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合集下载

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汉语言文学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李瑶琴于善志摘要: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均等建构语言。

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关键词:路径动词“到” 语言类型学不对称一、引言运动事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学者从类型学(Talmy,1985, 2000;Slobin,2004, 2006)、词汇化(黄月华、李应洪,2009;李雪、白解红,2009)和句法语义(Langacker, 1987;吴建伟,2009;郭泉江、罗思明,2011)等角度对路径动词所在的运动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汉语大字典》(2010:980),“到”共有四种词性:动词(如“到北京去”);介词(如“到那时”);助词(如“办得到”);形容词(如“周到”)。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到”进行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本文语料来自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所著长篇小说《长恨歌》,该小说于2000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且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排成话剧。

小说描述的故事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80年代。

受欢迎程度高,时间跨度长。

《长恨歌》约30万字,采用工具Antconc3.2进行检索分析。

二、研究背景Talmy(1985)认为,一个运动事件可分解成由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路径(Path)组成的主事件(framing-event)和表运动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的外部副事件(co-event)。

“路径”指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路线或存在的位置。

根据路径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典型表达形式,世界语言可分为三类:动词内建构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VF)、动词外建构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F)(Talmy,1985,2000)和均等建构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EF)(Slobin 2004,2006)。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_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_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3刘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 本文通过汉语和英语在话语、句子、从句、短语、词法及儿童语言习得多个层面的比较,说明在类型上汉语是一种动词型或者说动词优先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名词型或者说名词优先的语言,两者分别代表了两种在词类的语法优先度上相对立的语言类型。

本文对这两类语言各自的其他类型特征做了初步归纳,并对动词型/名词型特征和其他类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动词型语言 名词型语言 类型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Chinese as a verby language:On typol ogical differences bet w een verby languages and nouny languages(本文标题英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街头双语标语)〇 引言: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曾有人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作品,认为汉语是名词更重要的语言,西语须要谓语才成句,汉语可以单靠名词成句。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从类型学上看,印欧语其实远比汉语更接近名词型(nouny)语言。

仅就汉语与英语比,汉语明显接近动词型(verby)语言。

汉语中动词的作用比英语中动词的作用更加重要,反过来,汉语中名词的作用远不如英语中名词的作用重要。

如本文正副标题分别使用了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小句和一个动宾短语,而它们的自然英译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和一个介词短语,避免了动词性单位的使用。

据我们初步了解,欧洲的印欧语多接近英语的情况,而汉藏语言等一些邻近语言较接近汉语的情况。

确切的代表性尚需进一步考察。

上面所说的“作用重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在英语中只能或强烈倾向于用名词语充当的成分,在汉语中可以自由地用动词(及3本文初稿为第二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台湾新竹,2009)论文,也曾在上海、北京多处报告,幸获众多同行指教,获益良多,难以尽列,在此一并感谢。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
语言类型学是研究语言的种类、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语言学家们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研究,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语言的形态、结构、语音等特点,可以将语言分为许多种类,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等。

普遍语法特征是指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这些语法现象是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不受具体语言的影响。

普遍语法特征包括主谓结构、名词性与动词性、时态、语气、语调等。

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些语法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存在于自然语言中。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分类和种类,而普遍语法特征则是不同语言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
分类和种类的关系。

总的来说,语言类型学和普遍语法特征是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分类和种类。

汉语语法研究流派

汉语语法研究流派

汉语配价语法“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 是从属成分。

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valent)],或配项(dependencyconstituents)。

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monovalentverb),如:(人)走;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bivalentverb),如:(他)买(菜);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trivalentverb),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LucienTesniere)首创了配价语法,德国语言学家又大大地发展了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称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Ergan-zugen),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FreieAngaben)。

补充成分又分为(obligatorisch)和可有的(fakultativ)两种。

汉语配价语法主要是从这一系统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不过,类似配价的观念在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也有过。

例如:"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朱德熙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的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比如,文练(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讨论了确定动词向的前提和标准。

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

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2003.5.1内容提要本文尝试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跟普通话相—,———~比,呈现不对称的现象,进行较全面的考察。

本文首先在“引论”中指明研究对象,限定研究范围,指出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几乎才确·r得”,大部分用{vcy)/{v不c)的不对称形式,偏离了普通话[V得C]/[V不C]的对称形式;然后在“描写”部分从相当于普通话的A、B和C类形式及宾语的位置四个方面进行较充分的描写:在“解释”部分拟从历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和“了”的虚化过程,进行解释,并从方言类型学的角度进行考察:最后是“结论”,指出对这种不对称现象考察的必要性。

AbstractThepapertriestoexploretheasymmetricphenomenonbetweenaffirmativeandnegativecomplementthatstates‘‘can”innortherndialectsbycomparisonwithStandardChinese.I.Introduction.Thispartdesignatesthetargetandscopeofstudy,pointingoutthattheasymmetricform{VCle)/{VbuC)isusedwidelNinsteadofword“de”inaffirmativeandnegativecomplementthatstates‘‘can”innortherndialects,whichdeviatesthesymmetricform{VdeC}/{VbuC).II.Description.Thepaperinthispartmakesafulldescriptionoftheasymmetricphenomenonfromfouraspects:formABCandobjectpositionwhichareequaltoStandardChinese.IllExplanation.Thispartstudiestheasymmetricphenomenonfromdialecttypologyandtriestoexplainitfromthegrammaticalizationprocessofmainmarkers‘‘de”and“le’’ofcomplementthatstates‘‘cRn’’Finallythepaperputsforththenecessitytostudythisasymmetricphenomenonintheconclusionpart.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一、引论1.1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普通话表示动作的可能性,大体上有两种语言手段,一种是在动词前面加能愿动词,如“能”、“可以”等,另一种是在动词(V)(包括形容词)和补语(C)(包括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间加“得/不”字,构成所谓可能补语,带“得”的格式是补语的肯定可能式,带“不”的格式是补语的否定可能式。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1.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较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主要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形态类型学,当时的语言学家施列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根据语言在形态方面的特征,把语言分为附加语(affixal)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两种类型。

后来施列格尔的兄弟奥古斯特?施列格尔(August von Schlegel)又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三种类型:“无结构”语(nostructure),典型的如现代汉语[2?39]。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 ilhelm von Humboldt, 1836)又在以上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类型:多式综合语( incor-porating language)。

如北美的一些语言,把动词和它的宾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形式。

多式综合语的词根上可以黏附多个语素用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一个动词词根上面可以黏附表示“时”、“体”、“态”、“式”、“人称”、“数”等各种语法意义的语素,可以构成一个结构很复杂的“词”。

同样,名词的词形也有类似的语素组合形式,具有“数”、“格”等语法功能的语素与名词词根整合为一个词汇形式。

实际上,奥古斯特?施列格尔的三种类型“无结构”(no structure)、“附加”(affixal)、“屈折”( inflec-tional)即相当于奥古斯特?施莱希尔的孤立语( iso-lating,例如汉语、越南语等),黏着语(agglutinative,例如蒙古语、日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例如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

萨丕尔(Edward Sapir)根据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寡将语言分为“分析语”(analytic) ,一个语素对应于一个词;“综合语”(syntheti c),少量的语素构成一个词;“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数量上较多的语素、一些特定词根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词。

古今汉语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古今汉语位移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语 不 同时 期 的 词 汇 化 模 式 的对 比研 究 却 少 有 涉 足 。 为此 ,
成分的集合 ,另一个是表达形式 的集合 。词 汇化 过程 就是
我们尝试着运用词汇化模式理论来对 比考察古代汉语和现 这两个集合之间 的映像过程 。不同的民族语言有不尽相同 代汉语 ,以期有所发现。 二、语义成分和表达形式
内研 究 词 汇 化 模 式 的 学 者 们 ,关 注 的焦 点 主 要 集 中在 不 同 路 径 两 个 成 分 ,反 过 来 说 ,这 两 个 语 义 成 分 的 合 并 是 由动
语言间词汇化模式的对 比研究上,对于具有悠久历史 的汉 词一身来表达的 。至此 ,我们有 了两个集合 ,一个 是语义
外 的学 者 中最 有 影 响 的 当属 T l y a m ,他 是 第 一个 从 类 型 学 角 动 词 本 身来 表 达 的 , 有 的 是 用 动 词 以外 的辅 助 成 分 来 表 达
度对运动事件进行系统描 写和 分类 的学者。他根据运动事 的。动词的辅助成分包括副词和介词 ,以及汉语 中的趋 向 件 的词汇化模式 ,把世界 上的语言 主要分 为两类 :动词框 动 词 等 。通 常情 况 下 , 动 词 是 表达 运 动 事 件 的 主 体 。它 主 架化语言和卫星框架化语言 。这一语言类型 学的划 分为语 要 表 达 动 作 ( 状 态 )这 一 核 心 意 义 , 有 时 还 兼 表 示 一 两 或
析 ( 中 古 汉 语 动 词 的 释 义 皆采 用 王 力 先 生 《 代 汉 语 》 其 古
中的注 释 )。
四 、结 语 由于篇 幅所 限 ,本文 只 是就 古代 汉语 中表 “ 移 ” 位 义 的 部 分 动 词 的 词 汇 化 模 式 和 现 代 汉 语 做 了一 个 小 范 围 的 粗 略 比 较 。 通 过 对 比 发 现 , 在 表 达 相 同 语 义 成 分 的 前 提

语言研究的方法(第一讲)剖析

语言研究的方法(第一讲)剖析




4.唯理语法学派逻辑的方法 中世纪,世界语言理论研究停止不前,方法 上无足道者。 十七世纪,法国出现了一个唯理语法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阿尔诺和兰斯诺。1664年,他 们出版了《唯理普通语法》一书,用逻辑的 方法来研究语法,力图找出“语言艺术的自 然基础”和“适用于一切语言的一般原则”。 唯理语法是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对于良知和 理性的理解为出发点的。他们认为,人类的 心理、人类的概念是处处相同的,是不可变 易的,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语言和思想之间 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语法和逻辑之间也 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语法应该依赖于逻辑, 逻辑的标准应该是确定语法现象正确性的标 准。



2.自然主义语言观 生物进化论对语言研究的影响突出体现在语言学界 形成了自然主义的语言观。 普遍存在的进化事实,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统治人类 思想界形而上学的固定不变的观念,语言研究中的 规定主义思潮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冲击。与此同时,语言研究中的历史观念,以及 为了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比较方法得以确立。语言 学家通过对语言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语音、 词汇、语法诸方面对应关系的研究,论证了古梵文、 希腊文、拉丁文和现代印欧语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 并通过构拟的方法重建了它们的原始共同语,从而 建立了历史比较语言学。 《物种起源》出版后,德国学者施莱赫尔于1863 年出版了《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运用达尔文学 说解释语言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他认为,应当把 语言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生长、死亡和演化成新形式 的生物过程。施莱赫尔深信,语言学的方法与自然 科学的方法应当是一致的,语言学应当算作自然科 学。



第三部分 语言研究的微观方法 一、分析语音的方法 1.音位分析法 2.区别特征分析法 3.生成音系学分析方法 4.优选论方法 二、分析语法的方法 1.替换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 3.变换分析法 4.转换分析法 三、分析语义的方法 1.语义成分分析法 2.语义场分析法 3.语义指向分析法 四、话语分析的方法 五、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六、心理语言学的方法 七、计算语言学的方法 …………

语言类型学介绍

语言类型学介绍

格林伯格语序共性
某语言中有现象X,就必有现象Y。若不进一步做说明,逆 命题Y必有X就不能成立。
从逻辑上看,有六种可能出现的语序:S(主语)V(谓语) O(宾语),SOV,VSO,VOS,OSV,OVS。其中三种SVO,SOV, VSO是作为优势语序出现的。
格林伯格共总结出45种普遍现象。课本中提出六种现象与 汉语的通行看法进行对比。
汉语中:差比句语序是“比较标记—基准—形容词”(比他高), 前置词语言
格林伯格普遍现象27
如果一种语言仅有后缀,那么它是使用后置词的;仅有后 缀,则是使用前置词的。(在派生和屈折的成分都出现的 情况下,派生的成分跟词根结合更紧)
汉语中:普通话基本只有后缀属前置词语言
例:花儿
阿花
格林伯格普遍现象24
语言类型学: 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
定义
语言类型学:区分语言的结构类型。通过跨语言比较 去发现语言的结构形式。
“功能--类型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 格林伯格 “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 学派
学派争论
是学派:语言类型学有自己的语言学理念、特有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方法,从而区别于其他主要的语言学流派。
主语和话题的类型研究
语言的四种基本类型 主语优先型(SP) 话题优先型(TP) 主语——话题并重型 主语——话题合一型
参考文献
《语言类型学之语序共性问题》徐蔚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
语言类型学研究与汉语事实
格林伯格共性与对汉语通行看法对比
特莱尔所确认的与动宾语序有对应关系的配对语序
屋里Biblioteka 格林伯格普遍现象4以SOV为正常语序的语言,使用后置词的远在半数以上。 例:藏语,日语等 汉语中:SVO语序,前置词 例:从水里(放在名词前的介词)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由动词和补语组成,表达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式、程度等。

本文将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考察,通过探讨其语法功能和在不同句子中的使用情况,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结构。

动补结构根据其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基本的是动词+形容词补语,例如“他唱得很好听”。

还有动词+名词补语、动词+动词补语、动词+副词补语等。

这些类型的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都非常常见,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补结构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对动词进行补充说明,表达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式、程度等。

例如,“他唱得很好听”中,“很好听”是对“唱”这个动作的补充说明,表达了唱歌的效果非常好。

再比如,“他跑得很快”中,“很快”是对“跑”这个动作的补充说明,表达了跑步的速度非常快。

在不同的句子中,动补结构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在“他哭红了眼睛”这个句子中,动词“哭”后面接的是形容词“红”作为补语,表达了哭泣导致眼睛变红的结果。

而在“他画了一个美丽的画”中,动词“画”后面接的是形容词“美丽”作为补语,表达了画的美丽程度。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它具有丰富的类型和广泛的运用。

不同种类的动补结构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够有效地补充和说明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式、程度等。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语法学家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对动补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比如,可以探究不同类型动补结构的认知基础、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以便更全面地揭示其本质特征。

还可以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对比其他语言中的类似结构,探讨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通过对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语法现象。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激发他们对相关话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结合案例,谈谈类型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理解

结合案例,谈谈类型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理解

结合案例,谈谈类型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理解
类型学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语言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

类型学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旨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以汉英词汇比较为例,类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和分析汉英词汇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不同类别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差异。

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进一步的语言交流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类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本身的特征和结构,因此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类型学可以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为语言学习、翻译和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

语文方向向下的动词

语文方向向下的动词

语文方向向下的动词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

学界主要从性质、范围、句法功能、语义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趋向动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相对封闭的动词小类。

趋向动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高,其语义功能及句法特点也相当复杂,所以在词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自20世纪20年代起,汉语学界就帀始对趋向动词进行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范围、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仍存在很大争议。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趋向动词的研究成果作简要概述。

二、趋向动词的性质关于趋向动词的性质语法学界持有不同的认识。

黎锦熙(1924)的《新著国语文法》、太田辰夫(1958)的《中国语历史文法》把它们归为”助动词”。

吕叔湘(1942)的《中国文法要略》、陆志韦(1956)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却把它们归为”副词”。

陆宗达、俞敏(1954)的《现代汉语语法(上)》认为趋向动词是动词词尾,符合词尾的四个条件,所以归为”词尾”。

张志公主编(1959)的《汉语知识》、丁声树等(1961)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它们作为动词的附类,称作”趋向动词”。

张静(1961)的《谈汉语副词的范围》则归为”词素”,陆志韦(1964)的《汉语的构词法》也持这种观点。

房玉清(1981)的《助词的语法特征及其分类》、徐静茜(1983)的《”趋向动词”应归属何种词类?》认为趋向动词符合”轻读”和”粘附”两大特征,应看成是”动态助词”。

刘叔新(1981)的《关于助词的性质和类别问题》把”起来、下来、下去、起、来、去、过来、过去”看作”形态词”。

赵元任(1979)的《汉语口语语法》、王力(1985)的《中国现代语法》、陈昌来(1994)的《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刘月华主编(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认为趋向动词具有”多重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趋向动词的性质多半和它所表示的意义有关。

趋向动词主要是从语义的角度来命名的。

隐喻视角下趋向动词“起来”的引申义教学研究

隐喻视角下趋向动词“起来”的引申义教学研究

隐喻视角下趋向动词“起来”的引申义教学研究作者:刘甜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3期摘要:趋向动词的引申义既是本体研究的重难点,也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构建隐喻机制下“起来”引申义的语义教学图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要准确描写“起来”的引申义,既需要剔除构式语义及其他组配词语语义的干扰,也需要在语境中考虑组配词语语义和“起来”语义的互动关系。

“起来”与动词或形容词组配所产生的引申义可以概括为五类,分别是TOGETHER IS UP, MORE IS UP, ESTABLISH IS UP, NEW IS UP, CONDITION IS UP。

應以“起来”的空间义为基础帮助学习者树立隐喻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引申义的用法,从而构建整体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趋向动词;引申义;隐喻;教学作者简介:刘甜,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教学、认知语义学、教师培训(E-mail:lunwenliutian@;福建厦门; 36102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认知语义视角下汉语趋向动词的非空间义研究”(FJ2016B266);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汉语极性趋向动词认知语义研究”(008043)中图分类号:H042;H1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9)03-0135-10一引言复合趋向动词引申义的语义情况非常复杂,一直都是教与学的重难点,“我突然想起来了我见过他”和“这件事做起来不容易”这两例中“起来”的语义应如何理解?又如,“冷”和“热”是一对反义词,为何“天冷起来了”和“天热起来了”都合乎语法,而“胖”和“瘦”也是一对反义词,但“一天天胖起来”可以说,而“一天天瘦起来”却不可接受?这都是在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趋向动词并不一定只表示趋向义,这一现象黎锦熙早在《新著国语文法》里就有提及,此后,一些传统的语法著作也关注了此类现象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23页。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 如 “ 周 到 ” ) 。 本 文 拟 在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的 基 础 上 对 汉 语 运 动 事 件 中 的路 径 动 词 “ 到 ”进 行 类 型 学 及 不对 称 研 究 。
介词 ( 如 “ 到那 时 ”);助 词 ( 如 “ 办得到 ”);形容词 以 作 为 动 词 , 也 可 以作 为 介 词 ,学 者 一 般 不 将 其 列 入 讨 论
根据 《 现代汉 语分类大辞 典》 ( 董 大年 ,2 0 0 7 )对 汉
T a l m y( 1 9 8 5 ) 认 为 , 一 个 运 动 事 件 可 分 解 成 由 图形 语表 运动事件 的动词 的分 类 ,且 为便于说 明,本文将运 动 ( F i g u r e ) 、背景 ( G r o u n d ) 、运 动 ( M o t i o n ) 、路 径 ( P a t h ) 组成 的主事 件 ( f r a m i n g — e v e n t ) 和表运 动原 因 ( C a u s e ) 或 动 词 分 为 三类 ,如 表 l 所 a c k e r , 1 9 8 7 ;吴建伟 ,2 0 0 9 ;郭泉江 、
研 究 ,并取 得丰 硕 成果 。根 据 《 汉 语大 字 典》 ( 2 0 1 0 :
心 词的机 会 几乎均 等 ( 阚哲 华 ,2 0 l 0 : 1 3 0 )。不少 学 者
方式 动词+ 路径动词 ” “ 方式动 词+ 指 示动词 ” “ 路 言 中的 不 同典 型表 达 形式 ,世界 语 言可 分为 三类 :动 词 词 ” “
内建构 语言 ( v e r b — f r a m e d l a n g u a g e ,V F ) 、动 词外建 构
语言 ( s a t e ] 1 j t e — f r a m e d l a n g u a g e ,S F ) ( T a l m y ,1 9 8 5 ,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

方言学史谢留文:汉语方言研究70年(三)【转发】第四章汉语方言研究70年第四节汉语方言学的多元化期(2005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语言学界逐步走向国际化,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

汉语方言研究一方面继续保持传统,语音词汇语法调查研究并举,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拓展。

另一方面,一批来自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学者,引进借鉴国外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方言,汉语方言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新气象。

中国的语言学者们利用丰富的汉语方言材料,逐步探索具有汉语特色的方言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继承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进入21世纪以来,方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了汉语方言学界的优良传统,立足方言田野调查,出版了一批新的有分量的方言调查报告。

(一)邢向东主编《陕西方言重点调查研究丛书》,2002年开始共出版8种,其中平利(周政2009)、西安(兰宾汉2011)、合阳(邢向东、蔡文婷2010)、白河(柯西钢2013)、吴堡(邢向东、王兆富2014)、韩城(秋谷裕幸、徐朋彪2016)、岐山(吴媛、韩宝育2016)由中华书局先后出版,绥德(黑维强2016)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郑作广、林亦主编《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研究》,2005—2006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共出版11种广西(全州、兴安、资源、灌阳、临桂义宁、临桂两江、永福、阳朔、钟山、贺州、富川)单点方言调查报告。

(三)刘纶鑫主编《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2005—200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2种客赣方言(江西南昌、都昌阳峰、抚州、贵溪樟坪、芦溪、瑞金、铅山,湖南汝城、岳阳柏祥,安徽宿松、四川成都泰兴,台湾诏安)单点调查报告。

(四)鲍明炜、顾黔主编《江苏方言研究丛书》,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批5种单点方言调查报告:《苏州方言研究》(汪平)、《涟水方言研究》(胡士云)、《赣榆方言研究》(苏晓青、万连增)、《海门方言研究》(王洪钟)、《盐城方言研究》(蔡华祥),2015年出版《泰兴方言研究》(顾黔)。

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

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

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语言类型学是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相似之处和差异的科学。

它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

在语言类型学的背景下,词汇语义研究的是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变化和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和差异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语言类型学中词汇语义的研究维度,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语言类型学中,词汇语义的相似性是指不同语言中具有相似意义的词汇之间的比较。

这种相似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概念意义、文化引申和语用功能等。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词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与词汇语义的相似性相反,词汇语义的差异性的是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意义的词汇之间的比较。

造成词汇语义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语言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揭示语言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必然会导致词汇语义的变化。

在语言类型学中,词汇语义的演变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变迁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这既包括历时层面上的词汇意义演变,也包括共时层面上的词汇意义变异。

通过研究词汇语义的演变,我们可以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来探究语言的本质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中词汇的相似性、差异性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和魅力。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语言的多样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维度来深入探究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问题,以期为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随着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语义图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工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

在语义图模型中,概念、实体和关系等知识以图的结构进行表示,从而能够有效地表达复杂的语义信息。

本文将从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新视角下对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语言类型学简介

语言类型学简介

语言类型学typological linguistics 又称语言类型学 (linguistic typology)。

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

其方法是比较这些语言,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

类型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学者们比较语言特征往往抱有不同的目的。

第 1种是追溯历史渊源,其方法是比较各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最古老的基本词汇的语音和语义,发现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

第2种是建立人类语言类型体系,其方法是按某些特征把语言分类, 如把汉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萨摩亚语都归入孤立型语言(虽然二者并无亲属关系)。

第 3种是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近乎普遍的现象,其方法是考察某一特征存在于多少种语言之中。

这样做,同样不问所研究的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

由于目的不同,第1 种比较工作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事情,第2、第3种才是类型语言学家的事情。

在语言类型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的是德国的W.F.洪堡特,美国的E.萨丕尔、R.雅柯布逊和J.H.格林伯格,英国的S.乌尔曼(1914~1976)等。

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远在19世纪初期,德国语言学家 F.von施列格尔(1772~1829)就把世界诸语言分为3大类型,即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

后来洪堡特又增加了编插语或称多式综合语。

汉语单词"信"不分单复数,可指一封信或几封信;②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表明,如"我写信"不能改为"我信写"或 "信写我"。

尤其是后面有一串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每个词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每个语法意义也只用一个词缀表示,词缀同词缀之间在语音上界限分明,不融合在一起。

如土耳其语 odalarimdan〔从我的(一些)房间里〕是一个词,其中词根 oda(房间)后面有后缀-lar(表示复数),-im(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的领属关系,相当于汉语"我的"),-dan(表示离格)等。

语言学家的语言类型学

语言学家的语言类型学

语言学家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语言内部的结构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概念语言类型学是研究语言分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语言类型学家通过比较语言的音系、词汇、句法等要素,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型。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无论是已知的语言还是濒危的语言,都可以成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

二、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方法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和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等。

1. 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它将语言分为屈折语、语素语和分析语等不同类型。

屈折语是指单词内部通过词缀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拉丁语和俄语;语素语是指通过词序和功能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中文和英语;分析语是指通过词序和功能词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越南语和印尼语。

2. 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语言的音素和音节结构来进行分类的。

音素是语言中的最小音位单位,而音节是由音素组成的更大的音位单位。

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将语言分为辅音语言和元音语言两种类型。

辅音语言以辅音为主要特点,如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元音语言以元音为主要特点,如斯瓦希里语和泰语。

3. 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义结构来进行分类的。

语义是研究词义和词汇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词汇的意义和搭配。

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将语言分为形态语言和词序语言两种类型。

形态语言通过词缀变化来表示词义关系,如日语和芬兰语;词序语言则通过词序来表示词义关系,如英语和法语。

三、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分类、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化等方面。

语言分类是语言类型学的基本任务,它通过比较语言的音系、词汇和句法等要素,将语言归类为不同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一一均等建构语言。

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标签:路径动词“到” 语言类型学不对称
一、引言
运动事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学者从类型学(Talmy,1985,2000;Slobin,2004,2006)、词汇化(黄月华、李应洪,2009;李雪、白解红,2009)和句法语义(Langacker,1987;吴建伟,2009;郭泉江、罗思明,2011)等角度对路径动词所在的运动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汉语大字典》(2010:980),“到”共有四种词性:动词(如“到北京去”):介词(如“到那时”);助词(如“办得到”);形容词(如“周到”)。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到”进行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本文语料来自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所著长篇小说《长恨歌》,该小说于2000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且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排成话剧。

小说描述的故事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80年代。

受欢迎程度高,时间跨度长。

《长恨歌》约30万字,采用工具Anteonc3.2进行检索分析。

二、研究背景
Talmy(1985)认为,一个运动事件可分解成由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路径(Path)组成的主事件(ftaming event)和表运动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的外部副事件(co-event)。

“路径”指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路线或存在的位置。

根据路径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典型表达形式,世界语言可分为三类:动词内建构语言(verb framed language,VF)、动词外建构语言(satell{te framed language,SF)(Talmy,1985,2000)和均等建构语言(equipollently framed language,,EF)(Slobin 2004,2006)。

“VF语言”中,决定路径的是句中核心动词,如西班牙语;“SF语言”中,体现路径的是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英语是典型的“sF语言”,其路径表现靠方向介词;“EF语言”既指路径和方式由等值的句法形式表达,也可指两者分别充当句子谓语中心词的机会几乎均等(阚哲华,2010:130)。

不少学者(Slobin 2004,2006;Chen,2007;Chen&Guo 2009;阚哲华,2010)认为具有连动式动词结构的汉语兼具VF语言和sF语言的特征而应将其归为EF语言。

其中的“到”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介词,学者一般不将其列入讨论范围之内。

基于此,本文将对汉语路径动词“到”加以研究,并对其中隐含的原因进行解释总结。

汉语的连动式结构即动词结构连用,一般最多具有三个动词结构,其中三个
动词又可以两两组合或单独构成(chen&Guo,2009:1755),如“进到了”“来到”“到”。

那么路径动词“到”具有怎样的句法搭配呢?
三、基于语料库的路径动词“到”的句法搭配
根据《现代汉语分类大辞典》(董大年,2007)对汉语表运动事件的动词的分类,且为便于说明,本文将运动动词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根据Chen&Guo(2009:1755),汉语的连动式结构以“方式动词+路径动词+指示动词”顺序紧密排列,经过重新组合可产生八种类型:“方式动词+路径动词+指示动词”“方式动词+路径动词”“方式动词+指示动词”“路径动词+指示动词”“路径动词+路径动词”“方式动词”“路径动词”及“指示动词”。

经语料检索,“到”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观察频数为1079个。

排除“到”作为非路径动词的用法,如“想到”“说到”等之后为388个。

根据上文动词分类,共有四种句法搭配,如表2所示。

(说明:“方式动词”指图形运动的方式;“路径动词”指图形运动的方向与路线;“指示动词”指与说话者相关的运动方向)
由表2可知,“到”的句法类型中,首先,仅有路径动词“到”的结构及“方式动词+到”的结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结构,而且前者略高于后者。

只用“到”表达路径的结构表明汉语决定路径的为核心动词,属于VF语言;“方式动词+到”的结构又表明体现路径的是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到”,属于sF语言。

因此,“到”体现了汉语兼具VF语言和sF语言的特征,只能属于不同于两种语言类型的第三种类型——EF语言。

其次,“到+指示代词”与“指示代词+到”的使用搭配显示出不对称性,前者搭配只有“到来”,数量不多,而后者有“去到”“来到”;“到+路径动词”与“路径动词+到”的使用也显示出极大的不对称性,前者搭配只有“到过”,数量很少,而后者有“回到”“过到”“上到”“进到”“上升到”。

换言之,语料中搭配具有不对称性:“到”可以有“来到”“去到”“进到”“到来”,却没有“到去”“到进”。

例如:
(1)a.怕他看见,赶紧转身去到灶间,站了一会儿。

b.*怕他看见,赶紧转身到去灶间,站了一会儿。

(2)a.要打针的人,索性就直接进到严家门里了。

b.*要打针的人,索性就直接到进严家门里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关于有“到来”,却没有“到去”的不对称性问题,我们认为这与心理及文化是分不开的。

“来”的指示义是“接近中心人物”,所以其附加色彩往往是亲切委婉的,表达“近指、乐观、有利”的情况,是积极肯定的;而“去”是“远离中心人物”,其附加色彩往往是强硬有力的,表达“远指、悲观、有害”的情况,是消极否定的。

沈家煊(1999:180)指出,“认知上的肯定项指对
人的感知具有某些显著的特征,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的那一项,否定项则缺乏相应的显著特征”。

因此,“来”比“去”更具显著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倾向于使用“来”的心理,造成了有“到来”而没有“到去”的不对称性。

第二,关于有“进到”却没有“到进”的不对称性,我们认为这是“进”与“到”的句法特征差异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到+背景”在连动式句子结构中比较常见,如例(3),但是“进”可以加上背景,也可以加上指示动词“来”或者“去”,如例(4)。

从这个角度看,“到”可视为介词。

然而“到”又不是完全的介词,相比背景,“到”与前置的动词显得更加亲密,如例(5)。

例(5h)中,“了”必须跟在“到”后面,而非动词“走”后面,因此,“到”具有动词特征。

正是这种不同于“进”的句法特征引起了“进到”与“到进”的不对称性。

(3)a.她走到厨房烧水,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b.*她走到来了,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4)a.蒋丽莉走进化妆间,开了梳妆桌上的灯。

b.蒋丽莉走进来了,开了梳妆桌上的灯。

(5)a.她走到了厨房烧水,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b.*她走了到厨房烧水,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四、结语
基于语料库分析,本文发现路径动词“到”体现了汉语兼具VF语言和SF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EF语言,即路径和方式由等值的句法形式表达,或两者分别充当句子谓语中心词的机会几乎均等。

同时,“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本文认为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虽然本文对路径动词“到”进行了研究,但因为时间有限且所选取语料相对较小,可能会造成分析的不全面,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