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医学文档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的药物。
总结词
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报告是预防和控制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β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
总结词
β受体拮抗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肾上腺素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结合,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和缓解心绞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ACE抑制剂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
ACE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对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它们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该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用药需定期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
详细描述
一项长期临床研究显示,长期服用某药物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该药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总结词
该中药制剂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多方面影响,需关注其成分及作用机制。
要点一
要点二
医源性疾病
(二)手术性医源性疾病
由于手术对机体的损伤或其他 原因在手术中引起的。 1、引起出血 2、伤害神经 3、损伤脏器 4、突然死亡:最严重的并发症
5、合并感染 6、脏器粘连:腹腔手术多见 7、梗塞、梗阻:常见于管腔器官 的手术,如血管、淋巴管 8、瘘管形成:多见于缝合部位 9、导致狭窄 10、异物致病
二、治疗性医源性疾病的原因
1、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1)与药物的药理特性和剂量有关; (2)极少数过敏体质或特异性体质 引起的; (3)药物治疗后的继发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
2、手术致病原因 (1)手术并发症:损伤性治疗 (2)业务水平低 (3)误诊、误治 (4)未严格消毒 (5)术准备不足 (6)术后管理不当
(三)输血性医源性疾病
1、输血反应 (1)发热反应:热原反应而非感染或 溶血,多于输血后30分钟至1小时之 内。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次输入抗 原血小板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2、传播疾病 (1)输血后肝炎:乙肝、丙肝 (2)艾滋病 3、污染细菌致病 4、空气栓塞
3、过敏反应:与药物无关,与过 敏体质者有关。 4、二重感染:长期或大量应用抗 菌药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特别 是广谱抗生素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引起的。 一般发生在采用激素或抗代谢 药(如抗肿瘤药)的20天以内。
5、致畸、致癌: 20世纪60年代 英国反应停事件 已知能致癌的药物有多种,如 环磷酰胺 6、药物依赖性:主要为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吗啡。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 医源性疾病?治疗性 医源性疾病包括哪几个方面? 2、医源性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3、如何预防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医源性疾病
医源性疾病 指在诊治及预防疾病过 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 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 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与防治
临床常见药源性疾病与防治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疾病。
可诱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包括很多种类,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不仅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品,也涉及植物药、中成药,而且很多是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如抗菌药、激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和(或)综合征(个例),有的可以给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甚至死亡。
药源性疾病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区别。
药物不良反应特指药物在正常剂量和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机体的反映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呈现状况不一,多为一过性,也有时间较长和严重反应者。
药源性疾病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误用、超剂量应用、错用及应用不合理和药物中毒等情况所引发的疾病,一般呈现反应较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些伴随终生。
事实上,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一分类药源性疾病尚无统一的分类及分类标准,常见以下分类方法:(一)按病因学分类1. A型反应涉及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及药物类型差异所致的各种情况。
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所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过效应的改变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改变;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使药物浓度升高等。
A型反应特点为发生率高(70%~80%),病死率低。
2.B型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免疫反应和遗传药理学因素相关。
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范可尼综合征。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医护论 坛 ・
20 0 9年 4月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卷第 l 0期
药源性疾病 的诊 断与治疗
孙 丹 . 鑫 鑫 赵
( 军航 空大 学 门诊部 药房 , 空 吉林 长春
102 ) 3 0 2
【 关键 词】 源性 疾病 ; 断 ; 药 诊 治疗
【 中图分类 号】 9 93 R6.
f 标识 码】C 文献
32药 源 性 疾 病 的 治 疗 .
某 院在 2 0 0 8年 3月一 9月接 诊 了 7例药 源 性疾 病 患 者 . 7例 患者 中 , 成 人 患者 , 6例 1例婴 儿 ; 中 , 5例 , 2例 : 其 女 男 其中 , 3例是 硝西 泮导 致 的脯 功能 紊乱 : 1例婴 儿是 使 用氯 霉 素诱发 的灰 色综 合征 ; 患 者是维 生素 K引 起 的黄疸 。 3例
现 、 理学检 查 、 化检 验等 资料是 诊 断的依 据 。 病 生 对疑 为药源 性 疾病 的病例 要求 有详 细 的记 录 。如有 可 能 , 要设 法从 多 种
33药 源 性 疾 病 的 处 理 原 则 及 预 防 措 施 .
331药 源 性疾 病 的处 理 原 则 若 怀疑 出现 的 病症 是 由药 物 ..
所 引起 , 而又不 能 确定 为某 种药 物 时 , 可能 , 先是 停止 应 如 首
用 的 所有 药 物 这 样做 不 但 可 能及 时 制 止 药物 继 续损 害 机 体. 而且 有助 于诊 断 。 药后 , 停 临床症 状减 轻或 缓解 常可 提示 疾病 为药 源性 。此 后根 据病 情采 取治 疗对 策 。由于药源 性疾 病 多有 自限性 特 点 , 药 后无 需 特 殊 处理 , 药 物 自体 内 消 停 待 除 后 . 以缓解 , 状严 重时 须进 行对 症治 疗 。 可 症 如致病 药物很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
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
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揭示了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肠道微生物在药源性消化系
统疾病中的作用。
临床研究进展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流 行病学研究
通过对大量病例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不同 药物与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因 素。
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研究
针对不同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开展了诊断方法和 治疗策略的研究,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目录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 常见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
疗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不良反应
与应对
目录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与管 理
•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与 展望
01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指由于药 物使用不当或药物不良反应引起 的消化系统疾病。
提高临床研究的严谨性和 可重复性
加强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规范和 标准化,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 度和可重复性。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共同应对药源性消化系统疾 病的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 展与展望
基础研究进展
01
药源性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了药物对消化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对胃肠道黏膜、消化
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
02Βιβλιοθήκη 药物代谢与排泄研究针对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了研究,为预防和治疗药源
性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03
药物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记录
保留用药记录和医疗记录, 以便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进 行追溯和分析。
药源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谢 ,尤其 对三 大 营养 物质 代谢具 有重 要调 节作 用 ,生 中 ,T S H的分泌 反 应对T R H 作用 的敏 感性 降低 ,导致
H 分 泌 减 少 ,这 种 情 况 下 ,暴 露 于寒 冷 环 境 中 的机 理 剂量 的T H 对 蛋 白质 、糖 、脂 肪 的合 成 及分 解 代谢 T 均 有 促进 作 用 ,而T H过量 时则 对 分解 代 谢 的促 进 作 体 基础 代谢 率 ( B MR ) 降低 ,御寒 能 力也 随之 下 降 ,但
专题 论坛 S p e c i a l F 0 m 硼
t
D r u g - - i n d u c e d t h y r o i d d y s f u n c t i o n
药源性 甲状腺功能异常
中 国人 民解放 军 总 医院 内分泌科 谷 秀莲 窦京 涛
中 图分 类号 R 5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8 0 9 ( 2 0 1 3 ) 1 5 - 0 0 1 7 — 0 6
S H水 平 。 状 腺 素( T ) 和 三碘 甲腺 原 氨酸 ( T ) 。体 内约 5 0 %的T H T 存 在于 甲状 腺 外 ,并主要 以结 合形 式存在 于 循环 血液 1 , 2 ̄ p , , I T S H分泌 的药物 ①糖 皮质激 素 :糖皮 质激 素
药源性便秘的诊断与治疗
21
药 源 性 便 秘 的诊 断 与治 疗
叶国富( 江苏省仪 征市人民医院 仪 征 2 1 1 4 0 0 )
摘要 : 阐述药源性便秘的概念, 归纳分析引起 药源性便秘的发病机制、 涉及的药物类型和品种。 浅谈 药源性便秘诊断、 预 防和治疗。
关键词 : 药源性便秘 发病机制 药物 合 理 用 药
中图分类号 : R 2 5 6 . 3 5 8 3 5 1 ( 2 0 1 3) 1 0 - 0 0 2 1 — 0 1
可引起 胃肠蠕动减弱 , 形成便 秘 , 以老年人尤 为突 出。 2 . 8 非 甾体类抗炎药 :非 甾体类抗生 素多为有机酸类化合物 , 大剂量或过度使用 , 可改变肠道正常的碱 性环境 , 从而引起黏 膜糜烂 、 溃疡 , 继 而发生下层纤维增生 , 导致便秘 、 腹胀 、 梗阻 。 2 . 9刺激性泻剂 : 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 , 如蓖麻油 、 酚酞以及大 黄、 番泻 叶等蒽醌 类药或直肠栓剂 , 可 因减少 直肠的排便反射 引起迟缓性便秘 , 长期 服用刺激性泻药可引起结肠黑便病 , 反 而加重便秘。一般停药后可逆转。 3 药 源 性 便 秘 的 诊 断 和 防治 3 . 1药源性便秘 的诊断依据 : ① 有明确 的服 药史 : 有 明确 的服 用易导致便秘的药物 的服药史 ; ②临床表 现 : 用 药后 排便次数 较原有 次数 明显减 少 , 排便习惯 明显延迟 , 排便 困难 , 粪便 硬 如羊粪且减少 ; 腹 部检查可有腹部胀气 ; 直肠 指诊 可触及到大 的坚硬粪块 ; 除外 其他 如肠 道疾 病 、 全身性疾病及 精神疾病引 起 的便秘 ; ③再激 发试 验阳性 : 停用药物配合对症 治疗多可缓 解, 再用药物可重新诱发。 3 . 2药源性便秘 的预 防: 充分 的水 分和纤维 摄人 , 适宜 的锻炼 活动以及禁 止滥 用泻药是预防药源性便秘 的良好措施 。 ① 摄入水分充足 : 充足 的水分摄入是 维持体 内水分平衡 、 防治大便干燥 的基本要求 。 每日1 5 0 0 ~ 2 5 0 0 m 1 , 或多喝汤类 , 多 吃水果 ; ②增加膳食纤 维 : 膳食纤维能改变粪便性 质和排便习 性, 由于纤维不能被吸收 , 能使粪便 膨胀 , 刺激结肠蠕动 。富含 纤维 的天然食 品包括麦麸 、 水果 、 蔬菜 、 燕麦 、 玉米 、 大豆等 ; ③ 适宜的体育锻炼 : 特别 是腹 肌的锻炼 有利 于 胃肠功能 的恢复 ; ④禁止滥用泻药 : 禁止滥用泻药是预防药源性便秘 、 药源性腹 泻或腹痛 、 药源性长柄的措施之一 。为减少 对直肠激惹及引起 腹泻的副作用 , 使 用泻 药要 适当调整剂量 , 使其达 到通便的 目 的即可 ,但一般只用数天 ;⑤养成 良好 的生 活习惯和排便习 惯: 避免过 度劳累或抑 郁情绪 , 保持乐 观的生活态度 , 养 成定 时排便的习惯 , 建立 良好的排便规律 。 3 . 3 药源性便秘 的治疗 : ①停用致病药物 : 一旦确诊应该及时停 药或更换药物; ②一般治疗 : 一般停用药物后 , 无需通便药物 , 但 要保证充足 的纤维、 水分和进行体育锻炼 ; ③药物治疗 : 所有便 秘患者 , 在增 加饮 食或 口服通便 药物前 , 必须排 除粪便 嵌塞的 可能性 , 一般用直肠栓剂或灌肠 已足够 ; 当排 除粪便嵌塞后 , 急 性便秘可短时口服通便药 , 如番泻叶、 山梨醇等 ; ④辅助治疗 : 超 短波 、 水疗 、 矿泉水浴 、 按摩等方法作为辅助治疗 可有效 。 等 。② 可乐定 : 由于新型抗高血压药的出现 , 现在使用 可乐 定 4 讨 论 的人数 较少 ,该药可 以减少神经 冲动 和直接作用于肠道平 滑 临床医师应该正确合理用药 ,对药物 的选择 要严格掌握 肌, 导致便秘 。 适应症 、 禁忌症。药物使用时应严格控制使用量 , 掌握正确的 2 . 6麻 醉性镇静药 : 吗啡对 胃肠 道平滑肌 有直接作 用 , 使括 约 给药途径和用药方法 ,同时注意药物 的配伍禁忌 和药物的相 肌 收缩 而使纵 向肌张力减弱 , 导致 胃肠分节增加而 蠕动缓慢 ; 互作用 。临床药师应提高 自身素质 , 指导合理用药 。患者一定 而其会使 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 , 使 胃肠 内容物干燥导致便秘。 要遵照医嘱 , 切忌擅 自加大药物剂量 或延 长用药时 间, 特别不 2 . 7利尿剂 : 排钾利尿剂如呋塞米 、 氢氯噻嗪等导致低 血钾症 , 要 自行盲 目用药 。三者共 同努力从而减 少药源性疾病 。 药 源性疾病 简称 “ 药物病 ” , 系指药 物用于 预防 、 诊断、 治 疗疾病 的过 程中 , 因药物 本身作用 、 药物相互 作用 以及药物 使 用 引起 机体 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 质性 损害而 出现某 种 临床症状 。而药源性便秘是指 因为服用 药物 而导致排便 次数 减少 , 或排便不畅 、 费力 困难 、 粪便 干结且量少 。 1 药 源 性 便 秘 的 发 病 机 制 1 . 1 抑制 或损害肠 壁 自主神 经 : 抗 精神病药 物 , 抗胆碱 类药 物 及部分抗肿瘤药物 。抑制或损害 自主神经的功能 , 使肠蠕动减 慢, 延长粪便在肠道 内的停 留时间。 1 . 2干扰 平滑肌运 动 :钙通 道阻滞剂 等可拮抗 肠壁 钙离子 内 流, 降低平滑肌张力 , 延缓平滑肌蠕动 , 导致便秘 。 1 . 3成 团反应 : 钡剂 、 铁剂 、 铝剂 、 钙剂 、 铋剂 等含有 阳离子 的制 剂 大量 服用 时 , 与食物纤 维进行成 团反应导致肠道阻塞 。 1 . 4改变 肠 内环境 : 服 用非 甾体抗 炎药等有 机酸化 合物 , 可 改 变肠道 正常的碱性环境 ,导致黏膜糜烂 或溃疡之后激 发黏膜 下层纤维增生 , 最后导致肠腔狭窄 。 2 引起药源- 眭便秘的药物 2 . 1 抗胆碱类药 物 : 阿托 品 、 山莨菪碱等大剂量或合 并应用时 , 可 引起肠梗 阻。和其他药物合用时 , 常会 出现便秘 。 2 . 2抗精神病药 物 : 抗精神病药物 中的氯丙 嗪 、 奋乃 静等 , 抗 抑 郁 药 中的阿米替林 、 多 塞平 等 , 抗焦虑 药 中的地 西泮 、 氯氮 卓 等, 均有不 同程度的抗胆碱作 用。患者在服药过程 中可出现 胃 肠 蠕动缓慢 、腹胀和便秘等 ,如合用抗 胆碱药物症状会 更严 重, 甚 至 引 起 麻 痹 性 肠梗 阻 。 2 . 3含 阳离子制 剂 : ① 铝剂 : 氢氧 化铝具有抗 酸 、 吸附作 用 , 可 以在肠 内形成磷酸铝而不被吸收 , 长期使用可导致便秘 , 阻塞 肠道 。②钙剂 : 碳酸钙中和 胃酸快而强 , 但 在碱性肠液 内又可 形成碳 酸钙 , 形成块结。③铁剂 : 铁制剂因为收敛性 , 常常出现 便秘 , 粪便呈现褐黑色 。④钡剂 : 硫酸钡常常用于 胃肠道 x线 检查, 其不被 吸收但可 沉积在肠 黏膜上 , 发生纤 维化 , 形成 钡 结节 , 引发便秘 。⑤ 铋剂 : 不溶性铋剂可 以作 为黏膜保 护剂 保 护 胃肠道黏膜 , 用于治疗 胃肠 道溃疡 、 肠炎等。可以引起便秘 。 2 . 4抗 肿 瘤 药 物 : 长春新碱等抗 肿瘤药物具 有神 经毒性 , 在 某 些 患者 中呈现 自主神经病 。用药后 , 患者可 出现便秘甚至发生 麻 痹性 肠 梗 阻 。 2 . 5抗高血压药 : ①钙通道阻滞剂 : 可以松弛肠道平 滑肌 , 降低 平 滑肌 张力 , 从而导致 便秘或肠 梗阻 , 如硝苯地 平 、 维拉 帕米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 1 )明确诊断后 ,应立 即停用 可疑药物 。 ( 2 )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氢溴酸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菪碱 0 . 3 m g 肌注 ,0 . 5 h内症状缓解 ,复发可再次应用 ,但
应注意间隔 0 . 5 h以上 。 ( 3 ) 肌 松 剂 :首 选 苯
4 临床 表现
i z e d b y t h e p a r o x y s ma l a c u t e d y s t o ni a i n t h e e a r l y me di c a t i o n s t a g e s ,t h e pa t h o g e ne s i s ,c o mmo n pa t ho g e n i c d r ug s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 a n d a nt i c h o l i n e r g i c d ug r t h e r a p y e f f e c t s we r e i n t r o du c e d.
LI AO Yi x ue
( H o s p i t a l o f L i u z h o u S t e e 1 )
Ab s t r a c t :T h e a c u t e d mg — d e r i v e d e x t r a p y r a mi d l a r e a c t i o n r e f e r s t o a n a d v e r s e d r u g r e a c t i o n s c h a r a c t e r -
6 结
语
急性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 急性可逆
柳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63例临床症状与治疗分析
过上述 方法治疗 以后 , 如果 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或者所合并 的迟发
性运动 障碍症状仍没有 明显 的改善 , 需要 每天加用 2 0 0 mg的盐 酸硫必利 , 进行静 脉点滴 , 时间为 6 ~ 1 2 d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本研 究 资料 收集 为我 院从 2 0 1 0年 3月一 2 0 1 3年 2月在锥 2结 果
较重; 主要 临床表现是 肌强直和运动缓 慢; 本组患者 中有 2 3 . 8 %的患者 同时 出现 迟发性 的运动障碍 , 有1 1 . 1 %患者 同时合并
有静坐不能 , 有7 . 9 %患 者同时合并有肌张力 障碍 , 给予患者异丙嗦或者硫必利等药物的症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 结论 药源性 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最好 的治疗方法就是预 防 . 给予患者适 当的药物对症治疗 . 能够切实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 6 d 。 给予金刚烷胺 口服 ; 年龄小于 7 O岁 的患者 , 另外加 患者共 6 3例, 观察 患者 的临床特点 , 并 和原发 性帕金森病的患者 疗程为 3
进行鉴别诊断以及 治疗 进行 了详 细的回顾性分析 。 现将详情报道 用苯海 索; 对于无法静坐 的患者 , 另外加用氯硝西伴进行治疗。通
1 3 0 0 0 0
【 摘 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药源性 帕金森综合 征( D I P )  ̄ J 主要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以及治疗效 果。 方法 回顾性的对本院收治的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 6 3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 结果 全部患者都存 在明确 的用药史 , 在用药 1 5 d 一 5 年 以后出 现帕金森综合征 的表现 , 有7 6 . 2 %患者在 3 个月 以内出现症状 ; 都属 于双侧肢体对 称起病 , 有1 4 . 3 %例患 者以一侧症状 表现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刘艳萍药物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中互相矛盾而统一的两个方面。
药物作用于机体时可呈现多种不同的效益,加上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常伴随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某些特殊人群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药物不良反应(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这是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定义。
我国沿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指由于应用药物而致的疾病,是人类在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用药中,因药物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还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误应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等情况而引起的疾病。
既是一类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
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指用药后产生的某种反应,而药源性疾病强调组织、器官或系统损害。
2011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8.9%)、胃肠系统损害(占26.1%)和全身性损害(占13.6%),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第一位,主要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过敏反应。
尽管很多药物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有一定的变应性或毒性基础,但其原因仍然不清,遗传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患肝病、肾病、AIDS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老年人等发生皮肤反应的危险性较高。
在住院病人中,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高达3%。
事实上,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皮肤反应,虽然大多比较轻微,但有些反应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等。
不合理用药致药源性疾病分析
• 它的发生与发展与药物种类日益增 多,使用不断扩大,密切相关。 • 如: • 建国初期,固定性药疹极为罕见, 随着磺胺类药的大量应用,至70年 代此型药疹已成常见多发病;
• 过敏性休克在50年代也不多见,自 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遍应用后已属临 床常见危象之一。 • 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引起的中毒性耳 聋,则更为严重,致使患者变为终 身残废。
• 该病人因感染性休克并发肾衰 竭(肌酐清除率8.14 ml/min), 日用阿米卡星超过维持量3倍多, 且合用大剂量速尿可能增加肾 毒性。 • 氧氟沙星的半衰期5~7 h,经 肾排泄给药量的70 ~80 %。该 病人功能损害严重,静滴0.2 g, Tid,属超量(常规0.2 g hid)。
• 西咪替丁不宜与甲硝唑合用。 • 因西咪替丁可延长甲硝唑血清 半衰期,增加神经毒性。d 6, 病人口腔粘膜多处溃疡、腹泻、 便血。口腔粘膜及粪培养均显 示霉菌生长,可能是大量应用 广谱抗菌药物致体内菌群失调 而发生真菌性二重感染。
• 病例分析:患者于入院后第2d 开始发热,误认为风湿病加重 及并发感染,先后应用阿司匹 林、青霉素、双氯芬酸、布洛 芬、舒他西林等治疗,直至患 者出现全身皮疹及肝功能损害, 方考虑到药源性疾病的可能。 • 总结该例患者的误诊原因主要 为:
• ①被风湿性关节炎的原发病症状所 迷惑:众所周知,风湿性关节炎的 临床症状主要为关节疼痛、发热及 皮疹,但发热一般是风湿病的早期 症状,而该例患者以关节疼痛起病, 入院时体温正常,在治疗后出现发 热,尤其是患者在用药后关节疼痛 好转,而体温持续升高,这一点与 风湿病加重不相符合,因此要注意 药物热的可能。
• ⑥萎缩型:如注射皮质激素后,可 使局部皮肤萎缩,青皮变薄,表皮 乳突消失。 • ⑦变性浸润型:如D-青霉胺治疗可 引起天疱疮样皮炎,组织学显示表 皮细胞有浸润性变性。
药源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药源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作者:杜文民来源:《上海医药》2011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R5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8-0383-04药源性高血压也称医源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之一,由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或用药方法不当引起。
药源性高血压的升压机制比较复杂,有些还不清楚,但大多病情较轻,停药后可逆转,偶可出现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1]。
1988年美国高血压协作委员会指出,交感神经兴奋药、抗抑郁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口服避孕药等是造成药源性高血压的重要因素[2]。
临床上充分认识和积极预防药源性高血压十分必要。
1 临床诊断一般来讲,依据以下几点不难作出药源性高血压的诊断[3]:1)血压升至正常值范围(120~130/80~90 mm Hg)以上;2)有头痛、头晕、心悸、失眠、乏力甚至伴有水肿等临床表现;3)血压升高和临床症状与所用药物有合理的时间关系;4)从该药药理作用推测有致高血压的可能;5)国内、外有使用该药或该药与其它药物合用致高血压的报道;6)撤药后血压恢复至用药前水平,高血压临床症状消失;7)进行药物激发试验,血压再次升高。
当满足以上任意3项或具备6)、7)项中任意一项、同时满足其它任意一项时,可以高度怀疑为药源性高血压。
2 预防与治疗的一般原则[3]预防药源性高血压应该从人与药两方面入手:1)药源性高血压高危人群使用有致药源性高血压倾向的药时要极其慎重,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选择药、择机使用;2)合理使用有致药源性高血压倾向的药物,避免两种有致药源性高血压倾向的药物同时用于1名患者、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有致药源性高血压倾向的药物。
一旦发生了药源性高血压,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为:1)立即停用治病药物;2)根据不同药物所致高血压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3)如果是由于撤药导致的高血压,则应立即恢复原用抗高血压药物(剂量同前或略高);4)对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反常性高血压要仔细查找基础疾病并积极治疗,同时可换用其它抗高血压药物;5)对有并发症(如脑出血、脑水肿、心力衰竭等)的药源性高血压患者应积极处理并发症。
中国药源性角膜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指导临床实践
通过专家共识的解读和推广,为临床医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建 议,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药源性角膜病变患者,改善患者预 后。
促进学术交流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解读有助于促进国内 外眼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药源性角 膜病变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应对临床挑战
随着药物使用的不断增加,药源性角膜病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制定专家共识是应对这一临床挑战的重要举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
总结与展望
共识内容总结回顾
强调了药源性角膜病变的诊断标准
01
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确
保准确诊断。
明确了治疗原则
02
针对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角膜病变,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方
法,包括停药、局部用药、手术治疗等。
强调了患者教育和随访的重要性
03
提高患者对药源性角膜病变的认识,加强用药指导和随访,降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等抗氧化物 质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鸡蛋等,有助于改 善眼部营养状况。
避免刺激
避免烟雾、化学物质等刺激因素,以免加重病情 。
定期随访和效果评价
01
定期随访
建议患者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 化。
02
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方法介绍
01
02
03
局部用眼药
如人工泪液、润滑剂等, 以缓解眼部不适症状。
眼部热敷、冷敷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热敷 或冷敷,促进眼部血液循 环,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角膜病变,可考 虑手术治疗,如角膜移植 等。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 下进行。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目录药源性疾病概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源性疾病的危害引起药源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药源性疾病的一般规律1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一)充分重视1(二)做到合理用药1(三)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药源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药源性疾病的意义药源性疾病概述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导致病人死亡。
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药物引起的损害,也和其他病因引起的损害一样,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有潜伏期、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及不同预后。
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现在常用药中许多是化学合成的,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因此,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药源性疾病”。
例如一些抗生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时,可损害人体的肾脏、肝脏、视听神经等;一些利尿药一可造成低血钾症;一些安眠药则可造成人对该类药的依赖性等。
即便是中药,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不过相对少些。
例如,洋地黄,就有人发生过洋地黄中毒。
由此可见,用药治病时,有用药剂量,服用间隔时间等方面一定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的服用,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药源性疾病概况
药源性疾病概况雷宇(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宁530021)【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209-01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下简DID)又称药物的诱发性疾病,是由某种药物或数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在美国DID 已位于心脏病、癌症、肺病、中风之后成为第5 位导致死亡的疾病,每年因DID 死亡的病例约为10万。
因此,普及DID 的知识,减少和预防DID 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1.DID 的诱发因素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等因素,均可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2]。
1.1 患者因素1.1.1 遗传因素人类遗传基因的差别则造成了对药物反应的差异。
日本人中有不少人是快乙酰化者,使用异烟肼易产生肝损害;英国人中慢乙酰化者达60%~70%,这些人使用异烟肼易产生周围神经炎。
1.1.2 年龄主要体现在老年和婴幼儿身上。
据报道老年患者同时使用2~5 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4%[3];我国有83%的老年人经常用药,50%以上的老年患者同时使用3 种药物,且用药时间较长[4]。
老年患者机体各种重要器官功能衰退,使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性降低;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更增加了DID 发生的机率。
婴幼儿体内与药物代谢和消除有关的酶尚未发育成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8 岁以下的婴幼儿使用四环素,不但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和“四环素牙”,还会抑制骨质生长[5]。
1.1.2 性别一般ADR 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这可能因为男女生理功能的不同。
妇女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对药物的反应较平时有所不同,容易引起DID,如对泻药及其他刺激性强烈的药物敏感,有引起月经过多、流产及早产的危害[6]。
此外,有些患者对药物有高敏性,同等剂量的药物可引起比一般患者更强烈的反应。
疾病也能改变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从而诱发ADR。
第二章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第二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第一节概述按治疗手段:内科学(药物治疗为主),外科学(手术治疗为主),理疗学、放射治疗学、核医学、营养治疗学和心理治疗学。
按治疗对象: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围生医学、危重病医学、职业病学等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口腔科、皮肤病科、眼科、神经病学科、耳鼻喉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按病种: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等(注意区分神经系统的神经病学属于按系统分)按诊断手段: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主要特征(多选)1、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2、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3、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临床4、医学检验医学成果,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取代人体试验的结果。
发展趋势1、微观深入与宏观发展2、学科体系分化与综合(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日趋明显)3、医学与高科技的结合日趋密切循证医学★★★定义: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核心内容是: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任何诊断、治疗或预防保健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者有益,并且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
公认最可靠的证据:是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
代表性成果:临床指南。
第二节现代医学主要诊断方法和技术(医药专业的比较好理解,非医药专业的尽量记住以下题干,至少知道属于哪类。
)问诊和病史采集★★★1、患者一般情况;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
(不包括教育水平,意识形态)体格检查:★★★是了解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与中医的“望闻问切”区分开)实验诊断★★★1、血液学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检测、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血糖、血脂、微量元素检查等虽然要抽血,但不属于血液学检查)2、体液与排泄物检查3、生化学检验:血糖、脂肪、蛋白质,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4、免疫学检验: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等5、病原学检验: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1、诊断灵敏度: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临床诊断与药物治疗
01
02
安全有效
选择的药物应在确保安全性的前 提下,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03
剂量合理
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 体重、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确 保剂量合理。
04
个体化治疗策略
01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患者的基因 变异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 依据。
02
个性化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情、合 并症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药 物进行治疗。
案例三: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依据
存在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 检查显示心肌缺血改变;冠状动脉造 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
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选 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抗缺血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必要时 进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案例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未来展望与挑战
展望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应对策略和建 议。
02
临床诊断方法与技术
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 方法,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如 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等。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换药物 、调整剂量或改变给药途径等。
05
临床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依据
持续血压升高,超过140/90mmHg;可能存在相关症状如头痛、心悸等;排 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原因。
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 ARB、钙通道拮抗剂等;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临床诊断与治疗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可快 速缓解症状,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依赖性风险。
药物治疗的效果取决于药物的选择、 剂量、使用频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 因素。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针对某些严重或特 定疾病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 切除病变组织或修复损伤部位
来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效果明显 、治愈率高,但同时也存在一
评估结果
有效
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 理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无效
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甚 至加重,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 没有提高。
部分有效
患者的部分症状得到改善,生 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不确定
无法确定治疗效果,需要进一 步观察或进行更多的评估。
05 临床诊断与治疗 的未来发展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病例进行分析, 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 分析等,以揭示疾病规律和预测疾 病发展趋势。
病例分析结果
疾病特征总结
根据病例分析结果,总结 疾病的特征,包括临床表 现、病程、并发症等。
诊断与治疗建议
根据病例分析结果,提出 针对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参 考。
个体化药物
根据患者基因型和药物代谢特点,开发更有效的 个体化药物。
远程医疗
远程诊断
利用远程技术为患者提供异地医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电子病历
建立电子病历系统,方便医生远程了解患者病情。
移动医疗
利用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THANKS
感谢观看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 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
1 简介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
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 历史药源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
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
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
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的婴儿,后来发现是“反应停”造成的。
早在1967年国外学者就发现,有人应用干扰素后会出现寒战、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后来应用聚细胞后亦发现类似的不良反应。
有统计资料表明,长期应用左旋咪唑引起“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者达25%,应用利福平致此症者达30%。
中国大约有2000万聋哑人,其中60%~80%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尤以儿童使用者居多。
中国1989年统计表明,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为10%~30%。
药源性肝脏病发生率为10%左右,肝炎病人中20%是药物所致:消化道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0%~40%;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约5%~20%是药物引起;药源性肺病约4.7%~7.3%。
减肥药芬特明、氟苯丙胺在1996年达到使用高峰,1997年7月18日,FDA发布了公共卫生咨询报告,33人因服用此类药品发生心脏瓣膜变形和反胃,随后其对心脏瓣膜损害的有更多报道,1997年9月15日氟苯丙胺及其右旋体被取缔。
3 分类药源性疾病约有200种,截至2013年,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3.1 根据发生机制分类为使人们能找到共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1、药理作用相关类用药剂量决定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或减小剂量则能部分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
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2、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
此外,各种能抑制免疫反应的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也能促进二重感染。
本类疾病可以预测。
3、与化学刺激相关类药品的化学刺激作用决定于药物及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的严重程度则与药物浓度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
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
了解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预测本类疾病。
4、与给药方式相关类这是一类因药物特定方法而引起的疾病,其发生决定于药物剂型的物理性质和给药方式,与制剂成分的化学性质和药理性质无关。
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则可不发生。
如植入药物引起的周围组织炎症或纤维化,口服药片卡在咽喉部,静脉注射药液中的微粒所致血管栓塞,注射液污染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等。
5、与撤药相关类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
这类疾病与给药时程有关,与给药剂量无关,常见于那些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或有反跳现象的药物。
例如苯二氮卓类、阿片类、β-受体阻断剂及可乐定等。
从药理上是可以预测的。
远离毒品,可以防止吸毒成瘾,也能证明这一论断。
6、与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本类疾病的特点是具有家族遗传性,难以预测。
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胆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
呼吸停止时间延长等。
7、与药物过敏相关类本类疾病均与免疫应答的活化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与剂量大小无关,是难于预测的。
这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8、与基因毒性相关类有些药物可损伤人类基因,导致细胞分化异常。
如己烯雌酚、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右旋糖酐铁、非那西丁、羟甲烯龙(康复龙)等可致癌;孕妇服用己烯雌酚、氯丙嗪、甲氨蝶呤、白消胺、安定、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四环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可致婴儿先天畸形。
3.2 根据病理特点分类1、中毒型:有些药物会抑制细胞生长,有严重的细胞毒作用;有些药物对酶有毒性,如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秋水仙碱有纺锤体毒性,抑制细胞分裂。
2、炎症型:此型多见于药物引起的各种皮炎。
3、畸形发育型:有些药物用于妊娠3个月内的孕妇能导致胚胎损害,引起胎儿畸形发育;如妊娠期间为预防先兆流产注射孕激素,结果造成女婴的生殖器男性化。
4、发育不全型:如婴幼儿服用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
5、增生型:如服用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多见于儿童。
6、萎缩型:如糖皮质激素注射后所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发生萎缩性变化,此时可见表皮变薄,表皮乳突消失。
7、变性和浸润型:此型某些药物性皮炎的表现形式,组织学显示此时表皮有嗜酸性粒细胞坏死及多形核细胞浸润。
8、血管水肿型:多见于药物变态反应时发生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9、血管栓塞型:如血管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
10、赘生型和癌变:如长期使用砷剂时掌跖部可产生疣状损害并可演变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
又如乙双吗啉治疗牛皮癣引起的白血病。
4 疾病特点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大约有1000种药物可诱发药源性疾病,而且药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理组织改变及实验检查等方面。
与其他疾病很少有特异性不同。
因此,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但掌握下列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1、有明确的用药史追问患者用药历史,肯定药物是致病因子,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当时所用药物容易查明。
应当注意:发病前用过那些药物,查询比较难,特别是老年人及文化较低的人群,牛奶中的抗生素(青霉素等)、猪肉中的瘦肉精(平喘药)、食品中的添加剂及蔬菜、果品上的残余杀虫剂等容易被遗漏;化妆品、染发剂、牙膏中的药物常被忽视。
中药无毒的观念是错误的,是否用过中药,亦应在查询之列,不可遗漏。
2、停止给药可终止疾病发展绝大多数药源性疾病在停止给药后,可使病情迅速好转或完全痊愈。
值得注意原有基础疾病是否允许停药,不允许停药时是否有取代的药物,应全面考虑,权衡利弊;确定先后停用那个药物或停止全部所用的药物;别忘记停止应用含有药物的食品及日用品等。
3、“再激发”试验可再现停药后消失的疾病此试验虽然可靠,但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是再现过敏反应,即使是最低剂量,亦有引起死亡的危险。
因此,现在一般较少采用。
4、药物与疾病现象有因果依存关系对病程中的“用药时间表”和“发病日程表”进行对照分析,可发现给药时疾病发生,停药时疾病消失,再给药疾病又发生。
可排除药物以外的致病因素,是诊断药源性疾病的可靠方法。
5 影响因素影响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
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
2、与医药人员在用药过程中不当有关。
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使用药品、多种药品的混用等。
一般不包括药物极量所引起的急性中毒。
它的发展与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密切相关。
6 预防措施6.1 加强药品监管认真贯彻《物品管理法》加强药品的监督管理,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法律措施:(1)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制剂实行许可证制度;(2)严格药品标准审定,颁布药品品种的审批权限;(3)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由国家实行特殊管理;(4)加强中药材管理;(5)严格进口药品和出口药品的审批原则;(6)对制造、销售假药、劣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
凡违反药品管理法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7)依法打击不科学、不真实的虚假广告。
6.2 加强临床药学工作药学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医师与药师应面向临床病人:(1)了解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力规律,不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对其安全性、有效性作出评价,以决定病人是否应用;(2)以病人为对象,综合运用药理学和药剂学知识,研究给药方案是否合理,有无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3)监督病人的用药行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4)要慎重使用新药,试药前应参阅有关资料,试用中应密切观察药效及药物毒性,并做好防范措施,确保用药安全;(5)对作用强烈,治疗指数低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测定,为调整给药量提供科学依据。
6.3 坚持合理用药正确、有效、安全的用药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有效措施:(1)首先要明确诊断,依据病情和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药;(2)用药前要详询用药史,凡有青霉素等过敏史的患者,都要禁用此类药物;(4)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破伤风抗毒素等生物制品、细胞色素C等生化制剂、泛影酸钠等诊断药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并做好抢救准备;(3)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差异、生理特点及肝、肾功能状态,实行个体化用药;(5)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性质,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及疗程;(6)老人服药,小儿服药都应在帮助病人服完药后离开;(7)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服用复方制剂一定要了解所含药物成分,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