,即可求得BG的长.【总结升华】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三角形相似)、正方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变式】(2015•随州)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AED的是()A.∠AED=∠B B.∠ADE=∠C C.=D.=4、(2014秋•揭西县校级期末)如图,F为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BF分别交于CD、AC于G、E,若EF=32,GE=8,求BE.【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DFG∽△CBG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在4×3的正方形方格中,△ABC和△DEC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填空:∠ABC=°,BC= ;(2)判断△ABC与△DEC是否相似,并证明你的结论.类型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1(1)如图①,可以算出正方形的对角线为,求两个正方形并排拼成的矩形的对角线长,n个呢?(2)根据图②,求证△BCE∽△BED;(3)由图③,在下列所给的三个结论中,通过合情推理选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加以证明,1.∠BEC+∠BDE=45°;⒉∠BEC+∠BED=45°;⒊∠BEC+∠DFE=45°B EADC【思路点拨】(1)主要是根据勾股定理寻找规律,容易在数据中找到正确结论;(2)在每个三角形中,根据勾股定理易求出每条边的长度,可利用三组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来判定; (3)欲证∠BEC+∠DFE=45°,在本题中等于45°的角有两个,即∠AEB 和∠BEF,所以在证明第三个结论时,需把这两个角想法转移到已知的一个角中去,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求解即可.【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运用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勾股定理的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模型 (1)平行线型:(2)相交线型:其中∠1=∠2,则△ADE ∽△ABC 称为“相交线型”的相似三角形.AB CD E12AABBCCDD EE12412∠B=∠D双垂直型(3)如图:∠1=∠2,∠B=∠D ,则△ADE ∽△ABC ,称为“旋转型”的相似三角形.(4)一线三等角型【学霸小贴士】ABCDEAABBCC DDEE AB CDEA BCDBE ACD12证相似,比线段,添线平行成习惯;可证两对角相等,可证三边成比例;两边成比也能用,夹角相等才可行。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章复习第四章复习教案2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2)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通过实例了解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二、教与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相似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似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学习难点:准确判断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三、教与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四、教与学过程:(一)、回顾已学知识,形成体系:1、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2、图形的相似图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3、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5、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二)、典例精析:例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上,且BD=CE,AD与BE相交于点F.(1)试说明⊿ABD≌⊿BCE.(2)⊿AEF与⊿ABE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3)BD2=AD·DF吗?请说明理由.(三)、巩固训练,拓展提升认识:1、下列各种图形相似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②D.①④2、要做甲、乙两种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知三角形框架甲的三边长分别为50cm、60cm、80cm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A.1种B.2种C.3种D.4种3、分别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各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式:(1)如图①,△ADE∽△ABC(DE∥BC),则==;(2)如图②,△OAB∽△OCD(DC∥AB),则==;(3)如图③,△ABC∽△ACD,则==;4、如图,两个矩形是否相似?为什么?5、AD为Δ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若∠DAC=∠B,CD=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知识,能熟练运用有关性质和判定解决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和梳理本章知识了解图形的相似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
在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相似图形的特征与识别,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相似的表示方法和相似比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有关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比例的基本性质: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黄金分割.
2.图形的相似: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3.三角形相似: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4.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5.利用相似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
【教学说明】通过对重点知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1.若2a b b c a c m c a b
+++===-,则m=±1. 解析:分a+b+c ≠0和a+b+c=0两种情况.
2.如图,在△ABC 中,AB=AC=27,D 在AC 上,且BD=BC=18,DE ∥BC 交AB 于E,则
DE =10.
解析:由△ABC ∽△BCD,列出比例式,求出CD,再用△ABC ∽△AED 求DE.
3.已知:如图,F 是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上一点,EF ∥BC,FG ∥AD.求证:AE CG AB CD +=1.
分析:利用AC=AF+FC. 解:∵EF ∥BC,FG ∥AD,
∴.AE AF CG CF AB AC CD CA
==, 1.AE CG AF CF AC AB CD AC CA AC
+=+== 4.如图,△ABC 中,CD ⊥AB 于D,E 为BC 的中点,延长AC 、DE 相交于点F,求证:AC AF BC DF
=.
分析:过F 点作FG ∥CB,只需再证GF=DF.
解:如图(2),作FG ∥BC 交AB 延长线于点G.∵BC ∥GF,
∴AC AF BC GF
=. 又∠BDC=90°,BE=EC,
∴BE=DE.
∵BE ∥GF,∴DF DE GF BE
==1. ∴DF=GF.∴AC AF BC DF
=. 四、复习训练,巩固提高
1.如图,AB ∥CD,图中共有6对相似三角形.
2.如图,已知AD∥EF∥BC,且AE=2EB,AD=8cm,BC=14cm,则S 梯形AEFD︰S梯形
BCFE=20
13
.
解析:延长EA,与CD的延长线交于P点,则△APD∽△EPF∽△BPC.
3.如图,△ABC中,AB=AC,∠BAC=108°,在BC边上取一点D,使BD=BA,连接AD.求证:(1)
△ADC∽△BAC;(2)点D是BC的黄金分割点.
证明:(1)∵AB=AC,∠BAC=108°,
∴∠B=∠C=36°,
∵BD=BA,∴∠BAD=72°,
∴∠CAD=36°,
∴∠CAD=∠B,
∵∠C=∠C,∴△ADC∽△BAC;
(2)∵△ADC∽△BAC,
∴AC BC CD AC
,
∴AC2=BC·CD,
∵AC=AB=BD,
∴BD2=BC·CD,
∴点D是BC的黄金分割点.
4.如图,路灯(P点)距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从距路灯的底部(O点)20米的A 点,沿OA所在的直线行走14米到B点时,身影的长度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变长或变短了多少米?
图(1)图(2)
分析:如图(2),由于AC∥BD∥OP,故有△MAC∽△MOP,△NBD∽△NOP,即可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解:∵∠MAC=∠MOP=90°,∠AMC=∠OMP,∴△MAC ∽△MOP.∴MA AC MO OP =,即20MA MA +=1.68
,解得,MA=5米;同理,由△NBD ∽△NOP,可求得NB=1.5米,∴小明的身影变短了5-1.5=3.5米.
【教学说明】解此题的关键是找出相似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列出式子,即而得出结论.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知识方面你收获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方面你收获了什么?学习习惯方面你又收获了什么?
布置作业:教材P 119~123“复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用图形的相似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不断地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本章的内容很好的融合的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