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各自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
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日本妄想迫
使中国屈服、早日结束战争的计划,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 点。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广大爱国官兵面对优势武器 装备的日军的大举进攻,以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顽 强的与侵略者战斗,流血牺 牲千千万,取得了巨大胜利。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9.1-1945)
衡阳战役:对日军而言,可说是在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一
战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把衡阳定为抗战纪念城。1947年8月10日,衡 阳抗战纪念城在岳屏山顶举行了命名奠基典礼时,蒋介石总统颁训词: “我第十军残余部队,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历时48日之久,此为全 世界稀有之奇绩,而我中华固有道德之表现与发扬,亦以此为最显 著。”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八路军、新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 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 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 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 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 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 战”。
试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政府 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 试述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 日战争中的表现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国民党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国民党是当时中国唯一合 法的执政党。
国民党抗战背景
9.18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 东军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此次战争 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埋下了导火线。蒋介石的 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落入日军 手中. 日本侵略军从1931年9.18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 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 1937年6 月驻丰台的日军连续发起挑衅性的军事 演习。1937年7月,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 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 侵华.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3090103790医学0902邹瀚辉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凇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凇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一、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一)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1.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得以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其一,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在战略上起了配合敌后抗战,支援敌后战争的作用。
其三,掩护了国民党为建立大西北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战略物资大转移,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国内进步和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其四,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鼓舞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3)国民党战场溃败的原因:其一,敌强我弱/ 其二,片面抗战。
(根本原因)/其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其四,派系矛盾/其五,军队战斗力低下/其六,幻想对日妥协求和。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方面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2.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消极抗战、避战观战,未能改变战略总体上的溃败局面。
3.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实行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抗日的政策,给抗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中的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2、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
(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国民党在抗战中起到的作用、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1941年年底开始,蒋介石的国民党由于得到了世界性的支持,才彻底摆脱对日妥协和投降的阴影。
个人认为,国民党没有作出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抗日行为,是过大于功:
第一、为什么放弃东北?
第二、为什么出卖华北?
第三、为什么不宣战?
能回答这三个问题,再来给国民党评功摆好也不迟。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
要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战场”的概念。“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九一八事变是1937年,但国民政府连宣战都不敢,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加入战局,国民党政府才于1941年12月9日开始正式对日宣战。
核心是,国民党没有作出与其执政党和拥有的条件相适应的努力,蒋介石是个投机性政客。
而在此之前,整个八路军几乎都在敌后,所遭受的日军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这是国民党武装力量所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压力。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近代史-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作用刘晨阳,安晓鹏,毛鹏飞●评价的前提:尊重历史尊重史实;承认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拥有宽阔的胸襟,抛弃对国民党的成见。
●正确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意义: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台湾问题的何去何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注意的事项:既不能夸大共产党的作用,也不能夸大国民党的贡献;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政府军)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等●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游击队主要战役:平型关会战、百团大战等正面战场战役淞沪战役(1937年8月至11月)太原会战(1937年9月至11月)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昆仑关会战(1939年12月)枣宜会战(1940年5月至6月)滇缅会战(1942年2月-1945年3月)…………等22次大型会战国民党“消极抗日”?1.“七七事变”之后,民族危机亦是国民党统治危机;2.在局部战争失败和“消极抗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国民党始终坚持了抗战没有缴械投降;4.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牺牲。
对于一个和共产党并肩战斗八年的伙伴不能简单的用“消极抗日”概括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1.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2.和敌后战场相辅相成3.拖住了日军兵力,防止其北上进攻苏联4.远征军援缅作战:滇缅战争5.空军和海军抗战6.参加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积极的评价[1]:从战略上和战役上,都是抗日主要战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粉碎“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
⏹严厉的批评[2]:军事战略方针错误: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 防御和退却基本上是无计划的、混乱的;抗日战争中期正面战场⏹以往的评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另一种观点: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发起多次攻势作战;但由于指挥失误和战略失误,未能扭转正面战场形势;正面战场避战,以保存实力等待国际形势变化[3];注意游击战争、持久战。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表现概述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爆 发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中正为了把日军 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 同时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 役。这是中日双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 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 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 争。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的日本,也动员全日本,马上 投入全面战争。
影响
以军事面来说,国民政府不但战败以外还让其军事 实力大幅受创,使得多年建军付诸流水;淞沪会战 后大量的游勇散兵,国民政府无力加以收编,因此 成为各地土匪游击队造成后方百姓的困扰,或者被 中国共产党加以吸收,使得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实力 急速强化。
但在政治面上却是成功的,淞沪会战将中日冲突成 功的台面化宣传到国际媒体。也让世界清楚中华民 国政府对日本的立场,也间接影响日后英美对中国 战场的支持。
太原会战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 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 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 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 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 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 计52个师(旅)共28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 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 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 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 会太原,最后虽然会战以失利告终, 但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留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并不会因为会战失利而改 变。 太原会战是八年抗战中,华北规模最 大的一次对日会战。太原会战中光忻 口战役就伤亡日军约两万人,创造了 华北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但从 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 结束。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与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峥嵘岁月,亦是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实现了国共合作,团结一起,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处于一片一片沦丧之中,整体形势十分严峻。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国共分离的危险,国民党政府则在这个危急时刻迫切需要共产党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迫切需要达成一种民族团结,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1936年,国共两党在西安事变中形成了初步合作,结束了相互敌对的状态。
随后,双方开始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最终达成了《国共合作共同纲领》,确立了团结抗战的方向。
双方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共两党共同发动了抗日民族战争。
双方合作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组建了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动员全国抗战,国共合作积极展开爱国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向人民宣传抗战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的抗战意识和士气。
此外,双方还共同组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展开了抗日游击战争,有效地解放了一大片白区,为抗日战争的发起和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国共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进步。
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就如何组织国家政权、改革土地政策、发展工人运动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
共产党借助国民党政府的庞大机构和资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共合作也为中国的普通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善了社会福利,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
最后,国共合作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合作的背景下,双方共同宣扬了进步的文化理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共产党积极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推动教育的普及和进步,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国共合作时期,中国的文化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批重要的文化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得以兴起,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谢谢观赏!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 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 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起重要的作用。 2、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为敌后根 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时间。 3、国民党中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 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 念。 4、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 上采取消极对敌,实行反共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 丢失大量国土,正面战场的地位退到次要位置。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令。为此,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 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止日军进攻。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为发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又在庐山发表谈话。 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表示愿 意同共产党合作抗日。 2、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 国民党第二战区集中了五个集团军阻 滞了日军沿同浦路南犯,造成了华北 有利局势。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8年8月到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 阶段。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 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有: 积极:
1、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国民党先后在河南南岳、陕西武功两 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 耗敌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 2、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曾攻 克昆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研究其经验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抗日的初步谈判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由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
接着日本又将其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策动了所谓“华北事变”,侵占了河北、察哈尔等地,国民党势力基本上退出华北。
日本武装侵略的步步深人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代替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媚外卖国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全国民众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各地爱国军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武装保卫国土的决心和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反抗。
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救亡运动的高涨,严重地威胁着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
特别是在一九三五年“一二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爱国阶层团结一致,抵御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国民党“先安内后攘外”的内战卖国政策已无法继续卞去了。
同时,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引起了同英美各国的严重矛盾,这对一贯依靠英美的蒋介石集团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导者。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为组织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
国民党政府为了利用苏联牵制和对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取得苏联政府对中国的同情支持,逐步放弃了公开的、狂热的反苏政策,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恢复了自一九二九年以来已断绝多年的中苏关系,并企图通过苏联与我党进行接触。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也通过各种关系同国民党方面进行了非正式的接洽。
一九三六年一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周小舟、吕振羽等在南京与国民党代表曾养甫、堪小岑等开始初步谈判。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引言 (2)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 (2)利 (2)害 (3)总 (4)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10一1943) (4)利 (4)害 (5)总 (5)三、战略反攻阶段(1944一1945.8) (5)利 (6)害 (6)总结 (6)引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实际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在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处于抗战的主要地位,对抗日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国民党的抗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其次,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形成了比较团结的抗日统一战线;再次,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及其在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伉日积极性,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利:1.从1937 年“七・七事变”到1938 年武汉失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惨烈、最有声有色的一个阶段。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抗战决心也日益坚决。
国民党就为抗战做了一系列的积极准备。
国共两党的合作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推动了全民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2.著名的淞沪会战、南口抗战、忻口战役、南京保卫战、临沂之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包括万家岭大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这一阶段抗战是认真的,投入巨大,牺牲惨重,也给予日军大量杀伤,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尽管屡战屡败,但国民党蒋介石没有投降,没有乞和,迁都重庆,坚持抗战,把日本拖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
第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评价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的指南。
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不同的。
大体上说,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是比较积极的,国民政府也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处在开辟和发展阶段;两个战场的配合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比较好,以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领导人同国民党方面的真诚合作成为历史佳话。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防御阶段,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恶化,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当局面对日本的政治诱降,有过动摇,但是,鉴于国际和国内形势最终没有投降日本,坚持了抗战,并在相持阶段继续组织了一些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明显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1.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战”。
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在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
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会战。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激战达半月之久,歼敌二万余人。
11月8日,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3.徐州会战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
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
4.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中国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
战场遍及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会战中,日军投入兵力达四十余万,中国配置兵力一百余万,历时四个多月,攻势凶猛的日军遭到重大消耗。
抗战中的国民党
对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重要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又不尽人意。
根据“求实存真”的治史原则,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八年全过程予以客观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
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
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曾肯定地指出:“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二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曾幻想就地“和平解决”,但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平(北平)津(天津)地区,取得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前进阵地,随即又陆续调集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展开战略进攻,企图迅速夺取冀、察、晋、绥、鲁五省,控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大规模登陆作战,企图速占上海,威胁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就范,以求在2至3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陆相杉山元在给天皇的报告中宣称,战争可以在两个月内结束;日本陆海军制定的作战目标是“覆灭排日抗日的根源的中央政府”,“通过全面战争,以期根本解决日中间的问题”,计划在三四个月内结束战争。
中国国民党与抗日战争
• 实行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皆不能免激烈 之作用,因革命之主动者,与反动党性质 相反,必有冲突也。
• 一曰尚真理以去迷信,此思想之革命也。 • 二曰求自立以去强权,经济革命与有切要
之关系也。 —《辛亥时论选》
襁褓中的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的诞生与成长
• 中国国民党,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 级政党,1912年8月25日,中国国民党宣告 成立。其前身是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 民党、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于1919年10月 10日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是 为中国国民党之诞生。(第一次转型)
襁褓中的中国国民党
•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 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 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 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 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 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 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 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 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 内容。
——摘录国父担任会长对外发表宣言
襁褓中的中国国民党
• 同盟会时期-国民革命运动
• 政纲:四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主义:三民 • 政策:六旨 • 步骤:三治(军法、约法、宪法) • 战役:九役(……黄花岗战役)
襁褓中的中国国民党
• 三民主义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 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 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 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 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 完成也”。
襁褓中的中国国民党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段合作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合作的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中国国民党则成立于1912年。
在抗日战争之前的历史时期,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但在日本侵略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双方开始认识到抗击共同敌人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合作关系。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这使得两党都意识到必须团结起来对抗日本侵略者。
其次,两党在长期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力量,这促使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共同抵抗外敌。
二、合作的内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双方达成了共同的抗日战略。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而中国国民党则提出了全民抗战的口号。
双方在战略目标上一致,共同组织人民抵抗日本侵略。
其次,两党在军事上的合作密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新四军积极配合,共同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
双方通过加强沟通,协商军事行动,有效地提高了作战效率。
再次,两党在组织上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政府的组建,推动并参与了国共合作军事委员会的建立。
两党通过共同组织、共同训练和共同指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合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合作的形成提高了中国的抵抗力。
两党的合作使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形成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壮大了中国抵抗的力量。
其次,合作推动了中国抗日力量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既缓解了过去的矛盾,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这种合作的统一力量为中国日后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
最后,合作对于中国现代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领导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领导人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艰苦的斗争,期间中国军事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以坚毅的意志、智慧的指挥和勇敢的战斗精神,带领中国军队与侵略者拼死搏斗,保卫了国土。
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几位杰出的军事领导人:蒋介石、朱德、彭德怀和林彪。
蒋介石,中国国民党主席,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他在战争初期致力于保卫上海、武汉等重要城市,并指挥国共合作的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
他通过出色的战略布局和战术指导,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扭转了战局。
他的坚定决心和出色的领导能力,使得中国军队具备了与敌人顽强对抗的能力。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领导人。
他积极响应国共合作的号召,组建了中国抗日先遣队,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
朱德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不仅带领部队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而且提出了“以小打大、以速度求胜”的战略思想,有效地破坏了日军的补给线,并获得了重大战术优势。
朱德的英勇和智慧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彭德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彭德怀在战争中组织并指挥了武装力量,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包括百团大战等。
他的战术灵活性和战术指挥能力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在战略层面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彭德怀的英勇和决心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林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也是中国抗日战争中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林彪参与了中国军队在华北、华东等地的战役,并在战场上展现出杰出的指挥能力和高度的准确度。
他在战斗中敢于冒险,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成功地对敌人进行全面的打击。
林彪的品质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不可或缺的军事指挥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领导人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
在二战期间,中国成为了太平洋战场上最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之一。
而在此时期,中国国民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背景、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历史背景
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政党之一。
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为了实现中国的统一,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并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然而,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经济的困难,国民党在军政方面并没有完全稳固的执掌权力。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抗日领导力量。
国民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其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是蒋介石。
蒋介石积极组织抗战,将中国各地形成的抗日军队整合到国民党的指挥下,形成了中国抗日的统一战线。
在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多次有效的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
尽管面临着日军的强大实力,国民党军队仍积极抵抗,并成功地保护了中国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
此外,国民党还建立了统一的民族政权,加强了对抗战的经济调控。
通过推行国家主义政策和进行经济改革,国民党试图提升中国的国力,以更好地对抗来犯的日本侵略。
三、国民党面临的挑战
尽管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国民党内部存在着许多派系和分歧。
这导致了在组织和领导方面的困难,一些内部人士甚至对国民党领导层的效果产生质疑。
这种内部矛盾对于有效地战斗抗日,并达成内部团结将是一大阻碍。
其次,由于战争的长期和持续,国民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
日军的进攻使
得中国的经济基础受到了摧毁,国民党的政府和军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战争的进行。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挑战。
日军的侵略威胁中国的领土,国民党必须同时对付日军和解决国内的军阀混战,这使国民党在抗战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面临着内
部的挑战和外部的威胁,但国民党通过组织军队、建立民族政权和实施经济改革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使中国能够坚持抵抗,并为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铭记,以纪念所有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