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现代名医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1923年6月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2 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张镜人:沪上中医旗帜 他是上海张氏内科第十二代传人,幼承家学,医文兼修,18岁悬壶沪上,民国中医考试一榜成名 他于新中国建立之初,关闭私人诊所,投身中医工作管理公务,为当代上海中医医教研事业“开业奠基” 他行医60余年,疗效卓然,擅长内科杂病诊治,尤于热病和脾胃病甚有建树,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今年6月24日,87岁的国医大师张镜人溘然长逝,中医界至为惋惜。 张镜人毕生悬壶沪上,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苍生大医。在上海报纸刊登的一篇记叙其事迹的文章说:“老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上 海滩名医张骧云的后裔、治疗伤寒的名家;中年人知道张镜人是中医界的泰斗、治疗疑难病的能手;青年人知道张镜人是沪上名 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专家”。这3句话,既褒扬了他的临床证治效验,也勾勒出他的学术成果概图。 奚伯初1904-1979年),字绍祖,江苏无锡人。系武进戴溪桥著名奚氏儿科四世传人,家学渊源。其曾祖龙泉公弃儒学医,受业于 同郡许公定甫(当时许氏儿科遐迩闻名),学成归里,悬壶应世,曾着《儿科心得》三卷,未及付梓而毁于兵燹。先祖子型公继承 父业,医名更着,求诊才络绎不绝,创制“辰金丸”治风痰壅盛,“宝金丸”治急惊风。父泳裳公幼承庭训,好学不倦,对《内 经》钻研尤深,执业后声望日隆,病者暮名而来,门庭若市,远者来自浙江之长兴,安徽之广德,近者江苏溧阳、宜兴、常、锡 一带,以致戴溪桥河内舟楫相接。奚氏少年时边上私塾,边在其父督教下习诵中医经典著作,课余也常侍诊父侧,由于生性敏 慧,勤奋好学,因而尽得家传之秘,18岁开始襄诊,20岁即在无锡市挂牌行医。奚氏因治学严谨,治病认真,起大病难症甚多, 故医名大噪。1937年迁居沪上,设诊所于陕西北路,长期来诊务繁忙。著述有《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内科 要》、《奚伯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弱冠时父亡,即悬壶问世,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 路,专业儿科。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 起少小沉疴。徐氏常谓: “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他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 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子弟们均是站立诊病。徐氏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 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他遇重病者,即给予提前诊治;贫病交迫者,则免收诊金。早年抗菌素尚未发现,西医对小儿肺炎等 杨永璇(1901-1981年),男,上海市南汇县人。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7岁受业于浦东唐家花园王诵愚先生门下,白天随师临 诊,听讲授课,晚上挑灯夜读,选篇背诵,悉心钻研,好学不倦,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医数年,尽得王氏真传。1921年返回 周浦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了方便病人就医,先后在上海董家渡、浦东三林塘等地设立定期分诊所,1937年迁居上海 八仙桥行医。专长针灸,兼理疯科,通晓内、外、妇、儿、皮肤诸科。擅治中风偏瘫,历节痹痛,小儿麻痹症,急性腰扭伤,脚 气病,软脚风,丹毒,痛风,鹅掌风,大麻风以及脊椎肥大等顽痹痼疾。临诊时按脉察舌,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以针、灸 、拔火罐为主要治疗手段,兼用汤药丸散,膏滋药酒,药熨熏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刺罐结合,内外同治, 疗效卓著,贫病患者,义诊给药。故以医技多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著称于世。慕名求医者踵接,日达数百人
陈健民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 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 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 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 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卅余年的治学格言是博采众长、一专多能、见难而上;医哲求索、中西 结合、融汇贯通。临床擅长肿瘤病及癌前病变等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以青紫舌、舌脉异常等诊断及活血化瘀、扶正 培本等治疗见长。1974年起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医学译文12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8次,递交论文10篇。自制芎龙汤对 癌症、心脑血管病、肝病、痛经、糖尿病、胶原性病等血液高粘状态有所改善;地黄汤对癌症、免疫性病等免疫功能紊乱有所调 整;地冬合剂对乳腺癌、乳腺小叶增生等乳腺病有所控制;六妙汤对舌苔厚黄腻诸病证有清热燥湿作用;升坠汤对内脏下垂等中 气下陷证有升提功能;抗柯片对长期使用激素者有抽戒疗效。临床行医准则是诊断病证明确、指标客观可靠、治疗简明有效。另 对医学哲学、医学史有所研究,“略论晋唐时期医学家的哲学观”刊登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6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 料中心《中国哲学史》月刊所选汇。对近代名中医陆渊雷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10余年,对教研室建设呕尽心血,面对西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医师课堂教学甚获好评。主编 教材《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学》等5种。发表教学论文5篇,专著9种。至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医学普及文章 达200多篇。 坚持高尚医德,1992年获欧阳街道“十佳社区服务明星”称号; 1994年获虹口区“社区服务明星”,同年获上海市民政局、老 龄委、卫生局、教育局、托幼办、退管会联合表彰,并荣获“上海市1992~1993年社区服务实事”先进个人。
于尔辛
于尔辛 (1931年-),男,汉族,上海市人。原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现已退休,教授职称。1955年上海第一医 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进肿瘤医院放射科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1958年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并 结业。1964年任肿瘤医院中医中药研究室负责人。1978年任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1986年任上海医科大 学肿瘤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教授。1998年退休。曾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 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任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肿瘤委员、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全国 肿瘤学期刊研究委员会科学论文特聘审稿人。任中国癌症基金会上海抗癌药物咨询中心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上海市第二届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曾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 秀共产党员。曾为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镜人
奚伯初
徐小圃
杨永璇
董廷瑶
丁甘仁
曹余德
董廷瑶,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2000)。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勤诵经史子集,唐宋范 文,进而能文作赋。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灵枢》、仲景学说,继而各家学说。又遍访名 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 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中华全国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历上海市届中医研究班主任,以及静安区第三至第 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等职。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 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农工民主党市委顾问委员。从事 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1990年被聘为全国首批 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1996年市卫生局拍摄录像片《儿科泰斗》,以志业绩。著有《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专著两本,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科 研成果二等奖,后者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论文近百篇。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家世业医。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 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丁氏学 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获得 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 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 以轻去实。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丁氏兼通内、外、喉 科。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 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有渊源,先受教于其兄松溪(费伯雄之徒),继受业于圩塘马仲清, 又从巢氏习外科,故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丁氏先行医于苏州等地,后徙居沪上,先后设诊所于仁济善堂及凤阳路等处,临证多佳 效,声誉日隆。1915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 劳动人民服务,又为学生实习奠定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丁氏内科医学得以逐步形成 曹余德,男,汉族,江苏省扬州人,生于1921年1月。出身于中医药世家。原任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医科 大学医疗系中医学兼职教授。 194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从师于丁济万、程门雪之传授、 指点和培育,深得两老学术之精髓,后悬壶沪上。1957年毕业 于北京医学院, 得以深造学习完整的现代医学知识。由于出身于中医药世家之优越条件,所以既能聆悉中西医之医术,又可懂得
何承志
金明渊
钱伯文
何承志 (1919年—),字锦文,男,汉族,上海市青浦区人。1940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青浦县朱家角镇开业行医,1947 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合格,1952年任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总干事,组织青浦县朱家角联合诊所。1953年参加筹建青 浦县朱家角人民医院中医科,1956年起任青浦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副科长,1966年兼任青浦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81年12月任青 浦县中医院院长,1983年2月任青浦县卫生局副局长,1985年任青浦县人大副主任。60余年来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年代曾兼任上海市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组教师。6、70年代在县内开办中医带徒班7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在担任行政 管理工作期间,积极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青浦县卫生事业及中医工作肘了重要贡献。何老现为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名誉 院长,区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历任数届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常委,1988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精神文明标兵,1991 年为被评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定为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之一,1995年定为 上海市名中医。何老出身中医世家,为何氏27世世医之一,历宋、元、明、清四代直至今日,绵延8百余年,曾有人论断:“青 金明渊 ,男,(1917年—),汉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金明渊幼承家学,侍诊祖父金百川,父亲金养田。 1935年卒业,并领到中医证书和开业执照,悬壶沪上。1951年在华东卫生部中医处任职,1954年后先后在华东医院、上海市第六 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兼),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 名誉委员,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编委。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享受 钱伯文 (1917年~),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的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专家。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1995年被评为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1938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上海中医学会理事,上海市肿瘤学会委员, 上海中医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副主任,上海中山医院肝癌病区顾问,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现任上海中医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 (1)“辨证论治213例颅脑肿瘤的疗效观察”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健民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 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 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 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 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卅余年的治学格言是博采众长、一专多能、见难而上;医哲求索、中西 结合、融汇贯通。临床擅长肿瘤病及癌前病变等疑难杂症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尤以青紫舌、舌脉异常等诊断及活血化瘀、扶正 培本等治疗见长。1974年起发表医学论文90余篇、医学译文12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8次,递交论文10篇。自制芎龙汤对 癌症、心脑血管病、肝病、痛经、糖尿病、胶原性病等血液高粘状态有所改善;地黄汤对癌症、免疫性病等免疫功能紊乱有所调 整;地冬合剂对乳腺癌、乳腺小叶增生等乳腺病有所控制;六妙汤对舌苔厚黄腻诸病证有清热燥湿作用;升坠汤对内脏下垂等中 气下陷证有升提功能;抗柯片对长期使用激素者有抽戒疗效。临床行医准则是诊断病证明确、指标客观可靠、治疗简明有效。另 对医学哲学、医学史有所研究,“略论晋唐时期医学家的哲学观”刊登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6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 料中心《中国哲学史》月刊所选汇。对近代名中医陆渊雷生平及学术思想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10余年,对教研室建设呕尽心血,面对西医院校学生、西学中医师课堂教学甚获好评。主编 教材《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针灸学》等5种。发表教学论文5篇,专著9种。至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医学普及文章 达200多篇。 坚持高尚医德,1992年获欧阳街道“十佳社区服务明星”称号; 1994年获虹口区“社区服务明星”,同年获上海市民政局、老 龄委、卫生局、教育局、托幼办、退管会联合表彰,并荣获“上海市1992~1993年社区服务实事”先进个人。
于尔辛
于尔辛 (1931年-),男,汉族,上海市人。原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现已退休,教授职称。1955年上海第一医 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进肿瘤医院放射科任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1958年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并 结业。1964年任肿瘤医院中医中药研究室负责人。1978年任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1986年任上海医科大 学肿瘤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教授。1998年退休。曾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 市抗癌协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任中国癌症杂志副主编、肿瘤委员、实用肿瘤杂志编委、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全国 肿瘤学期刊研究委员会科学论文特聘审稿人。任中国癌症基金会上海抗癌药物咨询中心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 性非传染性疾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为上海市第二届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曾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 秀共产党员。曾为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镜人
奚伯初
徐小圃
杨永璇
董廷瑶
丁甘仁
曹余德
董廷瑶,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2000)。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勤诵经史子集,唐宋范 文,进而能文作赋。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灵枢》、仲景学说,继而各家学说。又遍访名 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 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中华全国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历上海市届中医研究班主任,以及静安区第三至第 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等职。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 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农工民主党市委顾问委员。从事 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1990年被聘为全国首批 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1996年市卫生局拍摄录像片《儿科泰斗》,以志业绩。著有《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专著两本,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科 研成果二等奖,后者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论文近百篇。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家世业医。丁甘仁初拜圩塘马文清为师,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兼收 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同时常与其族伯丁松溪(为费伯雄门人)切磋医学。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丁氏学 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医道大行。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获得 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 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 以轻去实。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喉痧症治概要》。丁氏兼通内、外、喉 科。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 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孟河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有渊源,先受教于其兄松溪(费伯雄之徒),继受业于圩塘马仲清, 又从巢氏习外科,故通晓内科及外、咽喉科。丁氏先行医于苏州等地,后徙居沪上,先后设诊所于仁济善堂及凤阳路等处,临证多佳 效,声誉日隆。1915年始,与夏应堂、谢利恒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女子中医专门学校,又兴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为广大 劳动人民服务,又为学生实习奠定基地,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丁氏内科医学得以逐步形成 曹余德,男,汉族,江苏省扬州人,生于1921年1月。出身于中医药世家。原任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医科 大学医疗系中医学兼职教授。 194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从师于丁济万、程门雪之传授、 指点和培育,深得两老学术之精髓,后悬壶沪上。1957年毕业 于北京医学院, 得以深造学习完整的现代医学知识。由于出身于中医药世家之优越条件,所以既能聆悉中西医之医术,又可懂得
何承志
金明渊
钱伯文
何承志 (1919年—),字锦文,男,汉族,上海市青浦区人。1940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在青浦县朱家角镇开业行医,1947 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合格,1952年任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总干事,组织青浦县朱家角联合诊所。1953年参加筹建青 浦县朱家角人民医院中医科,1956年起任青浦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副科长,1966年兼任青浦县人民医院副院长,1981年12月任青 浦县中医院院长,1983年2月任青浦县卫生局副局长,1985年任青浦县人大副主任。60余年来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年代曾兼任上海市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组教师。6、70年代在县内开办中医带徒班7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在担任行政 管理工作期间,积极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青浦县卫生事业及中医工作肘了重要贡献。何老现为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名誉 院长,区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历任数届市、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政协常委,1988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精神文明标兵,1991 年为被评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1991年定为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之一,1995年定为 上海市名中医。何老出身中医世家,为何氏27世世医之一,历宋、元、明、清四代直至今日,绵延8百余年,曾有人论断:“青 金明渊 ,男,(1917年—),汉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金明渊幼承家学,侍诊祖父金百川,父亲金养田。 1935年卒业,并领到中医证书和开业执照,悬壶沪上。1951年在华东卫生部中医处任职,1954年后先后在华东医院、上海市第六 人民医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兼),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 名誉委员,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医药杂志》编委会编委。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享受 钱伯文 (1917年~),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的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专家。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老中医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1995年被评为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1938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上海中医学会理事,上海市肿瘤学会委员, 上海中医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副主任,上海中山医院肝癌病区顾问,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现任上海中医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成果 (1)“辨证论治213例颅脑肿瘤的疗效观察”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