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节录)康岚:您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附近”这个概念?为什么想到提出这个概念?项飙:我第一次提“附近”应该是在2019年夏天,我跟许知远在“十三邀”节目上的对话。

当时好像是在谈现代人的时空观念,为什么现在人们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耐烦?我们说到现代生活完全是被时间逻辑统治了,空间逻辑消失了。

原来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通过人的行动,比方说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工夫,或者说这个距离是从你家走到荷塘边上的那个工夫,其实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空间来衡量的。

但在工业化之后,抽象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变得非常重要。

当这种抽象时间统治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性的东西。

对快递小哥迟到两分钟会非常不满,是因为你根本不考虑他是从空间中哪个点到餐馆拿了东西,以及路上的交通是怎样的、进你家小区的门时他要跟保安怎样交涉,这些经历性、空间性的东西,你是不管的,你要的就是那个东西要在你规定的时间内送到你的手里。

这种心态是“时间的暴政”造成的。

在这样的场景下,我提到“附近的消失”。

“附近”这个空间的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暴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建立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通过对自己周边的感知来理解。

比如,你的邻居是干什么的,楼下打扫卫生、门口卖水果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家在哪里,如果家不在这里,一年回几次家,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届济南市高三语文(上)10月检测考试卷(试题150分,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花是春天的象征,花的盛开意味着春天的到来。

然而,日渐发展的城市,与纯真的大自然有了一层淡淡隔膜。

都城内的诗人,未必能第一时间感知春天降临,反倒要经由卖花者的活动来获得春天降临的真实感。

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逄卖花》云:“逄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春天来到都城的讯息,是经由被卖的花朵传递到诗人那里的。

对于都城之内的诗人而言,卖花不只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还是春日风物的真实载体。

以卖花书写春日风物,成为城市尤其是都城诗人的常见手法。

“京师巷陌新晴后,卖得风流更一般”(林逋《杏花》),“三月名园草色青,梦回犹听卖花声”(赵葵《柳花》),“海棠阴浅日黄昏……卖花声过忽开门”(吕夏卿《春阴》),等等,这样的诗句实在不胜枚举。

卖花给人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独特美感。

《东京梦华录》的“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就是真实写照。

叫卖是宋代城市发展起来的特色。

自北宋开封时就已如此,南宋亦仿照北宋。

叫卖声甚至演化为专门的技艺。

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称:“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卖花声的存在,从听觉上也给予文人一种新鲜的刺激。

这类卖花声通常来自流动性的商贩。

正所谓“帝城只卖担头枝”,都城内流动性的卖花者极多。

这类花贩所卖之花,多为朵花、把花,不会是大型盆栽和花窠。

轻巧的货品,让卖花人可以轻松穿越街巷,以叫卖声招揽客人。

声音具有穿透性,就算隔着高墙,也能由户外传播到室内。

街巷的错落,又增加了卖花声的幽深感,卖花声的响起与远去,都牵动着居室内的听者。

这让深处居室之内的文人获得了一种新的感受外界的方式,不必看到花担上五颜六色的花朵,只凭耳中传来的叫卖声,就能感知时令的变化和城市节奏的展开。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共14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重庆高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重庆高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重庆高三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铿锵有力殚精竭虑明查秋毫B. 一诺千金一视同仁一蹴而就C. 恣意妄为孜孜不倦瞠目结舌D. 心旷神怡心无旁骛心有余悸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工作能力也很强。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大家一读。

D. 我们应该避免不发生类似的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C. 风儿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D.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亮了大地。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

C. 《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一部神话小说。

D.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

5. 下列关于文言文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为“不因外物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

B. “温故而知新”翻译为“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危险”。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为“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

6. 下列关于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正确的一项是:A. 阅读《我的母亲》一文,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B. 《背影》一文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和冷漠的。

C. 《荷塘月色》中,作者描绘了夏日夜晚荷塘的宁静与美丽。

D. 《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的诗歌。

7.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B.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C.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4年10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

据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

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

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

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

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

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

在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

仔细看一下原文。

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9月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9月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9月开学调研监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再来看战争。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

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

然而这些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

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

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

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

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

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

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高三语文试题与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期初调研检测+语文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与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4年高三年级9月期初调研检测+语文答案

2024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语文试题答案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A2.C3.B4.①材料一侧重阐释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两种形态以及从融贯说和符合论来进一步闸释逻辑真相;②材料二侧重分析我们难以揭示真相的原因和揭示真相的方法、态度。

5.①众人的赞美是一种谎言,是有意欺瞒。

这些人明知道皇帝新衣并不存在却违心赞美。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揭示真相时会遇到各种阻碍、刁难。

赞美皇帝新衣的人们担心显出自己不称职、愚蠢而选择说谎。

③本体真相是关乎存在的真相。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揭示的是一种本体真相。

④怀有纯真之心,勇于说真话的人更能够揭示真相,童话中的小孩有一颗纯真的心,能够正视现实,勇于说真话。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C7.B8. ①先写院落里的阳光、风、鸟、树,为人物活动设置特定环境;②前者属于院落里恒久的部分,后者属于院落里逐渐消逝的部分,由恒久写到消逝,与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由温暖快乐到落寞的变化相契合。

9.参考答案一:赞同落寞之情。

文章写了院落中的人、物、事,包含着环境的美好、童年的快乐、亲人的温暖、生活的希望;但期盼着家庭兴旺的大爷爷却一生无生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物是人非,时代的发展带来烟火生活的消逝,都令人产生一种淡淡的落寞情绪,笼罩着全文。

参考答案二:赞同温暖之意。

文章以“我乐于描绘院落的构成”总领下文,用更多的篇幅写作者对院子里的人、物、事的怀念;童年的快乐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都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 11.A 12.D13.(1)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事情,如果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2)任命官员以求治理之道,没有比官员各自明确其职责,政事各自委任给相应的人更重要的事情了。

14.①王夫之认为这种制度是以人治国,不是以法治国;②如果有贤臣和明君可行,但是作为制度永久地流传下来不可取。

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11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绍兴市2025届高三11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量子计算机的兴起实际上标志着硅时代开始接近尾声。

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行业强大的爆发规律,它指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就能翻一番。

这个看似简单的定律,实际上有效追踪并描述了计算机技术显著的指数级增长。

摩尔定律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机械计算机时代。

那时候,工程师还只能使用旋转的圆柱体、齿轮、传动装置和轮毂来完成简单的算术运算。

到了20世纪之交,这些计算装置开始使用电力运转,于是继电器和电缆取代了齿轮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计算机已经可以通过使用大量真空管进行复杂计算来破解政府高级密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真空管升级为晶体管,而随着晶体管的体积不断微缩,计算机的速度和功率也实现了持续进步。

后来,微芯片彻底改变了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微芯片的尺寸不断减小,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都容纳着大约10亿个晶体管。

如今,孩子用来玩电子游戏的手机比以前五角大楼用过的要占用一间屋子的笨重家伙的计算功能更强大,我们的笔记本电脑也比“冷战”时期那些庞大的电脑更先进。

一切都将成为过去。

计算机的每一次转折性发展,都让之前的技术遭到创造性破坏的冲击,并最终走向被淘汰的命运。

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发展规律,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放缓趋势,照此下去最终势必将停止。

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微芯片已经非常紧凑了,最薄的晶体管层大约只有20个原子直径那样薄。

而当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到大约只有5个原子直径时,电子的位置就将变得不确定,电子可能会逃逸出来,从而导致芯片短路,或者可能会产生大量热量而进一步导致芯片熔化,囿于此,晶体管层继续压缩变薄的空间已经不断收窄。

换言之,根据物理定律,如果想要在主要材料为硅的基础上继续微缩,那么摩尔定律最终会面临崩溃。

由此来看,我们可能已经开始步入见证硅时代终结的阶段。

硅时代之后的下一个时代,可能正是我们所说的量子时代。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学科素养检测(二调)语文(答案在最后)(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文言文阅读(66分)(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初,帝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并待制鸿都门①下。

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置其间,喜陈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久不亲行郊庙之礼②。

会诏群臣各陈政要,蔡邕上封事曰:“夫迎气五郊,清庙祭祀,养老辟雍③,皆帝者之大业也。

而有司数以种种废阙不行,忘礼敬之大,拘信小故,以亏大典。

自今斋制宜如故典,庶答风霆、灾妖之异。

又,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

汉之得人,数路而已。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治政,未有其能。

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为教化取士之本。

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而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

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治民及在州郡。

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固当志其大者。

”书奏,帝乃亲迎气北郊及行辟雍之礼。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七,汉纪四十九)材料二:呜呼!世愈移而士趋日异,亦恶知其所归哉!灵帝好文学之士,能为文赋者,待制鸿都门下,乐松等以显,而蔡邕露章④谓其“游意篇章,聊代博弈”。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泰安市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具备实现“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是由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历史发展规律所规定,遵循各尽所能、按实分配原则的劳动者有序自由联合的高级社会形态,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涵盖了物质与精神等维度的关于美好生活的爱高样态,一方面,物质具有第一性。

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程度,人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健全完备的社会模式和社会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必要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则从根本上满足了人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为人实现全面的发展、追寻“美好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是身体和精神,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发展的人。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会进一步对科技文化艺术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美好生活”不断被创造、不断具象化,人自身的发展也得以实现。

(严文波、李寅熊中国社会科学网《深刻认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重逻辑》)材料二: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开展,随着数字技术、基因编辑、自主驾驶、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似乎即将进入崭新的“智能时代”。

对此,许多人欢欢就舞,也有不少人隐忧、感到茫然。

有的人甚至感到恐惧。

特别是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家务活动、医疗服务等活动的逐步替代,一些人更是忧心忡忡。

据研究,由于长期的技术进步、劳动分工等因素,人类过去需要90%的人工作才能满足所有人的衣食住等基本需求,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只需要10%的人工作就是以解决问题了。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检测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2024-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检测一语文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而个体化趋势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将随之转变。

在现代社会中,标准化的价值观不复存在,生活方式没有孰优孰劣,每个人经历的都是试验性的生活,生活方式的个人化与价值观的独立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指出个人边界不容侵犯。

当前青年群体对社交边界感的强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独立意识和隐私意识的体现,是青年在现代社会中追求个性、渴望自由的情感表达。

社交边界感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的新需求。

具体来看,此种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拥有个人的边界。

拥有清晰的个人边界能使人学会评价人际关系,规避掉繁杂人际关系中的迷茫与压力,以及其对个人生活意志的主宰。

二是不侵犯他人的边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坚持自我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做到尊重他人的社交边界,才是社会互动中被崇尚的礼貌社交。

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频繁的社会流动让现代人每天要不断地与人接触,面对社交过载,如果没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屏保效应”,人们终将会困于烦乱的社会交往中而感到精疲力竭,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

(摘编自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材料二:2023年,“饭搭子”“旅游搭子’’“考研搭子”等名词层出不穷。

“搭子社交”以共同兴趣或需求为基础,秉持着严格的分寸感,满足青年们浅尝辄止的轻社交需求,成为更适应当代社会青年的社交方式。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玉是尊贵、坚贞、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玉的本质坚利、质朴、温润,尤其温润(阴柔)是其主要特质。

因此,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致的。

玉器代表、反映与象征的是中国文化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貌,并且具有广博、精深和含蓄的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将玉和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比德于人,称“君子如玉”。

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在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常见的玉有“德”之论及“首德次符”“君子必佩玉”等言论,以及大量现代考古发现成组佩玉的情况,均完美地表达和说明了这些学说观,点。

古人本来就看重佩饰的象征意义,而戴上玉组佩饰“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经常听到佩玉之声,则“非辟之心无之入也”,正显示出玉德的教化作用。

古人这样做,一方面是制度与礼节的约束,也就是礼仪制度的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内心的追求。

玉器是历史进程、社会生活、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品类,至今,中国人爱玉、崇玉、佩玉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十分突出,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

究其原因,借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有油脂光泽,给人以柔中带刚之感,来代表国人内敛、含蓄、温柔、折中的民族性格和情怀。

2024重庆市康德卷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重庆市康德卷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好奇,也是一代又一代光学研究者前进的动力。

在“追光”路上,在不断探索解答“光是什么”的过程中,与光有关的技术得到发展,日益造福人类。

光谱就是“追光”路上的重要发现。

红、橙、黄、绿、蓝、靛、紫,17世纪60年代牛顿使用三棱镜,将太阳入射光分成7种颜色,使人类对光的认识从简单的照亮物体的光线,演进为按颜色分散排列的光谱。

这一重要发现来自常见的自然现象——雨后的彩虹。

彩虹是由不同波长的光通过不同角度折射而成。

红花绿叶、青山绿水,也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它们身上,反射各种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里,我们才得以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

进而,科学家们记录了可见光范围的光谱图。

光谱图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棱镜、光栅)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波长(或频率)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

通俗地说,不同物体会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有的颜色都可以在光谱图上找到。

通过对光谱图的研究,人们得到了原子、分子等的能级结构、能级寿命以及电子的组态、分子的几何形状、化学键的性质、反应动力学等许多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这些光物理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成为筑起科学大厦的坚强基石。

光并不总是肉眼可见的,比如红外辐射。

1800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在用水银温度计研究太阳光谱的热效应时,发现红光外面看不到的区域温度升高效果更好,他称这一区域为“黑热痕”。

语文丨江苏省盐城五校联盟2025届高三10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江苏省盐城五校联盟2025届高三10月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4.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5.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6.一、现代文阅读(35分)7.(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韩愈创作古文,追求“文以明道”“文道并重”。

韩愈对“文”的意义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其《答陈生师锡书》云:“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

”在《答李图南秀才书》中说:“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

”“文”在韩愈看来,表达了古文作者的主体自觉,展现了精神修养的丰富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韩愈所创造的古文传统,不是单纯的文章传统,而是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传统。

宋代以下,士人代代诵习以韩文为代表的古文,深切体会儒家伦理作为绝对信念和内在责任的意义,在古文的化育下,成为彼此同道相应的精神共同体。

这个“同道共同体”立足于对绝对信念的信仰、对内在责任的承当,其同道情怀无需依赖亲情的联结和礼法的牵系。

韩愈《师说》对此有最好的表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既是表达韩愈所理解的师生关系,也是其所建构的“同道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这个“同道共同体”在千年时间里,一直是士人的理想追求,为新儒学奠定了最广大的社会基础。

对中国文化的鲜明自觉,是这个“同道共同体”的核心。

涵育“同道中国”是韩愈古文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

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关注“乡土中国”且终生都在思考,中国如何从“乡土”走向世界。

这一思索,与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同心同意。

韩愈古文所涵育的“同道中国”的精神传统,正是传统中国走出“乡土”社会的伏笔,亦是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的努力,认识这一努力的意义,才能发现近代以来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其实并不完全是从“乡土”、从“家”起步,曾经伴随古文的传习而影响千年的“同道中国”理想,为这个征程做了准备。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符号,互联网背景下的媒介融合使得文化符号横跨多媒体平台的传播流动不可避免,形成一种跨媒介叙事。

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由英国著名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首次提出并作出详细阐释:“一个跨媒介故事横跨多种媒介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跨媒介叙事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联合完成对事件的叙述,进而生成不同的艺术变种;另一方面指再媒介转译后的衍生产品形成媒介增生的集群效应,在跨媒介叙事中,内容从一种媒介到另一种媒介进行再现,从而形成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状结构,进而形成跨媒介文化IP。

IP一词本意是知识产权,泛指文化产业领域的内容版权。

文化资源自身并不能自然地成为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只有经过再创造,成为商品符号,才能进入产业循环链而成为文化商品,并在反复使用和符号生产中实现增值。

2016年初,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过程,成为跨媒介叙事的典范。

纪录片以影像叙事的方式将故宫文化资源转化为视觉符号呈现在大众眼前,从普通文物工作者的平常生活视角来呈现出人文气息,这种平民化、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的叙事模式,为大众留出大量进行文本再创作的裂隙与创作空间。

第一次近距离地展现了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节奏轻快、视角新颖,让这一大片红墙金瓦的建筑群里,透出不同寻常的意味”,用日常“撑起宏大和厚重。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联合检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联合检测评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文化潮汐隐含了古典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激烈冲突。

一系列观念的剧烈震荡造就初具规模的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文学”概念的建构与完成。

先秦至晚清,尽管诗、词、文、赋、传奇、小说、杂剧陆续登场,但是,概括性的总称迟迟未曾出现——古代汉语的“文学”一词泛指各种博杂的人文知识,而不是描述某个独立的学科。

置身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新闻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文学”的诞生来自复杂的理论运作,现代知识的重组、教育体系的改变与新型传媒体系的崛起构成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

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叙事文类进入文化舞台中心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均是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无论是现代“文学”概念的确立还是文学形式的转型,这种状况不仅呼应了美学意识的急剧裂变,同时为未来的美学意识敞开广阔的空间。

如果说,儒、释、道的各种观念曾经在中国古典美学意识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那么,如同许多人指出的那样,启蒙与革命促成了现代“文学”美学意识的重大转折。

从梁启超对于小说寄予的厚望,陈独秀、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鲁迅“铁屋子”里的“呐喊”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革命文学主张,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迥异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意识愈来愈强大。

古典美学意识对于审美愉悦的关注完整地承传至五四新文学。

不论是孔子的“兴、观、群、怨”之说、《毛诗序》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还是梁启超阐述小说与“群治”关系时提出的“熏”“浸”“刺”“提”,中国古代思想家曾经从不同的维度描述审美愉悦的意义。

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4月诊断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认为宇宙是生成的,逐渐演化成为现在所呈现的形状。

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反映出类似的思想萌芽。

中华民族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盘古开天地”传说。

三国时期徐整编撰的《三五历纪》一书中有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一万八千岁,天地开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一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与基督教文明的创世纪传说相比,盘古开天地传说的神创论色彩比较淡:导致天地开辟的因素是自然本身所蕴含的阴气和阳气,甚至盘古本身也有一个诞生成长的过程;宇宙的现状是宇宙长期演变的结果,这种演变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

到了西汉,事情有了转机。

《淮南子·天文训》指出宇宙初始是一团混沌不分的气,这团气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这导致阴阳二气的分离。

阳气轻清,飞扬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凝结聚滞而成地。

阴阳二气的推移运动,造成四季往复,万物衍生。

显然,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阴阳二气性质上的差异是宇宙生成演化的根本动力。

至此,中国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论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理论的繁荣阶段。

在汉代的宇宙演化理论中,东汉张衡的学说值得一提。

他在《灵宪》一文中提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在这里,张衡描绘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与《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关系截然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及答案在语文考试前多做语文试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前适应一下语文试题的题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语文检测考试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61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61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

“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

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

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

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

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

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

历迁协领。

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

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

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

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

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

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

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

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

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

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

”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

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

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

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

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

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

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

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已而玉林亦尔。

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

寻命佐x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

二年,军阜康。

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

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

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

调伊犁将军。

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

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

道肃州,病卒。

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

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61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

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5分)(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答: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陶渊明《饮酒》“ ,”两句写出了他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龚自珍《己亥杂诗》的“ ,”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

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

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