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6f5f0410a6f524ccbf85a4.png)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所选的五篇文章包括了新闻、小说、战地通讯、散文、书信等多种体裁。
通过学习这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使学生认识战争中所体现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材对本单元阅读提出以下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语言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给法军上尉巴特勒的一封信,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对圆明园给予高度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中国的极大尊重和同情。
文章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明确的,这虽是本文的重点,但却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如果在课堂上讲授这些内容,无疑是一种浪费。
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难点是一些重点词语、语句的深刻理解;对于执教者来说,通过关键词语、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使本文的教学发挥最大的价值。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体味本文特色鲜明的语言,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1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c766d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4.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赞誉.(yù)典范.(fàn)恍.若(huǎnɡ)瞥.见(piē)B.箱箧.(qiè)缀.满(zhuì)晨曦.(xī)行窃.(qiè)C.劫掠.(lüè)分享.(xiǎnɡ)琉璃.(li)珐.琅(fǎ)D.塞.满(sāi)耗.费(hào)朱鹭.(lù)野蛮.(má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丰功伟绩....!....!收获巨大B.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C.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D.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以至于荡然无存。
..,更漂亮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2)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地以为自己就..还天真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
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人格、精神上,更在文学上、物理学上。
?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且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6311f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2.png)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优秀5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⑴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⑴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⑴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af8bfb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6.png)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文本简介本文档以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为教材。
该文本的作者是一位中东商人,当时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他使用英语写信给巴特勒上尉,表达了自己对英法联军的不满和中国人民的愤怒。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读懂和理解《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文本。
3.学习如何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和思想内涵。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语文课本。
2.PPT软件。
3.电脑和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展示背景图片:展示一张有关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预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2.导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来了解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以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部分:阅读与分析1.学生独立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文本,分析文本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2.学生就文本中的重难点进行解读,包括一些生词、概念和思想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立场,并掌握如何从文本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
第三部分:学生展示与讨论1.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以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自己的思考。
第四部分:总结和评价1.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本课所学内容和精髓,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评价: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效果评价根据教师自评、学生口语和书面反馈、学生成绩统计和自我修正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得出本次教学的效果。
六、教学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意见。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6847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0.png)
利用所学知识,学生自主阅读类似文本,或者深入调查类似事件的历史资料,并且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表达,通过小组演讲或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资源Leabharlann 9.电子版文本或者印刷版教材。
10.相关史学资料或者文献。
六、教学评价
11.掌握英语表达能力;
12.对文化意识有所提升;
13.了解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事实;
14.具备批判思维。
七、教学反思
这封信件既生动又鲜活地反映了当时联军入侵中国时国内的动荡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对于学生们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让其能以信函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英法联军侵华历史,了解其中的一个具体事件;
2.理解并掌握以信函形式写作的技能及其特点;
3.能够分析并归纳信中的信息,领会其中的思想和感情内容;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历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简单的外交文书,并初步掌握以信函形式表达个人情感的技能。在历史上,中国遭受过许多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其中英法联军侵华史上的“杨柳青之战”让许多中国人始终难以忘怀。这篇信函以英国军官的身份,向其长官汇报军队所经历的事情,信函中揭露出了侵华的残暴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折射出当时国内的动荡与危机。本文通过学生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兴趣,同时能够启发学生具有批判思维。
5.信中提到的“Chinese trash”和“yellow face devils”是什么意思?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4fe9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4.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2)能够分析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信件中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批判精神;(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和信仰。
二、教学内容:1. 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 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4. 信件的评价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信件的评价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析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信件的评价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和观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知识掌握:通过考试或作业,评价学生对信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信件原文及其注释版;2. 历史背景资料;3. 修辞手法分析资料;4. 学生阅读理解练习题;5. 学生讨论与辩论指导手册。
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阅读:引导学生提问、预测、总结,增强阅读理解能力;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信件中的具体事例,深入探讨历史事件;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信件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5. 写作技巧指导: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24733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3.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以及体会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3. 深入分析信中表达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信件内容概述通过阅读信件,了解作者林则徐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2 信件结构分析分析信件的开头、结尾、主体部分的构成,以及如何运用事实、论证和抒情等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讲解信件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信件格式讲解讲解信件的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敬语等,使学生掌握信件的基本写作规范。
3.2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信件中作者运用的事实、论证、抒情等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课堂实践4.1 仿写练习以林则徐的信件为模板,让学生写一封给当时中国政府或民众的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侵略者的抗议。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信件,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信件的格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
5.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其他文献,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5.3 课后作业第六章:课文解析进阶6.1 信件深层含义探讨通过深入分析信件,挖掘作者林则徐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于国际关系和战争态度的独到见解。
6.2 历史背景补充进一步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包括战争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信件中提及的历史事件。
6.3 文化差异分析探讨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外交流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信件内容的理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31fd5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07.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2.分析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雨果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封信的写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吗?这封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封信?2.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文本内容。
提问:请同学们简要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雨果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雨果在信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讽刺等。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雨果在信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对表达他的观点有何作用?4.语言特色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雨果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幽默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雨果在信中的语言特色,并分析其效果。
5.感受正义感与尊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果的正义感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雨果在信中是如何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的?这体现了他的哪种品质?6.小组讨论雨果在信中的观点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和文化?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读后感,要求结合雨果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2.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的正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7d24330b4e767f5acfce50.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就英法联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年级执教授课时间自主学习目标3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合作学习目标1、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合作探究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合作重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合作难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引入课题创境引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
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
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聆听展标导学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3 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学习内容1 自主合作1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2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快速浏览找出相关语句互动交流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2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3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巩固达标学习内容2 自主合作(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朗读出片段(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1. 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2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读书(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48742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5.png)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信件的历史背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信件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作者态度的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信件内容和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合作评价、口头报告评价、写作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板书设计
①信件主题:表达雨果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愤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②信件引言:介绍信件的背景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信件的写作风格,自己动手写一封信件,表达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或对某个人的评价,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参与度不高,影响课堂效果。
2. 理解深度不足:学生对于信件中的隐含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2. 请分析信件的引言、正文和结尾部分,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和意义。
3. 请举例说明信件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0dcc7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5.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4f2c0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a.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年科目八年文就英法征中国巴特勒上尉的信主人核人初二文数1.理清文章思路,品尝作者思想。
教课2.有感情地朗文,领会文章的言格。
目3.培育和善、正、奉献的精神,培育正确的争。
要点品尝作者思想,领会言格。
点培育和善、正、奉献的精神,培育正确的争。
教学程一、前置,累知(生填入要的内容,正)1、雨果,国浪漫主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等。
本文是 1861 年 11 月 25 日,明园被焚一年后,雨果就英法征中国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2、加点字注音琉璃()()琅()()晨光()瞥()箱......()然无存()丰功()...二、情境激趣,入新希腊有巴特神,埃及有金字塔,有斗,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明园。
惋惜我在看到的不过址。
史了羞耻的一, 1860 年 10 月,英法以其盗般的拙恶行径掠并焚了明园,现在只留下些断壁残垣。
叩史,回声重⋯⋯从遥的国家里来了正的,回眸一瞥,本来是大作家雨果。
今日我学雨果的《就英法征中国巴特勒上尉的信》。
三、自主学,合作研究(两个的置,小后言,点)1.在雨果看来,巴特勒上尉征中国是一次什么行?(用自己的)盗行,世界奇观的行。
2.两个盗的所作所,作者持什么度?作者绝不客气的指出英法的行是盗行径,其提出烈的抗,指出他将遇到史制裁。
四、,提高能力1.画出美明园的句,有感情的朗,并剖析作者价明园的思路。
(生勾勒、朗,指感情的掌握。
通生的朗,指生疏理解文章思路)美明园的句略。
先作,称明园是“世界奇观”。
以全世界目光,一定其价在世界的地位。
接着与巴特神比,指出明园的性和成就:(1)明园是方想象中的最高成就;(2)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生的全部成就;( 3 )明园是想象的某种模巨大的模范。
再详细述园中之物。
由归纳到详细到再归纳,明园是怎的一座园林。
挨次了建筑资料、建筑、、装、园林景。
而后耗之巨。
最后明园是属于全人的洲文明杰作。
2.画出刺侵略者的句,有感情的朗,并合一两运用反的地方,运用反的作用?(充:反是“成心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或句子来表达本义”的一种修辞格。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4d03d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8.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6e706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c.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设计(10篇)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篇一一、积累与运用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朱lù()晨xī()瞥()见箱箧()惊hài()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②眼花缭乱:③不可名状:④荡然无存:⑤富丽堂皇:⑥丰功伟绩: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二、阅读比较比较阅读(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
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d22d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e.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林则徐的英勇抵抗。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3. 理解作者林则徐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林则徐(1785-1859),字元抚,福建侯官人,清朝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曾任广东巡抚,力主禁烟,抵抗英法联军入侵。
2.2 作品简介《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林则徐在1841年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写给英国侵略军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
信中林则徐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英法联军的谴责,以及自己坚守民族气节的决心。
第三章:信件内容解析3.1 信件格式讲解介绍信件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结尾、落款等。
3.2 信件内容分析分析信件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四章: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及相关历史事件4.1 战争背景介绍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与中国之间的矛盾,以及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4.2 战争过程讲述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广州之战、厦门之战等。
4.3 战争影响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如领土割让、赔款、通商口岸开放等。
第五章:林则徐的爱国情怀5.1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介绍林则徐力主禁烟的背景,以及他在禁烟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5.2 林则徐的抗英斗争讲述林则徐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抵抗行动,如封锁珠江口、筹集军费等。
5.3 林则徐的外交策略分析林则徐在战争期间的外交努力,如与俄国使者谈判、争取国际支持等。
六章:信件中的文化内涵6.1 信件中的传统文化分析信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礼仪、道德、忠诚等。
6.2 信件中的价值观念解读信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如尊重、正义、爱国等。
七章:对比分析7.1 英法联军的视角介绍英法联军对侵华战争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17fb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52.png)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8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课文精彩的语言;2、体味雨果的人道精神和人文情怀;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1、体味雨果广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品格。
2、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结合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
1、导入。
2、检查预习。
3、整体感知。
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5、感受雨果精神。
6、小结。
7、布置作业。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2分钟)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顶峰之作,是万园之园。
但是却在1860年毁在了英法联军的手上。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圆明园的毁灭就是一个悲剧。
而在这个时候,英法联军的指挥官法国的巴特勒上校还希望通过远在巴黎的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笔吹捧自己的战绩,便给雨果写了一封信,咱们今天一起拜读的便是雨果给他的回信。
2、检查预习。
(5分钟)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拼音表示的字:(珐)琅晨曦(xi) 箱(箧) 缀(zhui)满(瞥)见给(ji)予恍(huang)若朱鹭(lu)3、整体感知。
(10分钟)在预习的基础上,老师范读课文,同学在课本上划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语句以及批判英法联军无耻行径的语句。
体会雨果的态度及思想。
[提问]雨果对巴特勒的要求是肯定还是否定?(否定)[提问]文中什么地方说明是否定的?(指称其为强盗等)[提问]雨果对圆明园又是怎么认识的?(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典范等)4、分析语句,学习反语的修辞效果。
(20分钟)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一代文豪,文章中许多语句体现了他对语言运用的深厚底蕴。
1、“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圆明园。
”(比喻)2、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排比)3、“人们常说希腊有……而东方有圆明园。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6dcc9b9b89680202d82575.png)
初二上册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
的信》教案三篇
篇一
【教学目的】
篇二
一、教学目的
篇三
教学目的:
⑴有感情地朗诵渴望,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⑵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⑶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决,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状,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教案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心得
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决,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状,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⑵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匪徒、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襟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清楚,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襟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⑴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⑵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匪徒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教课目的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绘,领会各具特点的语言。
认识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2.过程和方法目标:鉴别本文中赞叹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异。
3.感神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立场鲜亮、泾渭分明的激烈感情。
教课要点:掌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教课难点:感觉作者富裕特点的语言;领悟作者立场鲜亮、泾渭分明的激烈感情。
教课课时2课时教课方法自读研究法教课过程课前准备:“图”话圆明园,经过图片展现圆明园又有的盛景,及今的断壁残垣。
进而引出那一场中华民族的旷日四年的大难——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掀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火烧圆明园等历史。
第一课时一、导入在 1856 年至 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珍宝圆明园进行了大举的抢掠,而且燃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以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此次远征征采法国有名作家雨果的建议。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二、检查预习1.检查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
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凄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沟通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 年 1 0 月攻克北京,焚毁并打劫圆明园。
3.检查字词三、整体感知教师投影思虑题,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虑1.文章内容能够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多数。
赞叹圆明园,嘲讽侵略者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明确:a、站在人类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激烈斥责和辛辣嘲讽。
b对被侵略者和被打劫者表示巨大怜悯,饱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打劫,中国人斥责匪徒、控告打劫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如何的胸襟和品行?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明辨是非,没有狭小的民族主义情结,胸襟广博。
四、合作研究,品尝文章默读课文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号、评论圆明园?明确:通过反语来斥责,如“更完全”“更漂亮”“功名盖世”“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所有赞叹” 。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要点研读自读 1-4 段,找出雨果评论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觉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尝。
1.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论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明确:“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观。
这个奇观叫圆明园。
”作者以全世界的目光,高度归纳地评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语言没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作者调换充足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漂亮与奇特。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筑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边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筑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告假定人类想象的某种令人头晕眼花的洞府,其相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点的建筑资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摆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长处,字里行间表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叹。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 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余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惶恐而不有名的杰作,在不行名状的晨光中隐约可见,犹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用诗一般的语言赞叹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阅读 5---10段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的“两个匪徒”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露了英法联军的匪徒实质,使世人看清其打劫者的丑恶面目2.文中的两个匪徒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归纳举出。
两个匪徒进入圆明园,一个匪徒洗劫,一个匪徒纵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赃物由两个成功者均分。
最后,两个成功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匪徒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作者绝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匪徒行径,对其提出激烈抗议,指出他们终将遇到历史制裁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赐予匪徒以辛辣地嘲讽,以文明和野蛮对比较,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夸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坏文明、抢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建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到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珍宝也无影无踪,孰是孰非,了如指掌。
5.“两个成功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哈哈的回到了欧洲。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成功者在圆明园随意毁坏文明,随意抢掠,不容狡辩的事实6.你如何理解“治人者的罪状不是治于人者的过失;政府有时会是匪徒,而人民永久也不会是匪徒。
”这句话的含义?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可以以被压迫者的过失为借口,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罪状。
作为人类文明的创建者 -------人民永久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匪徒行径。
匪徒为自己所犯法行百般狡辩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洁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送还给被打劫的中国。
”这句话反应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国必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送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谈谈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结尾要旨,收束全文五、小结作者指出英法联军自夸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底的无耻的盗窃,以辛辣的讽刺。
六、作业达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商讨剖析了课文后,对雨果的语言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么,细细品来,你感觉雨果先生高明的语言表达,表此刻那些地方呢?找出详细句子加以剖析。
二、思虑议论。
(一)你感觉雨果先生高明的语言表达,表此刻那些地方呢?找出详细句子加以剖析。
预设: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观。
这个奇观叫圆明园。
(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对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认识中国,认识圆明园。
人类最优秀的成就,却一起被匪徒毁坏,其行径之拙劣,令人切齿。
3.光阴创建的全部都是属于人类的。
(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别含义 ?)明确:圆明园固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类看法是特别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就的珍爱,对人类文明创建者的尊敬。
联合全文剖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斥责侵略者的匪徒行为,义正言辞,责备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哈哈回到了欧洲。
( 这一句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成效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 注意品尝加线词)明确: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 等反语,正是匪徒寡廉鲜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嘲讽意味。
这个匪徒政府混淆是非,不认为耻,反认为荣,寡廉鲜耻。
6.治人者的罪状不是治于人者的过失;政府有时会是匪徒,而人民永久也不会是匪徒。
(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明确: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划分政府与人民,匪徒政府不可以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善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状。
他公然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洁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晶送还给被打劫的中国。
( “干洁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心愿如何才能实现?)明确:法兰西政府人侵中国,打劫、焚毁圆明园,是拙劣的匪徒行为,劣迹斑斑。
“干洁净净”是友善、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8.我证明,发生了一次盗窃,有两名窃贼。
( 从这一句话中,能够看出雨果如何的质量?)明确 8:我们完整为雨果的人品魅力所震惊,他公然抗议本国政府的匪徒行径,不管个人安危,公义至上。
他那清醒的脑筋,正直的良心,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难得的。
三、拓展延长1、在外人打劫我们国家财产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何会旁观、哄抢?【明确】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许叫顺民;第二种是响马,或许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
奴隶是被人欺负的,恶徒是欺负他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实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负,也不会欺负他人的。
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响马的暴民,罕有独立自主的“人民”!1860 年,当英法联军械烧圆明园的时候,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恶徒在打劫。
2、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从头站起来? 假如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明确】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像雨果学习。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
假如这个政府是像1860 年的法国政府同样野蛮的或许是像清政府同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责备它,改变它!3、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四、部署作业字左右五、板书设计世界奇观圆明园 [文明 ]征采建议赐予赞叹两个匪徒洗劫 [野蛮 ] [斥责 ]所有赞叹【反语】教课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