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08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Posner,1970)
– 过程: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 时给被试者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 要被试者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 应,记下反应时。所用的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 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 (AA);另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 (Aa)。在这两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 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秒、1秒、 或2秒等。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
阮昆良 西南大学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背景知识
• 反应时新法——减数法
– 减数法(subtractive method)又称唐德斯反应时 ABC(Donders ABC of reaction time)或唐德斯 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 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 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 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 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 间。
• RTAA=视觉编码时间+按键反应时间 • RTAa =视觉编码时间+声音编码时间+按键反应时间 • RTAa -RTAA =声sner,1970)
– 其一,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给被试时,Aa对的反应 时大于AA对。根据减数法的逻辑,这个反应时之差 反映了对Aa对的加工中包含了对AA对的加工中所没 有的过程;反过来说,AA对中包含的加工过程要少 于Aa对。Aa对与AA对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内部编码 过程的差别。 – 其二,AA对的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的反应时之差反 映的同样是信息编码的这种特点。 – RT相减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一、研究背景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在接收到信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储存,并在需要时进行检索和使用。
而视觉编码则是指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机制对于深入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不同刺激类型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2. 探究刺激呈现时间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3. 探究刺激数量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4. 探究不同个体之间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表现差异的原因。
三、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共招募了5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被试对象。
2. 实验器材:电脑、显示器、耳机、键盘等。
3. 实验任务:被试需要在屏幕上观察一系列图形刺激,并在刺激消失后的一段时间内,回忆并输入所见到的图形。
4. 实验流程:(1)实验前,被试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基本的身体健康检查。
(2)实验过程中,被试将坐在电脑前,佩戴耳机。
(3)实验开始前,被试会接受简单的训练任务以熟悉实验流程和操作。
(4)实验正式开始后,被试将看到一系列不同类型、数量和呈现时间的图形刺激。
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并且每个刺激之间有1秒钟的间隔时间。
(5)当所有刺激呈现结束后,屏幕上将显示一个空白界面,并要求被试输入他们记忆中所见到的所有图形。
(6)当被试完成输入后,实验结束。
四、实验结果1. 不同刺激类型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图形刺激,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等指标来探究不同类型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中,被试对于简单的几何图形刺激的记忆正确率最高,而对于复杂的图像刺激的记忆正确率较低。
2. 刺激呈现时间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时间来探究其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当刺激呈现时间过短时,被试在回忆任务中表现出来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等指标均较低;而当刺激呈现时间过长时,则会出现遗忘或混淆等问题。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摘要:本实验基本上是在重复验证波斯纳的实验,但增加了音异形异这一自变量,而且两字母间隔的时间也改为0毫秒,500毫秒和2000毫秒。
实验结果: (1)被试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时相差较大,反应时长短的顺序如下:音异形异>音同形异>音同形同. (2)三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均呈现下降趋势(3)被试的反应时间随着间隔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的速度音同形异时最快,音异形异时最慢。
关键词: 短时记忆减数法视觉编码听觉编码一. 导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个体对注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操作的过程。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亦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
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与瞬时记忆相比,短时记忆有以下特点:1对信息保持的时间稍长于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的容量少于瞬时记忆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不同于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相关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对不同类别材料的记忆力差异是由记忆时的编码方式与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
反应时: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在脑内要经过一系列操作加工,这些操作加工有明确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信息处于不同的状态,而这些都是自爱时间上进行的的,其特征必然能在反应时上表现出来。
因此不同的的心理操作按时间分布上的不同加以区分,反应时技术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减数法: 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前言1.1实验逻辑短时记忆是指保持 1 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是指一次呈现后,保持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 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 年,Pos ner 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本实验主要是练习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1.2 实验假设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1.3实验预期不同刺激条件下(形状名称构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 方法2.1被试:5 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72 名被试。
2.2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 2.2.1 变量设定和控制自变量:练习卡片的类别因变量:被试的反应时额外变量:程序因素:被试的练习效应用随机顺序法来平衡工作方式选择”等操作一一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主试因素:实验者效应一—要确保指导语正确记录结果可能会有误一一打印实验结果2.2.2被试分配所有被试接受所有水平处理(每组5人,共72人),为了平衡顺序效应,不同的被试接受处理的顺序应该是随机化的、ABBA或拉丁方排序的。
实验中每张实验卡片呈现两次,依随机原则事先排出呈现顺序。
2.2.3统计分析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224实验预期:不同刺激条件下(形状名称构相同、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3实验仪器:GW —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 ),实验卡片16张。
注视点卡片1张。
2.42.4.1 •接上电源,将连接线的一端接速示器的反应时检出”另一端接计时计数器的反应时输入”反应时手键接在计时计数器被试侧手键”插口上;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 B选背景”选A —B顺序工作方式;在定时选择”栏,将A定为“0500”表示呈现时间为0.5秒。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1.1 实验逻辑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
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1.2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
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
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
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
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1.3实验预期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2.1 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2.2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2.3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 结果3.1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条件M(SD) min max形状和发音都相同0.625 0.473 0.777(a1)形状不同但发音相0.710 0.556 0.864同(a2)0.741 0.593 0.889形状和发音都不同(a3)3.2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F(2)=31.711,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4 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3.1 、3.2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形式,它短暂地保存大脑接收的信息。
然而,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非常有限,经过短时间的编码后很快会被遗忘。
因此,了解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对于了解大脑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重要。
为了研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科学家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短暂呈现刺激来考察人们对于刺激的记忆。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屏幕呈现数个物体或者数字,持续时间通常是几毫秒或者几秒钟。
参与者在看完刺激之后需要回忆并即时报告自己所看到的物体或数字。
在这种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参数来改变刺激呈现和参与者回忆的情况。
例如,他们可以改变刺激的数量、形状、大小、持续时间以及报告的时限等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脑对于短时刺激的处理和记忆机制。
一些早期的实验表明,在高度注意状态下,人们能够记忆和回忆大约7个左右的物体或数字,这被称为短时记忆容量的极限。
然而,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这个数字被质疑,并且更多的研究表明人脑在短时记忆的编码和回忆过程中不仅仅受到容量的限制,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的复杂度和规律性等等。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探究人脑在短时记忆编码过程中的神经机制。
他们发现,短时记忆编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视觉皮层、前额叶和颞顶叶等。
总之,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是研究记忆和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种实验以简单、规律化的形式呈现刺激,通过改变实验参数和使用不同的研究技术,揭示了人脑如何处理和存储短暂的信息。
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发展认知科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实验三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实验三: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实验报告人:被试姓名:主试姓名:实验时间:实验原理简介:在认知心理学中,减法反应时既可用于研究某一个信息加工阶段或特征,也可用于研究一系列连续的加工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回忆的分析,最初研究者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表征的,即有听觉编码。
但70年代波斯纳(Posner)等的实验却表明,这种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Posner等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清楚地说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人之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一)目的:(1)通过测定被试对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2)探讨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编码过程。
(二)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PsyT 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英文字母大写A、B和小写a、b的不同组合,其中AA(6次)、BB (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 (3次)、Ba(3次)、共36次(72次则重复呈现2遍)。
(三)方法与程序:(1)登陆并打开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主界面,选中左侧实验列表中的“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右边呈现实验说明。
点击“进入实验”弹出“指导语”窗口。
请认真阅读指导语。
实验前可进行参数设置,或者点击“开始实验”按钮(使用默认参数)直接进行实验。
(2)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比较字母异同的实验。
实验开始后屏幕将呈现多组大小写字母。
每组一对,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先后呈现。
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每组字母进行判断。
判断原则如下:1、形状相同或形状不同读音相同,按“+”键”;2、如果形状和读音都不同,则按“—”号键。
要求在判断准确的前提下反应速度越快越好。
当你明白了操作要求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练习结束后再点击下面的“开始实验”按钮开始。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1 引言实验逻辑此次实验是根据短时记忆是以听觉编码为主的原理,该原理可以得出如果字母发音不同,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的推论。
那么该实验就是要通过同时控制字母形状和发音形成的三个实验水平a1、a2、a3(其中a1:字母形状发音都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3: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实验旨在通过三个不同水平下的比较,探索视觉编码是否存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视觉编码存在短时记忆中。
若实验设计合理,实验进行正常。
那么可以得到,短时记忆存在听觉编码。
因此在字母形状不同发音相同、字母形状发音都不同的条件下。
被试的反应时会存在差异。
实验预期被试在不同刺激条件a1、a2、a3下(a1字母形状名称均相同、a2字母形状不同但名称相同、a3字母形状和名称都不同)的反应时存在差异。
2.方法被试:五人一组,互为主被试,共85名被试。
实验材料:JGW—B型心理实验台的速示器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1个,练习卡片3张(DD、Dd、DG),实验卡片16张(见下表),注视点卡片1张。
实验设计:单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实验程序:统计方法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 结果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在字母形状和发音都相同、字母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和字母形状和发音都不同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结果(N=3)条件M(SD)min max形状和发音都相同(a1)形状不同但发音相同(a2)形状和发音都不同(a3)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的结果发现,不同条件下,被试反应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F(2)=,P=0);再通过多重比较结果分析发现:a1≠a2,a1≠a3,a2≠a3,见表2.表2 不同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检验的结果4 讨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假设得到了验证。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 -回复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回复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是人类大脑中用于将信息暂时保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通过不同的编码方式将外界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可储存和处理的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原理以及其中的几种具体方法。
一、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原理短时记忆是指人类大脑中负责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通常可以持续几秒到几分钟。
在我们面对复杂的信息时,比如听取老师讲课、阅读文字材料或者接听电话时,我们会将这些信息暂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利用。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是将这些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转换,以便更好地储存和处理。
这些编码方式包括声音编码、视觉编码、语义编码等。
二、短时记忆的声音编码方式声音编码是指将听到的声音信息转化为能够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将声音的频率、音调、音量等特征进行编码。
例如,当我们听到老师在讲课时,我们会将老师的声音特征编码为某个频率、音调和音量组合的形式。
这样一来,在短时记忆中我们就能够储存下这个编码后的声音信息,以便后续的加工和利用。
三、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方式视觉编码是指将通过视觉感知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能够储存的形式。
大脑通过感知外界环境中的视觉刺激,比如看到的人物、物体以及场景等,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
视觉编码方式包括颜色、形状和空间位置等。
当我们看到一张照片时,大脑会将照片中物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们相对于其他物体的空间位置进行编码。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将这些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处理和利用。
四、短时记忆的语义编码方式语义编码是指将信息转化为与其意义相关的形式。
在短时记忆编码中,大脑会将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并根据其含义将其转化为更易于储存和处理的形式。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时,大脑会将文字的含义进行解析,并将其转化为与其意义相关的语义编码。
这样一来,在短时记忆中我们就能够储存下该段文字的语义编码,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利用。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目的:学习减法反应时程序,验证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
实验器材:计算机实验(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实验软件)。
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运行心理实验软件,找到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程序,并运行;2让被试坐好,面对计算机屏幕中央,并用优势手那反应键。
3一切调整好之后,主试对被试的指导语为:“这个实验研究短时记忆信息的表征形式。
实验要求你比较两个英文字母是否相同,同时记录你的反应时间,两个英文字母可能同时呈现,也可能相续呈现。
如果你觉得这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不同,就请按‘不同键’(绿色键)。
如果你觉得两个字母的写法和发音都相同或者写法不同但是发音相同,都要按‘相同键’(红色键)。
例如‘DD’和‘Dd’都应按相同键’,而‘DE’和‘De’都应按‘不同键’。
这样要做许多次,一定次数之后,屏幕会提示你休息。
请注意要分辨的又快又准,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后,请开始实验。
”4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对不同字母卡片在不同间隔条件下判断其是否为相同字母并按键反应;5实验呈现刺激为字母卡片,分别为AA(6张)、BB(6张)、Aa(6张)、Bb(6张)、AB(3张)、BA(3张)、Ab(3张)、Ba(3张),即分为完全相同、音同形不同和音形皆不同三组,共36张;6实验刺激的呈现间隔为0s、0.5s、2s;7出现三组实验刺激与三种呈现间隔,采用拉丁方设计。
8实验结束后,主试需要记录屏幕上各种时间间隔下的正确与错误反应时。
实验结果:整理结果,计算每种时间间隔下的平均正确反应时,填入下表。
------------------------------------------------------------ 间隔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 0ms 534(100.00%) 775(100.00%) 1077(100.00%) 50ms 507(100.00%) 606(100.00%) 632(100.00%) 100ms 468(100.00%) 571(100.00%) 620(100.00%) ------------------------------------------------------------结果解释:由图1可知,当音同形同、音同形异和音异形异三种情况的字母同时呈现时,被试的反应时同样是音同形同最快,音同形异次之,音异形异最慢。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引言短时记忆是我们用来暂时存储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视觉编码是指将外界的视觉信息转化为可存储和处理的内部表达形式。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实验设计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了30名年龄在20至30岁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参与者。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台电脑、显示屏、键盘和鼠标。
实验软件使用Psychtoolbox进行编程。
实验任务实验任务分为两个部分:编码阶段和识别阶段。
编码阶段在编码阶段,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呈现在显示屏上的图像。
每个图像持续时间为500毫秒,之后会出现一个空白屏幕,持续时间为1000毫秒。
参与者被告知,他们需要尽可能多地记住这些图像。
识别阶段在识别阶段,参与者需要判断一系列呈现在显示屏上的图像是否在编码阶段中出现过。
每个图像持续时间为200毫秒,之后会出现一个空白屏幕,持续时间为1000毫秒。
参与者需要按下键盘上的“是”或“否”键来进行判断。
实验程序实验程序的流程如下:1.参与者被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个人信息。
2.参与者被引导进入实验室,并介绍实验任务的目的和流程。
3.参与者进行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
4.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实验反馈问卷。
结果与讨论编码阶段的结果在编码阶段,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系列图像。
他们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被记录下来。
编码阶段的正确率参与者的平均正确率为80%(标准差=5%)。
这表明参与者在编码阶段可以有效地记住大部分图像。
编码阶段的反应时间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600毫秒(标准差=100毫秒)。
这表明参与者在编码阶段可以迅速地处理和记忆图像。
识别阶段的结果在识别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图像是否在编码阶段中出现过。
他们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被记录下来。
识别阶段的正确率参与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0%(标准差=7%)。
这表明参与者在识别阶段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编码阶段中出现过的图像。
识别阶段的反应时间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500毫秒(标准差=80毫秒)。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一、引言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STM)是指人脑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的能力,通常可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
视觉编码是指将外界的视觉信息(如图像、文字等)转化为脑内的记忆表示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二、实验目的探究不同刺激材料对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影响,分析记忆表现的差异。
三、实验设计1.受试者本实验邀请了20名年龄介于18至30岁、没有视力问题、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疾病的被试参与。
被试划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10名。
2.实验材料实验使用的刺激材料包括20个具有明显区分特征的图像。
每个图像呈现时间为2秒。
3.实验过程(1)测量基础视力状况:使用标准的视力测试图表,测量每位受试者的视力。
(2)任务练习:为了让受试者熟悉任务流程,他们将进行一轮任务练习。
练习中使用的图像与实验中的图像不同。
(3)实验任务:实验总共进行10轮,每轮包括两个阶段。
a.第一阶段-学习:受试者观看屏幕上呈现的5个图像序列,每个图像呈现时间为2秒,之后屏幕清空。
然后,受试者需要尽量回忆并准确地在答题卡上记录所看到的图像序列。
b.第二阶段-测试:受试者需要在一个呈现时间为2秒的图像序列中,找到先前学习阶段中呈现的5个图像,并将其选择并标记出来。
四、数据分析1.记忆正确率将受试者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回忆和识别表现作为正确率的指标。
统计每个组的平均正确率,并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2.反应时间测量受试者在第二阶段中从呈现图像序列到选择并标记出先前学习阶段图像的反应时间。
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
五、预期结果我们预计在第一阶段中,两组的平均正确率会有差异,A组的平均正确率会高于B组。
这是因为A组的刺激材料与B组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区分特征,更容易在短时记忆中进行编码和回忆。
同时,我们预计A组的反应时间会更短,因为更容易进行图像的识别和标记。
六、结论通过对20名被试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中,刺激材料的特征和辨识度对记忆表现有显著影响。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是指我们在接收到外界视觉刺激后,将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的视觉编码方式对于短时记忆保持的影响。
实验采用了随机矩阵记忆任务,参与者需要记住一个由黑色矩阵组成的图像,并在瞬间消失后,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实验一共分为三个条件:文字编码、形状编码和颜色编码。
在文字编码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将图像中每个位置上的矩阵与一个字母相关联。
例如,将A字母与矩阵1对应,B字母与矩阵2对应,以此类推。
在实验过程中,矩阵会瞬间消失,并在稍后出现一个字母序列,参与者需要根据字母序列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在形状编码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将图像中每个位置上的矩阵与一个特定形状相关联。
例如,将正方形形状与矩阵1对应,圆形形状与矩阵2对应,以此类推。
与文字编码条件相似,矩阵会瞬间消失,并在稍后出现一个形状序列,参与者需要根据形状序列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在颜色编码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将图像中每个位置上的矩阵与一个颜色相关联。
例如,将红色与矩阵1对应,蓝色与矩阵2对应,以此类推。
同样地,矩阵在瞬间消失后会有一个颜色序列出现,参与者需要根据颜色序列回答相应位置上的矩阵的颜色。
通过对所有参与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首先,在文字编码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平均为80%。
这说明文字编码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可能不是最有效的编码方式。
其次,在形状编码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平均为90%。
这表明形状编码在视觉编码中具有更高的效果,可能比文字编码更容易记忆。
最后,在颜色编码条件下,参与者的准确率平均为85%。
与文字编码相比,颜色编码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支持形状编码和颜色编码在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中的有效性。
通过将视觉信息与形状或颜色相关联,可以提高短时记忆的保持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更多不同类型的视觉编码方式,并研究它们对于短时记忆保持的影响。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姓名向琳琳学号222010306011022 专业心理学(师)年级 2010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1/10/31 同组人姓名周杰冉光娅成绩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向琳琳 22201030601102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师范班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证实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实验方法是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58名本科生作为被试,运用PsyKey心理运用系统,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它们或音同形同,或音同形异,或音异形异,表现为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并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视觉优势已经让位于听觉了,并且时间间隔和字母音形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的影响及其显著。
实验结论为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听觉编码1.前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
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
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报告》引言:短时记忆(简称STM)是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能够暂时保持这些信息在意识范围内的能力。
短时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习记忆、情绪体验、决策制定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理解短时记忆的原理和机制对人类认知研究、教育心理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方法: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了30名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包括男性和女性。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显示器和计算机软件,以及一系列图像作为刺激。
图像包括10个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正常视觉测查法,包括两个任务:图像呈现和识别任务。
图像呈现:受试者坐在计算机前,实验员在显示器上呈现一系列的图像,每次呈现4个图像,时间为2秒。
然后显示器消失,受试者需要在5秒的时间内回忆刚刚呈现的图像。
识别任务:在图像呈现任务之后,实验员再次在显示器上呈现一组图像,其中包括之前呈现的图像和新的图像。
受试者需要根据之前的记忆,选择出之前呈现过的图像,并记录选择结果。
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在图像呈现任务中,受试者的准确率为75%。
2.在识别任务中,受试者的正确率为80%。
3.受试者在图像呈现和识别任务中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受试者在短时记忆的图像编码和记忆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反应时间。
这可能是由于短时记忆在视觉编码过程中的特征提取和整合能力较强的原因。
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受试者在识别任务中的准确率高于图像呈现任务,这可能是因为在识别任务中,受试者可以通过对比之前呈现的图像和新图像的差异来进行选择。
而在图像呈现任务中,受试者需要仅凭记忆进行回忆,相对更加困难。
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初步探索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
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在短时记忆的图像编码和记忆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反应时间。
然而,受试者在图像呈现任务中的表现相对较差,可能是因为该任务要求受试者仅凭记忆进行回忆,相对更加困难。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英文名称:MINUSRT一、实验背景:减法反应时是由唐德斯提出的,又称唐德斯减数法反应时,减数法反应时主要是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部分,然后分析加工的过程。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即为所要测量的心理过程。
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异即为此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
近几十年来,记忆领域研究得较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1964年Conrad对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对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编码是记忆的一种有效方式。
1969年,Posner等人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视觉编码实为存在。
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不仅如此,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二、实验准备:实验目的: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证实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被试:青少年实验材料:安装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反应盒。
三、实验方法与程序实验方法: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
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什么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什么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
很多人知道短时记忆,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什么。
短时记忆有它的编码方式,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方式1.听觉编码
Conrad(1964)的实验为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把B、C、P、T、V这五个音近字母,和另外五个音近字母F、M、N、S、X,随时混合,逐个用速示器呈现,每个呈现0.75秒,然后要求被试按原来呈现次序把各字母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
实验结果表明:各字母尽管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记忆中的混淆次数,将近80%发生在音近字母之间。
实验继续下去,则进一步发现,各字母之间混淆的次数分配在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两种条件下相当一致,等级相关达0.64,因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是以语音听觉占优热的。
[9]Conrad认为短时记忆错误的产生是以听觉特征而不是以视觉特征为基础的。
即使是视觉呈现的刺激材料,进入短时记忆时发生了形-音转换,其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
Posner.M.I(1967,1969)用减法反应时,字母匹配任务研究了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
实验是让被试辨认两个字母是否相同。
两个字母都用大写体,如A、A,叫做等同辨认;两个字母一个用大写体,一个用小写体,如A、a,叫做同称辨认(辨认前告诉被试不管字母是大写还是小写)。
结果表明,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而让被试进行辨认的情况下,则等同辨认的反应时短;但若使两个字母的呈现时间间隔1-2秒,则等同辨认的优热趋于消失。
这表明由瞬间记 ......。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
实验编号:2013.2.8.3 2013学年第2学期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专业年级:应用心理2012级实验组别:实验者:李德輝 10120320139其他成员:实验时间:摘要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存在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等多种观点。
减数法是反应时研究的传统方法,应用于当代认知心理学中为探明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一条途径。
波斯纳(Posner,1967,1969)将减数法应用于短时记忆编码的研究中,以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的字母对为实验材料,让被试做出同/异判断,分析其反应时,得出某些情境中短时记忆中信息编码的规律:先形成视觉编码,再转化成听觉编码。
本实验将对该经典实验进行重复验证,并对实验中减数法原理的运用进行初步讨论。
关键词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听觉编码减数法延迟时间1 引言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
它建立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储存,否则就会遗忘。
短时记忆的刺激编码方式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般认为,关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四种观点:一、信息的编码是一听觉形式表征的,即听觉编码。
人们在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时是根据刺激信息的名称进行编码,如果名称相同和意义相同,就作出相同判断,并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
二、信息编码根据外形轮廓进行,即视觉编码。
如果信息的外形轮廓相同,无论其形状、大小或其他物理特征是否相同,都会作出相同的判断。
三、信息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即根据刺激的语义特征进行编码。
四、短时记忆中同时存在上述三种或两种编码过程。
康拉德(R.Conrad,1963,1964)以发音相似的一系列字母为材料,要求被试进行回忆,发现被试对发音相似的字母产生的听觉混淆多于发音不同的字母,占总错误的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向琳琳学号2222专业心理学(师)年级2010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1/10/31同组人姓名周杰冉光娅成绩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向琳琳2222(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师范班重庆400715)摘要本实验的目的是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证实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实验方法是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58名本科生作为被试,运用PsyKey心理运用系统,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它们或音同形同,或音同形异,或音异形异,表现为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并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表明,由瞬间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后,编码的视觉优势已经让位于听觉了,并且时间间隔和字母音形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的影响及其显著。
实验结论为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关键词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听觉编码1.前言减数法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传统的观点认为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
这是根据短时记忆中产生的错误与正确信息之间存在着语音听觉上的联系而推测出来的。
康拉德在记忆广度实验中观察到,回忆错误与正确反应之间有着语音上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因为以拼音文字的英文字母做实验材料,因而其普遍性受到了质疑。
但70年代波斯纳等人利用减法反应时基本范式,在其实验中清楚地表明,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莫雷的实验也表明,汉字的短时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
对于绘画、脸和身体动作以及视觉观察事件所属范畴的短时记忆,倾向于用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倾向于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短时记忆信息存在感觉代码与语义代码,其中前者包括听觉代码与视觉编码;对于感觉编码的过程而言,视觉编码率先出现并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本实验基本是在重复波斯纳的实验,但是增加了音异形异的字母对这一自变量水平呈现给被试,同时将间隔时间设定为0ms,50ms和100ms。
基于以上的实验,本实验通过被试在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字母的视觉匹配和语音匹配的反应时的差异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如下的假设: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那么若在相同时间间隔条件下,被试对音异形异对的反应时大于对音同形异对的反应时,音同形异对的反应时大于音同形同对的反应时,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差异减小,则假设成立;反之,则假设不成立。
2.方法2.1被试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58名2.2实验仪器和材料计算机,PsyKey心理应用系统,反应设备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是一个3*3的多因素实验设计。
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两个字母的异同和两个字母呈现的间隔时间。
两个字母的异同有三个水平,即音同形同,音同形异和音异形异三个水平。
两个字母的间隔时间有0ms、50ms、100ms 三个水平。
因变量则为被试判断两个字母“异同”的准确率和反应时。
2.4实验程序计算机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具体要求为若被试认为呈现的两个字母音同而不论形是否相同就按红键,若被试认为呈现的两个字母音异就按绿键,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准确率和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 (即同时呈现)、50ms和100m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ms,中间12张间隔50ms,最后12张间隔100ms;休息30s 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50ms→100ms→0m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100ms→0ms→5oms的顺序。
被试阅读指示语,了解反应方法,明白后开始实验。
3.结果3.1分别计算出被试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正确判断的正确反应时,可以得出表1和图1如下:表1.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不同字母进行判断的平均反应时(ms)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0ms706.086745.586895.19050ms521.224654.534698.362100ms506.103627.017680.431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于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的字母的判断的反应时也依次增大。
并且在时间间隔为50ms和100ms 时,即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差异减小了。
3.2对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2.间隔时间与字母类型的反应时的方差分析df均方Fsig间隔时间21648401.68014.4580.000字母类型21415912.25512.4190.000间隔时间*字母类型458780.6430.5160.724由表2中关于间隔时间的方差分析得,F=14.458,P<0.01,则间隔时间对被试对字母是否“相同”的判断的反应时具有主效应。
由表2中关于字母类型的方差分析得,F=12.419,P<0.01,则字母类型对被试判断的反应时具有主效应。
由表2中关于间隔时间和字母类型的方差分析得,F-0.516,P>0.05,则间隔时间和字母类型对被试判断的反应时不存在交互作用。
4.讨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两个字母的异同和两个字母呈现的间隔时间。
两个字母的异同有三个水平,即音同形同,音同形异和音异形异三个水平。
两个字母的间隔时间有0ms、50ms、100ms三个水平。
因变量则为被试判断两个字母“异同”的准确率和反应时。
额外变量主要有不同字母类型呈现的顺序,各种字母呈现时间间隔的顺序安排,实验环境,实验时间等。
为了平衡字母类型及其呈现的时间间隔带来的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第一次的36张按照间隔时间0ms→50ms→100ms的顺序呈现,第二次的36张按照50ms→100ms→0m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100ms→0ms→5oms的顺序,每36次随即呈现。
实验在机房进行,电脑成为主试,干扰较少,且实验过程中被试每做36次就休息30秒,实验进行时间较短,且在早上进行,尽量减小疲劳效应。
本实验中涉及到速度-准确性权衡的问题。
在以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时,单一考虑速度,或单一考虑准确性,都会极大地损害实验研究的效度。
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实验时,必须考虑两个因变量—速度和准确性。
当只选择一个因变量指标时,应对为何不使用另一个的原因有所交待。
本实验中选择了速度而没有考虑准确性,是因为实验处理中已经删除了错误反应的反应时,这样也才是合理的。
本实验表明:在相同的时间间隔条件下,对于音同形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的字母的判断的反应时也依次增大。
并且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差异减小了。
字母音形的异同以及呈现的时间间隔对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其一,实验表明在相同时间间隔条件下,被试对AB对(或BA对,Ab对,Ba对)的反应时大于对Aa对(或Bb对)的反应时,对Aa对(或Bb对)的反应时大于对AA对(或BB对)的反应时。
根据减数法的逻辑,两两之间的反应差反映了对每一次两两比较中前一对的加工中包含了对后一对的加工中所没有的过程;反过来说,后一对包含的加工过程要少于前一对。
前一对与后一对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内部编码过程的差别。
实际上,AB 对和Aa对区别在于前者音异形异,后者音同形异,而Aa对和AA对的区别在于前者音同形异,后者音同形异。
那么,当三两个字母同时呈现给被试时,被试对AA对可以直接按写法来比较,对Aa对则不能按写法而必须按读音来比较,对AB 对则必须既有写法的比较又有读音的比较。
这就意味着AA对匹配是在视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而Aa对匹配只能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AB对匹配则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基础上进行。
这样就包含了更加多的加工过程,因而需要的时间也就更多,反应时更大。
其二,在时间间隔为50ms和100ms时,即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三种情况下的反应时差异减小了。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音同形同对字母的反应时受同时呈现还是继时呈现的影响较大,表现为较大的减小量。
而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对字母受同时呈现还是继时呈现的影响较小。
这说明,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大,音同形同对的加工过程与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对趋于一致,从而缩小了与音同形异对、音异形异对反应时的差别。
然而根据波斯纳等人的研究推测,短时记忆时,先发生的是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后,才发生了听觉编码。
那么,实验结果应该出现的是在同一类型的字母条件下,随着两个字母之间插入时间间隔的增大,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效应逐渐增强,其平均反应时应该呈现增大的趋势。
可是我们的实验结果却显示的是减小的趋势。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首先来讲,波斯纳的研究中的间隔时间设为0、0.5s、1s、2s,而我们设置的则是0、50ms、100ms,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设置的时间间隔太短了,体现的变化很微小,所以才在短暂的时间间隔的增大下体现出反应时的减小趋势。
如果我们将间隔时间选取得大一点,可能就会是另外的结果。
其次,最终统计的被试量的问题。
我们选取了所有被试的数据,但是有可能某些被试的数据本来是不符合实验要求的。
一些错误的数据也有可能导致结果的改变。
再者,被试在做这个实验之前已经知道实验原理,且已经知道了预期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暗示被试,从而得出不准确的结果。
当然,疲劳效应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特别是实验当日,所有被试因为升旗而六点起床,进行实验时没有集中注意力也是可能的。
减数法反应时实验清楚地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对记忆进行的研究结果可以运用于教学教育中,找到更好的、更合理记忆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减轻他们的负担。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目前仍然采用以背单词为主的方式,在仔细了解了人的记忆编码后有利于我们改善背单词的效率。
但记忆是人抽象的,高级的思维活动,对它的探索我们还要继续。
5.结论短时记忆的编码有视觉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至少在部分时间里,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是以视觉编码的。
6.参考文献[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53-357.[4]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91-392.[5]黄英.对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编码方式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1(6).[6]郑涌.关于英文词的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实验研究[J].49-50.[7]梁雪清.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作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1):100-103.[8]吴剑万朵.图式激活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